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打開魔法之門
還記得十多年前,在書店里捧起這本書的情形:主調為黑紫色的封面,略帶神秘~翻開書一讀就停不下來,咬咬牙買下了在當時并不便宜的這本少兒讀物……
一頁頁讀著,好玩的東西層出不窮……九又四分之三站臺,貓咪變成了麥格教授,會跳的巧克力蛙,對角巷的魔杖店,霍格沃茨大廳的星空穹頂,會說話的分院帽,騎著掃把滿天飛……太多太多新奇的東西出現(xiàn)在腦海,肆意想象著~直到電影上映……
電影上映時,爸爸媽媽帶著我一起去了影院,好像是唯一一部全家人一起去電影院看的電影~
隨著電影的一幕幕展開,那些魔法世界的種種變得更加具象生動了,是滴~電影對小說忠實并且高度還原,非常感激導演的還原,給了孩提時代的我一個美好且充滿幻想的魔法世界。
不僅是三位主演哈利、羅恩、赫敏,其他的大小配角和場景就像是從小說的文字直接轉換出來的那樣~最后我還要說,演員們的英式發(fā)音好好聽~又讓魔法師們賦予了英倫風的貴族氣息~
2 )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故事完整流暢,構建的魔法世界初步成型,三位小主演也是演技十足。哈利的人物設定自帶使命屬性,或許更適合小孩子看,成人看了就知道結局,意思差了點。幕后大boss現(xiàn)身比較意外,挺好。
最喜歡的第一集哈利波特,丹尼爾這時候養(yǎng)眼啊,羅恩滑稽啊,艾瑪聰明伶俐啊。3個小朋友第一次的合作就初期的好。哥倫布導演果然是小鬼當家拍多了,各種逗趣和兒童驚悚橋段。布景;色調;服裝;道具;特技;鏡頭運用都超贊。節(jié)奏也恰到好處,果然是魔法世界的開篇。懸念,緊張,離奇,喜劇充實著整部片子。
3 ) 欲望與自我
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有一面神奇的魔鏡。從來沒有見過父母的哈利在鏡中看到父母微笑的站在自己身邊,而籠罩在其他兄長光環(huán)下的羅恩看到自己成為了佼佼者。
“這鏡子能看到將來嗎?”羅恩興奮地問哈利?!爱斎徊唬腋改付家呀?jīng)死了?!惫鋈坏卣f。
這是一面厄里斯魔鏡(THE MIRROR OF ERISED),在它面前看到的只是我們內心深處最強烈的渴望(It shows us nothing more or less than the deepest,most desperate desire of our hearts.)。
哈利為這面鏡子著迷了,常常違規(guī)來到鏡子前面,享受與父母共渡的美好時光。因為只有在這里,他才能見到朝思暮想的父母,才能體會被父母關愛的幸福——盡管那種愛只是表現(xiàn)在鏡中的父母對鏡中的他的撫愛和微笑。
剛開始時,哈利會不時的回過頭來,看看父母是否真站在身后,而后來便只是席地坐在鏡子跟前,呆呆的看著。他明明知道鏡中的那個哈利并不是自己,但是他卻無法不為之沉醉。
這時,阿不思鄧不利多教授出現(xiàn)了。他告誡哈利:“這面鏡子既不告訴我們真相,又不增長我們的知識。人們在它的面前變得很脆弱,沉迷于他們所見到的,甚至變瘋了,但不知他們所看見的是真還是假。”
只有世上最快樂的人,才能在鏡中看到真實的自己。然而每個人都有欲望。我們向往快樂,但卻會為了各種事情而不快樂。在真實世界中難以實現(xiàn)的欲望就希望在虛擬世界中得以滿足,在自己身上沒有達成的目標就寄托在子女身上,利用常規(guī)手段難以企及的財富就投注于彩票上。因為這樣,有的人會網(wǎng)絡成癮,有的人會恨鐵不成鋼,有的人會嗜賭如命。然而,不論是通過虛擬世界,還是子女,或是妄想實現(xiàn)欲望的那個“我”,都不是真實的我。
要讓自己幸福,我們所要依賴的只能是鏡子外的那個自己。
4 ) It promises many things to go, and that means hope, which is fabulous.
今天沒有出門,在家消停一天。即便是消停的一天,其實我也沒有消停,重新看了一遍《哈利伯特和魔法石》的DVD,其實只是為了幾個禮拜前在央視6套看到的關于這個系列影片的剖析還有那個那些演員們的一口標準的英國口音,倒不是我崇洋媚外,我就是喜歡研究這些東西,說我學語言學到走火入魔也罷,我就是深深迷戀這些東西。
看完以后,還是很享受的,但是真的覺得看電影,特別是好看的電影很傷神,一天一片就夠了。好在哪里呢,首先贊一句,魔法特技很棒,畫面效果很好。片子據(jù)說是J.K.Rowling親自把關的,難怪跟書給人的感覺很一致,相當了不起,雖然書是很早以前看的,電影這么短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就像畫畫一樣,拍電影只求神似就可以了,這方面我給打100分。說到符合原著,英國人好像特別擅長把小說改編成電影。
回想當初,我對《哈利伯特》系列也是不大認同的,不過我倒是沒有關上自己的耳朵,去諷刺那些哈迷們,我有時也發(fā)愁,是不是我喪失了童心呢,今天一看,發(fā)現(xiàn)它還在呢,那我就放心多了。
其次,我還喜歡里面的小演員,看他們如此入戲,一個個把這個魔法故事像模像樣地演繹著,我真是佩服得很啊,拋開男主角小哈利,其實我最喜歡的是缺點明顯的羅恩和赫敏,也許因為他們比較像正常的孩子,身上也沒有家世的光環(huán),全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得認可,不像哈利,一出生就是個名人,就得到特別的關注。央6的評論里面說,羅恩家是魔法師里面的工薪階層,真是說得太恰當了。我還注意到了,央六評論里面說到的對等級制度的嘲諷,我覺得電影在這一點上對觀眾有很深的教育寓意,上帝的寵兒,并不見得是那些成績優(yōu)秀智商高的人,這是個亙古不變的真理,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能驕傲,把成就歸功到自己身上。
這部電影其實在情節(jié)上,除了題材新穎,想象力豐富外,還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從頭到尾,都彌漫著愛,不管是小哈利重入魔法世界受到的歡迎也好,羅恩的家庭也好,海格,鄧布利多和麥格教授的慈愛,格林芬頓學院的同學們之間的友愛也好,都是讓人覺得溫暖的,就算是哈利死去的父母的形象得偶爾閃動,也是如此具有感人的力量,這些東西雖然是很普通,也算不上什么橋段,但是卻是人世間最為美好的東西。我想,其實好的片子就是這么簡單,不需要像李安那樣出其不意的橋段,也能博取大家的青睞。我們是否太沉浸在承認世界里面的憂愁和煩惱當中,忘記了最初的美好的東西呢?羅琳的哈系列,固然是越發(fā)展越可以讓人嗅出很強的商業(yè)氣息,但是她的開端確實非常美的,it promises many things to go, and that means hope, which is fabulous.
其實,創(chuàng)造出這么一個體系龐大的有機的魔法世界,真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覺得,就書而言,深入地看,哈系列已經(jīng)快追得上《指環(huán)王》三部曲了,只要后者的翻譯再好些,中國的觀眾就能領略到它的真正魅力。當然,要欣賞指環(huán)王還有一個時代感的障礙,但是有什么關系呢,追求美當然要付出一點代價啦,只是要耐著性子而已嘛。
5 ) 魔法
魔法之一:影片雖然由美國華納公司拍攝,但在忠實原著的原則下,演員全部起用英國的著名演員,而攝制組成員竟有800位之多,群眾演員達到上千人。拍攝資金本來是1億美金,但為了讓影片更忠實于原著,所以影片最終投資超過了1.25億美元。而影片中著名的霍格沃茲魔法學校是英 國建于1093年的牛津大學的杜漢大教堂。神秘的古零閣銀行是澳大利亞駐英國的官方機構。牛津神學院成了影片里霍格沃茲的醫(yī)院。而英國倫敦動物園也為影片的開場戲提供了全部場所。如此精良龐大的制作,是近年少見的。
魔法之二:影片由于是美國華納公司出品,所以制作方特別邀請了世界上名聲最大,曾獲5次奧斯卡獎、18次格萊美獎的著名作曲家約翰·威廉姆斯。這位《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單》、《星球大戰(zhàn)》系列的作曲者,這次創(chuàng)作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全部音樂,那神奇而詭異的音樂與影片中的魔法世界十分貼切,這部影片的原聲音樂也已經(jīng)由國內的華納唱片公司引進了。
6 ) 哈利波特:從一次元到三次元
作為一個忠實的哈利波特粉絲,我能將1-7集小說倒背如流,里面幾乎每一個的細節(jié)我都記得。將一次元的小說變成三次元的電影,在電影界十分常見。但能夠將如《魔戒》《哈利波特》這類與現(xiàn)實世界差別很大的小說還原,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魔戒》我沒有看過原著,但是電影我卻已看了無數(shù)次,我曾經(jīng)試過通宵看《魔戒1-3》的電影加長版,從一個電影粉的角度來說,《魔戒》無論是選角、配樂、攝影還是背景都是一流的,尤其是宏大的戰(zhàn)爭場面,總讓我忍不住就心情澎湃想流淚。也許是因為我未曾看過小說,所以可以懷著贊嘆的心情看《魔戒》。從《魔戒》電影可以看出導演對《魔戒》的愛,他將中土世界里的風土人情都描畫得極其美麗,人物形象豐富立體,人物間的情感碰撞十分自然。總想著要找個時間將《魔戒》的小說看一次,也許在我N刷電影時會有新的體驗。
而《哈利波特》不同。我是先接觸《哈利波特》的小說的,而且太熟悉里面的細節(jié),總會忍不住用批判的眼光來看電影:他們有沒有將美麗的魔法世界還原?他們有沒有糟蹋J?K?Rowling的一片苦心,有沒有對《哈利波特》的愛?我?guī)е鵁o數(shù)的疑問,在8集哈利波特里穿梭而行。不過我也知道將《哈利波特》與《魔戒》電影做對比,是不公平的。
我對《哈利波特》電影的感情是復雜的,因此也隔了這么些年才寫這個。我喜歡電影里人物、場景等的高還原度,但人物之間的對手戲略顯生硬,無法將書中字里行間那些細膩的感情一一表現(xiàn)。這也是無可奈何,畢竟《哈利波特》里的演員都是小朋友為主,即使容貌能有幾分書中的神韻,但卻是“一開口就暴露了”的級別,成人演員們的表演相對而言更為自然。而且《哈利波特》電影的導演換過好幾個,每集電影之間不像《魔戒》那樣風格統(tǒng)一。到第四集之后,當故事內容越來越復雜,畫面色調越來越陰暗,導演大刀霍斧亂改的程度就越來越嚴重,那種“趕快拍完趕快上映趕緊收錢”的商業(yè)片感覺讓我十分痛心。如果沒有讀過小說,可能電影還是不錯的。但看著導演亂改劇情,我總懷疑沒有讀過小說的人有幾個能看懂這部電影。
2010年7月15日,我在臺灣時剛好趕上《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下)》上映,我坐在電影院里忍不住淚流滿面。這是我最喜歡的《哈利波特》的電影的結局。從我2000年讀的第一本《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到之后經(jīng)歷每一次的期待,到看見第一集電影時的驚喜,到現(xiàn)在2014年,14年,這是陪著我長大的童話,哈利、羅恩、赫敏都長大了。電影里的每一個選角都是那么地契合原著,是他們將那些單調的文字里沒有形象的人物具象化,是他們使小說里的人物及場景可以躍然紙上,但他們都長大了,他們終將離開魔法世界,但我還不舍得畢業(yè)。
《哈利波特》之后,再無《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場景還原度:5顆星 人物還原度:5顆星 情節(jié)還原度:5顆星
這一集還原度爆燈。我最愛的一集!我依然無法忘記當年看這部電影時的歡呼雀躍,真的是還原得太完美了!他們就是我心目中的《哈利波特》,每一個人物,每一個場景,都使我腦海里模模糊糊的形象全部具體了,而且我并沒有幻滅。作為一個小說改編的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是完美的。盡管情節(jié)細節(jié)上有所刪減,但基本上故事都完整地呈現(xiàn)了。
先說人物選角,從一出場的鄧布利多、麥格教授、海格、德思禮一家,還有哈利波特三人組,到之后出場的霍格沃茨所有人,韋斯萊一家……每一個人物的形象都選得太!好!了!而我第一次看見可愛的小丹尼爾就一直在感慨“他就是我想象中的哈利波特!”他一臉呆萌地將哈利波特初次接觸魔法的手足無措新鮮好奇完美地呈現(xiàn),加上眼鏡、生日等等元素,我認為他就是為哈利波特這個角色而生的,He’s born to be Harry Potter!以至于之后看他演繹其他作品會有不安。他為哈利波特而生,為哈利波特走入了娛樂圈,他已經(jīng)付出了那么多,但哈利波特的完結不能讓他的演藝生涯也完結,看得出他為擺脫哈利波特而轉型做了相當大的努力,但離開了哈利波特他還能走多遠,we’ll wait and see.比起羅恩和赫敏,哈利比另外兩人更難演,因為他是小說的第一人稱,有太多太多的內心戲,丹尼爾在這一集的亮點是還原度高+呆萌,比起另外兩人的演技還是略輸一籌。羅恩與赫敏的扮演者戲路都蠻廣的,這兩人的顏藝在第一集里就可見一斑,雖然略顯造作,這是小演員無法避免的。尤其是當年的Emma Watson,那么小就把赫敏初見羅恩和哈利的那種小高傲演繹得活靈活現(xiàn),Emma Watson不愧是我的女神!而最讓我驚喜的也從一而終地喜歡的是韋斯萊雙胞胎,那樣的默契,那樣的惡作劇口吻,那樣的“不羈放縱愛自由”,抱歉我言語貧乏已經(jīng)不知道怎么形容我對他們的愛了!
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而言,書的內容相對少,而電影的篇幅有限,作為系列的第一部,《魔法石》更急于向世人展示制作團隊對《哈利波特》這部小說的還原度是多么負責任。小哈利住在樓梯下的碗柜房間、對角巷里的琳瑯滿目、古靈閣“可恨的小推車”、霍格沃茨學校禮堂的天花板,還有霍格沃茨的桌上的美食(例如在萬圣節(jié)上,滿桌可愛的蘋果、南瓜),這一部給所有的忠實粉絲是一個驚喜,那些所有只在書里的魔法場景都如此真實的反映在屏幕上。而且我還終于見識到魁地奇時怎么玩的,開心~
導演也不失時機地加入一些有愛的小細節(jié),我相信這一部導演對哈利波特是有愛的!
例如一開始哈利波特選魔杖時那些小細節(jié)導演改得很好,在書里小哈利只是亂揮一下奧利凡德就會神經(jīng)質地換,而電影就更加直接用錯魔杖就會打壞東西抗議,雖然刪除了奧利凡德碎碎念每支魔杖的規(guī)格的臺詞(我認為是可惜的?。┑菜闶遣诲e了。
例如哈利波特初次與伍德練習魁地奇時當放開金色飛賊時波特能清晰看到金色飛賊在飛,而伍德卻周圍看看不到,說明小哈利果然是有天分做seeker的。
例如斯內普教授,除了每次教授出場導演都有鏡頭特寫小哈利的雙眼,還加入了教授在小哈利第一次比賽前鼓勵他!神?。×_琳絕對告訴了導演所以才加入這么一個情節(jié)!而比賽時赫敏看到教授全神貫注念咒時,如果留意的話可以看到奇洛教授當時也很專心地注視著哈利。
對于哈利的同學,本來這一部除了三人組以外就只有納威有一些描寫,不知道為什么導演突然為西莫加入了愛爆炸這個屬性,結果這個梗從第一集用到第八集樂此不疲。
海格養(yǎng)龍的那一段基本還原了小龍出生的描寫與海格滿眼的愛意還有馬爾福的偷看,雖然刪減了很多“送小龍走”之類的情節(jié),但比起小說,反而覺得電影的進度到之后的禁林冒險進度都更合情合理。
而尋找魔法石的旅程的還原度也很高,包括三個頭的路威,只可惜面對著魔鬼網(wǎng)時羅恩的經(jīng)典吐槽“你還是不是一個女巫啊”沒有了;好奇怪為什么鑰匙要攻擊人。還有赫敏的經(jīng)典推理也沒有了,殘念。但巨型棋盤的還原度超高啊,羅恩的演技在棋盤對弈時非常好,那種果敢、決斷的犧牲精神還有“人家雖然很勇敢但人家還是怕痛的”全部都表現(xiàn)在臉上了,羅恩同學做得好??!
最后再說說一些小遺憾的,例如分院帽沒有唱歌,皮皮鬼沒有出現(xiàn),小赫敏對校規(guī)不那么在意了變出來的果醬罐里的火啊,圣誕晚會啊,還有哈利波特在鏡子里應該能看到一大家子人嘛,但是一直只有他爸爸媽媽出鏡了,估計是找一堆人也不容易(其實找丹尼爾的親戚來演不就好了?)。
有一個不太合理的就是海德薇明明住的是貓頭鷹棚屋,怎么老出現(xiàn)在哈利波特的宿舍?
最遺憾的是鄧布利多的演繹跟我的理解有所出入的。鄧布利多在書里感覺上是個老頑童,但在電影里他太嚴肅了?!氨康啊⒖薇亲?、殘渣、擰”這句臺詞居然也沒有了。這在最后哈利與鄧布利多的對話中非常明顯。在書里,鄧布利多是非常輕松愉快的,甚至在最后的對話里都一直在打趣,但在電影里他卻非常嚴肅,甚至一點笑容都沒有。還有哈利波特問的“第一個就無法回答的問題”,哈利波特在電影里根本就沒問!
魔法石,賢者之石,賢者之石能夠讓人生命延續(xù),名字與作用都跟鋼之煉金術師里的賢者之石一模一樣,而且魔法石也是煉金術師制作的。想到這里,我對尼可?勒梅的六百年生命有點不寒而栗。
第二部持續(xù)更新,敬請期待。
沒有長大的哈利·波特還是挺討喜的,那個奇異的魔幻世界令人神往又危機重重,說實話,系列的第一部挺好看的??!
當年還是在電影院看的,波特的魔法世界驚艷展開,風靡全球。
小時候的哈利太萌啦!小小的一只~很喜歡他們在火車上的那段,小時候一直能想象有一只會送信的貓頭鷹
這是一個神奇的電影,這是當時看的唯一感覺!他為我們打開了一個通往魔法世界的大門!
花了8年才看完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是剛上中學過最后一個六一的時候,學校給放的,太久遠的記憶了。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電影精妙絕倫的現(xiàn),讓我第一次對想象中的“魔法”,有了一個具象的觀感。雖然那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但是我不會忘記那份感動和震撼。九又四分之三站臺,分院帽,格蘭芬多,魁地奇,都是最精彩的記憶!
一個全新的世界被打開了,新奇而不可思議,我們都是麻瓜,幻想一天早上貓頭鷹會送來霍格沃茲的入學通知書。鐵三角組合很可愛。
一整個世界被打開了的感覺啊。
那時候是有多可愛啊,剛接觸魔法的種種新鮮和刺激,比起后面的黑暗劇情以及丹尼爾越來越大叔的模樣,真是懷念這里啊。
披著魔幻外衣的狗屁,電影寡淡無味。跟DND大背景比起來,算得了什么?
忠實原著有時候未必就不能打造驚喜。
這部電影包括了這本書最難忘的場景,最讓我驚訝的是魁地奇比賽。這場游戲精彩且暴力,令人目眩,我不得不屏住呼吸。
演員最好看的一部。
還是第一部最可愛了,正太是正太蘿莉是蘿莉的
哈利波特系列的電影與小說,我能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一同煩惱學生時代的“難熬”,當這一系列結束時,再回頭看這第一部,有一種“曾當年”的感受,我私以為作者以后再寫出什么樣的故事也不能如當年那樣打動人心,畢竟這已成了我心中的白月光,不是嗎
霍格沃茨是最好的魔法學校!
第一部是最忠于原著的~而且第一次接觸魔幻世界很受震撼~
這是一個富有想象力的制作,繁華的巫師街道街道,華麗的魔法學院,黑暗且朦朧的禁林,讓人記憶深刻!
電影院看的,還不錯,哈利波特小時候好可愛,每個小演員都很可愛,現(xiàn)在除了幾個都長糙了,為了拜托哈利給觀眾的印象也是拼了。
我覺得這仍然是這個系列里最好看的一集吧,第一次看的時候真的驚喜死了,整體設定的展開和鋪陳都讓人激動,重點是哈利在這個時候是最萌最可愛的時候了,第二集開始就慢慢的長開了!對!長!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