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A great man.
哭得稀里嘩啦一塌糊涂。
To be a great man, how much you need to bear and how much to abandon.
To be a relative of the great man, how tough your life can be and how strong you need to be.
If you do that well, then you are a great man already as well, or a great woman.
That's why I pay my full respect to Kasturbai,Gandi's wife and I give all my sympathy to Harilal,the 'good for nothing' son.
It's not your fault, you are just a normal human being, didn't know what to do in face of greatness.You got lost because of the shadow of the greatness where you couldn't even choose.
回來的路上很冷,眼淚還是在流。
好好的做一個平凡的人,對自己對家人是多么大的福音。
但是每個人都不一樣,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平靜的生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一輩子中庸。
于是,我想到了我爸爸。
想到他在多么努力地做好一個平凡的人多么努力地做好一個爸爸,多么努力的在告訴我做一個平凡的人,幸福的人快樂的人,因為他知道我是那么的不安于平凡,對此他是那么的不安。
似乎突然間理解了他做的很多事。
多少年沒有一句贊揚,多少年對我的成績都是那么的淡然處之,多少年對我的要求總是比我做到的還低,多少年我覺得他總在無時無刻打擊我,讓我覺得他是在傷害我,其實它是如此的保護我??偸怯盟男袆优c經(jīng)驗告訴我,做個中庸的人才會快樂。
那么這么多年過去了,我接受了嗎。。。
2 ) 無論民主或?qū)V?,多?shù)人都需要造一個神出來膜拜簇擁
和另一部甘地傳比較本片的人物更真實具體。
甘地長子的悲劇是甘地故意為之的犧牲,當然其長子不生性不作為是內(nèi)在緣由。
和日本的虛心學習西方文化相比較,印度的自救方式是無奈而又懦弱的,這和他們血液中一直流淌的宗教順和特質(zhì)一致。
甘地的政治倡議只是人類行為的一個小表現(xiàn),卻是印度的悲哀。
3 ) 《我的父親甘地》
以甘地父子關系為主線,以甘地的偉大事業(yè)為輔線,平實的講述了一個關于父子的故事。中間涉及很多歷史、民俗、家庭的議題,穿插其間的黑白紀錄影像使得影片始終透露著厚重感。
影片很好的從一個側面講述了“圣雄”甘地不常為人提及的方面,甘地在拯救民族靈魂的同時卻間接葬送了兒子,但是又是很真實的一面。據(jù)說甘地的后代看過此片也認為影片有相當?shù)恼鎸嵭?、真誠性。
1948年6月18日,“圣雄”甘地逝世后五個月,哈利拉爾·甘地在印度孟買的一家醫(yī)院離世。
2008-01-08
4 ) 甘地的兒子們
思想是真正的,最徹底的暴力
甘地說貧窮是,其實思想才是
權力的轉移,也是一種思想取代另一種思想的過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個人都希望其他人也這么想
甘地也不能免俗,他尊重所有宗教,但是他把自己算入印度教
而他推行的非暴力,用自己的強硬讓別人接受,不也是一種思想暴力嗎
我本來擔心,看完以后會影響我對甘地的敬意,因為我剛剛看完《圣雄甘地》
沒想到看完以后,我更愛甘地了
甘地是專制的,但他比百分之八十中國父母都開明
剛開始我覺得那個演員太不美了,后來我看到白發(fā)蒼蒼的他,一個人站在焦黑的戰(zhàn)場上時,我突然好感動
圣雄甘地是作為圣人的甘地,父親甘地是作為人的甘地
他只是個人,你們還要他做什么
甘地太愛他的兒子了,所以希望他兒子成為另一個他
他不讓他接觸其他思想,只讓他接觸自己認為對的
而他的兒子,也想成為他
可是問題是
他兒子不是他
他兒子是個凡人,喜歡功名利祿,不理解宗教的真正含義,想過不勞而獲,會索取,會叛逆,會任性,會墮落
他想成為甘地,但他根本不理解甘地
他看到的只是甘地的表面,一個萬人稱頌的英雄
他不想成為一個僧侶,他想成為一個英雄
他執(zhí)行非暴力,但他多次提到戰(zhàn)斗
他是個傳統(tǒng)的領導者,拿破侖式的人
有了甘地,他認為一切都可以靠甘地得到
當甘地不滿足他,他就開始背叛甘地,去各種信仰團體里流浪
甘地離去了,他又失去了自己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也隨即死去了
他是甘地的掌上明珠,卻最終死于貧窮
他是甘地的親兒子
但甘地不止又一個兒子
他有一個印度的兒子,大部分和這個長子一樣!
他們,是甘地的兒子們
高高在上圣人光環(huán)下的,一個個內(nèi)心掙扎的,舉步維艱的凡人
5 ) 甘地很幸運,但注定悲情
一個人理想的實踐,付出是不是太大了。當然,有人是自愿的。有人時不情愿的。
混亂的世界讓它混亂下去好了。
我不覺著,甘地是個偉大的人。他只是一個活的比較自由的人。自由的實踐他的理想。以他自己的方式(當然那是他的自由)。
活著需要一些信仰吧 。
兒子,一次一次的改變自己的信仰。他活的太累了。
最后選擇了苦修。
自由又是自由。
兒子 母親。
人性,為什么他是信仰的基礎呢?
很多人,活的很好因為他們找到了基礎,但他們不探究基礎的真實性。
不知道也許一切更好。
自由,超人最自由。作超人時,可以做到一切,作普通人時,有可以在規(guī)定的方式下生活。
薩特說,人都想成為神,看來可以理解為,人都想自由。
6 ) 偉大的老子,無能的兒子
甘地是個偉大的人物,非暴力抗爭代表人物,他的兒子如此的“小市民”,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不好接受,是他過渡溺愛了嗎?我看不像,甚至是有點刻薄才對,兒子應該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可是他卻淪落為酒鬼,頹廢無能之人,不知道是時代的戲謔還是人生的命運使然?
gotcha~
扶不起的阿斗?
當偉人的子女總是辛苦的。一輩子活在偉岸的陰影下,身份永遠是某某的誰。
甘地不是神..
這是我看過最欠揍的甘地……
故事節(jié)奏很慢,找不到重點。人物傳記就要看時光飛逝,才華飛逝,生生死死飛逝,才有大味道。
上帝是公平的,運氣再不好也是你的命。
電影主線模糊。
如我看電影的勁頭用于寫論文,那就好了
眼淚稀里嘩啦地流啊……
驚訝,其實不應該是那樣。
偉大得太不近人情……
非常感人的一部電影,豆瓣7.4的評分明顯低了,可能是對甘地不夠了解吧。這部片核心講的是甘地和他大兒子哈里的關系,把甘地、哈里和夾在中間的母親、媳婦4人刻畫的極為生動,可以說是印度少有的非喜劇精品。年輕的哈里一直以父親甘地的人生道路為準則規(guī)劃自己:跟父親一樣去英國留學,然后回來做律師。但是,這里出現(xiàn)了兩個障礙點:1是甘地此時的教育思想已經(jīng)大變,已拋棄了歐式文明而投身印度本土文化,在教育上也推崇從實事中學習,所以他希望兒子跟在他身邊學習;2是哈里的學習能力和意志力明顯不如其父,憑自己的能力根本考不上大學。也因為這兩個根本的原因,原因1讓哈里遠離了父親,原因2讓他墮落于現(xiàn)實的誘惑。遠離父親之后的哈里,在父輩的盛名下,懦弱的茍活于世,被利用、被拋棄而又不能自立,悲劇一生。
風
無論是印度這個國家,甘地這個偉人,還是他的兒子都在信仰的選擇上面臨掙扎,或是自由解放與被統(tǒng)治,或是印度教與回教,或是放逐自己與被束縛。雖然最后個人的掙扎都在遺憾中死亡,但總歸國家獲得了期待的解放,甘地和他眾多“兒子”的戰(zhàn)斗還是成功了的。
哈里拉爾,生于1888年,甘地長子,年輕時多次要求父親讓他去英國學習法律,未準,潦倒終生。尼赫魯,生于1889年,1905年就讀于英國哈羅公學,兩年后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三年后獲自然科學榮譽學位。后又進入倫敦內(nèi)殿法學會,1912年獲律師資格。
偉人的孩子大都活在無法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自卑里
你的父親甘地喜歡和漂亮的女人一起修行,直面欲望然后克服欲望,你學會了嗎?
很令人悲傷的電影,個人的生命和國家的命運,如此脆弱,讓人嗟嘆。印度電影的音樂都是如此動人
一家一本經(jīng),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