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子,而是生活的地方! 人活得像個人的條件和價值以及關于愛情的故事。
我今年最期待的電影有兩部,一部是《掮客》,一半原因是因為宋康昊,另一半是是枝裕和,前者是奉俊昊敢在世界舞臺上將其稱之為世界上最好的演員,后者是足以代表日本新時代電影的扛旗手。一部由日本新時代導演和韓國頂尖演員的搭配,真的很難不讓人期待。
另外一部是樸贊郁、湯唯的《分手的決心》
沉下心來看完《掮客》,這又是一部讓我想要全片不斷暫停寫下觀感瞬間的電影,對它無比高的期待,雖然沒有讓我驚喜,但也絕對是滿意的,在這個快節(jié)奏橫行,無內涵特效盛行的年代,還有這么一群導演在拍這種慢慢的、平淡的、簡單的電影真的太難得了。
慣例先詳細說說觀眾對它的差評,最多差評一早也就猜得到——“無聊”。
看完感覺“無聊”這種平均,最近真的見怪不怪了,《詩》《海邊的曼徹斯特》《小偷家族》《一一》都是這樣的電影,我相信能感受這種電影魅力的人,永遠都能感受到它們在“無聊”之下展現(xiàn)的魅力,那是觀眾沒有鑒賞力嗎?絕對不是,是這個時代的問題。
是枝裕和和奉俊昊都公開表示過,楊德昌和侯孝賢對于他們的影響,平凡的人物、看似平淡的故事、大社會下小角色的生活是他們一直探討的方向,不過沒想到的是,接過這些新時代電影導演大旗的居然是這些日韓導演。
另外還有一種差評我沒有預料到——圣母,沒看之前,我差點就以為是枝裕和居然還會犯這種錯誤,我對于是枝裕和的電影想要表達的東西是這樣理解的:
這個社會是不可救藥的,但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人們仍然在不斷的救贖(這只代表我自己的觀點),這些人們還有一個特點,他們都是“善良的壞人”
觀影之后,我發(fā)現(xiàn)是枝裕和并沒有失手,角色故事都還是那么是枝裕和,但這種差評在《掮客》居然這么多。
當然這部電影就算沒有達到是枝裕和之前作品的高度,但它絕對不是失望之作,更沒有水土不服。
韓國的演員在日本導演的領導下,拍攝的一部日本色調的韓國題材電影,看似縫合,其實融合的很好,就像電影里面宋康昊縫的紐扣、洗的衣服:簡單但又全是技巧,不高級但又實用。
再來說說演員的表演,餅叔正常打卡上班,宋康昊的表演給我感覺一直沒變過,那就是毫無表演痕跡,每個角色都好似他自己,每個角色的靈魂都無法跳出他的肉體,這位我最喜歡的演員以后真的想做一期精講。
整部電影雖然主角標注是宋康昊,但他的弧度直接集中在后半段發(fā)力,他之前是個混蛋,但最后迷途知返,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和妻子女兒重圓,但最后女兒母親的話徹底打破了他的愿望,站在陰影下的他,可能再也不能進入那個溫馨的屋子里面做一個父親了。但他最后選擇將自己的一切交給羽星,讓他來實現(xiàn)自己暢想的未來。
俗話說的話,有宋康昊就得有奉俊昊(不是),就得有裴斗娜!裴斗娜這次的角色是用來穩(wěn)定電影的核心,就算他們是一群善良的壞人,但他們還是“壞人”,總得有人把“壞人”轉變或者刪掉,只存在“善良的人”,這個看似只是為了爭口氣的角色,卻是一個最能理解這群掮客,最適合做父母的人。
我想了想,是不是把IU和裴斗娜的角色互換一個會比較好,但還是算了吧,用極少的篇幅,來表現(xiàn)完整的人物這種任務,還是交給裴斗娜最合適。
作為忠武路小生候選人的姜東元,比起宋康昊其實是最像主角的人,人物飽滿討喜,嚴重懷疑被導演偏愛,曾經(jīng)被拋棄的孩子,現(xiàn)在成為了幫助被拋棄孩子的掮客,他知道自己不會成為稱職的父親,但他做好了成為這個父親的一切,他最懂孩子、最會照顧孩子,我本以為他最后會成為那個逃亡的人,但善良的是枝裕和還是讓他成為一個可以站在光里的人
IU的表演,不要說跟電影里其他演員來比較了,畢竟這樣是不公平的。整部電影下了看的出IU真的很努力,想要撕下國民妹妹的包裝,但只能說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IU的角色和姜東元一樣,也是一個被拋棄的人,之后做起了小姐,但又見到自己的母親,可并沒有那么美好,之后做了小三(這是條暗線,我個人覺得小三比接客和被qb懷孕更合理),懷上了孩子,殺了那個丈夫。原配想要打掉孩子,給了IU她所謂的母親一筆錢,但IU并不打算這樣,她覺得生下來之前殺掉孩子比生下來之后拋棄要殘忍得多,但拋棄羽星后,她不希望這個孩子再成為下一個自己,于是她又選擇成為1/40的回頭者,做一名掮客來給這個孩子一個飛向遠方的機會。
初次之外,讓我驚喜的還有這個小演員,又懂事又精靈,還跟姜東元強老婆??
而且,他說了全片最讓我淚目的一句話:
素英,也感謝你來到我(們)身邊。
沒有素英,就不會有這么“無聊”的故事,就不會有這么“平淡”的路途,就不會讓我們遇見這些“善良的壞人”,更不會有飛向遠方的星星
要不是因為老田的分享,我真不會去看是枝裕和的這部新作,畢竟豆瓣評分擺在那兒。但即便做了心理準備,影片依然讓我大跌眼鏡,怎么可以爛成這樣:失敗的《小偷家族2.0》,偽善的反墮胎宣傳片,全是尿點的偽底層生活劇,沒有技術含量的演員演技,強行合家歡的爛片結尾!這可是拍出《海街日記》《比海更深》《如父如子》《無人知曉》的是枝裕和啊,怎么可以交出這樣的東西!
更可怕的是,這部片子不僅存在劇情平淡乏味問題、人設脫離現(xiàn)實問題、剪輯詳略不當問題,更有大是大非的觀念問題。人販子就是人販子,什么掮客、嬰兒轉運站都是美化!我不想了解人販子的艱難處境和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不想知道殺人犯的人生故事和墮落軌跡,不同情沒有生育能力的人口收買犯,不認同只考慮生不考慮養(yǎng)的偽善反墮胎觀!美化犯罪,同情罪犯,就是惡的幫兇。一車殺人不眨眼的家伙,卻無比尊重一顆受精卵的生命權、無比關心懷中小嬰兒的未來,這不是扯淡嗎?!這部片子的觀點放在美國取消對女性墮胎權的憲法保護、天朝人口拐賣crime依然猖獗的當前,簡直就是為虎作倀、粉飾罪惡,不可原諒。
觀念問題是硬傷,片中多次出現(xiàn)的劇情和人設bug也讓人無法直視。女主文素英一開始在雨夜中將自己的孩子遺棄在教堂保溫箱外面的地板上,連鋪塊紙板都沒有,這是存了沙娃的心吶!后面在尋找買家的路上,對孩子的關愛還不如兩個毫無血緣關系的男人,孩子哭了連看一眼都沒有,還是對面的婦人主動過去哄,這非常有違母親那種天然的反應。但如果你說她是個狠心的缺乏母性的人吧,又不盡然,某些時刻她會有護子心切的表現(xiàn),比如破口大罵嫌棄自己孩子不好看的買家、激烈回懟指責其棄子的女警。合著自己的娃只能自己虐、別人說一句都不得?真不知導演究竟想塑造一個怎樣的母親形象。
一個在城鄉(xiāng)結合部開小裁縫店、負債累累的loser,一個孤兒院出身、在教堂當臨時工的底層,他們的積蓄居然可以支撐三個大人、一小孩一嬰兒數(shù)天的吃穿住行和看病費用,還能住有沙發(fā)臺燈的酒店房間、買高檔的嬰兒背帶、坐高鐵逛便利店……女主還一路帶著擺滿臺面的化妝品、帶幾個月大的嬰兒居然能睡整覺……導演和編劇脫離真實、脫離底層人民的生活究竟多久了???連觀察和想象能力都缺失了!這個毛病在《寄生蟲》里也存在,窮人不像窮人,富人不像富人,劇情全靠腦洞和意淫,居然還能斬獲無數(shù)獎項,真是無語。。。
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新作《掮客》(Broker)今年早前再一次入圍戛納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這是他第二次在國外拍攝影片,也是是枝電影走向“泛亞融合”的初步嘗試。不過總體而言,《掮客》仍然是一個非?!俺醪健钡膰L試,甚至比三年以前在法國拍攝的《真相》(La vérité)還要更加“初步”一點。這不簡單意味著是枝裕和開始固步自封;恰恰相反,《掮客》的問題是多種原因疊加而成的,這樣一部看似失敗的作品,背后隱藏著成熟創(chuàng)作者遭遇的巨大困境和與之匹配的勇氣。
不得不說,觀看《掮客》的過程幾乎是一種煎熬。前一個小時幾乎無甚可觀,后一個小時又過于矯揉造作。影片總是試圖呈現(xiàn)一種復雜性,但這種復雜性充滿人造感而不具有真實的質地。片中有兩個被普遍給予好評的橋段——摩天輪上遮住對方雙目的告白和四人輪番“感謝出生”,而這兩個段落卻是最讓筆者詬病的。它們彰顯了是枝裕和創(chuàng)作上擰巴的狀態(tài):既需要加入情感戲,但不想太直白,解決的辦法是把臺詞寫得彎彎繞一點,結果是讓本該有巨大情感力度的重點場景變成了一場讓人不太能摸得著頭腦的文字游戲。
從是枝裕和的角度看,這樣的對白創(chuàng)作一定非常有層次。比如摩天輪那一場,東秀(姜棟元飾)與文素英(李知恩飾)進行了一番十分“曖昧”的對話,看起來既像是在表白,也像是對作為母親的文素英的勸導,還像是與自己生母的精神對話,可謂一石三鳥。然而,且不說“他永遠不會原諒我”“那我原諒你”這種對話與三流國產劇之間到底還有多大距離,單說這種挖心搜膽終于找出一句話能把三重身份湊在一起的編排舉動,也實在過于生硬刻意無趣,可謂是深化二人關系手段里的下下之選。這樣的例子在《掮客》里可以說比比皆是,隨處駐足都能看到創(chuàng)作者多么極力地穿鑿附會。
如果說在是枝裕和中前期的作品,比如《無人知曉》《步履不?!防铮宋镪P系之間的復雜和曖昧是通過不透明的性格和行動,從簡單、平實、日常的對話里自然生長出來的,故此也是足夠令人回味的,那么在這部新作里則完全相反:人物幾乎沒有什么像樣的性格和行動,單靠幾句充滿“深意”的對話就想畢其功于一役。“感謝你的出生”(Thank you for being born)——這種在日常生活里根本不會用到的怪話,連捋順它的意思都要讓人按下暫停鍵想一想,更別提通過它與角色共情了,而這種故意尋怪,恐怕也正是對所謂“是枝風”“是枝美學”最大也最令人遺憾的背叛。
之所以在尋求復雜性問題上如此費力不討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這回脫離日本本土的創(chuàng)作和拍攝。這里需要厘清的一點是,脫離本土創(chuàng)作并不對是枝裕和的創(chuàng)作造成必然的沖擊,譬如其在法國拍攝的影片《真相》確實并不比其在日本的創(chuàng)作更好,但也并沒有太差,其原因在于《真相》仍然立足于其所擅長的(原生)家庭,使得影片看似是一個相對保守的創(chuàng)作,某種程度上說又捕捉到了家庭關系最本質、最普適的部分,各式人物之間也可以很輕松自然地產生復雜的情愫,即便出現(xiàn)各種制作問題上帶來的輕微失控或“水土不服”,也不影響觀者對家庭中各個角色的判斷。
這里順帶一提,是枝裕和中前期擅長的典型的原生家庭故事(例如《步履不停》)之所以充滿張力,是因為其對家庭具有十分深入的觀察,總是能在血緣羈絆與原子化個體的沖突之間尋求平衡,且二者撕扯的總體力量往往是向外的,所以也可以直抵傳統(tǒng)家庭關系不可避免的分崩離析(正如小津所描繪的),給人以復雜的心理感受。到了后期,是枝裕和開始了偶合家庭(例如《小偷家族》)的探索,創(chuàng)造出了另一種張力,這種張力在無血緣利益與情感共同體之間尋求平衡,且二者撕扯的總體力量往往是向內的,正是這個過程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和感動,讓人重新思考人性的復雜與美好之處。
比起《真相》,《掮客》既不再探討“原生家庭”,實質上也不太屬于下一個階段的所謂“偶合家庭”,相當于一下子邁出了一步半:片中四個主要角色從頭到尾也沒有找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內部關系既有血緣也有非血緣,既非完全邊緣也非完全底層,利益關系駁雜,臨時拼湊感更加強烈,很難捏合成一個類家庭組織,因此也就難以產生那種能與原生家庭一一對應的、自然的、先天的關系。
這樣的四個人,表面上看的確可以讓是枝裕和更加自由地在本土以外進行創(chuàng)作,不局限于社會學意義上的家庭結構,實際上對創(chuàng)作者本人和觀眾都構成了極大挑戰(zhàn):他不得不徒手無參照地構建起一組幾乎全然原創(chuàng)性的關系,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指數(shù)級增加。最終他能做的,就是不斷扣入一些只能用嘴講述的人物前史,把嬰兒作為這個組織的中心和情感連結點,而這種人造的輻射型關系顯然沒法與不言自明的傳統(tǒng)網(wǎng)狀家庭關系同日而語;每個角色與嬰兒之間的關系也只能在“共同體”的約束下走向善良,其他復雜的想法惟有付之闕如。簡言之,通過《掮客》這部作品,是枝裕和或許已經(jīng)觸碰到了家庭或類家庭組織概念的邊界,盡管是以一種比較失敗的方式。
這里必須承認的一點是,是枝裕和絕不是一個懶惰的創(chuàng)作者。近幾年以來,他一直在尋求對所謂“是枝風”的突破,最重要的突破口大體有兩個,其一是上面所提到的對家庭概念本身的突破,是類型內部的重要探索;其二是類型外部的融合性突破。前者以深,后者以廣,都有著相對來說不錯的成效。從類型外部融合角度看,是枝裕和后期創(chuàng)作一直都想把家庭融入到其他類型當中,最明顯的包括將犯罪懸疑和家庭糅合在一起的《第三度嫌疑人》。
與之類似,《掮客》也想走這樣一條道路,將家庭和公路兩種類型融合在一起,只是從某種程度上說,家庭和公路很不巧地正好處在兩個極端:前者通常依靠大量對話構建復雜深刻的人物關系,后者則長于以少量對話構建簡約疏離的人物關系,二者想要融合在一起并非全無可能,但若只就是枝裕和的這次創(chuàng)作來說,還是存在非常明顯、難以彌合的撕裂和騎墻感,人物對話在日常與抽象之間打轉,人物關系在“不那么在乎”和“突然很在乎”之間游移;觀眾也很難在毫無特點、甚至被刻意回避的空間中,體會到某種類家庭人物之間微妙的情感流動或逐步深化。更不用提那條堪稱無用的警察線索——大概正是是枝從公路類型里提取出來的雞肋。正如之前所述,所有這些當然都與國外拍片有關,但鍋不能全給別人背,最大的問題還在創(chuàng)作者自己。
其實,無論是選擇單一的原生家庭,還是類型內或類型外突破,是枝裕和大抵都有可能獲得成功,畢竟所有路線都是他已經(jīng)走過且走通的,但這回他偏偏選擇了最困難的辦法:放棄原生家庭的同時進行類型內外突破,且是在國外拍片。四重難度疊加,失敗幾成必然??梢韵胍?,作為當前世界范圍內最成功的導演之一,是枝裕和難免陷入一種被批評固步自封、自我重復的恐懼當中。于是,對自身的(暴力)突破開始了,只是這種貪大求全的做法,反而愈發(fā)彰顯出其創(chuàng)作的困境和局促——我已經(jīng)使出渾身解數(shù)了,還有什么辦法能讓自己更好嗎?這固然是典型的來自金棕櫚大導的凡爾賽問題,但值得深思的是,脫離自身框架所能帶來的可能不是自由,而是更大的不自由。關于這一點,他的前輩們,無論是成瀨還是小津,恐怕都能給他更多更好的啟迪。
最早得知《掮客》的消息還是在21年初,看到《看電影》雜志發(fā)布的電影資訊心里一喜,心想這陣容和題材,肯定錯不了。是枝裕和+宋康昊+裴斗娜+姜棟元+IU,結合這個圍繞人販子與棄嬰展開的故事,肯定值得一看。
雖說是惦記上了這片,但還是沒過多久就把它拋在了腦后,直到今年4月份得知其入圍了第75借戛納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掮客》這才又被我拉回眼前。毫無疑問,《掮客》和《分手的決心》熱度非常,是枝裕和和樸贊郁的正面交鋒,任誰都想看看到底鹿死誰手。最終樸贊郁斬獲最佳導演,而宋康昊則憑借《掮客》榮獲戛納影帝,這兩部電影熱度一時風光無兩。
直到昨天,在大家心心念念的期盼中,《掮客》資源終于流出,影迷終于可以一睹電影風采。
電影以一個第三人稱視角開篇,目光追隨著一個背影來到了“嬰兒暫存箱”機構,李智恩飾演的年輕母親將自己的兒子遺棄在了機構門口,冒雨離去。
在該機構工作的東洙(姜棟元飾)聯(lián)合自己的搭檔尚賢(宋康昊飾)將孩子偷抱走,準備進行販賣
翌日,素英回心轉意,想要重新接回自己的兒子羽星,卻被東洙領回自己家中,將自己準備販賣兒童的計劃和盤托出,并承諾給予其一部分的酬勞,原本打算報警揭發(fā)二人的素英,在鬼使神差下同意將羽星賣掉,并決定親自與二人同行為羽星找到合適的父母,殊不知,在背后注視著一切的眼睛,早已盯上了他們。
掮客一詞含義為 :為買主與賣主之間簽訂買賣(如房地產、貨物或證券)契約(合同)收取手續(xù)費或傭金的人;類似于或比喻為這類人的人 。通俗一點來說,掮客即為中介,而在本片中,掮客可以稱為大家熟悉的另一個詞:人販子。
不同于以往大家對人販子的刻板印象,宋康昊所飾演的人販子并非兇神惡煞的形象,反而和藹可親,與人友善,就連把孩子賣掉這么殘忍的行為,在他嘴里說出來也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個更光明的未來,把孩子從漆黑迷茫的未來中拯救出來。
他對自己的定義也并非是做惡之人,而是守護孩子的丘比特。
巧舌如簧的說辭把惡行美化成了善事,看似人畜無害的和善大叔,卻是一個多次販賣人口的慣犯,在角色形象上給觀眾帶來一個較大的反轉沖擊感。
三人一同踏上賣嬰之路,前往釜山尋找買家,尾隨其后的還有早已盯梢許久的警察秀珍(裴斗娜飾)和其助手。
從電影中可以得知,在當下的市面上,一個健康的男嬰,市場價為1000w韓元,按現(xiàn)在匯率折合來看等于人民幣5w元出頭,而女嬰價格則更低,看到如此低微的價格,讓人不適的不僅是對生命的蔑視,還有就是生命價格的低廉,當一個鮮活的嬰兒可以被市場明碼標價出售甚至討價還價的時候,社會的道德和倫理是在崩潰的。
在接觸到買家之后,買家以孩子長相不佳為由,討價還價想以400w韓元(人民幣20465元)的價格將孩子買下,甚至提出要分期支付。
第一次交易以失敗告終,三人繼續(xù)踏上賣子之路。
以孩子的成長為核心的家庭故事一直是是枝裕和的拿手好戲,無論是其代表作《無人知曉》、《步履不停》還是前作《小偷家族》核心均是如此,本片亦是借男嬰將主角三人粘合起來,在賣嬰之路上三人彼此敞開心扉,漸漸在路上三人對彼此有了家人的歸屬感。
三人之中,素英的角色最為神秘,不知底細的年輕母親,帶著看似與自己毫無關系的孩子,她背負著的秘密不得已讓她必須把孩子甩掉,但是身為人母的情感卻難以舍棄,帶著糾結,素英搖擺不定的踏上了賣子之路。
在尋找買家的過程中,素英不停地在審視著對方,思索著對方能否給孩子帶來一個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審視對方的同時,素英也在不停地詢問著自我,自己究竟該何去何從,自己是否配稱得上作為一個母親。自己又是否真的應該生下這個孩子。
東洙在本次賣嬰之旅中改變最大,從一開始鄙視將孩子拋棄的母親,認為自己販賣人口的行為沒什么大不了,甚至還多次與尚賢反復要求平均分贓。東洙與素英的矛盾從一開始便橫在兩人中間,二人勢同水火。
直到尚賢將東洙也是遺棄兒童這一秘密告知素英后,素英對東洙的仇視才有了消散,因為自己也是遺棄兒童的緣故,東洙在福利院長大,對這些被拋棄的孩子們關愛有加,在路上也對羽星產生了一些難以割舍的情感。
尚賢因為與妻子離婚,失去了對女兒的撫養(yǎng)權,在賣嬰路上也對羽星產生了難以割舍的情感。人物情感也由一開始對于金錢的渴望轉變?yōu)榇蛩憬鹋柘词郑鐾曜詈笠黄本娃D行其他工作。在賣嬰路上,羽星的存在就像一面鏡子,照在三人的心上,三人對于羽星的關愛,摻雜著對自己內心的救贖,將心中最寶貴的那一絲溫暖,全部籠罩在了這個孩子身上。
在摩天輪里,東洙和素英都是第一次徹底的袒露心扉,一組簡單的正反打鏡頭,給到兩個演員各自的特寫表演。東洙隱晦的表達了不用著急把孩子賣掉,或者是咱們選擇放棄,直接找一家好的家庭寄養(yǎng)也可以(咱們不賣孩子了)
在沒得到素英肯定的答復后,東洙再次提出,這個孩子我們可以養(yǎng)著,甚至在面對素英的詢問后說出:我可以當孩子的爸爸。
從兩人的面部表情和情感傳遞來看,可以確認對彼此都有好感,并且兩人有一起走下去的想法,但是素英還是說出了殘酷的現(xiàn)實: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素英的殺人犯身份(被殺者為羽星父親)早已被警方鎖定,被捕只是時間問題。
東洙這是用自己的左手擋住了素英的眼睛,其意在表示在新聞報道中,會對犯罪嫌疑人打馬賽克的形式來保護其隱私,但東洙此舉又有以個人身份來保護素英的含義在,即使是我對這件事情幫不上任何的忙,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此時遮住她的雙眼,用來保護她。
東洙這時也點破了素英一直想要丟掉孩子的真正原因,“不想讓他成為殺人犯的孩子”這也是素英在極力克制著不去照顧和關心羽星的原因,害怕自己放不下孩子,但又怕孩子跟著自己要受到一輩子的罵名。東洙也借此說:“或許我媽媽也有不得不拋棄我的原因吧。”實則也是在為素英開脫,但素英說道:“那也不用原諒你媽媽,她是一個糟糕的母親?!边@里也是在暗示自己不可被原諒,素英自己也是一個糟糕的母親。隨后東洙說:“我替他原諒你,素英?!?/p>
然后一個大約8秒左右的鏡頭,素英嘴角略微上揚而后立刻搖頭,既感動又否認,感動于對方對自己的安慰,又認為自己不值得被原諒,不到10秒的鏡頭里情感進行了三次反轉,詮釋的極其到位。
二人借這段對話,彼此袒露了心扉后,又相互治愈,東洙從素英的眼神中看到了母親對自己的愧疚,素英從東洙的話里得到了拋棄親子的原諒,兩人在此彼此救贖,相互取暖。隨后就是兩人沉默對視,給予對方,也給予觀眾時間來消化這段情感抒發(fā)。
隨后接上的是秀珍的鏡頭,她對助手說道:“現(xiàn)在最想賣掉孩子的反而是我”,略帶自嘲的話術反而更能推動劇情情感的抒發(fā),原本看似十惡不赦的人販子和妓女自我救贖,回心轉意,而本應代表著正義一方的警察,卻試圖促成這邪惡的賣嬰交易借此來抓犯人現(xiàn)行,又借助手的嘴來說出更為諷刺的話:“反而我們更像是掮客了?!彪p方仿佛身份互換般的情感詮釋,既深化了主題,又帶來了更強有力的情感刺激。
電影的結尾,溫情的有些像是童話故事,素英提前釋放,在努力地工作生活,羽星被秀珍領養(yǎng)照顧,一家三口快樂的生活,即使是曾經(jīng)想要買下羽星的夫婦,也時常來看望孩子,羽星得到了所有人的愛,在幸福中茁壯成長。
善良的警察,善良的夫婦,善良的人販,以惡開篇以善結尾,這或許是大家都沒有想到的,但也正是如此,社會底層背德者身上人性的閃光點才會如此突出,用沒有血緣關系的社會邊緣人物相互取暖的溫馨故事來溫暖觀眾,用自己內心向往的真善美來洗刷時間的骯臟與苦難,這或許就是導演想要傳遞給大家的心聲,即使這是一場幻夢,那也是一場人人都愿做的美夢。
(本文章可在我的B站和Youtube頻道「小玄兒的深夜聊碟」觀看視頻版,歡迎點擊)
Part 1: 關于女性與母親的議題
相比「掮客」這個陌生的中文詞匯,
我們可能更容易理解影片的英文名 Broker —— 中介。
就像房屋中介和貸款中介一樣,
影片把交易的對象換成了嬰兒。
我會有意識地避免使用「人口販子」這個詞,
是因為影片中的一切人物設定和劇情發(fā)展,
都在講述故事中的嬰兒中介與人口販子的不同。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如果簡要概括一下劇情,
整部影片看起來就像是一場,
烏托邦社會才會發(fā)生的犯罪。
故事里每個在法律意義上的「罪犯」
既不是為了傷害別人,
也不是為了掠奪金錢,
而是為了成全別人獲得更好的生活。
未婚少女素英為了讓孩子不被搶走而殺死了孩子的生父。
東秀(東洙)為了讓棄嬰不在孤兒院里長大而成為嬰兒中介。
尚賢(相鉉)為了讓交易可以順利進行而惹上了殺人的官司。
故事里的執(zhí)法者更加溫情,
在不斷自我質疑的同時,
還為犯罪者安排好自首的后路,
以及未來融入社會與孩子相聚的機會。
這里的犯罪者們沒有惡意,
這里的執(zhí)法者們充滿同理心。
每個人都試圖理解身邊的人,即便是在謊言之下。
影片從一個雨夜開始,
在一個明媚的夏日結束。
過程中充滿了是枝裕和式的「電影時刻」。
太陽雨下的道歉,
人物關系自然地靠近。
洗車房里孩子的鬧劇,
不是一家人卻勝似一家人的歡樂時光。
為期三天的公路旅行,
逐漸明朗的結局,
人物之間的相互救贖。
片中我非常喜歡的一場戲,
是素英答應對每個人說感謝的話,
東秀(東洙)要求一定要關上燈。
在黑暗中說話的素英,
不再僅僅是羽星的媽媽,
而是成為了所有人的母親。
代替了東秀和海進的媽媽,
甚至是相鉉的媽媽,
感謝每一個人的出生。
這也是是枝裕和的電影
從《海街日記》、《小偷家族》到《掮客》一直以來的主題。
當社會和家庭的出身不夠完美的時候,我們該如何自我療愈。
Part 2: 從 Baby Box 到孤兒院的爭議
電影的開篇,雨夜中的燈塔——
教會設立的 Baby Box 吸引了我。
是枝裕和在采訪中提到,
像這樣的 Baby Box 在日本只在熊本有一個,
當他聽說在韓國有三個的時候,
就有了去韓國拍攝電影的想法。
不過調查之后發(fā)現(xiàn),
在韓國真正運作的,
目前也只剩下一個,
和日本的情況差不多。
于是,我在網(wǎng)絡上檢索了一下各國 Baby Box 的情況。
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設立嬰兒箱的國家,
韓國朱薩朗社區(qū)教會 Jusarang Community Church 的牧師 Lee Jong-rak
聽說捷克共和國有一個用于寄放嬰兒的嬰兒箱,
于是,2009年他率先在韓國設立了 Baby Box。
導演是枝裕和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
韓國嬰兒箱接收嬰兒的數(shù)量是日本的十倍。
在日本,自2007年5月服務開始以來的15年里,
西南城市熊本天主教經(jīng)營的Jikei醫(yī)院的嬰兒箱里,
共有161名嬰兒被留在了日本唯一的嬰兒箱里。
在韓國,自2009年12月
Jusarang 社區(qū)教會牧師Lee Jong-rak
設立嬰兒箱以來的12年里,
已有1,990多名嬰兒被放置在箱子里。
(來源: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aby Box http://www.iabb.info/english/germany1/)
世界各地的嬰兒箱,多是由醫(yī)院和教會安置的。
在電影中也呈現(xiàn)了人們對于「嬰兒箱」的爭議。
設立之初肯定是為了拯救生命,
但是建立之后也被很多人詬病,
這為母親丟棄孩子提供了機會。
影片中也特意給出了詳細的數(shù)據(jù),
比如只有1/40的母親回來接孩子,
有些就算留了聯(lián)系方式也不回復。
在孤兒院里長大的孩子,
要面臨 6 歲之后就很難被領養(yǎng)的現(xiàn)實。
出身孤兒院的紅人東秀(東洙)
被要求不要回到孤兒院,
因為孩子們都覺得他是傳說,
不希望看到他回到孤兒院工作。
仿佛意味著,這里的孩子,
會一輩子留在孤兒院里。
是枝裕和在采訪中提到,
故事中的警察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公眾的質疑。
比如影片的第一句臺詞,
女警官秀珍說:“如果不打算養(yǎng),就不要生下來。”
影片也借助素英的自嘲,
陳述了媒體對此類事件的報道方式:
“釜山賣淫少女文某,
殺害一男子后逃逸,
把孩子遺棄在嬰兒箱?!?/p>
正如素英在影片中控訴的
為什么沒有人責備父親呢?
在這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男性在發(fā)生關系和使女性懷孕的過程中的絕對主導權。
以及在發(fā)現(xiàn)女性懷孕后又快速地消失和拒絕承擔責任。
素英作為賣淫少女,
本身就是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生存在社會的邊緣,
即為了生存而不得不選擇用肉體交換金錢。
在被動發(fā)生性關系、被動懷孕后、又被要求打胎,
在一系列「被動」的驅使下,
或者說在長期的被動狀態(tài)下,
激起了素英前所未有的主動性:
“即生下孩子、殺死父親,
并且放棄成為孩子的母親——
這一強加于她,
她并未做好心理準備的社會角色?!?/p>
波伏娃在《第二性 I》中提到:“…她在那里要么不服從,要么犯罪,沒有其他形式的自由,如同衰落時期的羅馬女人只有以生活放蕩來自我解放。只要她們的“解放”是否定的,這種否定性便是女人的命運。”
對于素英來說,放蕩(賣淫)、
犯罪(殺死父親)和反社會(拋棄孩子),
成為了她獲取「自由」,
也就是脫離一切強加于她的被動狀態(tài)的唯一選擇。
“雌性先是被侵犯,隨后被異化…當受精卵在子宮中著床,并在其中發(fā)育時,女人經(jīng)歷更為深刻的異化…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I》
導演是枝裕和說,在《小偷家族》里
講述了沒有生育的女性想成為母親。
而在《掮客》里,
則是生了孩子的女性,
沒有做好準備成為母親。
兩個女性角色就像是一對姐妹,
他希望在電影中,持續(xù)探索問題的答案。
導演希望去反思,
人們對于拋棄孩子的母親那些先入為主的看法,
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需要被認真對待。
Part 3: 大寫的母親,小寫的身體
——對母親的贊頌,對身體的控制
何為大寫的母親 Mother ?
母親不是一種天性。
它是一個動詞,它總是涵蓋著某些行動與狀態(tài)(生育、哺育、養(yǎng)育……);
它是被政治與經(jīng)濟多元決定的話語、圖像、技術等等,所共同塑造的集合體;
它是一種可被操縱的模式——
即私有制將社會的責任轉化為家庭的責任,
而家庭意識形態(tài)又將家庭的責任轉化為母親個人的責任。
「母親」既可以是主動的,又可以被動的。
對母親這一社會職責的肯定,
總是伴隨著一種模式的確立,一種判斷的標準。
她會由衷地說出「感謝你出生,來到這個世界」,
她被期望可以由衷地說出「感謝你出生,來到這個世界」;
她會自愿地接受一切強迫的、無酬勞的、家庭內部的勞動——這被贊頌為「無私奉獻」,
她也被期望可以自愿地接受一切強迫的家庭勞動……
而大寫的母親——也就是集體意識上的母親,
否定著所有無法遵循以上條款的個體。
而這種被融入集體意識中的后天價值判斷,
使每一位仍然希望成為母親的個體,
時時刻刻地進行著自我的審查、自我的懺悔,
以辨別自己是否仍然是一位稱職的母親。
而無法承受這一強迫,
或因為物質條件的壓力,
而將自己貶損為無法完成這些指令
并放棄這一職責的個體
——就像影片中的素英那樣,
將迎來社會道德(有時甚至是法律)的審判。
這是一種雙重的壓迫。
為何小寫的身體 body ?
大寫的母親先于身體存在,
因為它不以每一個女性主體的意志為轉移。
相反,大寫的母親塑造著每一個主體的認知,
并且作為一種身體的配置(dispositif)
和一種名為「母親」的技藝(technique),
管理及規(guī)范著她們的身體。
以現(xiàn)代社會中備孕–懷孕–待產–產后護理–哺育等
這一系列的技術環(huán)節(jié)為例,
每一環(huán)節(jié)都要求著身體的順從,
因為這都是「為了你和孩子好」。
這些程序保證著每一細節(jié)都可以被量化、被控制,
從而使母親這一技藝得以被規(guī)范地操作。
而脫離了這一程序的母親,則是非正常的母親。
因此,由懷孕者自己決定
是否終止妊娠*(rènshēn)即墮胎的自決權,
在治理人口的管理者——或用??碌谋扔鳎耗裂蛉恕难壑?,
始終是一項難以控制與操作的未知因素,
因而被視為對經(jīng)濟與政治穩(wěn)定的威脅。
在上個世紀的中國,
節(jié)育環(huán)這一裝置——即對身體的管制,
是管理者強加于個體的最直接體現(xiàn)。
而當代社會中,
墮胎權所引發(fā)的爭議與對峙,
從來都不是純粹的道德或法律紛爭——
即現(xiàn)代管理者想讓它看上去的那樣。
Part 4: 現(xiàn)代女性、母親與家庭的更多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反對墮胎是對身體的控制,
但強制墮胎,就像影片中的那位父親/嫖客
和他的遺孀所做的那樣,都是對身體的控制。
“自然只有被人的行動重新掌握,對人才有實在性:人自身的本性也不例外?!?/span>
——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 I 》
素英在嫖客和嫖客妻子,
以及社會輿論對她的身心控制之下,
她是無法,也沒有可能
從女性自然地轉向母親這個角色的。
一切都是被動的,被迫的,被管制的,
她為了獲得個體的自由,
只能選擇打破社會規(guī)則。
在影片的中段,
素英遺憾地說如果早些遇到“你們”就好了。
在她的本能意識或者說社會常規(guī)的情況中,
「母親」只可能是她一個人肩負的重擔,
她從未想過,還可以和素不相識的人一起撫養(yǎng)孩子。
而《掮客》的結局,導演正是給出了一種可能性,
把母親的責任從一個特定的女性身上卸下來,
由更多的非血緣關系的社會人一起共同撫養(yǎng)。
正如影片中的警察、領養(yǎng)失敗的夫妻和嬰兒中介們。
在電影映射的當代社會,
素英重獲主體的自由,
卸下被動責任的同時,
冒著可能再無法見到孩子,
以及被社會規(guī)訓的風險和代價。
也許是枝裕和導演是想以這樣的方式,
讓我們去重新思考,
每一個遺棄孩子的女性,
是否該被簡單地
從社會角色和責任的角度去批判。
在這里我們先放下
賣淫少女、男性避孕、
女性墮胎、父親的消失等等爭議性話題。
單純地從悲劇已經(jīng)發(fā)生,
亦或正在發(fā)生、即將發(fā)生的
女性被動成為母親的境遇來思考。
更多的社會主體——即我們,
是不是可以填補社會對未婚女性懷孕、單身母親的邊緣化,
從內里去理解從女性到母親的身心變化,
去分擔單一「母親」的社會職責,
尤其是在個體需要幫助的時候。
最后我想用電影中的一個橋段作為結束。
“當摩天輪到達頂端的時候
被蒙住雙眼的素英問,有點晃動了嗎?
東秀(東洙)回答她,沒事,那是因為到頂了。
什么也看到不到,真可怕,奇怪?!?/p>
希望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和意識的震顫,
不是因為我們的自由和權力在當代已經(jīng)到達頂峰。
未來的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個世界不斷下落。
是枝裕和喜歡把鏡頭對準邊緣人
他們是社會的邊緣人、也是家庭的邊緣人。
以前違法犯罪需要越過暴力和金錢的邊界。
今天可能思想和言論也成為了社會的邊界,
社會中的邊界越來越多,界線越來越窄,
你我和邊緣人之間,可能只有一線之隔。
是枝裕和說他喜歡釜山城市和山脈的對比,
他特意安排人物的罪行與善意并存。
如今在不建議墮胎、不可以放棄孩子,
法律和道德的雙重枷鎖之下。
電影讓我們試圖理解「反社會」行為里的善,
而我們也更要提防「社會善意」中無行的惡。
感謝你看到這里
好電影和書一樣值得被反復觀看
歡迎留言你觀看《掮客》的感受
2022年7月10日小玄兒記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
歡迎在 B 站或 Youtube 關注「小玄兒的深夜聊碟」
每周分享新片測評與CC電影藍光套裝
嚴肅影評|《駕駛我的車》看過這部電影后,你會有一點點不一樣。
藍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觀社會里的小人物|視聽的愉悅與觀看的自由
你的關注和評論,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文章參考資料:
采訪:
是枝裕和戛納首映記者會
是枝裕和 x 古市憲壽采訪
書籍:
《 第二性 I 》西蒙娜·德·波伏娃
《安全、領土與人口:法蘭西學院演講系列:1977—1978》米歇爾·???/p>
《身體之重》朱迪斯·巴特勒
首次做亞洲的片子~
本來只是好奇為什么這次是枝裕和被嫌棄了為啥豆瓣壓低了評分??
但看完影片 沒有絲毫失望~還是熟悉的是枝裕和 雖然知道好多人就是看不慣他用韓語拍片子??
這次觸碰這么現(xiàn)實 這么敏感的話題 其實是需要勇氣的!而且很欣賞他在墮胎法案上隱約表達的立場~對個體的關懷始終如一
??下面是我的原創(chuàng)影評視頻??:
本集主要內容:
00:42 背景
01:44 劇情
03:42 相鉉(宋康昊)
04:55 素英(李知恩/IU)
06:20 是枝裕和的美學
07:43 善的反義詞是冷漠
劇本散成一盤,時時莫名其妙。女主到底在演什么?
??5.27戛納首映 韓國旅行版《小偷家族》,是枝裕和最擅長的血緣親情,但人物構成更復雜。結尾太糟糕了,一瞬間以為他們也要經(jīng)中國廣電審查(半星給我為是枝裕和排的隊,半星給iu看我美貌殺人)
這也…太難看了。彌漫著“我們大家今天聚在一起就是要努力拍一部‘是枝裕和’”的疲憊感
太——日了,韓國演員和日本電影真的不太兼容,也就裴斗娜這種有“去國別感”的演員才能兩頭適應了
很多人抱怨是枝裕和在重復講故事,父母子女的關系都不再新鮮,反復剖析來去也只是新瓶裝舊酒,但這是一個致命的缺點嗎?自我重復并非錯誤,藝術家一生中感興趣的事情畢竟也有限,他們能夠將自己的興趣耕耘到其他人難以企及的深度,就已經(jīng)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宋康昊慈母般的憨笑,把裴斗娜都感化了。這趟孩子轉運之旅,猶如細水長流,點點滴滴都是愛。是枝裕和,啥時候也能來中國拍一部呀?
是枝裕和還是那個是枝裕和,就是韓味沖天,我接受無能
不知道外國人啥感想,反正本看日劇的只想把坂元裕二的woman拍到失智臉上,出身不幸還單身帶娃只會最後帶到絕癥,後續(xù)都給你想好了,就說別生了?。。?!PS結局令我感到找了一群韓國人拍晨間劇
跟“小偷家族”同樣是臨時拼湊的家庭,卻缺少了深入人心的力量??赡苓@個無巧不成書的道德困境劇本更適合冷眼旁觀的法哈蒂吧,被是枝裕和的溫情雞湯調兌后反而失真。看到大家都善良成這樣了,中國拐賣兒童的人販子估計夢里都會笑醒...
低配版《小偷家族》,奉俊昊打卡上班,姜棟元“忠武路小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IU像個AI,說她是戛納影后有力爭奪者真是辱唯了
3.5 期待值非常高的首映,但看到煽情片段的時候心想:完蛋了自己無法在這個時刻流淚…陽光小美女+東京教父+小偷家族 釜山版 #Cannes 2022
3.5,不得不服是枝裕和厲害的地方還是很厲害,不但沒有水土不服,還讓IU就這么打進影后競爭了。但整體太煽了,除了摩天輪那場戲很有張力之外,其他片段的情感表達都讓善與愛顯得過分圣母。
75cannes首映/中庸的故事,與我相悖的生養(yǎng)觀,一無是處的女演員,是枝裕和的復雜與細膩全都丟失了,很多設計(eg摩天輪的運用、火車燈光)太平平無奇,刁亦男都比他有創(chuàng)意,導演老啦。另,還是認為男導演請慎重觸碰女性題材(濱口龍介除外)。
C. 看時感動,看后下頭。是枝裕和仍然能用信手拈來的“小確幸”賺走暖意和眼淚,但過分關注于寫單場戲內的細節(jié),情緒的斷點全靠“氛圍感”輕飄飄地連接,不僅無法服眾,在人口買賣和生育這樣的嚴肅議題面前,甚至是極具欺騙性的?!爸x謝你降生在這個世界”固然治愈,但當棄嬰的正當性建立在“出生之前殺了他就不是罪了嗎”這樣的臺詞之上時,所謂的治愈也變成了作者對于性別政治令人不安的自我感動。是枝裕和的“童話故事”經(jīng)不起任何“因為所以”的推敲,而觀影過程中被撩動心弦的那一絲觸動,也在稍作思考后變成了古怪的回味。2022.5.26 Debussy
#Cannes 2022 剛看完首映和今天的記者會,是枝裕和的個人品牌烙印太深,音樂運鏡都是一絕,就是人物神圣到讓我懷疑世界,仍舊是市井氣不足的日式溫情。IU的角色有無數(shù)個故事演繹層面,可惜她一個都沒表現(xiàn)出來,扁平寡淡稀薄,最后只留給我“有著高度偶像自覺的小白花" 的印象。
日本導演拍的韓國電影。我倒不是是枝裕和的粉絲,對他的風格談不上研究,總體看著還舒服。“一事多人”,圍繞著賣一個孩子的故事牽扯進了六七個人物,劇作上倒是寫得清楚、節(jié)制,幾筆寫出各個人物的歷史及心理,顯示了功力。韓國大演員宋康昊演的角色戲并不多,戛納節(jié)到給了他個最佳男主角獎,看來是評委們平衡的結果,也許是照顧了以前他的《寄生蟲》吧。
一轉眼,當年的國民妹妹也已經(jīng)拿到母親的角色了。從至安到滿月社長,再到這里的素英,這些角色所傳達的情感,這一路的成長與蛻變,都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里。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樣用心用實力拿出作品的IU,誰能不愛呢??
是枝裕和過于天真和溫柔,試圖延續(xù)《小偷家族》的童話:在不完美的背德者之中尋找人性的真善美,用沒有血緣關系邊緣人相互取暖的余燼溫暖觀眾。這一次,掮客、妓女、殺人犯和孤兒組成的小家庭,美則美矣,但著實無法洗刷浪漫化苦難的嫌疑,特別是結尾,每個角色都做出完美正義地抉擇,圓滿卻難以服眾。“謝謝你降生于這個世界”的宣言,不是寬慰,更是讓作者留下了他對性別政治和墮胎議題微妙的態(tài)度。IU很美,摩天輪戲份可能是年度最浪漫場景之一。“姓名”無法界定身份和歸屬——是枝裕和用這樣的暗喻試圖合理化他走向國際的創(chuàng)作路徑,但他無法淡化強烈的作者印記。這個“韓國”故事看起來不夠韓國,之所以成立,依然要感謝人類社會共同相信的某種普世價值體系。
這是什么童話我的天…一邊贊嘆劇本寫作character study敘事效率 一邊哭到斷氣 摩天輪和thanks for being born是double kill吧 和陳憑軒走出Bazin一路哭到馬路邊 謝謝是枝裕和
從來沒有喜歡過是枝裕和,包括海街和小偷。現(xiàn)在我終于明白了,對社會失望卻對人溫情的他,只適合徹頭徹尾的童話,并在童話中探討沒有結論的社會/哲理議題。在用「父憂母難」形容新生命的誕生并情感道德雙重綁架了子女長達千年的東亞社會,「感謝你被我生出來」是顛覆性的宣言,也是我的淚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