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蕾塔·葛韋格、米婭·華??莆炙箍ê图s翰·特托羅確認加盟米婭·漢森-洛夫([將來的事])執(zhí)導的英文片[伯格曼島]。故事圍繞美國一對從事電影工作的夫妻展開。他們曾于一個夏天,在啟發(fā)了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的地方為電影創(chuàng)作劇本,此次他們將故地重游。該片預計將在明年夏天開拍。
隨著北美頒獎季的到來,今年戛納電影節(jié)的獲獎作品便開始陸續(xù)出爐。而無論是以女性視角對抗父權社會的《鈦》,還是挑戰(zhàn)宗教倫理道德底線的《圣母》,或者戲劇張力十足的《安妮特》,其實都有著深入社會沉疴痼疾的沉重底色。
但在這當中,我們不該忽視掉這樣一股清流。它有著遺世獨立、自成一派的私電影特質,同樣是今年戛納主競賽作品。我們要說的,便是米婭·漢森-洛夫導演的新作《伯格曼島》。
而基于影片《伯格曼島》很大程度上的私人性,在真正進入到這部電影之前,我們或許可以先整體了解一下米婭·漢森-洛夫導演的經歷。
米婭·漢森-洛夫出生于1981年,擁有哲學碩士學位,她的父母也都是哲學教師。從她2016年提名柏林電影節(jié)主競賽的《將來的事》中,就能看出其深受父母影響。該片中,于佩爾飾演的哲學教師,就曾寫過一篇帶有淡淡哲思的生活隨筆。
十八歲那年,米婭·漢森-洛夫曾被法國著名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看中,出演了電影《我的愛情遺忘在秋天》以及《情感的宿命》。這兩部作品中,她都展現(xiàn)出格外令人贊嘆的出色演技;這也為她后來跨入導演行業(yè)奠定了藝術上的基礎。
隨后的2009年,她便與阿薩亞斯步入婚姻生活。但其實根據(jù)Imdb上的信息來看,米婭曾在The Final Cut的采訪中說,自己從未與阿薩亞斯結過婚,兩人自2016年便已經分開。
如果說,拍于2016年的《將來的事》是米婭對家中父母的回憶與追尋;那么今年的這部《伯格曼島》,則是米婭對自己當年與阿薩亞斯之間情感關系的細致剖析。
相比《鈦》《圣母》或者《安妮特》那樣戲劇張力非常明顯的電影,《伯格曼島》展現(xiàn)的則是細水長流的情感漣漪。如果你愿意靜下心慢慢體味,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部特別真摯的作品。
影片講述一對美國導演兼編劇夫婦,通過搭機、乘船來到伯格曼故居——瑞典法羅島,并試圖在這座島嶼上進行創(chuàng)作。
我們不難看出,影片中的角色設定顯然就是米婭與阿薩亞斯的現(xiàn)實寫照。兩人同樣都是導演兼編劇,也同樣都熱愛伯格曼的電影。早年間,米婭曾在法國《電影手冊》擔任編輯,而阿薩亞斯也曾一度是《電影手冊》的影評主筆,兩人素來有著如覓知音般的趣味相投。
影片《伯格曼島》就如同候麥導演的很多作品一樣,整個故事都發(fā)生在風景宜人、舒適悠閑的美好場景中。但正如女主角克麗絲對男主角托尼所說的,“你不覺得這有點太好了嗎?”由此可見,故事的背后肯定不像我們所看到的那么風平浪靜。
多層次的戲中戲結構
戲中戲結構,是很多導演都會嘗試的電影技法。在今年面世的電影中,比如同樣入圍戛納主競賽的濱口龍介導演的《駕駛我的車》、前不久剛上映的婁燁導演的《蘭心大劇院》等,便都是非常出色的戲中戲結構。
很快地,克麗絲與托尼兩人便都各自在房間開始寫作,創(chuàng)作自己的故事。男主角托尼似乎進行得很順利,很快便完成了大致的劇本;但克麗絲卻一直都斷斷續(xù)續(xù),仿佛有種無形的力量在攔住她完成這個作品。她說,“似乎總有什么在拖住我。”
克麗絲想要的答案,便潛移默化地藏在電影中給予了互文解答當中。男主角托尼說,他所創(chuàng)作的故事是關于一種不可見的東西,在情侶之間流動。這似乎就是糾纏著兩個人的真正的問題所在,也可能是現(xiàn)實中阿薩亞斯和米婭之間出現(xiàn)的問題。
由此可見,米婭·漢森-洛夫拍攝《伯格曼島》的目的,就是在對這個“流動且不可見”的東西進行探討和挖掘。但想要講述這樣的故事,肯定不能用過于直接裸露的方式說出來,而是通過細水長流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重復瑣碎的日常行為,來表現(xiàn)人物的情緒與情感。
而我們也不難從這個故事中看出角色原型的“陰影”:在業(yè)界頗有威望、電影作品一直備受贊譽的阿薩耶斯,以及在法國以獨立風格著稱的米婭·漢森-洛夫。
私電影與迷影元素
某種程度上而言,影片《伯格曼島》無疑是一部私電影。米婭在影片中充分表現(xiàn)了男女主角的影迷身份。首先,他們拜訪的島嶼便是“伯格曼島”,還參觀了伯格曼的私人影院,以及曾經拍攝《婚姻故事》的房間,等等。其次,兩人之間會經常彼此探討伯格曼的電影,各自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當然難免也會有各種糾紛。
自從在伯格曼的私人影院里觀看了《呼喊與細語》后,兩人似乎出現(xiàn)了意見分歧??他惤z覺得伯格曼本人明明生活在一個祥和美麗的島嶼,為何還會拍出與現(xiàn)實天差地別的電影,并且影片中的角色都如此糟糕呢?為什么他從不顯露出一絲溫柔和光明?而托尼卻覺得,伯格曼對展現(xiàn)光明沒有興趣,他注定是黑暗的,并且想探索這一點。
縱觀影片《伯格曼島》本身的故事和創(chuàng)作方式,或許跟伯格曼電影沒有什么直接的聯(lián)系,但涌動在其中的迷影元素絕對能讓影迷們大呼過癮。比如對伯格曼經典《猶在鏡中》《假面》等取景地的游覽,對伯格曼有九個孩子以及他與歷任妻子私生活的討論,以及瑞典人對伯格曼生前“拒絕兵役”“沒有禮貌”等現(xiàn)實日常的吐槽。
趁托尼出行時,克麗絲無意間發(fā)現(xiàn)托尼已經完成了一個內容情色、尺度很大的劇本,但卻從未跟自己談起。兩人之間原有的裂縫,便在這樣的溝通疏離中慢慢放大。盡管克麗絲始終裝作若無其事,但那種微妙的情緒卻一直環(huán)繞在她身上,如陰影般困擾著她。
因此,就有了克麗絲甩下托尼、徑自加入“伯格曼之旅”旅行團的段落。在這過程中,克麗絲還遇見一位年輕男子,兩人便由此展開一段愉悅的邂逅。而正是因為這名男子的出現(xiàn),讓克麗絲對自己與愛人的關系進行了自省與深思。
經歷過這場伯格曼之旅后,米婭便慢慢地產生了創(chuàng)作靈感,潛心寫完了劇本的基本提綱,并把這個故事講給托尼聽。
由此,我們的故事便進入到了第四層的戲中戲嵌套:阿薩亞斯與米婭——克麗絲與托尼前往法羅島——伯格曼的家庭——克麗絲劇本中的人物。
克麗絲的劇本是一個看似有點狗血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對情侶在分手后,又在一個共同朋友的婚禮上再次遇見。整個過程中,他們互相吃醋,但又努力挽回彼此之間的關系,試圖讓愛情死灰復燃。可以說,這個故事充滿了導演米婭本人極其豐富的女性視角,讓人倍感真摯。
最讓我印象至深的,是故事中的女主角在酒吧里恣意跳舞的那個橋段,仿佛再次讓我們看到了米婭導演在《將來的事》中對自由的追尋與體驗。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影片《伯格曼島》的后半段,我們或許可以用“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來描繪。電影中的人物與戲中戲里的人物被巧妙地融匯在一起,現(xiàn)實世界與克麗絲劇本中的世界彼此交織。
導演甚至還讓兩個時空中的人物(女導演克麗絲、劇本中的男女主角)同時圍坐在一張桌子前談話。
在我看來,克麗絲與劇本中的男主之間的對話仿佛有一種時空跨越感,十分有意思??他惤z對她筆下的男主所說的話,似乎都是希望令這段關系有重合的可能。
但與此同時,其實克麗絲自己也沒有想好,她該如何來結束這個故事。于是,她便同自己筆下的人物共同體驗生活,也跟銀幕前的觀眾一起尋找合適的時間來落幕。
相比米婭·漢森-洛夫前作而言,我認為影片《伯格曼島》在電影技法上顯然更為成熟。但跟前作一脈相承的是,這部新作的敘事核心,依然是米婭導演對她過往生活經歷的一次片段式的回憶描摹,繼而在創(chuàng)作中尋找她想要答案。
在我心目中,影片對情感關系上的探討非常難能可貴,盡管沒能在戛納斬獲大獎,但時間注定無法掩蓋它的獨特魅力。
作者| Christian;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注明出處
二刷《伯格曼島》,有字幕的感覺比沒字幕好太多了。
“伯格曼島”在哪里?即使沒有來過這座平凡而又傳奇的小島,很多人也早就在影像中多次走進過它的領地。不僅伯格曼的《假面》、《猶在鏡中》、《羞恥》、《豺狼時刻》等故事片在這里取景,關于伯格曼電影生涯的紀錄片更是多次到訪這個世界盡頭的寧靜之地。這是伯格曼的精神家園,也是他晚年的隱居之地。他在這里留下了五處房產,包括位于漢馬斯海灘的工作室,還有一座由谷倉改造的私人電影院,還有一處“寫作小屋”以及與家人共同居住的別墅。在這位電影巨匠生命的最后幾年里,他不再離島,每天下午三點準時由漢馬斯驅車來到谷倉,獨自觀看一部電影。 這座在電影史上占據(jù)獨特位置的島嶼,實際位于瑞典最受歡迎的夏日度假勝地哥特蘭島以北。常住人口不足五百,卻對全世界的影迷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在開往小島的渡輪上,很容易將這些朝圣的人認出來。因為在他們口中,這座島的名字既不是地圖上標注的“法羅島”,也不是從瑞典語意譯的“綿羊島”,而是“伯格曼島”。
《伯格曼島》——米婭·漢森-洛夫入選戛納主競賽單元的新片直接采用了這個稱呼。片中登島度夏的這對美國電影人夫婦顯然也是這些朝圣者中的一員。情節(jié)和對白中自然充斥著大量迷影元素。乍看之下,這是一次輕松愉快的寫作旅行。陽光、大海、青青草地和白色風車,典型的清新瑞典夏日景色與伯格曼影片中沉重、陰郁的黑白色調毫不相干。但隨著故事的展開,似曾相識的伯格曼主題逐漸顯露出來:不幸福的婚姻,藝術家的偏執(zhí)與糾結,女性的敏感情愫……套層結構中相互交纏的兩個故事都是對伯格曼情感主題的某種變奏。正如伯格曼《婚姻生活》中令人窒息的親密關系,明媚夏日假期掩蓋不住這對夫妻間的裂痕,他們的秘密慢慢裸露出來……
提到法國中生代女導演米婭·漢森-洛夫,人們可能第一時間不會想到她與伯格曼有什么聯(lián)系,而是會想到與她風格更相近的候麥和阿薩亞斯。演員出身的漢森-洛夫在18歲被阿薩亞斯發(fā)掘后星途一片坦蕩,在阿薩亞斯執(zhí)導的多部影片中都有不俗表現(xiàn)。然而她卻不滿足于扮演一個小清新文藝女孩,毅然選擇在25歲時轉向幕后,開始以女導演的身份進行創(chuàng)作。首部故事長片《寬恕與原諒》即一鳴驚人,廣受好評。在2009年與阿薩亞斯結婚后,她的才華也絲毫沒有被丈夫的光環(huán)所掩蓋,反而更上一層樓,大有后來居上之勢。《我孩子們的父親》、《再見初戀》、《巴黎電幻時代》在歐洲各大電影節(jié)上得到熱烈反響,2016年更是憑借與伊莎貝爾·于佩爾合作的《將來的事》一舉奪得柏林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銀熊獎,也在世界范圍內大大提升了知名度。
不難發(fā)現(xiàn),出身法國知識分子家庭的漢森-洛夫在創(chuàng)作中融入了豐富的個人思考。在輕快流暢的故事情節(jié)和清新畫風背后,人物的心理和對白卻不乏具有深度的哲學沉思,人物細碎的日常生活和大段大段的自白常讓人聯(lián)想起候麥“四季”系列中那些單純而執(zhí)拗的主角。不夸張地說,于佩爾在《將來的事》中扮演的哲學女教師正是導演本人內心的某種投射。 除了導演之外,影片中的各位主演也相當有看頭,因《魅影縫匠》走紅的薇姬·克里普斯(Vicky Krieps)擔綱女主,扮演一位女編劇,扮演她丈夫的則是“海上鋼琴師”蒂姆·羅斯(Tim Roth)。米婭·華??莆炙箍ǎ∕ia Wasikowska)和安德斯·丹尼爾森·李(Anders Danielsen Lie)則飾演一對年輕情侶。
影片描述了一對夫妻到伯格曼島度假,男的是著名電影制作人,女的是劇本創(chuàng)作者,隨著劇情進展,觀者發(fā)現(xiàn)他們似乎困在婚姻中,貌合神離,想通過這次伯格曼島之旅修復關系。他們一起觀看伯格曼的電影,一起尋找伯格曼的痕跡,然而效果并不顯著,兩個人依然各行其是,完全沒有融合的跡象。
女主開始向男主講述自己所創(chuàng)作的劇本,此時影片開始轉向女主劇本的情景,里面講述女主所渴望的新生活,一種艷遇,一種獵奇,一種帶有激情的浪漫,一種與她自己的生活截然不同的新生活。但是每到關鍵時刻,激情開始的時候總會被各種突如其來的瑣事所中斷,這種斷裂和現(xiàn)實中女主和男主之間的情感狀態(tài)也有所映射。然而,更加離奇的場景出現(xiàn)了,女主睡醒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劇本中的男主出現(xiàn)在了她的現(xiàn)實生活中,一切都開始變得不真實,現(xiàn)實和幻想開始模糊了界限。當影片中出現(xiàn)伯格曼電影放映的場景時,在戛納觀影的觀眾和銀幕中觀影的觀眾形成了有趣的互文,此時電影更像是成為一座聯(lián)結真實事件和影像世界的橋梁。
正如上文所說,在法羅島取景的影片很多都和伯格曼有關。他本人在法羅島居住時就拍攝過《法羅檔案1979》和《法羅檔案1969》,記錄他二十年間在法羅島的行跡。除此之外,其他傾慕伯格曼的電影人在法羅島留下的紀錄影像也可圈可點。2006年出品的一部同樣名為《伯格曼島》的紀錄片,就是晚年的伯格曼和女導演瑪麗·尼爾羅德在他位于法羅島的居所拍攝的一部回憶錄。伯格曼去世后,關于他生平的紀錄片更是層出不窮。
在簡·馬格努森與漢內克·帕拉斯共同導演的紀錄片《打擾伯格曼》中,包括伍迪·艾倫、韋斯·安德森、弗朗西斯·科波拉、馬丁·斯科塞斯和李安等著名導演在內的數(shù)十名電影人紛紛來到這里緬懷這位電影巨匠。2018年,紀錄片《生命中的那一年》呈現(xiàn)了伯格曼一生合作過的女主角們對他的深情回憶。可以說,在法羅島拍攝伯格曼的紀錄片并不新鮮,但故事片的嘗試還是頭一次。米婭·漢森-洛夫的這次致敬之舉可謂萬眾矚目。這是一部獻給伯格曼的電影,也是獻給伯格曼影迷們的電影。
為了表達自己的收獲,也為了保證嚴謹,特意翻看了一下評論,心里也就略知一二了。 導演以伯格曼為出發(fā)點,把自己的愛情搬上了熒幕,既緬懷了過往,又向觀眾傳達了心路歷程。尤其是二人相處的那段時光,恬淡中不乏優(yōu)雅。有著文人憧憬的閑適。 洶涌總始于靜謐。 一旦思想有了深度,相處就不可能全是包容??死锼剐闹猩涎葜┺模w現(xiàn)在那個構思的作品里。值得稱道的是,影片感受不到控訴,就連不滿也是悄無聲息的。 不持激烈的情緒最能表達愛意,也最能反映問題。 翻看丈夫的筆記,內容滿含情欲,卻從未聽他提起,而隱藏的思想,不僅會阻礙交流,也能讓心靈空位。此后放鴿子也好,邂逅男子也罷,都是故事走向悲劇的必然。 影片多次涉及伯格曼的人事物,還有關于哲理的一些談論,細細聽來,都能感受到克里斯情感上的追求。當然,最終的釋放還是在那段創(chuàng)作上…… 這就是愛情,有向往,有悲傷,有美麗的模樣,也有深邃的內涵。
試問一共嵌套了多少層戲中戲……真的是很努力地在體現(xiàn)“現(xiàn)實與戲劇互相滲透并互相模糊”這一點了。
看完就是有很多疑問……最后那段(女主從伯格曼家里醒來之后)是不是說女主把這故事寫完了,成功把它做成了電影,回到了這個島上拍這個戲,然后男主帶著女兒來看她?所以我真的好想知道她最后是怎么finish這個故事的……
另外那個叫Anders且扮演Joseph的男演員(I mean劇中角色,而不是咱的現(xiàn)實世界里的那個Anders Danielsen Lie…)跟女主是…有點什么嗎?就,女主的經歷很像她寫的故事里的Amy,也是未婚但跟一個男的同居且有個女兒,那么如果她是Amy的原型的話,誰是Joseph的原型呢?會是演Joseph的這個Anders嗎?(其實感覺不太像啊哈哈哈就是最后女主說她沒法跟他道別然后男的過來摸她手的那個橋段實在太confusing了,也可能只是倆人都暫時性地有點“移情作用”了吧)
但總之這種,發(fā)現(xiàn)自己依然無法控制地愛前任、addicted to前任,但是自己的生活和未來都容不下這個前任,這種東西對我來說還是挺triggering的(。
全文指路://mp.weixin.qq.com/s/NByGtHAd3CBEbtWgGa4gpQ
夏天,前往瑞典法羅島度假的美國電影導演夫婦,克里斯和丈夫托尼二人都是伯格曼的影迷,來法羅島朝圣,并著手創(chuàng)作自己的劇本,隨著影片的進行,克里斯和托尼二人的關系也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似乎和伯格曼的代表作《婚姻生活》中的夫妻關系一樣,個人的生活被婚姻所羈絆,在克里斯對丈夫托尼講述自己寫下的劇本時,影片開始轉向戲中戲的故事內容,戲中的故事豐富多彩,導演艾米來到法羅島參加婚禮,偶遇前男友約瑟夫,二人短暫溫情后離去,只留下艾米在法羅島等待。虛構的劇本和現(xiàn)實的生活開始發(fā)生交互,虛與實的邊界隨著故事的進行開始變得慢慢模糊。
關于米婭:寫不好影評的哲學家不是好導演
米婭·漢森-洛夫是1981年2月5日出生的法國導演,父親和母親都是哲學教授,17歲的時候因出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的電影《我的愛情遺忘在秋天》而涉足電影,2001年,米婭在巴黎第 10 區(qū)的市政戲劇藝術學院學習,畢業(yè)之后又赴德國留學,獲德國哲學碩士學位。后來為大名鼎鼎的電影雜志《電影手冊》(Les Cahiers du cinéma)撰寫三年的影評,影評人的工作讓她加深了對電影的興趣,在這期間她還導演了幾部短片,2007年拍攝了她的長片處女作《寬恕與原諒》。米婭的代表作包括:《將來的事》、《伊甸園》以及《再見初戀》等。曾憑借《將來的事》于2016年獲得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獎。
當阿薩亞斯結束了與張曼玉三年的婚姻后,開始與米婭相戀,和電影中的兩位主角一樣,米婭和阿薩亞斯二人均是伯格曼的粉絲。二人的感情持續(xù)了15年,育有一個女兒。
本片的攝影師是丹尼斯·勒努瓦(Denis Lenoir),剪輯師是馬里昂·莫里耶(Marion Monnier),都是來自導演的前男友奧利維耶·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的御用創(chuàng)作班底,米婭在片尾致謝中也對阿薩亞斯表示感謝。
米婭的朝圣情結
《伯格曼島》是導演米婭·漢森-洛夫的第一部英語片,就像是作為影迷的她寫給偶像伯格曼一封信,無論是格蕾塔·葛韋格還是薇姬·克里普斯,米婭的選擇標準便是和自己長相有些微相似的演員,處處彰顯文本內外的自我指涉關系。
《伯格曼島》的前半段差點陷入旅游專題片式的景點打卡,隨著戲中戲的引入,故事開始漸入佳境??死锼归_始與劇本中的人物艾米和約瑟夫同時出現(xiàn)。本片的文本結構相對復雜,甚至呈現(xiàn)出“戲中戲中戲”的多層復雜嵌套結構。首先電影呈現(xiàn)了多層情侶/夫妻關系,電影中的克里斯與托尼,劇本中的艾米與約瑟夫,《婚姻生活》中的瑪麗安與約翰,以及現(xiàn)實生活中的米婭和阿薩亞斯。
《伯格曼島》在拍攝期間得到了伯格曼電影中心和瑞典電影協(xié)會的大力支持,在電影拍攝間隙,瑞典電影協(xié)會負責人安娜·瑟納還曾去片場探班。但也遇到了極大的挫折,影片中最初扮演克里斯和托尼夫婦的是格蕾塔·葛韋格和約翰·特托羅,后來開拍之前因種種問題導致克里斯的角色最終由《魅影縫匠》的女主薇姬·克里普斯擔任,而托尼的角色始終沒有定下來,于是制片人決定先拍攝戲中戲的段落,一年之后才定下托尼的演員,原本選定的是歐文·威爾遜,卻又在臨近開拍前又出現(xiàn)問題,最終臨近開拍的幾天才定下了蒂姆·羅斯。
一封獻給迷影情書
對于喜歡伯格曼電影的影迷而言,本片是不得不看的年度佳作,里面出現(xiàn)了對于伯格曼的種種致敬,對伯格曼熟悉的人看到影片中的伯格曼的房間內心難免會有一絲觸動,看到了電影這一門藝術的重要發(fā)源地。
正如紀錄片《打擾伯格曼》中岡薩雷斯說的那樣,如果說電影是一門宗教的話,那么法羅島就是梵蒂岡。當法羅島景象呈現(xiàn)到銀幕上時,作為影迷的幸福感立馬被喚醒,這種感動在因為疫情長期以來的壓抑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煥發(fā)。
關于電影的發(fā)生地——法羅島,瑞典的國寶級導演,藝術電影的宗師伯格曼所居住的地方,在此取景拍攝的電影包括《假面》、《猶在鏡中》、《豺狼時刻》等。法羅島成了伯格曼的世外桃源,法羅島的常駐人口不足五百人,在此的隱居生活既規(guī)避了媒體的紛擾,又得以安心創(chuàng)作。
伯格曼生活中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丈夫和父親,他婚內出軌,對子女們沒有盡到應有的陪伴,也沒有同妻子分擔育兒重任。他在電影藝術上,造就了藝術電影的最高峰,成為無數(shù)影迷鐘愛的電影作者。
著名華人導演曾在2006年,為《色戒》籌備的焦灼期,在他人引薦下,前往法羅島見自己的偶像伯格曼,因此有了那張著名的二人相擁照片。
當電影進行到結尾,克里斯獨自一人騎著自行車,穿過樹林、沙灘,直奔伯格曼故居,一種獨屬于電影人的浪漫和感動忽然涌上心頭,這一剎那,成為年度觀影最難忘的瞬間、這也是影迷幸福感最強烈的時候。無數(shù)的影迷把法羅島奉為自己內心的圣殿,當觀眾的觀影情緒和克里斯告別法羅島前的最后一站心情重合時,這種神圣感達到全片的高潮。這里既是世界藝術電影重要的發(fā)生地,又是影片重要的一個故事場景。
游記片與戲中戲
整個電影可以大致分為兩個段落,分別是游記與戲中戲。電影的開頭,主人公克里斯和托尼乘坐飛機前往瑞典,下飛機后通過郵輪前往法羅島,這也與紀錄片《打擾伯格曼》中大師們前往法羅島的路徑一樣,并且都將這一旅途過程記錄下來。二人在引導員的講解之下,一一了解了伯格曼生前的生活軌跡,有專門為他放片的小型電影院,用于寫作時的住宅以及電影《婚姻生活》的取景地。晚間,又和當?shù)赜懊砸黄鹆钠鹆瞬衤幕橐錾钜约八乃囆g創(chuàng)作與家庭之間的關系。
在之后的幾天,他們在影院觀看了伯格曼的經典作品《呼喊與細語》,丈夫托尼自己的電影在法羅島放映,并與觀眾進行互動,克里斯參觀了伯格曼的紀念品商店,并遇到了一位當?shù)厍嗄隄h普斯,一位想回到此地拍攝他畢業(yè)作品的青年導演,在漢普斯的帶領下,克里斯脫離了與丈夫同行參觀的隊伍,丈夫和旅行團開始參觀伯格曼《猶在鏡中》的沙灘取景地。
二人的旅游計劃和克里斯的劇本創(chuàng)作共同推進。此時猶如流水帳一般的游記篇目已經將近一個小時,有一定觀影經驗積累的觀眾必定感到不安,劇本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非常危險的境地,但米婭在克里斯和托尼二人行走暢談劇本的時候,下一個鏡頭緊接著乘坐渡輪前往法羅島的劇本角色艾米,并在輪渡上遇到了她的昔日情人。
電影發(fā)展到戲中戲段落時,米婭似乎是將自己帶入進艾米的生活當中,艾米和約瑟夫的相處似乎是對克里斯和丈夫幾日前來到伯格曼島的重演,并將自己在婚姻生活中受到的壓抑投射到艾米的身上,讓她可以在各種酒會派對上揮灑自己的情緒,讓他可以暫且擱置倫理的舒服與昔日情人進行短暫的歡愉,在短暫的幾天,艾米經歷了愛與失落。
拋開很難割舍的影迷情懷,單純從文本和影像的呈現(xiàn)來談論《伯格曼島》,顯然它不是一部以伯格曼的方式來進行講述的,對于克里斯和托尼二人內心的微妙的“流動”刻畫讓位于法羅島的風光呈現(xiàn);無論是對藝術家創(chuàng)作困境的探索、女性情感的細膩還是編劇與劇中角色的對話都被戲中戲的形式所沖淡。吸引觀眾叫好的,似乎也只是這些屬于伯格曼的東西,而非是米婭作為導演所營造的。
毫無疑問,從片名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部關于伯格曼的電影,關于伯格曼的居住地——法羅島的電影,因此,電影是挑觀眾的,對于不喜歡伯格曼的觀眾,本片顯得像是一個狂熱粉絲的無病呻吟,全片都是在致敬、談論大師的點滴過往;若是伯格曼的影迷,很難褪去粉絲濾鏡,這部關于影迷前往法羅島的故事本身就非常吸引人,通過旅游片的形式講述一個戲中戲的故事又更加令人尋味。
投稿|合作 shiqiaojie11@yeah.net
迷影交流群| 添加微信 shiqiaojie11
發(fā)于公眾號:看電影看到死
在今年戛納電影節(jié)獲獎作品充沛各種社會尖銳矛盾,如女性視角來對父權社會的《鈦》、反映伊朗社會沖突的《一個英雄》、還有戲劇張力十足的《安妮特》共同齊聚在競爭力十足的主競賽單元里,但是我們不該忽視掉一部相對而言比較獨立、清流的作品,即米婭·漢森-洛夫Mia·Hansen-L?ve的新作《伯格曼島》Bergman Island。
在介紹這部影片之前,我們需要事先了解一下她的經歷,因為這部電影在某種程度是比較私人性的(personal)。米婭?漢森-洛夫出生于1981年2月5日,擁有德國哲學的碩士學位,而她的父母也都是哲學專業(yè)的老師。從2016年榮獲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提名的《將來的事》里于佩兒試演的哲學教師對生活的一篇帶著淡淡悲傷的隨筆里就能看出深受父母的影響。
在她18歲時便被法國著名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相中,出演《我的愛情遺忘在秋天》以及《情感的宿命》并有令人格外贊嘆的表現(xiàn),隨后與阿薩亞斯在2009年步入了婚姻。但是據(jù)IMDB里顯示,米婭在和The Final Cut的采訪中談到,自己從未與阿薩亞斯結過婚,兩人自2016年已經分開。如果說2016年的《將來的事》是對她家中父母的回憶與追尋,那今年這部《伯格曼島》則是對她與阿薩亞斯生活期間的細致剖析。
這部《伯格曼島》雖然沒有像《鈦》、《一個英雄》或《圣母》那樣戲劇沖突張力十足,相反是一個細水流長、劇情特別平坦的電影,同時筆者想在這里提出一個問題:“電影是否一定要戲劇沖突才能達到張力?”,凱莉雷查德一直都在進行嘗試并以這種方式來創(chuàng)作。
靜下心來慢慢品嘗卻會發(fā)現(xiàn)電影里的臺詞對話都別有韻味,并且很快便能融入角色的情感,會發(fā)現(xiàn)是部特別真摯、真誠的作品。
電影講述一對美國導演兼編劇夫婦乘坐飛機、搭載運輸船來到了伯格曼故居的島嶼—瑞典的法羅島(Faro)。以此在這個地方尋求靈感、進行創(chuàng)作。
我們不難看出角色的設定與創(chuàng)造似乎就是米婭和阿薩亞斯倆人的現(xiàn)實寫照,同樣都是導演兼編劇、同樣都熱愛伯格曼的電影(米婭早些年曾在法國電影手冊雜志擔任編輯)有著知音般的興趣愛好。
電影似乎就如同候麥很多作品一樣,在一個景色宜人、適合居住、讓人覺得美好的場景。“一切都看起來有點太好了”,如女主說的。但故事肯定不能如此風平浪靜。
多層次的戲中戲結構
(關于戲中戲結構,這些年有很多嘗試這類技法的作品,如同樣被放在2021戛納主競賽的《駕駛我的車》、以及剛上映不久的《蘭心大劇院》)
倆人很快都在自己房間進行寫作,創(chuàng)作自己的故事。Tim Roth扮演的丈夫似乎一直很順利,很快劇本便完成了大致,但是米婭似乎一直停停頓頓,仿佛有什么在攔住她完成這個作品。
如電影里米婭曾對丈夫說:“似乎總有什么在拖住我。”
而至于是什么拖住了她呢?答案可能已經在電影里互文解答了,丈夫說自己在創(chuàng)作的故事是關于一種不可見的東西,在情侶之間流動。筆者相信這也是導演漢森洛夫拍這部影片的初衷去表現(xiàn)這些不可見且流動的東西。這似乎就是糾纏在倆人之間的問題所在,也可能是現(xiàn)實中阿薩亞斯和米婭之間出現(xiàn)的問題。所以導演的這部影片其實就是在對這個流動且不可見的東西進行探討和挖掘,但想要講述這樣的故事肯定不能用很直接裸露的方式說出來,而是通過在細水流長的生活下,人物之間的瑣碎重復的行為來表現(xiàn)出人物的情緒、情感。
我們從其中不難看出現(xiàn)實中一直備受好評、有著威望名聲的阿薩亞斯和一直在法國以獨立風格顯著的米婭。
元電影與迷影元素
這部電影似乎是一部元電影,這幾年來很多導演都喜歡用的方式,充分表現(xiàn)導演的影迷身份。如他們來到的島嶼就是伯格曼島、《婚姻生活》的拍攝房間等。夫婦之間會經常彼此探討伯格曼的電影,表達自己的見解、也有糾紛。
倆人自從在伯格曼私人影院里共同看了伯格曼的《呼喊與細語》后似乎出現(xiàn)了意見分歧,但似乎都是夫婦生活里很普通的瑣碎探討。米婭覺得伯格曼本人明明生活在一個如此祥和美麗的島嶼,為何還會拍出與現(xiàn)實差別如此大的電影,并且電影里的角色都特別糟糕呢?為什么他從不顯露出一絲溫柔和光明呢?
但丈夫卻覺得伯格曼對展現(xiàn)光明沒有興趣,他是黑暗的,并且想探索這點。
這時候女主角難道不是經伯格曼的電影來述說自己想要追求的,從電影開始女主角就始終希望能修復其中的裂縫,希望關系融洽,有一段光明的未來。在這一點從女主角筆下的人物也能體現(xiàn)。
也許這部電影它本身的故事和創(chuàng)作方式和伯格曼電影似乎沒有什么直接的聯(lián)系,但是其中的影迷元素絕對能讓影迷大呼。
后來米婭在無意之間發(fā)現(xiàn)丈夫完成了本內容特別黃色、尺度大的劇本,但卻從未和自己談起。這時倆人之間原有的裂縫便慢慢放大,但米婭卻裝作若無其事,但情緒卻一直環(huán)繞在她身上困擾、影響著她。
因此就有了她沒有選擇和丈夫一齊參加伯格曼之旅的旅行團活動,而是一意自行。中途遇見了一個年輕男子,倆人一齊有了一段愉悅的邂逅,而正是因為這名男子似乎讓米婭對自己與愛人的關系進行了自省與深思。
很快米婭便創(chuàng)作了故事的基本提綱,并把這個故事講給丈夫聽,由此我們的故事便進入到了第四層(阿薩亞斯與米婭—導演夫婦前往法羅島—伯格曼的家庭—再到現(xiàn)在女導演筆下的人物)的戲中戲嵌套。
這是一個有些狗血的故事,就是倆人在分手后又在一個共同朋友的婚禮上重見,過程中相互吃醋,但又試圖挽回彼此之間的關系,想要重新恢復舊戀。而在這個故事里充滿了米婭本人極其豐富的女性視角來看待這段戀愛,能讓人感受到作為女性的脆弱、敏感還有振作的勇氣。
影片里有一段是筆下的米婭在酒吧里揮舞,仿佛讓我們想起了《將來的事》里對自由的追尋和體驗。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到影片的后半段,可以用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來描繪了。因為電影里的人物和她筆下的人物都相互進行了來往,劇本里的世界和電影里的人物交叉互動。甚至三人處于一張桌子,女導演、米婭和筆下的男主。
女導演和筆下男主的對話仿佛有一種時空跨越感,十分有意思,似乎女導演對筆下的男主說的話都是希望令這段關系有重合的關系。同時在這個過程里女導演說自己沒想好怎么結束這個故事,于是一同與自己筆下的人物共同體驗這份生活,也與屏幕前的觀眾一起尋找這個合適的結局閉幕。
最后談一下這部影片和她前面作品的聯(lián)系,總得來說筆者認為這部影片相對于她的前作來說技法更加成熟,同時在敘事表達核心內容都依舊是對她的生活經歷進行的一種片段式的回憶描繪,然后在其中找出答案、升華人物,將人物從中抽離出去。這部影片在展現(xiàn)人物情緒、感情關系上特別細膩和真摯,對細節(jié)方面特別細致、講究。盡管沒能在戛納電影節(jié)獲獎,但依舊有著它獨特的魅力和區(qū)別于其他影片的地方。
2021戛納主競賽入圍。其實真心說要是不從柏林逃跑,應該能混個二等獎或者三等獎吧。把片子當喜劇看就對了,轉著圈地自黑、黑前男友、黑伯格曼,很多時候居然有看伍迪艾倫片子的感覺,太好笑了。幾乎要放進年度十佳的作品,不過,劇作的套層結構其實互動可以更多一點,現(xiàn)在這個其實做得不夠足(以及其實真應該做個橋段搬演/仿拍);以及結尾實在太順拐了(真·編不出來了嗎?也不能這樣應付吧?。?,伍迪艾倫來做個同題目絕對會有個好一百倍的結尾。音樂加分。
男信徒循圖游覽,從《豺狼時刻》《呼喊與細語》中汲取類型片養(yǎng)分,拜訪“死去”的遺跡,儀式主義同類型創(chuàng)作具有相同稟賦。女信徒游離于“宗教敘事”之外,與話語權(誰更懂伯格曼?)、場所、主題背反,尋得了另一種文本——與伯格曼無關的,被遮蔽的——敘事更肆意、松散的文本,是一種對抗性的,形成了欲圖逃離伯格曼島的張力,因而簡單的嵌套變得有政治性。
創(chuàng)作套創(chuàng)作的套娃結構,奈何導演才華跟伯格曼有斷層,拍得很散以后不許再拍了... (好想去法羅島看一個星期的伯格曼電影)
還可以這么操作的嗎 在Faro上立一個項拍兩部片 不帶這么過癮的//看到Mia扮演的戲中戲女主角Amy失落地躺倒在床上,畫面消弭冰消瓦解,隨后Vicky飾演的Chris從床上迷糊醒來,已經忍不住打出滿星;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已經開始期待坎皮恩之后第二位獲得金棕櫚的女導演。迷影、輕巧、玩笑、反復自詰,夏日里最后一縷充滿愛戀的柔風,女導演的重重化身都值得大書特書,所以在F?r?拍一部電影是不夠的,一口氣要拍兩部過癮!和米婭·漢森-洛夫一樣沉迷于名字游戲的我非常高興本片中沒有出現(xiàn)米婭·法羅。
看了十五分鐘就確定自己會喜歡這部電影,果然。這個片子就是那種,如果我有個同樣喜愛電影的伴侶,我們會在周末晚上挑選出來并抱在一起看的電影。正所謂睡著也好,醒來也罷,誰要關心有沒有伯格曼呢,有彼此擁入懷中就夠了吧…that's life.
節(jié)奏感還有視覺都很舒服,但法羅島這種天生條件,想拍難看應該不容易。故事的層次非常多,一部在伯格曼島上的電影里的電影里的伯格曼……情節(jié)本身很簡單,無論電影本身還是電影里的那部電影。主要靠情緒的細膩打動人,有些地方很被觸動,另一些地方覺得稍微有點作。結尾是一家三口大團圓,似乎是想說:就算深度崇拜伯格曼,也仍然可以過上幸福生活??或者說,整個結尾部分都是在說:別光想著寫劇本,走出來走到生活中,還是可以得到救贖的。這個道理可能并不顯然,所以給四顆星吧。
評分低得離譜,可我很喜歡。以后一定要找個機會去法羅島上參加“伯格曼周”。觀看時,忍不住一再贊嘆島嶼之美,簡樸素雅的建筑,干凈清冷的大海,伯格曼留下的遺跡,再配上豎琴與風笛的配樂,真是想立馬飛過去。
26m and I still have no clue...
In Another Country. 從需要影院、劇本、敘述作為引子,到隨后隱秘掉了敘事層級間的接縫,各層終于能夠流暢地互相滲透了。但在一個巨大的天然電影博物館面前無法保持冷靜,過于諂媚電影,變得像是豆瓣用戶的線下聚會。
3.5,元電影元素和戲中戲的交錯依然難以扭轉這個羸弱劇本的單一性,這樣沒有水花的流水賬,我們已經在MHL失敗的印度之旅中遭遇過。作為一個誠實面對其生活,并在作品中反思、療愈和消化的作者,《伯格曼島》再一次是高度私人的,她甚至并不熱衷于玩弄電影結構,她所能留下最寶貴的東西是兩位女性角色在婚姻和情感中最真實的狀態(tài),而這也正是影片中最打動人那幾個有限的瞬間。
Bergman occupied a very important place,不過僅僅是她的imagination,在她妄想捏造的劇本之中并沒有任何伯格曼的痕跡。米婭·漢森·洛夫希望通過伯格曼所在的法羅群島召來某種《婚姻生活》的模式,卻無法繞過這種簡單的致敬,只剩下《打擾伯格曼》中的只言片語,更像是以一種私密化的模式解構了這個代表著嚴肅宗教與形而上的名字,而這種私密模式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內容都指向了她的前男友阿薩亞斯。在她的敘述中嵌套著一個充滿性幻想的故事,是伯格曼混亂而充滿情欲的私生活的一個女性版本,又在影片的結尾重新界定為對家庭生活的重新確立,在歐洲式,知識分子式的表達背后是《廊橋遺夢》式的合法出軌,但無法通過全片找到任何外在的或內在的關系或沖突,更像一部漫長的風光宣傳片。
實在太meta了:一個導演(Mia Hansen-L?ve)拍了一個導演(Vicky Krieps)創(chuàng)作一個關于導演(Mia Wasikowska)的片,但畢竟阿巴斯只有一個。結合影片一拖再拖拍攝與上映,結尾真的是感覺L?ve如同Krieps陷入了不知道該怎么收尾的瓶頸。關于本片對漢森洛夫/阿薩亞斯關系的影射已經無需贅言,Wasikowska的扮相幾乎就是Hansen-L?ve的復刻,影片中反復出現(xiàn)的Robin Williamson的凱爾特音樂,阿薩亞斯之前在《夏日時光》里也用過。至于影片標題,這片已經不是三句不離伯格曼了,戲中戲之前伯格曼幾乎每一秒鐘都在以各種形式出現(xiàn)在影片里,但真的和伯格曼有什么關系嗎?好像又并沒有太多關系
3.5 其實是漢森洛夫和阿薩亞斯的故事,然后再是女主(漢森洛夫)通過自己的電影創(chuàng)作(戲中戲)來試圖解決情感障礙和生活瓶頸,最終虛構和現(xiàn)實相交融的神秘感來自情感也來自創(chuàng)作本身。和《駕駛我的車》同日放映很有趣,完全可以double feature,一個契訶夫一個伯格曼(不過這片里面伯格曼有點過剩了(最喜歡戲中戲那段
雖然是非常私人的一部戲,但情感卻意外地可以共通,由于并沒有看過幾部伯格曼所以迷影的部分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但女主面對創(chuàng)作和婚姻的雙重瓶頸,那種潛藏在寧靜之下的焦躁與束縛我個人是很能體會的,這是一種女性關于情感很微妙的獨自感知,那些分歧與冷漠、忽而希望忽而失望、自身的局限與想要打破的探索等等,對方真的會參與嗎?在一座孤島上做自我掙扎,最后的團聚是暫時的與自身和解,注意只能是暫時的。導演的技法似乎又成熟了,島上風光如畫,徐徐鋪開一層又一層的故事,處理得甚至帶有一絲幻夢。這是一部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只需要向自己交代的電影,有共鳴才會喜歡它。
4.5,中途一度晚節(jié)不保,也非常melodrama,但視覺和音樂太好了,感官體驗很強大。
配樂跟影像感覺不在一個拍子上,所以每次配樂一響起,我就以為自己在看什么學生作品。
感覺是看了一個四層套娃的故事,女導演米婭·漢森-洛夫和前男友奧利維耶·阿薩亞斯去法羅島的英格瑪·伯格曼故居寫作。她在寫一個新劇本,劇本中一個女導演和導演丈夫前往法羅島寫作,寫了一個女導演在法羅島遇到了青梅竹馬的前男友,上演了類似于伯格曼的《婚姻生活》的故事。女導演劇本中的女導演,不知道如何給電影收尾,她們不想走伯格曼導演的對待感情的老路,最后選了一個女性化的解題思路,也給了“伯格曼跟六個女人生了九個孩子”這件事一個立場。
6.0。電影結構與漢森洛夫個人過往的投射形成了四層嵌套,而她又尚不具備韋斯安德森以童話風格為切入的整合能力,以致於成品顯得繁瑣無力。最好看的其實是居於最中心的短片,畢竟對失去愛情的眷戀是漢森洛夫的拿手好戲,可惜無論是觀眾還是她本人都不再需要第二部《再見初戀》。至於前一個小時以伯格曼軼事百科全書式科普所串起的法羅島觀光宣傳片,多少有些脫節(jié)和吊書袋。此種自我感動的尋訪實在惱人,我如果是島上居民大概也會裝作聽不懂英語。
只不過就是在法羅島上套拍愛情小品 ABBA一首歌基本定了調 還要強行碰瓷伯格曼 也挺難為導演的。作為擁躉 膩味這種less harsh的玩意兒。另外 這丑哭的海報是認真的嗎?
“你想看一部友善的伯格曼?”“呼喊與細語”“那像一部未經宣泄的恐怖電影”。法羅島對每個人不一定都是朝圣之旅,可能這里只是供給候麥的夏天和假期,以及上演他關系中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