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流》分為三個篇章,分別改編自明治時期日本女作家樋口一葉的三個短篇小說《十三夜》、《除夕》和《濁流》。導演今井正是50年代日本左派電影的代表人物,本片他以女性的命運作為故事的發(fā)展主線,細致展示了明治時期市井百姓的生活。
影片講述了三個獨立的故事,分別取名《十三夜》、《除夕》、《濁流》(《 濁江》),都是由樋口一葉的短篇小說改編而來。
樋口一葉(1872-1896) 生于東京,是日本明治初期主要女性小說家,也是日本平安時代一千多年后出現(xiàn)的第一位女作家。因肺結(jié)核病逝,得年24歲。
看完電影,意猶未盡,又找了小說來看,了解了更多的細節(jié)??梢哉f,電影對小說的改動并不大,基本保留了故事的原樣。至于作者到底想通過小說表達什么,或者導演為何要把這三個獨立的故事放在一起拍成電影,也只有靠觀眾自己去“悟”了。
這三個故事,其實是以三個日本的節(jié)日來開展的。
第一個故事名為《十三夜》,十三夜是日本人農(nóng)歷9月13日-14日觀月,俗稱后月,也叫“月見節(jié)”,是起源日本的賞月節(jié)日。日本還有一個“十五夜”,是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從中國傳過去的中秋節(jié)。
第二個故事名為《除夕》,也有翻譯為《大年夜》,這個意思很明顯了。
第三個故事叫《濁流》,又翻譯為《 濁江》的。雖然名字沒有以節(jié)日命名,其實故事講的是發(fā)生在盂蘭節(jié)期間。盂盆節(jié)又稱盂蘭盆節(jié),是日本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由隋唐傳入后來與當?shù)孛袼捉Y(jié)合,具有獨特的慶祝方式。 一般在公歷7、8月13日-·16日間。也就是我們的“鬼節(jié)”,或者“七月半”。 日本人對盂蘭盆節(jié)很重視,現(xiàn)已成為僅次于元旦的重要節(jié)日。 ,企業(yè)、公司一般都會放假一周左右,稱為“盆休み” 。很多出門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選擇利用這個假期返鄉(xiāng)團聚祭祖 。
這三個節(jié)日有個共同點:就是團聚。
但這個三個故事里,恰恰都沒有團聚。
《十三夜》里,女主阿關是貴族原田家的少奶奶,可是丈夫原田先生卻已經(jīng)幾天沒有回來了。她感受不到丈夫家庭團聚的溫暖,于是一個人在深夜偷偷的跑回了娘家。可是,在娘家,父母把她當客人看待,一口一個“夫人”,還感謝她的丈夫原田先生為阿關的弟弟亥之助找了工作。
當阿關表達了自己在丈夫家受到冷落、想離婚的意思后,父母雖然同情她,但最后還是讓她回到丈夫家去。她在娘家依然沒有感受到團聚的溫暖。
在回去的路上,臨時叫來的黃包車夫,居然是她的暗戀情人録之助。録之助原為一家雅致的煙草店的獨生子,跟阿關是青梅竹馬的玩伴。兩個人雖然都暗自喜歡對方,但都沒有表白。直到阿關出嫁后,原來溫文爾雅的少東家録之助開始放浪自我,把家產(chǎn)都敗光了,淪落到了拉黃包車的悲慘境遇。
此時的阿關,聽著録之助說著對自己的思念之苦,可能短暫的感受到了些許的溫暖吧。可是,面對現(xiàn)實她又能怎樣呢?雖然丈夫原田不喜歡自己,天天打擊折磨自己,但畢竟自己還是少奶奶,至少衣食無憂?。∪绻约寒斦骐x婚了,說不定日子過得還不如黃包車夫録之助呢!
最后,倆人選擇了在“十三夜”的圓月下,凄美的分開了。
第二個故事《除夕》與愛情無關,個人覺得結(jié)局很是個亮點,有點黑色幽默的意思。
女主阿峰是個孤兒,從小由舅舅舅媽撫養(yǎng)長大,對舅舅一家抱著感恩之心。長大后,阿峰來到山村老爺家當女傭。山村太太對傭人非常的惡毒,很多人干不了離開了,只有阿峰堅持了下來。
除夕是團圓的日子,但阿峰卻不能回到舅舅家團年,她必須在山村老爺家伺候主人。好在山村太太要去看戲,且允許女傭也跟著去看??磻?qū)τ谂畟騺碚f也是難得的機會,但阿峰放棄了看戲,她跟太太請了假,在太太小姐們?nèi)タ磻虻亩虝簳r間里,她要回去看望生病的舅舅。
除夕的日子,8歲的外甥“三之助”赤著腳從外面剛買藥回來。舅舅生病了,還借了高利貸。舅媽懇求阿峰能否找山村太太借2元錢還利息,因為除夕之夜,是還利息的最后一天。
阿峰回到山村老爺家,趁著太太高興,提出了借錢的請求。山村太太含糊的答應了,然后出門了。
不久,大少爺石之助醉著酒回來了。石之助是山村老爺前妻的兒子。山村太太作為繼母,老想著把石之助趕出去,好讓自己的女兒繼承家業(yè)。石之助也知道繼母的心思,所以故意在外花天酒地,放浪形骸,到處欠錢,成了一個敗家子。山村老爺是當?shù)氐闹耸?,不愿意敗壞家族的名聲。他雖然也不喜歡石之助,但石之助是他的獨子,按照法律規(guī)定,不能剝奪他的繼承權。所以,老爺也只能對石之助忍氣吞聲了。
石之助很少回家,這次回來,難道是因為要在除夕夜跟家里人團圓嗎?
太太回來之后,阿峰再次提起借錢的事情,太太居然說自己不記得了,且除夕之夜借錢很不吉利啊,不同意借錢了。原來太太知道大少爺石之助回來后,心情不高興了。
剛巧有人來給太太還錢20元。這點錢,對太太來說當然不算什么了。她隨意的把錢給了二女兒,讓她放進臥室的錢匣子里。二女兒貪玩,把錢給了阿峰,讓她去放。
阿峰拿著20元錢,心里直撲楞。明明太太有錢,為什么不借給自己呢?
太太因為大女兒要生孩子,她又出門了。阿峰一邊做著家務,一邊想著舅舅需要的那2元錢。如果借不到這2元錢,舅舅家只怕這個除夕夜沒法過了。
阿峰終于從錢匣子里拿了2元錢(我這里不愿意用“偷”,實在太不忍心了。)送給了前來取錢的舅媽。
送走舅媽,阿峰赤著腳,看著除夕之夜漫天飄舞的雪花,她不知道接著等待她的會是什么。
太太也從大女兒那里回來了。她進了山村老爺?shù)姆块g,看到大少爺石之助正在找老爺要錢。老爺雖然很生氣,但也沒有辦法,還是滿足了石之助的要求。石之助拿著錢,大搖大擺的出門去了。
接著,太太和老爺開始盤點全年的收入。他們在屋子里,數(shù)著大把的現(xiàn)鈔,面露喜悅之色。突然,太太叫阿峰去把房間里的小錢匣拿來。那里放著剛剛阿峰放進去的20元。
阿峰頭暈腦脹的去拿了錢匣,她一路思慮著,打算跟老爺和太太坦白自己拿錢的事情。她甚至做好了被打死的準備。
太太打開了錢匣,阿峰跪在那里,口里一直喊著“太太”,她不知道該如何往下說。
可是,錢匣里一分錢都沒有,只有一封信,是大少爺石之助留下的。原來,錢匣里的錢都被大少爺給拿走了!
阿峰終于松了一口氣,真是化險為夷??!
劫后余生,阿峰獨自來到廚房,癱坐在地板上。
影片里的兩個主要的人物:
阿峰除夕之夜,沒法跟舅舅家團圓,還經(jīng)歷了一場虛驚。
大少爺石之助呢,除夕之夜,也沒有跟家里人團圓。家里人不喜歡他,他也不喜歡這個家。
除夕之夜,哪里是團圓之夜呦!
第三個故事《濁流》,發(fā)生在7月的盂蘭節(jié)期間。
阿力是花街小酒屋“菊之井”的頭牌。她年輕漂亮,溫柔大方,很會哄客人開心。
可是呢,她的身世其實非常的悲慘。她小時候家里非常的窮。一次媽媽讓她去買米飯回來吃,結(jié)果半路上她摔倒了,米飯全部撒到了雪水里。她不敢回家,一個人坐在小巷子里孤獨的哭泣,直到媽媽找到她。結(jié)果一天一家人滴米未進。
不久,父母相繼去世,阿力淪落為風塵女子。
阿力對自己的身份有很清醒認知。她知道自己就是通過賣身活命,必須對客人極盡阿諛奉承,但絕不能對客人動真情。
可是,有一位客人卻愛上了她,那就是源七。
源七曾經(jīng)也有個小康之家,可惜自從愛上阿力后,天天花天酒地,最終把家產(chǎn)敗光了,一家人淪落到赤貧的地步。但源七癡心不改,依然經(jīng)常去找阿力。可惜,此時的阿力,再也不見他了。
前面說過,阿力給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個靠賣笑為生的下賤女子,不可能愛上客人的。有錢的源七,是客人;沒錢的源七,則是路人。
其實,不只是阿力這么看自己,幾乎源七身邊所有的人,都這么看待阿力——就是一個下賤的妓女而已,不值得源七癡情。
源七的妻子阿初是孤兒,嫁給源七后,生了個兒子。本來小康之家,非常幸福的,但因為源七愛上阿力的緣故,現(xiàn)在她跟著源七過起了貧賤的生活。但她依然鼓勵源七,讓他放下阿力,正視現(xiàn)實,好好工作,說不定生活還有起色。可惜,源七不聽勸。
要說年輕貌美的阿力沒有自己的感情,顯然是不對的。畢竟,妓女也是人啊。
一天,阿力正陪著客人喝酒,突然從鬧哄哄的場子里跑到了街上,她盲目的來到一個賣金魚的小攤邊,癡癡的看著一對買金魚的年輕的婦。
或許,她也在幻想自己某天也能有一個溫馨的家庭吧。
回來,阿力拉住新結(jié)識的結(jié)城朝之助先生,給他講了自己的身世,以及跟源七的糾結(jié)。
阿力或許對源七的落魄感到內(nèi)疚吧,她給源七的兒子買了點吃的。沒想到,這成了自己的催命符。
源七的兒子高興的拿著阿力買的食物回到家,被源七的妻子阿初看到,問明情況后,怒火中燒,不顧饑餓的兒子,把食物扔到了大街上,并開始數(shù)落源七。
源七本來就地阿力戀戀不忘,看到阿力給兒子買的食物,他可能理解為阿力對他有情吧。他決絕的拋棄了妻子和兒子,出去找了阿力。
不曉得源七到底和阿力之間發(fā)生了什么。顯然,源七殺死了阿力,然后剖腹自殺了。這事情剛好就發(fā)生在盂蘭節(jié)期間。
孤苦的阿力和癡情的源七,活在人世是沒法團聚了,不不曉得在陰間能否走在一起?
阿力死了,她只是社會“濁流”里的一滴微不足道的小水滴而已。她的生命真的是微不足道的,除了增添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外,一切生活照舊。
菊之井原先的打雜的小丫頭,接過了阿力的位置,成了新的頭牌。。。
有人說,這三個故事,主題是反映日本當時的底層女性的悲慘命運。
或許吧。但這里,我想談談三個故事里的男性。
第一個故事里的車夫録之助,本來家境殷實, 聰明伶俐,可就因為心上人阿關嫁人了,就自暴自棄,不管自己的妻兒老小,敗光了家業(yè),做了黃包車夫,過著得過且過的生活。
第二個故事里的少爺石之助更是扯淡,僅僅因為跟繼母有矛盾,就開始了不思進取,放浪形骸的生活,走在了敗家的路上。
第三個故事里的源七,最是應該譴責的。他本有妻子和兒子,家境殷實,結(jié)果,就因為認識了妓女阿力,最后落得拋妻棄子,自殺殉情的結(jié)果。
這三個男子,都不值得同情。
第一個故事里,録之助對阿關只是暗戀而已,根本不算情侶。阿關要結(jié)婚了,跟你録之助有什么關系??!自作多情,又毫無作為。結(jié)婚生子,又不負責任。活該做落魄啊。
第二個故事里的少爺,雖然不經(jīng)意間救了阿峰,但他的敗家完全是借口,是無能的表現(xiàn)啊。老爺和太太雖然不喜歡少爺,但并沒有剝奪他的繼承權。他現(xiàn)在的敗家,不就是敗的自己的財富嗎?電影的紈绔子弟。
第三個故事里的源七,作為一個有家室的小康人士,居然對一個妓女動了真情。有本事,你就離婚,然后幫阿力贖身,娶回家?。〉]有。最后居然殺人之后自殺!
樋口一葉作為一個20來歲的女青年,寫這些東西,我看啊,與其是在反映女性的悲慘命運,不如說是在指責當時的日本的男性不負責任吧!
看完很想哭,因為有一種“終于找到了最喜歡的日本電影女性形象”的激動?;橐霾恍业纳倌棠?,被迫向一毛不拔主人借錢的女傭,以及深陷死循環(huán)命運無法脫身的陪酒女,三個故事格局小小卻道盡當時女性悲慘且看不到光明的命運(第三個故事尤其棒)。今井正的左派視角讓他把女性放在勞動者這個不分男女的社會階層中,且保留了女性的感性、脆弱;她們并不是家庭里犧牲、忍受、維持和諧的那個人,而是承擔責任、跨出一步求變的那個人。本片打敗了東京物語、雨月物語等一系列大師作品獲得藍絲帶獎并榮登旬報第一,當時的政治氣候真的很不一樣啊,時代在退步。。如果對日本電影里的女性形象有困惑,一定一定要看看這部電影
電影分為《十三夜》、《除夕》和《濁流》三個部分。從三個女性身上取材展現(xiàn)底層女性的無奈掙扎。
文言,口音,語速快,都怪我日語太菜,聽不懂!周圍好多日本人也不是全都跟得上的。。。只是深深的被這部里日本女人嚇到了,比東北姐們還爺們兒?。?!
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在《濁流》中,不是只有男權壓迫女性,男權結(jié)構(gòu)里的女權也在以冷漠又刻薄的方式剝削著女性。同樣,在由眼淚匯聚而成的那股「清流」中,不僅只有女人理解和共情女人,社會地位卑微的男人也「誓死」站在「女性」這一廣義而寬泛的立場之上。兩股涇渭分明的力量直觀地體現(xiàn)在影片的構(gòu)圖上,清晰可見卻又曖昧模糊的「邊界感」或許正是今井正這部杰作勝過《東京物語》的地方。他從根本上消除了性別差異,并提出烏托邦式的推想:在尚不能抵達家園的路途上,讓人與人盡量處于一種平等平行的意識形態(tài)當中。不過,以當時歷史的條件,這種進步主義思想很難從殘酷的現(xiàn)實里得到積極的回應。所以,這部三幕劇本質(zhì)上是理想之清流與現(xiàn)實之《濁流》交融、互動和循環(huán)的過程。娜拉走后怎樣?高雅的說罷,就是經(jīng)濟,是最要緊的了。
8/8.5 力壓東京物語為1953年電影旬報第一的作品;三個不同故事訴說著明治時代女性的辛酸與不濟 最喜歡第三個也是片名的故事;情至深處乃無可救藥 風塵女的故事只是時代洪流下平凡卑賤到可有可無的存在 就如結(jié)尾旁白 今天又是平凡的一日;淡島千景氣質(zhì)絕贊
129.56
我反而最喜歡第一個故事,兩個失意的人在深夜偶然相逢回憶往事又各自歸去,很有韻味的故事,剩下兩個故事感覺都有點情節(jié)劇。
4.5樋口一葉筆下的女性是日本傳統(tǒng)男性道德壓制下的犧牲品,他們的反抗均無情地被湮滅,不管是困于壓抑婚姻中的富家太太、吝嗇老板家的女傭、幻想自由的藝妓,她們的存在無不是為他人的附屬品,沒有自我、沒有希望,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形形色色的女性配角,她們有的飛揚跋扈,有的唯唯諾諾,有的甘愿忍受,最后沉迷藝妓丟棄家庭的男人是這個物化女性時代的悲劇,今井正沒有去營造那種愛情的幻覺,而是將男性自私、墮落、軟弱的形象毫無保留地呈現(xiàn)在銀幕上,今井正也沒有在大量室內(nèi)場景中如溝口般選擇鏡頭移動,而是幾乎全是固定的景深鏡頭,觀眾的視線也被困在這逼仄的環(huán)境中,仿佛電影中的女性,無法逃離,直至電影的最后一個鏡頭才微微揚起,但同樣是這條逼仄的街道,燈紅酒綠的街道,尋歡作樂的男人們和賣笑拉客的女人們,街道旁邊是一條渾濁的河
其實三個故事都是對應最后一句話“無事發(fā)生”。80
由三個篇章組成的電影,前兩篇《十三夜》及《除夕》稍嫌陳舊直白,后篇《濁流》最好,以女性視覺窺探其社會疾苦,在眾聲喧嘩以外的城中僻靜處觀看人間濁流,在紛繁雜亂的欲潮里瞥見孤役苦心,在無限隱忍中求問而不再希冀美夢答案,任由脆弱與堅韌日夜交鋒,任由得失潮漲潮落,任由今日酒今日醉,任由這易逝生命易逝,任由這啞然生命啞然,不驚起一絲旁人眼中的波瀾,亦無暇一顧明日,匆匆中交付已有的,所有的,到最后投身濁流,離開人間悲劇,歸于另世僻靜,是為無法選擇中的“選擇”,是為“我”之唯一命途。
明治電影,當年旬報最佳
簡直宛如一根魚刺,深深的卡在婚姻的喉嚨里。
本作力壓東京物語成為當年的年度第一。取材于樋口一葉的小說,依舊是女性視角,淡島千景演的真好!
今井正導演的底層女性電影悲歌,淡島千景真美,山村聰以年長的角色真是搭檔了好多女明星,羨慕啊
3、にごりえ =★★★★★
先讀了原作,因此明白樋口一葉太懂如何溫柔纖細地書寫女性命運,屈從于命運后也都算得了解脫。而文字和影像的區(qū)別在于選擇凸顯語言的力量還是語言退場的力量。導演太懂如何通過改變敘事者來講述女性命運——故事都讓旁人和影像說了,真正的主角默默無語地承受。技法簡單純粹高效,真了不起啊。最喜歡《十三夜》,心如死灰時與落魄的故人重逢又作別,踩一輪清冷的月光,最是意難平。
關于女性悲歌的多方位展現(xiàn),三段式,第三部分極佳。
三篇故事,第二篇反而給人印象深刻。。。三者之間有何聯(lián)系呢?
半星給自己
三章分別改編自小說,合并后展現(xiàn)男尊女卑,貧富差距和倫理愛情,章節(jié)并無聯(lián)系反映了明治時期庶民生活的世相,尤其是在女性與男性的地位對比下顯出女性的悲哀和艱苦,是部好作品,明治風情,回首明治百姓的觀念都是比較有意義的,但本片并不具備任何高于當時日本電影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