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余生的第一天》:生活的滋味與氣息
(芷寧寫于2009年5月22日)
關(guān)注家庭生活的法片總以細膩自然的筆觸暗涌出繁復微妙的情愫,在敘事時,每個生命體所需面臨的問題一個也不少,如生老病死、矛盾隔閡、迷失叛逆,卻都以相對淡然恬靜的手法真切再現(xiàn),不激烈,不造作,也不故作深沉。
顯然這些滋味也沒放過《余生的第一天》里的這家人,在導演雷米·貝桑松的解構(gòu)下,故事呈現(xiàn)出可人的原味,有如微風拂過水面,帶來些許漾開的波紋和水暈。演員的表演舒展自如,仿佛水過無痕,卻能將心緒的千山萬壑全景再現(xiàn),如當家庭矛盾被激化或和解后,大都經(jīng)由圍坐餐桌的這家人的幾句言語、幾個神情就已達意,頗有水到渠成之感。
盡管借用家庭錄像帶的手法已被很多影片用過,然而用在這部影片里似乎很妥當,伊始晃動的手拍就令專屬于家庭的暖暖氣流撲面而來,繼而主創(chuàng)們對生活細節(jié)的敏感度和再現(xiàn)功力便汩汩而出,其中不乏細膩動人之處。如父親羅貝爾(雅克·甘布林飾演)死后,母親瑪麗-讓娜(扎布·布雷特曼飾演)將他身前的工作載體——TAXI默默地罩起來;再如,母親獨自坐在副駕駛座上,將父親的吹氣腰墊置于鼻端下方,并打開塞子,心醉地眷戀著那里面存有的丈夫的氣息……
片中所述的家庭事件較瑣碎,所幸采用了靈活的光影語匯來梳理整合,如個人事件與家庭故事的交織并敘,表現(xiàn)主題意圖的畫面疊加,涌動情境的個性化對白,營造氛圍和心緒流露的應(yīng)景配樂(順便一說,該片的OST不俗,既貼合劇情,還具備角色所經(jīng)歷過的時代感),于是該片結(jié)構(gòu)看似跳躍而隨性,實則內(nèi)里清晰,主要選取了五口之家生活中最重要的那幾天交匯呈現(xiàn),并加以流暢的剪輯,使得影片內(nèi)容充實且具有相當?shù)挠^賞性。
在1988年8月24日這天,杜瓦爾家的長子阿爾貝帶著家中18歲的老狗去人道安樂,此時有著藝術(shù)家氣質(zhì)的次子拉斐爾也剛18歲,小妹費洛爾在狗狗墳前說道:“沒有你,從此這個家再也不會像原來一樣了”。這話也像是對大哥阿爾貝說的,已工作三年的阿爾貝選擇了離家獨立生活。入夜,阿爾貝在小家、拉斐爾在老家,同時重復著電視播出的一部老西部片的對白,此時一段記憶被接入,少年時兄弟對此片臺詞動作的模仿——這段充滿生活氣息的回憶,令影片頓時彌漫出生活和感懷的味道。
接下來影片跳轉(zhuǎn)至1993年12月3日,這天小妹費洛爾(黛博拉·弗朗索瓦飾演)16歲。這是注定晦澀的一天,費洛爾從女孩成為女人,卻經(jīng)歷糟糕,大哥和父親起了爭執(zhí),還打了二哥……影片用一個頗具意味的場景表述了小妹彼時的心路,當她正要關(guān)上臥室門時,眼前幻化出了還是小女孩的自己站在門外看著她關(guān)上門,并在門外看到血從門縫底下溢出……這天,費洛爾在日記里寫道——“這是我余生的第一天”。成長的苦悶和酸澀是必修課,現(xiàn)輪到了費洛爾,這不是化個煙薰妝、穿著頹廢就能輕松混過的時段。
二哥拉斐爾也曾搬出去獨立過,在遭遇心碎后就撤回了家,在影片即將結(jié)束時終又搬了出去。許是該角色性格拖拉的緣故,他的歷程也在不同時段以倒敘或插敘的方式來體現(xiàn),一見鐘情所得到的電話號碼,需得借助多年后的陡然想起才能付諸實踐,然而打過去卻已是物是人非。祖父的去世和愛情的無望,讓拉斐爾頹然到差點“像個嬰孩”。
有關(guān)母親的境況,其實一直出現(xiàn)在所有家人的每一天,只是對她于衰老的恐慌多了點表現(xiàn)。當然,她通過日記本了解到女兒經(jīng)歷的章節(jié),被拿捏的更為出彩一些,也是影片的動人處之一:母親從那些逐漸從明朗走向陰頹的文字里,從女兒隱瞞著的經(jīng)歷中,如失戀、墮胎,了解到不被家人所知的費洛爾。而導演也將費洛爾的種種遭遇依次填充在同一個空間里,每次出現(xiàn)都帶著深深的傷口或決絕的神情,其中母親猶如看到墮胎后的女兒席地對坐、落淚并無助地問她“要將它放到垃圾桶里嗎”的場景更為驚心。
父親羅貝爾的故事也穿插在家人的每一天,而他的心結(jié)還淪陷于和自己父親的隔閡中,在老父親離世后,羅貝爾才發(fā)現(xiàn)了那份“明貶實愛”不善表達的情感,心緒產(chǎn)生了難以言表的變化,于是當長子婚事遭遇祖父去世,關(guān)于婚宴是否繼續(xù)的問題,成為了這家人最大的爭端。
影片在最后一天里著墨于羅貝爾,當開了30年計程車的他打算退休時,這位生于1945年的男人卻要以55歲的年紀離開人世了。就像生命中的那些如常和無常,羅貝爾和長子和解于去世前的四個月,次子此時也已走出了陰影,做起了餐廳葡萄酒推介,而這項品評紅酒的技藝曾是羅貝爾抱怨老爸不肯傳授給他的,老頭卻傳給了孫子。小女兒終于走出了苦澀,收獲了愛情,懂事地為父親送上護腰氣墊……
似乎人類家庭總在重復著類似的戲碼,如代代必有的親子隔閡,有時候?qū)ψ优y以講述的事,卻能和孫輩輕松談及,為人子女時,總討厭父母的出言貶低和強勢干涉,可一旦升級為父母就又不自覺地變得嘴苦且強勢,“家庭是扼殺感情的機器”,還是維系親情的紐帶,實際上,兼而有之。
有死亡必有新生,這是生命的規(guī)律,目送母親將父親的骨灰灑向大海后不久,片尾,費洛爾拿著驗孕筆,感觸良多,此時Etienne Daho的一首《Le premier jour du reste de ta vie》響起,歌曲親切溫和、略帶憂傷又蘊含希望,籍由觀影的余味,能一直聽下去,直至字幕結(jié)束。
(若聽片尾曲Etienne Daho的《Le premier jour du reste de ta vie》,可去
http://nicolew.blog.hexun.com/33002462_d.html。)
2 ) 每一天都是余生。
不知道從多久開始,我們已經(jīng)不再聊心事。不知道從多久開始,我連被你看到身體都感到不自在。不知道從多久開始,我只想離開這里,暗自決定從這個被許多規(guī)定束縛的家走出,開始自己自由的生活。
不知道從多久開始,你那對我充滿期待和嚴厲的眼神,已經(jīng)成為我沉重的累贅。
我下定決心,從這余生的第一天起,由我自己來支配。
凌晨1點,電影結(jié)束。我看了看時間,過得真快。一開始看片頭,心里便不抱期待,以為只是簡單的家庭喜劇而已。慢慢才知道,完全不是。
我已經(jīng)厭倦你的喋喋不休,我已經(jīng)痛恨你的迎頭一擊。那一切對我曾是多么新鮮,是對是錯,我不需要你的經(jīng)驗,我要親自品嘗,哪怕到最后得到的將是一個惡果,我心甘情愿。我要為自己而活,對余生負責。
大人的世界我們總是無法理解,因為有那么多的叛逆,那么多的代溝。當我發(fā)現(xiàn)有一天,我終于能心平氣和的與你坐下聊天喝茶,原來我也老去了。而這一切終于有一天將上演在我的身上:恨鐵不成鋼的揮去一掌;無意或者有意的偷看日記;深夜尋覓外出聚會未歸的TA;擔心孩子的健康卻不得不為TA把煙點上火。而TA,我的孩子,也許也會在某一天對我怒吼著當年我說過的:“你總是對我不滿意,從來沒把我放在心上過!”然后奪門而去。
再沒有什么能比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更加微妙,每一種關(guān)系都是如此危險細膩。前進一步或者后退一步,也許就是天差地別。
相伴多年的夫妻,總會在時間的沖洗下顯得陳舊發(fā)白,心生困惑猜疑,然后越放越大。賭氣的舉動,難免會有代價,卻能在最后一刻保持清醒,回歸他身旁,重新體驗一種熟悉干凈的溫存。就如七年,必有一癢。留守到最后,也許又是一番新的動人情懷。
相伴多年的父子,母女,亦是如此。因每個人都是凡人,終有脾性難以控制。傷人的話一旦出口,傷的決不止僅僅是一個人。也許最初不會了解,但總有一天,我們?nèi)允亲钣H的人,但愿那天不會太晚。
相伴多年的兄弟,姊妹。也許會為一件小事大打出手,也許會為口角很長時間不再相互搭理。但如果家庭中的任何一位成員遇到意外,會發(fā)瘋似的擔心和難過。原來大家的命運早相連在一起。
這是好的結(jié)局。
但生活中相反的一面也同樣存在。沒有經(jīng)起考驗的夫妻最后離散;沒有選擇原諒的父子與母女,一生冷漠;沒能忘記前嫌的兄弟姊妹,形同陌路。
這一切都取決于前進還是后退一步或者愛的多和少。
有什么比穿越時間的考驗更加讓人信服。這一輩子,我都會認下。因為想起看過的一段話:
有些人注定就會與你有關(guān)系,有些人就算與你有了關(guān)系也還是沒有關(guān)系。這是一份不容混淆的內(nèi)心感受,我愿意服從他。
余生共度。
3 ) 余生有你陪伴
你余生的第一天,傷感而沉靜。仿佛余日無多,彷佛又是一個新的開始:剩余的生命的第一天,一切結(jié)束之后的另一個嶄新的生活。所以,今天的你要做些什么呢?
余生,只要還活著,就算是余生吧。這樣想來,每一天都是在度過我余生的第一天呢。在這樣的每一天里,我明白了一些道理,然而還有很多道理仍未明了;我做過并做著一些事情,然而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嘗試。從什么時候開始,我漸漸不再希求探索那些道理,從什么時候開始,我漸漸失去繼續(xù)嘗試的興趣。
我對余生的每一天失去了樂趣。
當你以為你從生活中獲得了任何東西,那就是一無所獲。如果你不再想從生活中獲得任何東西,那就是醉酒當歌。
生活需要希望才能繼續(xù)。人需要目標才能前進。家庭能為人提供這種希望和目標。當你不知為何繼續(xù)的時候,你會想到那些愛你的家人,他們需要你,他們依賴你。當你失去目標的時候,你會想到有人在你身上寄托了一生幸福的希望。希望和目標是家人之間彼此分享的,人與人之間是溫暖彼此的。
“別拿這個開玩笑,家庭很重要。看著你們?nèi)齻€長大,是我經(jīng)歷過的最美好的事情。有孩子,是一場美妙的經(jīng)歷?!?br>
多么新奇的一切總也會成為無聊的宣泄,唯有古典的心靈和寧靜的家庭才是我的歸宿。
4 ) You just keep me hanging onyou
perfect day這首出現(xiàn)在很多電影里面的歌曲
聽起來有種熟悉的感覺
卻不知道是因為這首歌而熟悉還是這部電影里面的情節(jié)
一家人
有爭吵有歡笑有沉默有理解有財政危機有健康危機有叛逆期的孩子有更年期的大人
情緒總是在變幻
關(guān)系也紛紛擾擾
不變的是時光總把我們變的越來越老
沒有時光機器
只是我們無法抗拒的
這部片子其實充滿了死亡
從一開始的陪伴多年的狗狗死去開始
爺爺?shù)娜ナ?br>練車撞到的狗
死亡之溝
以及最后爸爸的死去
一家人在一起回憶之前的一切
這是生活最常見的節(jié)奏
誰也無法避免的死亡
而在那之前
每一天都是余生的第一天也是最后一天
每一天你總是讓我提心吊膽
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5 ) The first day of your rest life
跟著豆瓣買的電影日歷,這是20180101推薦的電影,今天是2017年的最后一個工作日。
人的一生濃縮在兩個小時里,很欣慰的是有了孩子。
家庭沒有每時每刻的幸福,沒有職業(yè)可以每時每刻的幸福,沒有完美的男人,沒有完美的女人。甚至沒有永遠的仇人或是愛人。
血緣的紐帶如同帶有魔力總會相斥相吸卻不會永遠分離。
33歲的我也許每天都是The last day of my rest life,but I want the first day from now on. 珍惜每一天,珍愛每個家人,做好自己,從容淡泊。
6 ) 開一瓶紅酒,然后死去
作為一個無可救藥的電影迷戀癥患者,從小到大也陸續(xù)看了無數(shù)片子,可很多時候卻會跟著片尾字幕一起慢慢回憶自己的觀影經(jīng)歷。從這一部到上一部,到以為早已忘了的那幾部,再到因為太美或太爛而留下深刻印象的那幾部,一點一點開始懷疑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好電影。
電影這個東西,從一開始就是工業(yè)化的產(chǎn)物。從19世紀中期的攝影槍到真正開啟映畫歷史的活動攝影機,再到如今越來越肆虐的電腦特技和視覺特效,這個依附在一個單薄平面上的發(fā)明本來就誕生與隔離的實驗室。即使后來成功地從西洋鏡的偷窺孔走向了大眾,走向了主流,也走向了散播藝術(shù)理念和文化價值的神圣殿堂,電影卻從來都無意脫離最初的技術(shù)基因。對于這種原始基因,影評界的態(tài)度一向是復雜的。當電影扛起文藝的大旗,如何運用技術(shù),將技術(shù)運用到哪里就成了牛逼大師和撈錢混混的分水嶺。在人類的文化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媒介像電影一樣在原始設(shè)定上就顯示出這兩種相輔相成卻互相輕蔑的力量糾結(jié),也就從來沒有這樣七嘴八舌人人都能插一耙的熱鬧局面。
信奉過大師文藝,也瞻仰過技術(shù)狂人,可看的片越多,好電影的概念卻似乎愈發(fā)模糊。是充滿創(chuàng)意的劇情,重疊神奇的結(jié)構(gòu),牛逼眩目的鏡頭語言,還是深邃犀利的社會意義。裝逼裝小眾裝大師裝了那么多年,現(xiàn)在的我卻似乎漸漸把這些昭示含金量的標簽全部淡化,幾乎只是靠動物本能來批判?;蛘哒f,根本就沒有批判這個動作。
就說《余生的第一天》這部片子。靈巧的片名,暖色調(diào)的歐式布景,甜甜苦苦的家庭敘事,還有美得那么不經(jīng)意的父母和美得那么囂張的兒女們。這樣典型的法式小清新,或許俗套,或許煽情,或許膚淺到你在片頭曲時就猜到了一切故事和淚點,可還是讓我無法抵抗乖乖就范,然后在每一個明顯的淚點來臨時丟盔卸甲瞬間變回那個十三四歲的少女。
在我十三四歲的時候,迷戀的正是這樣的法國電影。那段時間正直我人生的叛逆期,一襲黑衣,一本詩集,逃學交白卷離家出走什么的就跟萌芽新概念一樣無奈,純凈,遍地憂傷。雖然每天都45度當空思考現(xiàn)世苦難末世哲學以及人類該何去何從,花去了大部分心力腦力體力戰(zhàn)斗力,可從來都站在時代前沿的我高瞻遠矚審時度勢,預見了文藝青年的戰(zhàn)場將向電影方向一路狂奔的光輝前景,于是在第一時間將光和熱撒到了這一新興產(chǎn)業(yè)。確切的說是該產(chǎn)業(yè)的殿堂級形象工程,首席文藝坐臺男公關(guān),高盧雄基法蘭西也是。戰(zhàn)時在德國廣電總局關(guān)懷下苦逼多年后,這個孕育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國家厚積薄發(fā)一鼓作氣,苦逼出了一個新浪潮。一支支攝影之筆氣勢洶洶地樹立在巴黎中環(huán)線上,在左岸右岸畫了一個又一個圈。一時間,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地聚起座座金山。電影,這個資本主義工業(yè)化的邪惡結(jié)晶、作坊里的量產(chǎn)商品一轉(zhuǎn)身變成了作者的私有物、凈化廣大文藝青年的活性炭,甚至沖破意識形態(tài)的革命武器。你看,這是多么牛逼的一個潮。當然,當時仍舊寫著朦朧詩的我并沒有意識到這些。在那個黑衣飄飄的年代,我真正在意的是阿蘭德隆的灰眼睛,徳帕迪約的大鼻子,路易?德?費內(nèi)斯的小禿頭,蘇菲瑪索高高的秋千和五顏六色的帽子,朱麗葉比諾士深陷的眼窩和跳躍的雀斑,艾美麗的雙風車和雞胸肉,喊著敢不敢的兩個小孩子,看不完的安托萬和看不懂的戈達爾。模式化也好,私人化也好,這樣風格各異的法國電影無論是沉重悶騷還是天馬行空,無論是快轉(zhuǎn)跳接還是超長鏡頭,無論是人文關(guān)懷還是人有三急,無論題材怎么崇高劇情怎么無聊,反正就都散發(fā)著莫名其妙的吸引力。這不是來自于大師名伶,意象情景,甚至不是來自于那個偉大的潮,可來自哪里,卻一直都說不清。
很多年后,當我只身站在塞納河的夕陽下時,這種說不清的吸引力才第一次用一種無聲的語言解開了我的一切疑惑。緩慢西移的陽光帶著晚餐的鮮味。河畔匆忙的游人逐漸散去,河堤上卻出現(xiàn)了更多光腳酣臥的男男女女。游船駛過時留下一陣陣的口哨聲,混著橋燈下巡游藝人舒緩的音樂,有時是大提琴,有時是非洲鼓,有時什么也沒有。這樣呆呆地站在新橋上,和長著跳躍雀斑的比諾士一樣,忘記了背包里的旅行指南,也忘記了只剩5歐的錢包。
這就是巴黎,這就是高盧雄基法蘭西。有種讓人能幸福地泄氣的吸引力。
《余生的第一天》里那個最后的夏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旋轉(zhuǎn)的軌道鏡頭。一盞昏暗的吊燈,一瓶從生到死的紅酒。沒有眼淚和告別,只有最平淡的吐槽和家長里短。這是一頓最平常的法國晚餐,在巴黎的四五天我?guī)缀趺刻於歼@樣從黃昏到天黑,和一家之前從未蒙面的異國人說了仿佛一輩子的話,卻只用了最短最短的時間。
我想這也是法國電影對我的吸引力吧。啰啰嗦嗦得仿佛像一輩子那么平淡,那么長。卻在他特有的節(jié)奏和背景音樂里漸漸將你磨平,將你放慢,將你一下子拉到橋的那一頭、塞納河的那一岸,拉到心安理得地走完全部人生的那一刻,能微笑著戀戀不舍。
就像片中那個老帥哥父親一樣,開一瓶從生到死的紅酒,然后死去。
這樣的電影,即使有很多個“雖然”,對我來說,就是好的。
好的也有,不好的也有,一家仨帥哥,老爹最帥
又一最愛!?。。。。。。。。。。。?!
電影后半部分漸入佳境,之前略顯拖沓。一個家庭的前行其實非常不易,幸運的是在余生能冰釋前嫌。又聞Perfect Day,被煽到了。
我發(fā)現(xiàn)我喜歡這種結(jié)構(gòu)和編排。
老二扎起辮子那臉型,真是太俊秀了~
歌配的太頻密,好在選的都不算難聽,演員基本都挺美,老爸的角色有魅力,雖然是出租車司機,但是藝術(shù)科學都懂點,還掙出了一個大房子,也就是歐美人才有這種生活。整體故事挺松散,空氣吉他比賽和體毛情書等等段落有意思,開頭半小時難接受,熟悉了幾個角色以后感覺好了些,簡單說是非常法國的作品。
一個家庭的成長、成熟與領(lǐng)悟,幽默中蘊含真情,誠摯動人。
他們從出生開始,相愛、相互憎恨、相互咒罵,叛逆、爭吵、出走,互不相見。然后,還是因為愛,他們又相視一笑地冰釋前嫌。電影細致入微地詮釋了家庭中那些復雜、糾纏的情感,它們讓你痛苦、也讓你高飛。父親說,最好的禮物就是看著你們長大。誰都知道,這背后有多少愛與痛,但這就是人生。
讓我嘴角微微上揚
Family
1.揭示家庭生活的一般性規(guī)律。家庭是否令人向往?看著自己的子女一天天的成長是件幸福的事?亦或不幸?子女叛逆、家長與子女的沖突,一切似乎無可避免,這或許是人生階段必經(jīng)的過程。但這或許就是親情。令人向往又令人畏懼。2.珍惜眼前人,化干戈為玉錦,別讓人生留下不能挽回的遺憾。
那血漫出了門縫兒
平淡見真 背景音樂嘿有意思
Perfect Day的出現(xiàn)相當合意。結(jié)構(gòu)很可取,但似乎沒有撞擊出更多東西。
又發(fā)現(xiàn)兩名帥哥,當然Marc-André Grondin最帥!
真好~~~~~~~~很多溫暖的細節(jié)。長發(fā)哥太像Gaspard Ulliel
時光流逝之不可挽回,童年彷佛永遠是遺失的天堂。
真好 鏡頭浪漫 情節(jié)溫暖
最后一幕 看得也是夠心碎的唉
我喜歡人生篇章式的結(jié)構(gòu),我喜歡那種自然流露的生活態(tài)度,我喜歡哀而不傷的面對死亡,很讓人心生暖意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