Experimental short film depicting the life, perhaps real, perhaps a dream, of a young girl named Emi. Emi travels to the city where she encounters her counterpart, Sari, and falls in love with...a vampire?
昨天是大林宣彥的誕辰,我看了這部他導演的短片,但是b站上的那個版本沒有字幕而且畫質(zhì)還很渣,因此我只是草草地過了一遍,今天下午突發(fā)奇想何不自己做一份字幕呢?然后我下載了藍光片源,根據(jù)里面自帶的官方英字翻譯了中文(555翻譯能力肯定是不好的!但是大致應該還是可以看得懂的......吧)
Ps:片中語言主要是日語,中間夾雜了幾句英語旁白,因為這幾句英語很簡單,再加上我比較懶(這是主要原因),所以就沒翻譯。但是里面每句英語旁白之后會緊跟一句意思一樣的日語旁白(我翻譯了),所以不會影響對劇情的理解噠!
就醬!
原版片源磁力鏈接:
magnet:?xt=urn:btih:E81DF4F325631F52EA2CCE20C1C8211A173726E7&dn=Emotion.1966.1080p.BluRay.x264-BiPOLAR%5Brarbg%5D
百度網(wǎng)盤:
//pan.baidu.com/s/1tn6zxaxIWIiLMrSpaN9iOw
提取碼:brww
外掛字幕下載:
字幕庫://zmk.pw/detail/164868.html
Subhd://subhd.tv/a/529094
https://douc.cc/0jfbX2 大林宣彥最早的電影。可以看到他年輕時候都愛看些什么。全片致敬羅杰瓦迪姆的《血與玫瑰》,法國情色刻奇類型的電影。但是他則并不想拿普通的電影美學來講故事,而是各種顏色的濾鏡,停格再拍,亂七八糟的字幕,就是把攝影機拍攝幀數(shù)調(diào)到很慢,以求得一種默片式的動作加速的滑稽。他是個“加工”型的導演:素材可能并不復雜,但是我拿各種亂七八糟的“后期合成”給你花樣式的編排,即使這種編排對于敘事的成功是有影響的,但滿滿得呈現(xiàn)出一種“美學上的享樂主義?!?但不知道Y2B為什么很多人是因為樸贊郁的《機器人之戀》來的,看來有些互文性在里面啊,哈哈。。。另外美國著名日本學者唐納德里奇在里面當旁白,但是這旁白只是美學上的元素,對敘事沒有絲毫卵用。(剛才有語法錯誤。。。。。哎,重發(fā)
playful
這牛逼了,大林子簡直就是布努埃爾+寺山修司結(jié)合體。
BFI Online. 酷到不可思議,讓我好羨慕能玩電影玩成這樣的人。對拍夢拍的好的片子沒有抵抗力。rusty lake幾乎就是這種風格了hhh 想看小源給這種片子配樂QaQ
死、少女愛、夢,這幾個大林拍了一輩子的元素聚合在一處懸停在時間之上的風景內(nèi)。視角上非常中年大叔or色老頭,手法上卻非常符合20多歲年輕人的鮮烈。
大林宣彥的實驗短片 收在鬼怪屋CC的花絮里 平平無奇的實驗片而已 但也算有趣 同時也是HOUSE的靈感來源之一
好美,夢與詩的結(jié)合體。在全球左傾的60年代靠拍廣告片有機會世界到處漂的大林宣彥受西方文化影響太深了,從對羅杰瓦伊姆的致敬,到唐納德里奇的旁白,到各種歐洲文學引用信手拈來;歐洲電影新浪潮的痕跡、超現(xiàn)實主義的痕跡、對各類類型片的戲仿(西部、武士、恐怖及好萊塢melodrama),以及各種實驗手法,太豐富的實驗性短片了。少女、血、戀父情結(jié)……這些在大林之后作品中常見的元素在這里都能找到。
202211他的少女真的美?。?/p>
實驗短片,黑白彩色交加,很有意思,大林宣彥拍少女總是這么美。
好厲害好厲害,28歲年輕的大林將各種新浪潮,實驗,邪典,西片,超現(xiàn)實玩得如夢如幻。1966年的這部短片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完全不遜于后期《花筐》乃至2019年《海邊電影院》對電影形式的探索欲和表達欲。
哎呀太太太喜歡了?。。∥以觞N這麼愛您呢?。。。?!
午后美夢,少女的游樂場。太會用攝影機做實驗了吧,花里胡哨暈頭轉(zhuǎn)向。以及吸血鬼原來用吸管吸血的。
magnet:?xt=urn:btih:E81DF4F325631F52EA2CCE20C1C8211A173726E7&Emotion.1966.1080p.BluRay.x264-BiPOLAR
少女plus奇幻幾乎是是大林宣彥導演貫徹始終的主題。影像的達達主義特質(zhì)足夠牽引出獨特的迷醉氣質(zhì)。近親相姦、乙女關(guān)系的隱喻與暗示。吟詠中原中也、法國浪漫派代表性女詩人マルスリーヌ デボルド=ヴァルモール的愛情詩篇,混合著綿延不斷絕的詩性與濃烈的殺意。少女與少女、觀眾與表演者互為鏡像。不安而詭譎的羅曼以及流動、失衡、倒錯,像是午后的小睡里會蔓延開來的琉璃而荒誕的短暫夢境一般。導演棄用日語里形容吸血鬼的「バンパイヤ」和「吸血鬼」轉(zhuǎn)而使用一個更偏狹的「德古拉」應該是意有所指。這是一部質(zhì)量絕對上乘的一流實驗佳作。
背著三味線的牛仔,切腹的少女流下綠色血液,德古拉的夫人穿和服,用吸管吸血,好美妙,想起寺山修司的幻想圖書館。玩著拍的,像拍照。大林宣彥的電影常在講早熟少女和father figure,好像還有一種對梅里愛的回溯。
令人心碎又燦爛的每一天。大林宣彥真的很愛中原中也。
2020.05.04 想看 // 2021.04.01 奇妙物語!??
天哪大林宣彥太酷了,真的是日本的安達魯狗。
驚見中原中也「六月の雨」,因為長篇只看過海邊電影院,詞語/文學與影像之間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還真是一以貫之。
有意思的是作為獨立短片卻大量使用了非常成熟的時尚廣告片鏡頭語匯,跟突然插入的吸血鬼sm手繪圖拼接在一起很好笑,美少女們也完全是當時模特兒的穿著和外形,男主是不是落差略大啊,得來個團時朗那種混血男??畈艍虬喟??總之玩得雖high卻趕時髦味道有點重了,連當時大熱的意粉西部片都要插一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