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她跑起來也好像在跳舞
看《弗蘭西絲?哈》的時候,腦子里總是想起毛姆的《刀鋒》,不知道什么時候在哪里聽誰說過一段話,大致的意思是:毛姆是個非常仁慈的作家,在《刀鋒》的結(jié)尾,他讓每個人都各得其所,想死的成功死了、想愛的找到愛了、想錢的發(fā)財了。他兢兢業(yè)業(yè)給每個人鋪陳因果善終,毫無主角光環(huán)配角偏見。所以我一直鐘愛毛姆,愛他沒有善惡是非感,并且在對人性不抱希望的前提下,總是予以最誠懇的祝福。
創(chuàng)作者很難不manipulative,拍攝角度、后期色彩,是隱晦的暗喻;主角臺詞、故事發(fā)展,是直白的描述。實際上觀眾情緒和判斷特別容易被把控,技巧高明、深諳人性的導演,總能完美掌握觀眾的淚點和笑穴。因此那些放棄利用人性特點廣設淚點與笑點的慣用模式、追求盡可能真實的導演,總是教人特別佩服。他們通常辨識度都挺高的,臺詞在你的皮膚表面輕輕刮過,帶來微不可觸的反應,但后知后覺形成的情感風暴,卻一陣強于一陣。《弗蘭西絲?哈》就是這樣一件作品。
這是一個特別簡單的故事,女主角弗蘭西絲是跳舞的,還算不上正式編制的合同工,走路像男籃運動員,與最好的朋友蘇菲住在布魯克林。她是紐約隨處可見的二十幾歲年輕人,大部分時候穿球鞋,雙肩包隨時隨地可以往咖啡館或者地鐵地上扔,有一份dream job和好幾份money job, 永遠為下一個月的房租發(fā)愁。 她作為文藝女青年太高大,作為舞蹈家太笨重。如果她有Tinder,個人檔案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一事無成的失敗者。勉強可以算得成就的,只有她和蘇菲的"拉拉"般的友情,她們是“幾乎長著不同頭發(fā)的同一個人”。她們是白日夢搭檔,一個要成為厲害的出版商,一個要成為知名當代舞蹈演員,她們要在巴黎買一個公寓。
蘇菲長了文藝女青年標配模樣,看上去書卷氣十足,但是不讀書,她明白自己要什么并且為此計劃安排。先搬去好的社區(qū),遇到質(zhì)量高的對象,出席體面的派對,過上無后顧之憂的生活。于是她離開了弗蘭西絲,搬去郵編號碼更接近目標的翠柏卡。蘇菲走后的布魯克林公寓,房間空曠,留下弗蘭西絲的書堆在地板上。弗蘭西絲后來搬去了中國城,與兩個男孩合租。
在一個喝多了的party上,看上去神經(jīng)大條的弗蘭西絲略帶傷感,她說:“你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有這樣的瞬間,他們知道你愛他們,你也知道他們愛著你。你們在一個派對里,在跟不同的人說這話,都在開心的笑著,這時候你望向屋子的另一邊,兩個人的眼光交匯了,并不是那種占有欲的意思,也不是那種色瞇瞇的眼神,只是因為那就是你生命中的那個人。這很好笑也很傷感,因為生命總會結(jié)束,但你眼前這個神秘的世界就在你面前出現(xiàn)著,這么多人在場,毫無征兆就出現(xiàn)了,而其他任何人都不了解,就像人們說過的宇宙中還有另外一個維度,它就在我們身邊,但我們覺察不到。這就是我想要的二人世界,或者說是生活,或者愛?!?br>
在圣誕節(jié)的時候被舞蹈公司辭退,與家人度過“報喜不報憂”的圣誕節(jié),流浪巴黎,拒絕舞蹈公司OL的工作,渴望與別人建立“類蘇菲”友情遭到不理解等等,合租男孩總結(jié)性的"You are undateable"更是時不時傷口上撒鹽。整部電影都在以一種可笑荒誕的基調(diào)消費著弗蘭西絲的失敗人生,索性全片用情緒十足的黑白色彩拍攝,但是你從弗蘭西絲身上,根本感受不到一絲陰郁,她強調(diào)自己不是messy只是busy;她在和男人約會時主動付賬,卡被拒后,跑出餐館去ATM取款,摔破了手肘也不自知;她瀏覽辭了工作跟隨男友去東京的蘇菲的網(wǎng)絡日志,看到蘇菲發(fā)的美食照片,臉上露出的是放心與寬慰。
后來窮困潦倒的弗蘭西絲與蘇菲重逢,她們像以前一樣躺著有一搭沒一搭聊天,蘇菲袒露生活并不如預期,東京的生活不如網(wǎng)上曬得那么開心,抗拒參加男友家人的葬禮。她們在黑暗中對話:
“我愛你,弗蘭西絲?!?br>
“我愛你,蘇菲?!?br>
“我一直在和你競爭?!?br>
第二天早上,蘇菲梳妝完畢,重新進入預設的人生,坐上計程車去參加男友家人的葬禮。弗蘭西絲赤腳追著計程車跑,直到計程車消失。
后來,弗蘭西絲成為一名辦公室白領,從事舞蹈行政工作。午休的時候,她穿著大人樣的工作制服,旁若無人地在噴泉邊起舞。還有一個情節(jié),她為舞蹈演出查看場地,提前到了目的地,四下無人,她脫掉鞋子,又開始跳舞?,F(xiàn)實主義的鏡頭并不都是殘酷,弗蘭西絲的臉依舊飽滿充溢,有一股明亮的生命力。
影片最后,弗蘭西絲已經(jīng)有了獨當一面的行政人員模樣,一個活動結(jié)束的after party上,她與主管在聊天,不經(jīng)意在人群中瞥見蘇菲,她們并無對話,卻相視而笑。再后來弗蘭西絲有了好公寓,她想起自己應該寫個名牌號,于是落筆寫下了Frances,但故意隱去了姓后面的單詞,只留下Ha. Frances Ha. 讀起來好像在自嘲:Frances? Haha, undateable.
影片最喜歡的一段是她剛剛搬到中國城的時候,在街上奔跑,背景音樂是David Bowie的Modern Love,弗蘭西絲的內(nèi)心似乎沒有陰郁過,于是黑白被她踩出火花。音樂響起來的時候,我就好想哭啊。
這部電影肯定不是一個羅曼蒂克愛情故事,也不是勵志自強雞湯電影,弗蘭西絲沒有夢想成真,蘇菲也不必因貪慕虛榮而受到懲罰,在經(jīng)歷不同價值觀的分流后,她們依舊可以在party上相視而笑,并對彼此給予祝福。友情從來不是烘托人性美的最佳題材,它不如愛情洶涌壯烈,不比親情羈絆溶血,它像是成本最低的暫時消耗品,喂以秘密即可啟動,疏于距離便會過期,放進嫉妒、比較、占有欲的佐料,還能炸出人性最可怕的陰暗面。但友情啊,也是活著的剛需。
想起Lena Dunham對于友情的理解,與我頗為相似,她說:"What I want from my life and what you want from your life are very close but not identical, and the job is to support your vision, not my vision of your vision, and vice versa. Loving without judgment or fear of abandonment is the toughest activity known to mankind and I think with best friend that can be even more pronounced." 我可能還要再苛刻地增加一條:不要比較。
在人來人往的紐約,身邊的朋友以季節(jié)為單位更替,大概都明白萍水相逢無需寄情。人會快速學會一個場域發(fā)射的生存信號,繼而調(diào)整行為指南。好些時候,過了秋季,再見夏季時認識的朋友,會覺得疏離和茫然,內(nèi)心不知所措。有一次約一個故人相見,坐在店里等待,透過玻璃窗子,看到對方像我走來,那一刻我覺得我認不出TA,下意識想撤離。想對每一段撤退的關系說:“在我心里,永遠像毛姆一樣,給你留了我能想象得到的最好結(jié)局?!?br>
四季循環(huán),煩惱像摔破的膝蓋,隨著時間愈合脫落。真幸運可以看到《弗蘭西絲?哈》這部電影,認認真真講了兩個女孩之間的友情。真誠而笨拙的人越來越少了,所以遇見的每一個都要珍惜。
2 ) 一小步妥協(xié)
電影的最后,弗蘭西斯接受了舞團行政的職位,算是對生活做出了一小步妥協(xié),故事也就此告一段落。所以這之前發(fā)生的故事,也許都可以看做弗蘭西斯妥協(xié)前的“掙扎”。
動人的就是,在這段掙扎里,即便境遇常常是苦澀的,弗蘭西斯卻總是保持她幽默、古怪、真實、跌倒就能爬起的個性。手頭拘謹?shù)臅r候得到退稅就高興地請男伴吃飯,甚至跑兩條街去找取款機;身無分文的時候說走就走去了巴黎;沒有工作的時候也告訴朋友正忙著圣誕巡演;在看似走不下去的時候還是堅決地對行政工作說不,堅持要跳舞。這些“掙扎”在現(xiàn)實面前多少顯得有些執(zhí)拗,畢竟最后還是要做出妥協(xié)。然而就是她“掙扎”的過程,構(gòu)成了影片令人動容的大部分。
和其它電影女主角相比,弗蘭西斯的魅力在于,她所展現(xiàn)的快樂不來自愛情、甚至友情,不來自幸運的從天而降,或者任何一件發(fā)生“到”她身上的事,相反,她的故事就是一小步平凡無奇的妥協(xié)。但就是因為這樣,人物本身的魅力在這里更被放大。這一點很像另外一部獨立電影《朱諾》。同樣是以女主角名字為片名的這兩部電影,講述的都是本身無法令人羨慕,卻僅僅因為主人公個性而變得有趣而且動人的故事。這里的個性指的是朱諾的勇氣,和弗蘭西斯快樂而執(zhí)著的生活態(tài)度。
黑白攝影和文青氣息使這部影片被稱作是當代的《曼哈頓》或者《安妮霍爾》。弗蘭西斯顯然比伍迪艾倫少了很多哀怨和叨念,但也并不擁有艾倫所向往的他自己的女主角,戴安基頓那樣的灑脫氣質(zhì),她有的是在同樣尷尬的處境里卻能夠自得其樂的“傻樂”精神。像是圣誕聚餐的場景最后,弗蘭在說錯無數(shù)句之后用一段酒后真言感動了在場所有的“正經(jīng)人”,反而能顯出一種可愛。生活里面的痛苦其實她也感受得到,包括和自己最好的朋友漸行漸遠,財政狀況越來越緊繃,夢想越看越不真實。但是影片給人的感覺卻沒有一刻是絕望的,印象最深還是她伴隨大衛(wèi)鮑伊的《modern love》在街上奔跑的那一段,快樂得實在討人喜歡。
二十七歲的弗蘭西斯在這一段零碎而苦澀的成長之后做出了一小步妥協(xié),同時也收獲了一個比較圓滿的結(jié)局。但是只要生活還在繼續(xù),她還會繼續(xù)奔跑……
3 ) 自我地看電影,看自我的電影
作者:石頭姐
簡介:憋稿致死之人
紐約街頭,黑白映像,David Bowie的 “Modern Love” 中,高挑結(jié)實的弗蘭西絲在街頭奔跑,偶爾轉(zhuǎn)幾個圈,旁若無人。這里是紐約,她是紐約的窮人、窮藝術從業(yè)者,一個身份比一個悲慘。但最為可悲的是她的平庸。
第一次看完這部電影后,另一個偶然看到此片的友人說:“女主角真像你”,一語中的我的觀感,真的很像我。相像到“Sorry”的口頭禪,對時興電子產(chǎn)品的遲鈍,不喜歡動物,在各個圈子的格格不入,人際關系中的局促又漫不經(jīng)心,甚至笨拙到無法裝作對別人感興趣。
于是我想,一個生活無甚風波,性格普普通通,從相貌到才能都無可言說,也即鮮少戲劇沖突的人生,如果被拍成電影,要如何做到像《弗蘭西絲·哈》(Frances Ha,2012)一樣,俏皮且趣味橫生呢?
我揣度,首先是體面的輕盈感。無論是生活片斷的選取,還是音樂,都要充滿趣味性。這讓我想到關于這部電影為什么會拍成黑白片的疑問,其實某種程度而言,黑白片要比彩色片輕量很多,因為觀影者的注意力不會被繽紛的色彩分散掉,你需要注意的,只有人。對于這部聚焦人物狀態(tài)的電影,十分得宜。
電影開篇,在名為“Camille”(意為個性獨立)的音樂中,一串生活化的快剪——街邊跳舞、奔跑,等待地鐵的間隙聊天,做飯、洗衣、下棋、喝酒、抽煙……展示了弗蘭西絲和友人蘇菲,兩個年輕未婚女性的生活狀態(tài),默契而舒服。
![]()
一連串兩人生活狀態(tài)的鏡頭,且兩人均處于同一畫框內(nèi)。
這一整段的愉悅鋪墊,與后來她在各種人際關系中的尷尬形成對比。
![]()
場景切換至弗蘭西絲和男友共處,兩人相互試探,氣氛變得低沉但逗
其次是碎片化,包括鏡頭、語言信息及場景的碎片化(或者說點狀分布)。86分鐘的較小篇幅里,觀眾隨著弗蘭西絲的遷移,看到她在各色人群中穿梭,朋友、戀人、家人、朋友的朋友、同事,信息量豐富,但大都是日常的片段(即某些場景的重復,比如聚會),得益于緊湊的剪輯以及短小的場景篇幅,讓人既不無聊,也能在重復中,感受弗蘭西絲的變化(從開始的努力融入,到后來的不以為意)。
![]()
聚會場景時,弗蘭西絲經(jīng)常處于畫面的后方,且?guī)缀鯖]有她的主觀鏡
再有是自嘲精神。不去渲染煽情、溫情,甚至是調(diào)情時刻的情緒,一出現(xiàn),就被頓挫感的跳躍鏡頭剪輯打斷。這使得生活不如意的弗蘭西絲沒有時機去自怨自艾,反而充滿戲謔。
![]()
前一個畫面為弗蘭西絲在渲染自己有多忙,無法參加聚會,下一個鏡
其實本片的優(yōu)點在于對人物狀態(tài)的把握,即沒有生活重心,以至于呈現(xiàn)出的一種不穩(wěn)定性。在各個場景中,她通常都是由與人同畫框,轉(zhuǎn)入與其他人物對立(正反打),最終呈現(xiàn)出孤獨。如果說我認可人類什么狀態(tài)是永恒的,那必是孤獨。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從擁有到失去,最終仍然孤獨。
![]()
前一刻她還像是主人一樣送走客人。(與本吉、列夫三人同畫)
但弗蘭西絲的格格不入在于,她無法心安理得的接受自己,比如不自知增長的年齡,比如有限的天賦。記得劉瑜說過類似這樣的話:你手里有一副還不錯的牌,但卻深知不是一把最好的牌,未施為一種可悲。
一點點天賦,會引你產(chǎn)生超過自身能力的遐想,并為之拼搏,可到頭來不得不承認,人在天賦上的生而不平等。如果理想與能力的錯位,那么必然失落,所謂成功,萬中無一。
電影中,只有一場弗蘭西絲在舞臺上跳舞的戲,而且并無驚艷,她身軀高大,形體緊繃,動作笨拙。(事實上,比起舞臺,仿佛戶外的街道、廣場才是她得以放松的舞臺。導演有意識地略去弗蘭西絲消遣的內(nèi)容:比如耳機里的音樂,看電影的內(nèi)容,可視為她其實無法真的享受消遣的狀態(tài),因為觀眾也同樣無法感受)。當她的理想與能力有限的現(xiàn)實相沖突時,她要如何接受這個事實?電影展現(xiàn)的就是這個過程。
![]()
表演結(jié)束后,孤獨地站在舞臺旁邊,這更接近她此刻的真實狀態(tài)。
電影最后,弗蘭西絲接受了一份與職業(yè)理想相悖的工作,且仍然孤獨,但狀態(tài)卻是溫柔而放松的。一如狄更斯所說:“像牡蠣一樣,神秘、自給自足,而且孤獨”。這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tài),卻是真心接受自己的結(jié)果。接受自己,接受周遭的變化,并且努力生活。
看完“普通人”在電影上投射“普通”,我想,任何人想把自己的人生變成電影,首先要做的都是接受自己原本的面目,然后量體裁衣,不要想著刻意升華,那么他大概就成功一半了。
(僅以最后一句話,獻給國產(chǎn)電影。好吧,我自己就犯了升華主題的錯誤。)
4 ) 笨拙的我 是透明的存在。
“我們就像是同一個人”。
大約體內(nèi)會分裂出不止兩個人,假定有兩個吧。她們會在滿是人的party上,各自和不同的人交談,笑得閃亮,然后在某個瞬間看見對方,看見對方。就像是平行世界里的自己。
Frances和sophie就像是《Vicky Cristina Barcelona》的vicky和cristina,不過是更像同一個人。
我們潛在著另外的自己。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和Frances一樣,找到理想生活的瞬間。
Frances或許就是另一個地方存在的我。
她幸運有著親密的朋友,有著喜好的事物、堅持的理想,這些東西不是每個人都能持有到最后。就像影片開頭不久,我們看到Frances不愿放棄的穩(wěn)定生活,能夠在一次談話間就坍塌。Sophie要搬去一直喜愛的環(huán)境和不比Frances親近的人生活,即使后者卻寧愿和男友分手也不愿意背叛內(nèi)心的喜好。分開了卻不能責怪分離。
Frances會努力爭取演出的機會,會收到退稅就很開心,聽到被想念就自豪…簡單得很。即使這些事情讓她看起來笨拙且失敗。
一個人的時候,她認識了新朋友,和他們一起吃喝聊天,但是卻感覺她不在這里。總是說一些冷掉氣氛的話,看起來就像是不該出現(xiàn)在這里的元素,無法融入一切正常。但是她說的一切都是真誠。世界傾聽她卻不用說話回應她。正因如此,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太過孤身一人,要是連親密之人的消息都要經(jīng)由別人的口。
事業(yè)受挫,約會無能,朋友的遠離,就算是出游散心到異國街頭,卻還是無去無從,四處游蕩或是睡一整天,都像是一個孤獨患者。
所以感激,有家可回??梢哉蠊饷鞯亩闫饋?。
有些人就是放不開執(zhí)著,像Frances。拒絕公司的文員工作,就是為了不放棄舞蹈夢想?;氐綄W校兼職,也是為了葆有曾經(jīng)熟悉的熱情和被關愛。
其實很多人也像Sophie這般放不開很多喜愛,卻只能藏在酒后的昏迷里。
Frances在異國街頭給Sophie說自己很好。Sophie博客的照片說著自己的滿足。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選擇有一種適時的悲憫和寬容,對曾放棄的選擇的有欺騙性寬慰和不認輸?shù)尿湴粒翰挥脫陌?,我很好?br>在學校舞會上,兩個親密的人重逢。原來各自都有著煩擾沒有傾訴,都放不開沒有分岔之前的完美結(jié)合的現(xiàn)實和理想。Sophie說,希望留下來和Frances一起,重筑美好無憂。但是清晨醒來的Frances卻只得一張不記得說過什么的留言和呼喊不到停留的離去。不管真假,事實是開了頭的現(xiàn)實是很難回頭的。Frances光著腳丫的奔跑追不上現(xiàn)實之車。無論曾經(jīng)有多少次同步的愉快的奔跑。
但是這是關于Frances Ha的故事,在不如意中總能找到安身之處的故事。
終于她編排的舞蹈上演,并得到贊賞,朋友們到場并滿足,和同樣的”約會無能”有著潛在的未來,找到生命的理想狀態(tài)。得到一直想要的居身之所(大概在為Sophie的生活感到幸福的同時,她也還在等待Sophie有需要自己時候,說一聲“我們回家吧”)。
算是一種是給喜歡看上去是錯誤的人的勵志片。當然也是給理智面的寬慰片。
Frances說:“我喜歡那些看上來像錯誤一樣的事情?!?br>看上去像錯誤一樣的事情,就像是她一直堅持的理想,在服從現(xiàn)實的人生軌跡下的模樣。
有些分岔追趕不到,有些愉快都會跌倒。但是那也不是錯誤。
我們的孤寂像是“錯誤”后遺癥。
影片里,F(xiàn)rances編排的舞蹈,讓大家動容。
人與人間可能的組合排列里,哪里才是適當位置,誰才是最佳拍檔?上一段路我們可能攜手一起,但是有人走開,有人目光離不去。有人和你熱情相擁,卻要保持著擁抱的姿勢后退。有人曾堅定走向過你,卻絕決轉(zhuǎn)身走開…
大約都是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起舞,有幸同步做過搭檔,但是曲子都會結(jié)束。
被Frances打動,是我看到笨拙的自己,也希望獲得好的收尾。
5 ) 像你一樣笨拙生活
F長手長腳,骨架偏大,吃飯講話毫不優(yōu)雅,走起路來莽莽撞撞,身上常帶著不知道哪里碰出來的淤青。她隨性,熱情,不修邊幅,喜歡說走就走的旅行,喜歡與朋友們打鬧在一起——甚至勝于戀愛——喜歡自己的屋子里一團混亂。她說不是因為懶,是太忙;她偶爾也是會洗盤子的。
她曾經(jīng)是一個舞蹈演員,事業(yè)看起來最成功的時候,她被通知可以作為替補參加公司的圣誕季巡演——但后來又被通知取消了。她不斷更換著在紐約的住址,從一個租金低廉的地區(qū),搬到另一個更低廉的地區(qū),但依然交不起全額的房租,后來索性在暑假回到母校打工,蹭住了一段時間學生宿舍。
她曾經(jīng)有男朋友,但因為她更喜歡與閨蜜膩在一起,無知無覺地與男友分了手。她被不斷示好的男性朋友稱作“戀愛無能”(undateable),或許因為她更像一個女漢子,帶著能感染周邊所有人的熱情,但沒有與任何一個異性進入親密關系的心思。
說到這里,不知道你有沒有想起能夠?qū)μ柸胱呐笥?,類似的姑娘,反正我身邊有好幾位。她們直率、魯莽、任性,抱著一腔熱愛,堅持在自己也許并沒有那么大天賦的道路上;她們又真誠、樂天、積極,仿佛任何挫折,都不足以擊敗她們渾身的朝氣與陽光。
即便眼見著她們時不時處于工作無著、戀愛無能的境遇里,即便為她們暗自揪心,甚至忍不住來幾句說教,我還是打心眼里喜歡這樣的姑娘。她們那么真實,不偽裝,不膽怯,不害怕暴露自己的短處,不擔心別人看到自己的笨拙。而可能有同樣愿望與追求的我,卻常常因為以上諸種瞻前顧后的憂慮,默默把自己包裹進一個柔和、安穩(wěn)、謹慎,但也毫無色彩與個性的殼子里??吹紽這樣的姑娘大哭大笑,在夜半的地鐵站里抱著柱子懸空在鐵軌上撒尿,在公園里蹦蹦跳跳賺一點錢再轉(zhuǎn)贈給別的賣唱者,在全是陌生人的聚會上喝到半醉動情講自己的心里話,只會坐在一旁靜靜微笑的我覺得她們美極了,也羨慕極了。
好想像她們一樣笨拙而真實地生活,尷尬會多一些,但會美好很多吧。
生活的“成功”與否、幸福與否,本來就是很難定義或衡量的,每個人有各自不同的標準,也不免遭遇主流標準的干擾碰撞。我的標準始終只有一個,那就是,是否真實用力的生活。真實,是勇敢面對自己,不受太多外界干擾;用力,是全身心投入于當下,不浮在表面,不拒絕體會。(很遺憾的是,按此標準,我自己也始終未能及格。)要知道,太多時候,我們——起碼是我——在為一些其實無所謂的煩惱而焦慮,已經(jīng)逝去的或者尚未來臨的愛情,長期存在于頭腦里但始終不去推動的夢想……頭腦與內(nèi)心就這樣聽憑過去與未來占據(jù),白白搭上了所有可以被稱之為“當下”的時間,直到它們?nèi)恳沧優(yōu)檫^去,以其被荒廢的事實,構(gòu)成并強化了焦慮本身。
但F們并不是如此。她們認認真真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在意別人認定的對與錯——F后來終于成為編舞,她詮釋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時說:我喜歡那些看上去像錯誤一樣的事情。這句話多么閃亮。即便有時不夠如意,那又怎么樣?誰能只享受美好而不付出代價呢?
也許正是這種羨慕而不得的情緒讓這部小片子扎扎實實打動了我吧。《弗朗西斯·哈》,短短幾個月里我看了三遍,鄭重推薦給無數(shù)朋友。片子的形式如內(nèi)容一樣簡約又精致,樸素的黑白影像,歡快而干凈的配樂,看似隨意實則講究的剪接,如同一封靈動的小情書,獻給所有在大城市里孤獨但強大地生活著的人。
有一個鏡頭我極其鐘愛,F(xiàn)背著雙肩包,小跑著沖過斑馬線,在步與步的間隙中做幾個舞蹈動作中的旋轉(zhuǎn),開心又自如。有一個旋轉(zhuǎn)并不那么完美,還差點撞到行人,但那笨拙又生氣勃勃的樣子,如此迷人。
6 ) 每個內(nèi)心是loser的人都會從《Frances Ha》中看到自己。
開頭是熟悉的紐約街景,兩個27歲的女孩子Frances和Sophie,相親相愛地生活在布魯克林的一套合租公寓里。工作和男朋友都不好不壞,小心翼翼地分擔著房租,天氣好的時候到戶外餐廳吃晚餐,睡覺前躺在一起討論性生活和理想。
看著看著,發(fā)現(xiàn)畫風并不這么歲月靜好,導演鐵了心要用電影還原生活。兩個女孩子搬家,吵架,一個單身一個訂婚,西海岸-紐約-巴黎-紐約,F(xiàn)rances在生活里浮浮沉沉,最后和最好的朋友重逢。
所以,這可能并不是一部講述友情的電影,也不是勵志片,它是一部關于Frances一個人的生活的電影,關于一個凡人如何找到自己,如何與生活三局兩勝的故事。
我覺得,每個內(nèi)心是loser的人都會從《Frances Ha》中看到自己。
Frances,用她男閨蜜Benji的話來說,totally undateble(約會無能)。總之,在她和前男友分手之后,就再也沒有date了,連艷遇都沒有。而她最好的朋友Sophie,有一個前途閃閃的男朋友,更富有的父母,收入更穩(wěn)定的工作和更理智的性格。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F(xiàn)rances就是個大寫的,加粗的,LOSER.
她熱愛跳舞,但也僅限于當個老師演個演出糊口而已,并無野心成為著名舞蹈家。
在紐約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她并非無家可歸身無分文,但為了足夠舒適的住處和不至于太糟的生活水平,她每個月都在透支,銀行存款搖搖欲墜。
和最好的朋友大吵了一架,結(jié)果成為最后一個知道對方要搬去日本的人。
在舞蹈公司的圣誕演出里當替補,最后被臨時撤下?;丶疫^完圣誕節(jié)再回紐約,已經(jīng)付不起房租,只好去關系不怎么樣的同事家蹭住。
用新辦的信用卡透支機票,去巴黎呆了一個周末,大部分時間在昏睡,沒有任何美好的邂逅,唯一指望見面的大學好友遲遲不回電話。
27歲,夏天,回大學宿舍做志愿者換免費的住宿,滿場跟著客人轉(zhuǎn),負責倒酒。半夜被與未婚夫吵架的閨蜜敲門叫醒,兩個人謀劃回紐約重新生活,第二天一早又眼睜睜看著閨蜜坐在未婚夫的車里離去。
并不是養(yǎng)不活自己,只是賺錢總趕不上花錢而紐大城市又太貴而已。
并不是被好友背叛,只是那個“去便利店路上看到好笑的事情只會分享給一個人”的對象不再是自己而已。
并不是毫無才華,只是這點兒才華位于人群均值稍微偏上,只夠支撐一份正常的工作而已。
這一切沒有想象的那么糟,但每天醒來都有理由抑郁上一刻鐘。
拋開宏大敘事和社會現(xiàn)實,就說說個體,我猜,每個內(nèi)心自認是loser的人都會從《Frances Ha》中看到自己。維持一種看起來還不壞的并非loser的生活,好像并不是那么容易。
沒錯,現(xiàn)在令人焦慮的事情太多了。生活沒什么大挫折,然而每件小事都需要費力維護。
打開朋友圈:A實習得風生水起,B信心滿滿地準備申請,C專心創(chuàng)業(yè),D的旅行照越來越好看,E看了很多書,F(xiàn)學了法語又學日語,而你獨自站在原地,為了希望渺茫的人和事心煩意亂,倘若不逼迫自己承認自己是最停滯、最無所事事、最迷茫的那一個,好像都說不過去。反正,漫不經(jīng)心或者痛定思痛地反思了一下目前的生活,結(jié)果就是每次不順都足以引起幾個夜晚的失眠和自我懷疑。
「絕望」就此產(chǎn)生。
這種「絕望」幼稚難解,又真實得近乎不可分享。哪怕是如今年輕人中流行的“喪”、“頹廢”和“抑郁”,也沒人會和你擁有同樣的情緒。從人生存在的維度來說,人生如果有意義而追求不得,比人生沒有意義的虛無主義還要痛苦嘛。
你或許并無雄心壯志,但你也希望事業(yè)有成,經(jīng)濟穩(wěn)定,生活舒適。
更進一步,你或許還希望:最好的朋友就和你在同一座城市,每個周末都能見面;有自由做自己喜歡的事;有一點小才華和與之匹配的野心;有個和自己半斤八兩的伴侶,性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至于過分空虛。
可是,每個內(nèi)心自認是loser的人也還會從Frances身上看到另外一個自己。面對那些看上去即將擊垮我們的無望時分,每次也總能比想象中堅韌一點兒。
就像Frances,迷迷糊糊丟掉了劇團的替補位置,好不容易去了趟巴黎卻啥也沒做,可是,這姑娘怎么就一點兒都不著急呢,怎么就能夠那么平心靜氣呢。然后,又不出意外地「振作」起來,接替了之前拒絕的辦公室文員的工作,編了一臺現(xiàn)代舞演出。
轉(zhuǎn)念一想,這好像才是正常的態(tài)度嘛,該悲傷時痛痛快快地悲傷,但未必需要把每個問題都用自我憐憫的情緒粉飾一通。
退一萬步說,坦然承認自己一事無成,至少比一邊拼命否認一邊為此焦慮,或者為了獲得“成就”而累得半死要好。
生活那么長,總有三局兩勝的機會。
27歲才租得起自己的公寓并不算晚,27歲才第一次有正式的編舞作品在劇院里演出,也不算晚。
我們可能并不需要在25歲之前訂婚、環(huán)游世界、創(chuàng)業(yè)成功、成為大V,不是說這些成就不重要,而是這個世界容量有限,只需要那么一小撮這樣的人就夠了。剩下的絕大多數(shù),除了要學會平心靜氣地和那一小撮人共同生活在這世界上,還要學會“凡人必須以凡人的方式找到自己”。
讓自己陷入一種世事無望的消極情緒里相當容易,只需要隨便想幾個名字,要好好生活卻困難得多。早點睡覺,晚上跑個步,不失認真地對待每一次情感沖動,把丟在一邊的書撿起來看完,任何微小的開始都可能是一場美好的革命。
你說呢
Don't let the dreamer die, no matter what life throws at you, no matter where you are and who you will become, don't let the dreamer inside you die. Don't let the dance die.
這片和科恩的醉鄉(xiāng)民謠是龍鳳胎,男文青必看醉鄉(xiāng)民謠,女文青必看弗蘭西斯哈,主旨都是共通的:屌絲追求藝術,死路一條。但只要被電影打動了,骨子里都是真文青。
全世界的文青都一個樣:兜無分文,心系文藝。格格不入,熠熠生灰。
但倘若有一天你經(jīng)過了一間很有趣的店,與你分享這一切的卻是他,不再是我了。
這世上有一種寂寞被這部電影呈現(xiàn)的淋漓盡致。只身一人在陌生城市打拼,驕傲的以為可以堅持自己的想法,最終朋友不在夢想轉(zhuǎn)彎,才默默接受生活既定的一切。夢想敵不過金錢,友情敵不過現(xiàn)實的道理顯得格外真實殘酷。影片黑白的畫面與極具魅力的復古音樂為全片大加分,毫無疑問,今年看過的最佳獨立片!
倒像<阿黛爾生活>的姊妹篇。一直覺得友情愛情本質(zhì)上并無大不同,許多時感情投入抽離的方式都差不多。F與S豈止發(fā)色不同,她們注定在人生某個岔路口分道揚鑣去往自己分屬的階層,前者是格格不入于世俗生活的文青,后者是優(yōu)裕的中產(chǎn)一員。最后的注視,觀眾因代入F的視角頗覺蕩氣回腸,可S怎么想誰知道呢?
簡短好看的獨立小品,復古風融合話癆范,黑白影像看得十分舒服;生命中總有一段類似愛情的友情,總有一人的喜歡勝過另一個人,總有“你好嗎?我很好”背后的尷尬慌亂,總有無數(shù)個shit的瞬間,哈小姐讓每個行色匆匆正奮力打拼的人都會產(chǎn)生代入感;Frances快跑吧!
法國佬致敬美國默片,美國佬致敬法國新浪潮,大家都這么入味,不如在一起吧!Frances是不合時宜得如此可愛,尷尬得如此真實,依戀得如此動人,以致于我不希望她成功長大。就這么一直被困在青少年多好!看她和Sophie在party中對望,自己同自己終達成理想的關系,動人之余也有失落的遺憾。
真的就是不做愛的蕾絲片了
我完完全全地被打動了,跟著鮑巴赫的鏡頭和弗蘭西斯穿行紐約(加州和巴黎還打了醬油),臺詞又冷又幽默,幾位主角可愛又單純得迷人。生活的苦都被電影化成了毒舌的自嘲,心底里真正在想的,說破就沒有了它的意義。全片都是新浪潮的影子,太喜歡了
高高大大的格雷塔·葛偉格演了一個傻大姐的角色,真誠又有笨拙的可愛?;钤诶硐肱c單純中總是會受挫的,但這樣的角色反而讓人喜歡。因為我們同樣是希望活在單純的人,哪怕僅是希望。好看在于如何把握細節(jié),一些人物細節(jié)的情感觸動。弗蘭西斯對友誼的感情細節(jié),本與她的微妙關系,都頗值得玩味
這女孩真是太太太缺心眼兒、太可愛了,我都要愛上她了。朋友點綴了城市,城市因朋友而美麗,無關愛情的隨性深得我心。做一個Undatable吧從明天起~
最傻逼的莫過于年輕。最牛逼莫過于永遠年輕。
通篇現(xiàn)實,結(jié)尾超現(xiàn)實。
適合離家的孩子和迷惘女性看—戲劇元素是法國新浪潮(里面也提到了讓-皮埃爾·利奧德),黑白攝影和城市載體是《曼哈頓》 。它記錄的是新時代的迷惘女性。愛情與友誼、占有與擁有、商業(yè)與藝術、舞蹈與現(xiàn)實,它們幾乎都是一條條分岔路口。我們希望看到弗朗西斯的謙卑,因為她必須謙卑。
如果你也曾經(jīng)在世界上最勢利的城市里這樣不追逐名利,笨拙又真誠地生活過的話,這個片子一定會打動你,更重要的是,我們都像Frances這樣生存下來,并且如同結(jié)尾她信箱上的名字一樣,保留了自己重要的一部分.....
看到一個27歲混的比我還慘的人,周日晚上也沒有那么憂傷了。
就像《都市女孩》的電影版,《伴娘》的Indie文藝版,好友都成家立業(yè)生娃,undateable的你卻被困在過去,要如何才能不改變自己以跟上生活的步伐。諾亞·鮑姆巴赫用一個當代紐約故事致敬法國新浪潮,笑料精彩,細膩動人,不容錯過的精致小品,主演兼編劇之一的格蕾塔·葛韋格太出色。
文藝怪咖直女版的【周末時光】,看來標準公司對這種題材的片子是真愛,而且HBO最近的幾個劇集也是這類都市知性文藝青年的路線。知性生活化的故事,幾個巧妙的情節(jié)設置讓整個故事瞬間變得很巧妙精致,這類片子里的角色往往都是勝在個性的真實?!铩铩铩?/p>
劇情散漫瑣碎,對白絮叨無止,這是一部可以在任何時刻開始、任何時刻結(jié)束的電影,它可以是5分鐘的短片,也可以是5小時的長劇。除了配樂,幾乎沒有扣人的情節(jié),黑白片也沒給影片增添多少亮點。沒catch到片子的神韻,倒是感覺女主有點凱特-溫斯萊特的大條“體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