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什么時候蛙鳴蟬聲都變成回憶
因為熱愛同名專輯的緣故,對《搭錯車》這部電影很早就了解其故事梗概:一位收破爛的啞叔收養(yǎng)了一位女孩;女孩長大后成為歌星,在紅塵中迷失;直到啞叔郁郁而終,女孩才對他的愛大徹大悟……
嗯,一部反映父愛無疆的情感片?!乙郧翱偸沁@樣以為。
直到最近完整看了這部電影,我才發(fā)現(xiàn):這部電影的主題并不是人與人的情感,而是時代變遷。它真正的“主題曲”并不是《酒干倘賣無》,而是那首《一樣的月光》。
80年代的臺灣,社會高速發(fā)展,城市化進程風(fēng)起云涌。這一社會轉(zhuǎn)型帶來的困惑在諸多文藝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那首最著名的《鹿港小鎮(zhèn)》有著和《一樣的月光》幾乎完全相同的主題。
啞叔、阿美和他們的老街坊們,都被這樣的時代左右了命運。曾經(jīng)一度,什么樣的遭遇都不會打垮他們。啞叔曾經(jīng)失去自己的情人芝蘭;阿滿嫂曾經(jīng)一夜之間失去丈夫、弟弟和房子??勺詈竽惆l(fā)現(xiàn),這些重大打擊并未對他們的生活造成根本影響。——在一個他們熟悉的舊時代,他們牢牢占據(jù)著一方生存空間,嫻熟掌握了一切生存之道。在這樣的生活模式中,他們坎坷卻從未失去安身立命之本,清苦卻從未失去安全感,甚至有屬于自己的、人情味十足的快樂。
可是時代一變,一切都變了。
最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拆遷:“住了幾十年,你們想拆就拆?”——不錯,正是如此。舊時代都要被拆了,何況房子呢?對于這幫老街坊而言,這才是真正致命的厄運,他們再也不能在舊模式下閃轉(zhuǎn)騰挪了。
至今回想啞叔之死,究竟是什么樣的打擊令他積郁成疾呢?仔細想來,其實并沒有一般意義上的重大打擊。女兒不能回家,但畢竟是成了歌星。房子雖遭拆遷,但畢竟女兒有錢供自己生活。忠犬喪生,又怎比得了阿滿嫂死全家?
或許還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徹底改變,令啞叔這樣舊時代的人物不得不被徹底淘汰,——先是從社會意義上,進而是從肉體上。
影片的后半段,啞叔一直在不斷的失去:失去熟悉的街坊四鄰,失去一生賴以為命的生活模式,失去和諧無間的家庭關(guān)系……而他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手足無措的世界。典型的事件是:為什么自己的女兒會當(dāng)眾否認自己是她的父親?你無法指望一位老人重新學(xué)習(xí)理解商業(yè)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
《一樣的月光》這首歌在影片中出現(xiàn)了兩次。一次是阿美剛和唱片公司簽約,面對她的這種新生活,各人有各人的心思,各人有各人的困惑。還有一次是阿美海外演出后回到臺灣,卻發(fā)現(xiàn)老街坊已經(jīng)被拆成一片瓦礫。這兩次出現(xiàn),一次激烈,一次悲涼,均有畫龍點睛,道明主旨之功效。歌詞出自羅大佑和吳念真之手,對寫過《鹿港小鎮(zhèn)》的羅大佑而言,寫這套詞自然是駕輕就熟,十分到位。在我看來,其中最好的一句是:
“什么時候蛙鳴蟬聲都變成回憶?”
——蛙鳴蟬聲,一個多么田園牧歌式的美好場景。而田園牧歌的消逝,又何止是80年代臺灣的命運。
2 ) 悲慘的底層,網(wǎng)一樣的親情
關(guān)鍵詞:悲慘的底層。網(wǎng)一樣的親情。
底層小人物無力左右命運,只能隨著時代的拍打隨波逐流。沒正當(dāng)工作,好賭的阿滿醉酒淹死,兒子阿明強拆而死,好心腸的啞叔,以女兒為天,最后思女成疾而死。即使偶有跳出階層的,也以犧牲親情友情為代價,忍受斬斷階層臍帶時的劇痛,阿美的謊言、內(nèi)疚都屬此類。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此處的“恨”不是令人痛恨,可以解釋為“遺憾”。中國人是人情國家,親情在生活中的比重尤其大。在親情網(wǎng)中,我們時時感到溫暖、舒適,但卻以犧牲自我為代價。阿美是一個天資很高的女孩,她是被啞叔收養(yǎng)的棄女,卻通過自己的努力,跳出了底層生活圈,進入了上流人的社會。這樣一個出身沒有任何優(yōu)勢的女孩,需要付出比別人多得多的努力,同時還要受到來自自身階層的牽絆。爸爸,是阿美唯一的親人,是一個為她付出了所有的人,也是一個要求她償還所有的人。當(dāng)然爸爸沒有開口,甚至他還非常體貼,不讓自己的思念稱為女兒的阻礙,但是啞叔沒了女兒,就沒了靈魂,飯也吃不好,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我們可以設(shè)想一下這部電影的大團圓結(jié)局:啞叔日思夜想,沒女兒不行,最后在如此“癡情”的父親的感召之下,阿美終于回歸了家庭,開始了和父親共生在一起的生活……她的歌星事業(yè)可想而知。一個完全沒有自我的父親,必然要求一個放棄自我的女兒,因為沒了女兒他活不下去。
并非在責(zé)怪啞叔,其實他是我們父母的典型:為兒女奉獻了一切,只求付出,不求回報。但我為他們感到抱歉,因為他們沒有為自己活過,甚至從來不知要為自己而活,更不知道自己活得好才是對兒女最大的寬慰。啞叔們,很偉大,也很自私。
小時候看這部劇哭得稀里嘩啦,現(xiàn)在看依然掉淚,但我已明白并非讓你哭的電影才是好電影。用一個又一個人間慘劇烘托親情的無私和偉大,只為了剪斷那只飛翔的鳥兒的翅膀,這樣的電影,反應(yīng)的是這樣的現(xiàn)實。
3 ) 其實,我們都搭錯了車
一個退役的臺灣老兵因當(dāng)年在戰(zhàn)場上受傷而永遠失去了說話的權(quán)利,人們叫他啞叔,以收購空酒瓶和舊報紙為生。某年的冬天,啞叔在街道上撿回一個被遺棄的女嬰、劇中的主人公——阿美,誠如阿美所說:這個故事從我看到啞叔的第一眼就開始了……
的確,阿美的出現(xiàn)無論是對她自己還是對啞叔都是生命中的一次180°的轉(zhuǎn)折。此后,啞叔的妻子芝蘭離他而去,啞叔帶著阿美在貧困的日子里掙扎,阿美成為了啞叔生命的全部。平淡的日子就這樣走過,轉(zhuǎn)眼間,阿美長成了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并且修完了高中學(xué)業(yè)。后來,阿美巧遇作曲家時君邁,初露演唱才能并與之產(chǎn)生了戀情,之后,阿美得到娛樂公司老板余廣泰賞識正式步入了娛樂圈,憑借公司宣傳和自己的努力,阿美成為了紅極一時的歌星。然而,阿美的成名并未給年邁的啞叔帶來很多快樂,一次在電視機前觀看阿美的演出時,啞叔心臟病發(fā)作,卻終究沒有等到阿美的到來而帶著無盡的遺憾永遠的離開了。啞叔走了,阿美陷入了無盡的痛苦,發(fā)出了“沒有你哪有我,假如你不曾養(yǎng)育我,給我溫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護我,我的命運會是什么”的撕心裂肺的呼喚……
這樣一部30多年前的電影到現(xiàn)在看來其意義仍顯得那么刺眼,“阿美”式的悲劇在我們周圍隨處可見。于是我們不禁會問:無數(shù)的“阿美”究竟錯在了哪里?
毫無疑問,無論是屏幕里的阿美還是屏幕外的阿美都不是壞人,他們善良、執(zhí)著、有理想、敢于追求,對朋友和親人都很真誠,從個人事業(yè)角度講他們有房有車有地位,被人追捧,被無數(shù)的光環(huán)縈繞,可是他們卻無一例外的擺脫不了命運的安排:朋友一個一個離他們而去,甚至連解釋的機會都不給他們;父母含恨而終,“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該是怎樣的痛苦?在他們看似光鮮無比的背后他們又要忍受怎樣的寂寞和心靈上的折磨?為了這份榮耀他們失去了太多太多。這也正是《搭錯車》的價值所在:電影反映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而是整個社會和一個大時代的悲劇。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fā)展,悲劇仍在重復(fù)。在商品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下,人們漸漸遠離了內(nèi)心的那份寧靜而變得浮躁,一切都要向錢看,金錢成為了人們心中至高無上的神,為了錢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什么是親情?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真情?似乎一切都變得無足輕重了。當(dāng)原本溫厚、善良的內(nèi)心被一點一點吞噬后,剩下的就是內(nèi)心的陰暗和對生活的麻木,人性和良心便隨之一點一滴消逝,直到融入無盡的黑暗……
4 ) 期待受挫兼論《搭錯車》的道德原型觀
[摘要]在姚斯的接受美學(xué)里,期待視野指由接受主體或主體間的先在理解形成的指向文本及文本創(chuàng)造的預(yù)期結(jié)構(gòu)。而榮格的原型批評則把《搭錯車》的經(jīng)驗視野圈入了傳統(tǒng)的道德批評之中。當(dāng)理想的追求背離了傳統(tǒng)的道德,當(dāng)電影中人物形象的發(fā)展跳出了其周圍人物及觀眾的期待之時,我們感受到地將不只是情感上的落差,反會有更為豐富的美學(xué)感受?;蛟S“搭錯車”本身就是要向我們講述背離傳統(tǒng)即“集體無意識”的視野受挫的。
影片《搭錯車》是80年代的重要作品。講述啞叔含辛茹苦撫養(yǎng)背棄女嬰阿美成人,而終成走紅歌星的阿美卻背離親情啞叔抱憾離世的曲折故事。最初自己只是懷著完成作業(yè)妄圖用理性的高姿態(tài)去審視作品,但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不斷演進,期待視野的一再受挫,自身的情感評價不斷發(fā)生著變化,始終為一種或甜美或憂傷的真摯情態(tài)深深打動。下面將就姚斯期待視野的期待遇挫與榮格原型批評中道德批評的內(nèi)在關(guān)系上對《搭錯車》進行淺在分析。
期待視野是姚斯基本理論中最重要的概念,它秉承了解釋學(xué)的基本思路,主要指由接受主體或主體間的先在理解形成的指向文本及文本創(chuàng)造的預(yù)期結(jié)構(gòu)。(1)胡經(jīng)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上卷P417,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年版。一部文學(xué)作品在其出現(xiàn)的歷史時刻,對他的第一讀者的期待是滿足、超越、失望或反駁提供了一個決定其審美價值的尺度。姚斯認為在人們既定的期待視野與文學(xué)新作品之間存在著一個審美距離,即熟識的先在審美經(jīng)驗與新作品的接受需求的“視野的變化”之間的距離,他決定著文學(xué)作品的藝術(shù)特性。(2)姚斯《文學(xué)史作為向文學(xué)理論的挑戰(zhàn)》見《接受美學(xué)與接收理論》P25
榮格的普遍影響,體現(xiàn)了他的主要包括集體無意識、原型等方面的研究。“集體無意識”指人類自然原始社會以來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經(jīng)驗的長期積累,榮格將集體無意識的內(nèi)容稱之為原始的意象。而原型則指集體無意識中的一種先天傾向,是一切心理反應(yīng)所具有的普遍一致的先驗形式,它使個體以其原本祖先面臨的類似情景所表現(xiàn)的方式去行動。(3)《榮格文集》英文版,卷九(一分冊)P4,卷七P188。他說“原型作為一種‘種族的記憶’被保留下來,使每一個人作為個體的人先天就獲得一系列意象和模式”,如英雄、大地母親、太陽之父、上帝等原型。電影《搭錯車》正是較多地體現(xiàn)了這兩個理論。
一、 芝蘭阿姨——缺席是否注成必然?
芝蘭阿姨是啞叔生命前期最為重要的人,而“我”阿美的到來卻改變了這一切。阿美在敘述中說道“我不知道我走進這個家庭意味著什么,我得到了終生的依靠,而啞叔卻失去了一生的伴侶。”事實發(fā)生然而卻不是我們期待的結(jié)果。如果芝蘭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理解,或許我們能夠看到三口之家的溫馨。然而在大雨之夜啞叔失去愛人的無奈與悲痛,想要訴說卻只能獨自承受無言的訣別與悲慟。
二、 阿滿叔——悲劇的開始
故事講到童年的阿美與鄰居阿滿一家,阿滿嫂樸實善良,阿滿叔憨厚淳樸,一家人生活在溫馨與幸福之中,正是他們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下層社會的人間溫情。朗吉弩斯說崇高的情感是恰到好處的真情,“沒有任何東西像真情的流露得當(dāng)那樣導(dǎo)致崇高?!保?)伍蠡甫《西方文論選》上卷P125,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版。這體現(xiàn)了情感評價上的誠摯的情態(tài)。情感處于誠摯狀態(tài)作品才會動人,其尚善的價值取向就能在富于感染力的情境中潛移默化的為讀者所認同和接受,并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5)童慶炳《文學(xué)理論教程》P16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是的,我們都被這種最為樸素的人間情懷打動著,我們希望這種快樂能夠永遠延續(xù)下去,我們甚至像阿美那樣期盼著阿滿叔買回的洋娃娃。然而情節(jié)驟轉(zhuǎn),醉酒的阿滿叔落水而死,買回的禮物灑落一地。此時蒙太奇手法的運用構(gòu)現(xiàn)出人們的雙重悲劇。一面是家中熊熊燃燒的大火,一面是失去至親的悲慟,在阿滿嫂失神麻木的眼神中,我們深切地體味到了悲劇的意味。
三、 阿滿嫂——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阿滿嫂在劇中應(yīng)該是最為隱忍的母親的原型,獨自承受著生命之中所有的悲劇——早年喪夫、晚年失去兒子,兩次失去住所,最后連老來相伴的啞叔也離開了她。作為一個女人,本該得到丈夫的疼愛、兒子的照顧,然而在她卻向我們呈現(xiàn)了所有可能的“期待受挫”。一次次在淚眼中送走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三個男人。母親啊,人生之中能有多少痛事讓您這般隱忍的承受?
四、 阿?!诵耘c獸性,別樣的諷刺
或許我們不會忘記幼時的阿美從阿滿叔斧下救出阿福的情景,阿美的善良不僅感動了啞叔,感動了阿滿,同樣也深深觸動了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同樣不會忘記阿福危機之中把可能使阿美斃命的毒蛇咬死。由此我們便會產(chǎn)生一種形象的期待,即讀者希望從初次接觸到的形象和情境中看到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種特定情緒的氛圍的展示與渲染。(6)童慶炳《文學(xué)理論教程》P333,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然而多年之后,阿美成功了,卻也放棄了人間最為珍貴的親情。對比之下,阿福卻做到了善始善終,在其老去之后以自己的生命從摩托車下救出了啞叔。這時蒙太奇手法再次運用,老漢想起了幼時的阿美,看到此時垂危的阿福,內(nèi)心的復(fù)雜與沉痛難以盡述,“獸猶如此,人何以堪”,這對于人性來說不正是一種別樣的諷刺嗎?
五、 阿美——酒干倘賣無
對于阿美,劇中并沒有急于給她下一個道德的評價。啞叔的含辛茹苦使我們期望阿美會給予起碼的親情上的回報,這是由于我們傳統(tǒng)的道德評判所帶來的期待。然而阿美的背離、最終自己父親終于抱憾離去的時候或許她內(nèi)心深處才真正品嘗到了“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悲楚吧!
如果說行為上的背離是現(xiàn)實所迫的話,那么情感上的罪惡卻無法避免。時君邁的新歌寫完了,讓阿美唱給所有需要愛的人。最后的演唱會上,一曲《酒干倘賣無》表達了她所有的情感:
多么熟悉的聲音,陪我多少年風(fēng)和雨
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不會忘記
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
沒有家哪有你,沒有你哪有我。。。。。。
無奈和悲傷之情溢于言表。是懺悔嗎?是悔悟嗎?走了一程又一程,最后阿美終于認識到了人類最本真的東西——親情。同樣體認到了集體無意識的“天、地、家,還有父母”。
這不僅是我想到了“于連家族”的高加林。在他身上集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明與落后、鄉(xiāng)村與城市之間的種種矛盾,悲劇的實質(zhì)是處于新舊轉(zhuǎn)折時代的農(nóng)村知識青年呼吸著新時代生活的氣息,渴望改變低下的社會地位和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但傳統(tǒng)道德與新的生活觀念、人與環(huán)境之間卻發(fā)生了激烈的沖撞和矛盾,這就形成了悲劇的命運歷程。
最后高加林回到了生他養(yǎng)他的土地,德順爺爺向他展現(xiàn)了農(nóng)民的寬厚胸懷和土地樣的深情,他手抓黃土,喊到“我的親人哪。。。”這一聲同樣道出了他的痛苦,他的悔恨,他的靈魂中的悲劇的回音。
5 ) 酒干倘賣無的由來
我很久以前都聽過蘇芮的這首歌《酒干倘賣無》,但是并不知道其中是什么意思。在百度收了一下,我只查出這是一句閩南語,是收酒瓶時叫的語言,大意是誰家有舊酒瓶,可以賣給我啊。但是你聽了歌里后面的的唱詞,就會發(fā)現(xiàn)這首歌好像是寫一個人感念父母恩情的。而這與收酒瓶有什么關(guān)系呢?原來這是1980年代臺灣電影《搭錯車》的主題曲。電影講述了1960年代一個感人的故事:一個退役后靠收賣酒瓶為生的臺灣老兵啞叔,,在路上撿到了一個叫阿美的棄嬰,他不顧家庭生活的艱辛,決定撫養(yǎng)這個孩子。為此,妻子離他而去。他一人獨自擔(dān)起家庭的的重擔(dān)。阿美長大后在一家歌廳唱歌,意外結(jié)識了才華橫溢的青年作曲家時君邁。她的演藝事業(yè)從此飛速發(fā)展。公司為了包裝他,說她是大建筑商的女兒,啞叔了解這一情況,也很心酸的承認阿美不是他的女兒。而時君邁無意中聽到啞叔經(jīng)常給阿美吹奏的酒干倘賣無的曲子,受此啟發(fā),作了這首歌。啞叔日漸老去,沒有阿美在身邊照顧他,只有阿美小時候從大人手里救下的叫來福的狗陪伴他。啞叔最后在孤寂中死去。阿美在演唱會上唱了這首感人至深的歌。
這部電影有幾種人看了會感動,一是對父母恩懷著感激的人,一類是在外打拼而無暇照顧父母的人。誰人沒有父母,誰的父母不是為了孩子傾盡全部心力。天大地大,唯此最大。推諸自身,二十多年父母辛苦養(yǎng)育,而今未曾絲毫報得父母一分,看了這部電影,怎不叫人愴然泣下?,F(xiàn)在大了,回家的時間越來越少了,每次回家看到父母比以前老了許多,心里總是很愧疚。不知道要幾世才能報答完這份深恩。我們常常対欠人的的錢財、人情總是耿耿于懷,總要找機會還了人家的錢和人情,卻不知我們對于父母、還有其他關(guān)愛我們的人,不知欠了多少呢?據(jù)說人彌留的時候之所以難以釋懷,是因為在陽世的種種因緣未曾了結(jié)。既然如此,就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對待這一切吧。因為凡是來人世間走一遭的人,都知道生的不容易,我們都在種種關(guān)愛中成長。沒有這許多人的呵護,我們會覺得孤獨,我們會很無助。因為他們,這世界才有了希望,才有了溫暖。
6 ) 搭錯車
《搭錯車》
敘事簡單平直,感情真摯,耐人尋味!
本來想說“想當(dāng)初相見,似地轉(zhuǎn)天旋;當(dāng)意念改變,如過眼云煙”,但隨著故事的漸行漸末,想法也消失了!
我們推動著世界發(fā)展,我們的感情卻成了犧牲品。
這里,沒有人是冷血的;但是,結(jié)果卻是讓人失望的。
這不是某個人的錯,是時代,世界,和不斷向前的歷史車輪的錯!而沒有這種錯,世界會減速,甚至停滯,也許我們會回到世外桃源的生活,但你卻無法再用你的iphone,ipad,PC讀到這些話了。
每種觀點像是多棱鏡的一面,看一面,我們也許會說“人不能忘本”,看另一面又覺得“物質(zhì)與精神如何平衡”,但當(dāng)你看的更多,想的更多的時候,多棱鏡會讓你炫目,你會變得困惑,看不清到底什么才是對,什么才是錯。
“搭錯車”,錯的不是啞叔的車,而是人類進步,歷史向前的車!
養(yǎng)育之恩大過天,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父女情,強拆,娛樂圈黑暗。一只阿美救下的小狗救了父母兩人的命,動物有時比人有情。當(dāng)年片中每首歌曲都流傳甚廣。滿嫂什么命?丈夫,小舅子,兒子都死了!最令人介懷的地方是李立群31歲的年紀演完爸爸演兒子。
4- 工作vs 家庭+棄子調(diào)+忠狗情+寮民悲歡+暴力拆遷+商業(yè)社會對人的異化... 不知是否受那個時代音樂影響的緣故,導(dǎo)演想表達的太多,卻沒能很好地駕馭。故事嫌粗糙,詞本也有優(yōu)化空間。雖必要說主題曲是靈魂,前半?yún)s也明顯存在濫用;講述者變幻不定,難以使人代入。另,烹狗剝蛇是否要算限制級呢?
好作品分兩種,一種是看了還想再看,一種是看了不敢再看的,搭錯車就是第二種。作品中有親情的溫暖,更多是現(xiàn)實的掙扎,揉和在一起更顯壓抑。啞叔一生悲苦,最后連忠實的狗也留不住,撫育阿美長大是他唯有的幸福,而阿美卻離開了他??催^這部電影的,聽酒干倘賣無一定百感交集…女雖悔悟,親卻不待。
①《酒干倘賣無》歌詞其實就是該劇故事的縮寫②青年喪夫,中年喪子,老年喪伴,滿嫂的悲苦人生有力地輔助了主題氛圍的烘托③生活或許就是這樣子,讓你絕望,也給你希望。惟愿在苦難來臨時,我們也有啞叔一樣的月光④蘇芮的寬廣音域造就一種強烈的滄桑感,并用最簡單最質(zhì)樸最催人淚下的音樂語言實現(xiàn)了熱切情感在剎那間的爆發(fā):什么時候你再回到我身旁?讓我再和你一起唱~
結(jié)局是俗氣 也是催淚的,經(jīng)典的老電影有那年的味道,雖然俗氣 但是當(dāng)那酒干倘賣無響起的時候,蘇芮的聲音讓我不禁留下了眼淚
雖然主要講親情,但歷史背景及變遷沒落下;李立群真慘,演爸爸掉水里死了,演兒子強拆死了。
最慘的是鄰居那個阿姨吧,死了兒子老公老伴,房子被燒被拆。劇情放在現(xiàn)在看太俗套了,有些地方看著好笑。吳念真參與編劇,多少帶點那個時代臺灣惆悵文人成長的影子。整個片子音樂演技都很好,吳少剛真是滿臉書生氣啊,很帥。那條蛇真的是嚇?biāo)览献恿恕?/p>
都有那么多人說過阿美和啞叔了,我就說說滿嫂吧。這個角色是故事里命運最坎坷的了,跟時來運轉(zhuǎn)的阿美不一樣,她先后沒了丈夫弟弟,又沒了唯一的兒子沒了家,最后連啞叔都走了。她坐在臺下聽阿美唱歌的時候,默默流淚的樣子真叫人不敢多看。難以想象這樣的生活到底要流多少淚,吃多少苦。
即便知道它的催淚模式,但當(dāng)它上場的時候,還是能糊人眼線。其實如果理性些來看的話,不難發(fā)現(xiàn)編劇在許多苦情戲上揮灑的刻意程度,但如果說我的感情完全沒有被觸動,則必然是謊言。你不得不佩服黃百鳴對觀眾喜好的精準(zhǔn)拿捏,雖然他不算一流編劇,但“平凡人家的兒女他日成為大明星,會如何對其家人”這種看似簡單、卻有著非凡思考性與想象空間的命題,一眼過去便已勾起無數(shù)好奇。而如果說這還僅僅是影片成功的起步,那么音樂便堪稱影片成功的核心:永遠不用懷疑那首經(jīng)典對本片的意義。這種樂曲的篩選是教科書式的范例,直接把那些人改變或被改變的一生,徹底融進去視與聽中,不經(jīng)意間,便被感染。另外我雖無意在此談及這種話題,但這諷刺卻很苦澀,[陪我多少年風(fēng)和雨 從來不需要想起 永遠也不會忘記],偏偏是那兩個出品地和我所立之處這片地的最大矛盾點
多么熟悉的聲音 陪我多少年風(fēng)和雨 從來不需要想起 永遠也不會忘記
聽著羅大佑、李壽全等音樂人作曲,蘇芮演唱的一首首主題歌,又回到了那些青澀的少年歲月中……
最大驚喜:時隔好多年才冷不丁因為突然觀看《搭錯車》而后知后覺地發(fā)現(xiàn)小時候耳熟能詳?shù)摹毒聘商荣u無》的出處。另外,在1983年的電影里就有實打?qū)嵉耐窘巧m然不太正面)也是夠可以的。還有,據(jù)說狗狗的壽命是10~15年,然而阿美成年后,「沒被殺反被養(yǎng)」的來福感覺依然年輕氣盛沒有進入老年時期?……電影故事戲劇性挺強,但一波接一波的情節(jié)轉(zhuǎn)折卻時常讓我感覺有些突兀,導(dǎo)演的拍攝手法也覺得不及同屆拿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dǎo)演的《小畢的故事》。……據(jù)說,1983年,《搭錯車》在臺灣五個月內(nèi)八次重映,票房收入高達四千萬臺幣。1984年,《搭錯車》成為首部在大陸上映的臺灣影片,在福建廈門、泉州等地連映3個多月。
難道流傳的都是閹割版?怎么重看感覺節(jié)奏加快太多了,好好的片子,有些細節(jié)都被剪掉了
最后一刻看到女孩在舞臺上唱出酒干倘賣無,突然哭了。
隔十來分鐘死一個好人,哭一場,這么爛俗苦情戲碼也沒遮擋住那一代人的命運悲劇和吳念真的現(xiàn)實關(guān)懷,戰(zhàn)爭后遺癥、海外流離、強拆,蘇芮的歌聲里包含了太多的憤懣。吊詭之處在于對商品社會的控訴,卻只能通過最商業(yè)的方式才能表達。李利群那時還操一口臺灣腔。
前三分之一接近無懈可擊,用光、攝影、表演都好。劇本不錯。后面比較拖沓。擱了多年一直沒看的片子,老物有老物的味道,至少人家是在認真拍電影。大家誰看過《葛老爺子》的,也是相當(dāng)不錯,小時候看的至今印象深刻。
就要掉下來的眼淚硬生生的給阿美的舞蹈給逼回去了 PS 我就說阿美和下一站幸福里面吳建豪的媽很像啊 沒想到真的是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 = PPS 半個歌舞劇 PPPS 啤酒瓶弄成的房子太有特色了
"酒干倘賣無"催人落淚的人間真情,"一樣的月光"中仿佛是對物是人非的無奈吶喊……蘇芮演唱的一首首歌讓人難以忘懷。手法現(xiàn)在看來即使或多或少顯得老氣和濫情,電影還是相當(dāng)?shù)拇邷I。片頭讓人印象深刻。
被“酒干倘賣無”這首幾十年前唱片時代老爸就很喜歡的歌影響,今天終于看到電影,是部好電影。。。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記得?;丶铱纯?,不要等失去后再來追悔莫及。。。
1 強拆至死; 2 玩搖滾窮死; 結(jié)論:落后臺灣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