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在埃及開羅革命前夕,一起看似單純的希爾頓酒店女性謀殺案,調查過程逐步掀起隱藏在事件底下的社會亂象,與更多埃及的政商精英貪腐現象..…
社會的亂象,腐敗到了骨髓。男主還算是個能做自己工作的人,但也是明目張膽的受賄刮錢。當這一切都成為了常態(tài)的時候,就說明了他所在的國家真的病了。警察之間跨地區(qū)抓疑犯都需要塞錢才能帶走,積病太深了。 騷亂,當街殺人,人民已經迷失生存的意義。主角作為公務員吃拿卡要但活的仍然是拮據、簡陋,那更何況是老百姓呢,活著根本就沒有什么指望啊。看看他的家,可謂寒酸啊,那電視機讓我想起了中國八九十年代的老黃河電視,沒幾個臺,還竟是雪花啊。我們應該慶幸啊,有句話說的好:我們沒有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但我們生活在了一個和平的國家。咱們國家也有收賄受賄的齷齪敗類,但不至于干什么事都得用錢開道吧,老百姓只要你不懶,都能過得很不錯的吧,最起碼的想看電視都大約百十個臺左右吧,就這一點幸福指數比其這些國家簡直爆棚啊。
影片結尾,所謂尋求的最后的一點點良知慫恿下的正義也沒有被伸張,隨著一片亂象就這么結束了。盲目的百姓,刷掉一半的國家總統(tǒng)畫像,一切都是政治家的玩物,就像開始時被殺的女子,都是屁。政治家,弄權者們才是國家患病的病根,可百姓是看不了這么深的,所以只能被玩弄,還傻乎乎的被所謂的民主,自由的緊箍咒所綁架。百姓不在乎誰贏,誰贏他幫誰,哪怕誰統(tǒng)治都是想要剝削他們,他們仍然是樂此不疲,因為那是他們的主子!
電影尼羅河的希爾頓事件The Nile Hilton Incident的故事發(fā)生在2011年,那一年,埃及發(fā)生了1.25革命,統(tǒng)治埃及30年的穆巴拉克總統(tǒng)被掀翻倒臺。電影的最后,大街上涌滿了抗議的人群,穆巴拉克的畫像被抹去。
入夜的開羅,混亂、骯臟、一副野蠻生長的樣子。警官Noredin就這樣開著車上街了,目的不是為了維持治安,而是挨家挨戶的收保護費。
希爾頓酒店發(fā)生兇殺案后,他把犯罪現場中受害人錢包里厚厚的一沓現金塞進了自己懷里。不知是不是該感謝他的這一動作,錢包里的一張相片沖洗單引起了他的注意。由這一張小小的相片沖洗單引出了受害人色誘并敲詐勒索高官富人的行徑,也找到了目擊證人和殺害她的真兇。
破案過程很簡單,復雜的是埃及社會有權有錢階層盤根復雜的關系,以及各種潛規(guī)則。當社會的規(guī)則是通過金錢來體現,真是不寒而栗。Noredin想從別的警區(qū)帶走犯罪嫌疑人被巡邏警察攔下,他往對方手里塞錢后立馬就解決了問題。直到最后,殺人的幕后指使因為一大筆錢而被釋放,Noredin雖然憤怒了,可這種深入到埃及社會骨髓里的潛規(guī)則他無能為力,況且他就是這種潛規(guī)則的受益者和忠誠者。
從這部電影想到了東北三省,東北冷到了零下30度,可關于東北的話題一直被討論的火熱。從林業(yè)大學女生包車去雪鄉(xiāng)出車禍起,各種負面新聞不斷,雪鄉(xiāng)導游宰客打人、沈陽交警處罰不清晰號牌、毛振華控訴亞布力管委會等。
《南方周末》在《東北人闖關內》的報道中提到,“據遼寧省歷年統(tǒng)計公報,2015年末,遼寧省常住人口4382.4萬人,比2014年減少了9萬人。2016年末,人口繼續(xù)減少4.6萬人?!?而東北人口流失已導致養(yǎng)老金“穿底”?!安痪们叭松绮堪l(fā)布的《中國社會保險發(fā)展年度報告2016》顯示,黑龍江省2016年累計結余已經全部花光,并負債232億元。此外,吉林和遼寧兩省在2015年也首次出現了當年收不抵支。”在經濟方面,以黑龍江為例,“黑龍江省長陸昊曾介紹過一組數據:2016年與2012年相比,黑龍江的能源產值減少了1587億元?!睆慕洕鐣鱾€方面來說,東北三省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而究其原因,很多人都提到了目前東北人的觀念和種種潛規(guī)則。在一篇已經不容易看到的文章中說,“體制內,有編制,這六個字,在東北有魔性?!痹诠枮I環(huán)衛(wèi)局面向社會的一次公開招聘中,457個崗位有一萬多人報名,最后進入正式申報環(huán)節(jié)的7186人中41%為本科學歷。
為何這六個字這么有魔性,原因還在于背后運轉著的潛規(guī)則,在體制內可以優(yōu)先占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和利益。而要進入體制內也不是件容易事,“通過筆試進入面試后,20萬元的買路錢總是要花的”,“然而,如果你的家人里沒有手眼通天的人物,這20萬元你是花不出去的,你注定與體制無緣?!庇谑沁@種保守固化的觀念和無處不在的潛規(guī)則,把東北三省牢牢地禁錮住了,喪失了活力。這也導致了“更多的東北人還在往外走”。長此以往,必然形成惡性循環(huán)。
電影的最后,穆巴拉克的畫像被涂抹掉了。2012年,通過合法合憲的選舉,埃及人將穆斯林兄弟會選上了臺,穆爾西當選為埃及第一位真正的民選總統(tǒng)。但一年后又被趕下了臺。如果這種依靠關系和潛規(guī)則為自己謀私利的觀念不改變的話,任由誰來領導,生活和社會秩序都不會有積極的改變。
這個尼羅河的希爾頓事件,以一次高級妓女謀殺事件引發(fā)的政商勾結貪腐問題,并影射埃及穆巴拉克的倒臺背景。這該是西方電影圈的一種政治正確,一種“主旋律”。但是這種影射從一個點放大來試圖總結政治問題往往犯幼稚病。
就本片來說,這種影射非常生硬。這件案子發(fā)生在2011年1月,2月穆巴拉克就宣布下臺了。背景中生硬的穿插示威運動,并且直接展現了警察局受上級指示向示威群眾開槍的情節(jié),以示威游行結束,以穆巴拉克的巨像被涂來展現他的倒臺。結合案子的政商貪腐內容,也就是以此作為穆巴拉克倒臺的“正義”理由。這種硬生生的結論和缺乏真正思考的邏輯,是沒有太多價值的。
就影片本身來說,沒有太多好說的。很多案情細節(jié)都是常規(guī)陰謀手法,交代比較晦澀,好像要引導觀眾分析,但結論導向卻太明顯。雖然沒去過埃及,但也看到了有評論稱很多拍攝地點其實應該是在摩洛哥,有一些穿幫鏡頭。加上片方一群的瑞典、丹麥、法國、德國人,以及美國的 圣丹斯電影節(jié) ,你就該明白,這不過是西方按照自己意愿去解讀或者輿論化埃及政治、社會的道具。
應該從背景外看電影背景。埃及政局一直比較亂,每一屆總統(tǒng)都充滿了爭議,結局也大都不好。開始的殖民統(tǒng)治,然后軍政革命推翻帝制和殖民者,氣候就一直是軍政成為埃及真正的權力中心。埃及一直處于阿拉伯中心,又曾與以色列的關系反復失去或重回阿拉伯世界。西方各老牌殖民宗主國對這里的爭奪也從未停歇。最大的因素還是蘇伊士運河這個戰(zhàn)略位置。所以世俗與伊斯蘭、殖民與反殖民、東西方地緣政治與民主化勢力在此交織。雖然穆巴拉克下了臺,還因貪腐被判刑。但是其繼任的穆爾西作為唯一的無軍方背景的所謂民選總統(tǒng)(穆斯林兄弟會),有著深厚的美國教育生活背景,2個在美國出生的兒子。打著反對穆巴拉克貪腐和鎮(zhèn)壓屠殺群眾的旗幟上臺,可自己也在這同樣的原因下臺,號稱民選卻企圖獨裁,只一年就下臺了。社會的更多深層問題沒有解決,光是看到貪腐一個問題是不是幼稚病呢?“阿拉伯之春”大部分都成了災難的“阿拉伯之冬”?,F今的埃及總統(tǒng)依然是軍方背景。另外,穆巴拉克也被宣布無罪釋放。
“提醒,這篇影評將按幀劇透,請觀影過后再閱讀”
(我是伊布帕夏,一個阿拉伯語翻譯,曾在埃及長期學習生活,非專業(yè)研究后穆巴拉克時代的埃及內政)
IMDB評分:6.7分
豆瓣評分:6.6分
爛番茄新鮮度:91%
2017年第33屆圣丹斯電影節(jié)世界電影單元劇情片評審團大獎獲得影片,塔里克·薩利赫所導演的《尼羅河的希爾頓事件》(The Nile Hilton Incident)在專業(yè)影評人與普通觀眾中收獲的評價顯然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
本片原版的對話語言為埃及阿拉伯語(配音版為法語),故事的背景則設置在了2011年埃及1月25日革命前10天的開羅。僅此兩點,就無疑大大加深了普通人的觀影難度。埃及作為一個熱門的旅行目的地,對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但是請不要妄想通過一次觀光旅行來深入了解一個國家。還有,本片的埃及阿拉伯語對話顯然也沒有很好地得到轉譯。因此僅憑影片的中英文字幕資源加上你對埃及的刻板印象,你對本片的理解將大打折扣。
豆瓣對本片的一些負面評論,就很好地反應了以上的問題:
-- “本片的制片、導演、演員都跟埃及沒有什么關系”
塔里克·薩利赫(Tarik Saleh)是瑞典籍的電視制片人、涂鴉藝術家、導演,出生于瑞典,其父親是埃及人,母親是瑞典人。Tarik Saleh是個典型的阿拉伯名字,稍有常識的人都不應得出上述的結論。
本片的卡司陣容中,飾演埃及警察(男主)的法瑞斯·法瑞斯是黎巴嫩裔瑞典籍、飾演女清潔工的瑪麗·馬利克難民頭人克林頓的格·達尼都是蘇丹難民出生、飾演突尼斯女歌手吉娜的哈妮亞·阿馬爾是阿爾及利亞裔法國籍、飾演突尼斯經紀人納吉的希沙姆·亞庫比是突尼斯裔法國籍、飾演殺手的蘇萊曼·達茲是阿爾及利亞裔法國籍。此外飾演警察局長的亞西爾·馬赫爾、飾演地產大亨的艾哈邁德·塞利姆、飾演小警察MOMO的穆罕默德·尤斯里以及其余的龍?zhí)拙旖巧陌缪菡呔前<把輪T。
除了男一號法瑞斯·法瑞斯之外,其他演員本人的身份都很好地滿足了其角色需要。至于法瑞斯·法瑞斯的口音問題,我會在后面專門提到。
--“架空虛構的改編故事,卻又不給我們的拉姆西斯希爾頓一個頂樓套房俯視尼羅河景的特寫,那何苦還黑希爾頓...”
本片核心的突尼斯歌女謀殺案在現實中確有發(fā)生,不過地點是在迪拜,本片對此案的改編是非常精妙的,這一點我將在后文重點分析。
本片中的“尼羅河的希爾頓酒店”是真實存在的,它位于解放廣場的核心位置,東西俯瞰解放廣場與尼羅河,南邊緊鄰阿盟的總部,北邊緊鄰埃及博物館和民族民主黨的黨部大樓,其開業(yè)于1959年,曾是埃及最負盛名的國際酒店,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尼羅河畔的希爾頓。在2015年以“尼羅河的麗茲卡爾頓酒店”為名重新開業(yè)。至于拉姆西斯希爾頓,那是在位于稍北邊的另一家新的希爾頓酒店。
本片作為一部具有極強隱喻的政治驚悚片,普通影迷在不了解本片背景信息的情況下進行觀影,給出6.6分的評價,也是情理之中的。
因此,作為一名“中東學人”,我想從“埃及內政與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專業(yè)角度從主線劇情、人物和外延部分等幾個部分來分析一下本片,希望對觀影者們有所幫助。
本片的劇情是嚴格按照時間線進行的。
2011年1月16日
開羅尼羅河畔的希爾頓酒店里,一位名叫拉樂娜 (Lalena)的突尼斯女歌手被人殺害。而在酒店工作的一個女清潔工薩勒瓦(Salwa)---她是一個蘇丹難民,成為了唯一的目擊者。
努爾丁警長(Noredin Mostafa)負責偵辦此案。他是尼羅河宮地區(qū)警局局長卡邁勒的侄子。作為一名典型的埃及警察,努爾丁手段殘暴,習慣收受黑錢。而私生活方面,他的妻子因車禍去世,努爾丁獨自生活的同時還要和他的兄弟輪流照顧年老多病的父親。
針對此案,努爾丁一方面去尋找唯一的目擊證人薩勒瓦,他只找到了難民的頭人克林頓;另一方面,他通過死者錢包里一張照相館的小票,順藤摸瓜偷偷地取到了死者的不雅照片,而照片中的男性便是酒店的老板。同時也是埃及知名的開發(fā)商沙菲克(Shafiq)。
2011年1月17日
努爾丁被局長叔叔告知,本案已被檢察官判定為女歌手的自殺,暗示他不要再插手。對此,努爾丁非常詫異。于是,他私下找到了沙菲克,但沙菲克了否認他與女歌手之間的關系。局長叔叔知道了努爾丁私下接觸沙菲克一事,警告他不要多管閑事,因為沙菲克是總統(tǒng)兒子的朋友。
另一邊,目擊證人薩勒瓦在報紙的地產廣告上認出了沙菲克,并得知了他的身份。薩勒瓦目睹了沙菲克在與女歌手爭吵后走出了房間,也目睹了殺手的行兇過程。難民的頭人克林頓因警察的到來而氣急敗壞地質問薩勒瓦,薩勒瓦說她目睹了沙菲克出現在了兇案現場。于是,克林頓聯(lián)系了沙菲克,準備以此威脅,敲詐他100萬。
被害女歌手拉樂娜的友人,同為突尼斯歌手的吉娜(Gina)因拉樂娜的失蹤,來到警局找努爾丁詢問好友下落,被告知拉樂娜被殺。努爾丁則了解到,拉樂娜前往希爾頓酒店是去見一位朋友,她被人拍了不雅照片。吉娜討要照片,而努爾丁則向吉娜謊稱他的手上沒有這些照片。
2011年1月19日
沙菲克把努爾丁叫到了他的豪宅里,向努爾丁展示了那些不雅照片,并告訴努爾丁,他那天本人的確在酒店,但沒有殺人,他與拉樂娜是真愛,是她的經紀人--突尼斯人納吉殺了人,并以此威脅他,不給錢就誣陷沙菲克謀殺了拉樂娜。因此,他(沙菲克)需要努爾丁的幫助,避免自己的丑聞散布出去。
之后的一幕,經紀人納吉去照相館找洗好的不雅照片,但照片之前已被努爾丁取走了。(由此,我們得知,沙菲克以為照片和底片還在納吉手上,并不知道照片卻在努爾丁手上。所以讓努爾丁幫他找納吉和底片,因此關于“他沒有殺人”這一說法顯然是假的。)
努爾丁恍然大悟,回家翻出了照片以及袋子里的底片。他去找了一個開夜總會的地頭蛇朋友,得知,突尼斯女歌手拉樂娜和吉娜實際上是“經紀人”納吉手下的兩個姑娘,她們和所謂的貴賓發(fā)生關系,納吉則負責拍照,來“仙人跳”勒索,他用的是一種需要沖洗交卷的老式相機。努爾丁還確認了他們活動于紙牌俱樂部。
第二天,努爾丁到了警局,得到了所有人的恭喜,他一臉懵逼。原來他被升任為了警督(因為沙菲克背后的指點)。努爾丁告訴局長叔叔,沙菲克只是害怕與情婦拉樂娜的丑聞,而兇手是納吉(顯然,他已經被沙菲克誤導了)。局長叔叔一改之前的態(tài)度,稱贊他的“業(yè)務能力”,并告訴他檢察官會重新審理此案,他們也會因此大賺了一筆。
另一邊,克林頓與沙菲克完成了談判。
夜晚,努爾丁在紙牌俱樂部找到了正在演出的吉娜,之后兩人交杯換盞,相談盛歡,兩個回到了吉娜住處,發(fā)生了關系。事后,努爾丁問吉娜是否認識納吉,吉娜否認了。
另一邊,殺手(殺害拉樂娜的殺手)找到了薩勒瓦的家,殺掉了克林頓還有薩勒瓦的同伴(殺手誤以為自己殺死了薩勒瓦)。
努爾丁再次檢查不雅照片,發(fā)現照片背景就是在吉娜的住處(實錘了吉娜和納吉的關系)。努爾丁回到警局,得知在難民社區(qū)有兩個難民被殺,而其中之一就是薩勒瓦。
努爾丁以為是納吉殺了薩勒瓦,于是他到吉娜的住處去抓納吉,納吉溜走,不過最后還是被努爾丁抓回了警局。在審訊中,努爾丁了解到,是拉樂娜從納吉那里偷走了自己的不雅照片的底片,并且得知吉娜已死。納吉被正式拘捕,努爾丁意識到事件的復雜性,叮囑手下MOMO要盯住納吉,接著就再去找吉娜,但在她的住處卻發(fā)現人去樓空。努爾丁回到警局,發(fā)現納吉已被滅口(局長叔叔所為)。
這時他又被告知,國安局要傳喚他。
努爾丁再次去見了沙菲克,告訴他納吉已死(鍋已經丟給納吉了)但是照片不在納吉那里(暗示努爾丁自己手上)。
努爾丁前往國家安全總局接受傳喚,得知吉娜被殺,而他也被拍下了不雅照片(他和吉娜)。他還得知國安局正在調查沙菲克,并且也懷疑他的局長叔叔與此事件有關聯(lián)。
努爾丁從國安局回到家,在家門口,遭到暗殺,但門房替他擋了子彈。努爾丁意識到是沙菲克想滅他的口。
警察在難民社區(qū)抓回了一群難民,在其中找到了薩勒瓦。努爾丁的跟班MOMO偷偷把薩勒瓦交給了努爾丁。努爾丁從薩勒瓦口中得知是沙菲克雇了兇手殺害了拉樂娜,接著又殺了克林頓他們。于是,努爾丁帶著薩勒瓦去見沙菲克,坦白底片在他自己手上,并把沙菲克帶回了警局。但是,局長和檢察官忌于沙菲克的背景,不敢處置他,而趕來的沙菲克的律師則威脅稱努爾丁的行為涉嫌“綁架國會議員”。但就在此時,總檢查長下令逮捕沙菲克(因為國安局對沙菲克的調查)。
2011年1月25日
埃及革命爆發(fā),民眾涌向尼羅河宮的警察局,警局火光沖天
努爾丁帶著薩勒瓦出逃,卻不知被殺手跟蹤。努爾丁中途下車買煙,殺手伺機上前,卻被薩勒瓦反殺。努爾丁放走了薩勒瓦,讓她自行逃命、努爾丁最終確認,此人就是兇手,接著他又發(fā)現殺手也是國安局的人。
夜深,努爾丁找到了局長叔叔,這時局長已經和沙菲克達成交易,放走沙菲克,而他拿到了一筆錢。努爾丁知道謀殺案幕后真兇就是沙菲克,但為時已晚。局長叔叔幫他點燃了汽車(毀尸滅跡),以拿到了筆來安慰他。
兩人開車回到了城里,局長叔叔坦言自己早就清楚納吉的勾當,他也在其中有所獲利。只是這次,涉及到了沙菲克這樣的大佬身上,他也愛莫能助。努爾丁質問局長叔叔是不是他殺了吉娜。局長否認了,他下了車走入游行的人群,悲憤的努爾丁掏出了槍跟了上去,卻因而手上有槍,被眾人打摁倒在地...
這時民眾已經占領了大街,他們正在走向解放廣場...
電影結束...
正如我在最開始所提到的,本片的核心部分是突尼斯歌女謀殺案,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案件。本片在改編時,保留了現實案件中絕大部分元素,比如被害人的確是一名突尼斯的女歌手,殺手是一名埃及的前警察,雇用殺手行兇的也的確是一名來自埃及的地產大亨。只是,謀殺案發(fā)生在2008的迪拜,而不是2011年革命前的開羅。想要理解本片的情節(jié)走向,我們還是還從真實的案件說起。
2008年7月28日,突尼斯女歌手蘇珊·塔米姆(Suzanne Tamim)在她位于迪拜的公寓內慘遭殺害。同年的9月2日,兩個埃及人希沙姆·穆斯塔法(Hisham Moustafa)和穆赫辛·舒卡里(Talaat Mostafa)因涉嫌謀殺女歌手在開羅被捕。
希沙姆·穆斯塔法有著多個身份,他是埃及知名的地產開發(fā)商、執(zhí)政黨民族民主黨的成員、也是時任總統(tǒng)穆巴拉克的兒子賈邁勒的好友,同時他還是埃及國會的議員。他的父親,是塔拉特·穆斯塔法集團(TMG)的創(chuàng)始人塔拉特·穆斯塔法,其集團旗下的商業(yè)地產項目遍布埃及。
正如影片所展示的那樣,希沙姆因與蘇珊的婚外情風波,從而買兇殺人。負責行兇的是穆赫辛·舒卡里,他是一名前埃及警察。據悉,作為報酬,希沙姆向穆赫辛支付了200萬美元。
2009年,希沙姆和穆赫辛兩人均被開羅法院判處死刑(絞刑),但在2010年3月,埃及最高法院駁回了死刑判決,對此案件進行再審。二審的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希沙姆被改判為15年監(jiān)禁,而穆赫辛被改判為終生監(jiān)禁。為何會有如此夸張的改判,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贅述,無非是希沙姆動用其政商關系公然上演了一把終極的政治腐敗,個中細節(jié)在任何一家主流的英文媒體都能讀到。
突尼斯歌女謀殺案件始末是埃及穆巴拉克政權政治腐敗的終極表現。導演巧妙地以警察努爾丁為第一視角解構了這個真實的案件,并將其放置到了2011年1月25日革命前的十天。
時間線這一元素,是這部影片最大的一個亮點。精確到天的時間不斷地在畫面中顯示。作為謀殺案始末的時間線,這里是一個順序的推進。而同時,從革命爆發(fā)的視角來看,這就變成了一個倒計時。若是讀出了這一層,倒計時帶給人的緊迫感就浮現出來了。
隨著影片的推進,謀殺案背后的真相隨著令人窒息的政治腐敗慢慢展現,當謎團最終解開時,革命的洪水也一并到來,隨之吞沒一切。半虛構的突尼斯歌女謀殺案與真實的2011埃及革命,并不存在直接的關聯(lián),甚至毫不相關。但當導演用他的方式講述完這個案件時,對于觀影者來說,“革命為何會到來”這個看似與謀殺案不相關的電影結尾,就絲毫不顯得突兀了。
再說幾句與本片文無關的題外話,關于那件真實存在的謀殺案,它的后續(xù)也堪比電影一般精彩。
2017年,希沙姆因健康問題(糖尿病)得到了現任埃及總統(tǒng)塞西的特赦,因此其實際服刑期僅為7年。而就在此不久之前,他名下的公司在埃及的新行政首都購入了500畝土地,新行政首都計劃是塞西總統(tǒng)的“千年大計”,其計劃是在開羅東部的沙漠深處建出一座全新的行政首都。顯然,購地和特赦怎么看都不像是個巧合。
2020年5月23日,穆赫辛也在塞西總統(tǒng)的開齋節(jié)特赦中得到釋放,其實際服刑的時間僅10年。
警察早已成為了穆巴拉克時代埃及的國家形象,關于“警察國家”的討論,是任何一個研究近三十年埃及內政的人都無法逃避的。
關于“警察國家”的討論,推薦閱讀我翻譯的《窺視埃及》一書的第五章,此處也不再贅述:
本片以一位典型的穆巴拉克時代的警察作為電影的第一視角,再加上其他的警察角色,導演勾畫出了一個恐怖的“警察國家”環(huán)境,殘酷到令人絕望,但又不得不去承認,這就是現實。
警察努爾丁是本片的唯一主角。他是警察局長的侄子,尼羅河宮警局的警長(后面被升任為警督)煙不離手的暴戾分子。
電影開場,努爾丁對著鏡子把頭發(fā)梳得一絲不茍。(多么熟悉的埃及男性形象)
他走出住處,街邊的小孩給他遞煙;門房因為沒能給他修好電視而被他訓斥、嘲諷。
顯然,例行公事收保護費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努爾丁第一次前往謀殺案現場的這場戲中,導演通過一連串的細節(jié),展示給了我們一幕“什么叫埃及的職業(yè)警察”。
看門的警察踩了一腳的血,弄臟了一地。
檢察官坐在兇案房間的床上抽著煙,小警察則在偷看女歌手的身體。
另一個警察則在使用兇案房間的洗手間。
從檢察官口中得知,法醫(yī)還在睡懶覺,一時半會兒趕不過來。這時,侍者端著吃的進來,原來是檢察官點的菜,他叫把費用算在房費里。(太諷刺了)
努爾丁檢查現場,他熟練地把受害者錢包中的鈔票取走,塞進口袋。這個動作簡直就是下意識完成的。
在之后審問納吉的時候,也是如此。顯然,他們早就習慣這么干了。
隨后,努爾丁找酒店經理問話,經理自覺地交出一份“酒店的敬意”。
而在努爾丁抓捕納吉的那一幕,則顯得又有點黑色幽默。
努爾丁抓到了納吉,欲將他帶回警局,卻又因為那里不屬于他的轄區(qū)范圍,而被本區(qū)的警察(簡直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刁難。
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一個警察給另一群警察塞鈔票。
隨著敘事的展開,我們也慢慢看到了一個“職業(yè)警察”之外的埃及男性的形象。片中鏡頭多次給到了努爾丁的結婚照片,直到影片過半才借薩勒瓦之口,作了解答:“妻子因車禍去世了”(又是一個埃及社會的常態(tài))。學著用Facebook交友、與吉娜的一段露水情緣、還有貫穿始終的那首ya msafer wahdak,告訴我們,卸下警察的外衣,努爾丁只是一個迷失在生活中的鰥夫。
還有,本片也直接交代了他還有一個需要他和兄弟輪流照顧的疾病纏身的老父親,兩人還會為是否花錢去醫(yī)院而爭吵。因此,經濟上的困頓也同樣困擾著這個埃及男人。
有了這兩處的交代,那么就能理解努爾丁為何會不斷地斂財,為何會陷入與吉娜的感情糾結。因為,拋開其“警察”的職業(yè)身份,就能發(fā)現,這不就是瀕臨崩潰的埃及社會中的蕓蕓眾生嗎。只不過,他碰巧是個警察罷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并不會因為“警察”這樣的特殊身份,就能擺脫掉物質與精神生活的雙重困頓。沒有人能夠逃出埃及社會的洪流。
對于我本人來說,本片最大的瑕疵是男主演的口音問題“一個埃及警察居然帶一口黎巴嫩口語”,這一點我只看到在阿拉伯世界的影評中有所提及。當然,選擇法語配音版的觀眾,或者說對于絕大多數非阿拉伯語使用者來說,這都會不構成困擾。法瑞斯·法瑞斯是瑞典籍的黎巴嫩裔演員,在本片中,即使臺詞的確使用的是埃及阿拉伯語,但還是能夠明顯地聽出演員的黎巴嫩口語。類似于《Hello,樹先生》這個東北故事里王寶強(樹先生)的河北口音,多少還是會略顯突兀。
除此之外,法瑞斯·法瑞斯在本片中的表現可以說非常地出色。尤其是紙牌俱樂部中的那段戲,當ya msafer wahdak (啊,你這孤獨的旅人)的歌聲響起,我甚至有些恍惚,努爾丁這張埃及街頭的眾生臉,是如此的似曾相識。
本片設置了兩個蘇丹難民的角色,希爾頓的女清潔工薩勒瓦和蘇丹難民社區(qū)的頭人克林頓。 這里的蘇丹指的是南蘇丹地區(qū),不過鑒于南蘇丹的獨立公投發(fā)生于2011年,而本片的故事則發(fā)生在2010年,因此,我們還是稱他們?yōu)樘K丹人/蘇丹難民。 首先關于難民身份,本片是有明示的。片中有直接提到他們來自蘇丹。而薩勒瓦、克林頓他們所使用的語言也并非阿拉伯語,而是丁卡語Dinka(來自IMDB影片信息)。
片中,希爾頓酒店經理也提到了薩勒瓦的住址是“ARABA WA NUS”社區(qū)。這又是一個只有埃及人才能get到的點。這的確也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社區(qū),它位于開羅東部的納賽爾城。ARABA WA NUS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為“4.5公里”(因為在1963年,這里距離開羅的的東部邊界赫利奧波利斯剛好4.5公里),其官方的名稱是“Ezbet al-Haggana”?!?.5公里”社區(qū)是開羅一個著名的貧民區(qū),其中生活著數萬名的非洲難民(絕大多來自蘇丹)。
努爾丁和MOMO第一次去“4.5公里”社區(qū)找人時,查看了克林頓的證件(如下圖所示),鏡頭給到的也是一張藍色的難民登記證。
薩勒瓦是本片核心事件謀殺女歌手案的證人,而頭人克林頓則因為設局敲詐沙菲克,而引火上身,從而引發(fā)了后來的難民遇害案。關于這兩個角色的人物設定,在我第一遍的觀影中是有疑問的。是否有必把他們設定成在埃及的蘇丹難民?或者換句話說,如果目睹謀殺案的只是一名普通的埃及女清潔工,會不會讓影片的敘事更加地流暢、合理呢?
復盤這部影片,蘇丹難民這一人物設定顯然是非常有意思的。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是無法把埃及和難民問題聯(lián)系到一起的。對中東世界稍有了解的人,或許可能會想到巴以沖突的巴勒斯坦難民、海灣戰(zhàn)爭的伊拉克難民以及敘利亞內戰(zhàn)的敘利亞難民。的確,僅近幾十年,就有很多來自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國民以移民/難民身份來到埃及。
然而,在埃及還生活著很大規(guī)模的來自撒哈拉以南黑非洲國家的難民。與阿拉伯移民/難民相比,他們都很難真正接受或融入埃及社會,對他們來說,暫時落腳埃及不過只是一個權宜之計。埃及自身所面臨的嚴重的社會經濟危機,對于一個非洲難民來說,也絕非是一個良好的庇護地。本片也多處展現了生活在開羅的蘇丹難民在經濟、人權等方面的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電影一開頭,薩勒瓦乘坐公共小巴通勤。有埃及生活經驗的人想必就能立刻明白,這種埃及最廉價的交通方式直接就反映出了她的經濟狀況。
薩勒瓦生活的“4.5公里”社區(qū)同樣也是如此。
薩勒瓦在埃及最著名的希爾頓酒店從事清潔工作,而她的薪水是日結的(臨時工)。
酒店經理接到客人的失竊投訴,直接找到她,暗示是她偷了錢。
努爾丁和MOMO在盤問頭人克林頓時,也是直接將他的身份證名沒收。
這兩個人物的設定,實際上拓寬展現了埃及社會的不平等現象。在當權者、富商、警察、歌手、民眾之下還有難民。埃及社會階級的萬花筒到此才完整。
對被強權所壓迫剝削的普通埃及民眾來說,他們的境遇還不是地獄的最底端,在他們下面依舊存在著一個生活更加困頓的邊緣群體---非洲難民。作為一部非商業(yè)片,這樣的設定可以說非常地精妙。
影片中有一個簡短的場景:薩勒瓦和其他難民一同在上基礎英語課。對他們來說,埃及意味著他們依舊還沒能真正地逃出地獄之門。
最后再提一點,飾演薩勒瓦和克林頓的兩位演員MARI MALEK和Ger Duany,現實生活中的均是來自蘇丹的難民。MARI MALEK的經歷與影片中的薩勒瓦非常相似。她同家人先是逃到埃及,之后去到了加州。關于她的故事,可以閱讀演員本人所撰寫的文章《The Rock in the Stream》。
Ger Duany在現實中,則是通過輾轉埃塞和肯尼亞最終才前往了美國,有專門的“蘇丹的失落男孩”一詞來形容這一群體,大量的英文作品都對其進行過描述。
這里推薦一本相關傳記,出版于2006年的《What Is the What: The Autobiography of Valentino Achak Deng》。//book.douban.com/subject/5940806/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影評最后的部分,請移步:
這部電影有點意思,制片方是瑞典、丹麥、德國、法國,導演兼編劇塔里克-薩利赫是個瑞典人,主演法瑞斯-法瑞斯是個黎巴嫩人,跟埃及毛關系也沒有。 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堆外國人拍了個有關中國的電影,片中說中國警察貪污腐敗,國安替人暗殺,然后群眾鬧事、沖突,你確定這不是在黑中國?
俺曾經去過埃及,從阿斯旺一路到盧克索、貝尼蘇韋夫、開羅,然后到亞歷山大、塞德港、然后再到馬特魯、塞盧姆,與埃及的導游、警察、公務員、普通民眾都打過交道,看過埃及的城市、鄉(xiāng)村、古跡,看這部電影時,第一感覺就是真實,埃及就是這模樣,埃及人就是這德性,或者說操性。
這真不是黑埃及。埃及城市就是土灰色的,亂糟糟的,因為建好的房子要收稅,很多人家蓋房時就留個尾巴,滿眼望去,到處都是沒有蓋完的房子。埃及人隨便做什么都喜歡伸手要錢,不給錢就不辦事,就跟你光練嘴皮子。你去住酒店,服務生幫你拿一下行李就得給小費,導游經常偷工減料,說好要去的地方,不知怎么就繞別的位置,甚至到了門口也不帶你進去,省下了門票費都不知道。
我看到警察努爾丁辦案時掏死者口袋,拿走錢包中的錢,然后相互都拿錢賄賂辦事,一點也沒覺得奇怪。這樣腐敗混亂的現象,在埃及都是常態(tài),走到哪里都會遇見這樣的人。而努爾丁也并不會因此受到什么懲罰、查處。在片中,努爾丁還算個有正義感、責任感的人,知道要追查兇手,要保護證人,但是他也照樣明目張膽地貪污受賄。
片中展現的警局簡陋的辦公環(huán)境、努爾丁四壁空空的家以及他們開的破舊的車等,都不難看出埃及人如今的生活狀況是什么樣子,這還是在開羅,除了國會議員、地產商的豪宅、高爾夫球場,其它人的生活真的沒有多少品質,也沒有什么舒適的感覺。努爾丁看的電視機,讓俺想起80年代的中國家庭,收不了幾個臺,信號不好,畫面經常出雪花點或扭曲,還要找人修理天線。而現在,中國人家里很多都不看電視了,要看電視的話都是大屏幕、彩色、遙控、上百個臺。
電影中比較明顯的Bug是那個殺人的國安人員,居然還帶著證件,最后竟會被目擊證人槍殺。這不知是殺手太大膽,還是太愚蠢,按常理來說,他應該不會留下證實自己身份的東西,而且也不會在加油站那個明顯有人的地方動手去殺人。
片中展現的“ML花革命”與劇情和主要角色沒有明顯關系,僅僅是故事發(fā)展中的一個大背景,多少能展示埃及社會混亂的狀態(tài)和局面,而故事本身揭示的則是埃及混亂的一個原因。饒有意味的是,片中不時出現埃及總統(tǒng)穆巴拉克畫像,到電影最后,人們正在慢慢抹去街頭巨幅的穆巴拉克畫像。這意味著,穆巴拉克時代結束了。
“知乎”上有個問題:“ 埃及人如何看待穆巴拉克?”,其中一個回答是:
“ 在我詢問的大學生和白領中,普遍是非常非常不喜歡總統(tǒng)穆巴拉克的,認為他是一個非常壞的人,原話就是“He is a very very bad guy”。
最可以代表這個情緒的現象就是所有以穆巴拉克的姓名命名的街道、地鐵站等都被非常徹底的刮掉了,不能有絲毫的顯露。后來為了在人們的說話和思維中徹底抹掉穆巴拉克的痕跡,就把那些帶有他名字的各種名稱都用其他新名字替換掉了。當然同時他們也說道還是有小部分人是支持穆巴拉克的,雖然他們很不屑。(鏈接://www.zhihu.com/question/20354136/answer/14866337) ”
這部電影似乎也是對“穆巴拉克時代”毫不容情的一種揭露和批判。
1.最后殺手打開門,我特別緊張,沒想到劇情會反轉的如此迅速,殺手被射殺,相比死去的歌手,她更加敏感,聰明。影片想諷刺的不是人之間的差距,而是在這個社會中,你是誰?
2.靠前的部分,有句臺詞,現在天真的靈魂不稀罕,可惜…當時附和的警長,正是此片中,最“天真”的人,而他看透,沒有為時已晚一說,因為能做的太有限了,甚至可以被忽略。
3.叢林法則,大魚吃小魚 小魚吃蝦米,我和男友探討此片時,他說這種事情太少了,我幽幽的說了句,你知道tang燦嗎?
4.從社會資源占有的角度來看,場景里很分明的就是,希爾頓服務生所居住的貧民窟,警長小康的生活,以及紙醉金迷的社會,仔細想想,這刻度對比,不僅僅如此吧?好多東西不寫,敬請腦補。
5.埃及可以上fb。
非常簡單的一個故事,掰開了揉碎了也就那點事。就劇情而言配不上導演想要表達所想,雖然已經都清楚明白的放在這里了。床戲拍得不錯。
人們走上開羅的街巷,呼喊著要總統(tǒng)下臺,撕下虛偽的標語。潮水一般的人流中,有個持左輪手槍的男人被推搡著暴打,吵嚷聲湮沒了他嗚咽的悲鳴。就像那些被強權秘密解決的生命,發(fā)不出任何聲息。證人底片連同真相一起變得荒謬,抱頭蜷縮的他想起,真正的烏托邦不存在正義。他也真的是傻,竟然還相信正義。
一場毫無意義的“革命”
No.8 還行吧,很少能看到阿拉伯地區(qū)的電影,一年也就那么幾部能傳遞過來。電影想說的也不只是主角一個人,更多的是開羅革命之前整個埃及的體系吧,只是男主角給人的代入感不強,讓這種設身處地感弱了很多。
故事并不新奇,在哪兒都有發(fā)生,最后的人群呼喚freedom,不如要justice
C / 視聽構境遠優(yōu)于劇作的政治向犯罪類型片。劇本真的是恨不得把諷刺的野心全都寫出來給你看了,所以也導致最終的效果比不上預期。男主這一角色還是寫得頗為立體,結尾的處理是為數不多的亮點。
實際是政治。
從希爾頓酒店的一樁謀殺案開始,一路揭開埃及社會的種種亂象。貪污腐敗、草菅人命、政治傾軋...以至于當顏色革命如洪水般襲來時,觀眾只會覺得理所當然。典型的草蛇灰線以小見大的拍攝法,戲劇性很強。
有反應埃及社會狀況的想法,被拖沓的節(jié)奏和散亂的敘事拖垮。
看完主要感受是:千萬不要去開羅旅行 哪怕住希爾頓都是說掛就掛了 還死不瞑目…… 故事節(jié)奏有點慢 但是又完全把握不住會往哪個結局發(fā)展 這恐怕就是可怕之處 不管你是警察高層還是商界精英 命運都不在自己手里 更別提命如草芥的普通人 這個背景下看2011年的“革命”和后續(xù)不免唏噓
7.5 一如此類以小案揭露社會現狀類罪案片,《尼羅河的希爾頓事件》也沉悶、節(jié)奏慢、讓人一頭霧水,我們在糾結兇手是誰的同時,還會再于心中打上一個問號:兇手會得到懲罰嗎?最后一鏡描繪群眾反獨裁大游行,然而埃及革命的未來如何,早于此鏡之前便一目了然。忘了他吧,杰克,這里是開羅。
震驚于男主的大鼻子和片子展示的赤裸裸的丑惡人性......觀看流暢一氣呵成
(6.0)這種電影韓國人一禮拜能拍八部。轉型期的國家/創(chuàng)作者最擅長又最難以割舍的方式。
現實片,記錄片,偵探片!真正追求正義的警察被他保護的人打倒了!
政治腐敗與官商勾結丑聞幾乎隨處可見,與政體與社會動蕩與否并無直接關聯(lián),電影置于革命前夕的刑事案件調查卻分明要將此生硬聯(lián)系起來,顯得頗為主題先行而顯得虛偽。
節(jié)奏太慢、枯燥乏味,高潮不夠迭起。哪里都有政治的黑暗,哪里都有社會的動亂。原以為男主會用左輪手槍殺死腐敗,卻被革命群眾當作威脅一頓暴打。要伸張正義,一個人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
電影發(fā)生的時間背景恰恰是我在埃及生活的時間,看到了熟悉的街頭,這個國家大風暴來臨之前的平靜,許多的細節(jié)預示社會危機的潛在,在一個時間點上,所有的矛盾激化,爆發(fā)。埃及社會深層次的腐敗與矛盾沖突在一個兇殺案中被很好的呈現出來。
謀殺案就發(fā)生在那個敏感的時刻,兇手就在眼前,可因為當局的貪污腐敗,無法將真相昭告天下。警察高層、政府權貴、黑榜黨派,無一不有著交錯的利益關系和黑暗勾當。
喜歡這部電影對時代背景的交代,故事嵌入在開羅政變,蘇丹難民和中國人入侵的時刻。
混亂的背景,混亂的故事,混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