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莎拉·格林 莫·鄧福德 Ellie O'Halloran Ruby Dunne Molly McCann Paul Alwright Fiona Ashe
導(dǎo)演:帕蒂·布萊斯納奇
在《飄零玫瑰》中,獲獎無數(shù)的愛爾蘭小說家羅迪·道爾用他標志性的溫暖和紀實的風(fēng)格描寫了引人入勝的現(xiàn)代故事,主要講述了在都柏林四處流浪的一家人。作為本年度最受矚目的愛爾蘭電影,《飄零玫瑰》跟隨一位年輕的母親在一個無家可歸的夜晚為她的家人尋找住處的過程。這是一場和時間的賽跑。隨著時間的推移,留給莎拉選擇也所剩無幾……電影由帕蒂·布萊斯納奇執(zhí)導(dǎo),是一部關(guān)于愛情、家庭以及告訴人們當(dāng)你無家可歸時,該如何保護孩子的影片。
薄伽丘在《十日談》中講述過詩人圭多·卡瓦爾坎蒂的故事。
卡瓦爾坎蒂喜歡在教堂的墓地里邊散步邊思考。佛羅倫薩的豪門子弟見他不愿與他們一起尋歡作樂,于是,騎馬來到墓地里挖苦他??ㄍ郀柨驳倏匆娮约罕话鼑耍f道:「你們在自己的老家里,愛怎么跟我說話就怎么說吧?!顾@么說著,就一手按在墳?zāi)股?,施展出矯捷的身手,一下子跳了過去,擺脫他們的包圍。
卡瓦爾坎蒂這一躍,讓卡爾維諾為之沉醉,他區(qū)分過「輕佻的輕」和「莊重的輕」,卡瓦爾坎顯然是后者。他甚至坦言,要是為走向新的千年選擇一個吉祥物的話,他會選擇卡瓦爾坎蒂從沉重的大地一躍而起的形象:莊重蘊含著輕巧,而那些被人們視為生活的東西,諸如喧鬧、尋釁、夾馬刺、馬蹄嗒嗒等等,都屬于死亡的王國。
看罷《波西米亞狂想曲》,我覺得Freddie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卡瓦爾蒂。我會把那一躍而起的卡瓦爾坎蒂想象成Freddie Mercury。
現(xiàn)實中,F(xiàn)reddie脾氣火爆,喜歡挑起沖突,只有強烈的情緒波動,才能刺激創(chuàng)作。他煙癮強烈,平均一天要抽四十根煙,沉溺酗酒和吸毒,在慕尼黑時,甚至因此導(dǎo)致痙攣和昏迷。他縱情歡愉,放浪形骸,時常去酒吧獵艷。他對感情不忠,走馬燈似地換情人,卻不允許情人背叛自己。但他們總是劈腿,勾搭比他年輕英俊的男人。
要是生命中僅僅只有這些,F(xiàn)reddie也只可能過著一種「輕佻的輕」的生活,和佛羅倫薩的貴族子弟們無異。真正讓他像卡瓦爾坎蒂那樣,以輕盈的姿態(tài),從淺薄中突圍出的,是他的創(chuàng)作。后者讓他擁有了「莊重的輕」。在歌曲里,他寫愛情的痛苦,寫憂愁,寫心靈深處無法觸及的幽暗。生活里的聲色犬馬,琳瑯滿目,因為有了深沉且體諒的審視,變得溫柔,平遠。
他以音樂救贖自己,克服悲愴的外部世界,從絕望和壓抑中逃脫出來。較之于U2等其它搖滾歌手們的「重」,他確實夠「輕」。他對搖滾樂介入政治,沒有絲毫熱情。他不關(guān)心人類,只關(guān)心深植在個體情感里的哀愁。他熱衷的是喧鬧的聚會,舞臺上的奇裝異服,夸張怪誕的邁步,帶著些許妖媚的裝扮。
Freddie說,成敗永遠由最后一場演出決定。因而他對每一場演出都極盡苛刻。Live Aid上的他,熱烈奔放。他「輕」得像鳥,疾病,沮喪,疑慮,所有的俗世痛苦,似乎都羈絆不了他。倘若不再貪戀人世,他隨時可以飛走,不再回來。
出生在某些年代真是夠幸運的,同時見證米克·賈格爾,大衛(wèi)·鮑依,埃爾頓·約翰,保羅·麥卡特尼, The Who,Led Zeppelin,鮑勃·迪倫等的黃金時代。Queen也誕生在這樣一個年代。
剛到倫敦定居時,那個還叫Farrokh Bulsara的青年,并不知道自己將成為Queen的靈魂人物?;燠E在倫敦肯辛頓的他,羞澀敏感,為擺脫移民身份帶來的自卑感,改名叫Freddie Mercury。他和父親的關(guān)系一直很糟糕,父親將「崇高的思想,美好的語言,有意義的作為」視為人該去渴望的東西,他則認為這些對人生毫無用處。
他一直在酒吧聽Smile樂隊的演出,在某次演出結(jié)束后,主動找了他們。因主唱的離開,樂隊只剩下吉他手Brian和鼓手Roger。他毛遂自薦,唱了《Doing All Rright》,并解釋他比常人多長了四顆門牙,口內(nèi)的空間更大,音域更寬。他們接納了他,聽從他建議,將樂隊名字改成了Queen。樂隊的演出非常順利,埃爾頓·約翰的經(jīng)紀人約翰·里德,成為了他們的經(jīng)紀人。專輯登上美國唱片銷量排行榜,樂隊在美國展開巡演。
Queen獲得空前成功的同時,F(xiàn)reddie卻陷入人生的灰暗。他向相戀七年的女友Mary,坦白自己的雙性戀身份。她對他說:「你的生活將會無比艱辛?!沟拇_,沒人能理解他。他的體內(nèi)住著兩個Freddie,其中一個在舞臺上光芒四射,受萬人矚目,猶如君臨天下。另一個內(nèi)心虛弱,需要借助喧囂轉(zhuǎn)移注意力。他不斷舉辦聚會,在人們的簇擁下逃避孤獨??墒牵巯K散,在杯盤狼藉中,只留下他蜷縮在沙發(fā)上,獨自悲戚。
《波西米亞狂想曲》的歌詞,是Freddie身上敏感,猶疑,矛盾,惶惑的最好體現(xiàn)。與生俱來的不安全感,讓他渴求著所愛之人的諒解。在經(jīng)歷人生低谷,以及與樂隊成員的齟齬后,他重回Queen。影片最后的十四分鐘,再現(xiàn)了Queen昔日的輝煌。這場Live Aid在倫敦和紐約同時舉辦,吸引總計十七萬人到現(xiàn)場觀看,超過十九億的觀眾通過電視轉(zhuǎn)播觀看。鏡頭從人們的頭頂掠過,聚焦在這個搖滾傳奇揮舞的臂膀上。
他像一根孤獨又漂亮的芒刺,聚光燈是他的落錐之地,讓他不至于飄向虛無。
電影沒有表現(xiàn)Freddie生命的最后幾年,把他得知患病的消息放到了1985年之前。實則在1987年,他才確認感染艾滋病。以LiveAid結(jié)束,無疑是為了讓親人和朋友們,不必再承受Freddie飽受病痛折磨的記憶。
我始終覺得,按照Freddie的性格,即便在Live Aid之前,知曉身患艾滋或死亡臨近,他也會如電影中那樣做選擇。這在彼得·弗里斯通寫的傳記中,得到作證。在弗里斯通的記錄下,F(xiàn)reddie從未對疾病表現(xiàn)得自怨自艾,他把剩下的時間全都投入到音樂創(chuàng)作中,完成了三張專輯。1990年,他著手制作最后一張專輯《諷刺》,每天玩命工作,直至深夜。拍攝MV的過程中,他形容枯槁,必須通過夸張的妝容和假發(fā),才能讓外界覺得他并未病入膏肓。在去世前一天,他對外宣布患艾滋病的消息。在此之前,他的身體狀況始終是個謎。
這大概是一個天才最后的倔強。他沒嘗試過自殺,自殺在他看來是對生命喪失掌控力的表現(xiàn)。他厭惡衰老,看不慣米克·賈格爾,埃爾頓·約翰和The Who那幫搖滾樂老人們,那么大歲數(shù)還上臺表演。但極度熱愛舞臺的他,恐怕真到那個歲數(shù),也會控制不住演出的欲望。我們無從見到,他的生命定格在了四十五歲。
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叫托馬斯的小說人物,在遇到特雷莎之前,他一直在追求生命之輕,生活得風(fēng)流而快活。特蕾莎帶給了他婚姻的重負,他逃離了一段時間,但因為無法再回歸到先前虛無縹緲的生存狀態(tài)中,而選擇回到布拉格,回到特蕾莎身邊,找回生命的重量。
對Freddie而言,Mary是特雷莎這樣的愛人,但他沒有為她改變生存方式。他始終是那個沒有任何重負的托馬斯。不過,輕浮和滑稽僅僅是表象,他用「輕」隱瞞了所有生命之重。和Mary分開后,他曾撥通電話,要求她站在窗口,用燈光的明滅來彼此呼應(yīng)。她敷衍回應(yīng)。他放下電話,黯然神傷,沒法再故作輕松。
他只字不提移民前的經(jīng)歷。他的人生是從十七歲來到倫敦,在肯辛頓的維多利亞路生活開始的。從那時起,他離開家人,獨立生活,決心做自己。他把愛和性分開,流連一晌貪歡,直到死亡讓他意識到重量:原本可以繼續(xù)精彩的人生,被曾經(jīng)的天真和放縱毀掉。
戈達爾的《法外之徒》里,男主阿瑟臨死前,旁白響起:「他看到印第安神話中的奇鳥,他生來沒有腳,永遠不能落在地上,它御風(fēng)而起,只有臨死的人才能看到那比鷹還長的透明翅膀。慢慢合上時,變得比手還小?!雇跫倚l(wèi)的《阿飛正傳》中,那段「無腳鳥」的臺詞,就是來源于此。
Freddie就是這樣的一只「無腳鳥」。他始終在以疼痛取悅?cè)耸?,?nèi)心有多孤獨,舞臺上的感染力就有多強大??墒牵弁春凸陋?,亦不曾將他拉回地上,甚至死亡也沒有。我愿意相信,在Live Aid上的他,按住了死亡,像卡瓦爾坎蒂一樣,從世間所有重量上,飛躍而過。
約稿及合作請聯(lián)系我個人微信號:Odysseyrush。豆瓣號:夜第七章 。 歡迎關(guān)注我的公眾號和豆瓣:)
1990年,F(xiàn)reddie Mercury的身體已經(jīng)衰弱到幾乎無法走路,他還在錄制自己人生中最后一張專輯。
錄制專輯里最后一首歌的時候,吉他手Brian擔(dān)心Mercury太過虛弱無法唱出歌里的高音。在錄音室里,Mercury只回了一句“I'll fucking do it, darling”,然后齜著牙喝干一大杯伏特加,完成了樂隊歷史上最完美的一次錄音。
巧合(必然)的是,這首歌叫“The Show Must Go On”。自知時日無多的Mercury,絕不想給自己和樂隊的音樂畫上句號。
一年后,主唱謝幕,但樂隊演出繼續(xù)至今。
非常遺憾,電影里沒有把這一段拍出來。故事在1985年的LIVE AID曲終后戛然而止,不免給路人觀眾一個錯覺,好像Mercury把最牛逼閃閃的自己扔在了那個舞臺上就沒能再撿回去,艾滋病敗給了舞臺上的他然后馬上擊垮了現(xiàn)實中的他。
并不是這樣的。那場演出之后,Queen陸續(xù)又出了3張專輯,還做了創(chuàng)紀錄的全球巡演,Mercury更是挺到去世前一天,才向公眾承認自己患有艾滋病。
這部電影里的另一個遺憾,完全屬于自然災(zāi)害,與人力無關(guān):絕對沒有人能復(fù)制Freddie Mercury的神跡。
Rami Malek已經(jīng)做得夠好了,他對Mercury進行了從板牙到腋毛的全方位模仿,好到已經(jīng)被評論界認為值得一個明年奧斯卡的提名。
但是,撇開唱歌的能力(實在沒什么可比性),電影中的Freddie還是少了一種……勁頭。這種“勁頭”可以是男人味和壓迫感,還是那股跨越性別的風(fēng)騷之氣,Malek那雙太大的眼睛也不如Mercury的那般充滿神采。
就算刨除這些正常人難以挑戰(zhàn)的要求,Malek的板牙是不是也有點太大了?
Mercury的神采和嗓音沒法復(fù)制,他們所屬的那個時代也不行。
1970-1980年代,不管是對剛剛從殖民帝國手里獨立的非洲,還是剛剛從精神疾病名單里刪除的同性戀,大西洋兩岸的年輕人們,都還抱著也剛剛萌發(fā)的同情心。那是一個好意還沒有泛濫,善舉還沒有被劫持的美好時代。
在如今的世界,殘酷的理性正在逐漸回潮,搖滾青年們的理想越來越渺茫,連搖滾樂都失去了舞臺中央的主流地位。就像是美國的政黨輪替一樣,這倒說不上是進步還是退步,但那個時代走了就是走了。
我只是覺得,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認,在同一家小酒館里偶然湊齊的愣頭青樂隊,就是比滿街星探苦心挖來的天才少年團,更能撩得起少年心氣。
但是有些東西可以復(fù)制。
這就是一部,縱有再多遺憾,單靠最后20分鐘的神級發(fā)揮,不僅能值回票價還能賺走眼淚的電影。
如果在觀影之前看過那段祖?zhèn)鞯某颓?:3畫幅LIVE AID現(xiàn)場錄像,你一定會被這部電影的最后20分鐘震驚到失語。
這部電影最大的成功和最可貴的貢獻,就是對搖滾史上最生猛華麗的20分鐘,進行了分子層面的細致還原。
從上場開始,Malek就對Mercury的每一個動作進行了ctrl+v級別的模仿,其中包括每一次揮拳、每一次咧嘴;場景中所有肉眼可見的物件,小到鋼琴蓋上的那幾杯可樂和啤酒(我比較了擺放位置和液面高度)以及舞臺上雜亂的電源線,大到整座溫布利球場,也都跟錄像中一模一樣。
最重要的是,電影成功還原了1985年現(xiàn)場的氣勢。拜技術(shù)進步所賜,我們終于能夠跳出了舞臺上下那幾個固定機位,讓鏡頭從體育場上空俯沖下降,掠過7萬觀眾頭頂,再聚焦在Mercury揮舞的手臂上。搖滾傳奇伸手可觸,山呼海嘯近在眼前,讓曾經(jīng)需要腦補出的東西都變成現(xiàn)實,是整部電影最美好的地方。
對我來說,這種感覺就像是玩到了VR3D高清重置版的超級瑪麗,或者用意念控制的全息投影版樂高積木,終于不用追憶似水年華,而是直接青出于藍了。
最后還要吐個題外槽。想當(dāng)初(19世紀),沒見過大世面的香港華人,把“Queen”這個詞想當(dāng)然地翻譯成“皇后”,于是有了香港的皇后大道和皇后像廣場,并且憑著慣性將這個錯誤延續(xù)到20世紀80年代,“女王樂隊”終于被貶成“皇后樂隊”,萬歲降格為千歲,遺害整個華人社會。
風(fēng)騷清高如Freddie Mercury,怎么可能甘愿當(dāng)個后宮總管,他明明是要修理世界的那個人,他口中的Queen,只能是女王,絕不是皇后。
Freddie 是個凸嘴齙牙?!恫ㄎ髅讈喛裣肭分杏浾邌査麨槭裁床徽?,他說在英國要合群。這當(dāng)然是一個玩笑。看了這段我覺得他太他媽酷了。我也是齙牙,從小到大不停有人讓我整牙,久而久之我自己也覺得不整牙我就是個垃圾,我就不會得到任何愛。我缺愛都是因為我齙牙。Can anybody find me somebody to love?
Freddie還說自己天生有四顆門牙,口腔比常人寬廣,所以音域也寬廣。碰巧我的音域也挺寬,這就是是冥冥中的緣分吧。他媽的,我再也不想整牙了。
整部《波西米亞狂想曲》講述的就是不合群的故事。剛簽約的時候唱片公司的高層問Queen比其他rockstar wannabe好在哪里?Freddie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他們要獻給那些哪里都不belong的人。其他Queen成員的焦慮頂多是作為愛好瘋狂的中產(chǎn)理工男的格格不入,只有Freddie是個人形自動全維度身份焦慮綜合體。
這部比高考作文還規(guī)整的人物傳記牢牢圍繞著Freddie的身份焦慮展開。出生地焦慮——不承認自己是東非出生印度長大的波斯男孩,大家都以為他是倫敦local boy。信仰焦慮——生活在基督教世界里,原初信仰卻是拜火教。拜火教(在中國被稱為明教)距離當(dāng)代生活太過遙遠,唯一有點熟悉的是尼采借用他們先知的名字寫了一本書,叫做《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人生選擇焦慮——嚴厲的父親一心要培養(yǎng)他中產(chǎn)階層好男孩的“善言善行”,容不得他的任何選擇,他無論如何都無法被父親接受;以及最被小報津津樂道的——他的性取向焦慮。
幾大焦慮讓他陷入一種無論如何都很難做自己的hard模式。根據(jù)道聽途說來的理論(也不知是真是假),嚴重的身份焦慮總是和創(chuàng)造力相關(guān)聯(lián),因為他們會花上大量的時間去觀察環(huán)境、思考自身,進而演化為創(chuàng)造力?!毒G皮書》里面那句臺詞“我不夠黑、也不夠白、我甚至不夠男人,所以我到底是誰?”放在Freddie身上也同樣、甚至更為適用,他經(jīng)過了很多很多掙扎——多到要綿延一生那么久,才能挺直胸膛說,“我要做自己”。
另一個將Freddie推上巨星之位置的是他驚人的舞臺表現(xiàn)力——童年時受到嚴格的規(guī)訓(xùn),輔以嚴格的技巧訓(xùn)練,加諸到具有豐富靈感的人身上,一旦約束松綁,藝術(shù)方能一朝爆發(fā),開出最美麗的花。所以Freddie是Queen中真正的star。
他甚至可以說是Queen中唯一的star。Queen在中國有名是因為樂隊人員都是學(xué)霸,天體物理學(xué)家Brain May、牙醫(yī)Roger Taylor、電子工程John Deacon,但是影片中Freddie在試圖傷害隊友時說的話其實沒錯,他們可能有很好的音樂技術(shù)、可以做各種幕后工作,但他們不是“front man”,沒了Freddie人們很難注意到這樣一支樂隊存在。
如果一支樂隊里所有人都是star,那么一個人的艾滋病可以傳染給整個樂隊。 Queen,三個宅男和一個star。 Freddie的傳記可以只講自己一個人的故事,其他人的傳記卻不能不講Freddie。
Star都是天生的,無法通過后天努力習(xí)得。唱片工業(yè)需要Freddie:他奢靡的生活方式、數(shù)量龐大的情人團隊,他喜怒無常的,對staff來說頗為難搞的性格,一個真正的drama queen?!恫ㄎ髅讈喛裣肭酚矛F(xiàn)代技術(shù)復(fù)刻了Freddie當(dāng)年那些熱血現(xiàn)場,稍不留神便會錯過偉大誕生的瞬間。15寸的筆記本電腦屏幕和幾百塊的音箱展現(xiàn)不出一個Star,我們必須要到電影院去。不僅要看imax,還應(yīng)該看跟唱版、最好是imax的跟唱版,這才能感受Freddie曾經(jīng)光芒四射過的舞臺。
也得承認,影片從劇情層面上并不算是優(yōu)秀,能拿到8.6億美金的全球票房,和其較為通俗的情節(jié)不無關(guān)系,以致我更愿意將之視作一部musical而非劇情片。為了將Freddie的人生整理成一條較為適合好萊塢主流大片的故事線——“愛”、“回家”、“浪子收心”、“接納自己”,歸因變得單一,人物也趨于stereotype,the good,the bad ,the ugly.
影片的拍攝得到了Brian May和Roger Taylor的大力參與,對此二人的形象做了一定程度的美化。由于John Deacon在Freddie去世后就過上了非常硬核的退隱生活(拒絕參加一切公開活動,包括本片的制作乃至首映禮,不和音樂界的同事們有任何來往),他的戲份少到幾乎不存在。影片還將Freddie的solo處理成了樂隊分崩離析的主因,但其實早在80年代初Brian和Roger就出版了自己的solo專輯,樂隊也一度擔(dān)心過Freddie的同性戀身份會影響樂隊的發(fā)展。
另一方面,影片中的反派經(jīng)紀人Paul Prenter,現(xiàn)實中樂隊其他成員非常討厭他。和Freddie分開后他向《太陽報》出賣了Freddie的大量隱私——比如整整好幾版Freddie和他多位男性伴侶的親密照片,題為“皇后的男人們”;再比如Freddie深夜痛哭、擔(dān)心自己會染上艾滋病,因為他的兩個date因為艾滋去世了……這些報道讓Paul賺了幾萬英鎊。報道刊出后,Paul哭著哀求Freddie想和好,但Freddie很受傷害,再也沒有和他說過一句話。1991年,Paul Prenter也死于艾滋病。
Freddie于1991年11月24日去世,臨終時,他的伴侶Jim Hutton(本片蓋章為真愛)在他身邊。Jim和Freddie于1985年相識,Jim喜好園藝,對放浪形骸的搖滾樂生活不太感興趣,按照Brian May在訃告上的說法,Jim給了Freddie“另一種看待生活的角度”。
1987年時Freddie發(fā)現(xiàn)自己患上了艾滋病后,立刻對Jim說如果你要從我這里搬走,我理解……Jim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怎么會呢,F(xiàn)reddie,我愛你!1990年,Jim也被查出來HIV陽性,但他直到一年后才把此事告訴Freddie,并一直照料Freddie到生命的最后一刻。Freddie認為Jim是自己的丈夫,二人都佩戴了戒指。
Freddie的另一位真愛Mary Austin繼承了Freddie的大部分遺產(chǎn)(盡管她并沒有那么愛freddie)。諷刺的是,Mary說她因為這筆遺產(chǎn)遭到了來自歌迷、唱片公司、Freddie身邊其他人乃至Queen樂隊成員的嫉妒。此外,她和她后來的兩位直男丈夫的婚姻,持續(xù)得都并不算長久和幸福;她也沒有像被Freddie所愛那樣被自己真正的丈夫愛過。最終,她借口做臉,沖破記者們的封鎖,把Freddie的骨灰埋到了一個無人知曉的角落。
如果讓我來寫Freddie相關(guān)的劇本,我更愿意將筆墨放到他對音樂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上——永遠嘗試新風(fēng)格,永遠不囿于自我。他喜歡歌劇、芭蕾,就將之融合到自己的作品里;史詩巨作《波西米亞狂想曲》,有Intro和Outro、Ballad和Rock、還有Guitar Solo,多種風(fēng)格融為一體;還有晦澀的歌詞——根據(jù)它在伊朗發(fā)行時的波斯語版歌詞解說,它講述了一個男孩殺了人、將靈魂出賣給了惡魔——就像《浮士德》。它將Queen推上了搖滾史上不可忽視的位置。
“Never Looking back.”就像Freddie修改姓氏時所說,他不束縛于任何束縛。影片中他說他要做自己,可是,做自己哪有那么容易?都是很有代價的。絕大多數(shù)平凡人“做自己”的嘗試,都因為強大的主流意見而妥協(xié)了;但Freddie,他爸爸不讓他搞搖滾樂隊,他就一意孤行;公司不讓他用波西米亞狂想曲做主打,他就用石頭扔老板的窗戶。
在Freddie人生的末期,他的solo事業(yè)中誕生了很多非常優(yōu)秀的作品,比如1988年出版的專輯《Barcelona》。它迥異并不輸于Queen的任何作品,與Freddie的偶像、傳奇歌劇女高音Montserrat Caballé共同完成,系為巴塞羅那奧運會所作,被認為是歌劇藝術(shù)與流行音樂最為天衣無縫的結(jié)合。當(dāng)Freddie為自己設(shè)計葬禮時,他說葬禮上要放Montserrat Caballé的歌。
Freddie身患艾滋之后堅持錄音,還會鼓勵其他成員“等我死了,銷量得上天”。因為自知已經(jīng)時日不多,他寫好一句就錄一句,希望最后能用后期完成。有一次錄歌的時候,Brian擔(dān)心他的高音上不去,他說怎么可能呢?然后將一整杯伏特加一飲而盡,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表演。那首歌就是《The show must go on》。
1991年的9月5日,F(xiàn)reddie的生日、他生命的倒數(shù)八十天,大家都以為他不會慶祝了,但他還是非常講究地開了一場party,邀請了很多老朋友,大家一起看他過去的錄像,回憶著往事并說著笑話。朋友們都說:“Freddie非常勇敢地面對死亡?!?/p>
影片的原聲帶選曲的排序非常講究。一開場的《somebody to love》定調(diào)了缺愛男孩的內(nèi)心世界;《Keep yourself alive》講述青年人對內(nèi)心意義的尋找;《Killer Queen》標志著他們最初的主流成功;講述Groupie生活的《Fat Bottomed Girls》,逐步向紙醉金迷邁進……
至于《Bohemian Rhapsody》,蝦米音樂上有一段源自網(wǎng)友“曠野在呼喚”的描述,“Because I'm easy come easy go, A little high little low”與《倚天屠龍記》里光明頂上的“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喜樂悲愁,皆歸塵土”系出同源(我猜都是拜火教、即明教的某本典籍中的吧),以致金庸也曾考慮過用這首歌做《倚天屠龍記》電視劇版的主題歌。
我沒有查到這個源頭,但這句話可謂是對這個孤獨而敏感,人生大起大落的拜火教男孩傳奇冒險最好的描寫。他在希思羅機場做過苦力,漂泊過大半個地球,經(jīng)歷過與男人和女人的愛情,感受過最大尺度的游戲人生,與死亡近距離接觸后看破了一切,最終留下的只有音樂。 所以他有底氣說:“Nothing really matters,Nothing really matters…to me.”
THE END
資料來源: Brian May與freddie Mercury的傳記; Wiki百科
文末放上?被誤認為是彩蛋的地方~先講彩蛋
1、電影后面live aid那段,國外細心影迷發(fā)現(xiàn)“DavidBowie"(以下簡稱寶爺)和“EltonJohn”悄悄客串了一把。
2、還有電影最開始的live aid,也是演員演的寶爺,記者還喊了聲David~
3、電影開始還說邀請到了戴安娜王妃夫婦,緊接著這段錄像是當(dāng)年的實況。(Queen吉他手BrianMay,鼓手RogerTaylor,以下分別用國內(nèi)粉絲團公認簡稱梅、花)
4、墻上貼的海報是上世紀好萊塢著名女演員瑪琳黛德麗,牙叔的偶像。
5、電影開始的live aid,假牙叔登臺之前遇見的是著名的U2樂隊。
6、瑪麗和團團成員在牙叔家吃飯,看的是真牙叔童年照的高仿版,因為電影好像拍攝了一段牙叔童年,但后來刪了。
7、樂隊與唱片公司發(fā)生爭執(zhí),樂隊律師(后來的經(jīng)紀人)JimBeach看的這張專輯是英國著名搖滾樂隊Pink Floyd的。
8、電影里,團團在BBC表演Killer Queen,梅爺本尊入鏡!(圖片來自微博@Queen_皇后樂隊 @席虎牙~梅爺剪頭發(fā)還是戴了假發(fā)?不過這藏得也太深了……)
(2019.3.24最新消息,電影上映后有些城市開了ScreenX三環(huán)屏版本,BBC梅爺報紙擋臉這段,花就在左邊屏幕~)
補一張年輕時候的短發(fā)梅,順便帶上其他三位的青蔥照~
9、電影中牙叔決定出個人專輯時,問了問貝斯手John Deacon(簡稱囧)某首歌——歌名是Spread your wings,現(xiàn)實中這首歌就是真囧寫的。
10、團團在BBC表演Killer Queen,觀眾群里有梅爺親閨女。(這卷發(fā)隨爹嗎啊哈哈哈)
11、感謝評論區(qū)豆友留言,然后找到了實錘,卡車司機是Adam Lambert(Queen的現(xiàn)任主唱,演出常以“Queen Adam Lambert Tour”為名,2016年曾和梅花來中國巡演)。
12、影片中的清唱片段都由加拿大的Marc Martel演唱,他是目前公認的聲音最像牙叔的模仿者(b站搜“Marc Martel”,有視頻可以圍觀~)。電影中還有一兩段牙叔生前沒有唱過的片段是Marc、拉米、牙叔三人混聲,其余就都是牙叔原聲啦。
分割一下————————————————^ω^
???以下是被誤認為彩蛋的地方:
① 電影中l(wèi)ive aid現(xiàn)場兩旁的大屏幕不是原版~
因為評論區(qū)有豆友留言,所以特意找出來對比了一下,唱完曲末的“of the world”之后的表情,也不一樣~
② 腳手架上這兩位不是梅花~!熟悉Queen的朋友們應(yīng)該看得出這兩位和梅花的相貌并不相似。(電影中其他地方確實有梅花,但他們都喬裝打扮過,藏得相當(dāng)隱蔽,詳見上文彩蛋8)
所以~腳手架上面那兩位真的不是梅花??
③ 電影里live aid快結(jié)束時,觀眾群里有個老爺爺,注意,這不是花!(梅花在電影里的造型詳見上文彩蛋8)
我們從來就只講述真相——布萊恩·梅 和 羅杰·泰勒
一、溫馨提示
在觀看這部電影之前,要牢記一條:這是一部關(guān)于皇后樂隊(Queen)主唱Freddie Mercury的傳記電影,不是皇后樂隊的傳記片,也不是紀錄片。Freddie是男主角,Brian May,Roger Taylor和John Deacon是打醬油的(他們的原話),所以這三人的人生經(jīng)歷都不太涉及。
這部電影只講述到1985年的Live Aid,之后Freddie和Queen發(fā)行了《A Kind Of Magic》 (1986), 并在當(dāng)年完成了樂隊史上規(guī)模最大最成功的世界巡演,之后是《The Miracle 》(1989), 《Innuendo》 (1991) 。他個人與上個月剛剛?cè)ナ赖氖澜缟献顐ゴ蟮呐咭舾璩抑?、來自西班牙的卡巴耶發(fā)行了史上第一張搖滾古典跨界專輯《Barcelona》(1988),同名歌曲成為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主題曲,成為傳世經(jīng)典。Freddie去世后,根據(jù)Freddie生前遺愿,樂隊成員整理了他生前錄音片段,發(fā)行了皇后樂隊最后一張錄音室專輯《Made In Heaven》(1995),之后三位成員發(fā)行了一首單曲《No One But You (Only The Good Die Young》紀念Freddie。
電影之所以選擇只講到Live Aid,大概是因為皇后樂隊的成員不想將Freddie最后備受病魔折磨和死亡的痛苦在世人面前再現(xiàn),這對于他們而言是永遠無法愈合的傷痛,拍下去,他們大概會再次徹底崩潰。而Freddie本人當(dāng)年也是不愿讓世人知道自己痛苦的樣子,盡管他堅持出鏡拍攝MV,甚至是最后走都走不動時拍攝了These Are The Days Of Our Lives。所以這部電影的基調(diào)就是贊頌、致敬Freddie的偉大才華和作品,以及真實呈現(xiàn)Freddie的人性。
因為Freddie是在1987年4月被確診患艾滋病的,如果以1985年結(jié)束,就無法涉及后面的命運了。電影就調(diào)整了時間線,虛構(gòu)和修改了故事,能讓人在這一部電影中了解Freddie的一生。雖然改動了事實,但這些情節(jié)卻是Freddie和樂隊之后狀況的真實提前。
如果想準確了解Freddie和樂隊的歷史事實,建議觀看他們的紀錄片,推薦去B站看《Days Of Our Lives》(資深粉游縈大大傾情翻譯),前不久剛發(fā)行的講1977年《News Of The World》專輯和巡演的《Queen Rock The World》,F(xiàn)reddie的紀錄片《The Great Pretender》,還有很多很多。嗯,別忘了閱讀大量的Freddie和皇后樂隊的傳記,比如Brian May寫的樂隊3D圖片攝影傳記《Queen In 3-D》,F(xiàn)reddie私人助理Peter Freestone寫的《誰愿永生:弗雷迪·莫庫里傳 Freddie Mercury: An Intimate Memoir by the Man Who Knew Him Best》、Freddie的“老公”Jim Hutton寫的《Mercury and Me》,樂隊巡演工作人員Peter Hince寫的《Queen Unseen: My Life with the Greatest Rock Band of the 20th Century》,F(xiàn)reddie的第一任男友David Minns寫的《THIS WAS THE REAL LIFE: The Tale of Freddie Mercury》、以Freddie生前公開和私下采訪談話編寫的《Freddie Mercury - A Life In His Own Words》、和《Somebody To Love - The Life, Death And Legacy Of Freddie Mercury》等。而Q雜志主編Mark Blake寫的皇后樂隊傳記《Is This The Real Life - The Untold Story of Queen》中文版即將出版。由微博網(wǎng)友、資深Queen粉@席虎牙 翻譯。
名人去世后,總會有身邊的人跳出來寫傳記回憶錄大爆猛料挖黑圈錢,可是讀了這些Freddie的傳記后,會發(fā)現(xiàn)這些他身邊的人講述的Freddie的故事都那么感傷動人,他們在書中寄托的是對Freddie的尊重、敬仰、愛和思念。沒有一個人說他不好。
當(dāng)然,最好的了解Freddie和皇后樂隊的方式,就是研究他們的音樂——這是成功飾演Freddie的拉米的經(jīng)驗。
這部電影之所以服裝造型道具舞臺都神還原,自然是有Brian May和Roger Taylor的保駕護航,他們頻頻出入片場,尤其在演唱會情節(jié)親自指導(dǎo)。此外,皇后樂隊擁有一個數(shù)量龐大的檔案資料庫(得益于某些同志一輩子都不扔?xùn)|西orz),由御用檔案員Greg Brooks掌管,當(dāng)年的神馬奇怪的玩意兒都能信手拈來。更厲害的是,F(xiàn)reddie的私人助理Peter Freestone就天天坐在導(dǎo)演和編劇身邊,導(dǎo)演拍了一幕后問;我覺得拉米這段拍得不錯,你覺得Freddie會是這樣的反應(yīng)嗎?Peter:挺好的……不過……也許Freddie可能會那樣……導(dǎo)演:好的!再拍一次!
還有一個更關(guān)鍵的問題,就是你的三觀。
如果你認為電影只是美國式的理想主義、好萊塢式的虛情假意、平庸、俗套、無聊的家庭倫理片,對不起,你走錯片場了,三觀不合,無法欣賞。
因為電影講述的就是Freddie和皇后樂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們是傳統(tǒng)的、受過良好的家庭和高等教育的英國紳士)。如果你了解這些人,了解他們的音樂,就知道他們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人生經(jīng)歷很簡單,沒有什么驚世狗血戲劇沖突的八卦,創(chuàng)作作品也就是自己腦子里想一想,洗個澡(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做個夢(The Prophet’s Song、We Will Rock You)就成就傳世經(jīng)典的天才,但同時,你能深刻地體會到他們積極上進、努力工作、追求夢想、力爭完美,同時也時刻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倡導(dǎo)愛、和平與平等的正能量精神。對不起,這就是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就是教科書上的模范精神——而他們就是影響一代又一代的楷模。而“我們是一家人”,也并非口號,是事實。他們就是攜手同行、相親相愛,即使有過迷茫、有過分歧,即使天天在錄音室吵架,即使一段時間冷戰(zhàn),但最后都像爭吵過的老夫老妻一樣,老老實實地回到一起,繼續(xù)創(chuàng)作和表演的溫暖家庭。他們永遠都深愛著彼此——Freddie去世27年后,目前仍在進行的Queen+Adam Lambert全球巡演,以及花了近十年的時間拍攝這部電影,正表達了樂隊對Freddie的愛與思念——若不是他們親自把關(guān),他們心愛的Freddie不知道會被別人歪曲成什么樣子。這部電影也正是樂隊獻給他的禮物。
所以,不要把娛樂圈、滾圈的所謂習(xí)以為常的三觀和行為套在Freddie和皇后樂隊身上,正如Deacy在電影中說的:Every band is not Queen.
二、真實與虛構(gòu),梗和槽點
@席虎牙 之前已經(jīng)幫大家梳理了一下,請務(wù)必在閱讀下文之前閱讀這篇文章(//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03517090199704#_0),本文只是在這一篇的基礎(chǔ)上的補充。
1、 Freddie 在希思羅機場搬運行李,背景音樂放的是為了這部電影Smile樂隊原班人馬Tim Staffell、Brian 和Roger在艾比路錄音室新錄制的現(xiàn)場版本的Doing Alright,歌詞與Freddie當(dāng)時的生存狀態(tài)高度吻合。
2、 大家都知道Freddie因為和Tim是Ealing College of Art的同班同學(xué)兼室友,認識了Smile,成為天天死纏爛打還出言不遜提建議的樂隊最大的“骨肉皮(groupie)”。電影時間太短簡化成悄悄跟蹤的狂熱粉。電影中Freddie觀看Smile表演時眼神留戀在Roger和Brian身上,愛意滿滿。順便說一句,Tim的演員是演員Tim Roth的兒子。
3、 Tim離開Smile,Brian和Roger反省自身不足,Roger說周末我有更好的事可以做,我可以把她們的名字告訴你,從這里就明顯還原了花花的花花本質(zhì)。Freddie說要加入Smile,Roger說你那牙不行,能看出來Freddie其實是受到了相當(dāng)大的打擊,他對此一直都很自卑。但他后來說他因為多長出四顆牙導(dǎo)致齙牙,卻令他音域更廣是原話。
4、 Brian在一次校園音樂會上認識了Mary,與她約會,但追求未果。Freddie一直以為Mary是Brian的女友,暗戀Mary近半年,后忍不住弱弱地問Brian,Brian說她不是我女友啊,遂鼓勵Freddie與Mary約會。電影修改了情節(jié),是為了強化Mary對Freddie大膽追求自我和夢想的強大的支持力。因為沒有Mary的支持,也就不會成就后來的Freddie。Biba那段,F(xiàn)reddie看上了女式的褲子,說又沒有標簽,男女都可以穿,這正反映了Freddie和皇后樂隊不以任何標簽束縛自己的精神,他們經(jīng)常男女式衣服混穿,以雌雄同體、超越性別的形象示人(話說四個男人起了個Queen的名字就說明一切了)。
5、 Queen第一次和Deacy同臺演出,電影安排Brian說不清Freddie的名字是有所用意的,Brian介紹Roger是樂隊最大牌的成員是事實。當(dāng)時Roger回到故鄉(xiāng)Cornwall儼然以傳奇鼓手自居,連海報上都是Roger Taylor and Queen,Roger名字超大,Queen超小,參見Queen+Paul Rodgers和Queen+Adam Lambert的宣傳logo。臺下立刻有女生尖叫Roger,并且這種場景延續(xù)在之后很多現(xiàn)場演出中——這是事實,貌美如花的Roger最受小女生歡迎,他的粉絲(骨肉皮)也最多。
6、 Freddie在車站等隊友時電影背景放的Keep Yourself Alive的那幾句歌詞正是當(dāng)時樂隊狀況的真實旁白。
7、 Freddie帶著Mary父母和樂隊去見家長這種情形大概在當(dāng)年是常態(tài)。他們五個家庭都走得很近,F(xiàn)reddie和Roger后來住一起在肯辛頓市場賣仿古服飾時,Roger的媽媽還曾經(jīng)過來探望(檢查衛(wèi)生),嚇得兩個小子提前慌亂收拾一通。Freddie有次去Roger家玩,Roger的媽媽還夸他性感美麗。他們幾只的父母也愛相互串門,媽媽們也愛在一起聊聊你家兒子我家兒子拉拉家常。Mary的父母是一對聾啞人,而飾演Mary父親的演員就是真正的聾啞演員。
8、 幾位父母和梅花炯交流問他們的學(xué)業(yè),Brian說父母不讓他搞音樂——事實。Brian和父親為此幾年都不說話,夾在父子間的母親幾次崩潰,直到1977年Brian請父母來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看演出后父親才真正理解了兒子。其實他們四家的父母都反對兒子搞音樂:高學(xué)歷的學(xué)霸工作自動找上門,Brian當(dāng)時博士論文就差最后一稿,實習(xí)時研究導(dǎo)彈設(shè)計,國家科學(xué)實驗室已經(jīng)點名要他了。。。。樂隊能當(dāng)飯吃嗎???
9、 在家里聊過去經(jīng)歷時Freddie唱了段Lazy On A Sunday Afternoon ,那句歌詞在這里很有深意。
10、在Freddie家中Roger出言勾搭Freddie的妹妹Kashmira,正好又體現(xiàn)其花花本質(zhì)。
11、Freddie穿著“憤怒是蜥蜴”去見John Reid,被三個路過的光頭黨罵wanker,是真的發(fā)生過。Deacy問Freddie能否把衣服借給他周日去教堂穿:Deacy的妻子Veronica是天主教徒。
12、BBC的Top of The Pops節(jié)目中,某個攝影師一直盯著Freddie的下半身看——每個粉絲都明白這個用意,就連當(dāng)年的媒體也對Freddie的某個部位(甚至包括胸毛)大肆譏諷,認為都是假的。Freddie自然是暴怒。
13、Freddie躺在床上,床上放的那個記事本上就是Freddie手繪的樂隊紋章和圖標。兩只獅子代表Roger和Deacy的星座獅子座,螃蟹是Brian的巨蟹座,兩只小仙女是Freddie的處女座,Q字母代表Queen,上面是一只鳳凰,不是普通大鳥。
14、Freddie反手彈鋼琴,彈出了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前奏——Freddie經(jīng)常反手彈鋼琴,莫扎特也這樣,而Freddie當(dāng)年就被人稱作搖滾莫扎特。波米的旋律,在很早以前就有雛形了。
15、Freddie纏著Mary舍不得讓她離開去上班,Mary說,如果我被炒了,誰來養(yǎng)活你?這是他倆當(dāng)時生活的真實寫照。當(dāng)時他倆很窮,住得和電影里一樣,把鋼琴當(dāng)床頭。Freddie搞樂隊只有花錢沒有收入,全靠Mary打工養(yǎng)他。此外樂隊還依賴Roger和其他成員的獎學(xué)金糊口。大家都是互相救濟。Mary若丟掉了工作,F(xiàn)reddie就徹底沒飯吃了。但是Freddie說了一句我會照顧你一輩子,這就是他之后一輩子遵守的誓言,淚目。
16、求婚的真實時間其實是某個平安夜,F(xiàn)reddie遞給Mary一個盒子,大盒子里套著小盒子,小盒子里套著迷你盒子。Mary打開了無數(shù)個盒子,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一枚玉戒指,之后就說了電影中一模一樣的對白。但是后來Freddie再也沒有提結(jié)婚的事情,Mary偶爾提示無果。所以很多人認為Mary是Freddie的妻子、前妻是不準確的。他們只是訂過婚,沒有結(jié)婚。但是Freddie將她視作自己的“法定妻子”,認為他和Mary在一起的那段經(jīng)歷就是婚姻。
17、其他三只闖入Freddie家中報告美國巡演的消息時,Roger叫錯了姑娘的名字,大概是確有其事(他太花。。。。)
18、Adam Lambert作為卡車司機出現(xiàn)的背景音樂是Fat Bottomed Girls,作者是Brian。被戲稱為搖滾樂史上最偉大的骨肉皮之歌,Brian卻說寫歌的時候想到的是Freddie。歌曲畫面從大巴切入到現(xiàn)場表演視覺效果非常贊,而在大巴中Roger左摟右抱兩個美女呼呼大睡,正好又體現(xiàn)他花花的本性。但是FBG這首是1978年發(fā)行的,當(dāng)時Freddie的發(fā)型是中長發(fā),不是第一次美國巡演時的長發(fā)。電影把這首歌放在這里,為的是突出Freddie的巡演生涯爆發(fā)式發(fā)展后其感情生活的變化。
19、Paul安排幾個人入住,把Freddie安排到最大的房間——現(xiàn)實生活中Freddie也的確是最大牌,什么都要住最好的,Roger有時候就退而求其次住個第二大的,Brian也會這樣,不過Deacy似乎一向低調(diào)(在電影中被Paul欺負了,Paul,你也不看看本團真正的大boss是誰~)
20、Paul強吻Freddie——其實他是1977年才當(dāng)上Queen的經(jīng)理人的,并未參與《A Night At The Opera》這張專輯和波米的創(chuàng)作。但是電影這樣的改動能夠緊湊突出他的這條線。Freddie的第一任男友是唱片高管David Minns,他說Love Of My Life, You Take My Breath Away是寫給他的,不過官方蓋章是Mary。所以Freddie對Paul說這首歌是寫給Mary的,Paul說:你說是就是。Freddie和Paul貌似有過一段關(guān)系,但從未聽說過他是正牌男友。而且Queen的其他成員和周圍的人非常討厭他。據(jù)說Paul就是靠著和Freddie的這段關(guān)系威脅他(MD這個男人太壞了!?。。?/p>
21、Deacy沒有參與皇后任何歌曲的和聲,因為他自稱五音不全。但是在舞臺上他是有唱的,只是麥克風(fēng)是被關(guān)掉的。當(dāng)然也有出現(xiàn)技術(shù)失誤麥克風(fēng)忘關(guān)的時候哈哈哈可憐的炯炯。
22、Freddie在Mike Myers飾演的EMI高管面前放卡巴耶唱的歌劇——Freddie是后來才愛上卡巴耶的,當(dāng)時他特別喜歡將卡巴耶的唱片帶到錄音室,放大音量,一遍又一遍地聽,沉醉其中。而Jim Beach表示自己愛歌劇是事實。他是上流社會的律師出身,非常喜愛歌劇、芭蕾、藝術(shù)品、品酒等高雅文化,并推薦給Freddie。至于John Reid嘛,誰不愛高雅音樂呢~~
23、Jim Beach說EMI高管當(dāng)年出了平克弗洛伊德的《Dark Side Of The Moon》,里面的歌超長。。。。
24、Kenny Everett拿到波米那張單曲碟的時候看到的是I’m In Love With My Car,F(xiàn)reddie說是另一面——皇后樂隊經(jīng)典八卦:Roger為了讓這首歌作為波米B面發(fā)行,將自己關(guān)在柜子里,隊友答應(yīng)才罷休。為啥電影沒拍?難道只是個段子么?
25、Queen是在1985年才去里約熱內(nèi)盧的。電影為了突出Mary作為Love Of My Life的主題,提前到分手出柜的70年代。當(dāng)年看到Mary描述出柜那段,腦海中無數(shù)次想象會是怎樣的情景,沒想到電影就原封不動地把當(dāng)事人的臺詞和場景表演出來,淚崩。
26、1980年代Freddie改變了形象,短發(fā)胡子就是當(dāng)年某一部分同性戀的標志形象,源自美國的Castro地區(qū)(而今年電影也在該地區(qū)點映,當(dāng)?shù)匾呀?jīng)成為LGBTQ的平權(quán)地區(qū),看的人都哭得稀里嘩啦)。電影講到分手出柜后下一個鏡頭就變成這個形象非常鮮明地跨入到Freddie正式接受自己過著同性戀的生活。(雖然從7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
27、所以We Will Rock You(1977)的誕生也將Freddie的形象改成了80年代,為的是劇情的銜接與流暢。
28、電影從頭至尾都出現(xiàn)的幾位女性,都是樂隊成員的女友(Brian的Chrissy, Deacy的Veronica, Roger的Dominique),后來都成為了他們的妻子(除了Mary)。
29、電影中Freddie和Mary開關(guān)燈的事,是真實發(fā)生過的,我爆哭!??!
30、Freddie奢華狂野派對時穿的那套服飾,是1986年Queen最后一次巡演時的謝幕裝,因為電影無法涉及1985年以后的故事,特地讓這套經(jīng)典服飾出場。有兩個人踩著單車,被Freddie拍了屁股,是為了向Bicycle Race的裸女自行車賽MV致敬。
31、Freddie向賓客撒禮物,說金錢無法買來幸福,但是饋贈可以帶來快樂,這正是他的人生信條。他非??犊蠓?,花了很多很多的錢給別人買禮物。任何一個與他有點關(guān)系,為他做過事的人都會得到他的饋贈。他隨身帶著一個生日本,記滿了他的親朋好友的生日,他會隨時拿出來翻看,以免漏掉任何一個人的生日,因為他會為每一個人精心準備生日禮物。他去世后一個月,Elton John還收到了他的圣誕禮物,因為早在他去世前,他就安排好了。
32、宴會上Paul仗勢欺人,讓梅花炯不滿。Brian吐槽Freddie你是搖滾樂隊的成員,不是Village People樂隊的成員。VP是美國的一支走夜店風(fēng)的樂隊,全員都是gay,F(xiàn)reddie的警察形象就有點cos他們的形象。Brian在這里提示Freddie,diss Paul,說他不該和Paul混在一起搞這種類型的音樂。Roger嘲笑他養(yǎng)了一個寵物,F(xiàn)reddie說忠誠最重要,還特地問Dominique對不對——這句話非常傷人,因為花花就是很花,當(dāng)著所有賓客的面指責(zé)對方的私生活,還問對方女友,難怪其他三只立馬走人,Brian還生氣地罵了他一句。Freddie連忙道歉說是開玩笑的,奈何他被Paul拉走了——他騎在Paul的肩膀上,cos了Freddie在舞臺上騎在各種各樣的英雄人物身上唱歌的形象,比如超人、黑武士、圣誕老人等等。
33、荒誕狂野派對結(jié)束后的Freddie一個人在鋼琴上彈了幾個音,超級熟悉的曲調(diào),但是我就是想不起來是哪首歌了。。。。
明明派對上那么嗨,F(xiàn)reddie為什么事后那么沮喪呢?因為Paul他們一幫酒肉朋友利用組織參加派對的機會,利用Freddie的金錢大肆為自己牟利,F(xiàn)reddie非常憤怒和沮喪。
Freddie騷擾Jim Hutton,被罵后道歉,之后兩人促膝談心一見鐘情。這個情節(jié)是虛構(gòu)的,但是虛構(gòu)中夾雜著大量事實。
Freddie是在1983年年底在一個同性戀酒吧見到了Jim,他是一位理發(fā)師。因為他長得像他的偶像,前不久剛剛?cè)ナ赖暮萌R塢傳奇影星Burt Reynolds(伯特·雷諾茲),所以才看上他的(他倆真的真的超級像orz,迷弟太可怕orz)。Freddie以為他買酒為名搭訕,被他拒絕(要他滾蛋orz),因為他有男友,正好去洗手間了。Freddie就乖乖滴滾蛋了。Jim當(dāng)時完全不知道Queen,更不知道Freddie,即使他男友告訴他的身份,他也毫無概念。之后在1985年3月23日,Jim早已與男友分手,一個人在酒吧時,F(xiàn)reddie又湊過來要給他買酒,勾搭成功。Freddie勾搭成功后的第一句話通常是How big is your dick? (其實他是開玩笑的ORZ)。Jim很不爽。所以電影中Freddie反復(fù)提到要給Jim拿啤酒喝,Jim罵Freddie竟然有膽(蛋)騷擾他,F(xiàn)reddie說如果你喝了我的啤酒就知道我有多大膽(蛋)了就是當(dāng)事人對話的神運用。此外,F(xiàn)reddie的確喜歡穿制服的男人……
Freddie與Jim聊人生的那段并非在現(xiàn)實中不可能。他倆還真的經(jīng)常會談心(一起歪在沙發(fā)上或者躺在床上看電視聊天),談?wù)劰陋毟?,談?wù)勁笥眩務(wù)勅松行枰氖鞘裁?,反正還是蠻深刻的orz。因為電影只講到Live Aid,他和Jim交往才幾個月,沒法深入地去表現(xiàn)他倆的感情經(jīng)歷,所以就把日常又深刻的片段濃縮了。乍一看胡編亂造,實際上非常真實深入。
電影后面虛構(gòu)了Freddie在倫敦找遍了同名同姓的Jim Hutton,找了他兩年才找到,其實也算是真實事件的神改編。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Jim后來才知道,這兩年間他是被Freddie和他指派的“小弟”秘密跟蹤,最后伺機下手的orz。Freddie不是自己坐著車,就是派“小弟”開車溜到Jim經(jīng)常光顧的酒吧去偷偷查看他在不在那里(真特么可怕的跟蹤狂!?。。┤缓笏麜_心地說:看,我男人在那兒!?。。o力吐槽。。。。這和找遍倫敦有啥兩樣orz)
34、Freddie和大家吵架,Deacy彈了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前奏貝斯,就滅火了。這讓我想起B(yǎng)rian曾經(jīng)說的一個冷笑話:夫妻吵架時,Deacy一彈起貝斯,就不吵了。在這段爭執(zhí)中,Paul插了幾句支持Disco舞曲風(fēng)的話被罵,其實也體現(xiàn)了后來的Hot Space專輯,F(xiàn)reddie也是受到了Paul的支持走funk路線(Paul當(dāng)年是貝爾法斯特的DJ),所以梅花更討厭他。(不過別忘了Deacy好這口。)
35、記者會太神了,完全就是媒體和Freddie的原話,甚至其他三人的表現(xiàn)也是真實復(fù)刻。這一段非常非常經(jīng)典,無論粉絲與否都應(yīng)該每個字每個字地學(xué)習(xí)研究,不僅高度還原當(dāng)事人的話語,還深刻剖析了Freddie的內(nèi)心。
36、Freddie過得很艱難,突然畫面一轉(zhuǎn)but life still goes on的歌聲出來,歌詞劇情神契合。Brian穿的那件性感粉色蕾絲睡裙就是Brian將當(dāng)年自己穿的原版睡裙拿出來貢獻給了電影(有點繞口ing)。
37、家人鬧翻那一場,被很多歌迷質(zhì)疑虛構(gòu)。但Brian在洛杉磯首映式上被粉絲詢問電影中哪段最真實時,卻指出了這一段。他說本來電影最后要刪掉這一段,被他極力制止,因為這段就是真實發(fā)生過的。I Want To Break Free在美國被MTV禁播,F(xiàn)reddie生氣說的那幾句都是當(dāng)時媒體對他的評價,F(xiàn)reddie說我們幫助MTV的誕生卻被他們禁,這是事實。波米是第一部將MV用作歌曲商業(yè)推廣的,Queen helped the birth of MTV。Freddie后來說的那些氣話都是原話。但是Queen由此失去美國市場的很大部分原因是Paul從中作梗,拒絕很多宣傳機會,一心想讓Freddie脫離Queen,被他所掌控。但是Freddie并非樂隊第一個出個人單曲和專輯的,Roger早在70年代就出了,Brian也和別人合作。問題不在于solo,在于樂隊的凝聚力不強,大家都厭倦和失去信心了。Freddie還說如果沒有我你Brian就是天體物理學(xué)博士——超級虐,Brian就是失去Freddie多年后重新回到帝國理工,60歲那年以優(yōu)異成績拿到了天體物理學(xué)博士。
38、這段中Brian說我們是一家人,F(xiàn)reddie當(dāng)時就爆發(fā)了,說我們不是一家人,你們有家庭有老婆孩子,我呢,我什么都沒有——這句話是原話啊原話啊原話啊啊啊?。。。】薜酶文c寸斷。由此可見Freddie多么孤獨多么害怕,因為性向問題加上當(dāng)時感情生活的不穩(wěn)定,他一直處于非常沒有安全感的狀態(tài)——而電影對他這方面的刻畫十分到位,飆淚。。。。
39、Mary給Freddie打電話被Paul截下時,F(xiàn)reddie在鋼琴上彈的是I Was Born To Love You。
40、雨中,Mary說Freddie你是被愛著的,被我、Brian、Deacy、Roger愛著的,這不是煽情,千真萬確!??!這部電影就是最好的例子,暴風(fēng)哭泣。之后Under Pressure這首歌的歌詞也超級契合劇情,跪了。。。。
41、Freddie后來成了Mary孩子的教父,教他學(xué)會說tractor和guitar。
42、Freddie將Paul開除的真正原因是他其實早就知道Paul不是好人,而且暗中利用他的財務(wù)亂搞,F(xiàn)reddie不是一個愛與人當(dāng)面交鋒的人,他心腸太軟。Queen當(dāng)初對Paul不滿意與他解除合約后,F(xiàn)reddie卻將他留下當(dāng)自己的經(jīng)理人,其中除了他是gay, 對他表面上言聽計從可以陪著他一起玩(他太孤獨了,時刻都需要人陪伴),還有就是Freddie不忍心開除任何人(他真的真的非常善良,不愿意做讓人傷心的事)。但是Paul到后來儼然掌控他的生活,將他與樂隊與他人隔絕開來,帶著他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他也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這是錯誤的。電影中Freddie不理會Paul的片段也表現(xiàn)了這一點。最后一次,Paul趁他不在家,帶著一幫狐朋狗友,在他家胡鬧,把他心愛的Garden Lodge(Live Aid之后搬進去的著名豪宅)搞得亂七八糟,就成了導(dǎo)火索,他一怒之下讓Paul滾蛋。Paul就拿了65000英鎊,把Freddie賣給了《太陽報》,雖然他并沒有像電影里一樣接受電視采訪,但在當(dāng)時對同性戀仇視的年代,在除了圈內(nèi)人士都不知道Freddie的性取向的年代,因為Paul提供的猛料,太陽報連篇累牘地報道了大量Freddie的同性戀生活,把他的所有男友一網(wǎng)打盡,還有和那些男人們的私密照片,其中最可怕的是,提到了Freddie的兩個前男友死于艾滋病,說Freddie非常害怕,向Paul傾訴。電影中Freddie的父親看到報紙上的All Queen’s Men那篇報道就是完美復(fù)刻當(dāng)年的報道orz。當(dāng)然,最讓Freddie憤怒的是,Paul居然還爆料Freddie的現(xiàn)任男友是Jim Hutton。Freddie一直都小心翼翼地保護Jim的隱私,Jim也不希望自己的家人通過媒體知道他與Freddie的戀愛關(guān)系,只希望自己親口告訴家人。Paul之后還恬不知恥地給Freddie打電話,想解釋他是被媒體糾纏太狠才讓步的,F(xiàn)reddie根本不接他的電話。
43、Freddie和隊友講和的那個片段有好多話都是原話,比如說four aging Queens,比如說dinosaurs等等,非常有意思。
44、Freddie在家里喜愛穿絲質(zhì)的睡衣與和服,都懷疑電影里拿的是原版貨。。。。而且明顯看到Freddie家中的中式椅子,他就愛這些東方的玩意兒。
45、一提到艾滋,背景音樂就放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這不就是自己虐自己么,哭~1986年溫布利,實際上當(dāng)時并不知道自己身患絕癥的Freddie在現(xiàn)場說,除非我們都死了,Queen永遠不會解散,之后就唱這首,太特么虐了!
46、Freddie一個人去醫(yī)院檢查,被診斷罹患艾滋,這也相當(dāng)真實。當(dāng)時他就是一個人去醫(yī)院確診的,沒有人知道他得病。他是后來一個個告訴身邊的人的。可見他一個人承受多大的痛苦。最早告訴的是Jim Hutton,當(dāng)時Freddie說,如果你離開我,我也能理解的。Jim說,但是我愛你Freddie,我不會拋棄你的。所以Jim一直陪伴照顧他到最后。Jim也被感染HIV,但他是2010年因肺癌去世的,Brian還寫了一篇動人的悼文紀念他,說他對名利和滾圈毫無興趣,只是充當(dāng)吃瓜群眾,精心打造Freddie的花園。說他倆放到今天,就是Civil Union(英國2010年還不承認同性戀婚姻),F(xiàn)reddie也一直稱Jim是他的老公,他們互贈婚戒,他去世時手上還戴著這枚戒指,和Jim送給他的小泰迪熊公仔一起火化。
47、Freddie和隊友一起為了Live Aid排練,嗓子狀況不太好,說是vulture’s crotch,這也是他的精妙言論之一。
48、Freddie向隊友告知病情這段是將時間線提前到Live Aid之前。實際情況是大概是87-88年左右,Queen全家一起吃飯時,有人抱怨感冒,F(xiàn)reddie伸出一只因為免疫力缺失受傷流血無法愈合的腳告訴他們,你們看看我經(jīng)受的一切,才使得Queen知道了他的病情。(Jim Beach早就知道了)。其實樂隊成員早就隱隱感到不對,Deacy甚至親自小心地詢問Jim Hutton。Jim為了保護Freddie的隱私,違心地撒了謊(你們都那么愛他?。?。但這段對話中大家的反應(yīng)是相當(dāng)真實地反映了每個人的性格。特別是Freddie后面說的那些話,希望他們保密,不想打艾滋同情牌,只想創(chuàng)作到最后一刻真的都是原話啊啊啊啊啊啊?。。。。≡俅伪╋L(fēng)哭泣?。。。?!最后他抱著大家,說即使你們哭得像個小姑娘,我依然愛你們也許就是原話啊啊啊啊啊啊?。。?!他真的真的很愛這個樂隊,愛著Brian,Roger和Deacy。看看 A Winter’s Tale和These Are The Days Of Our Lives的歌詞,你們就能體會樂隊成員之間深厚的愛。而樂隊得知Freddie的病情以后,更是緊緊地保護著Freddie,不向任何外人透露風(fēng)聲,天天向媒體撒謊,直到他去世前一天向全世界宣布自己罹患艾滋,希望大家與他一起抗擊這個病魔(他是多么地勇敢無畏——Brian說他完全可以說自己是得肺炎去世的,可是他偏要承認自己得了艾滋引發(fā)的肺炎)。到后來Freddie病情惡化,Brian決定暫停他個人專輯的宣傳以防他隨時不測時,F(xiàn)reddie卻說你的個人音樂生涯才剛剛開始,如果我死了正好可以幫你的專輯做宣傳555555。。。。
49、Freddie在Live Aid當(dāng)天才找到Jim自然是虛構(gòu)的,實際情況是Jim當(dāng)天從理發(fā)店下班回來,F(xiàn)reddie才說要去Live Aid。從來沒去過演唱會的Jim一臉懵逼地跟著去了,見證了搖滾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演出,主角還是他男友(這人太幸福了orz)。
更搞笑的是,David Bowie當(dāng)天的頭發(fā)就是Jim前幾天剪的。Freddie說安排一個人來剪頭發(fā),Jim就接到一個預(yù)約電話。結(jié)果那個神馬大衛(wèi)瓊斯半天都不來,Jim急得要下班,打了好幾個電話催促(威脅),對方說好好好瓊斯先生這就出來了,進店一看,原來是寶爺。Jim不認識Freddie和Queen,卻認識時尚先鋒寶爺,不過他一句話沒說,直到剪完了才跟他確認了身份。Live Aid當(dāng)天,F(xiàn)reddie在寶爺面前得意洋洋地曬Jim:你還記得他嗎?寶爺一臉木然。Freddie急了:誰給你剪的頭發(fā)???寶爺依然木然……Freddie自從認識Jim之后,不僅自己直要Jim剪頭發(fā),還強迫家里人都找Jim剪頭發(fā)……無力吐槽我大皇后的family business 的光榮傳統(tǒng) orz。
50、Freddie當(dāng)天并未來得及帶著Jim去見家長,但是他帶著Jim見過好幾次家長。而且電影里父母妹妹與他倆的對話就是原話原話原話!!!Freddie從未當(dāng)著Jim的面向父母揭示他倆的真實關(guān)系,但是父母都心知肚明,對Jim也很好。在Freddie最后一次探望父母時,F(xiàn)reddie的父親還陪著Jim逛花園,指著一株枯萎的玫瑰花感嘆道,這株樹已經(jīng)失去了生命力了,Jim不知道他指的是玫瑰還是Freddie。。。。
51、Live Aid每個樂隊的音量都是有限的,所以貼了個紙條不許動,電影里Jim Beach做賊似的調(diào)高了音量,把貼紙換了地方,導(dǎo)致Queen的音量比其他的樂隊大得多,這也是Queen最成功的原因之一,當(dāng)然,這是事實,只不過調(diào)音量的是Queen的御用調(diào)音師,不是邁阿密海灘爺爺。
52、Queen上場之前的樂隊是Dire Straits,不是從Freddie側(cè)身而過的U2。大概是U2更好認吧~~但電影放了Dire Straits演唱的音樂片段。
53、電影中未收錄的Live Aid上的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 和We Will Rock You今后也會發(fā)行。
54、Queen在唱了20分鐘后下場,到晚上集體結(jié)束大合唱之前Freddie和Brian又上場,唱了Is This The World We Created?他們是唯一一支在同一個舞臺上兩次登場的樂隊,可見已經(jīng)封王了。之后樂隊還參加了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的大合唱,就是難以找到炯 lol。Freddie穿著紅背心,剛剛在臺上盡顯霸主地位的他卻非常低調(diào)不愛出風(fēng)頭,還把話筒讓給別人。而且歌詞不記得瞎混,基本只會唱歌名的那一句。就這么個大合唱,大家都想盡辦法跑到最顯著地方唱歌露臉,而他卻恰恰相反,正體現(xiàn)了他內(nèi)斂樸實的一面(果然和那些妖艷賤貨不一樣~~)
55、Mary和Jim在臺上看演出時,Mary激動地靠向Jim——他倆在Freddie生前關(guān)系是不錯的,Jim甚至在和Freddie鬧矛盾時還跑到Mary那里訴苦。
56、Freddie去世后將豪宅Garden Lodge和一半財產(chǎn)和音樂版權(quán)全部留給了Mary,并將骨灰交給她埋葬(這句話有點怪),囑咐她埋葬在一個只有她一個人知道的地方。所以這個世界上只有Mary才知道Freddie到底埋在了哪里。
57、Freddie留給了Jim 50萬英鎊,以及與他共同在愛爾蘭老家投資建造的房子。Jim一直住在那里到去世。
58、作為世界上最有名的家庭作坊,據(jù)說Queen成員和家眷都偽裝成了群演……據(jù)說包括梅花……據(jù)說Brian是Live Aid群演……可是茫茫人?!菜浦两襁€沒有人能找到……
以上就是這些,還有哪些漏掉的歡迎補充。
微信:QueenRockBand里面有好幾篇涉及到上述內(nèi)容的科普文章,大家可以看一下。
最后說一句:拉米·馬雷克應(yīng)該拿奧斯卡。
如果說有哪支樂隊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那一定是Queen。
14歲那年,我在老家的一家盜版音像店"十元三張"區(qū)發(fā)現(xiàn)了一張封面很有逼格的唱片——Queen Greatest Hits II,Queen八十年代的精選集。回到家放到碟片機里,第一首響起來的歌是《It's Kind of Magic》。一種魔力。我從此著了魔。
當(dāng)時我剛從港臺流行樂過渡到歐美音樂不久,Queen之前,聽過的搖滾樂隊只有U2一支。Queen的歌很入耳,對從沒接觸過搖滾樂的人群十分友好,這也是他們?nèi)罕娀A(chǔ)好的原因。我學(xué)過14年小提琴,受過一點古典樂的影響,Queen的繁復(fù)華麗的編曲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
說來奇妙,人在青春期時建立的音樂、影視和文學(xué)品味,往往會就此定型。
Queen這樂隊雖在歐美是人盡皆知的大路貨,在十幾年前的三線小城,還是符合我一個初中生裝逼需求的。進入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青春期后,我最怕的不是升學(xué)失敗、和家長老師斗智斗勇,而是和別人一樣。找個出口告訴自己"我是與眾不同的",平淡無奇的生活就有了往下走的動力。
而Queen給了我這個出口。有了他們,就有了和學(xué)業(yè)壓力、自我懷疑對抗的武器。
一開始,我只能欣賞旋律,不懂歌詞是什么意思。網(wǎng)絡(luò)不太發(fā)達時,這方面的訊息非常有限,況且我粉的還是一支主唱在我出生前一年就死了的樂隊。我買來一本盜版《牛津高階詞典》,對照著歌詞一邊查單詞,一邊翻譯。為什么知道是盜版詞典呢?因為一兩首歌詞翻譯下來,由于劣質(zhì)油墨,我的手指頭會變黑…… 這應(yīng)該是我人生第一次翻譯嘗試。再到后來翻譯出版書籍,在外媒工作,以至于現(xiàn)在拿翻譯吃飯,都始于這次浩浩蕩蕩的追星。
Queen的四名成員都參與過歌曲創(chuàng)作。吉他手Brian May是個酸溜溜的死文青,寫歌詞時沒事引用下莎士比亞、宗教符號什么的,研究他寫的歌詞,對于豐富英語詞匯量很有幫助。什么"prophet""innuendo""estranged"之類的大詞,都是我在Queen的歌詞里學(xué)到的。(不知道有沒有人是因為喜歡槍花才知道"estranged"這個詞的?)
作為迷妹,當(dāng)時我上課不是寫小說,就是抄Queen的歌詞。放學(xué)了,就騎著除了鈴鐺哪里都響的破自行車,聽著Queen的歌滿城亂竄。這個時期我最喜歡的是他們70年代的幾張專輯《A Night At the Opera》《A Day at the Race》《News of the World》和《Jazz》?!禞azz》里有首歌叫《Bicycle Race》,開頭是洗腦循環(huán)"我想騎自行車呀騎自行車",很適合當(dāng)我騎車爬坡時的BGM。
高一時,我在Queen的百度貼吧結(jié)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迷妹迷弟,有種終于找到組織的感覺。也是在這年,我成了Queen吧吧主。因為缺乏中文資源,大家一起樂此不疲地上外網(wǎng)挖圖挖資源、挖樂隊的發(fā)展史和成員生平。那年我寫了Queen和主唱Freddie Mercury的百度百科,辭藻極其堆砌,當(dāng)時給Queen的介紹起的標題是《永不凋零的艷麗花朵》。雖然現(xiàn)在看了會尷尬癌發(fā)作,但想起自己當(dāng)年滿腔熱血的安利行徑,還是覺得挺可愛的。
除此之外,我還翻譯了BBC給Queen拍的紀錄片Days Of Our Lives的字幕,資源不放了,放個外掛字幕:http://sub.eastgame.org/archives/14805
我當(dāng)年還翻了1992年Freddie Mercury Tribute Concert的字幕,這個哪天在硬盤里找到了再傳一次。(這場演出群星云集,紛紛翻唱Queen的歌,出場的包括Led Zeppelin、Metallica、David Bowie、槍花等大牌。但好多人都唱砸了,唱好了的個人認為只有George Michael、Seal和David Bowie。當(dāng)然Bowie唱的是Under Pressure,不算翻唱。Led Zeppelin的Robert Plant自己也覺得沒唱好,有些歌還攔著不讓收錄進DVD里~)
這個時期,我反倒喜歡起Queen在《A Night at the Opera》(《波西米亞狂想曲》就出自此專輯)爆火之前的發(fā)行的專輯《Sheer Heart Attack》和《Queen II》?!禥ueen II》發(fā)行于1974年,是一張完成度不亞于David Bowie《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和The Who《Tommy》的概念專輯。后來看到訪談上說,吉他手Brian May本人的最愛,也是這張?!恫ㄎ髅讈喛裣肭稭V里的四人經(jīng)典特寫,也出自這張專輯的封面。
Queen女粉眾多,主要是因為樂隊四人才華橫溢,顏值驚人,學(xué)歷還高——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金牌杰克蘇。
吸粉最多的當(dāng)然是主唱Freddie Mercury。說來有意思,我剛知道他的同志身份,并死于艾滋病時,還糾結(jié)過這一點,畢竟14歲時思想沒有開化。后來我很快想通,邏輯很簡單——既然我的偶像是同志,那對于這個群體我還有啥意見?
也是因為這個,那年我看了李銀河和王小波合著的同志科普書《他們的世界》,價值觀也在精神白左這條路上一去不回。再到后來工作時,身邊的異性好友十男九gay,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中注定的。
(我才不會說我高中時在外網(wǎng)上看了多少Q(mào)ueen的同人文呢。)
Freddie是個藝術(shù)家,幾十年難得一遇的搖滾主唱,但最重要的是,他是個勇字當(dāng)頭的人。用力去愛,用力去唱,用力去活,干什么都是飛蛾撲火、縱身一躍,不留一點余地。他死后二十多年,人格魅力還能打動無數(shù)人,也是很好理解的。他和科特·柯本是反的。后者是憎惡生活,趕著去死;他是無比熱愛生活,最后卻得早早離去。
吉他手Brian May,帝國理工天體物理學(xué)博士,電吉他是自己親自做的,表面上是光彩熠熠的學(xué)霸/搖滾明星,內(nèi)心是個叨念個沒完的酸文青,有種嘔吐般的表達欲。他有個歷史悠久的個人博客,叫Brian's Soapbox。在博客上,他會經(jīng)?;貜?fù)歌迷郵件。16歲前后,我給他寫過好幾回郵件,他還親筆回復(fù)過兩回!
對于一個16歲迷妹來說,還有什么比收到偶像親筆回復(fù)的郵件更開心的事?這是中彩票都比不上的!
Brian的兩封回信
貝斯手John Deacon,悶聲發(fā)大財?shù)牡湫?。四個人中唯一不會唱歌的就是他,但他寫過不少打榜的洗腦金曲,比如《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Under Pressure》,都是他寫的。電氣工程學(xué)出身的他,親手打造了Queen的不少效果器和功放。他和Brian May倆理工男在一起,動手搭建了Queen的器材配置。幾個人中,他最有理財頭腦,樂隊財政都由他打理。
Freddie死后,John退隱山林,除了97年出山參與了紀念Freddie的歌曲《No One But You》的錄制,此君從此銷聲匿跡。時隔多年后,有人在Brian May的博客上問他近況,他冒個泡說道:"我還沒死呢!我就退休在家天天數(shù)錢。 :)"
鼓手Roger Taylor,搖滾史上顏值最高的樂手之一。Roger是芭比娃娃顏,金屬嗓,幾首擔(dān)任主唱的硬搖滾歌曲都很帶勁。他年輕時的顏傾倒眾生,把到手的妹子前仆后繼,還出現(xiàn)過他帶著現(xiàn)女友去參加派對,接連遇到兩任前女友的經(jīng)歷。在《I Want to Break Free》的MV里,他打扮成一個金發(fā)萌妹子。拍完MV,他直接頂著萌妹子的造型去酒吧,還有彪形大漢請喝酒。
I Want to Break Free里的女裝大佬Roger Taylor
16年Queen在上海演出,我跟著貼吧一幫基友恬不知恥地在他們下榻酒店的露天酒廊蹲點,終于一睹Roger Taylor芳顏。雖然已經(jīng)是70多的人了,但是還!是!很!帥!
在Queen的百度貼吧里,我認識了幾個后來一直都有聯(lián)系的朋友。高中時,我所在的小城買不到打口碟,只有貨源不多的盜版,貼吧有住在廣州的朋友,頻頻買來Queen的打口碟郵寄到我所在的高中;還有一個ID叫"皇家麗人"的吧友,我認識她時,我高一,她在讀研究生。后來我去北京工作,終于得以見面,因此成了密友。這種因為同好而產(chǎn)生的友誼,想想還是很珍貴的。
我聽Queen時,是MP3在線下載剛興起不久之時,但我一直想收藏打口碟,苦于找不到。后來高三時參加自主招生,我第一次出了小城,到了北京。之前在搖滾雜志上看到的打口碟據(jù)點居然一個都不見蹤影,只得敗興而歸。
后來自主招生失敗,高考也失敗了。志愿填到了最北邊的省份,專業(yè)也被調(diào)劑,對于我一個南方人來說,無異于發(fā)配邊疆。大二時,我逃難似地去北京實習(xí),滿腦子都是Queen的《I Want to Break Free》。
去外媒應(yīng)聘時,被問過幾回"你的英語是怎么學(xué)的?",我的回答都是"因為我喜歡Queen的歌,就開始自學(xué)了"。后來一家報社的老板也是Queen的粉絲,大手一揮,把我聘下了。
高中時,我立下人生三大理想——看Queen的現(xiàn)場;去洛杉磯工作生活;當(dāng)作家。
16年Queen在上海進行中國首演時,我飛回國實現(xiàn)了第一個理想。
后來到了美國。在搬到洛杉磯,終于實現(xiàn)第二個理想之前,我苦于在舊金山找不到工作,還當(dāng)過一兩年的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
生活苦于沒有出路時,便會想起Freddie Mercury十七歲時從印度移民到英國,只能在倫敦希斯羅機場當(dāng)搬貨工人。不久后,他結(jié)識了一支叫Smile的樂隊,認識了樂隊吉他手Brian May和鼓手Roger Taylor。
他不知道前路會有什么。但他明白,他的人生,會很不一樣。
喜歡就關(guān)注一下吧~
我算看穿了,音樂電影拍到哪種程度,主要看OST的質(zhì)量…
牛逼?。。『靡魳氛媸穷w幸福的原子彈?。?!
在最后LiveAid臺上的Freddie眼中看到了星辰大海。音樂的感染力太神奇,最后的現(xiàn)場萬分動容,作為一個非粉都激動得心潮澎湃,熱淚盈眶。
“我昨晚做了個噩夢,我就跑過來了。我嘗試跟你聊天,但你沒了聲音” 最親密人的直覺往往最準,Mary這樣的摯愛和靈魂伴侶值得一輩子?!拔以缫阎溃也辉赋姓J…雖然每次都這樣,但這次不同,因為根本錯的就不是你”、“這些人不在乎你”當(dāng)愛成騙局,你會更看清自己,“我想你在我的生命里”。2019《愛樂之城》+《與歌同行》,這才是真正的《一個明星的誕生》。聽Queen的歌不多,依然享有天堂般的體驗。最勁的Freddie,真正的傳奇。最后演唱會現(xiàn)場一開喉,就止不住的飆淚…@香港 The Grand cinema
沒有配樂也能掀翻屋頂,沒有球棚仍能響徹寰宇,沒有酒杯也能隔空共飲,沒有聲音仍能唱給你聽。只要一起拍手跺腳,不用樂器也能搖滾;只要一起開燈關(guān)燈,不用相愛也能同在。電視里說,治愈病毒尚需數(shù)年時間,治愈偏見卻遙遙無期。你與角落里那虛弱男孩誒歐著呼應(yīng),從此別人都蒼老,唯獨你永遠風(fēng)華正茂。
媽媽,Life has just 畢贛
猶如親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演唱會,仿佛佛萊迪·摩克瑞復(fù)活重生,帶領(lǐng)皇后樂隊在你面前為你演唱,親身體會人潮人海、振聾發(fā)聵,讓人筋脈活絡(luò)、熱淚盈眶……感謝電影為我們締造了一場最真實的夢境。正如他們?nèi)∶小盎屎髽逢牎钡某踔裕麄兲亓ⅹ毿?、我行我素,他們不屬于任何人,他們只做自己,完美詮釋自由和豪情。他們的音樂也是唱給和他們一樣的人,那些受排擠處在人生低谷的人,給予他們信念和力量。他們終于做到了,在Live Aid引吭高歌、蕩氣回腸,被世人和歷史銘記。而當(dāng)初低估他們、輕視他們的人,真正成為了那個“失去皇后樂隊的男人”。生命不止,激情不止。生命不止,音樂不止?;屎髽逢牪粌H是一支樂隊,更是一種精神。“我們雖然老了一點,但也還是那個皇后樂隊。”
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都是怎么開悟的?
跨四個八度音階的唱將傳奇,迷失和尋找自我的璀璨之旅。難得的是沒有因為換導(dǎo)演而爛尾,反而顛覆了很多外界對這位雙性戀巨星的誤解。溫暖而澎湃,就像皇后樂隊其他成員寫給Freddie Mercury的一首愛歌。最后的拯救生命演唱會感動得人靈魂出竅啊,貫穿全片的原聲非常過癮?。↖MAX燃燃燃燃燃燃燃燃)
Rami Malek該拿個奧斯卡提名了,臺風(fēng)簡直神還原。最后Live Aid拍出了那么點偉大的范兒,我特意去油管看了原視頻,電影這段還原得原汁原味,高空航拍越過人山人海的觀眾,然后鏡頭直接連到主舞臺鋼琴下對Freddie的特寫,這個合成長鏡頭實在太酷了!萬眾矚目,集全宇宙之光于一身的感覺;開頭唱到Life had just begun就開始淚崩,結(jié)合他之前跟樂隊成員說出自己得了艾滋,再看Bohemian Rhapsody的歌詞,感覺每一句都是重磅催淚彈,于是才明白為啥這部傳記片要用這首歌名當(dāng)電影名;Live Aid上演出的每分每秒,都是Freddie燃燒生命的表演,這是他傳奇人生的偉大謝幕。
從Freddie第一次在鋼琴上輕輕敲出Bohemian Rhapsody的旋律開始,我的淚腺和毛孔便會為每一縷熟悉旋律而收縮。而最后Live Aid如臨現(xiàn)場的沖擊力,讓我意識到此生都沒有可能真正看一次Queen的Live ——莫名的痛苦卷著鼓點的狂騷將我擊潰在影院最后一排的座椅之上,鼓膜轟鳴。
看了一場不屬于自己年代的演唱會,Queen的音樂真是太棒了,盡管覺得劇情和剪輯上有瑕疵,卻仍舊下不去手給四星。
特理解為什么這部專業(yè)評分和大眾口碑相差很大,因為除去音樂的部分, 拍得實在乏善可陳??晌枧_的燈光一亮起,音樂鼓點和拍手聲一響起, 一切就都不一樣了。把十幾分鐘的Live Aid放在最后也實在很聰明,試問哪個觀眾聽完We are the champions走出影廳不是血脈賁張得像剛看完演唱會。這些五星和高分與其說是打給這部電影,不如說是人們對這支偉大的樂隊和這些經(jīng)典的作品, 以及為這個世界留下了這么多寶貴legacy的Freddie Mercury的一次致敬。(演Roger Taylor的那個男孩子也實在是有點漂亮的)
作為傳記片其實挺普通的,不過,結(jié)尾那段live aid 還是給煽到熱淚盈眶。唉,這就是音樂的魔力吧。
坐在幾百個白發(fā)的叔叔阿姨中間觀影,感覺我們雖隔了二十多年但共享了一段青春。
其實也只三十年功夫,搖滾作為行動和愛的時代已經(jīng)灰飛煙滅,我們究竟生活在什么樣世代?
“你選擇看《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夜晚,是一個節(jié)日?!?/p>
太帥了!充滿激情、甜蜜又無比心碎。三度落淚。你選擇看《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夜晚,會是一個節(jié)日。
對于一個初中被《波西米亞狂想曲》打開新世界大門的人來說,聽到Freddie彈前奏就炸了。誰特么關(guān)心劇本和電影完成度!重現(xiàn)LIVE AID還不夠堵住你們的嘴嗎!
前半部分劇情潦草得仿佛趕著去投胎,內(nèi)心OS:這拍的什么鬼?!大皇后好不容易有個傳記片求別毀啊啊啊。最后Live Aid部分神奇地力挽狂瀾,OS:壯哉你大皇后,片子拍得再水都能靠歌救回來。但嚴肅地說,布萊恩·辛格對牙叔私生活的呈現(xiàn)有嘩眾取寵之嫌,而對他真正的音樂精神和生命力卻輕描淡寫,“天才巨星”整個像撞大運一樣【雖然人家牙叔是這么說的,但你也不能真這么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