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身在福中應知福
我對于那些男爵只是讓國王簽字就放手重新臣服于國王這點實在是想不明白。如果國王真的是個信守承諾的人,那些男爵又何至于走到反叛國王的地步?雖然我不是很懂政治,但是那些男爵也太天真了吧。所以看到國王回過頭來找那些男爵的麻煩的時候,我真的是一點都不驚訝。以這個國王以往的行事來看,他怎么可能忍下這口氣呢?
看著那幾個人守著一座城堡與國王帶領數百雇傭兵作戰(zhàn),那種悲壯感真的讓人感覺痛苦。我為什么作戰(zhàn),我是為誰而戰(zhàn),殺戮與被殺戮的意義又在哪里。電影里托馬斯一直在猶豫在彷徨,直到戰(zhàn)爭的尾聲,他說為他人而戰(zhàn)才有意義,而殺戮是不對的。我不斷被戰(zhàn)爭的血腥震驚,不斷被守城人的精神震撼,感動于他們的精神。
但看完電影后我最深的感觸是我很慶幸我生活在現(xiàn)在的中國,這么和平安寧的國度,不需要為了生命安全每天擔憂,那些血腥和殺戮于我只是影視劇里的虛構故事,我只需要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點評這個電影好不好,這個故事里有沒有什么邏輯不對的,這場戰(zhàn)爭里是不是有什么更快更好的取勝方法。但是我的和平安寧的生活是由這樣一場場血腥殘酷的戰(zhàn)爭換來的,我現(xiàn)在富裕無憂的生活是千千萬萬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我們反對戰(zhàn)爭,可是我們也不應該遺忘戰(zhàn)爭,不應該遺忘那些為了我們而犧牲的英靈們。我們身在福中要知福,要知道我們現(xiàn)在堂堂正正的站著掙錢的局面是怎么得來的。
2 ) 歷史上的羅切斯特戰(zhàn)役
不說電影了,說說這場發(fā)生在羅切斯特城堡的戰(zhàn)役吧,網上搜了半天,都沒有發(fā)現(xiàn)歷史上有這場仗的記載。
終于在搜英國著名的城堡歷史時找到了
http://castle.getbbs.com/ 話說:羅切斯特城堡是英國最古老的城堡之一,據記載,始建于1086年,由法國諾曼第征服者建造。由“征服者威廉”的建筑師岡多夫主教于1080年左右主持修建的羅切斯特城堡中,曾發(fā)生許許多多的戰(zhàn)爭、對立、沖突和圍困。
1215年10月,140名騎士以及一定數量的步兵和弓箭手在米德威河邊的羅切斯特城(Rochester-upon-Medway)這個巨大的正方形堡壘舉起叛旗反對約翰國王,并將城堡作為據點。國王親率大軍討伐,國王軍隊在城外安營扎寨,圍困叛軍據點羅切斯特城堡兩個月,史書稱這是英格蘭中世紀戰(zhàn)爭史上最著名的圍困之一。
兩個星期后,國王命令鄰近的坎特伯雷“日夜不停地”制造“盡可能多的鐵鎬?!绷鶄€星期以后,挖掘進展到了預定的地點,約翰命令首席政法官胡伯特.德.布爾“日夜不停地給我們送來四十頭最不適合食用的最肥的豬,以便在塔樓底下引火?!边@些豬的豬油產生了足夠的火焰來摧毀地道里的木頭,使得堡壘的圍墻的一大塊塌陷了下來。叛軍支持不住,終于投降。
3 ) 羅切斯特之后的大憲章故事(轉)
大憲章·重復的意義 by freerain
幼主臨朝
1216年10月19日,英格蘭國王約翰(由于數日前吃桃子過多)在紐沃克去世,臨終命長子亨利即位。
當時,亨利王子年方九歲,尚且是一個懵懂的孩子,而國內的形勢還是亂成一鍋粥,整個政府機構基本上停止工作。
雖然此前約翰已經全面展開軍事行動,掃蕩北方和西南方向,但法國王太子路易率軍登陸并進入倫敦后,形勢并不十分樂觀。北方的世家豪強向來不服中央,背后的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二世也絕非和平的鄰居;在西面,男爵們和威爾士的盧埃林也早已暗中往來;大多數自由市鎮(zhèn)由于長年遭受約翰的剝削,怒氣難消,傾向于男爵們,倫敦也掌握在叛軍手中;約翰引來的大批雇傭軍雖然是他的老相識,但這些人顯然與金錢的關系更鐵,如果得不到滿足,完全不能指望他們的良心。國家處于動蕩不安中,安善良民惶惶不可終日??傊?,新王換了舊王,貴族重新洗牌,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太陽底下再無新事。
當然,亨利王子也不是孤立無援,彭布魯克伯爵威廉·馬歇爾將會忠誠到底,這一點連他糊涂任性的老爸約翰都很清楚,強大的切斯特伯爵蘭道夫·布蘭威爾德也站在國王一邊。在這兩位重臣帶領下,很多貴族都倒向國王,包括一些原本站在反叛隊伍中的人。另外,約翰留下的戰(zhàn)爭形勢還不算太壞,或者說,男爵們的軍事才能實在不足以支持如此規(guī)模的戰(zhàn)略行動。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教會的支持。英諾森三世“在精神上”完全支持約翰,他已經把基本持中立態(tài)度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朗頓找回羅馬接受處理,撤銷了大憲章,對反叛的男爵處以絕罰。約翰駕崩之前,這位偉大的教皇已經先走一步,繼任者霍諾留三世堅定地繼續(xù)執(zhí)行著他的政策,氣勢洶洶的路易也已經遭到絕罰。
亨利還有一個很大的優(yōu)勢——他不是他的老爸約翰。男爵們的矛頭,統(tǒng)統(tǒng)指向反復無常、行事乖戾的約翰,盡管亨利是個小毛孩子,但卻是個釜底抽薪的孩子,男爵們繼續(xù)反叛的理由有些不足。
約翰國王托孤于馬歇爾,然后龍馭賓天。老馬歇爾立刻找到教皇特使紅衣主教圭羅商議下一步的行動,其實并沒有什么好多商議,現(xiàn)在需要立即加冕。
10月28日,剛剛安葬了約翰國王,亨利王子就在格羅切斯特的圣彼得修道院加冕,眼下威斯敏斯特是去不了的,倫敦掌握在叛軍手中,所以也只好便宜辦理了。亨利宣讀了加冕誓言,向教皇效忠,圭羅紅衣主教行了涂油禮,為小國王加冕。第二天,忠于國王的重要貴族們紛紛行效忠禮。11月1日,馬歇爾被任命為政法官,11月2日,馬上在布里斯托爾召開大咨議會。
盡管各地能夠跑來參加會議的貴族人數很少,但各地主教都跑來表示支持國王。在圭羅推動下,決定參照十字軍在圣地建立國家的樣式,推選一位攝政主持工作。
亨利加冕前,老馬歇爾向他授封騎士,四十三年前,馬歇爾同樣向一位小亨利授封,就是新王的爺爺亨利二世。大家一致認為,除四朝老臣威廉·馬歇爾之外,再無合適人選了。馬歇爾起初還不肯接受這個職位,倒不是虛情假意地要人家來“勸進”,而是當下的局面并不易解,馬歇爾已經年近七十,自覺責任太過重大,不敢遽然應承下來??墒?,您老不上,還有誰呢?這位模范騎士最終還是義無反顧地接過了任務,而他的兒子小馬歇爾,尚在敵方陣營中。
馬歇爾請求任命彼得·德·羅切和休伯特·德·伯勒共同主政,彼得主教能力雖強,但之前跟著約翰混了幾年,名聲并不太好,休伯特則立即趕回多佛繼續(xù)抵抗路易守衛(wèi)他的城堡,也幫不上太多的忙。
12月12日,攝政彭布魯克伯爵威廉·馬歇爾和教皇特使紅衣主教圭羅在布里斯托爾共同簽署一項確認書,重新發(fā)布此前被英諾森三世宣布廢止的大憲章。在一個千頭萬緒的亂局中,這是極其高明的一步棋,徹底瓦解了叛軍發(fā)動叛亂的合法理由。尤其是,這是王國的實際最高權力者和教皇代表共同的決定,表明教會的態(tài)度已經不同于態(tài)度強硬的英諾森三世,而是著眼于政治上切實可行的方案,并且試圖達成和平、自由與秩序。另一方面,這份布里斯托爾大憲章刪除了蘭尼米德大憲章中的若干條限制王權的條款,另外若干條則推遲實施等待進一步討論。這樣,國王的面子也可以保全,同時也給了反叛者一個臺階下,這種極具政治智慧的做法,在暴戾的約翰手中是不可能被批準的。
驅除韃虜
雄心勃勃的路易當然不愿意輕易罷手,他的雙腳已經踏在英格蘭翠綠的山間,我想他一定在做著征服者威廉的美夢,想要為自己打下一片江山來。
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的雙方,一邊是亨利三世,剛剛登基的小國王,天真可愛,完全改變了約翰的國王形象,看起來更像是一面旗幟和象征,實際的主持者是騎士中的典范、多年來忠心耿耿的威廉·馬歇爾以及教皇特使紅衣主教圭羅,有許多重要的貴族和整個教會的支持;另一邊,是法國王太子路易,他的父親就是終生以顛覆金雀花王朝為己任的法國國王腓力二世,還有就是反叛約翰國王的英格蘭男爵們,背后有整個法國作為支持。
馬歇爾掌權后的一系列措施,已經使反叛的男爵們越來越抬不起頭,他們請路易入境的理由,是反抗約翰王的暴政,現(xiàn)在約翰也死了,大憲章也獲得了承認,而他們請來的法國人,則越來越有入室為狼的樣子。馬歇爾對投誠的男爵非??犊?,不但不處罰,還請國王保證他們的自由和財產,甚至多有賞賜,而路易則對英格蘭貴族頤指氣使,或者,他從心底里本來也看不起這幫反叛者,既不信任,卻又缺乏利用的智慧。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從路易這邊流向亨利三世這邊。
戰(zhàn)場上則漸漸進入城堡攻防的態(tài)勢,雙方圍繞各地堅固的城堡展開爭奪和拉鋸。最初,路易取得了一定的戰(zhàn)果,占領東部諸郡和倫敦,但隨后無法再繼續(xù)擴大占領區(qū)。1217年,雙方幾乎在同一時刻召開咨議會,國王方面在牛津,路易在劍橋,可能達成了某種停火的安排,到四月,達成了另一項停戰(zhàn)約定。說實話,雙方實在也已經疲憊不堪,需要休息了。
路易想要回一趟法國,帶回更多的兵員和補給。鑒于法國人越來越像侵略軍,因此在地方上遭到平民起義軍的重重阻擊,陷入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無法自拔。當路易接近海岸的時候,原先忠于他的五港同盟倒戈歸向國王一邊。民軍把法國軍隊圍困在當地,他們并未堅壁清野,而只是拆毀了磨坊,法國人面對堆滿庫房的麥子,只好干瞪著眼嘗試用手頭的各種堅硬的物什磨粉烤面包,也被餓得夠嗆。直到法國艦隊努力地避開五港的海上封鎖到達岸邊,才把狼狽的路易太子接回法國。
越來越多的人倒向國王,其中包括小威廉·馬歇爾,他的父親不顧年事已高,騎著馬往各地游行,所到之處人們無不拜倒歸降,甚至已經接近倫敦城。王軍在各地不斷取得勝利,路易留在倫敦的守將因熱蘭在倫敦無計可施,他也曾經發(fā)動三次針對林肯城堡的攻擊行動,但是都被當地守將、城堡的世襲繼承人尼古拉·德·康韋爾——一位英勇非凡的老太太擊退。
另一邊,路易在父王腓力那里也討不來多少支援,因為法國已經承受了越來越多來自教皇的壓力,由于針對英國國王——技術上講,教皇的直接封臣、宣誓參加十字軍的戰(zhàn)士——發(fā)動襲擊,路易已經遭到絕罰,腓力只能接受一場速戰(zhàn)速決的勝利,如果能一舉拿下英格蘭,取得事實占領,在慢慢和教皇磨蹭法律問題,所以時間拖得越長,勝利就越渺茫。
路易只帶著120名增援的騎士回來,其中還有一些人在英格蘭有封地,士氣更加低落。路易回到多佛,休伯特·德·伯勒仍然堅守城堡,這里已經牽扯了路易太多的精力,他不得不與休伯特簽下和約,放棄圍城?,F(xiàn)在他必須考慮防守,他的數座城堡都受到王軍的強力攻擊。
在他忙著四處解圍的時候,馬歇爾決定要發(fā)動一場主動的攻擊,目標是解救林肯城堡,那位令人敬畏的老太太尼古拉從二月到五月一直都在阻擋法軍和男爵們的進攻,再不救援實在有失騎士風范。馬歇爾親自領軍,切斯特伯爵布蘭德維爾和溫切斯特主教彼得·德·羅切一并出發(fā),圭羅主教給士兵們作了戰(zhàn)前布道和祝福,大軍開拔直撲林肯城堡。這一戰(zhàn)殺得法軍和男爵們叫苦連天,在戰(zhàn)場上被殺的倒是不多,而在逃回倫敦的路上遭到沿途民軍瘋狂伏擊,殺傷無數,反叛男爵的首領羅伯特·菲茨-沃爾特以及薩爾·德·昆西等人被俘。
王軍控制的地區(qū)越來越多,逐漸向倫敦逼近,現(xiàn)在多佛已經完全被英格蘭人控制,法軍的增援部隊只能繞道走泰晤士河進入倫敦。8月23日,圣巴多羅買節(jié),法軍的增援艦隊駛入泰晤士河,英軍統(tǒng)帥休伯特·德·伯勒命令放過法軍,然后從后方攻擊,一場激戰(zhàn)后,又將法軍殺得大敗,法軍統(tǒng)帥尤斯塔斯被斬首。此戰(zhàn)之后,英軍完全控制了海面,法軍的援軍和補給無法進入,從戰(zhàn)略形態(tài)看,路易已經失敗。
路易久經沙場,很清楚形勢如何,現(xiàn)在他必須回到談判桌前。雙方很快在倫敦城下達成一致,9月11日簽署了正式協(xié)議。路易交出在英格蘭占領的所有城堡和土地,解除英格蘭人的效忠誓約,與盟友斷絕往來;亨利國王承諾不對反叛者施加懲罰,倫敦城保留原來的特權,向路易支付10000馬克作為補償。幾天以后,路易和他的法國追隨者光著腳、穿著罪人的白袍向教皇特使認錯,圭羅解除了絕罰,然后路易一行從多佛坐船回法國。
不過,看起來紅衣主教的火氣不小,堅決不肯寬恕依附路易的神職人員,首犯就是朗頓大主教的弟弟西蒙·朗頓,路易入侵時擔任他的文秘署長,算是個“英奸”,遭到流放的處罰,然后圭羅在全國各地審理曾經變節(jié)的教士,一個都不肯放過。
英格蘭總算可以喘一口氣,安靜下來了。亨利國王保守了自己的承諾,并未處罰反叛的男爵,不過羅伯特·菲茨-沃爾特和薩爾·德·昆西這樣的叛軍首領,不太好意思再呆在英格蘭,便出發(fā)參加十字軍去了,王軍方面的領袖之一切斯特伯爵蘭道夫·布蘭維爾德與他們并肩作戰(zhàn)。和解的措施還包括婚姻,反叛男爵的支持者之一,約翰國王的前妻格羅切斯特的伊莎貝拉,再嫁王黨方面的大將休伯特·德·伯勒,休伯特因此取得埃塞克斯伯爵位——不知日后亨利·都鐸以婚姻結束玫瑰戰(zhàn)爭的時候,是不是也曾夜讀春秋,悟出這個和親的道理來。
1217年11月6日,馬歇爾主持再次重新發(fā)布了大憲章,至此針對約翰國王的反叛和外敵入侵終于結束。
騎士之花
現(xiàn)在,十歲的亨利三世基本上坐穩(wěn)了江山,威廉·馬歇爾居功至偉。這位歷經亨利二世、理查德一世、約翰和亨利三世四朝的老臣將騎士的忠誠執(zhí)行到底,沒有任何瑕疵:他曾經跟隨亨利二世打下江山,國王臨終時陪伴在他身邊;他經歷了理查德統(tǒng)帥十字軍出征期間郎香主教的嚴酷統(tǒng)治,支持約翰反對郎香;在約翰眾叛親離的時候,也只有他鞍前馬后盡力調停,在蘭尼米德與男爵們交涉;輔佐年幼的亨利三世,平定男爵們的叛亂、驅逐法國入侵者,他的兒子卻站在男爵們一邊,而老威廉沒有絲毫的私心。
馬歇爾年輕時是個無敵騎士,與人必武從未有過敗績,他的道德行為也符合騎士風尚的一切要求,忠誠、勇敢。在擔任攝政、安定英格蘭局面的過程中,所依靠的并不是什么用于創(chuàng)新的政治才能,而只是一顆忠誠和堅定的心,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王黨、反叛男爵、外來雇傭軍、法國入侵者諸多力量間盡力調和、穩(wěn)定住混亂的政局。
通過1216、1217兩次重簽大憲章,馬歇爾達成了和解,在很多情況下,這樣的和解比戰(zhàn)場上的勝利更需要膽略和氣度。馬歇爾用自己的騎士精神搭起了憲政的平臺,誠實、無私、包容、信守承諾、尊重法律,這些品格不是政治領導人的決策、法學家的技術能夠取代的。基督說人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而如果缺乏純全和良善的內心,也難以達成一種優(yōu)良的憲政,因為這不完全是一個制度問題,而且還是一個道德問題。
1217年的大憲章,取消了前一年危難之際權宜的暫緩實施規(guī)定,增加了兩條新的條款,并且包含了最重要的限制王權濫用的條文。1217年重簽的大憲章,基本上就已經構成定稿的文本,今后若干次重簽都沒有對條文再作實質性的修改。隨同大憲章發(fā)布的,還有一份《森林憲章》,長久以來皇家森林給當地人民造成了很大的負擔,而國王們從來都不愿意放棄或限制打獵的娛樂活動,在這部憲章里對王室的權利作了很大的限制。這兩份文件加蓋攝政和教皇代表的印鑒,向全國發(fā)布。而教皇霍諾留三世則不像他的前任英諾森那樣握著圣彼得的鑰匙,把它當成開啟一切世俗權力寶箱的萬能法門,霍諾留欣然地接受英格蘭的自行和解,他的特使圭羅一直積極地與馬歇爾通力合作,盡管有時候也難免某些私利。
原來大憲章執(zhí)行委員會的二十五名男爵各奔東西,任憑命運帶向四方:杰弗里·曼德維爾和尤斯塔斯·德·維希先于約翰去世;克萊爾伯爵理查德死于1218年;薩爾·德·昆西參加十字軍,1219年死于埃及;海爾福德伯爵亨利·德·伯亨和諾??瞬袅_杰·比格德死于1220年;羅伯特·德·維爾死于1221年;威廉·德·莫布雷死于1222年;羅伯特·菲茨-沃爾特此后再無叛亂之心,參加十字軍后回到英格蘭,死于1235年;阿爾比尼的威廉死于1236年;吉爾伯特·德·克萊爾1218年繼承赫特福德伯爵位、1226年繼格羅切斯特伯爵位,死于1230年,他的兒子延續(xù)祖上傳統(tǒng),參加了西蒙·德·孟福爾領導的反叛行動;休·比格德繼承父親的爵位,死于1225年;約翰·德·雷希1232年獲得林肯伯爵位,1240年去世;理查德·德·蒙費奇后來擔任森林區(qū)政法官,這些人之中只有他在男爵戰(zhàn)爭時仍然在世;只有小威廉·馬歇爾和奧美爾伯爵威廉日后還在政壇上活動,其他人都逐漸遠離宮廷。
現(xiàn)在亨利三世倚重的人,除了馬歇爾之外,還有當年被約翰國王提名擔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沃爾特·格雷,此后他在約克大主教的崗位上任職四十年,備受尊敬;休伯特·德·伯勒擔任政法官,他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忠誠和軍事才能,此后他還會證明自己在政府事務方面同樣具備能力;溫切斯特主教彼得·德·羅切,當年約翰的左膀右臂,因此名聲不佳,但是能力出眾,在平叛過程中同樣忠實可靠;教皇特使圭羅,他是個嚴肅虔敬的人,但不以太上皇的身份自居,處處與王室政府合作,他的繼任者潘杜夫,是英諾森的親信、英格蘭的老朋友。五月,斯蒂芬·朗頓從羅馬回歸,立刻歸入支持國王的行列。
局面稍微安定后,馬歇爾繼續(xù)四處奔走,執(zhí)行大憲章的補充規(guī)定,安排各地封臣行效忠禮,有功之臣也需要安撫。另外,經過約翰的大手大腳和叛亂加外敵的折騰,國庫也已經異??仗摚灾劣跓o力舉辦圣誕節(jié)的派對,馬歇爾要竭力籌款,又要防止心懷詭詐的人趁君主年幼從中漁利。他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是促成咨議會發(fā)布一項規(guī)定,禁止在國王成年以前加蓋御璽確認授予任何人終身年金。
1219年5月14日,老威廉·馬歇爾去世,按圣殿騎士的禮儀披掛停當,葬于倫敦,舉國哀痛,悼念這位國家的柱石,忠勇的騎士之花。
我要成年
德高望重的馬歇爾死后,按照他本人的遺命,不可再有大權獨攬的攝政,而實際上,由于切斯特伯爵蘭道夫·布蘭德維爾外出參加十字軍,國內也已經沒有可以憑一己之力控制局面的人物。主持政局的是教皇特使潘杜夫,溫切斯特主教彼得·德·羅切,休伯特·德·伯勒,以及重返英格蘭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斯蒂芬·朗頓。彼得和休伯特、潘杜夫和朗頓之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鑒于當年形勢急迫,亨利三世的加冕禮相當簡陋,以至于教皇都覺得有些虧欠,因此促成了英格蘭國王的第二次加冕儀式。1220年5月17日,亨利在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按傳統(tǒng)方式加冕,謙遜的潘杜夫主動將儀式的主持權交給大主教朗頓,在一片祥和的氣氛中,亨利三世戴上了圣埃德蒙的王冠。7月7日,朗頓在坎特伯雷主持儀式,接納圣多馬的遺骨作為大教堂的鎮(zhèn)殿圣物,潘杜夫再次讓出主持權。
不過,這種表面的團結,或者是精妙的平衡,極其容易打破,突破口在于人的性格。彼得·德·羅切實在不是一位安于教堂生活的虔敬派,他更習慣林肯城堡戰(zhàn)役中的沙場搏殺,當年他擔任政法官的時候,休伯特·德·伯勒不過是約翰的侍衛(wèi)長,一介匹夫而已,因此眼見休伯特節(jié)節(jié)高升,彼得主教心中的不忿越來越強烈。另一邊,大主教朗頓并無壞心,但是此人異常倔強,不是搞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料,面對潘杜夫恭謙的容讓,不曉得禮尚往來,一來二去,潘杜夫也被惹急了,一狀告到羅馬去。如此一來,掌握大權的四大高手互相攻擊,亂作一團,年幼的國王也無法調停。
朗頓一看形勢不妙,先一步親自趕到羅馬,霍諾留三世與他的前任英諾森三世存在巨大的反差,就是這位教皇宅心仁厚,巴不得天下太平一團和氣,因此耳根極軟,有誰告訴他說是為了和平之目的,他都會答應。朗頓幾起幾落,搞關系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很快搞定教皇,讓他答應潘杜夫之后,不再向英格蘭派遣教皇特使。1221年潘杜夫離開英格蘭,教皇果然沒有再派特使。彼得主教看在宮廷斗不過休伯特,在教會又被朗頓壓著一頭,恰逢十字軍攻克薩拉森人在埃及的重鎮(zhèn)阿米塔,便欣然接受阿米塔大主教的任命,離開英格蘭興沖沖地上任。不想走到半路,薩拉森人已經反攻倒算,驅逐了十字軍、重奪阿米塔,彼得主教無奈地中途變道,暫且轉向西班牙,去康波斯特拉朝圣了。
英格蘭國內的權力,基本上落到了休伯特的手中。馬歇爾的工作,是恢復了英格蘭的政府秩序,而休伯特,則需要鞏固這種秩序,同時處理趁亂跑進來的外國人,這項任務也并不容易。
首先,奧美爾的威廉大概是看國王年幼好欺負,繼續(xù)驕橫跋扈地做他的男爵,四處搶掠,不把王室官員放在眼里,甚至把一名前去調查他的巡回法官抓起來關在城堡監(jiān)獄里。休伯特集結力量對付威廉,首先請大主教對他處以絕罰,震懾他的士氣,其次,就是要動武了。威廉的運氣也不太好,切斯特伯爵剛剛從十字軍的征途歸來,手里的長槍還冒著熱氣,又急于向國王表示一下忠心,自然首先出陣對付威廉,威廉看情況不好,馬上屈膝認錯。
1223年4月,教皇霍諾留三世發(fā)布一項諭令,認為盡管亨利三世尚未成年,但是已經可以親政。但休伯特可能覺得自己的任務尚未完成,國王親政太過危險,而且自己的實力也已經足夠強大,可以略略抵抗一下教皇。切斯特伯爵蘭道夫、奧美爾的威廉以及約翰引進來的雇傭兵首領法爾科結成聯(lián)盟反對休伯特,一直鬧到國王面前要求放逐政法官。亨利三世非常為難,一方面他還沒有準備好親政,如果驅逐休伯特,未必拿得住眼前這三位老兄,相比之下還是休伯特忠實可靠一點。在這個當口大主教朗頓再次出面調停,大家稍稍安分一些。
不過,法爾科的冒險家本性很快發(fā)作,公然向休伯特挑戰(zhàn),不過,由于他在英國占有了許多土地,手里又掌握了軍隊,估計遲早也要處理他。亨利國王御駕親征,休伯特一起上陣,圍攻貝德福城堡,猛攻數月后,擊穿四道防線,迫使守將法爾科的弟弟威廉投降。法爾科則被流放,不得返回英國。法爾科倒臺后,由于叛亂而引進英格蘭的外國人勢力也逐漸式微。
同一年,金雀花王朝的敵人法國國王腓力二世駕崩,太子路易即位,是為路易八世,他對英格蘭的敵意并不比他的父親差,并且一直對當年灰溜溜地退出英格蘭耿耿于懷。因此,他的目標自然對準了英國在大陸上最后的領地普瓦圖,整個1224年,亨利三世聽到最多的報告就是路易在積極備戰(zhàn),計劃進攻普瓦圖。怎么辦?自然應該籌款籌糧,備戰(zhàn)備荒,可是這錢呢——
還是太上皇
盡管沒有二十五名男爵的執(zhí)行委員會,大憲章還是一位太上皇,而且是一位兩眼放光的財迷太上皇,亨利三世想要弄錢,先得問問看。
我們先來看看亨利三世即位以后已經收過的錢:1218年,為了打仗,收了一次盾牌錢;1220年國王再次加冕,每個騎士領收了兩先令的犁頭錢(carucage);1221年為了對付威廉·奧美爾,每個騎士領收了十先令盾牌錢;1223年征討威爾士的盧埃林,收了兩馬克;圍攻法爾科的貝德福城堡,又收了兩馬克;另外,1219年全體神職人員、1223年全體人民各為十字軍捐款一次。
以上所有加起來,未必能支持一次對法國的遠征,尤其是在國內局面剛剛穩(wěn)定、百廢待興的時候,遽然征稅實在困難不小。亨利又不愿意就這樣把先祖留下的家產敗光了,他老爸已然以“失地”為名號載入史冊,他自己當然也不想同樣下場。國王和休伯特商議再三,決定挑一個大家都高興的好日子伸手要錢,那就莫過于普天同慶的圣誕節(jié)了。
1224年,在國王的圣誕晚會上,政法官休伯特·德·伯勒正式提出:各位,法國人又要打過來了,我們即使不進攻,也總要盡力守住疆土,可是打仗總要有錢,兄弟我最近手頭拮據,大家看著國王的面子,又是圣誕節(jié),再怎么也得給基督一個面子,如何?
在場的賓客面面相覷,今天國王的圣誕晚會還兼有籌款功能,怎么辦?內中有人反應機敏,當場回答說:既然國王開口,好說好說,麻煩您和國王再把大憲章重新簽一簽,省得時間長有人記不清條款了。
實際上,1217年重簽大憲章后,1218和1223年,國王又兩次進行了重新確認,但未對條款作任何改動,這次為了對付法國鬼子,又要再來一遍了。
1225年,亨利三世重簽大憲章,條款只是對1217年的版本作了一些輕微的改動,休伯特、各位大主教主教和貴族們都來簽字,多少是因為教皇已經宣布國王可以親政,大家都希望將來可以對國王有約束力。這個大憲章倒是一筆不錯的生意,為此,全國上下教俗兩界所有人,上繳動產的十五分之一。事先規(guī)定好財產評估方法,在本地找十二名忠實可靠的人來共同確定,然后上繳國庫。經過一番折騰,這份新版文件換回86758馬克又2便士,算是一筆巨款了。另外,國王從大主教主教那里借了好些錢,又把猶太人一個個倒提起來搖上幾搖,榨出許多油水來,總算心里有底了。
先例的力量
大憲章自從發(fā)布以來,所執(zhí)行的最重大的實踐無非是廢止和重新發(fā)布。或許我們可以從事后的行為推測約翰和男爵們心懷誠意的多少,但是,如果從更大的全景來看,在蘭尼米德的雙方心里都沒有底。男爵們缺乏明確的戰(zhàn)略意圖,連他們自己都未必相信可以真的運作一個二十五人的委員會,天天騎在國王頭上作威作福,即便羅伯特·菲茨-沃爾特這樣想,像威廉·阿爾比尼那樣心懷忠義的人也不會給予長久的支持。而約翰國王,最擅長的事情就是背約,當時形勢窘迫,實在不簽也不行,也許事后國王本來是愿意實施大憲章的,但是就雙方的關系而言,顯然無法在這樣一份文件上達成信任。
大憲章在簽署的時候,它的命運極其難料,如果沒有進一步的發(fā)展和鞏固,日后只能是一卷存檔的羊皮紙。威廉·馬歇爾的工作主要在于鞏固形勢、穩(wěn)定國家政局,他需要團結所有可以團結的力量,對他而言,重新簽署大憲章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他是一位中世紀傳統(tǒng)騎士的代表,腦子里除了忠勇以外不會有太多空間留給什么自由、人權、甚至是議會之類的概念。
貴族們仍然是擔心的,首先,簽署大憲章的約翰王已經去世,而亨利三世尚未成年,1216、1217年的兩次確認,所加蓋的都是攝政威廉·馬歇爾和教皇特使的印璽;其次,如果沒有二十五人的男爵委員會,事實上這種對國王構成羞辱的措施本來也很難長久,如何保證大憲章的實施。因此1223年教皇霍諾留三世宣布亨利可以親政之后,1224年年初,貴族們曾經請求亨利三世親自重簽大憲章,目的就是要解除這種擔憂。
1225年亨利三世重新發(fā)布大憲章,雖然在內容上沒有什么修改,但是卻是一種明確的表示,國王承認貴族們的權利,同時,整個形勢以及歷史境遇構成了一個價值巨大的先例——國王需要錢,于是找貴族們商量,貴族們要國王作個書面保證,國王就做了。這個先例意味著,大憲章開始以一種具有實踐效力的法律的面目進入我們的視野,盡管這個面目還很模糊不清,也許當時在場的所有人都還沒有意識到這意味著什么,不過,先例往往就是以一種潛入的方式進入人們的生活和歷史之中。
亨利三世親政以后,并未表現(xiàn)出忠誠守信的皇家風范,倒是頗有些乃父遺風,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曲解馬歇爾當年為了保護他的利益所作的“國王成年之前不得授予永久年金”的規(guī)定,命令在他成年之前所頒發(fā)的所有確認權利的特許狀、令狀、書契等一切文件都要重簽,這一重簽搜刮來了十萬英鎊。1237年國王再次陷入財政危機,為了征收一筆貢金,再次向貴族們協(xié)商,重新承諾進行改革、保護臣民的權利等??赡芤彩窃诖藭r,國王發(fā)布了一份“小憲章”,再次重申大憲章的主要內容,確認此前所發(fā)布文件的效力。
貴族們的心里又要開始打鼓了。就在這個時候,出現(xiàn)了一位年輕的外國人,萊切斯特伯爵六世、國王的親妹夫,西蒙·德·孟福爾,看起來是一個精力充沛的冒險家,似乎很有一點當年諾曼人的風格。
亨利三世的統(tǒng)治并不順利,大陸上最后的領地普瓦圖在經歷了折磨人的掙扎后終于淪陷,而由于太后和王后的法國背景,宮廷里充滿了外國人和法國情調,這一切都讓英國貴族不爽。另外,教皇視英格蘭為自動提款機,只要輸入一個數字,就可以拿到現(xiàn)錢,對此亨利一直表現(xiàn)得非常順從。1255年教皇英諾森四世要把西西里王國送給亨利的次子埃德蒙,這并不是一筆好買賣,因為王國實際掌握在霍亨斯陶芬王室手中,教皇已經屢次進攻失敗,接受這片土地無非是要替教皇遠征,最大的問題,又是錢。國王和男爵們爭吵到1264年,形勢越來越緊張,終于爆發(fā)了“第二次男爵戰(zhàn)爭”(針對約翰的算是第一次),男爵方面的首領就是他的妹夫西蒙·德·孟福爾。
歷史又重復了,男爵們因為國王大肆搜刮從事國外軍事行動,再一次反叛。孟福爾召集議會,每郡需派兩名騎士參加,此舉已經足以使他載入史冊了。盡管男爵們最終失敗,孟福爾兵敗被殺,但是亨利三世的太子愛德華已經表現(xiàn)出了足夠的明君風度,日后他將被稱為“英格蘭的查士丁尼”,也是英國議會制度的奠基人,1297年愛德華國王再次重簽了大憲章。
由此以后,各代君主無不奉大憲章為圭臬,這份中世紀的文件才得以不斷傳承,一方面作為具有實效的法律,另一方面作為自由與權利的象征。我們不可能把功勞歸之于蘭尼米德的各位男爵,甚至無法將之歸于任何人,因為這不是一個人類創(chuàng)造法律的過程,而是一種憲政秩序自由生長的過程。當我們回頭觀察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這一路走來艱險異常,似乎在任何一個地方走錯一步就會導致全盤失敗,但是,它畢竟一路走來了,也許這就是歷史,無法假設,還是詩人說得好:這片土地被自由女神選中,憑著一個又一個先例,自由慢慢擴展到下層。
4 ) 我又忍不住要吐槽了。。
對于禁欲的圣騎士,真不能在打仗的時候碰女人??!禁不住誘惑和美麗的男爵夫人睡了一覺,結果第二天敵人偷襲連兩個雜兵都打不過啊。。
不過雖然如此,主角還是很有戰(zhàn)斗力的。咱們先說裝備,雙手劍一換簡直就是天神下凡碉堡了??!再說技能,由于和女人睡了一晚MP消耗過多,導致被雜兵打昏,但這也正好給力主角回藍的時間,危急時刻放出大招變身鐵桶騎士啊有木有?。?!
另外,主角兩次昏倒其實還有更深的用意,那就是讓還活著的人去消耗敵人,然后自己再出現(xiàn)拯救大家。。
5 ) 和想象中差挺遠的
首先要說的是,音樂不錯啊,尤其是結束的時候,我不明白為什么導演都愛把好聽的音樂放后面的
好了,說回正題,我覺得電影有點扯淡,20來人打1000人這個只是個小扯淡,畢竟守城的要比攻城要容易很多,一開始我還以為約翰王會直接用投石機把城墻砸個大洞然后直接打進去的,大扯淡是,約翰王只是被人砸了個攻城器械就不干了,在外面扎營浪費時間,當然在我們看來這是好事,畢竟這樣主角才能繼續(xù)存活下來保衛(wèi)城堡
傳說中的14個監(jiān)制的電影場面好像小了點,來來去去都是那么一點點人打,約翰王1000大軍剩下的其他人不知道哪打醬油去了,不過萬箭齊發(fā)的效果還真是百看不厭
雇傭軍的頭頭看上去真像阿爾薩斯,不過電影里也沒他什么事
電影過于血腥,我很不喜歡這么直白的描寫
里面的弓箭手不就是《加勒比海盜》里兩個搞怪海盜之一嘛,不過也是屬于打醬油的……
電影亮點還是不少的,雖然說沒《羅賓漢》的畫面那么漂亮,劇情也沒那么好,還是值得一看的
6 ) 非常不錯的電影
從一個電影的角度,非常男性化的故事,雖然有說教,但是看起來還是很受用。而且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歐洲獲得權利的堅定信念。
里面的愛情故事也是簡潔有力,很有歐美風格,女主角為了愛情主動追求,那種愛的情感和身體的欲望相結合,很迷人。
里面的冷兵器風格+英國的城堡,很有一番異國情調。
雖是歷史演義,仍能掂量出大憲章的一份沉重。有點七武士的影子,雖有舍身取義的大前提,但展現(xiàn)的更多是生猛的本能,或許此為東西之分野吧。
毫無劇情可言,完全就是真人版的魔獸世界.
哇靠,有些鏡頭太殘暴了,不算大規(guī)模的攻城戰(zhàn)中各種冷兵器斷手斷腳,身體砸個稀巴爛,把人砍成2半的鏡頭還是看得很歡樂的 人物刻畫方面弱了點
貨真價實的中世紀城堡攻防戰(zhàn),這就足夠了。
爭權奪勢
尼瑪真是受夠裝逼俠們了,這種拳拳到肉刀刀見血的片子尼瑪還談劇情?要不花個20分鐘講解英法的歷史花個20分鐘講解主角隊伍的黑歷史再花個20分鐘演繹主角與倒貼女的凄美愛情那還塔瑪打個屁?。。。≈髁鞫欢。。。?/p>
精致的騎馬與砍殺
殺啊殺?。?!
如果要比較,和《勇敢的心》有相似的地方,但卻遠遠不及它,人物有點單薄,男主和女主的人物關系也有點蒼白,不過,打斗場面值得一看。
豁b打 從頭打到尾 最后贏了...
圣殿騎士團,King John,大憲章Magna Carta,羅徹斯特戰(zhàn)役相關。被海報騙了。
中規(guī)中矩,鏡頭只配拍電視,雖然沒什么缺點卻也沒什么亮點,少得可憐的幾十號人打一座少得更可憐的幾號有勇無謀甚至武器都不怎么有之輩守住的小城堡,最后援軍好像POLICE一樣緩慢地遲來了,然后壞蛋自己跑了。
中世紀題材+《大憲章》背景下的史詩級片子。英國人走出了世界自由文明的關鍵一步:自由盡管總是伴隨血腥與暴力而分娩,卻必須在限制權力的看護下才得以成長成熟。
七武士
咋還未上映,藍光都有了?
有點外國版墨攻的意思。
英國封建時期政治結構與中國不一樣,貴族會限制王權,不會像中國那樣沒完沒了的改朝換代。
主角大戰(zhàn)間歇性休克
3.5,遇到一個砍不死砸不死隨時原地滿血復活而且還長得好看得騎士親愛的你就果斷嫁好了,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哦——正經來說這片子真是每一秒都是透著爺們兒氣,而且是那種用戰(zhàn)爭練出來得精瘦肉純爺們兒而不是300那種給你說我是戰(zhàn)爭機器哦但是怎么看都好像是吃蛋白粉練出來的注水爺們兒。
打的慘烈,斗的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