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播放地址

 劇照

哭泣的草原 劇照 NO.1哭泣的草原 劇照 NO.2哭泣的草原 劇照 NO.3哭泣的草原 劇照 NO.4哭泣的草原 劇照 NO.5哭泣的草原 劇照 NO.6哭泣的草原 劇照 NO.13哭泣的草原 劇照 NO.14哭泣的草原 劇照 NO.15哭泣的草原 劇照 NO.16哭泣的草原 劇照 NO.17哭泣的草原 劇照 NO.18哭泣的草原 劇照 NO.19哭泣的草原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4-08-01 12:02

詳細劇情

1919年,俄國內(nèi)戰(zhàn)。為躲避戰(zhàn)火,斯拜羅斯(Vassilis Kolovos 飾)帶著妻子戴娜(Thalia Argirioua 飾)和一雙兒女,隨著難民潮輾轉(zhuǎn)來到希臘。十幾年過去,俄國難民不斷聚集,最終形成一個名為“新敖德薩”的小村莊。斯拜羅斯的養(yǎng)女艾莉妮(Alexa ndra Aidini 飾)如今已長成落落大方的漂亮姑娘,并和心愛的小伙同時也是她的非血緣兄長埃里克西斯(Nikos Poursanidis 飾)生下一對雙胞胎。為了逃避養(yǎng)父的控制與霸占,艾莉妮與愛人開始漫無止境的逃亡。時間進入1936年,一家人暫時得以安定。為追尋音樂夢想,埃里克西斯告別妻兒遠赴美國。在此之后,戰(zhàn)爭統(tǒng)治著這個世界,也摧毀了艾莉妮苦心經(jīng)營的家庭。在混亂的大時代的背景下,他們隨波逐流,生離死別……   本片是“希臘三部曲”第一部,并榮獲2004年歐洲電影節(jié)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長篇影評

 1 ) 黨悲傷漫成河流

吾愛,Eleni,44年12月1日收到你的信。在這世上,這封信竟經(jīng)歷了如此漫長的歲月才抵達我這裡,真是個奇跡,我一邊哭,一邊笑,感謝上蒼,我的祖國自由了,我在帳篷裏慶祝,醉了,你抱怨我把你忘了,怎麼可能啊,這麼些年,斗轉(zhuǎn)星移,無時無刻我不是在思念著你?我們在這陌生的島上,在這泥濘渾濁的河流裏,和手中的槍一起腐蝕,一天,又一天……。60000軍隊,60000男人在等待死亡……,等待離開這地獄般的沖繩島。

昨晚,我夢見,我和你,一起離開,去尋找這河流的源頭。一個老人領(lǐng)著我們,沿著河畔向前走,河谷變得越來越小,最後竟裂開成無數(shù)的小溪流……。突然,在那積雪覆蓋的山顛上,老人指著一片陰鬱潮濕的野草地讓我們看,只見那每一片草葉上盈滿了細小的露珠,偶爾滑落在這柔軟的大地。“草地,”老人說,“河流的源頭?!蹦闵斐鍪峙鲇|這濕漉漉的綠草,當你擡手時,只見幾滴露珠悄然滾落,落進大地,像淚水……。

不經(jīng)意閒,淚水奔湧而至……

1919年,蘇聯(lián)內(nèi)戰(zhàn)爆發(fā),紅軍進入烏克蘭Odessa,當?shù)叵ED住民被迫選擇逃亡,而Nikos和Eleni還只是懵懂無知的孩子,也被迫跟隨逃亡隊伍回到希臘,回到他們真正的故鄉(xiāng)。在這裡,一個民族的歷史命運起伏在Nikos和Eleni兩個人的逃亡生涯中拉開了序幕。

安哲的鏡頭一如既往的乾淨、詩意、冷靜沉著,長鏡頭下,只見乳白色的漫漫河流、灰褐色的草灘,一群衣著整齊、面容憔悴的人群朝我們慢慢走來,他們一手拎著行李,一手牽著孩子跨過草灘上的積水向我們走來。這個鏡頭是漫長的,肅穆蒼涼,充滿了智慧和冷峻,是一種思考的姿態(tài),鏡頭背後是安哲的聖潔而悲愴的面龐,而他正領(lǐng)著觀者穿越一個民族的歷史長河,撥開重重迷霧,要和我們一同去體驗和見證一個民族的盛衰榮辱。人群越來越近,鏡頭緩緩向下,積水的河灘倒映著他們越發(fā)清晰的身影。Eleni總想抓住Nikos的手,兩個人的命運從此相依相伴。

人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幾年時間,這群被流亡的人在這荒蕪的草灘上筑起了房舍,有馬,有羊群,開始了平靜的生活。(天啦,這多像聖經(jīng)中的場景阿,雖然這時的生活充滿艱難,但神還是在護佑著他們,並沒有將他們遺棄。)而Nikos和Eleni業(yè)已長大成人,Nikos的父親難忍喪妻的悲痛和寂寞,竟強納Eleni為妻,而不顧青梅竹馬的Nikos和Eleni的相愛。就在結(jié)婚的當日,Eleni和Nikos私奔了,又一次開始了逃亡生涯。(這裡感覺有些不連貫,我看的是2小時40分的版本,差了20分鐘,可能這裡被剪掉了一部分。還有就是Eleni與雙胞胎孩子那部分有斷層,明顯銜接不上。)

如果說Nikos和Eleni的第一次逃亡是懵懂的,那麼這一次卻是有意識的,理智和清醒的,是以追求愛情和幸福生活為出發(fā)點的。雖然這裡表面上看起來與整部影片的宏大史詩主題沒有太多的聯(lián)係,但這一部分絕對是必須的,我完全不同意累贅冗長的説法,正是連個年輕人的愛情讓他們選擇出逃,而正是出逃的這種行爲構(gòu)建了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係,從而史詩主題得以在更廣闊的世界裏展開。

Nikos的音樂天賦得到劇院老闆的賞識,這位古道熱腸的老人收留了這兩個年輕人。音樂是安哲電影中永恒的組成部分,這一部也不例外,流浪藝人可能是希臘民族文化的一個有力表徵,這個群體,有文化,熱情,嚮往自由,言談舉止和音樂中處處散發(fā)著悲傷哀婉的氣質(zhì),至少在安哲的電影中是這樣。兩個年輕人雖然有了棲息之所,而生活仍然是殘酷的,30年代的整個世界都處在危機四伏的動蕩中,白色恐怖及納粹主義思想像瘟疫一樣,侵襲著這個被神拋棄了的世界的每個角落,而作爲人類歷史文明的搖籃之一的希臘也不能幸免,處處籠罩著極權(quán)主義,處處散發(fā)著死亡的氣息,這個世界真的被神遺忘了,拋棄了,被惡魔詛咒了,他們要在養(yǎng)育自己的母親的身體上殘殺自己的兄弟姐妹……。電影裏雖然沒有血腥恐怖的戰(zhàn)爭場面,但殘破凋零的城市,暗淡的街景,慘白的天空和海洋,沒有表情沒有笑容的面孔,分明比鮮血淋漓的戰(zhàn)爭場面來得更令人觸目驚心。歷史沒有罪,有罪的是人類,而這人類的罪惡要讓一個曾孕育人類文明的民族,一個母親來承受,這也許才是人類最可怕之処,也是最可恨最可悲之処。Nikos和Eleni這兩個年輕而弱小的生命在滾滾的歷史車輪面前簡直微不足道,他們靠著拉手風(fēng)琴勉強維持生計,一面還得躲避來自父親的壓力,他們甚至無力撫育自己的兩個雙胞胎孩子,只能寄予他人,這該是多麼殘酷的人生?

在安哲的電影中,我們處處感受到人類的荒唐、無知和渺小,以及那難言的孤獨與創(chuàng)痛,一如Nikos和Eleni,但奇怪的是,面對著令人難以忍受的人生悲苦和淒涼,在安哲鏡頭下活動著的群體並沒有起而反抗,他們只是默默承受來自未知的一切打擊,他們似乎在等待,等待黑暗散去,黎明降臨。更奇怪的是,他們似乎更願意保持本真的自己,保持著對生活的樂趣,音樂總是他們感情上的依賴,在音樂裏,他們可以忘記紛亂擾攘的世界,忘記一切悲傷和不愉快,縱情歌唱,翩翩起舞。這樣隱忍的人生態(tài)度恐怕很難讓人接受,但是,藝術(shù)終究是藝術(shù),它讓人思考,讓人感受美的、詩意的恒久力量。

在一次舞會上,父親終于找到了他們,並和Eleni跳了一支舞,離去時倒在門口作別人世。寫到這裡,我哭了,我為這位父親而哭,為他的寂寞和孤獨而哭。我想,Nikos和Eleni應(yīng)該原諒父親了吧,父親的一切錯誤不過是因了一顆孤獨而淒涼試圖尋求慰藉的心。Nikos和Eleni隨著父親的棺槨回到故鄉(xiāng),那熟悉河流、村莊,送葬的隊伍飄蕩的河流上,肅穆而蒼涼,一切言語都是那麼蒼白無力,黨我看到這一幕時,不得不嘆服導(dǎo)演神奇的鏡頭語言。跟著鏡頭,觀者緊隨Nikos和Eleni,那是對已然失去的歲月的追逐,隨著Nikos一聲“父親的羊!”我們跟著緩緩移動的鏡頭,那熟悉的樓房,然後就是那足以令任何一位觀者觸目驚心的一幕:父親的羊血淋淋的被倒掛在那棵巨大的樹上,鮮紅的血落在泥地上,乾涸成斑駁一片,死亡的氣息令人不寒而慄。儘管導(dǎo)演已經(jīng)非??酥?,但這一幕,仍然如同利劍般劃過身心,讓人痙攣,絞痛。羊,我想這在聖經(jīng)中有著何等的分量。導(dǎo)演告訴我們,一場慘絕人寰的災(zāi)難已然來臨。

爾後,Nikos爲了追逐音樂夢想,只身去往美國。而Eleni在一次政治鬥爭中,被捕入獄,被迫與還在睡夢中的兩個兒子分離。從此音訊全無,生死兩茫?!?br>
二戰(zhàn)結(jié)束,Eleni被釋放,看守交給他一封信,是在一位美國士兵的屍體旁撿到的,丈夫的噩耗傳來……

而兩個兒子,也在內(nèi)戰(zhàn)中戰(zhàn)死……

尤基斯!尤基斯!我的孩子!我的寶貝!起來,我的尤基斯!起來,我的尤基斯!我沒有了你們,再沒有人讓我去想念,再沒有人讓我去等待,在夜裏,再沒有人讓我去愛了。你是他……你是你。你是他……你是你。

 2 ) 無力的悲傷——《悲傷草原》觀后

    《悲傷草原》是無力的電影,尤其是在看了《流浪藝人》之后再看。
     一、 無力的故事
    有論者說,《流浪藝人》不塑造具體的人物,但其實片子中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故事內(nèi)核,就是古希臘悲劇家索??死账沟摹抖砣鹚惯瘉啞啡?lián)劇,俄瑞斯忒亞為父復(fù)仇,殺死母親弒其情夫的脈絡(luò)非常清晰,以至于人物命運和歷史事件能夠牽連契合,融為一體。而《悲傷草原》則缺乏這樣的故事內(nèi)核,安哲自己說這個電影中采用了三個故事原型,一是《俄狄浦斯王》的弒父,二是《七將攻忒拜》的兄弟殘殺,三是《安提戈涅》的尋尸,但是縱觀全片,這些故事是零碎的,給人的印象是偶然事件的串接,沒有前后一貫的情感邏輯,古希臘悲劇自身所攜帶的那種悲劇張力在這部電影中被切割了,因而也消失了。
    二、無力的歷史
    安哲熱心于書寫歷史,他的書寫方式在《流浪藝人》中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簡單化、平面化、舞臺化、形式化的痕跡,但是到了《悲傷草原》中則更為明顯,歷史被表現(xiàn)為街上飄灑的傳單,突兀入畫的列車上士兵的軍歌,聚會上忽然發(fā)生的生硬的不同政治陣營中的對峙,以及那極端舞臺化的巷戰(zhàn)。這些手段全部在《流浪藝人》中用過了,也因為安哲喜歡使用固定場景的長鏡頭,所以給人以非常突出的“你方唱吧我登場”的“歷史如戲”的感覺。這種感覺在《悲傷草原》中再一次被重復(fù),而且由于情節(jié)本身的無力,那種舞臺感和形式化就成為了極其醒目的缺點。歷史在影片中被簡化為活報劇,缺乏人間煙火的鮮活,因而無法讓觀眾產(chǎn)生代入感。
    三、 無力的情感
   《悲傷草原》所反映的歷史時期實際上跟《流浪藝人》是重合的,之所以要重寫這段歷史,安哲是希望將重點放在對個人和家庭的描述上,從“群體”返回“個人”,賦予個體生命以“獨特性”。然而,本片對個體命運的描繪企圖卻被另一個企圖干擾,因而淪為徹頭徹尾的失敗。這另個企圖就是“宏大敘事”和“史詩性敘事”。因為這樣的企圖,影片才會重點刻畫那種“開辟鴻蒙”的部落起源故事,“大洪水”場景,“河流中的葬禮”這樣的凝重而恢弘的場面,甚至飽含深意和震撼感的“樹上垂掛的無辜的被宰殺的羔羊”,但這些場景其實都無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畫,以至于影片最后,電影中的人物給人的感覺還是符號化的,她或者他,可以是安哲任意一部電影中任意的符號,不具有個體特征,無個性的人便是無感染力的人,人物的悲傷便也成了符號化的憂傷,于是,影片結(jié)尾處,艾蓮尼痛苦的仰天嘶號無法抵達觀眾的情感共鳴處,也就不足為奇了。
    影片中族長的人物刻畫也是敗筆,也許在安哲的計劃中,他只是個“被弒殺的父親”的符碼,有任務(wù)要把《俄狄浦斯王》的情節(jié)再現(xiàn)出來,如此意旨先行,導(dǎo)致了人物的全盤扭曲。首先,他要娶自己的養(yǎng)女,甚至是在兒子已經(jīng)跟養(yǎng)女生下雙胞胎的情況下,硬要舉行婚禮,這一行為本身違反人倫常理,使得人物根本無法在觀眾這里獲取同情,而人物究竟為何如此行事,影片也沒有任何的交代,于是他的悲傷和痛苦就變得十足自作自受而做作,無論是跪在河灘上的痛哭,還是無奈跟養(yǎng)女共舞一曲之后的失落,都形式感十足,而無法獲得觀者的情感共鳴,與此相隨,男女主人公在喪父之后的悲傷也就失去了感染力。
    相對而言比較成功的形象是流浪樂隊的領(lǐng)隊尼克斯,異鄉(xiāng)演出計劃的意外失敗后,他的那種寥落表情以及在火車車廂里尋找自己的帽子,無果后的悲涼,都道出了一個風(fēng)燭殘年老人對歲月的感慨。但在這樣一部主題先行的電影中,尼克斯也無法避免淪為符碼的命運,他的死亡,在一片整齊的飄揚的白床單中,中彈、踉蹌、倒地,都帶有太多明顯的意指,雖足夠凄涼卻并不感人。(另:白床單整齊密集的場景非生活化,造作的痕跡太明顯。)
     但是安哲依然是安哲,電影中依然充滿了一些細微的動人之處,比如家族聚會上,貌似平靜的吟唱中隱藏的深深傷感,手風(fēng)琴安詳而隨意,卻能帶出歲月的萬般無奈,以及那時的氣氛,個人的表情,光線,感覺,都帶給人無限遐思。甚至人家屋頂上飄散的炊煙,艾蓮尼出獄后行走的那段沙石路,都是如此質(zhì)感鮮明,詩意動人。
    這部電影是安哲在《永恒與一日》之后沉寂了六年之后的再度出山之作,安哲無疑是不想停下自己創(chuàng)作者的腳步,但這一次,安哲真的沒有準備好,這是他在無話可說的情況下所做的一次勉強的言說,使用的是重復(fù)的語法和句子,甚至安哲都沒想好自己要說什么,就匆忙地開始了悲傷。所以注定了,這種悲傷,只能是無力的悲傷。
    也許,作為一個創(chuàng)作者的智慧不僅體現(xiàn)在如何創(chuàng)作上,也更體現(xiàn)在如何“無為”上,勉力為之的作品不僅不會增添光環(huán)的亮度,相反地會更折射出創(chuàng)作力衰竭的無奈和勉強。有時,“無為”反而是一種更大的勇氣。


 3 ) 追尋中的安哲羅普羅斯

           

優(yōu)奇 ---- 我頭暈?

艾蓮妮---- 還會痛嗎?

優(yōu)奇 ---- 不會了,你不在時我六神無主,我會獨自走到河邊,望著河水,記得我們曾說過想溯溪而上,尋找源頭嗎?

艾蓮妮---- 我寫過一封信給你。

優(yōu)奇 ---- 艾蓮妮,我想告訴你的是,你明白,你對我有多重要!

 

好久沒有寫一些東西了,也許是因為太忙了吧,亦或許自己真的開始有些迷茫了,忽然不知道還該不該繼續(xù)用文字來撫慰這寂聊,離開了學(xué)校的那種愜意麻木的生活,一切看似順利的進行著,但換之而來的,卻是一種完全陌生的生活方式,細細的思量過去的這幾個月,生活大部分已被工作所占據(jù),難得的雙休也被朋友聚餐所填滿,看閑書的時間也逐漸被壓縮到了睡前的那一會,至于那酷愛的電影,由于繁忙,仿佛突然從我的生命中消失了。為了再次能沉浸到電影那浮華與沉靜之中,趁著最近的空閑,特意為自己選擇了這部壓箱之作,希臘大師導(dǎo)演------安哲羅普羅斯的《悲傷草原》(其實也不新了,都2005年的了,記得前段時間還和小區(qū)的D版商販們抱怨著盜版輝煌期的時候沒錢,而當手頭寬松之時卻遇上了打擊盜版行動斷貨100天,而安哲的四連套裝一直是我想收的,卻一直沒舍得收的一組套裝。)??催^了《霧中風(fēng)景》,《永恒的一天》,深深地被安哲影片那特有的詩意和超現(xiàn)實鏡頭所吸引著,那一句“永遠有多遠”曾一度成為我的處世格言,短短五個字,道出了多少人生涵義與生命的幻滅。似曾記得《霧中風(fēng)景》中那對踏上異鄉(xiāng)尋找父親的兄妹,經(jīng)過種種磨難,在追尋未果之后弟弟用圣經(jīng)闡釋著埋藏在每個人心中的那團混沌根源,或許也曾會想起《永恒的一天》中,那位希臘詩人,一直在收集與找尋著那些散落在鄉(xiāng)間或已被人遺忘的古希臘詩歌,期盼著希臘文明的再次復(fù)興。時間,在安哲的詩中猶如被凝結(jié)一般,“現(xiàn)在即永恒”,一切皆如印象派油畫般,深深地烙刻在觀者的記憶中。

伴著梁洛施《伊莎貝拉》的歌聲,繼續(xù)回蕩在這部悲傷之詩的余音下,跟隨安哲的足印,將這部片重新回味一番。電影的片頭做的就非常的詩意化,遠處走來的人群駐足在河邊,述說著自己的流亡,如奧德賽般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人們回憶著圣斯蒂芬日紅軍闖進莫斯科,對莫斯科的貴族們進行著掠奪與屠殺,整個沙俄政權(quán)瓦解,沙皇倒臺,硝煙與混亂籠罩著莫斯科上空,而那些莫斯科的外國人(特指希臘人)便開始了流亡,被迫回到他們的故鄉(xiāng)希臘,而艾蓮妮就是在這場浩劫中被人在廢墟中發(fā)現(xiàn)并生存下來的幸存者。(看過《日瓦戈醫(yī)生》的朋友,想必對那一次革命當天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吧,紅軍進入的那天,整個莫斯科的貴族渾然不知,依然舉行著宴會,而整個工農(nóng)階級的目標就是推翻貴族階級,尋求心中的平等,后果可想而知。雖然這部作品被評為諾貝爾文學(xué)獎具有西方的政治指涉之嫌,但無論哪次政變,犧牲的只能是人民,痛苦永遠屬于那些無辜被卷入的人們)。之后伴著我非常喜歡的Eleni karaindrou(《霧中風(fēng)景》、《永恒的一天》、《尤利西斯的凝視》的配樂作曲者)制作的配樂,莫斯科街景與蘇聯(lián)風(fēng)格的人物照一一呈現(xiàn)在眼前,利用數(shù)碼處理過的舊照片,突然間散發(fā)出一種特有的質(zhì)感,如木版畫一般,敘述了紅色革命前夕莫斯科希臘街區(qū)中希臘貴族的生活,也隱隱道出了我們影片中的這個女主人公艾蓮妮的身世,作為貴族出生的艾蓮妮將會在其之后的人生中有怎樣的一段經(jīng)歷呢?

時間一晃過去了好幾年,流亡的人們在希臘邊境的河邊已經(jīng)建起了一個小牧場,而男孩優(yōu)奇與艾蓮妮也慢慢長大,并成為了青梅竹馬的一對,然而正當大家都以為一切正常的時候,艾蓮妮的養(yǎng)父,優(yōu)奇的父親卻決定強占艾蓮妮做自己的新娘,以填補對流亡中死去妻子的思念,于是男孩和女孩在舉行婚禮之日當晚開始涉河逃亡。翌日早上,伴著東正教徒“哈利路亞”的祈福聲,優(yōu)奇的父親,眼光凝望著河的對岸,跪捧著艾蓮妮的婚飾,在一陣哀號與啜泣之后,也開始了尋找艾蓮妮的流亡。

男孩和女孩開始和自己的父親玩起了迷藏,在老流浪樂手的幫助下,他們來到了德帖薩洛尼迦,在一個劇院中暫時過起了寄宿生活,沒想到老父親緊隨而至,無奈之下,立志要在樂界闖出天地,實現(xiàn)自己美國夢的優(yōu)奇只得跟隨這幫流浪藝人在希臘各地巡回演出來度日,終于他們來到了希臘一處海濱城市并定居了。然而,新的一股政治浪潮又將襲向希臘----法西斯政權(quán)的建立,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政權(quán)開始侵入希臘…….

戰(zhàn)爭終于爆發(fā)了,希臘成為了意大利的首要侵略目標,大批的希臘人開始遷居到遠離戰(zhàn)爭的美洲大陸,而優(yōu)奇對美國的向往也愈加強烈,終于,有樂隊組團人向優(yōu)奇發(fā)出了邀請,希望他能隨樂隊去美國為遷居那里的希臘人演出,然而,面對離開艾蓮妮和2個幼小的雙胞胎孩子,優(yōu)奇始終無法抉擇。與此同時,一路庇護他們的樂隊也卷入了希臘工人與傀儡政權(quán)的斗爭之中,樂隊利用希臘民間的音樂喚起人民的愛國情緒,并鼓勵工人們罷工,逐漸的,樂隊成為了政府首要的清除對象。

在一次罷工舞會中,優(yōu)奇的父親終于找到了他們,但此時疲憊憔悴的父親只邀了艾蓮妮一曲民間舞后,默默地倒死在倉庫門口,于是送葬的船隊再次出現(xiàn)在了影片開頭的那條曾分割“親情”的河流之中。

優(yōu)奇終于決定遠赴美國,然后再把妻兒接去,而艾蓮妮也決定把給人寄養(yǎng)的雙胞胎男孩接回家自己撫養(yǎng),面對和自己已漸漸隔閡的孩子,艾蓮妮痛苦不已。在一家團圓的那一刻,伴隨著那凝結(jié)著整個希臘民族靈魂的樂聲中,兩個孩子終于喊出了父親….(這段始終感覺著隱喻的成分很重)

戰(zhàn)爭席卷了整個希臘,艾蓮妮一家也在戰(zhàn)亂中流離奔波,她們終于又回到了故土的那條河邊,而此時的小牧場,已經(jīng)淪為了殺戮的墳場。在故宅邊的樹上,十幾頭淌血的綿羊被倒吊在樹上,光禿的樹下血流成河,啟示錄般的預(yù)示著上帝對人類罪行的懲戒。(神學(xué)中,羊的喻意非凡,耶穌被指稱為牧羊人之子,如今羊已死,神已去)。深夜,大雨突至,整條河流決堤,河水泛濫并淹沒了整個村莊,艾蓮妮等四人乘載著那宛如諾亞方舟般的小船,望著那一片殤洋,再次踏上了流亡之路。

遠赴美國的輪船即將啟航,由于時間匆忙,艾蓮妮為優(yōu)奇織得毛衣并未完成,于是,在港口邊,在緩緩劃向輪船的小舟中,優(yōu)奇與岸邊的艾蓮妮依靠這條扯動的紅毛線維系著之間的聯(lián)系,而這距離在這不經(jīng)意間即將成為永恒。

晾曬著白色被單的深處,蹣跚走來一名長者,其每挪一步,手中的血便染紅一片白,直至臥倒在鐵軌邊上,一列飛馳的火車將其與艾蓮妮咫尺相隔….,艾蓮妮一心保護藏匿的抵抗運動分子最終還是沒有逃過秘密警察的暗殺。深夜,艾蓮妮也被秘密警察帶走,關(guān)進了監(jiān)獄,而他的兩個孩子也失散了….

戰(zhàn)爭持續(xù)到了1944年終于走進了尾聲,艾蓮妮出獄后就收到了優(yōu)奇幾年前的一封回信,

但是由于她的入獄,他們間的聯(lián)系似乎也中斷了,信中的優(yōu)奇在美國也沒有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夢,取而代之的則也是卷入了另一邊的戰(zhàn)爭,為了成為美國人,并能接妻兒來美國,他選擇入伍,成為了太平洋戰(zhàn)爭中的一名士兵。另一方面,艾蓮妮得到了她的一個孩子作為政府軍戰(zhàn)死的噩耗,在一路坎坷的來到兒子捐軀的河流邊失聲痛哭,而她的另一個兒子,此時卻在另一陣營的游擊隊中抵抗著政府軍。噩耗接連傳來,在艾蓮妮因一個兒子的離去而昏迷之刻,村莊的長者又將她的另一個兒子的死告訴了她,而他的葬身之處,竟然就是在那片殤洋中僅存的舊宅殘墟之內(nèi)。艾蓮妮劃著離開時的那木小舟,耳邊回蕩的是優(yōu)奇在戰(zhàn)死前夜寫的那封信的回音,述說著這一切不幸的開始至結(jié)束。艾蓮妮從孤獨的被發(fā)現(xiàn)在莫斯科的廢墟之中,如今依然獨自蜷臥在這希臘殘垣之內(nèi),哭聲撕裂著周圍的一切,黑夜開始慢慢滲入,直至整個畫面漸漸消逝在你我眼中。

艾蓮妮的旅程,既是流亡,亦是回歸,由一個原點開始,依然在另一個原點收尾,在經(jīng)歷了這諸多磨難,萬般艱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依然逃不出這宿命的懷抱。片中的音樂處處透著安哲對希臘民族的熱愛,從各類民間樂器從獨奏到合鳴,又到人們伴隨著民間的音樂翩翩起舞,喚起的是人們對希臘近一世紀遭遇到戰(zhàn)爭蹂躪所留下的點點憂傷,故事雖然可能是虛構(gòu)的,但希臘民族從奧德賽開始,就是一個不屈的民族,和安哲一樣,都會在探尋自己的精神歸宿中永不放棄。

 

 

……昨夜夢到我們兩個人一起出發(fā),去尋找那條河的源頭,一位老者為我們帶路,走著走著河流愈變愈小,最后分散成上千條的小溪,突然間在雪覆蓋的山頂下,老人指給我們看一片青草地,露水在每根草上閃閃發(fā)光,不時地露珠落下來,老人說這片草地就是河流源頭。你伸手觸碰這片草地,抬起手,幾顆露珠,竟如淚光般地落下。

 4 ) 《哭泣的綠地》:沒有歸屬的流浪

文/故城

安哲洛普洛斯依然做到了,做到了一位大師應(yīng)有的風(fēng)范,即使戛納對他是這般熟視無睹,即使柏林用委婉的方式表現(xiàn)德國人的吝嗇。我寧愿把這些錯誤歸咎于評委的無知,缺少洞察力、缺乏耐心的他們怎么能從古老的巖石中看到氤氳的靈魂。在《哭泣的綠地》里,安哲洛普斯基用晦澀的語言縫合了時間與空間的間隙,流浪與逃亡這個主題也被歷史、時間和生命拉長,呈現(xiàn)出一種耐人尋味的悲壯。安哲洛普斯基依然執(zhí)著于從歷史中抽取精神,喚起每個人內(nèi)心的悲鳴,人類的孤獨與寂寞在他的鏡頭語言里變得觸目驚心。

《哭泣的綠地》的宿命氣息從影片伊始便已濃重:開闊的草地上,被遺棄的人群從遠處走來,他們背井離鄉(xiāng)多年又回到這片土地,從敖德薩到Thessaloniki的河邊,那何嘗不是又一次的背井離鄉(xiāng)?他們當中,3歲的女孩依琳妮(Eleni)總嘗試拉著男孩阿萊克斯(Alexis)的手,女孩期望的歸屬似乎依稀可見,但靜靜河水中的倒影分明在說所謂的歸屬終究是一場夢,原來夢境里的縹緲竟真如水中倒影這般的波光粼粼。

影片的第二次逃往發(fā)生在阿萊克斯這個家庭。逐漸長大的依琳妮楚楚動人,阿萊克斯的父親也早已想將她占為己有。然而正值豆蔻年華的依琳妮與阿萊克斯墜入愛河,“年輕的錯誤”造就了一對雙胞胎的降生。父親在并不知曉的情況下舉行自己與依琳妮的婚禮,可就當牧師說完“阿門”后依琳妮就轉(zhuǎn)身逃跑,提著婚紗消失在路的盡頭。阿萊克斯與依琳妮來到Thessaloniki,開始了一段顛沛流離的生活。像《流浪藝人》里流浪在街頭的人們,兩人用手風(fēng)琴的音樂維持著生計,從劇院輾轉(zhuǎn)到貧民窟;踏著夢想去尋音樂夢,碰壁歸來依然苦苦支撐殘破的生活。即便影片中,雙胞胎兒子的回歸給兩個人內(nèi)心的慰藉多么巨大,他們?nèi)员痪砣敫畹臒o助。影片中的一個場景是依琳妮在昏暗的海邊,穿著婚紗準備獨自繼續(xù)流浪,夜幕拉下昏睡的眼簾卻讓我們窺看到她孤獨的流浪者的宿命。這段依蓮妮的形影相吊并非空穴來風(fēng),安哲洛普斯基用深峻的調(diào)子寓言著每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希冀尋找的歸宿只不過是自己的影子罷了。

終于,在流浪藝人賣藝的舞會上,父親找到了這對戀人,他們注視對方,也被對方注視。與依琳妮跳過一支舞后,父親緩緩離去,心中的忌恨伴隨著生命的猝死而去,這也宣告一段流浪的結(jié)束。撐著竹筏,一個靈柩與兩個失落的靈魂返回故土,卻目睹了這幅超現(xiàn)實主義的畫卷:老屋旁巨大的樹上,倒掛的羊鮮血淋漓,鮮艷的紅在土地上匯集,喘息的土地似乎滿目瘡痍,一場浩劫即將來臨。夜晚,依蓮妮聽到樓下潺潺的水流聲;那個夜,家園被淹沒,沒有凄慘的嚎叫,只有黑壓壓的人劃舟逃難?!秱ゴ髞啔v山大》里導(dǎo)演也曾用成群的黑衣人隱喻政治獨裁主義侵襲,革命與政治的寓言再次被用在安哲洛普斯基的影像中,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有著出奇的一致性。于是隨后,我們看到了戰(zhàn)爭的爆發(fā),納粹進入了希臘。政權(quán)交疊、變遷下,這對戀人又一次的漂泊,又一次的無家可歸。

在第三次流浪中有一幕,兩人聽到在晾曬床單的白色深處縈繞著美妙的音樂。青澀的小提琴聲變得渾厚磅礴,音樂中似乎有著巨大的磁石,吸引著每個人的情緒。音律盤旋在霧氣朦朧的天幕中,有種揮之不去的憂傷:失散的人們,你們何時能找到故土?

其實白色床單的象征意味依然濃烈,它象征著白色恐怖的政治環(huán)境。幾聲散亂的槍響催促著藝人們開始新的逃亡,他們畢竟是政治的犧牲品。迫于革命形勢所逼,阿萊克斯選擇了美國作為自己的避難所,卻留下依琳妮獨自空守寂寞。離別時,依琳妮為阿萊克斯未織完的毛衣成為牽系兩人的紐帶。遠去的駁船松弛著毛衣的每個鏤空,隨著距離的拉長,毛衣逐漸變成一根長線,這頭牽著他,那頭牽著她。

影片隨后的基調(diào)變得深沉、黑暗。深夜,依琳妮終于被罷工事件牽連,她鋃鐺入獄卻留下了兩個酣睡的孩子。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依琳妮得知丈夫戰(zhàn)死的噩耗不禁昏厥過去,這里導(dǎo)演安排了讓依琳妮回到幾乎被炮火夷為平地的平民窟,她看到了仍然潔白如新的婚紗掛在屋檐下。光明似乎即將來臨,她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沒有夫離子散后的失而復(fù)得,一個個的噩耗卻接踵而至。依琳妮承受不了打擊,疲憊的身體倒了下去,睡夢中的囈語卻分外清晰,“軍裝各不相同,但軍隊都是一樣的”,那分明在控訴戰(zhàn)爭的殘酷和告慰依琳妮內(nèi)心的無助。爾后,兩個兒子的尸首相繼被找尋到,而觀眾看到的是依琳妮兩次的跪倒在地上,兩次的痛哭流涕。影片的結(jié)尾,依琳妮在幾乎被大海淹沒的老屋找到戰(zhàn)死的兒子,陷入困頓的她向天上咆哮,將怨言、苦悶以及絕望用一種聲嘶力竭的方式交給了上天。“你是你,他是他”,那是人類永遠無法逃逸出的隔膜,好象什么都是命中注定。

伴隨著卡萊德榮(Eleni Karaindrou)譜寫的無限憂悒的巴爾干悲歌,影片結(jié)束了長達三小時的歷程。安哲洛普斯基將對歷史的審視和對人類精神世界的關(guān)懷傾注于其中,帶給我們的是寬慰生命的悸動和絕望生命的惆悵。當然,除此之外,影片將作者執(zhí)著的精神再次帶給觀眾,不管是放逐還是自我放逐,不管是逃亡還是回歸,思索中的安哲洛普斯基仍然孜孜不倦的試圖用影像傳達詩和哲學(xué)。它依然晦澀難懂,需要人們?nèi)ソ议_面紗。作者不忍將殘忍過多的暴露給觀眾,自己卻陷入了無盡的痛苦,在孤獨的邊緣徘徊,不知所措而又不能自已。

安哲洛普洛斯似乎在泯滅人與人、人與物的分界,情緒在物化的同時,外物也被情緒化。這種人與物的互衍互生是通過他的長鏡頭得以實現(xiàn)的。影片中導(dǎo)演依然探索著長鏡頭的美學(xué)邊際,一個鏡頭里所容納的復(fù)雜涵義豐富甚至可以用奢華來形容?!读骼怂嚾恕贰秱ゴ髞啔v山大》中氣勢非凡的調(diào)度在本片中又復(fù)蘇了,作者用長鏡頭將人物命運融入風(fēng)景當中,火車呼嘯而過,婦女們沖下斜坡尋找著自己的父親、丈夫或者兒子;鏡頭緩緩?fù)七M,跪倒在河岸旁的依琳妮,眼前是湍流不息的河水和遠處倒在對岸的兒子。Helene Tierchant說過,“安哲羅普洛斯的每部作品至少有一個360°的全景鏡頭”,本片也不例外。陌生人告訴依琳妮兩個兒子代表不同的政權(quán)參戰(zhàn),他們在一個山頭相遇,相遇卻是為了通報家信,一個對另一個說,“我們失去了母親”。這一幕導(dǎo)演用了那熟識的360°長鏡頭,將現(xiàn)實與母親的浮想并構(gòu)在同一個畫面當中,依琳妮在河堤背后,似乎目睹了兒子們的一切。

此外在影片中,我們看到放逐與自我放逐使得流浪不再是一廂情愿。《養(yǎng)蜂人》中馬斯特羅安尼開始自我流浪,卻被自己設(shè)下的路徑羈絆,女人獻出了自己的肉體來表達精神的企望,他卻拒絕承認這種愛慕之情,在失落與痛苦之中倒在蜂毒之下。而本片這對戀人的流放卻并非全部出于個人的主動意識,人物被一種無形的宿命氣息包圍著,舉步艱難卻又不得不選擇漂泊。無休止的漂泊換來的是結(jié)尾的失落、寂寞與絕望,觀眾在感喟人物命運的同時,也跟隨作者一起陷入沉思,正像一首詩中所釋的,“我已成為一天涯的飄零者/我已習(xí)慣于流浪的生活/流浪罷/我或者將流浪以終生?!?br>
安哲洛普洛斯說過《塞瑟島之旅》(Voyage to Cythera)之后他所呈現(xiàn)的是人類內(nèi)在與外在的放逐?!叭缃裎谊P(guān)注邊界如何阻隔人與人的溝通,在混亂的世界中,人失去了中心,失落了源頭?!薄鹅F中風(fēng)景》中姐姐與弟弟尋找的父親是他對源頭探索的第一次嘗試,那若隱若現(xiàn)的邊境卻如霧中風(fēng)景,一聲槍響讓所有的疑慮與希望都煙消云散;《尤利西斯生命之旅》的結(jié)尾也是濃霧,小孩子歡快的叫聲,巡邏隊的汽車笛聲,老太太的哀求,母親的驚呼,都被槍聲終結(jié)了,羈留下的是凄冷,也是悲憫,那是生命彌留之際的天籟?!尔X鳥躑躅》、《永恒的一天》都在尋“根”,但那都是尋問、都是思索,那源頭在哪里?

在《哭泣的綠地》的結(jié)尾,安哲洛普洛斯似乎開始嘗試回答這個問題:“由一個老人帶路,他們一起去尋找那河流的源頭。走啊走啊,河流漸漸變小,變成了無數(shù)溪流。突然,看見源頭在一個山頂?shù)谋w下面,那個老人指給我們看一片覆蓋綠草的土地,在一片潮濕蔭涼的地方,草葉的邊緣都有露水,常常滴在松軟的土地上。你伸出手,撫摸這濕漉的綠草,舉手之際,有露珠滴下,滴在土地上,像淚珠?!?br>
然而,哭泣的綠地依然不是歸宿!

05/11/21 01:32

 5 ) “幽靈”的一種可能:在同一電影空間中,幽靈肉身與缺席過往的再現(xiàn)。

“幽靈”的一種可能:在同一電影空間中,幽靈肉身與缺席過往的再現(xiàn)。

  • 伏筆:P1中母親出獄(收到了四年前丈夫?qū)懙男牛谡煞蚴w邊發(fā)現(xiàn))走著走著倒下與P2母親發(fā)現(xiàn)在河對岸的兒子尸體(其他母親在河這一邊認領(lǐng)尸體)。P3母親與外婆相見(外婆應(yīng)該已經(jīng)死了),交代兩個兒子死了。
  • ※P4:外婆帶母親回顧兩個兒子活著時的相見,從兒子對話中才明確得知母親在牢里就死了。
    • 此時外婆與母親兩個幽靈看著兒子相見的重現(xiàn)(幽靈可以重返不在場的過去)。

  • ※P4.2:外婆告訴母親尸體在山坡的另一邊,于是母親跑過去,看到被河水淹沒的廢墟(兒時住的村莊之前也被淹沒了),找到兒子的尸體并擁抱。
    • 此時觀眾得知P4的空間是幽靈出獄后、兒子死后許久的空間,因為兒子死去的地方已經(jīng)幾乎被水淹沒。在該空間中可以重現(xiàn)過去的場景(活著的兩個兒子),也可以重現(xiàn)和擁抱尸體(死去的兒子),而父親的重現(xiàn)是通過他念信的聲音。

一個家庭中的所有人都已經(jīng)死亡,溫柔的安哲讓母親的幽靈知曉了一切,這種肉身幽靈可以與外婆和解,可以訴說苦難,可以遠遠看著兒子的相見/重返過去,可以擁抱尸體。這一空間就如同電影媒介本身,作為現(xiàn)實的摹本(imaginary),展現(xiàn)缺席的重現(xiàn),再現(xiàn)永遠不可能接近真相,最終得以釋放悲傷。

 6 ) 好像只有死可以緩解悲傷了

痛,太痛了。看完之后感覺要心梗了。

怎么能拍的這么美…水淹村子…不愧是安哲…看480p的資源都夠美死我了…

感覺心里面被堵嚴實了,再抬頭看看自己所處的地方,更堵了,好無力好悲傷好難受…好想去希臘…感覺安哲很喜歡那一片海,這幾部片子里都有過海邊的長鏡頭還有擺在一旁的白色桌椅。突然覺得希臘人一定也很悲傷吧,文明的發(fā)源地卻在近代被反復(fù)蹂躪自我踐踏,那種民族內(nèi)心深處渴望復(fù)興的追尋,在宏大的歷史中又是那么渺小…

 短評

可分上下兩集。上集到斯派洛去世,一部殺父娶母生孩子的俄狄浦斯故事;下部則是希臘現(xiàn)代史。場內(nèi)音樂(安哲與卡蘭德羅恰如萊昂內(nèi)與莫里康內(nèi)),史詩體的敘事。旁白極富詩意。

5分鐘前
  • 胤祥
  • 力薦

1.影片恍若對安哲前中期創(chuàng)作的一次漫長回溯,1919-1949,[36年歲月]中的抓捕、刺殺與飛撒的傳單,[流浪藝人]中的巡回演出,[獵人]的變節(jié)者與打斷舞會(亦是安哲作品中典型設(shè)置,一切演出或舞會都將因外力中止),[亞歷山大大帝]的羊群屠戮-本片改為倒吊在大樹上的綿羊,[塞瑟島之旅]重歸故土后遭遇的排斥。2.廢棄的歌劇院,座椅上覆蓋著各色布匹與雜物,二三層觀眾席則披設(shè)上白色的帳篷,仿佛映射著物質(zhì)與精神的關(guān)系,亦似流浪藝人的倒置。3.海天相接的后景,無數(shù)白色的床單飄掛于系在小木棍上的晾衣繩上,被槍聲中斷的演奏與染上的血手印。4.洪水淹沒的村莊,黑色的船隊,分別時一截截拉長的紅毛線。5.書信旁白字如泣血,單鏡頭中在現(xiàn)實/現(xiàn)在與想象/過去時空中切換(哭喊的母親-分屬敵對陣營的兄弟相遇),變焦前推鏡的母親嚎叫特寫收尾。(9.0/10)

6分鐘前
  • 冰紅深藍
  • 力薦

數(shù)次和《撒旦探戈》的影像恍惚重疊,但遠沒有那種酒神式的狂歡與灑脫,徒剩下沉郁頓挫的嗟嘆,這部安哲給我的感覺像希臘的杜甫……(Ps:應(yīng)當有一種藍色被命名為「安哲藍」)

7分鐘前
  • 冰山的陰影
  • 推薦

10開始的《哭泣的草原》12點40才結(jié)束。字幕亮起, 左邊的女生在抹眼淚??措娪耙膊荒芨淖兪裁? 你我都還是俗人。烏泱泱的人群涌出影院,無非是解決屎尿和食物。南京路上車水馬龍,真實的人間一口把人吞噬。

8分鐘前
  • 阿罡書房
  • 力薦

幾年后在資料館重看,凌晨兩點到家又自己補完提前退場的半個小時。真是好,送行的船隊、樹上的羊、紅色毛線,太喜歡。城市在身后飄零,我們牽手去看河流的源頭。

9分鐘前
  • 蜉蝣
  • 力薦

1.手風(fēng)琴再敘悲傷,整片草原跟著哭泣;2.只言片語也能令我的淚腺分崩離析,一封信便令人看見了斷壁殘垣烽火連天和橫尸遍野的境況中隱忍著愛與思念;3.無情戰(zhàn)爭、顛沛流離,最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是絕望而空洞的虛無。

11分鐘前
  • 有心打擾
  • 力薦

希望有一天能看到4k修復(fù)版

12分鐘前
  • ??
  • 力薦

#重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個體顛沛流離是命運與風(fēng)雨飄搖的政權(quán)更替纏繞共生,以一個家庭的命運縮影折射希臘20世紀歷史,與《1936年的歲月》構(gòu)成聯(lián)動?!皦粢娔銖澫律韥?,伸手觸碰這片濕漉草地。當你抬起手時,幾顆露珠…竟如淚光般地落下… ”渡河而來的長鏡如歷經(jīng)時光凝練,筑成永恒的姿勢,靜默凝視中的永恒悲劇意味。main theme如天堂回聲,引領(lǐng)召喚民眾投入到爭取自由與和平的斗爭中去,在濃重粘滯的黑暗中,予人前行的勇氣。多處以船/浮筏隱喻漂流的國土,在歐洲版圖上的流離遷徙。

13分鐘前
  • 歡樂分裂
  • 力薦

C+ / 前2/3觀感很好,史詩故事配合頗為古典肅穆的視聽至少圓熟且有效。音樂與剪輯保持了連貫的氣息,尤其是幾處視覺上的物態(tài)幻化:聲音-人-海鷗-白布。人物的狀態(tài)也在遲滯中保留了幾分靈動。但是第三部分時序跳躍逐漸頻繁之后,影片落入了一種近似歷史掛圖的窠臼里。人物既無法與觀眾拉近距離,也無法掙脫一種類似機械反應(yīng)的情感觸發(fā)模式的束縛。還是覺得在表述歷史創(chuàng)痛時安哲的手法局限很明顯。

14分鐘前
  • 寒枝雀靜
  • 推薦

12th BJIFF No.10@天幕新彩云。三星半。跟《流浪藝人》連看。作為安哲晚期作品,語言與《流浪藝人》時期其實并無變化。只是不同于早期作品更加側(cè)重歷史書寫,希臘三部曲試圖落到作為個體的人在歷史洪流裹挾中的離合悲歡。然而這對安哲而言不啻舍長就短:三個小時的時長大半時間都在低效地交代主角的私奔故事,到最后幾十分鐘節(jié)奏陡然加快,忽然就將主角拋入時代風(fēng)浪。兩個主角如希臘雕塑,美則美矣,卻沒有人間活氣,看不到性情與心靈。作為觀眾實在很難對他們的別離與慟哭動情。畫面極其唯美,如樹上懸著的群羊、滿江悼亡的黑帆(復(fù)刻《獵人》場景)、小舟送別的紅線,許多場景或許是為構(gòu)圖設(shè)計了劇情,形式感過重,未免本末倒置。

17分鐘前
  • 奧蘭少
  • 推薦

坐在地上看到心神搖曳 鏡頭搖起來 音樂一起 全無抵抗力 生平第一次大銀幕安哲 懷念老人家【電影資料館】

18分鐘前
  • 奇愛博士
  • 推薦

在資料館又看了一遍,安哲的慢以及拖的觀感不是令人厭惡的刻意而為的無敘事力的空境感,電影里任何一刻的停頓都是極其自然流動的,這種觀感大概也只有歐洲人才能拍好。另外電影里的手風(fēng)琴樂實在是太好聽了 20170916

23分鐘前
  • ZHANGWANHE
  • 力薦

充斥著虛假的漂亮畫面,敘事手法浮夸,矯揉造作,令人討厭的假呻吟片子

28分鐘前
  • 1
  • 還行

每次爛片看多了 就會選一部安哲來看 清洗大腦硬盤

29分鐘前
  • 餓霸地煮
  • 推薦

愛人在紅線的另一頭,飄散在風(fēng)里。安哲電影中美麗、震撼、攝人心魄的畫面,加上調(diào)度極富有想象力的長鏡頭,總讓人忘記提及故事的歷史政治背景,和那些被孤獨、離別折磨的時代洪流中的人物(盡管鏡頭更多時候只是遠遠地看著他們)。其實這些不用言語表達的感情,真是極其有力和震撼的...

32分鐘前
  • 米粒
  • 力薦

最喜歡的安哲作品,以前年輕的時候看只覺得畫面極美,不知道畫中人在哭什么。今天在大銀幕上重看,才知道哭的是命運是歷史,哭聲極為悲愴。死生離別、手足相殘,靈魂像河岸上張開黑色翅膀的小木船,又如暗夜中在岸邊跳起的舞,總是那么短暫,便已消融在濃夜間??奁牟菰瓗缀鯖]有一刻不是哀傷的,遠離國土前往美國的父親,像極了最后一任國王,各為其主的兄弟何曾指的不是分裂的社會,最后都統(tǒng)統(tǒng)流散在滾滾河水,只剩下悲愴哀嚎的母親。

36分鐘前
  • 可綠絲毛
  • 力薦

看得老子沉重和詩意了一個晚上

39分鐘前
  • 枯川滿
  • 力薦

"…夢見你彎下身來,伸手觸碰這片濕漉草地。當你抬起手時,幾顆露珠…竟如淚光般地落下…"。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最后的棲息,被淚水淹沒,電影里沒有流出來的血…

44分鐘前
  • 峰峰峰峰
  • 力薦

這部電影中段,丈夫坐輪船去了美國,妻子在海邊送別。她說:我還沒有織好這件毛衣,然后他牽著其中的一根線,慢慢渡遠了。一件未完成的毛衣,變成一根長長的紅線,最后斷在風(fēng)中。場景極為凄美而震撼。

48分鐘前
  • 小海
  • 力薦

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總是在流亡,然后死亡;這條河的源頭沒有風(fēng)光,只有淚光。

51分鐘前
  • 可樂
  • 推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