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人》以哥本哈根寧靜的郊外為背景,在十月份一個狂風大作的早晨,警察發(fā)現(xiàn)了一件恐怖的事情。一名年輕女子在操場被殘忍謀殺,并且她的一只手不見了。她的身旁放了一個用栗子做成的小人。雄心勃勃的年輕偵探納亞·圖林(達妮卡·庫爾西奇飾)和她的新搭檔馬克·赫斯(米克爾·福爾斯加德飾)奉命調(diào)查這個案子。他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關于栗子人的神秘證據(jù),這個證據(jù)與一年前失蹤并被認定已死亡的一個女孩有關:政治家羅莎·哈通(艾本·多爾納飾)的女兒。
老美的偵探戲里警探只要綴住罪犯,基本都是幾場槍戰(zhàn)戲boom boom boom就搞定了,哪怕朱迪福斯特演個白幼瘦的FBI探員,面對連環(huán)殺人犯且喪失先手的情況下,也照樣boomboomboom搞定
結果作為彪悍維京人后裔的丹麥警探,劇中每次面對罪犯,不管對方持槍與否,都是照面就被輕易干倒……
怎么回事哦,幾百年前你們的祖先駕著長船肆虐歐洲,吊打弱雞盎格魯撒克遜人……結果現(xiàn)在武德衰落到這個地步了嘛
這是一部網(wǎng)飛新出的丹麥罪案劇集,一共6集,我剛看完第一集,目前觀感不錯。
講述的是兩位警探對一宗謀殺案的調(diào)查,而兇案現(xiàn)場的一個栗子人玩偶開始牽連出更多早前的案件,一起連環(huán)兇殺案開始浮出水面。
整體影像風格體現(xiàn)著北歐的凝重,陰云密布,即便是晴天也透漏著一絲壓抑,和英劇《小鎮(zhèn)疑云》美劇《謀殺》還有今年的《東城夢魘》較為接近。如果喜歡這幾部劇,應該也會喜歡這部丹麥的新劇。
10月3日更新
終于看完了全劇,松了一口氣。
--------------------------------------劇透線--------------------------------------
親子關系的陰影
回顧全劇,最大的感受就是劇中核心人物都處在親子關系的陰影之下,圖林作為單親母親苦于工作原因無法照顧好女兒,正在謀求轉(zhuǎn)崗的過程中,案件發(fā)生了。赫斯是被外派來的一名警探,被當作累贅丟給了圖林做搭檔,后來我們知道,他的妻女都在一場大火中喪生。二人基于職業(yè)道德以及各自的人生經(jīng)歷,對后續(xù)發(fā)生的案件傾注了全部精力。
羅莎夫妻在一年前女兒被綁架,且被警方判定為已遭殺害,兇手也已抓獲。羅莎決定繼續(xù)生活重返政壇,斯汀表面看著還好,其實已經(jīng)陷入酗酒的狀態(tài)。兒子古斯塔夫在失去姐姐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父母,幾場戲中都表現(xiàn)了夫妻二人避開兒子爭論女兒的事時,兒子古斯塔夫神色黯然的獨自坐在另一個房間,他對發(fā)生的一切其實一清二楚。
隨著劇情的推進,我們知道受害人也都是被兇手(特克)認定為疏于照顧子女的母親。
特克本身則是在童年遭到了收養(yǎng)家庭的虐待。
這些遭遇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些是家長的疏忽,有些是純粹的惡意,有些是生活的無奈,還有政府的敷衍了事,但無一不對兒童造成了某種程度的傷害。
這些孩子帶著創(chuàng)傷長大成人,其中的極端案例就開啟了另一個惡性循環(huán)。
何為母親
母親這個詞帶有太多期待以至神話色彩,她背負了孩子幸福童年的一切責任,劇中幾乎所有家庭中,父親或是缺席,或是直接的施害者,但兇手卻認定了母親作為懲罰對象。
在特克自己的經(jīng)歷中,直接的施害者也是養(yǎng)父,養(yǎng)母是旁觀者或協(xié)助者的角色,而他對母親的怨恨是更加深刻的,在后面的情節(jié)中也表現(xiàn)出了他對母親的向往與懷念,他執(zhí)著的相信,孩子的幸福必須依賴稱職的母親,父親是次要甚至可有可無的。
這種對母親的期待與贊美,也成為了一種母職懲罰。
她只是個孩子
案件的起點是特克養(yǎng)父母的虐待,但再往前則是上一家寄養(yǎng)家庭的放棄,而這里的關鍵情節(jié)則是羅莎的一個謊言。
“她只是個孩子”這句話估計大部分人聽見就火大。
但在這個具體故事中,羅莎的謊言對特克的遭遇,以及特克后來造成的傷害應該承擔多大的責任呢?
我們從上帝視角來看,跨越時間、空間,回到1985年的那一天,女孩的那一句話,像蝴蝶效應一樣,在后續(xù)的幾十年里造成了無法挽回的災難。
但在當時的情境中,羅莎本身就是被收養(yǎng)的,可以想象那種不安全感,突然發(fā)現(xiàn)養(yǎng)父母又要收養(yǎng)一對雙胞胎,也許她在擔心他們分走了養(yǎng)父母的愛,也許她在猜測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么,養(yǎng)父母打算拋棄她,換兩個更好的孩子,也許只是出于占有欲和嫉妒。
她的謊言直接導致了養(yǎng)父母對雙胞胎的放棄,但后續(xù)一切遭遇的責任方是疏于審核的政府部門,是惡魔般的收養(yǎng)家庭,把這些都算到童年羅莎頭上只能說比較容易,但絕不正確。
以這樣的邏輯歸因,我們總可以往前再找一步,找到那個最容易指責,最沒有反擊能力的那一環(huán)。最終,一場風暴的責任就不再是預警不及時、救災不力、基礎建設不牢,而是那只在南美扇動翅膀的蝴蝶。
只想結案的警察
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另一個情節(jié)是警方對已結案件的保護,任何可能動搖當年羅莎女兒失蹤案的證據(jù)或意圖,都會被當即制止,哪怕這意味著受害者可能還活著,以至于讓人感覺對警方來說,羅莎的女兒最好死的徹徹底底,我的臉面比你的生命重要的多。
在一個系統(tǒng)下待久了,人是否必然會變得冷漠呢?
會有第二季嗎?
小說其實到此為止,并沒有后續(xù)的故事,但那個坐了一年冤獄的人被釋放后又會做些什么呢?畢竟這是個以偷看尸體為樂的人,而劇中的那次審問也暗示了他與特克的某種聯(lián)系,至少他是知道栗子人的存在的。
另外找到羅莎女兒后,對她這一年的經(jīng)歷沒有任何表示,表面看起來女孩似乎沒受到任何傷害,甚至情緒上都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創(chuàng)傷,回到家中一覺醒來,看著母親微笑的表情,好像她從來就沒離開過一樣。
而特克的姐姐被捕時說了一句“告訴她的父母我盡力了”,盡什么力?是保護女孩活了下來,還是有其他事發(fā)生?
不知道這些會不會留到第二季給出答案。
微信公眾號:萬物票友
因為原著有整整31萬字,我即便算得上剛讀完也已經(jīng)過去一個月時間了。所以就只舉一些看完后發(fā)現(xiàn)的顯著修改,有的細節(jié)我也想不起來了,就可能以后再補吧。注意:以下涉及劇透
首先是所有的兇手行兇過程、受害者逃跑時的內(nèi)容和尸體擺放。
譯本第五頁,10月5日星期一。這一段是描述勞拉·卡杰爾被殺過程,她痛苦的聽著自己手掌被鋸掉的聲音,聽著兇手變態(tài)的呼喚她的名字,心理在絕望中崩潰,最終被用鈍器擊打而死。劇集一開始遵循了小說先埋下過往伏筆的開篇—1989年10月31,但直接跳過了現(xiàn)在時間的10月5日。譯本第二十頁,尸體的頭部被綁著黑色膠帶,身上全是淤青和撕裂傷,腳也被剮蹭的鮮血淋漓,斷手被放在落葉里并被綁著,栗子人被掛在玩具屋的屋梁上隨風飄蕩。劇集明顯弱化了所有尸體描寫,弱化了虐殺屬性,栗子人的位置被改為地上。
譯本第九十四頁,安妮·塞耶-拉森在夜晚下著雨的樹林中被兇手追殺,她跑向樹林邊上的車道卻被兇手趕上擊暈,隨被殺害,同樣沒有追殺橋段。譯本九十五頁,安妮的尸體被兩條樹枝抵著胳膊,身體已經(jīng)被毆打的千瘡百孔,光著的腳懸掛著,頭垂在胸前被長發(fā)遮住,栗子人插在她左肩的肉里。劇版是倒吊,一條腿被拴在樹上,栗子人是在屋中被發(fā)現(xiàn),時間被改為白天。
譯本一百七十頁,里克斯掏出手槍出門查看被殺。原著對里克斯和他的搭檔詹森有一些描寫,主要講兩人關系很鐵搭檔多年,里克斯不顧危險冒然出去查看是為了證明自己,取得一次功績,屬于那種影視劇中經(jīng)常出場的大老粗警探。劇集里沒講那么多,給他加上了工作時間看小電影的壞習慣。譯本一百七十二頁,婕西發(fā)現(xiàn)事情不對后把屋門全部鎖住了,以為安全的她轉(zhuǎn)頭發(fā)現(xiàn)一個栗子人被放在里克斯之前坐的椅子上,結局不言而喻,劇集沒有這段。婕西的尸體被發(fā)現(xiàn)在樹上,光著腿被以坐姿卡在樹枝里,頭歪著,手臂被樹枝架著指向天空,栗子人被放在婕西嘴里撐著。這一死亡場景,劇集沒有一點是沾邊的。
譯本二百二十頁,妮迪克特和阿斯格在事件敗露后開車逃竄到人跡罕至的地方,傾盆大雨的黑夜中妮迪克特準備殺害古斯塔夫,而阿斯格只想把古斯塔夫扔在這,和愛人一起逃跑重新來過,此時兇手在黑暗中逼近了二人。劇集把時間背景從雨夜黑天改為了平平無奇的白天,移去了阿斯格對于自己這起綁架事件的從頭到尾回想和心理活動。
其他被修改的內(nèi)容,劇集因為篇幅問題其實改了了更多。
原著應該是沒有阿克索這一人物,塞巴斯蒂安也并沒和圖琳爆發(fā)沖突,反而圖琳在案情沒緊張時還去見了塞巴斯蒂安的父母并吃了頓飯。圖琳、赫斯與根茨有很多的交際,做實驗、取報告還有邀請跑步,劇版時間壓縮的很緊張。
譯本一百二十六頁,赫斯去檢查房子發(fā)現(xiàn)密室,發(fā)生在夜晚,圖琳趕來還追了神秘人一會。劇集改了時間,圖琳也被打倒在地。另外赫斯和男孩馬格納斯在醫(yī)院交流,靠的是套近乎,因為他看見馬格納斯在醫(yī)院用筆記本玩《英雄聯(lián)盟》,劇版只有幾個手辦做暗示。(原著里圖琳的女兒莉也玩,不過不知道是不是翻譯問題,作者索倫·斯外斯特普貌似并不了解這個游戲,因為他一直在書中描述兩個孩子追求升到六級,雖然他寫出到了圣槍游俠)。
譯本三百零七頁,結局。愛絲翠在被找到前有一大段的描寫,解釋雖然她身世凄慘但早已放棄仇恨并沒有任何傷害他人的想法,哥哥的復仇只是他心理扭曲的一廂情愿,實質(zhì)上他是在束縛囚禁著愛絲翠。劇版只有一句話——告訴她父母我盡力了。
伏筆結局,心理變態(tài)卻不是真正兇手的萊納斯·貝克被放了出來,他認為栗子人殺手太過業(yè)余,登上火車的他坐在窗邊看見一個帶著女兒的單身母親,想著自己可能能想出什么法子打發(fā)時間。原著就是給了個毛骨悚然的開放式恐怖結局,劇版沒有這么直白。
總之,作為小說改編,《寒栗》的表現(xiàn)算是中規(guī)中矩,選角沒有拉跨。但一部在自由自在的Netflix播出的劇,對血腥內(nèi)容做出如此之多的修改還是挺讓我詫異的,尸體擺放不說,特別是很多場景謎一樣的去掉了黑夜、雨夜的設定,不知道為什么要如此破壞氛圍,可能是成本或者技術不夠吧。對多角度情節(jié)的刪減可以理解,完全照搬會很影響觀感。但還是推薦感興趣的觀眾去讀一讀原著《寒栗》,我是一天就讀完了,腦海里浮現(xiàn)的場面還是比劇集要精彩點。
今天聊聊丹麥劇《寒栗》。
片名Kastanjemanden / The Chestnut Man (2021),別名栗子人 / 栗子人殺手(港/臺)。
本劇是Netflix在丹麥攝制的丹麥本土劇集,根據(jù)索倫·斯外斯特普(S?ren Sveistrup)的同名小說改編。
故事從35年前的案件開始倒敘,引出了一系列駭人聽聞的謀殺案件。新近發(fā)生的案件還牽扯到了丹麥社會部長羅莎·哈頓(Rosa Hartung),社會影響較大,警探奈亞·圖林(Naia Thulin)和她新搭檔馬克·赫斯(Mark Hess)需要盡快找出真兇,阻止罪犯進一步犯罪。
觀眾如果熟悉丹麥劇《謀殺》(Forbrydelsen ,2007),或者熟悉美版翻拍的《謀殺》(The Killing ,2011)的話,那么會在這部《寒栗》中找到許多熟悉的元素。
在《謀殺》和《寒栗》中,兩部劇都在一種較為緩慢的節(jié)奏中展開,帶著觀眾一點一點地靠近真相;作為主人公的警探都是一名單身母親,帶著一個拖油瓶孩子,每天忙于工作,疏于陪伴家人;她的搭檔都是一個不省心的新人,初來乍到的新人資歷尚淺,但洞察力絲毫不輸老人;這對搭檔在社交方面能力都很堪憂,但專業(yè)技能卻很精通。
劇中冷色調(diào)占據(jù)主體,充斥著藍色、白色和灰色的視覺效果,以及大量航拍俯視鏡頭,用帶著社會現(xiàn)實主義的視角看待問題。
看似平靜平等的社會下暗流涌動。在最講究人權的地方,隱藏著最黑暗暴虐的罪行。
故事把政治和連環(huán)殺手結合起來,怨恨的種子一直埋藏在人們心中,遭受過不公待遇想要報復的人在等待一個復仇的機會。案子不干則已,一干就要干得驚天動地。
隨著劇情發(fā)展,大家漸漸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被投訴傷害過孩子、或者對孩子受傷置之不理的家長會成為兇手目標。
傷痕累累、殘缺不全的尸體暗示著兇手對受害者的仇恨和心中對特定人群的厭惡,他用這種方式發(fā)出宣言,也暴露了自己的身世。
戀童、虐待、家庭暴力,都成了暴力滋生的土壤,足以影響一代人。
劇版《寒栗》相比小說,大幅改良了兇案現(xiàn)場描寫,讓原本令人難受不安的兇案現(xiàn)場縮減到為數(shù)不多的鏡頭。
這應該是出于照顧觀眾的考慮,太過殘暴的尸體細節(jié)描寫會顯得不合時宜。大部分情況只需要通過語言描述和簡單的鏡頭就能完成,如果拍得太過血腥,導致劇集被禁被批評就得不償失了。
在《寒栗》中,兇手會在將受害者殘忍地殺害,留下一個令人作嘔的犯罪現(xiàn)場,同時還會留下一個由烤栗子做成的栗子人。“栗子人”也就成了這個殺人兇手的代號,原本可愛好吃的栗子人成了一個陰森恐怖的代名詞。
《寒栗》在一種不疾不徐的速度中緩緩展開兇案,每次都會用相似的腔調(diào),說起一件又一件案子,就在大家以為故事沒什么進展的時候,劇中就會出現(xiàn)一個全新的勁爆點,充分調(diào)動起觀眾的好奇心,引著觀眾看下去。
故事圍繞著兇手的作案動機,一點一點地撥開迷霧找出真相。
真相就在眼前,但引而不發(fā),勾起觀眾的無限遐想和追下去的動力。有經(jīng)驗的觀眾已經(jīng)能夠從被害者的共性上找出一些蛛絲馬跡,但絲毫不會減少追劇時的不安與焦慮。
觀劇的一大樂趣就是猜測“栗子人”到底會是誰。
此類懸疑題材劇集的一大特點就是安排每個角色都有屬于自己的小秘密。隨著不斷揭開角色身上的小秘密,故事也能實現(xiàn)一定程度的反轉(zhuǎn)。
《寒栗》同樣采取類似策略,小孩子做手工的栗子人原本天真無邪,被放到案發(fā)現(xiàn)場,成了犯罪分子標記身份和挑釁警方的工具后,立馬增添了很多恐怖氣息。劇情圍繞栗子人,不斷深挖背后故事,足以給觀眾不一樣的感覺。
相比丹麥版《謀殺》20集,和美版《謀殺》13集,這部《寒栗》用短短6集就講完了一個精彩故事。
給人的整體感覺更加緊湊,故事豐滿、邏輯嚴密,絕不拖泥帶水,尤其是在最后一集中,劇情直接起飛,讓人應接不暇、直呼過癮。
《寒栗》整體節(jié)奏很快,在一個明確的方向驅(qū)動下,真相令人大跌眼鏡。
影響一生的童年,
慘痛代價的罪罰。
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公眾號:妙看影視
最近有部片子,人人菌強烈推薦。
根據(jù)《總有一天》編劇的處女作改編。
這本小說入圍犯罪推理小說界的“奧斯卡”金匕首
可以說是北歐犯罪小說新標桿。
《總有一天》
“以暴制暴”“連環(huán)殺人”“肢解”“虐童”... ...
看過的人都說,令人脊背發(fā)涼,不寒而栗。
而網(wǎng)飛接手,拍攝這本小說,可謂完美還原。
它就是——《寒栗》
《寒栗》
1987年的午后。
有一家人的牛跑了。
老警察開車去他們家提醒。
沒人應,老警察走過他們的院子。
卻發(fā)現(xiàn)院子里躺著一只死掉的豬
地上留著作案工具,是槍擊。
車子里的狗在不安的叫著。
老警察走進房間里。
沒走幾步就看到一個女人頭躺在桌子上。
都是血。
這個女人已經(jīng)死了。
一轉(zhuǎn)彎,拿著槍的老警察一下子停住了。
一個人坐在地上靠著墻。
被碰一下,緩緩地倒在地上。
他也死了。
打開浴室的門。
浴缸里滿滿一缸的血水。
一只手搭在外面。
地上躺著滿是血的斧子。
而浴缸里面的人睜著眼睛,卻已經(jīng)死了。
一所房子中,已經(jīng)死了三個人。
還有人生還嗎?
老警察忽然余光瞥見有什么東西在動。
他慢慢的拉開門。
墻上靠著一個小男孩。
他還有呼吸!
老警察馬上撥打了救援電話。
電話中,女同事問他,“還有一個寄養(yǎng)的小女孩?!?/span>
小女孩?她又在哪里?
救人要緊。
來不及等救援,老警察掛了電話,手中握著槍。
開始找寄養(yǎng)的小女孩。
他謹慎的走向地下室,拉開地下室的另一扇門。
那扇門的鎖被破壞了。
房間里很暗,臟兮兮的。
桌子上擺著一個又一個栗子人。
造型各異,有的可愛,有的卻很扭曲。
栗子人:由兩個栗子、四根火柴做成的栗子人娃娃。
忽然他的背后發(fā)出了響聲。
老警察立即拿著槍指著那里,看清了人,他才放松下來。
角落的桌子下面。
一個女孩抱著臟兮兮的身子,瑟瑟發(fā)抖。
是這家寄養(yǎng)的小女孩。
他說了些話,但女孩顯然沒有聽進去。
女孩用手捂住了耳朵。
老警察也許意識到了什么,覺得不對勁。
他回過頭,忽然——
一斧子砸了過來。
血濺在了那些栗子人身上。
這一家人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又是誰殺害了老警察?
故事來到哥本哈根的10月。
圖琳是一名警察,她準備找上司為自己寫推薦信。
調(diào)到網(wǎng)絡犯罪部門NC3。
但沒想到,麻煩來了。
胡蘇姆有一名女性離奇死亡。
而圖琳需要和她的新搭檔去調(diào)查這件事。
她的新搭檔很奇怪。
海斯,一個快被歐洲刑警組織開除的男人。
走路時總是心不在焉。
工作時不是打電話,就是要買咖啡。
看起來在盡可能的偷懶。
死亡的女性是一名37歲的牙科護理師。
她在睡覺的時候被偷襲。
地下室的門鎖被撬開。
而最后是鄰居在游樂場被狗叫聲吸引。
發(fā)現(xiàn)了她。
穿過密集的樹林。
白布掀開,是那個女人的尸體。
她沒有穿鞋,雙腳干凈,是被迷暈帶到這里的。
一只手被銬在上面的鎖鏈。
而另一只手,整個手掌被切斷,露出圓圓的橫截面。
被染紅的白色襯衫下。
這個女人的手不翼而飛。
死亡的時間剛好下了一場雨。
所有的證據(jù)都被雨水沖刷干凈。
這里整夜都有大車經(jīng)過。
人的聲音都會被全部掩蓋。
游樂場距離鄰居家很遠。
沒有目擊者。
沒有任何證據(jù)。
法醫(yī)也束手無策。
找不到死者丟失的手,沒有任何的證據(jù)。
海斯他們發(fā)現(xiàn)了擺在地上的栗子人。
還帶著午夜的雨水。
這是現(xiàn)場唯一留下的證物。
故事到這,沒有任何的頭緒。
到底是誰殺了這個女人?
目前也只有一個嫌疑人。
她的情人——漢斯。
而她的情人出場時,一直不停的叫著女人的孩子——馬格納斯。
案發(fā)前,女人和漢斯似乎吵了架。
她們討論了馬格納斯的事情。
而且換了門鎖。
看起來要和他分手。
漢斯說自己案發(fā)時在旅館。
但沒有證人。
他有很大的可能是在撒謊。
而且最重要的是,女人丟失的左手,上面戴著他們的訂婚戒指。
所以是因為情殺嗎?
但警察找不到逮捕漢斯的證據(jù)。
而女人的兒子馬格納斯雖然一直在家。
可是卻什么也沒聽到。
而且他還有自閉癥,拒絕與陌生人溝通。
案子已經(jīng)來到了瓶頸。
此時辦案人員忽然緊張兮兮的找到女警察圖琳。
案發(fā)現(xiàn)場的那個栗子人身上滿是指紋。
而那個指紋竟然是已經(jīng)死去的女孩——克里斯汀。
一年前已經(jīng)失蹤并且通報死亡的女孩。
她的指紋怎么會出現(xiàn)在一年后的案發(fā)現(xiàn)場內(nèi)?
也許,這只是巧合。
有可能是別人意外拿到了她的栗子人。
當務之急,必須要去克里斯汀家里了解情況。
但被圖琳的上司拒絕了。
原來克里斯汀的背景不簡單。
她的母親是政治家,哈通。
因為女兒的失蹤消失了很久,最近才重新上任。
圖琳的上司不想惹麻煩。
圖琳表面上答應。
但私下里還是直接過去了。
顯然傷口還未愈合的一家人對這件事反應很大。
但也從他們的了解中得知。
克里斯汀一直有和朋友在節(jié)日中販賣栗子人。
而買栗子人的人有很多。
認識的、不認識的...現(xiàn)在就如同大海撈針。
也許這只不過是一個巧合。
但圖琳的搭檔海斯并不認可。
他似乎有自己的秘密,晚上獨自在家查看殺害克里斯汀兇手的采訪。
忽然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克里斯汀的尸體到現(xiàn)在都沒有找到。
那個殺害克里斯汀、并認罪的兇手,他在說謊!
與此同時,克里斯汀的爸爸找到女兒的好友。
從女兒好友的口中得知。
克里斯汀去年并沒有做栗子人!
那一開始殘忍殺害女人,并截肢的兇手到底是誰?
又跟克里斯汀有什么關系?
克里斯汀是否還活著?
又為什么現(xiàn)場會出現(xiàn)栗子人?
這些問題都在網(wǎng)飛最新力作《寒栗》中,一一解答。
感興趣的小伙伴看起來。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如果喜歡,請點贊評論收藏三連告訴人人菌哦~
縱觀整部劇,在劇中出現(xiàn)的幾個丹麥政府部門,工作表現(xiàn)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浮于表面的忙碌與實際效果的慘淡。 這個立意是貫徹全劇的,從第一集1987年的農(nóng)場案就有所體現(xiàn)了。中年胖警察在回家路上,接到調(diào)遣去查看農(nóng)場,結果發(fā)現(xiàn)滅門慘案。 毫無怨言地接受下班后的任務,說明他還是相當有責任心。然而邊開車邊吃東西,沒有慎重保護命案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小女孩后輕率的把槍放到臺子上,這全都是不夠職業(yè)不夠經(jīng)驗的表現(xiàn),作為一個中年警察來說很不應該。 結果也不意外,他不僅沒能有效的處理好案件,還把自己的命也搭進去了。 這就是“浮于表面的積極實際等于無能”的體現(xiàn)。 男主赫斯這個人物的設定也別有深意。他并不是丹麥警局系統(tǒng)內(nèi)的人,他被歐洲刑警組織嫌棄,派遣到丹麥協(xié)助處理案件,根據(jù)劇集側面的交代,應該是由于不注重服從和人情。 當發(fā)現(xiàn)栗子人上的指紋和失蹤的社會事務部部長羅莎哈同的女兒相當接近時,警局頭子的決定是講一下人情,不要去打擾剛重新上任的部長,而赫斯則是果斷的違反命令。 劇里由于“講人情”而出現(xiàn)的貽誤有很多次,而作為“局外人”的赫斯則多次“不顧人情”而獲得突破口。 政治人物的謀權行為也是工作效率的一個阻礙。羅莎的對手指出,首相重新任命羅莎作為社會事務部部長,只不過是利用她來拉同情票。羅莎的男助手多次勸她不要由于案件而影響到仕途(包括他自己的,羅莎的,以及首相的),而羅莎幾乎是等到最后才表現(xiàn)出找回女兒的決心,在此之前她同樣是多次勸說丈夫不要繼續(xù)糾結于此事。她也打過“人情牌”,就是拿照顧兒子的情緒當牌打。
實際上,作為一個女人和母親,她放棄尋找女兒的決定遠比丈夫來得早和堅決,原因就在于她仍然是一個有野心的政治家。而在她的任內(nèi),她所轄管的社工部門工作也出現(xiàn)紕漏,導致有一個想謀殺她的分支劇情的出現(xiàn)(女護士與男司機)。 還有一個很巧妙的地方必須提到。正是因為政府部門整體表現(xiàn)的拉跨,才掩護了元兇最初的破綻。作為一個不懂骨科的外行,赫斯僅僅研究兩天就發(fā)現(xiàn)了分尸的砍刀上必然存在骨屑微粒,而法醫(yī)卻為何對此毫無提及呢?我開始是有過這樣的懷疑的,但是想想,其他人都那么無能,法醫(yī)無能也不是什么奇事。 聽說原著很長,而劇只有短短6集,但就我粗略的了解,砍掉的那些都砍得不錯,雖然可能少了一些更神秘刺激的成分,但是整部劇更加緊靠著鞭策政府這個立意,全劇結構非常堅實緊湊,雖然劇情仍只是一般懸疑片的套路,但憑著這個立意和結構,以及演員在線的演技,已經(jīng)足以擔當5星的評價。
就像多年前的那部《贖罪》和《狩獵》一樣,小屁孩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隨隨便便便一句謊話就能輕松毀掉別人的人生。CNM~
開篇的滅門現(xiàn)場很恐怖??帶入感極強!
隨處可見各種常用的歐美罪案劇套路,但組合起來,完成得還不錯。只要你不過于推敲故事情節(jié)的bug。不過即使如此,依然有個無法無視的缺陷:第三位受害者之死明顯拋出了一個問題——兇手就在兇案組內(nèi)部。但是電視劇完全沒有往這個方向展開,故意回避了這個驚天bug.
單親育兒,截肢殺戮,家族樹;急于轉(zhuǎn)業(yè)的女大佬搭檔外表摸魚實際硬派的北歐社恐男,人物塑造還可以,但劇情牽強巧合處不少,貌似和《The Killing》是一個制作團隊,所以呈現(xiàn)得像一部倉促簡約版的《The Killing》
編劇和觀眾的《謀殺》代餐。
我竟然更同情那個殺人犯,社福部長說謊的時候已經(jīng)不小了,她很清楚自己說什么可以把雙胞胎趕走,而且她自己也是被領養(yǎng)的,為什么做這種事?
可以預見一大波美劇又在翻拍的路上。后兩集偏弱。
應該是去年這時候拍的吧,最后一集才認出航拍市區(qū)的地方除了議院是enghave plads,只去過幾次vesterbro那里。劇整體很有質(zhì)感,攝影配樂出彩。別看兇手不顧施暴的養(yǎng)父,只是怪罪養(yǎng)母沒有盡職,女警探也說了父親的責任和母親本應相同。劇里明面上只短暫討論了一點,其實反思的家庭問題是丹麥的重要社會論題之一。丹麥在這方面已經(jīng)出臺政策比如是父母雙方共同休產(chǎn)假,但像其他國家一樣,真正平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丹麥劇一貫的水準之上。 只求美國人不要來翻拍。
北歐懸疑劇都長一個樣子:生活看似錦衣玉食,靈魂實則千瘡百孔,自我救贖抵得過黑夜漫長。
羅莎的兒子真帥,什么時候我們也能拍這么現(xiàn)實的電視劇,有酗酒傷心的爸爸,心智頹廢的父親,單身堅強的母親。我小時候也說過謊讓父母的不穩(wěn)定的婚姻雪上加霜。
??邊看我邊想吃栗子??
一口氣刷完,作為沒看過原著小說的人來說,完成度相當高,很好看!
不眠號最后一集被詬病的問題無非就是沒怎么花錢,哐哐哐的炸幾首潛艇,觀眾的腎上激素就有了。寒栗雖然沒有潛艇可以炸,但是可以虐主角?。。?!舍不得傷害主角的劇都不是好劇!
圍繞家庭展開的罪與罰,懸念、進程規(guī)劃得不錯,很好看。
畫風沒有想象中的陰森寒冷,并且弱化了原著中的獵奇恐怖元素,比如第三集的死亡場景,尸體沒有被擺在樹上,口中支撐栗子人的鏡頭也沒有。為了縮短篇幅把連環(huán)殺手施暴追逐的過程和一些次要角色的描寫也刪去了,像是里克斯為了證明自己外出查看聲響被殺也沒了,主干劇情基本一模一樣,但詭異和驚悚大打折扣,結尾也去掉了一些描寫。改:原來不是索倫·斯外斯特普自編自導!被騙了(已經(jīng)添加兩位導演的信息),那很多細節(jié)性甚至影響風格的改動都可以解釋了,還是推薦讀原著《寒栗》,讀書時頭腦里浮現(xiàn)的畫面比劇要精彩,劇集選角倒是還可以。
1折騰一圈,殺了一堆無關的人,兇手真正的報復對象卻闔家團圓。2當媽的因為什么對孩子疏于照顧而被檢舉被殺害,性侵孩子的父親甚至收不到威脅短信。3劇完成的還行,但是三觀不敢茍同。
犯人既殘忍又聰明,使整體劇情顯得很出色。冷色調(diào)的濾鏡也看著很舒服。“栗子人”這個小玩具看起來真的很陰間。
演員表出賣了兇手。。。
案子本身還可以,但有些地方?jīng)]講明白,而且警方三番五次沒確定證據(jù)就結案也很是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