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吉亞庫塔伊西一所學校門口的偶遇。Lisa和Giorgi撞到了一起,一本書掉在了地上。他們顯然暈頭轉向,甚至沒有告訴對方自己的名字,就安排了一次約會。這是一見鐘情,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樣,一切都開始變得生動起來:監(jiān)控攝像頭變成了邪惡的眼睛,排水管變成了神諭,他們閉上眼睛,然后-叮!這對戀人被詛咒了,注定第二天醒來后面目全非。但是,正是這個阻礙他們再次相遇的超自然障礙,成為他們進入一個完全由日常生活的魔力所統(tǒng)治的世界的門票-以簡單的美、溫柔的喜劇和對足球的熱情,感染了年輕人和老年人,甚至是痰多的街邊狗瓦爾迪。
《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看見什么?》于2021年3月首映于柏林電影節(jié),提名金熊獎,而后于10月的第五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上與中國觀眾見面,斬獲了“羅伯托·羅西里尼榮譽·特別表揚”獎項,受到了現(xiàn)場觀眾們的諸多好評,也令更多影迷備受期待。
對于這部影片,我們特地邀請到了導演亞歷山大·科貝里澤本人進行了深度采訪。 本次采訪采用文字書信的形式來進行溝通,希望能為所有對這部影片感興趣的觀眾、影迷,帶來一些解答與幫助。 導演是格魯吉亞人,母語非英語,雙方的問答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語言誤讀與行文問題,在翻譯中我們已盡可能還原本意。 為便于大家閱讀,本文僅呈現(xiàn)中字翻譯。所有(括號)里的內容,均為筆者為輔助理解的補充。
1/
后浪電影:在平遙電影展的展映中,您對這部影片的開場白介紹和片中的一些行為都很有趣,您時時刻刻作為一個“缺席的在場”,提醒觀眾。 您本人雖然沒有出現(xiàn),但強調了這絕對是您本人的作品,這種有趣的互動是您對觀眾開的一個小玩笑嗎?還是想提醒觀眾一些別的寓意呢?
亞歷山大·科貝里澤:目前我正在拍一部電影,主角是一個我們看不到身體,但可以聽到其聲音的“隱形人”。 我在試著搞清楚要如何拍攝他。我計劃用我其他作品中拍攝“可見”人物的方式來呈現(xiàn)這個“不可見”的角色,但目前仍然不知道最終的拍攝方式以及它的可行性。 每次我發(fā)現(xiàn)一些可能性的時候,我都會試一試。所以,我才會(在錄制視頻的當時)有一種在鏡頭前變得不可視的想法。
2/
后浪電影:實際上,作為一名觀眾,對于影片的內容而言,我覺得如果不足夠了解 20 世紀的全球史、思想史、文明史,以及足球史甚至更多歷史常識或知識,是很難完全讀懂您在影片中的部分構思的。 因此,看完影片后,我們不得不為了更明白您的表達而去“補課”。 您會覺得觀眾如果沒完全捕捉到您作品的涵義而失去對影片的理解?
亞歷山大·科貝里澤:我自己絕非一個知識分子,我想很多人都比我更聰明,也受過更好的教育,所以我不認為觀眾在觀看和理解我拍的電影時會產生任何問題和困惑。 電影制作者們總是自持甚高,覺得自己比看電影的觀眾更聰明,可往往這些人拍的電影大多都蠻糟糕的。 例如,在觀看某些好萊塢制作的電影時,你會有一種被侮辱的感覺,因為你會覺得這部電影背后的創(chuàng)作者有預設(自己“全知”視角的)立場,認為觀眾是愚笨(看不懂)的人。但實際情況總是恰恰相反。
3/
后浪電影:您最想對觀眾表達的情感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愛”的重要性。并且,您是一個很棒的導演,即便是這些細節(jié)的東西不被大眾觀眾熟悉,也仍舊可以感受到您作為一個作者導演的魅力。
亞歷山大·科貝里澤:很難說我從一開始就知道想借這部電影來分享哪些確切的情緒或想法。當然會有一些,但正如我經歷過的,有時你個人的感覺和想法是一回事,而實際操作起來又會是另外一回事—— 在創(chuàng)作一部電影時,或許你從學到的制作方法上出發(fā),本身想做一個富有樂趣與幸福元素的喜劇片,而最終它充滿了悲傷的感覺或其他情緒——所以這事關“信任”,你必須相信你的作品。
4/
后浪電影:關于攝影:您在片中用到了很多近景和特寫鏡頭,雖然看上去是某種距離的拉進,但實際上會讓人有一種關注人物肖像本身的感覺,距離片中人很近,但視角一直都保持著禮貌的客觀。 這是不是您在拍攝電影中保持的態(tài)度?一種與被拍攝人物要保持適當距離的態(tài)度。
亞歷山大·科貝里澤:我認為與被拍攝者的距離是電影拍攝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當然我所指的是物理距離。這個物理距離雖然不能絕對地定義電影中的人物,但確實細微的差別會造成效果上的巨大差異。 所以,選擇本身沒有什么對錯與否,大家只需要找到適合自己表達立場的距離就好。 當創(chuàng)作者需要呈現(xiàn)一個特寫鏡頭或局部細節(jié)的畫面時,是選擇近距離拍攝還是使用長焦鏡頭遠距離拍攝——這不僅取決于對后景清晰度的設想,也不僅取決于鏡頭在客觀呈現(xiàn)與主觀觀察間的角度選擇——最重要的,它是電影人的立場表達。
5/
后浪電影:關于觀影體驗:提示音“閉眼-3、2、1-睜眼”的臺詞,是在將觀眾代入電影之夢境還是提示回到現(xiàn)實之中呢?
亞歷山大·科貝里澤:我沒從這個層面想過——但我非常喜歡這個說法。觀眾在“這里”閉上眼睛,在“那邊”睜開眼睛。 在“這里”利昂內爾·梅西只拿到了世界杯亞軍——在“那邊”他拿到了大力神杯; 在“這里”的庫塔伊西,你很難沖洗照片——在“那邊”的庫塔伊西,我們有一個工作室在沖洗16mm膠片。(“這里”指現(xiàn)實世界,而別處則意味著“夢境”) 我得更多地考慮一下你提出的這個概念。對我來說,這個故事是個游戲,而這句話是在提示觀眾們一起開始做游戲。 在這個游戲里,所有的觀眾可以,可以重返童年,回到電影擁有魔力的時代。
6/
后浪電影:在這部電影中,我能看到一些熟悉的文本的影子。例如,男演員和女演員在路口相遇的場景,會令我想起詩人辛波斯卡的詩比如《一見鐘情》,曾有位知名畫家根據(jù)這首詩繪制了一本漫畫叫做《向左走向右走》。整個鏡頭很美,非常詩意化。 此外,片中一些擬人化手法的運用,例如會說話的水管等等,也豐富了片子的一些“超現(xiàn)實主義”的風格。但值得注意的是,整部電影的基調既充滿了現(xiàn)實主義色彩又有奇幻元素,您覺得這種表達是否矛盾?或者說,您這樣別有心意的設計,是特地在等待觀眾發(fā)現(xiàn)呢?
亞歷山大·科貝里澤:有趣的是,你提到了維斯拉瓦·辛波絲卡。在庫塔伊西——在我們制作這部電影的城市,加拉克蒂尼大街上,你會發(fā)現(xiàn)辛波斯卡的詩就寫在墻上。我就是這樣碰巧在開拍攝前幾個月發(fā)現(xiàn)了她,這對這部電影非常重要。 (注釋:加拉克蒂尼(Galaktioni)是二十世紀的格魯吉亞詩人,其作品深刻影響了隨后幾代格魯吉亞詩人。) 現(xiàn)在你提到她的名字時,我才意識到某個想法或者概念在我們根本未曾意識到的時候,就已經侵入我們的頭腦、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為我們所做的事情的一部分。
我在制作這部電影時的動機,是想為如今被人們視作不尋常或不可能的那些事件、時機以及場合,提供一個(影像)空間。 所有看似魔幻的東西本就理應是真實的——因為希望一棵樹成某種象征就讓它說人話,這種事在我的電影中絕不會發(fā)生——它如果說話了,只可能因為樹在這個世界當中本就具備說話的屬性——我從來沒有聽過它講話,但并不意味著這是不可能的。
7/
后浪電影:您能否闡釋一下片名的涵義?我的個人理解是:天空是全人類共享的一樣東西,如同“愛”這個東西一樣。
亞歷山大·科貝里澤:每次梅西進球后都會朝著天空望去。他進球時的經典動作,他與我們頭頂這片天空的聯(lián)系,這些一直令我印象深刻。他有著自己的理由抬頭仰望天空,我們亦是。這是一個具備個人經驗的普世性動作。 世世代代以來,人們都會仰望頭頂?shù)倪@片天空,所見之物也有所不同?,F(xiàn)在,我們可以在學校里得到關于“天空”的精確答案(譬如宇宙、星球、大氣層等什么的),但我感覺(關于“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看見什么?”的答案)未來也可能會再次發(fā)生改變。
8/
后浪電影:您的這部新作與前期創(chuàng)作有序列上的聯(lián)系嗎?非常期待可以看到您之前的作品。
亞歷山大·科貝里澤:在制作這部電影的時候,我試圖與前一部電影保持點距離,因為總會有種危險出現(xiàn),就是你興許會找到一種舒適的拍片方式,并且開始重復自己。但我也不想規(guī)定或禁止自己怎么做,所以我決定就只是順其自然。 現(xiàn)在這兩部電影之間的相似之處比我想象中的多一些,不過我(對這個結果)并不反感。 這部電影是很個人的,這是我在拍攝當下的感受。我原本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來完成這部片子,但是現(xiàn)有的這種方式會更加真誠一些,更加忠于我自己。
9/
后浪電影:這部作品的拍攝手法和構思令人感覺您對電影語言有著豐富的把控。在具體觀影的時候,我覺得您在以電影語言作為語言系統(tǒng)的一種代表,嘗試對電影形式做一個整體性的顛覆??梢赃@么理解嗎?
亞歷山大·科貝里澤:我一直很喜歡看電影,但我并不算一個“Cinephile”/影迷。我看過一些電影,但有些“電影導演必看片目”的電影我還沒看完。我周圍很多人的閱片量都比我大。 對我來說,拍電影已經成為了某種生活方式,這就是我所做的事情——我拍電影,并且試圖理解電影具體的運作原理。 我有一些模式和知識的累積,也在實踐中積攢了些并不足夠豐富的經驗——所以我拍電影,并且試圖通過拍電影這件事來理解電影本身的真正含義。
10/
后浪電影:片中充斥著很多局部的構圖,和大量的特寫與近景,體現(xiàn)了一種看似動態(tài)實則靜態(tài)的美。 這像是回歸到了早期電影史中的蒙太奇浪潮,我杜撰了一個詞匯來形容這樣對特點——“照片蒙太奇”,意思是指強調單幅/單個鏡頭的攝影感、靜止感和沉浸感,這些鏡頭連貫在一起構成了這部影片的無數(shù)個段落。 在此基礎加上電影聲音的配合,一起成就了這部片子獨有的語言形式,整體給人一種真實、親切的觀影感受。 您是否有意地在還給電影創(chuàng)作一種自由性和隨意性?
亞歷山大·科貝里澤:我認為,在電影被發(fā)明的初期階段,在上個世紀初人們開始嘗試制作電影的時候,所有影像表達的可能性就幾乎被探索遍了。 事實上,這些可能性有時很隱晦,有時會在短暫的時間內悄然出現(xiàn),如果你看得不夠仔細和專注的話,就捕捉不到。 所以早期的電影人們傾盡所能,他們種下了一棵樹,而后這棵樹開始不斷生長。它本可以有數(shù)不清的分支,但整個行業(yè)卻只遵循著一個分支來發(fā)展,并將其命名為“電影”。 除此之外其他的分支,便成了我們心之所向但并非(整體意義上的)“電影”的東西。它們被叫做“實驗電影、藝術電影、作者電影” 等等。 通過這樣的歸納方式,工業(yè)主流排除了不適于呈現(xiàn)日常生活的影像形式。那些不符合標準時長、不重在講述一個可理解的故事的影片,都被認為不那么“電影”,是某種陌生的、怪異的存在。 但是我們要知道主流的電影形式,也只是「電影」這棵龐然大樹的一個小分支而已,甚至不是一根主干。 對電影人來說,至關重要的是要爬向這棵樹的更多分支去,爬上這棵樹的冠頂去,在那里才會看到整片森林。
11/
后浪電影:您愿意給觀眾分享一些關于拍攝這部影片過程中,令您本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嗎?
亞歷山大·科貝里澤:我之前的作品幾乎都由我一人完成。但這部電影是由一個更大的團隊合作拍攝的。這兩者有很大的區(qū)別。
兩種制作方式我都很喜歡,但在開拍之前,我有隱隱擔憂過“非獨立”(不是獨自一人而是與他人共同合作)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出「私人化表達」的可能性。 顯然,結果證明這是可能實現(xiàn)的。不僅可能,我們在一起工作時會覺得這是少有的美妙體驗:在《仰望天空》工作過程中,每個人都貢獻了個人化和私人化的內容,最終讓這一切組成更大的整體——一部電影。
12/
后浪電影:您是否會覺得我們這樣“文本細讀”的觀看方式,距離您攝制本片的初衷背道而馳?
亞歷山大·科貝里澤:你對這部電影的看法感動了我,我想我已經學到了一些新的東西,謝謝你。
采訪后記
這是一次很有收獲的采訪,導演難得的保持著他的童心和純真,他對自己作品、拍攝團隊以及觀眾的態(tài)度,非常令人感動。以及對問題中不太了解的部分,導演也誠懇地進行了思考與回應。 例如對于第6個問題的回答,片中對于事物的擬人化,不是因為用它們說話來作為象征符合,而是對導演而言,他相信樹是可以說話的,生活中不是因為樹不說話,只是我們不具備聽到樹說話的能力,無法與之溝通,這是對生命與大自然的尊重。 問題9的回答,感覺導演很謙虛,也似乎回避了提出的問題,可能是在問題的語言表達上不夠清晰。影片中其實也看到了阿巴斯的一些影響,在平遙影片放映結束后,導演于自我陳述視頻中提到過這點,便沒有過多追問。 而問題10更多透露出了導演的電影觀念,和對待電影史的一種個人視角。他把“電影”、“影像”的發(fā)展比喻為植物的生長,就像一株渴望長成枝繁葉茂的樹,各有分枝。而除了你所看到的這棵樹,還要接納別的樹存在。
在最后一問中,本人其實也借此機會向導演調查了一個真切的問題:我們的一切“文本細讀”會不會令創(chuàng)作者覺得多余?甚至斷章取義,毫無意義。非常有幸的是,在個人對這部電影的感知里,“誤讀”與“細讀”的邊界還不是那么的明顯。 我們作為觀眾或多或少地汲取到了作品中的養(yǎng)分,滿足了好奇心,導演也可以從這些反饋中感受到觀眾的喜歡,彼此都在這件事情里收獲了純粹的快樂,關于電影的快樂。 最后,也想感謝導演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回復這些冗長的、繁復的問題。
這是電影人與愛電影人,素未謀面的文字交流,這些文字基于電影,也交匯于電影。這種體驗很奇妙,也許就像是「電影」這株參天大樹的一片葉子吧。 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看見什么?當觀看這部電影時,你們看到了什么呢?
-FIN-
采訪|路過 為了承受地球上的悲哀與幸福(后浪電影)
校對 | Flo (和觀映像Hugoeast)
排版|Juan (后浪電影)
聯(lián)合策劃 | 后浪電影、和觀映像Hugoeast
原文可見于:與“隱形人”導演仰望天空,共享愛|和觀專欄
本文首發(fā)於公眾號“拋開書本”。
這是一部有點“致幻效果”的影片,很多人看完后,幾乎想要住進片中的格魯吉亞古城,導演用了大量長鏡頭,記錄不同年齡的孩子,等好友一起去看球賽的狗狗,熱門的球迷聚集點,橋梁,河流,露天咖啡館,冰淇淋店.....
這也是一個拒絕程式化“浪漫主義”的愛情故事,男女主角在初見后遭遇詛咒,換了臉,失去各自最擅長的能力,由此開啟長長的失落和尋找之旅?!笆洹笔请[在私人空間的,在公共場所,Lisa和Giorgi仍維系著表面的平靜,承受著詛咒造成的后果。
整部影片是“反煽情”也拒絕“戲劇化”的,如果是一個習慣于觀影過程接受強刺激,或是期待被催淚,被戳中笑點,這部影片的效果可能是催眠。觀影中,我唯一找到的“高濃度的”、“有情緒的”句子出自中間部分的一段旁白——“麗莎和喬治每天見到彼此,然而,他們一直在尋找對方?!保↙isa and George see each other each day. But they are still searching for each other.)
我很喜歡這句旁白,也許因為它符合我當下對于“愛情”的理解,或是純粹由于它文字表達上的美感。我也很愛這部“想要說很多”同時又大量留白的影片。
如導演在影片自述中所說,很多時候,我們是通過(愛情)電影學習接吻的。我也意識到我過去“不接地氣”的浪漫主義,很大程度是被諸多愛情片“啟蒙”的。我(們)太過追求“戲劇化”的情節(jié),以致有時難以忍受高濃度/重口味影片之外“平淡”的日常生活。
《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看見什么?》提供另一種進入電影/真實生活的視角:如何從“日?!背霭l(fā),抵達不平常?
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看見什么?
what do we see when we look at the sky?
采訪:夢卿
導演:亞歷山大·科貝里澤 (Aleksandre Koberidze)
翻譯:Miranda、夢卿
校對:夢卿
Q: 在這部電影里,有一些情節(jié)像是個人對童年記憶的追憶。有趣的是,當一個人漸漸長大,他對童年的記憶也慢慢退化消失了。似乎影片中的每個人都欣然地接受了這樣的事實,沒有人質疑這其中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請問你為何設計這樣的情節(jié)呢?
A:好的。其實,我所記得的童年發(fā)生的事情屈指可數(shù)?,F(xiàn)在看來,那些記憶沒有完全消失,只是少之又少。但是,當我想到,某些在過去好幾代人身上發(fā)生的事情,我又覺得這樣的記憶越來越少了。這是一種持續(xù)在消失的東西,一方面來看,對一些事情的記憶隨著時間流逝而消散,是傷感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我認為它很糟糕。所以,如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太可能實現(xiàn)的話,至少在電影里,我嘗試給這一部分(童年記憶)留白。
Q: 我發(fā)現(xiàn),電影中有很多長鏡頭是在河邊,橋上,當?shù)厥忻裣矚g的地方拍攝的,而不是在庫塔伊西(Kutaisi)那些著名的旅游景點。我想問一個關于這取景地點的問題,你為什么選擇完全在庫塔伊西拍攝這部電影呢?你如何看待這座城市?
A: 雖然今天的庫塔伊西,只是格魯吉亞的一個小城市,但對我們(國家)來說,它的地位卻是非常重要的。庫塔伊西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許多對格魯吉亞影響深遠的事件都是從庫塔伊西開始的,我們的政治、很多重要的人物都生于庫塔伊西。所以,庫塔伊西是一座有著輝煌過去的重要城市。但我并不了解它現(xiàn)在是什么樣子。所以,我懷著好奇心,想去那里看看,了解一下庫塔伊西現(xiàn)在的情況。
因為它的輝煌歷史,庫塔伊西這座城市給人很多的愉悅,幾乎每一棟房子里都曾經住過歷史上重要的人物,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曾經發(fā)生過重要的事件。這也是一座非常熱情的城市,從抵達這里的第一刻起,我們就感受到當?shù)厝说臒崆楹每?。所以,庫塔伊西總體上讓我感覺輕松愜意。接下來,我們(劇組)需要去建立一種尊重,需要用心去感受和理解這座城市,不去過多地打擾這座城市。
Q: 所以庫塔伊西不是你的家鄉(xiāng)。你只是選擇了探索這個地方,并在這里拍攝這部電影。
A: 是的,這不是我的家鄉(xiāng)。但我的祖父母住在那里。
Q: 我想知道,這部電影是如何誕生的,是先有這個故事,還是先有關于這座城市的靈感?觀看這部片子的時候,我真切地感覺到,城市本身也像是一個角色,一個其他所有人都在渴望的角色。你是怎么找到影片第一個畫面的?我覺得,當你拍出這部電影,無數(shù)的可能性都被打開了。
A: 拍攝這部電影,我首先是有一個想法,一個關于“換臉”、關于改變外貌的故事。但我的初衷還是拍一部簡單的電影,拍攝地是庫塔伊西這個小城的市中心,集中在一個地方拍攝。
當我們來到庫塔伊西后,我們花了近一年的時間在那兒生活,之后才正式進入拍攝。拍攝過程中,幾乎每天劇本都會有所改動。有時候,我們遇到了某個人,我突然有想把他或她加入到電影中的想法;或者我們看到了一條我們想拍攝的街道,劇本的場景也隨之改變了。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只是在一兩個地方拍攝,但到了最后,變成了一部發(fā)生在整個城市的電影。
Q:我想知道,這部電影為什么某種程度上給人一種有些“超現(xiàn)實”的歡愉感?影片開始不久,就有兩只街頭流浪狗,相約去看足球世界杯,像這樣帶有這濃厚童話色彩的橋段,在全片中有很多。你是如何去把握電影真實感和“可愛橋段”這兩者之間的平衡的,如何確保整部影片不會給觀眾過分甜膩的感覺,也不會讓觀眾覺得這純屬導演用來唬人的炫技手段?
A: It's Something that could happen. But I followed my intuition, in in my last film, I tried things like this even more. And somehow it worked. It didn't went into the direction of being too sweet. On the other hand, I always think about how to break it somehow? Because if all the films tastes like this, then it's will become too sweet like a Candy. But there are also moments which are different, which are sometimes harder or which are confused a little bit, or which are very everyday life things. So, I think there has to be some balance, and it is an intuitional thing.
Also, it’s the same thing with music. Sometimes I know there are things where and when it becomes very romantic or very sweet. And then while working, we were saying, “okay, maybe the next thing we have to it’s a very different, because we need to break it, and to go the other direction.
我認為,你說的這種甜膩感,是觀眾可能產生的感覺。但我選擇追隨我的直覺,在這上一部影片中,我甚至更大程度地嘗試去營造這樣的感覺,并且我發(fā)現(xiàn),這種跟著直覺走的做法是行得通的。其實,整部電影并沒有往太過甜美的方向發(fā)展,而且我在拍攝的過程中總是在想如何打破這種甜美可愛的感覺。因為,如果一部電影純粹只有這類“童話感”,它會像糖果那樣太甜了。不過,影片中也有很多打破童話的時刻,有艱難的時刻、有困惑的時刻,也有日常生活中關于各種瑣碎小事的時刻。因此,我覺得我的影片需要抵達某種平衡,但那是一種直覺的東西。
配樂/聲音部分也同理,我也試著在配樂上實現(xiàn)平衡。有時候,在某些場景下,特定音樂會給人非常浪漫,非常甜蜜的感覺。但是,當我們處于這種感覺的時候,我會說,“好吧,也許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采用完全不同的音樂,我們要展示非常不同的一面,因為,我們需要打破當前的感受,探索另外的方向。”
Q: 整部影片中,幾乎沒有令人不適的情節(jié),整體給人一種非常舒適的感覺。很多人說想要生活在影片描繪的世界,成為那里的一部分。為什么你選擇創(chuàng)造這樣一個沒有太多戲劇性和沖突的世界?
A: 其實,原劇本中,有寫道很多沖突。但是,當我們拍攝越多這樣沖突性的情節(jié),我越發(fā)覺得,真實世界已經有如此多令人憤懣的事情,人們對此充滿不安;自然而然地,我覺得有必要把這些情節(jié)拿掉,不在我的電影里呈現(xiàn)這些沖突。顯而易見的是,政治環(huán)境影響著每一個人。如果在電影里繼續(xù)重復這樣的情節(jié),我自己都覺得無趣。因為在一定程度上,每個人都對這些沖突有所了解。所以,我決定把沖突的部分從我的電影中略去。
Q:在影片開始,男女主角因為受到詛咒,容貌都改變了。他們也失去了自己原本最擅長的技能,比如女主角是個醫(yī)學生,她卻想不起來任何醫(yī)學知識,男主角原本是一名足球運動員,他卻完全不知道怎么踢球了。面對個人生活中的重大變革和打擊,男女主角都表現(xiàn)得很平靜,在我看來有些“過分平靜”;他們似乎只是承受這樣的改變,沒有“發(fā)瘋”,沒有作出任何激烈的反應。并且,整個影片都呈現(xiàn)出這樣的平靜感。為什么你選擇以這樣的方式去呈現(xiàn)男女主在經歷生命中重大變故時的狀態(tài)呢?
A:我要表達的主要思想是,這只是我們能看到的部分。電影所呈現(xiàn)的是男女主角日常生活的一些片段,其實,我們也不知道他們具體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的。他們或許也有歇斯底里的時候,但那只是當他們獨自在家的時候才發(fā)生。而影片中只是沒有呈現(xiàn)這部分而已。男女主角都是非常善良的人,他們用這樣一種平靜的狀態(tài),去掩蓋私人生活里的重大變化,從而盡可能地不去打擾周圍的人,或影響周遭人的生活,因為,其他人也有他們自己生活中的重大變化和打擊。沒錯,對個體而言,這些變故是他們私人生活中的大事件,而他們選擇盡量自己去承受和消化這些部分,至少,在公共空間,他們選擇不去呈現(xiàn)這一面。
Q:所以,你更多的是展現(xiàn)主人公的公眾形象(public image),而涉及到個人內在的精神危機,或者情感波動的部分,你選擇留白,讓觀眾自己去思考和體會。
A:是的。因為這是非常私密的時刻,我想,在遭遇重大(外部/內部)危機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希望有一些不受干擾的獨處時間。我覺得,給他們屬于自己的空間也是一件好事。即使他們是虛構的人物,但是,如果我把他們看成是真實的人,我們還是要給他們私人的、私密的空間,讓他們能夠無顧慮地和自己共處。
Q: 我認為男女主角的“不作任何的反應”的“反應”是很有意思的,哪怕是一個震驚的表情也好,也是對重大打擊的一種回應。在現(xiàn)實中,沒有人會愿意被動地接受降臨在他們身上的無法預料的命運,無論是好是壞。而在影片匯總,主人公卻全然接受了,并且一如既往地過他們的生活,接受那些本不屬于他們人生規(guī)劃之內的工作,我認為這非常有趣。
A:也許他們是不接受命運安排的,也許他們在某些時刻也會變得非常情緒化。但是,我們可以想象,人在遭遇重大變故的時候,究竟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呢?也許,在真實生活中,人們的反應和舉止是很不一樣的。人們可能會有你所說的那樣“劇烈反應”。但事實上,沒有人會知道,在面對這樣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會有什么反應;也可能,人們的反應就像電影里呈現(xiàn)的那樣。我相信沒有人會大聲尖叫,這樣做有什么意義呢?這很奇怪。實際反應很難預料,人的心理活動本身就是復雜的。
Q:影片中有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Lisa和Giorgi每天都能見到對方,但他們仍然在尋找對方”(Lisa and Giorgi see each other each day. But they are still searching for each other.”我很喜歡這句旁邊。你是怎么想出這句話的?為什么選擇這樣一句話來描述他們的“浪漫關系”,或者說,這句話表達的更像某種對”浪漫主義的解構"(deconstruction of romanticism)?
A:我一直在尋找它,因為,我們現(xiàn)在聊到,我們幾乎看不到演員的任何情緒表達。當你拍電影時,我認為,至少對于某些電影來說,注入一些情感成分是很重要的。 我知道,講故事的人(即片中的“旁白”)所說的話,這一屬于旁白的文本,是我可以借用的一種工具,用來在觀影者身上激發(fā)某些情緒。有時,我會嘗試這樣的寫作方法,盡可能簡短,但一定要直抵人心,抵達大腦的情感部分,抵達觀眾的心臟。
和心臟的這個非常激動人心的部分一樣。
Q: 如你所說,電影中的一些臺詞可以向觀眾傳遞一些情感。那影片中旁白/敘述者的作用是什么呢,或者說,旁白和觀眾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樣的呢?我還記得,旁白部分有一句話是: “當警示音響起時,請閉上眼睛!”這是直接向觀眾發(fā)出“指令”的話,對我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觀影體驗。我在想象,如果是在電影院里,在場的觀眾會按照這個命令閉上眼睛,還是會繼續(xù)睜大雙眼呢?和觀眾有一些互動與“對話”這個想法,是怎么產生的呢?
A:從一開始我就很清楚,如果我要去做一些嚴肅的事情,要探討一些嚴肅的議題,那我可能要以“童話故事”的形式來講述。童話故事一般都是老人講,孩子們們聽;而且至少在今天的文化中,它需要帶有一定的趣味性。我使用旁白的想法就是這么來的,我從小是聽奶奶給我講童話故事長大的,所以很自然地,這成為我認識理解事物的一種方式。我希望觀眾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感覺,你可以放松,邊玩邊聽邊看,覺得自己就像個被照顧得很好的孩子一樣。但是有的時候,我也不想讓觀眾完全沉浸在這樣一種感覺里,被旁白所填滿,有時候我們需要打破它,否則影片會變得太過甜膩。
Q: 你花了多長時間完成這部影片的拍攝呢?我發(fā)現(xiàn),在你的電影里,你創(chuàng)造了一種獨特的電影攝影的語言,每一個呈現(xiàn)出來的鏡頭,都給我們(觀眾)帶來某種驚喜的感覺;我想,要達到這種效果需要大量時間。當你在拍攝的時候,你是每天都在發(fā)現(xiàn)新東西,還是說一切都敲定了,每天早上醒來時,你已經知道自己要拍什么了?
A: 你說的兩種情況都有。整個拍攝其實是一個在劇本寫好的前提下不斷發(fā)現(xiàn)新想法的過程。在實際拍攝之前,我們四五人的小團隊一起去了庫塔伊西。去的時候是2018年夏天,剛好是世界杯進行時,我們在那里待了將近一年,為電影做研究準備,所以開機以前,我們對想拍攝的場地點和事物就比較熟悉了。我們一共有差不多10天的時間來拍攝,對我們來說,時間是非常充足的,我們有很多空閑的時間去理解,也有時間用來放松,等待事情自然發(fā)生。原先的劇本在拍攝的時候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整個工作過程還是非常辛苦的。所以整個拍攝過程,我們一直“即興創(chuàng)作”與遵循劇本之間尋求平衡,有時候,我們會說:“現(xiàn)在是時候把鏡頭轉向和演員相反的方向了?!被蛘撸覀兛梢耘臄z一些計劃范圍之外的東西了。
Q:電影里,你也拍攝了很多人,比如“真實的人”(real people),他們都展示了生活中真實的面向,有人孤獨地坐在公園里,有的人顯得很快樂,這種手法有很強的“電影院觀光客”的色彩(注:cinema-tourism,特地參觀那些因電影或電視劇而火起來的特定地點與景點的游客,而類似這樣的情節(jié)在這部電影里多次出現(xiàn)。你為何決定讓他們在鏡頭下完全自然,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A:是的,對我而言這是個很關鍵的問題。前些年,我拍過一些紀錄片。一開始,拍攝真人真事對我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第一,這是一個普通人,他/她這不是在表演,第二,這也是一個真實的人,他/她本身比電影能呈現(xiàn)出的東西要豐富得多,每個人生活中都有某些“戲劇性”的部分,且每個人生活里所攜帶的戲劇性都是真實的,這些比電影本身更遼闊,更重要。所以,拍攝非專業(yè)演員的“真人”變得非常困難。這也是我們這這部電影基本原則的緣起:我們不拍人的臉部(特寫),只拍人的某個部分,比如人的背面,或者他/她的輪廓剪影。對我來說,這也是一種“避免過于私人化”的方法。(a method not to go too personal)這就是為什么,在我電影里露面的“真人”,我不會問他們“你是誰?”“你是做什么的?”這類問題,因為這部電影里沒有試圖去探討這些問題。相反地,我們只想停在表面。在我看來,觀察人的行為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比如,觀察那些看足球賽的人。但是,不拍攝他們的臉,對于攝影師來說是一大考驗,因為當時的拍攝地有30個球迷,我們需要拍攝他們同時避免拍到正臉部分。
Q: 在原本的影片里,你插入了用鏡頭記錄60對伴侶的“拍電影”的故事,影片里,被選擇的60對伴侶中,有一些并不是現(xiàn)實中真正的伴侶,但片中劇組為了完成工作任務,還是選擇強行把不相關的、非戀人的兩個人拉進拍攝計劃,每一對伴侶需要站在鏡頭前60秒的時間,以紀錄片的形式被拍下來。這樣一個“畫中畫”(電影里的電影)的拍攝形式,有什么特別的考慮嗎,為什么選擇這種表達呢?
A: 首先,我在尋找一些可以幫助這對伴侶(Lisa和Giogi)的東西,因為他們經歷了生命中的重大變化,但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周圍也沒有任何可求助的對象,因為沒有人知道他們身上所發(fā)生的事情,對于Lisa和Giogi來說,這是很無奈的時刻。因此我想,在電影里再拍一部探討愛情主題的電影,或許對Lisa和Giogi有幫助。對我來說,探索這個問題的過程,拍攝情侶的過程,和整個實驗過程都是非常有趣的:你是可以感覺到,真心相愛的兩個人對彼此的愛,你也可以感覺到某些伴侶之間并沒有太多連結。這一過程是很關鍵的,如果你能從中理解某些東西,人與人如何互相關聯(lián),這對“伴侶”真正的關系是怎樣的,這是最有趣的點。因為。即使講故事的人告訴你,“他們是彼此相愛的”,你還是可以從他們的互動中明顯感覺到,他們彼此無感。
Q: 那么,你是否覺得電影或攝影機,是像鏡子一樣的存在,它可以幫助被拍攝的伴侶或是外界,真正看到一段浪漫關系的實際 “狀態(tài)”:他們是真的彼此相愛,還是更多地想要展示給外界“我們在一起”的形象。但是,有沒有可能,有些人是在鏡頭前表演,而不是呈現(xiàn)他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感關系?或者說,人們表現(xiàn)得很甜蜜,但其實生活中并不是那么恩愛的。
A:我覺得,兩種可能都成立,他們在鏡頭前表演和呈現(xiàn)真實關系的狀態(tài)都有。一方面,如果你回想至今看過的所有電影,在看之前,你已經知道他們是演員,他們在表演。但另一方面,有的時候,當你投入到劇情之中,你會自然而然地相信電影里的主人公是相愛的。這是我們看電影時經常會有的體驗。當我們看到演員們扮演情侶的時候,即使我們知道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相愛,但還是會沉浸在演員精湛的演技中,并被他們的感情所打動,甚至為他們的愛情而掉眼淚。在我的這部電影中,“真實”與“虛構”的關系也是相似的。這就是用電影講故事的神奇力量所在。另一方面,作為拍攝者本身,我很清楚地知道有些是真實的人生伴侶,而有些不是。但我還是選擇把他們都放在一起,這其實是我的意圖的一部分,不僅僅是拍攝真實的伴侶,也選擇現(xiàn)實中不是伴侶的人,臨時組成“熒幕伴侶關系”,我只是想看看他們之間會碰撞出什么火花。
但其實在某些時候,我也會在拍攝過程中感到不安。因為,當你把兩個陌生人放得太近的時候,是非常親密的做法。不管他們愿不愿意,有時候他們之間的距離太近,近到對我來說有些過頭了的時候,我會反復地質問自己:“我是不是在做錯誤的嘗試?”但好在每一對的拍攝時長只有一分鐘,一分鐘結束后,我會馬上喊 "停!"
Q: 這有點像是以相機為媒介,在鏡頭前做實驗。
A:是的。在拍攝這些(真實或臨時的)伴侶的過程中,我的不適感越來越強烈。我問我自己:我究竟在做什么?他們是不是距離太近了?當我拍攝他們的時候,可能獲得的信息量太大了,看到了一些我并不想看到的東西。這就是為什么,一開始,我原本打算在最終版影片中給每一對情侶一分鐘的時間,但是到最后,我剪出一個比原版短很多的版本,很多原本是打算呈現(xiàn)情侶的畫面,被純粹字幕取代。所以,當你看電影的時候,你在“閱讀”(字幕),肉眼可見的內容很少。
說實在的 我需要一部這樣的作品
假設每一部電影都是有性格的 那對于近期很浮躁的我來說 這部電影就是適合的 是作為平息浮躁的媒介出現(xiàn)的 于我而言 它是那種講了什么故事不重要 但是安安靜靜沉浸其中 平和地看完就好的電影
重要的是"感覺" 你在看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什么
比如我不會去探究瓦爾迪和默茨卡拉兩只狗狗相約去看世界杯開幕式這件事情 導演想表達什么 探究現(xiàn)實與奇幻在影片中的關系等等 這些我都不會去做 看到這類情節(jié)我絲毫不會懷疑和試圖去做出解釋 而是認為在導演塑造的影片世界里 在格魯吉亞的庫塔伊西 這件事情就是不突兀的
比如有路人來借魚線還是什么線 他們玩著線笑的很開心 這份開心感染了男女主 當下的我看到那幾張笑臉 即使在屏幕之外也被感染了
比如店老板和男主一起去搬東西的時候對于是否把藍色的一面放到下面而有了不同的意見 但是彼此平和地溝通 "我會重視你的意見 也許是我錯了 但也許是你錯了 我們可以一起在看看" 如果世界上的每份溝通都能像這樣該多好呢
還有一個情節(jié)是 有幾個人來買冰淇淋 但是要等上一個小時 但是他們愿意等 當下的我想到的是 我也會愿意等 不僅僅是一句空話 而是在無數(shù)次的選擇里被證實了的我的選擇 在那一刻也意識到了 我想要找的同行的人 也是會選擇"愿意等"的那個人 這個決定背后蘊涵了數(shù)不清的生活態(tài)度和選擇 你很難通過眾多線索去辨別 但只要把ta置身于這種情形下 ta的選擇便會告訴你所有的一切 即使不延伸那么多 為了美食我總是愿意等的 這個美食不僅僅指好吃的食物 還有生活里許許多多美好的得到了/做到了就會讓我快樂讓我感到值得的事物 因為這一份情緒對于我很重要 不是別的隨隨便便的替代品可以打發(fā)的
看過《我們仰望天空時看見什么?》大抵會有答案。
電影片名就是一句不折不扣的詩,在長達150分鐘的內容里用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來書寫一個奇幻詭譎的愛情童話。這不是什么影壇前輩導演的最新力作,而是年輕導演亞歷山大·科貝里澤的第二部長片作品,入圍了今年柏林電影節(jié)競賽單元,并獲得影評人費比西獎。 這位格魯吉亞導演能否成為一位電影詩人還有待觀察,不過整部作品的確與傳統(tǒng)的敘事電影有著極大的差別。一開場利用人物身體局部特寫的鏡頭畫面來描寫一見鐘情的男女主角,相當新穎和亮眼。其次,說書人口吻的畫外音貫穿全片,承擔了一部分的敘事功能,感覺像是觀看黑白默片上的字幕卡似的,這種“有聲字幕卡”不斷提示情節(jié)接下來的走向。
此外,導演在色彩打光和配樂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極力渲染出時代氛圍感,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片中采用了90年世界杯的主題曲,一下子勾起了遙遠的記憶,同時情節(jié)中卻又不斷出現(xiàn)阿根廷球王梅西的名字,故意虛構了一場不存在的球賽,模擬出萬人空巷的情景,兩個不同年代的氛圍交織起來給人一種錯亂的歷史感。這種混淆時空的手法在德國導演佩措爾德的《過境》里令人驚艷了一把,在此無疑彰顯出導演對足球和梅西的鐘愛。 也許這些美學手段足以讓觀眾沉醉于這個奇幻故事里,不過,這些手段也在不斷弱化敘事,使情節(jié)變得愈加抽象化。開頭拋出男女主角受詛咒而易容的懸念,這對戀人究竟能如何找到對方延續(xù)感情呢?我當時想象出很多種可能性,其戲劇化程度足以變成一部好萊塢愛情喜劇。然而意外地,劇本根本不屑于類似的戲劇化套路,而是極力淡化兩人重新面對和相處的過程,畫面上盡是城市街景、富有詩意的空鏡頭,又或者是愛看世界杯的狗狗,用詩意畫面取代敘事。
再加上導演親身上陣的旁白聲音,抹去了不少男女主角之間的對白臺詞,使人物塑造缺乏力度,像是輕飄飄的紙人,間接令愛情線變得單薄。于是,劇本不得已在中段加入一位導演找尋幾對情侶進行創(chuàng)作的情節(jié)來補救,這段充滿迷影意味的設計最終破除了男女主角身上的詛咒。 影片足以彰顯出這位格魯吉亞新導演鮮明的作者風格,相信也是討好影評人歡心的原因。不過,他更在意的是足球和這座城市,甚至是電影,而愛情故事僅僅是一種點綴,在寧靜的生活長河里偶爾泛起的浪花。
《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看見什么》這部電影由Aleksandre Koberidez導演,是一部上映于2021年,帶有濃烈奇幻色彩的格魯吉亞電影。劇情大概是格魯吉亞的一個古城里,Lisa和Giorgi在走路時意外相撞兩次,他們再見起掉落的物品起身后忽覺愛上了對方,在沒有告訴對方自己的名字和聯(lián)系方式的情況下就定下了第二天在橋頭咖啡廳的約會。故事從這里開始變得奇幻了起來:Lisa在回家的路上路過幼苗、監(jiān)控攝像頭、排水管還有風四位朋友,被幼苗告知自己中了邪惡之眼的詛咒——第二天早上她的外貌將會完全改變。影片中觀眾根據(jù)導演的安排閉上眼睛,“?!钡匾幌?,Lisa和Giorgi完全變成了陌生的模樣。與此同時,他們也失去了做他們最擅長的事的能力:Lisa不再能看懂醫(yī)學筆記,失去了在藥房的工作;Giorgi不再會踢足球,只能在一旁落寞地看自己所在的球隊訓練。他們分別找到了一份新的用來維持生計的工作,在工作中等待對方遲到的赴約。由此,他們都以一個新身份、新視角重新進入平淡的日常生活。巧合的是,一位電影攝影為滿足導演的拍攝需要,要在小城里找到50位情侶上鏡,她找上了Lisa和Giorgi。以此為機,變了模樣的兩人再次相遇,內心距離被拉近。在電影上映時,他們在銀幕中看到了原本模樣的自己,頓悟,兩人在找到了彼此后便消失了。
電影的敘事是借助旁白完成的。旁白作為故事講述者,不同于我們常見的線性敘事、邏輯嚴密的電影,而是自然地用充滿漏洞的語言向他所在的另一時空的后輩講述一個看起來有些無厘頭的故事。電影的結尾,他說:“你也看到在我們的城市發(fā)生了什么故事,直到現(xiàn)在,經過深思熟慮后,我們才看到有很多東西似乎是值得懷疑的。但最奇怪、最不可思議的是作者如何選擇這樣的題材?首先,這對社會沒有任何意義,其次,再說一遍······沒有任何意義。順便問一句,有哪個地方不發(fā)生匪夷所思的故事呢?”在觀看影片時我有許多不解,試圖理解旁白如此講述的意圖。但在最后這段看似古怪的電影結尾中,導演直白地把他的創(chuàng)作追求全盤托出:他就只是想簡單隨意地講一個故事。對,他關注更多的是“講”而不是“故事”。
作為這部電影中最關鍵的要素——“講”的方式,鏡頭語言的使用非常有特色。在電影前幾分鐘內只剪輯了景觀群像然后過渡到行人的腳部特寫(女主角的皮質雕花平底鞋讓我印象深刻)。男女主角的初次入鏡也只是用固定在低位鏡頭拍攝的從鏡頭兩側進入畫面的兩雙腳、相撞后掉落的東西、撿東西的兩雙手、走出畫面的腳,隨后兩人調轉方向,仍舊是從鏡頭兩側再次入鏡的兩雙腳、掉落的東西、向下進入畫面的兩雙手、走出畫面的腳。沒有提供任何兩位主要人物的正面描寫,用極其形式化甚至略顯單調的鏡頭語言刻意展現(xiàn)出故事講授的含混以及聽者在接受講授者信息文本傳達時的信息被削弱后的局限性。這樣的影片開頭也定下了全片的基調:用類似散文詩的語句并不正式地講述一個讓聽故事的人覺得無限接近日常生活但并不完美切合邏輯的奇幻故事。
我們每天都在講故事,同時也生活在各式各樣的故事之中,久而久之我們自然地把故事當作現(xiàn)實。我們常常忘卻歷史是故事、信仰是故事、律法是故事、國家是故事、現(xiàn)代商業(yè)體系是故事、全部的人類文化都只是故事。在這樣一個人們習慣性地將故事嚴肅、莊重化的時代,人們在現(xiàn)實中為故事結盟或是爭戰(zhàn),甚至連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人們都對自己發(fā)出的一條條評論、一段段講述嚴肅以待,習慣性地將接收到的信息看作真理。我們如何能重新輕松地對待故事?為何不能容忍故事出現(xiàn)明顯的邏輯漏洞?我們信仰的邏輯、因果本身是可靠的嗎?我們還有隨心訴說自己的故事的可能嗎?導演在這部電影中進行發(fā)問,同時嘗試給出自己的答案。他急切地希望和觀眾探討這些問題,而觀眾的反饋將成為這些問題的答案。
在電影工業(yè)發(fā)達的今天,長期浸淫在美國商業(yè)大片中的觀眾和電影行業(yè)從業(yè)者們對電影編劇有了一套完整的寫作規(guī)范以及評價標準。人們對于影視敘事嚴格要求合乎情理,情節(jié)跌宕起伏,有著激動人心的高潮和令人嘆息悲痛的低谷。然而在《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看見什么》這部電影中,作者反其道而行,電影中的很多情節(jié)、臺詞都刻意地向觀眾提醒了符合他們對電影敘事認知的類似劇情發(fā)展的線索。然而,當觀眾滿懷信心地順著這條線索希望進一步窺視事態(tài)發(fā)展時,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自己辜負了——劇情仍舊按原來的節(jié)奏平緩進行,沒有任何預料之中的高潮到來。比如影片中Lisa的室友告訴她本地音樂學校有一個人能夠幫助她解開身上的咒語,Lisa確實去了。在高處俯視的鏡頭視角下我們看到她的紅色平底皮鞋在樓梯上層層前進,仿佛一圈圈逐漸步入一個方形迷宮的中心。隨后她被一扇門里走出的一個人帶領到另一扇門里的另一個人前、再到另一個人前、再到另一個人前。過程平靜,每一個環(huán)節(jié)Lisa都要在門外等待一段時間。觀眾的期待被引導著逐漸遞進,仿佛這令人費解的咒語馬上就能解開。但Lisa進入最后一個房間之后便沒有后話了,鏡頭切去別處,再次拍攝Lisa時她還是變化后的模樣。在幾次這樣的小技倆后觀眾便意識到他們不用按照一個標準的故事范本去期待這部電影的走向。
電影的配樂非常出色,主要是由木琴和鋼琴演奏的。木琴的音色自帶一種脆而朦朧的效果,有時還能表達一定的俏皮感。它的聲音與鏡頭在運動時對局部身體的關注以及毫無預兆的較為靜止的無人遠景呈現(xiàn)間的切換相配合,使敘事呈現(xiàn)出一定程度間接、神秘的效果。鋼琴彈奏的音樂則休閑明媚,非常切合午后陽光燦爛的暖色古城調性。值得一提的是在Lisa在音樂學校找人解除咒語的段落,學校里傳來的樂器練習聲便主要是這兩種樂器,學生練習鋼琴和木琴的鏡頭讓全篇的配樂更有了一定的合理性。這些配樂和影像相互呼應,共同構建了電影的獨特氛圍。而在后面部分一場虛構的世界杯比賽期間小鎮(zhèn)孩子們踢的一場足球比賽的慢動作拍攝畫面激烈,這個片段被配上了意大利世界杯熱血的主題曲,我很喜歡。在音樂的高潮中,孩子們把足球踢出球場護網,球直直地落入江中的慢鏡頭的呈現(xiàn)非常幽默,這樣的剪輯和配樂使這一點看似平庸常見的小趣味無限放大,觀眾感知到導演捕捉到的無聊小趣味,會心一笑,這本身就是故事講述技巧特有的魅力。
這部電影就是這樣,由看似無聊的可愛小趣味堆砌,被值得質疑的旁白串聯(lián)成一個缺乏前因后果的故事。當不能講好一個故事時,這一切語言還有意義嗎?我認為根據(jù)這部電影傳達的信息,表達這個行為本身便已是值得關注的。往往人們需要借助一個特定的故事來表達,久而久之,對故事本身的關注遠遠高于講述。但經過時代洗禮后,洗去表層塵埃,對于歐洲教堂的圣像畫、中國的文人畫、表達神話傳說的民間藝術······來說,故事是什么反而變得不再那樣重要。我們只需要在知曉故事后將其拋棄,花更多心思在關注表達的語言上。
在《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看見什么》這部電影中,時間是虛構的、模糊的;情節(jié)是糾纏雜亂的;人物動機不清晰。鏡頭語言刻意降低信息量,觀眾就像和一個生活在自己世界的陌生人進行了一場全然隨機的對話。在這場對話后,我們沒有任何收獲,只是傾聽了一個人用含混的語言講述一段他的視角的故事罷了。沒有作用,這樣的對話本身是無意義的,但我們總在這么做,人類個體間需要這種交流,且對此樂此不疲。也許是人類本性的窺視欲作祟,我們總需要他人視角的觀察和敘事,而交流便是在交換敘事。導演科貝里澤在這次創(chuàng)作中拋棄了用道理、用邏輯包裝后給人真實幻覺的敘事,轉而使用最本真的語言滿足赤裸的敘事欲望,大膽地讓自己的表達更個人、更跳躍、更性格化,從而引發(fā)觀眾對故事、現(xiàn)實和認知方式的思考,這是很有趣的一次觀影體驗。
一部具有實驗性質的電影,單看電影簡介的話稍微有點一頭霧水,不太明白是要講個什么類型的故事。
是有一段時間沒有看這種比較零碎的散文式奇幻文藝電影了,這也導致我在影片的前半段瘋狂走神,還好電影本身就比較散,錯過一些小細節(jié)也沒多大的關系,不過要是在宿舍看的話一口氣應該是看不完的。
雖然影片150分鐘顯得有些漫長拖沓,而且大部分時候也都不知道講了個啥。但是片中有不少場景和話外音旁白的幽默臺詞設計都還挺有意思的。
影片主要集中在格魯吉亞的庫塔伊西進行拍攝(之前也沒了解過這個國家與地區(qū)),這部電影可以算是寫給城市的一封情書了。這種捕捉平凡世界中某個城市街角的浪漫日常,比預想中要有趣一些。在我們日常所生活城市中,一些離奇有趣的事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而又有哪座城市不想通過電影特有的魔力來描繪它呢?
本片的觀影體驗相對還算是比較特別的,在觀眾互動環(huán)節(jié)要求閉眼的時候我還偷偷瞟了好幾眼銀幕hh,上一次經歷類似的互動環(huán)節(jié)應該還是在畢導《地球最后的夜晚》里(不知道算不算)。
沒有看過科貝里澤的其他作品,以后有空可以去補一補,不過在這部作品中導演好像是自編自導加剪輯吧,網上的資料不太多。
影片用了大量的固定機位長鏡頭,個人一直都還蠻喜歡這種拍攝手法的。
這場看的人相對還是挺多的,不過觀影過程中后排有個大叔在電影開場沒多久就開始打呼嚕了可還行,他可能是看得煎熬,但是我們用他的呼嚕聲單當作配樂也挺煎熬的。
看完電影散場后坐末班公交到學校門口,才知道電影院里坐在我左邊的是大一的小學弟,就還蠻湊巧的,就算不知道他混不混豆瓣hh。
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看見什么?
當我們看這部電影時又看見什么?
導演在影片的最后用詼諧的語氣自我調侃,我們并不奢求每部電影都要有一定的社會意義,或是從每部電影中都能收獲所謂的人生道理或是感悟。
4.5,看到三分之一的時候去樓下買了啤酒烤鴨,這樣的片子值得用最舒服的方式去看
有不少有趣的剪輯和“廢筆”,比如有一些故意偏離劇情的、絮絮叨叨的調侃旁白,或者配樂先行、根據(jù)配樂節(jié)奏來剪輯,很多局部鏡頭、拉伸鏡頭、升格動作鏡頭、默片轉場特效等。把靜物和狗狗作擬人化講述非??蓯邸H瑪z影都很注重自然光、輪廓光,畫風有種暖洋洋的夏日田園小鎮(zhèn)的感覺,淡淡雀斑的女演員都很美。會有很多影迷喜歡這片子,形式確實比較新穎,但就我的觀感來說,還是有些太散太空了,又150分鐘這么長,讓人犯困。今年平遙評分最高的華語片和外語片,看到結尾發(fā)現(xiàn),表達的都是對阿根廷隊的愛,啊哈哈。孩子們都渴望擁有隊服,永安鎮(zhèn)編劇有好幾件~仰望天空的導演肯定也是個好玩的人吧,平遙片頭VCR都是導演出鏡打招呼,這位導演拍個空椅子,說有時候人會突然消失,哈哈哈是個社恐吧!3.5
連狗都可以爽約去另一家酒吧看世界杯,世間沒有什么遇見是理所當然。關于邂逅、關于足球、關于電影的散文詩,導演是真的很愛很愛梅西...
D+/ 愛情從相遇中開始,還是經過無數(shù)的中介、從被第三只眼“看到”開始?一種經坦誠裁剪的、如透明迷宮般的敘述,但還是覺得一個半小時就看到盡頭了。不明白的還是,指認關于“日常生活”和“災難”之間的斷裂有何意義?創(chuàng)作者對這個問題是完全無力的,不知道提出來干嘛……但我們又顯然不會對《花樣年華》的結尾提出這樣的疑問。因為王家衛(wèi)不會把“日常生活”當做一個徹底真實的平面,他只會假意浸入其中,然后通過虛構到真實的突轉,揭示出其瓦解的、搖搖欲墜的命運。
默片與城市風情畫降臨到了新大陸,好奇地看著,如蒲公英般飄落到土地上,像小野狗一般撕碎整個空間——“詛咒”不就在于兩主角幾次偶遇時,鏡頭從未給到臉嗎?當我們以為這只是虛構的魔法,直到第二天醒來,我們方知這一切僅僅只是走進一個城市的無限個入口中的一個。
摻雜了魔幻元素的敘述和自由靈動的創(chuàng)作讓整個小鎮(zhèn)的生活都活了起來,詛咒愛情的“邪眼”,和女主說話的風,約著一起看足球的狗,神秘消失的貓,創(chuàng)作者對這一切事物飽滿且動人的熱愛,流動在每一個鏡頭和每一個音符之間,私人金熊pick!
柏林遺珠,前60分鐘清新出奇如魔法。你必須承認,即便在地球已經被航路和交易腐蝕得密不可分的今日,世界上有些角落仍然自顧自地流淌著另一種速度,仿佛喧囂和變遷都未曾存在過,容得下一個屬于秘密的夜晚:咒語之中,邂逅以后,幽會以前。
好的部分都在局部,但又過分沉溺于局部,對空間的有力塑造或是對細節(jié)的準確捕捉,都在漫長的演繹中消失殆盡了。旁白的一再介入,一方面剝奪了人物自我言說的權利,另一方面極大地破壞了情境的寧靜,聒噪地把我擋在故事的流動之外。#MIFF2021#
啊來自默片時代魔法電影,寫給庫塔伊西的情書,一個連狗狗也熱愛足球和電影的城市,有解開所有惡毒詛咒的解藥。
這座讓人想生活在電影里的城市,叫庫塔伊西(PYIFF字幕翻譯為庫泰西),是格魯吉亞的第三大城市。影片讓我想起十四年前,淘碟時代的西班牙電影,《在希爾維亞城中》。放映開頭,導演錄制了一段“你們看不見我,但我真的在這里”的PYIFF訂制版問候視頻,這個與電影知行合一的創(chuàng)意,已經值得給它加一星。它在事實意義上,打動到了我,疫情把活生生的人,變成看不見的鬼,外面的世界,被阻礙,被隔離,被化約為躺平、失敗、不可理喻的危險地區(qū)。而這部電影,或者電影節(jié)的意義,恰恰在告訴我們,世界本來的樣子。它還會以電影的樣子存活,一直如是。
導演怪可愛的,所以我真的很聽話閉上了眼睛。
84/100 #MIFF2021# 想到最近重新對阿巴斯電影的關注(雖然放在一起說起來本片還是顯得繁雜),始終在追問電影為何物,其意義在何處。當我們觀看教練指導球員時使用語言的方式是否看到了一些音樂性,然后我們就看到鏡頭被切到了下一場的歌唱,恍惚間我們重新問起自己起初在看什么以及最后看見什么?電影作為引導觀看和聆聽的媒介工具,指導我們在平凡中發(fā)現(xiàn)魔法、詩、童話及各種可能的音樂性。一切渺小的事物構成了我們是誰,哪怕從局部的身體入手,構成幻想的可能性與電影中才有的小型烏托邦,變焦則是一種非??捎|的方法和隱喻,在當下的現(xiàn)實已被諸多因素如暴力和外在喧囂的影響裹挾之下,重新認真觀看變得尤為重要。#2022.09.25@蛋清放映#
很新鮮的觀影體驗,這樣的電影電影出現(xiàn)在主競賽單元,還是挺特別的,放在戛納估計會是一種關注吧。它有點像有情調的默片,導演將聲畫間離,大量的第三人稱旁白配上大量的小鎮(zhèn)生活細節(jié),用靠音樂、旁白和日常重塑一個理想化的奇幻小鎮(zhèn)愛情故事。這部電影可能會像《索爾之子》當年那樣,影響未來幾年里某些新導演的創(chuàng)作,鼓勵創(chuàng)新可能正是柏林現(xiàn)在正在做的事情吧。
太任性了,以至于最后導演也不知道自自己怎么去解拋出的謎面。但藝術和趣味的直覺是讓觀眾都看到感到甚至參與到的。阿根廷球迷身份和90意大利之夏記憶,還讓他記憶的家鄉(xiāng)庫塔伊西,有了人狗共享的城市足球地理,和一屆只存在于此片并獻給梅西點世界杯。這甚至是奧塔·艾索里亞尼《四月》的無敵增強版。
“所以暫時將你眼睛閉了起來”:)
放完一整首《意大利之夏》,讓阿根廷和梅西加冕世界杯冠軍,為了冰淇淋等待一小時,甚至是片前片后導演隱身版的短片,當然還有那個詛咒,以及會說話的樹苗、監(jiān)控、排水管,等等...無法抗拒這樣自由恣意輕盈飄蕩而「毫無用處」的電影,拍的就是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的奇思妙想和胡思亂想,足以讓人忘記一切詛咒與戲劇性,只關注生活本身的流動。
沒有感覺到有什么“魔法”,只覺得很多段落有點雞肋...
@第五屆平遙電影節(jié)臥虎單元在一堆沉重的現(xiàn)實題材作品中脫穎而出,對格魯吉亞不大了解,詛咒應該是有基于歷史事件,而不是簡單的愛情故事。導演擅長出其不意地記錄可愛一瞬,無論是人還是物還是自然,大量旁白的故事講述,布列松式的瞄準局部,變焦的一些鏡頭很有印象,機靈的轉場,默片式的段落及和觀眾的互動很有幽默感…通過對城市日常的細微記錄,能感受到導演對庫塔伊西濃濃的愛,一封沉甸甸的情書。很自然地想到了阿瑪柯德,也明白了沒有被被本片打動的原因正是人的缺失。導演在映后說自己出于對人的尊重導致不呈現(xiàn)私人的狀態(tài),但缺失不等于留白,還是會質疑這是舉重若輕還是避重就輕呢?阿根廷是本屆平遙的最大贏家,看的第三部對阿根廷表達熱烈愛意的電影了
#71st Berlianle# 主競賽-費比西。9分,因為真的很討喜還是打五星吧。被詛咒的戀人,要靠電影拯救;世界杯的那個夏天,狗狗們也會看球,而在電影里,擁有梅西的阿根廷隊3-1獲得了冠軍。這部電影非常之“可愛”,完全可以翻成“庫塔伊西童話”這樣的片名,因為片子的劇情和敘事旁白都很像童話。導演延續(xù)了前作中的“有聲默片”手法,不少完全是使用默片技巧的段落,能看出一部分視覺來源是布列松,影片氣質也讓人想起伊奧塞利阿尼。這個故事有些辛波斯卡《一見鐘情》的意思,也會想到《向左走向右走》。不過政治層面的東西藏得比較深了……
很難代入電影本身導致觀影體驗的疲憊,愛情元素成為影片可有可無的一個符號,一切又都沒有服務于故事本身,導演徹底打破觀眾對情節(jié)和影片節(jié)奏剪輯的預期,觀影體驗堪比拆盲盒,所幸格魯尼亞風光甚好,交響樂的濫用更使其成為了完完全全的旅游宣傳片。初次見面資料館and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