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互文式的實驗電影
在我看來,利桑德羅·阿隆索(Lisandro Alonso)這部電影并不是向蔡明亮致敬,片中觀看電影的場景并不是敘事的全部,這跟《不散》還存在較大的差別。這是一部以鬼魂的視角在現(xiàn)代建筑內(nèi)部游蕩的故事,如果讓我來概括的話。
從開頭那個無故黑屏開始,我就隱隱覺得一種陰森的氣氛在畫面中不斷彌漫出來。聲音的處理最為大膽和出色:電梯、空調(diào)、警鐘、電話、門、狗,這些在電影院里孤獨存在的聲音來源,隱藏著讓人不安的聯(lián)想。尤其是在一個場景結(jié)束后,上一個場景的聲音卻往往延續(xù)到下一個場景里。這種特殊的處理手法,令電影的畫外空間不斷延伸,觀眾會根據(jù)聲音的來源判斷及想象出整座建筑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樓梯、走廊、廁所、工作室、放映廳,所有這些日??臻g卻在鬼魂的視角里展現(xiàn)出迷宮般的神秘感。
人物的處理也頗有意思。兩位男演員都是來自導(dǎo)演之前的兩部作品,一位是出演《自由》的主角Misael Saavedra,另一位則是《再見伊甸園》的Argentino Vargas。兩人之前沒有任何交集,在此卻透過電影廳里放映的《再見伊甸園》(即導(dǎo)演自己的電影)以某種難以言傳的方式奇異地聯(lián)結(jié)在一起。
敘事中人物動機依然存在著曖昧的因素,比如開頭Vargas手里拿著的高跟鞋,而結(jié)尾處Saavedra開電視看宰魚的場景片段。這些抹去前因后果的暗示情節(jié)很難不讓人毛骨悚然起來。相信這種獨特的作者風(fēng)格是讓戛納對這位阿根廷導(dǎo)演垂青的原因。
附在[再見伊甸園]的dvd里就差不多了
電影之外的東西太多,不純
確實很極簡,音樂也配得不錯,實驗色彩
對于空間的把握和運用,長鏡頭的調(diào)度都很成熟了,自我致敬前作和蔡明亮么
與蔡明亮不同的是,阿隆索放的是自己的前一部電影,再見伊甸園。蔡明亮開啟了緩慢電影新潮流,但大多導(dǎo)演只是相似的表達技巧,長鏡頭,固定機位,最缺乏的是感情,情感。蔡明亮把自己的感受也分享出來了,這才是電影的核心。自我表達才是核心。孤獨 愛 對歸屬感的追尋 鄉(xiāng)愁 城市的疏離 現(xiàn)在很多緩慢電影導(dǎo)演只有技巧 沒有情感 沒有自我表達的情緒
阿隆索沒蔡明亮有感情,不免讓人覺得有點信手拈來??措娪叭说纳钣悬c像圈養(yǎng)在盒子里的蟲,天光只來自那個小小的方框。
干癟生硬的模仿,阿隆索處理封閉空間的觀念似乎有些障礙
蔡明亮癥候群,看過留腳印
跟《再見伊甸園》接連一起搭配看的感覺簡直不能更妙,銀幕內(nèi)外的環(huán)境與觀眾觀影的記憶,前者空間,后者時間,跟隨演員在銀幕前看著自己主演的電影的那一刻,融會貫通。
還真是極少主義。電梯、城市聲音、電視、時尚雜志、高樓大廈——人類問題。我喜歡信息稍多一點的。太多時間在堆疊信息以待一個點可以破除謎題,更像腦力考驗而非藝術(shù)欣賞。6/10再見伊甸園之后:這部就千萬看完了再見伊甸園再看吧,觀影體驗會極大不同。于是就不再極少主義。城市中的狀態(tài)和叢林中的狀態(tài)形成鮮明對比。明明都是平淡的日常,城市那么暗淡,城市卻那么令人向往。不知道這意味著什么。
遠遠不如《不散》
看完后認為Fantasma比Los Muertos要好,約莫也是種悲哀/不自由
從始至終畫面都比較陰暗,尤其在電影院大門那里,里面的陰暗緩慢和外面的明亮匆忙,對比很鮮明。片中那位導(dǎo)演對影片的期待大概比較高,沒想到結(jié)果這么差,導(dǎo)演的當初的期待大概也算是幻想曲的含義之一吧。
±0,又見伊甸園
《再見伊甸園》的花絮?一棟空空蕩蕩的樓,逛蕩著幾個各懷心思的人:搓手,撩發(fā),東張西望,或者坐著電梯上上下下,若有所思,不知所往
slowness and self-reflexivity
一種熒幕的聲音怎么可以成為現(xiàn)實空間的聲音呢,也許最能代表侵入房間的聲音就是自然主義的,尤其當外面也在下雨。你只能說這場雨是現(xiàn)實對電影最直接的模仿。
利桑德羅·阿隆索想讓人直面人性深處的殘酷?
演員在觀看自已演的電影。。。長鏡頭依舊,對白還是很少。
空間/身體的景別恰到好處,即便游手好閑也不會讓人覺得電影是關(guān)于nothing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