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小彼得的眼神殺死了我呀
把《皮特與狼》看完了,雞動一下!雖然現(xiàn)在3D電腦大行其道,像《瑪麗和馬克思》、《狐貍爸爸》,這種傳動手工制作出來的,加上電腦特技,不管是粘土還是木偶,看得都讓人嫩流滿面。
一個臟兮兮的瘦弱小孩,一個固執(zhí)倔強的爺爺,一個神經(jīng)兮兮的鴨子,一個驕傲自滿的肥貓,一個兇惡的狼,一個斷翅捆著氣球的烏鴉,就這么幾個角色,完成了一個很棒的故事。
彼得的眼神做的太傳神了,每當他低著頭,斜著眼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時,我都被震撼的不行!沒有一句對白,背景音樂就是普羅柯菲耶夫的童話交響樂《彼得與狼》,所以,要動畫角色傳達出的情感,導演很聰明也,把眼神做的這么棒!
彼得被街上的小流氓欺負,那種委屈和不服的眼神;每次扒著柵欄看時的那種好奇的眼神;被爺爺訓導失望的眼神;看到斷翅烏鴉時由驚恐變成可愛的眼神;第一次打開圍欄大門時的眼神;和鴨子一起滑冰時的眼神;被爺爺拎出去不滿的眼神;看到自己的鴨子被狼吃掉時悲傷的眼神;對付狼時那種堅毅勇敢的眼神;第一次看到鐘情金發(fā)小妞那種青澀可愛的眼神;第二次帶著戰(zhàn)利品狼看到鐘情金發(fā)小妞那種得瑟的眼神;站在卡車上那種小威風的眼神;看到小流氓拿槍欺負狼時那種厭惡的眼神;看到人們對狼不友好的憤怒眼神;最后和狼一起走掉那種滿足淡然的眼神……
如此傳達給觀看者這種細致了然于心的感受,看來真是磨出來的呀。
彼得和狼最后一起走掉,矛盾沖突被自然和諧,彼得的精神境界不是一般的高!也許正是因為只有小孩才有這么純樸善良一眼看透事實的心智吧。
鴨子最后被狼吃掉的那一瞬間,我都想替彼得嫩牛了!我一直以為肥貓把可憐的氣球烏鴉吃了,然后狼再把肥貓吃了!可是,最后死翹翹的居然是那只神經(jīng)兮兮的小鴨子!
肥貓的神態(tài)做的也挺好,就是感覺還不夠憨傻,有點得意!除了在樹上扒著老往下滑有點好笑以外,最后它居然安然無事,連個忙也沒幫上什么彼得的。
小烏鴉的翅膀最后終于好了,可以飛了!也許彼得正是因為看到了小烏鴉的飛走,才理會了狼的內(nèi)心吧。就像狐貍爸爸看到狼會哭一樣,野性是動物的天性,彼得一直被爺爺束縛著,不準進出院子玩,三不知還會被發(fā)配到街上買土豆,正是風華年少的小少年,哪個不是叛逆不是自我意識特別強的小孩!掙脫對大人的束縛,就像狼喜歡原野一樣!
最后說一點,我覺得那個在街上給彼得小氣球的大叔,那個造型讓我想到了林海雪原里面的楊子榮,他第二次出現(xiàn)在市場的時候,又讓我想到了小龍人里面那個雪山獵人!
2 ) 充滿了象征和陰暗甚至有點恐怕的色彩
根據(jù)Prokofiev同名交響童話改編的<彼得與狼>,是2008奧斯卡最佳動漫獎得主。
Prokofiev 的<彼得與狼>,情節(jié)其實相當簡單,少先隊員(中國里都譯成少先隊員?)彼得被嚴格的祖父監(jiān)管得很嚴,不能出去外面玩。在一次逃出去玩的過程中,彼得的朋友鴨子被兇殘的狼吃掉了,善良勇敢的彼得逮住了狼,最后獵人把狼帶走了。
而英國導演這次的改編,可謂是徹底的改頭換面了。沒有原著的輕松詼諧,而是充滿了象征和陰暗甚至有點恐怕的色彩。而且其結(jié)局也作了微妙有趣的改動。原著里狼被逮住帶走后故事就結(jié)束了。但這個動漫版本,把狼逮住后祖父把它帶到鎮(zhèn)上要賣掉。彼得看著猙獰的屠夫、貪婪的祖父,還有狼充滿無奈哀怨的眼神,作出了一個驚人卻合理的舉動--把狼放走了。
對于這種改動的分析是多種多樣的。比較扯的是什么保護動物的主張啦之類的,比較靠譜的說法是體現(xiàn)影片對自由追求與渴望的主旨--無論是小鳥對飛翔的追求、彼得對外面世界的渴望,還是狼對自由生活的天然要求,都體現(xiàn)著自由之于生命是如此之珍貴如此之不可或缺。
這也許就是這部動漫的主題吧。但閑著沒事干的我卻沒頭沒腦地想到了它的另一層可能的含義。
在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教條下,原著的人物當然非常合理地被賦予各種象征意義。比如,彼得當然會被解釋為先進的革命階級;祖父和貓則被認為是落后保守和貪婪愚昧的舊皇權(quán)的象征;而狼則被賦予邪惡腐敗的資產(chǎn)階級的縮影。故事的結(jié)局當然就是革命階級沖破舊政權(quán)的束縛,并最終打敗資產(chǎn)階級。
由生活在資產(chǎn)階級的"低俗"文藝人改編的動漫呢?彼得這位“先進的”少先隊員被改得陰暗古怪,而且最后竟放走了“窮兇極惡”的狼?。ㄆ鋵嵄说米罱K變成了“狼“了,請細看宣傳海報。)這不是在宣傳資產(chǎn)階級的合理性么?(狼吃鴨子只是順應自然,而人類逮捕狼則是對自然定律的破壞)不是在鼓沖資產(chǎn)階級最終將取得勝利么?(彼得變成了狼)
也許導演的這種改動純粹是藝術(shù)上的需要,根本沒考慮任何政治暗喻。但這些不經(jīng)意為之的創(chuàng)作行為中,不是更能表露出隱藏于作者心中的不敢明言的思想么?柏林墻是經(jīng)已倒塌了,但鐵幕曾經(jīng)存在所帶來的影響,真的能消失么?
唉,是我多想了,根本沒這回事……
3 ) 用粘土表達對長大的恐懼
相比普羅科菲耶夫的交響樂《彼得和狼》中藝術(shù)抽象了的少先隊員形象,動畫《彼得和狼》更像是為我們這個時代量身打作。孱弱的小男孩,陰郁而雜亂的城市,還有在憤怒時刀子一樣的眼神——我們這個時代不會有單純的白衣少年。
狼為了生存下去吃掉別的弱小的動物,它沒有選擇的余地。但是獵人選擇了在欺負弱者時兇殘而畏畏縮縮的爬向狼時懦弱,如此如此的憎恨著我們的同類,大概是人類的一大特點。
可惜在做狼還是做人之間我們沒得選。彼得終會長大,躲不開這個成人社會。要么選擇長大,終有一天變成你當年所討厭的那類人,要么被社會拋棄,有什么辦法呢,當所有人都認為這一切理所當然的時候,你能有勇氣堅持說不么?再大的志氣都會被時間磨平——只剩下生活本生,是所有問題的答案。
但幸好我們還有對善的期待,不然也不會傻傻的對著一個粘土動畫感動半天。其實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都還留著那么一扇被鐵皮封住但是不是那么牢固的小窗戶,我們都還想看看那邊那個更好的世界。
4 ) 人與動物
彼得的形象設(shè)計得和一個擁有超能力的少年一樣。當他和狼對視的時候,純真而復雜得讓人不寒而栗。
狼就那么活生生地把與彼得朝夕相伴鴨子吞掉了。彼得咬著自己的手背足足呆了10秒鐘。10秒后,復仇開始。
要殺掉一只動物,人類——無論是成人或是孩童,都覺得是舉手之勞,何況是一個殘害自己至愛的動物,更是有充分的行兇理由。但是彼得最后把狼放走了。他的報復最后實施在了那兩個曾經(jīng)嘲笑捉弄他的士兵身上。
彼得與狼至于人與動物。
5 ) old-school stop-motion
彼得住在鄉(xiāng)下,與壓抑的祖父一起生活。他在鎮(zhèn)上不受歡迎,唯一的朋友似乎是他的鴨子。有一天,彼得的祖父把他帶到外面的冰面上玩,并把他鎖在屋子里,當狼來的時候,鴨子沒有受到保護。彼得目睹了他的朋友死在狼的嘴里,他開始用一個致命而危險的計劃立即進行報復。
在這個著名故事的更新中,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處在一個現(xiàn)代(但也是古代)的環(huán)境中,感覺像是在東歐。故事講得很好,很好地結(jié)合了關(guān)于小男孩彼得的問題和他在整個影片中經(jīng)歷的各種情感。雖然它很短,但卻很吸引人,也很有趣,我發(fā)現(xiàn)所有的故事都很容易看,也很愉快。情節(jié)很容易理解,但會為年齡較大的青少年提供思考的素材。動畫方面,這部電影看起來很不錯。有些觀眾會抱怨影片的外觀被沖淡了,看起來很壓抑,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優(yōu)勢,因為它使感人的幸福時刻更加突出,但更重要的是給整個影片帶來了一個很好的優(yōu)勢,我認為這很有效,吸引了我。
這也適合彼得這個角色,因為在這里他目光呆滯,心力交瘁,但仍有火花在里面。這是一個有趣的角色,無聲的 "劇本 "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當然,這更多的是與動畫師的技能有關(guān),因為他們用定格動畫的方式展現(xiàn)了很多東西。它確實缺乏現(xiàn)代兒童觀眾所習慣的流暢性,但它更適合于影片的粗糙、暗淡的感覺,而且,盡管我說過不 "流暢",它在整個過程中看起來很好。音樂也很好,與任何個別場景的情緒相匹配,并在需要時很好地轉(zhuǎn)換,正如另一位評論家所評論的那樣,這是讓兒童進入這種類型的音樂的一個好方法。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引人入勝、令人愉快的著名故事的動畫片。它有一個偉大的暗淡氣氛,一個強大的故事和中心人物。在2006年圣誕節(jié)期間放映,它被證明是一個受歡迎的突破,遠離了大量生產(chǎn)的動畫片和簡單的令人厭惡的信息,如果你有機會,值得一看。
6 ) 不浪費每一個像素、每一個音符
固執(zhí)的老人、頑皮的孩子、斷翅的鳥、天真的鴨子、慵懶的貓、狡猾的狼……
這些只是一些簡單的定語概括,當看完片子之后會發(fā)現(xiàn)勇敢的彼得,孩子的不作惡,貓在危機時刻的貪婪,鳥兒對天空的向往,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狼并不是邪惡的,那些定語只是我們強加給他們的吧。
這部片子可以引起人對于生命的思考,制作精良,沒有浪費每一個像素……
當然,這也與音樂《彼得與狼》的偉大有關(guān),影片出字幕的時候沒有一點聲音,一個音符都沒有浪費……
這個還好。
彼得的眼神做的太贊...簡直是如狼一般的少年...技術(shù)程面上來講幾乎無敵了...喜歡最后那個幽藍的月亮...并太同意彼得最后的行為是化解仇恨...個人認為在于他和那匹真正的狼一樣渴望自由...其實他和狼...擁有著同樣堅毅的靈魂...
很精致。
看了評論之后才發(fā)現(xiàn) 原來這么內(nèi)涵、。。。
少先隊員彼得之環(huán)保版。。。
沒有語言未必是蒼白的
其實是兩頭狼啊,孤獨以及自由
真好,節(jié)奏掌握有意思。表情動作很細很真。環(huán)境也很棒!故事也很有意思。
部分情節(jié)改動,結(jié)局不同。(傻鳥=長笛,瘦鴨=雙簧管,肥貓=單簧管,餓狼=三只圓號,Peter=弦樂,爺爺=巴松,獵人=低音鼓) 原版的仁慈是不殺、關(guān)動物園,現(xiàn)在與時俱進了,直接放生。還聽過一個版本的鴨子沒死。童話是編來教化娛樂小孩的,所謂寓教于樂,大人們依自己的意思隨便編咯~
塑料感十足
en..mixed feeling
這小眼神
畫面感覺有點CULT
兩個家伙有一樣的眼神 狼就是彼得
對不起奧斯卡最佳
理解萬歲
又是一個關(guān)于成長的故事啊
因為音樂而產(chǎn)生的劇本,本來就是偏離了本質(zhì),沒什么值得看的~
定格(逐格)動畫、木偶、CG電腦動畫
這個做的也太好了吧。除了劇情有點古怪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