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年輕人準備拍攝一部屬于自己的電影,在開拍之初就發(fā)生了意外,導致拍攝無法繼續(xù)。原本只有四個人的劇組現(xiàn)在只剩下三人,大家都想要放棄。導演決定帶著他們繼續(xù)拍完這部電影。最后他們終于到達了遠方,完成了屬于自己的理想。
電影看了,精神可嘉,可是問題也挺嚴重的,我個人認為對懷揣夢想的導演有所要求是需要的,畢竟電影面向的不僅是觀眾更是市場 第一,就觀感而言,畫面質(zhì)感真的不行,構圖鏡頭都很單一,在一段較長的劇情展示中僅采用一個視角真的會使觀眾產(chǎn)生疲憊感,同樣也會使演員演技的呈現(xiàn)大打折扣。個人覺得在保障畫質(zhì)的前提下多增加幾個機位,加強剪輯能力,提高攝影水平和審美能力,對畫面進行細化和調(diào)色,效果或許會更好 第二,前期劇情感覺云里霧里的,讓人摸不清導演想表達什么,進行鋪墊是有必要的,但如果進行了一大半才讓觀眾知道主題是什么,鋪墊就不是鋪墊了。 我理解導演的無力感與夢想,也敬佩導演擁有宣傳自己的勇氣,但如果真的要獲取大眾的支持,就得有拿的出手的作品,有拿的出手的能力。我們不要求一個新人導演能做到像姜文管虎賈樟柯等大導演的水平,但質(zhì)感與劇情感,不少人用一部手機和一款剪輯軟件也做的出來,這是存在的,導演需要切實思考自己還存在哪些不足,需要彌補哪些缺陷,吸取大家的拍攝經(jīng)驗和手法,學習的過程也是創(chuàng)造藝術的過程。 最后,希望導演可以養(yǎng)精蓄銳,出品一部令人刮目相看的作品,祝好
蔣能杰過后,許多的自稱電影人的人都在拍片然后說自己片子上不了,甩鍋給廣電,以此來給自己的無能找個依托。網(wǎng)盤電影,至少得是個電影。
網(wǎng)盤的東西說完了來說所謂藝術上的。開篇來個賊尷尬的固定鏡頭講一個文青用單反拍電影,戲里拍的這個電影很垃圾,拋出了戲里導演被綠這么一個事。但是這個事拿到第三場戲來講,咋開槍?矛盾那么大第二場戲就講想上青藏線?
看到名字,我以為會是一個偽紀錄片,結果給我提交了一個中等偏上質(zhì)量的高中生作業(yè),我很唏噓。
什么是長鏡頭?我看完很疑惑,所謂的長鏡頭在一般人眼里成了時間長,用來規(guī)避調(diào)度不行的工具。這東西固定鏡頭的構圖都做不好。
網(wǎng)盤電影是蔣能杰搞出來的,蔣導很好,廣電也沒錯。但網(wǎng)盤電影不是垃圾場,不是整這種東西來騙偽文青的同情的
晚上看完了一部不知道什么是什么的一位新導演拍的獨立電影。雖然,看完真的覺得不怎么樣。
包括后期啊、演員的表演啊、還有畫面感,調(diào)色。里面一直導演強調(diào)在說,因為沒錢,真的沒錢拍電影。
我只是覺得,沒錢沒成本,真的不是唯一借口。我們所謂喜歡的一些大師們也都拍過沒錢的電影,但是最后可能還是依然能打動觀眾,做出讓人驚喜的作品。就這樣,一直想做到極致,當然、肯定非常的困難。
能感受到做電影人真的不易,不確定的因素也真的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是導演那顆一直抱有理想,追求藝術的那顆心,深深被他感動了。
看到了拍片子,經(jīng)歷的磨難,和意想不到的麻煩。就像當時看《災難藝術家》一樣心情,就算全世界大家都覺得你拍的是爛東西,嘲諷你,但是導演還是不放棄的那股勁兒,真的很感染人…
雖然結果可能確實會不盡人意… 被人嘲笑。
能一直“背道而馳”,無論說要放棄多少次,但最后還是堅持到底拍完它,就是成功!就值得被尊敬,和鼓勵,不管結果呈現(xiàn)的如何。
不廢話,開頭第一幕就是演倆人相親的場景,隨著對話深入,漸漸明白這是一個記錄導演想拍一部藝術片,但遭遇各種意外的故事。第一天男演員意外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痛哭流涕,后面女主沒空、車刮了、演員遲到、演員奶奶去世了...各種意外層出不窮,導演焦慮煩躁無奈,無數(shù)次覺得自己碌碌無為想放棄,但還是堅持拍完,并最終踏上去西藏的火車,完成他想從上海拍到布達拉宮的心愿。最終在布達拉宮前四人合影,電影結束。
非要說的話,電影是有一條清晰的線,即導演想拍一部藝術片,沖突也算有了。除此以外幾乎什么都沒了,簡陋的離譜。即使就這條線也沒覺得精彩,劇情基本可以忽略。說是vlog都算抬舉了,人vlog好歹還能看出點記錄美好生活,這整個就像隨便拿了個相機立在旁邊,沒了。毫無技術,毫無運鏡,毫無設計,反正我沒看出來。大段漫長空白無聊的記錄,真實到我覺得我就像一個監(jiān)控攝像頭,看他們在下面真實的無聊瑣碎。完事挑幾個片段拼接一下就成了。
覺得導演想表達的,就是他滿腹理想不得志,但還是想堅持,咬牙也堅持,就是得堅持,就算拍的稀碎,還是完成了,至少在地理上?!耙坏╅_機就不能停,停了就沒法再開始”,他說沒人懂的侯麥,他講自己去找演員對方說“要么給我一個作品,要么給錢”。
他就像一個任性的、自以為是的中二小孩,覺得沒人懂自己的理想,覺得愿意為理想付出一切,做他在我看來浮華的表面的藝術。因為藝術片都得去什么地方,所以他也要拍從上海到西藏,他覺得在他腦海中上海是中國的最東,西藏是最西,從最東到最西就是藝術?很不認可,想到抱著枕頭去旅行,想到現(xiàn)代人夸大了旅行的意義,我們想要逃離的到底是什么?旅行哪來那么大功效啊,旅個游就一切都解決了?只關注了表面的行為,滑稽地模仿行為,卻不去討論行為本身的含義。
除開導演本身,其他幾個主要人物也跟我的價值觀很對不上,也就對攝影和化妝能有好感,其他大多數(shù)都沉迷于物質(zhì)的浮華,有可能他們代表了如今的大多數(shù),但我實在很不能理解。惡意一點,甚至可以說是以獵奇的心態(tài)看待的。
說電影缺點能說一堆,但這部分才是我真正想說的。
一個比較神奇的事,自從看機核那期講人物關系的空間表達以前,我居然從未意識到鏡頭的存在,好像我已經(jīng)完全沉浸地把自己代入鏡頭的位置,從這期節(jié)目后我腦海中才會跳出鏡頭的位置,從上帝視角考慮鏡頭的位置。
假設存在一個真實的點,不同的電影、電視劇可能是處于與這個點相對的不同位置上,例如有的電影從這一點出發(fā)向坐標軸外部走,有的從正方向/反方向向這一點趨近。一部藝術片的誕生,他最打動到我的地方就是真實,當然他依然達不到那一點,但我覺得他已經(jīng)可以算取極限了。這也是為什么就算這樣一部漏洞百出缺點無數(shù)的電影,也能讓我在凌晨一點最困的時候依然順暢地看完了,而且對不少對話感覺津津有味,比如三人吃飯導演苦中作樂那段,仨人吃飯的每個動作看得我特舒服,再比如火車上打牌那段,每一句話都特別舒服。這可能就是真實的魅力。
即使對導演到其他人都抱有上述不認可的態(tài)度,但最欣賞的地方就是,導演絲毫不加掩飾地把這些丟給我看了,不裝b,不藏著掖著,就是幼稚就是自以為是的理想家,他居然就敢把這些直接拿給觀眾看了,挺牛逼的,這比去tm西藏藝術多了。在這時,戲劇與真實的邊界已經(jīng)幾乎看不到了,你能說這部電影到底算是一個沒劇本的即興創(chuàng)作,還是紀錄片?
電影有很多風格,藝術同樣,但在這個商業(yè)化的時代,我能看到的是大批同質(zhì)化的工業(yè)電影產(chǎn)品,即使藝術,也被拿來物化成取悅消費者的符號。此時看到這樣一部真實的電影,我覺得他是有意義的。我希望看到多樣化,多元化的東西,我喜歡不被裹挾的真實,即使是這樣一個豆瓣評分3.3的爛片。你可以說他是沒頭沒尾的爛片,但你不能說他不真實。
賈樟柯只有一個
相較于同一題材且前陣子也由導演本人送出資源的「擦一擦你那滿腹經(jīng)綸的道貌岸然」會稍顯拙劣 偽記錄的形式和來自片中提到希望學習侯麥的大量日常對白處理得并不高級 偽記錄和大量固定鏡頭帶來的割裂和日常對白缺乏對文本內(nèi)核的觸碰讓觀感并不舒適 一個比較簡單希望表達自我卻沒有出口的故事并沒有用一個更好的形式托舉 后期字幕也稍有問題(這一點并不能用預算不足掩飾),攝影喝酒哭泣和火車上打牌這兩個非常長的鏡頭在用長鏡頭逼近真實,但空洞無趣,即便長到尷尬依然撐不起來全片長度,足見導演表達的欠缺。
《一個實在拍的不怎么樣的導演如何放棄他的導演夢的》
三人火車上吃泡面那段還有點意思,那段有"空間感"。
天真,無知。個人的悲劇,他人的喜劇。無所謂真假。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給各位看客笑罵一聲
說實話,與其這樣浪費錢,不如認真地去生活一下
攝影機隨地一放,錄像機就開始運轉。轉場白底背景,花體字一放就過了。連一Vlog都比不上。。。這就是藝術片的審美嗎?做事真的太不考究。。不錯,你的朋友,還有你自己其實早就道出看明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徒勞。。。不過加油吧,有這份熱情是挺好的。只是我覺得還是需要沉淀才行
當你還在糾結藝不藝術的時候,你就已經(jīng)輸了。
不知道的還以為在測試相機的續(xù)航力。
不管錢多錢少,做一個專業(yè)的東西意味著功夫要下到家,不要輕易被周圍的環(huán)境影響,只追求自己想要的畫面,既然已經(jīng)如此想要、不僅下了決心還做出了很有勇氣的決定(面對輿論),就更要在視聽語言上多下功夫,不僅表達自己所表達,重要的是尋找自己歷史上的朋友、更廣泛更深處的朋友、然后說話給他們聽。電影絕對不是自說自話。
他們坐了四十多個小時的硬座,去拉薩吊了一瓶鹽水。
我覺得不能鼓勵你,鼓勵很可能是個壞東西,起碼對于電影來說。但我有必要說一些基本都問題。第一是攝影的問題,哪怕是單機位也應該要多一些運鏡和多一點角度。過于平實的鏡頭加上蒼白的對話就徹底脫戲了。重復的多拍幾段選一個好的片段加一些剪輯就能解決。窮劇組可能沒辦法進行置景布光但也要想辦法多利用自然光源。后期的調(diào)色也應該要考慮上,畢竟你拍的是一部電影。劇本就更別說了,但愿你拍之前真的有一個劇本,不然為了拍而拍不是一個導演該有的思維。既然你覺得自己想拍一個藝術電影,應該要拿出該有的審美和思考。
拍藝術片不是請客吃飯
求求不要綁架藝術片,用體制的楦頭嘩眾取寵,標榜著獨立電影賈樟柯,王小帥。片中希望著侯麥,解釋中向洪尚秀學習,有意思嗎?作品說話,相比之下我覺得畢導都配當名導,《房間》都更有意思
幾乎沒有景別切換,場面調(diào)度,等基本的視聽語言,對于光影和正反打的掌控也不太理想。作為一個熱愛電影的人,依然敬佩導演對于電影作為一種自由表達的赤子之心,繼續(xù)加油!
侯麥真不是這樣拍電影的,你頂多是拍一個視頻而已。別這些亂七八糟的營銷,好好學一下視聽語言吧!
有態(tài)度的電影!
對視聽語言的運用幾乎為零。
張偉男推,中英字幕,4K藍光。演技為零,鏡頭為零,場景為零。得到洪尚秀的真?zhèn)?,去西藏就是藝術了?你還知道候麥滑稽。場景演員設備器材臺詞剪輯演員畫面。
談電影不應該僅僅談審核自然得回歸質(zhì)量本身,我的理解是“送片源”這樣的行為多少應該拿出有思想誠意和穩(wěn)定水準的作品(比如之前的蔣導),而不是利用這樣的“熱度捷徑”作出某種程度上的“嘩眾取寵”,因為一旦令網(wǎng)友失望會直接導致之后“真的沒過審”的獨立電影人不再能走這條路,徹底斷送觀眾的熱情(比如現(xiàn)在的我)。本片在表達上非常欠缺,片中人演技過于無從談起,沒有一條清晰的主線,導演對鏡頭運用的生澀程度教人吃驚,情感上也沒辦法鼓勵,“中國沒有再出現(xiàn)像八九十年代的婁燁,賈樟柯,王小帥這樣的地下導演”其實也可能只是因為內(nèi)容核心越來越淪喪了(沒有要寬恕審核的意思的確已畸形若此),獨立電影不應該是這個樣子,類比更不應該如此輕巧。寫些誠實話,認清自己的位置和技術再往前走,也請導演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