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的云南苗寨,人們翹首盼望著政府的馬幫早點來,他們給邊民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張連長(吳漾 飾)接到指示,要他們保護馬幫的安全。匪隊長畢根(程之 飾)化裝成瑤人混入村寨和小店主李三(梁山 飾)接頭,把馬幫要來的消息轉(zhuǎn)告匪司令(方伯 飾),匪兵們欲搶劫馬幫,被邊防軍擊潰。匪徒們又在策劃新的陰謀,一天,哈尼寨收到一張匪徒開列的單子,要他們準備糧食送給過路匪軍,區(qū)委書記(馮奇 飾)和張連長分析這是敵人聲東擊西的詭計,真正意圖是搶劫貨物,邊防軍和民兵們布下口袋陣等敵上鉤。經(jīng)過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他們打敗了敵人,救出了被俘的藍蒡(孫景璐 飾)。各村寨邊民歡欣鼓舞,感謝政府派來的馬幫......
經(jīng)典反特諜戰(zhàn)老電影懷舊系列第二十五期之《山間鈴響馬幫來》。
據(jù)白樺的同名小說改編,著名導演王為一執(zhí)導,于洋(《英雄虎膽》、《戴手銬的旅客》)、仲星火(《405謀殺案》)聯(lián)袂出演,新中國影史早期反特片杰作。
解放初期的云南苗寨,人們翹首盼望著政府的馬幫早點來,他們給邊民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張連長接到指示,要他們保護馬幫的安全,由此引發(fā)了一場發(fā)生在邊境山林里的反特驚險故事。
很多人認為,張瑜在1980年的《廬山戀》中,制造了“中國銀幕第一吻”。真的是這樣嗎?
從時間上講,1979年的《生活的顫音》,上映更早,是“文革后第一吻”。
從技術(shù)上講,《廬山戀》中的吻臉,并不是接吻。而《生活的顫音》中,雖然兩嘴相碰,但只是蜻蜓點水。熱吻,出現(xiàn)在1980年的《不是為了愛情》中,是嚴格意義上的“文革后第一吻”。
但是,很多人更樂意說《廬山戀》是“文革后第一吻”。原因有三:
第一,《廬山戀》是一部輕松愉快的電影。相反,《生活的顫音》《不是為了愛情》,都是當年的“傷痕電影”,涉及文革,情感壓抑,基調(diào)沉悶。這種給觀眾增加痛苦的電影,觀眾會很容易忘記。藝術(shù)水平,《廬山戀》也遠遠超過那兩部。
第二,《廬山戀》,是一部戀愛教學片。雖然有一點情節(jié),但整個影片就是在進行戀愛教學,讓文革后的觀眾學會浪漫。在美麗的風景中,編導設計了太多讓觀眾蠢蠢欲動的情形?!渡畹念澮簟芬苍噲D制造浪漫,男女采野花,卻把采到的野花獻給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不是戀愛。
第三,《廬山戀》,是吻的示范。吻,需要情感,需要氛圍,才會有甜蜜。《生活的顫音》,吻還沒有結(jié)束,有人破門而進,非常尷尬。這個吻,更像偷情?!恫皇菫榱藧矍椤返奈歉袷峭瓿扇蝿铡?/p>
因為這三點,《廬山戀》比另外兩部影片的影響大得多 ,估計票房是另外兩部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只有更多人看過的電影,其中的吻,才會更多人津津樂道。觀眾喜歡這一吻,也就很樂意把更高的榮譽給這部電影,索性就說是“中國銀幕第一吻”。
那么文革之前呢,新中國的銀幕第一吻是哪部電影?1957年的《護士日記》,是技術(shù)上的第一次,嘴對嘴。但是,這個情形并不美好,男領導女護士,在辦公室,在上班時間,有人推門進來了他們還在投入。之后,男領導還對女主角進行性騷擾。敢于暴露當時領導的猥瑣,本片很有開創(chuàng)性。
吻臉,則很早就出現(xiàn)了。1955年的《怒海輕騎》,大導演湯曉丹設計了吻戲,男主角親吻女主角的臉龐,兩次。這場戲非常浪漫,吹著海風,聽著海浪,讓觀眾感覺很甜蜜。這應該是新中國甜蜜第一吻。
1954年的《山間鈴響馬幫來》,男主角突然襲擊,吻臉,兩次;女主角很開心,回吻。這,應該是新中國銀幕第一次吻臉,很大膽,很熱烈,但似乎失之浪漫和甜蜜。
而,中國電影有史以來的第一吻,幾乎沒有辦法考證。但可以肯定,中國人開始制作電影后,市場主導,百家爭鳴,應該很快就出現(xiàn)了吻戲。至晚,1926年的《兒孫福》,已經(jīng)有了沒有完成的吻。
小時候看的
資料影片,中國電影資料館復制收藏。解放軍智勇雙全大勝蔣匪幫。黛烏和藍蒡互吻臉頰在當時也算突破吧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4MjE0NTM2.html 藍蒡?明暗光影的表意很突出。反動分子和邊疆百姓共同期待馬幫送東西來,這設定太絕了。跟英雄虎膽一樣,有非常血腥的鏡頭。最后被射中臉的那個人流海好長啊
經(jīng)典的老電影!
雖然還是套路,但那個時候可能還沒那么拘泥,另外可能少數(shù)民族題材的緣故,竟然有槍戰(zhàn)打斗外,還有吻戲和擁抱,雖然有點生硬。作為少數(shù)民族題材,音樂就差了,完全沒印象,不如雷振邦那些電影歌曲經(jīng)典流傳
少數(shù)民族成為了愚昧的他者
6,處處透著社會主義電影美學的特質(zhì),強烈的人物面光,反差極大的正反人物對比,時不時就開唱的少數(shù)民族音樂展示,非常typical,新中國第一次的親吻現(xiàn)在看來也就那么回事吧。
5毛主席的太陽照亮了邊界地。。。。匪司令想到了高三國的張飛。。整一傻逼。。。這片只要你耳朵頂?shù)米ゴ蟮拿飨沁€是蠻好看的。。比預計好看多了。。這些時代片對了解當時的情況還是很有價值的
把毛主席的馬幫帶回苗寨
妹夫的 聽我爹說居然有我親戚
少數(shù)民族主旋律
云南題材,用光漂亮,中間有武俠打斗。
小時候一定看過的,記得女主角好漂亮
1954年云南
這片從背景和片名上容易與次年出品王曉棠領銜并且也是由白樺小說改編的《神秘的旅伴》搞混。雖然演員陣容和故事情節(jié)上還是存在明顯的不同。兩相對照,本片明顯遜色:太敵我力量懸輸而欠緊,太政宣直告而過白。再就是于洋孫景璐都不是那種善于表現(xiàn)純真愛情的演員,角色設定未能使其發(fā)揮所長——雖然倆人互相“親臉”的畫面足以載入中國電影史!……兩星半。
民族團結(jié)的經(jīng)典之作。中間的插曲旋律很動人。故事簡單,結(jié)局也很圓滿。敵人依然是那樣的又蠢又壞酒囊飯袋。
多紅的故事呀,還不錯的
又見調(diào)情的功力~
昨晚熬夜讀完白樺小說《山間鈴響馬幫來》,今日看電影比較下,發(fā)現(xiàn)小說更好看(盡管是小說作者白樺編劇,大約缺乏經(jīng)驗)。作為隨軍作家長期生活在云南的白樺小說中有景物、動物、愛情的各種抒情和趣味性描寫,比如藍蒡(小說中叫紅花)父親老木桿愛打獵,家中還有獵狗小白狼,李三成為老爹打的第五百只獸、紅花與大黑(電影中黛烏)夜半林中幽會撞見李三伙計從地道過河等等。影片不足在于編劇缺乏懸念張力、人物欠一些特色、有些人物表演比較扁平(比如王司令、兩個干部等)、戰(zhàn)斗場面調(diào)度不佳顯不出緊張,總之沒有懸念感。音樂寫得也不夠有云南特色、不夠朗朗上口,比雷振邦差一些。小說中苗、瑤族電影中改為苗與哈尼不知為何。
大片。有愛情戲,有動作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