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爾為“德國非洲軍”軍長,前往北非援救一敗涂地的意大利軍隊。他到達北非的黎波里前線后,立即作了一次偵察飛行,得出了“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結(jié)論。于是他便改變“固守防線”的命令,指揮他的裝甲部隊冒著沙漠風暴勇猛穿插,全速前進。英軍猝不及防,節(jié)節(jié)敗退。德軍直逼亞歷山大和蘇伊士。隆美爾因此名聲大振,贏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并被晉升為元帥。后來,德軍主力被牽制在蘇德戰(zhàn)場,希特勒不肯抽兵援助北非前線,致使隆美爾不得不停止進攻而在阿萊曼進行防守。1942年11月,隆美爾以其僅有的5萬軍隊和550輛坦克在阿萊曼地區(qū)抗擊蒙哥馬利的19.5萬軍隊和1029輛坦克,終因寡不敵眾而慘遭失敗。1943年3月,隆美爾奉召回德國大本營。同年7月,調(diào)任駐北意大利的陸軍“B”集團軍群司令隨后,德國發(fā)生了行刺希特勒未遂事件,隆美爾株連其中。1944年10月14日,由于希特勒派人逼迫,他在一輛小轎車中服毒自盡,而對外宣布的消息,則是“隆美爾陸軍元帥在途中中風去世”。
估計看著片子的都是沖著想看非洲軍團開坦克血虐美英聯(lián)軍來著,結(jié)果放的卻是納粹日薄西山的1944年,整個場面除了幾場飛機空襲和英國特種部隊滲透,基本對戰(zhàn)爭都是遠景描寫,所以才會有這種打分。都說德棍德棍,面對德國人拍的納粹末期混亂的政變史,某些人去跳起腳罵這不德意志片子垃圾,也是搞笑,大概在他們看來戰(zhàn)無不勝、高科技武器、型男冷峻指揮官才是德意志,對于他們來說美國拍的高堡奇人、鋼鐵蒼穹、德軍總部才是德意志,而不是這種講述納粹戰(zhàn)敗、軍隊離心離德的紀錄片。 我初中的時候十分抵觸斯大林格勒之后的二戰(zhàn)史,看書看紀錄片專挑德國意氣風發(fā)的39年-42年的黃金時間,家里小號手的虎式、虎王、4號堆成山。上大學后脫離了中二期,倒是慢慢對43-45年之后的納粹歷史感興趣里來的。這段時間里沒有榮耀和勝利,只有德國面對蘇聯(lián)鋼鐵洪流日漸逼近柏林的惶惶不可終日,每過一天、蘇聯(lián)的履帶就離柏林越近,納粹高層就更加心慌意亂,而這種大破滅導致的各懷鬼胎各種斗爭,比起被勝利沖昏頭腦帶來的萬眾一心、天下無敵的假象更具有故事性。
讀書那會就知道,隆美爾之死是個公開的秘密。這個電影其實難度不小。沒有立場不可能,立場不對又無疑是自殘。
先說電影結(jié)尾,隆美爾告別妻兒那段拍得很好,他穿戴整齊,站在自家門口,簡單跟兒子交代后事,臉上沒有悲傷(許是強作鎮(zhèn)定),輕拍兒子臂膀說保重。
至少從父親的角色來看,隆美爾扮演得比較完美。這種永別的姿態(tài)無疑給兒子上了生命中最重要一課,教他如何面對生死,舉重若輕。
隆美爾最擅長指揮大規(guī)模坦克戰(zhàn),他這個人在我腦中的形象也近乎是一輛坦克,電影賦予他情感與多面的性格,當然這是藝術(shù)表現(xiàn)的需要。但我認為這些對真實的隆美爾來說都是多余的。
他就是一部戰(zhàn)爭機器,他就該面無表情地告訴妻子自己就要死了,讓兒子別忘記把某物還給某人,然后說句保重,毫無眷戀地轉(zhuǎn)身上車,透過車窗揮一揮手杖,連家的模樣都不最后再瞥一眼。
無欲則剛,無求則強,無知則妄,無情便狂。我的觀感正如標題:別試圖去揭示一輛坦克的細膩情感。
電影把焦點鎖定在諾曼底登陸這一段,艾森豪威爾領著巴頓,希特勒牽著隆美爾,盟軍兵力2倍于德軍,總投入426萬人。隆美爾任德陸軍元帥,肩負抗擊盟軍登陸的重任,但他有數(shù),守不住,建議希特勒與盟軍和談,遭希特勒嚴拒。
和談派不止隆美爾一人,其中也有激進與保守之別。保守派當然是在忠于希特勒的前提下勸諫,而激進派則在策劃政變,密謀刺殺希特勒——瓦爾基里行動。湯姆克魯斯出演的《行動目標希特勒》一片中有詳盡交代。
隆美爾對激進派的密謀有所耳聞,甚至屢次被激進派試探,站哪邊?隆美爾對希特勒終究是忠誠的,但這種忠誠在步步緊逼的戰(zhàn)事面前放松了警惕,以為政變不過是激進派的幻想,故而沒有及時通報希特勒。
刺殺希特勒的行動恰好發(fā)生在隆美爾重傷住院期間,事后大批德軍高級將領被牽涉其中,隆美爾傷愈后也被調(diào)查。希特勒認為他知情不報也是不忠誠的表現(xiàn),故賜毒而亡,對外卻稱其中風,國葬之。
這一切都發(fā)生在戰(zhàn)敗的前夜。從現(xiàn)實角度來看,隆美爾早點走也許更干凈,再拖幾個月,也是淪為戰(zhàn)犯的命,國葬就別想了。
電影還是不錯的,唯一可惜的就是戰(zhàn)爭場面幾乎都是紀錄片的形式。
另外由于我是看完《隆美爾戰(zhàn)時文件》在看的電影,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的情節(jié)都是根據(jù)這本書里來的。
比如說克魯格剛剛調(diào)往西線的時候,對隆美爾非常的不滿,但是在經(jīng)過親自去前線視察之后,馬上就跟隆美爾道歉,并表示他此時的想法跟隆美爾一樣。
還有就是拜爾萊因的裝甲訓練師被盟軍1600架以上的各種轟炸機轟炸,整個師在陣地上幾乎被摧毀干凈,沒死的幸運兒,大都被嚇成了精神病,在陣地中漫無目的的亂跑,然后被盟軍射殺,這段雖然沒有進行戰(zhàn)爭場面描寫,但是在電影中也有一段德軍的裝甲師在路上已經(jīng)被擊毀的片段。
電影中大部分情節(jié)都是.《隆美爾戰(zhàn)時文件》中的,大部分對話也是照辦,所以,我感覺看這個電影的時候,不要從電影中看出什么,因為他就是歷史,幾乎沒有導演摻入進去的個人情感。
唯一可惜的就是電影沒有對盟軍的絕對空中優(yōu)勢進行描寫,沒看過這段歷史的人可能對西線德軍將領的絕望感到差異。
德國人民的良心和智慧的化身,道具都是的德國產(chǎn)的
我想說,字幕組翻譯不來可以放棄,不要硬著頭皮上結(jié)果看圖說話好嗎?
漢娜阿倫特說:我們必須要為自己的順從負責。隆美爾的最后七個月,他一生所有的成功在于叛逆希特勒,而失敗則在順從。惋惜下沙漠之狐最后的決定,如果選擇接受公審,可能整個德國的命運都不一樣了。有的人成功在人生的轉(zhuǎn)折上,可他正相反。6.6諾曼底登陸,他在家中為妻子慶生;刺殺元首前兩日,被襲
這片豆瓣評分這么低全拜字幕所賜。記得之前流傳的一個段子,一部電影看到一半,字幕沒了,屏幕上出現(xiàn)一段話:“我不懂X語,前面的字幕都是我編的,我編不下去了。”看這片時我就在等這段話出現(xiàn)。小語種電影如果不是風光片或A片的話,很大程度仰仗字幕,任重道遠啊不能這么胡鬧啊字幕君!
隆美爾的最后日子
我看的版本字幕不是很好,很多人物需要和相應的歷史書結(jié)合起來看。
一生的悲劇是:1、當英軍襲擊阿拉曼時,他不在非洲;2、當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時,他在家慶祝妻子的生日;3、當7月20日刺殺希特勒時,他躺在戰(zhàn)地醫(yī)院里。
片名,唯一亮點。
看得有點混亂。
德語還是太差
其實是隆美爾之死:負責大西洋壁壘時備受掣肘,力主對英美談判被拒,結(jié)果默認了政變計劃被連累,其實死得其時,否則戰(zhàn)后難免不進紐倫堡……真牛的是參謀長,熬過了希特勒,牢底坐穿,戰(zhàn)后擔任北約中歐陸軍司令。本作跟美版正相反,除了男主,其他人都很出彩
失望。竟能拍得如此亂糟糟。
很典型的歐美傳記片,以細節(jié)描繪人物,以配角襯托主角,至于歷史的真相,都是懸案了誰又能確定呢?湊合,不算爛,但是也缺少亮點。
隆美爾最輝煌的生涯在北非戰(zhàn)爭,贏得沙漠之狐的稱號。而電影講述的隆美爾最后兩年的生平,對聯(lián)盟諾曼底登陸判斷失策、卷進刺殺希特勒事件而被賜死,塑造一個平實的隆美爾形象。
題目應該改成:斯派達爾——隆美爾身邊的最后七個月。元帥實慘,用諾曼底換來的鞋居然不合夫人的腳,懷疑是被拉羅什??婆舻舭?,她真是你能遇到最壞的那種女房東。只給三星是因為演員們長得跟本不像。
這部片,拍攝的還是很不錯的。 隆美爾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個月,還是忠誠的為他的國家服務,鞠躬盡瘁。在最艱難的戰(zhàn)時,挑起防御的重擔,準確判斷了諾曼底的登陸。忠于自己的誓言和作為一個士兵的職責,拒絕參與兵變,但支持以法律手段審判希特勒。
#觀影手記# 1501 2.5 除了隆美爾和希特勒,別人一個都不認識。背景知識不足,看不懂。大篇幅放在諾曼底的失敗和卷入刺殺希特勒案以及不知所云。女秘書是臥底?參與刺殺希特勒計劃的副手不是隆美爾的人啊,那哥們竟然沒死日后還得重用,真是幸運兒。
無感
到現(xiàn)在為止這部片子的翻譯都是一個版本吧? 看完以后懷疑翻譯的人是否懂德語,全片百分之七十(甚至更多)的對話,翻譯字幕都是錯誤的。暈
2012年德 法 奧三國聯(lián)合攝制電視電影傳記片《隆美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