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阿麗的父親是中國人,劇中她的人物靠著自己拼拼拼,白手起家如今有了一番事業(yè)(其實也不能算白手起家,有點靠老公藝術家庭背景的影響,感覺挺像日本產(chǎn)業(yè)鏈轉移的lol)屬于全劇中三大主角里最富裕的一個。她的性格也最為擰巴,她總是喜歡把一切都歸在工作上,Paul懟她“工作不是你人生一團糟的原因”。劇中她和父母的關系也不是很好,有放不下的心結,父親重男輕女當初就沒打算生她,父親出軌,而且父母極度不善于和兒女溝通,父親一言不合飯不吃就回屋了,母親知道父親出軌但拒絕和女兒談論此事,但同時父親又指望女兒生活想讓阿麗買個近點的房子,父親喜歡說“都是為了你,還不是為了你”這種話就真的很像我爸,這種家庭氛圍就很窒息,很貼合現(xiàn)實中的家庭形象。ali也是最善于生意的生意人,和白人富婆的收購交易,以及和Steven打算私了發(fā)現(xiàn)婆婆愿意背鍋后直接就毫不猶豫的cancel了,睡完paul聽了他想借錢后直接就說老娘才不給你,你個大傻冒真以為自己能成笑死我才不當冤大頭,把屌無情hhh。但有趣的是雖然她是生意人但和白人富婆比還是小白兔,需要富婆來指點她中國人是咋做生意的,中國貨又好又便宜。
日本老公生于藝術家庭,我把他歸于沒落貴族,挺像現(xiàn)實中九十年代如日中天但如今逝去的二十年的日本的。他最虛偽而且戀母,不和妻子提前說直接讓母親來家過夜,表面上關心妻子實際上和白人女生搞所謂的柏拉圖戀情,有點像日本脫亞入歐,二戰(zhàn)后一邊倒的站在美國一方的政策的,劇中也是最被白人社會接受且崇拜的,父親的一把破椅子被炒上天價。母親也是,雖然曾經(jīng)不為金錢困擾但如今不得不靠黃阿麗接濟度日。丈夫也是最為果斷的,在最后一集果斷的成為女兒的合法監(jiān)護人。母親的形象我覺得也非常有趣,誰都看不起,但是又非常寂寞連個一起吃飯的人都沒有。但同時她又非常明事理,一眼就看破一切,而且為了兒子的家庭她愿意替阿麗圓謊。
韓國三兄弟加一起我覺得恰到好處的表現(xiàn)了韓國的國民性格。issac最直白最gangster,洛杉磯暴動時他就在,當年韓國人舉起槍保衛(wèi)自己店鋪財產(chǎn),一戰(zhàn)成名此后韓國人沒人敢惹,喜歡欺負弱小,兒時就喜歡欺負Steven。這里面有一點有意思的是在賭場時他暗示中國人好堵而且賭博牛逼。Paul是最westernized的一個,比較chill,最渴望脫離原生家庭同時也是最好高騖遠的一個,認為自己有了資源也可以像ali一樣成就一番事業(yè)最后被ali一番說教。好在最后翻了墻還活了下來,也是劇中最無辜的一個?最后和哥哥割舍,不知道主創(chuàng)是不是在表達西化才最好lol。
Steven Yeun我覺得是劇中最復雜層次最多的角色了吧,和ali一樣擰巴,雖然忙碌但又沒錢,表面看似有點窩囊但實際上暗中掌控一切,害的paul沒學上害issac入獄。為了目的不擇手段,可以威脅ali同時也可以化名接近日本丈夫。和父母的關系也很復雜,很尊重父母,為了父母希望自己趕快買地建房好出人頭地,也一直聽從父母的身為長子照顧Paul,但同時看見房子被燒了父母扭頭就回國了完全沒有說幫孩子分擔一下解決一下的,父母希望他找個韓國女人,這種家庭背景長大下的男主日后也形成了操控他人的性格,而且極度擰巴,做著不喜歡的工作不敢追求女人,出了事情又喜歡瞞著別人怪罪別人,中途靠著電飯煲的第一桶金看似生意越來越好但其也因為自己走線的原因引起火災,知道不是縱火后又咽不下氣不敢直面自己對paul撒謊操控Paul。好在最后和自己與他人和解了。
寫的不好希望大家見諒,主創(chuàng)想表達的東西肯定比我寫的這些要深入要復雜的多,該劇把亞裔角色刻畫的這么鮮明這么有層次不得不說A24真的有一套,有想到別的我會更新的。
很久沒有一天之內想把一部劇刷完的這種沖動了。
《Beef》是爽劇又不是爽劇,它人物個性鮮明又極具代表性、劇情推進快、沖突爆發(fā)多,加上因為有黃阿麗的加成,臺詞里脫口秀似的金句頻出,真的讓人看的很暢快,每集半小時的時長加上各種劇情反轉和懸念的設置,又讓人停不下來。
但我想,《Beef》真正的好,除了它真的很好看很上頭以外,它打中的是所有東亞人的軟肋:親密關系、原生家庭、溝通與表達、自戀與自卑,以及把所有這一切藏在背后的:我們那個虛假的面具,fa?ade。
不好意思,我們東亞人軟肋有點多,您多擔待一下。
這部劇里關于東亞人的困境其實都講的挺直白了。我覺得更有趣的一個切面,其實是主演Ali Wong的人生與Amy這個角色的對比中,所以與其講片子,不如來了解一下主演的人生故事。
Ali Wong,一半中國血統(tǒng)、一半越南血統(tǒng),這個1米52的亞裔女人在2016年,網(wǎng)飛為她推出的脫口秀專場上,挺著懷胎七月的大肚子,以極其夸張的表情和姿態(tài)大講特講了關于性、對女性的歧視、對亞裔的歧視以及很多生育相關的笑話。這是她的第一次破圈,我當時看完整個人已經(jīng)快要笑到地上去了,然后想:“這個小個子女人也太敢講也太有能量了?!?/p>
她真的很有戲。
一個穿著大豹紋的亞裔孕婦講著三俗的骯臟笑話,有同行說她這是乘著“政治正確”的東風才起飛的,“對啊,因為從歷史上看,這可真是喜劇演員脫穎而出的黃金制勝法寶?!?/span>她在廣播上對這種酸話直接開嘲。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在Ali Wong外表和段子下真正埋藏的,是這個社會對女性工作者的不公、對亞裔的刻板印象以及對孕期婦女和其老公的雙重標準,對這些社會現(xiàn)實的精準諷刺和大大咧咧的回擊,才是Ali能夠成功的真正關鍵。
她看似是填補了“市場空白”,但是她實際上是在與產(chǎn)生這個市場的“環(huán)境”搏斗?;蛘咦钇鸫a,她一直在讓我們意識自己真正所處的環(huán)境是什么樣的。
幾個專場里,有特別多關于她前夫的吐槽,什么她第一次看到他的時候就知道:“I have to fuck him.”但結婚后才發(fā)現(xiàn)這個哈佛商學院畢業(yè)的“鉆石王老五”非但沒有鉆石,反而還倒欠7萬刀學生貸款,她說本來以為她撿了個大便宜,結果現(xiàn)在自己要頂著個大肚子出來賺錢養(yǎng)家,“所以真相是,他才是那個下套的人。他是怎么辦到的?可能是因為他上過哈佛商學院吧?!?/span>
在關于前夫的一萬個笑話里,我不知道有多少是真的。因為除了在舞臺上的犀利吐槽,私底下的Ali其實經(jīng)常在推特上秀恩愛,展示他們的感情和美好的生活。但我也知道,結婚前,她前夫家真的跟她簽了婚前協(xié)議,為了保護他家的財產(chǎn)。
19年Ali在給女兒的回憶錄里寫道:“因為我簽署了一份文件,其中明確指出了我不能依賴我的丈夫。我父親總是稱贊‘恐懼是一種天賦’,那份婚前協(xié)議是真的讓我恐懼了。但是到頭來,我發(fā)現(xiàn)被迫簽署婚前協(xié)議是我在人生中和職業(yè)生涯中發(fā)生的最正確的事情之一?!?/span>
這個有著一半日本血統(tǒng)的前夫的爸爸是一個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電視上的日裔美國發(fā)明家(是不是跟劇里的設定完全對上了,笑),他在哈佛畢業(yè)以后,去一家科技公司當了副總,薪資肯定不低,但他在19年“為了多陪家人”,停止了工作。
而Ali專場的入場費從10美元漲到1000美元,拍了各種電影、劇,接受各種各樣大牌訪談節(jié)目的采訪。
Ali在養(yǎng)家一年以后,他們終于還是離婚了,好像很驚訝,又好像沒什么好驚訝的,不過我們現(xiàn)在可以肯定的是,關于前夫的一萬個段子里,并不全然是在夸張。就好像劇里的日本老公一樣,明面上他擁有一切美好,還總是占領著“情緒穩(wěn)定”和道德的高地指責Amy,但實際上他的問題并不比劇里任何一個人少。
在離婚風波后的第一次專場上Ali講到:“七年前,我威逼著當時的男友向我求婚。七年后,我真的只想自己過了?!?/span>
Ali成功了,就像《Beef》里白手起家的Amy,終于獲得了那些看起來很美好的物質和名氣。但是這部劇真正打動我們的,其實更是這樣一件事:表面如此成功的她們,在家庭生活中,也有著太多的一地雞毛,那些夫妻之間的問題,原生家庭的矛盾,養(yǎng)育孩子的不易。她們的光鮮到底是用什么東西換取的?
《Beef》就是在告訴我們,人就像被太陽照著的月亮:所有光鮮一面的背后,也一定都有著難以展現(xiàn)給外人的陰暗一面。
把這樣的陰暗面搬上電視,感覺自己生活的某部分也被看到一樣,這實際上是一種治愈的過程,我們誰又不是Amy或者Danny,都有著自己的問題和自己的課題,但依然跌跌撞撞在這個世界上走著呢。
Fun fact:在離婚后,前夫哥依然是Ali的脫口秀tour的manager,他們仍然是很好的朋友。Jimmy Kimmel調侃到:你們的關系一定是已經(jīng)進化到一種新的境界了。
后記
Ali Wong畢業(yè)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主修是亞裔美國人研究。Steven Yeun本科學的是心理學。可能這也是這部劇里對東亞人的問題刻畫如此之精彩的原因之一吧。
每集片尾曲也太會選了都,好多學生時期聽的老搖滾,基本每首都是我超級喜歡的歌。
每集開頭的畫作都是Isaac的飾演者David Choe畫的,這哥們也是個神人。貼一下豆瓣簡介把:崔大衛(wèi),是一位韓裔美國籍人物畫家、壁畫家、涂鴉藝術家和連環(huán)小說畫家。 他的人物畫多以欲望、墮落和喜悅為主題并以粗獷豪放的線條為特征。他形容自己的藝術風格為 "骯臟主義" 。從青年時期,他就開始了噴涂式街頭涂鴉作品創(chuàng)作,其中最為人熟知的街頭涂鴉作品是獠牙鯨 。
BEEF 這部電視劇同樣由投了《瞬息全宇宙》的A24 監(jiān)制,風格延續(xù)了很多旗下類似的影片風格,黑色幽默暗黑,崩壞的劇情一直到結尾。關于劇情我覺得我沒有什么好說的,情節(jié)讓人感覺無法預測,一直各種分崩離析式地崩壞。但是,在這里,我很想認真地討論一下情節(jié)之外的東西。
在看到第一集的時候,從 Amy 開車回家和丈夫對話,我就開始大概明白為什么 Amy 會這樣“狂躁”的路怒癥。當 Amy 和 Danny 路怒完回家在車庫里心有余悸,本來并不想說發(fā)生了什么,但是她的丈夫 George 一定要她說,Amy 馬上要說到了George又讓她深呼吸放輕松,不讓她說完。我會覺得這種對話形式非常暴力,好像 George 只是為了展示客套而共情,等你真正想要說一些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的時候,George 的偽善人格又開始打斷你。這樣的對話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陌生,就好像你有一天,過的很差,你回到家里想要傾訴,你的朋友問你怎么了,你開始準備說的時候,對方又說放松一些(或者是不要太負面了)就一走了之。留你一個人在那里質疑自己,被情緒吞噬。但是這種 George 的式偽善人格的初衷并不是真正關系在乎對方的感受,他們只是在塑造一種“正人君子”的完美人格。就好像吃素、熱衷環(huán)保、熱衷平權、熱衷冥想的那些人也不見得是真正在乎,只是說做這些事會顯得自己比較時髦比較與眾不同。這種 George 的式偽善人格在北美社會實在太多了。Amy 在長期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一直沒有被聽到,被理解,所以情緒才會爆發(fā)和反噬。
Amy 對于我來說非常能夠感同身受。同樣地覺得原生家庭窒息,同樣地想要逃離,同樣地靠自己得到現(xiàn)在的生活。但你問我對自己的生活滿意嗎,我的答案是未必。因為就在前不久各種裁員消息滿布的時候,我同樣的和Amy說過類似的話。我對我的心里咨詢師說:前不久我搬家,坐在亂如倉庫的新家,我一個一個箱子打開整理,然后開始崩潰,出國到現(xiàn)在,一直都是我靠我自己付房租,自己搬家,自己買家具,然后自己一個一個螺絲組裝擰好,工作上的矛盾也是一個一個自己吃苦過來的,沒有一項是容易的,每一項都是經(jīng)過了失敗,每一項都是我自己辛苦掙來的,如果裁員那我可能就要想靠我自己的積蓄可以活多久,因為確實沒有人可以幫我, I am here on my own.
Danny 則是讓我想起了有一段時候,感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時期。你知道的,總有一段時間,你覺得什么都差了點,什么都做不好,覺得自己各方面都很失敗的時候,就像一個巨大的黑洞,你想做好,但是不奏效。Danny 在劇里則是這樣,旅館差點意思,建筑公司差點意思,當哥哥差點意思,當完美兒子差點意思,總而言之就是覺得自己各方面都不行,各方面都很失敗。但是即使是這樣,還是不能喘氣,因為沒有可以傾訴,沒有獲得幫助的計劃,即使覺得自己各方面很失敗,還是要勤勤懇懇打好這份工。
Amy 和 Danny 即使身處社會不同階層,但是仍然有很多相似性。我覺得他們在某種意義上才是真正的靈魂伴侶。
我非常非常喜歡BEEF的最后一集,我覺得導演的很多鋪墊都在最后一集里升華了。Amy 和 Danny 在山谷里討論到了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 love). 這個詞其實在心理咨詢領域并不陌生,很多原生家庭帶來的創(chuàng)傷和問題都可以被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 love)治愈,這種愛可以來自于朋友、戀人、伴侶、師長。但是這種愛很難描述,你只有體驗了,你才知道,你沒有體驗和得到之前也沒有辦法給予其他人。但是確實,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 love)可以治愈很多事情。Amy 的問題在于她沒有被無條件地支持和愛過,所以她也沒有辦法給予給她女兒,尤其是她發(fā)現(xiàn)嬰兒的愛并不單純之后。而 Danny 則更是,他們都在第一代移民家庭中長大,父母永遠都在說我為你付出多少,我來到這個國家就是為了給你更好的生活,為什么你不爭氣,為什么你不好好照顧弟弟。影片感動的部分在于,山谷里對話的他們,就像互相舔舐對方傷口的小動物,那么脆弱,但是又那么真誠。
關于空虛感的討論,我其實一直覺得空虛在現(xiàn)代漢語中被賦予其他意味以至于無法完美表達其原有的意思,但是amy 和 danny的討論很好表達了空虛感的意味:就像一片虛空, 但又不是,是一種固態(tài)的虛無,就在表面之下 (It's like a void, but not, it's like empty but solid, right under the surface.)
看著danny的扮演者史蒂芬元,讓我想起他的另一部電影《燃燒》,同樣地在討論虛無感和空虛感。那種感覺就像《燃燒》里的臺詞一樣,“看著太陽一點一點落下,突然好想跟著一樣消失“。當人們太看重功成和名就,在追逐世俗主義名利的路上總是可能引發(fā)存在主義危機。比如說我努力的意義在哪里,就算我獲得一切,這些又有什么意義??赡茉谧分鹈瓣P于生命的意義的討論并沒有完全,比如說關于我人生的敘事主題,我希望過怎樣的人生,這些問題并沒有解答。在擁有巨大財富(amy)或者遭遇巨大失敗(danny)后很難不問自己這一切又有什么意義,在最后,一切都會消失,沒有什么能夠長久。
所以最后能留下什么,也許只有回憶。
空虛感是固態(tài)的虛無,沒有被聽到,沒有被感受到的孤獨。虛無感是當人生失去了higher purpose,我們靠什么過下去,我想我也不知道,導演也不知道。也許Amy 與 Danny 相擁的那一刻他們或者知道,they are connected, they completed each other, 也許這種時刻虛無感不再存在,因為你的孤獨和人生真正的被看到、聽到、接受到。
很久沒有出現(xiàn)一部讓我一口氣追完又悵然若失決定寫點什么的劇了。好劇推薦,且尤其適合于目前處于焦躁困境的你我東亞人。
恕我直言,在我有限的認知和目前的閱歷下,我對未來自己的幻想就是劇中的艾米。事業(yè)成功,嫁給日裔藝術家,生一個可愛女兒,只需生育而無養(yǎng)育,老公在我低谷失落的時候帶我做心理咨詢,能夠承認精神出軌且只敢對著辣妹照片打飛機。我住在有草坪的大house里,顧得起保姆,每個早晨有杯smoothie在我床頭。
看似“I can have everything”,可這其實也是我們在社會注視與規(guī)訓下,所理想化的生活。我們老中人的快樂來自于體面,來自于虛榮感,而非發(fā)自內心的快樂。在everything的背后,老公廢柴且無法讓我滿足,女兒有情緒問題,怎么做也無法讓婆婆滿足??赡怯秩绾??拋開這些隱忍和藏在聚光燈后的東西,我依舊成功。而那些丑陋且無法偽裝的面孔,我可以在一個完全毫無瓜葛的陌生人前展露。因為他無從得知我的修養(yǎng),我的體面,也無需再他面前偽裝成一個成功的女人。我可以在他面前極端表露我的真實感受,俗稱發(fā)瘋。
東亞人一輩子都活在規(guī)訓下。我們能想出來最解氣最狠的報復方法也是去仇人家里撒一泡尿,且撒在廁所的地板上。而面對天不知地不知的地下情人時,也依舊過不去心中道德那一關,僅敢和情人聊天跳舞,且發(fā)生在另一個城市。如若這不是一部圍繞亞裔生活的片子,那按照西方那套,應該是拿著槍直接上門爆頭,然后開車狂奔數(shù)十里的狂野公路片or激情一觸即發(fā),還未進門就迫不及待脫去bra的年下愛情片。
其實很觸動我的一點還有艾米和他弟聊天那段。東亞女在面對比自己不止低一檔的foolish男人的時候,依舊可以從那些低端情話中找到安慰自己的點。即使深知對方是不可愛也無法愛的人,也依舊會陷入這種小情小愛中,渴望獲取一種廉價卻又純真的情感。而東亞男人也從不將真實目的寫在臉上,而是在一番糖衣炮彈的轟炸下,將目的描述得偉大宏偉,欺騙自己是因為愛才講出這些話。最可笑的是,在面對這種大男子主義下的“百萬宣言”,艾米認真回復“錢沒有這么容易賺到”,他弟立刻惱羞成怒,用最帶有貶低色彩的詞語回擊。多么可憐呀!那顆自大又脆弱的小心臟是多么不堪一擊呀!
我們無法單純地享受sex,享受生活,享受快樂,這一切都要加上意義與理由,才能獲得享受的價值。這就是咱們東亞人,一輩子擰巴矛盾,一輩子晦澀難懂。我們痛苦來源于此,卻又在這種隱晦的愛中尋找真理,獲得像揭曉謎底一樣的快樂。
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骨朵網(wǎng)絡影視 文/知庸
東亞裔創(chuàng)作者,近年來在好萊塢聲望見漲。一系列由他們主導,講述美國東亞裔移民生存境遇的影視劇,開始走上前臺。
韓裔移民題材的《米納里》《彈子球游戲》《過往人生》等影視劇,被奉為年度佳作,也在獎項上收獲頗豐。關于華裔移民的《瞬息全宇宙》,票房不俗,還成了奧斯卡大贏家。亞裔移民們,終于不再只是好萊塢的路人背景板,不再被西方刻板印象所困,他們的故事,開始被更多人看到和喜愛。
《瞬息全宇宙》的出品方A24,就又推出了一部幾乎由全東亞裔陣容打造的美劇《怒嗆人生》。延續(xù)這一題材的勢頭,劇集在美國影評網(wǎng)站爛番茄上,獲得100%新鮮度的頂級評價,媒體評分同樣高達85分,成為今年最佳劇集的有力候選。在國內,豆瓣8.9分的表現(xiàn)同樣驚艷,如網(wǎng)友所說,這是一個“每個東亞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故事”。
劇集的兩位主角,一個是韓裔,一個是中國、越南混血,男二號則是日裔。他們的故事,牽引出東亞各國移民在美國的生存圖鑒。盡管幾位主角都已是移民二代,但東亞文化中的自我規(guī)訓與自我壓抑,依然流淌在他們血脈當中。無可排解的負面情緒,最終讓這兩個東亞人,決定發(fā)點大瘋。
01 東亞人的黑色喜劇
《怒嗆人生》始于一場突如其來的“路怒”事件,心情極度壓抑的男主角丹尼周,開車偶遇了極度焦慮的女主角艾米劉。兩個陌生人因一起小小摩擦,瞬間發(fā)瘋互懟,就此結下梁子,用盡種種離譜手段破壞對方生活,成了兩人痛苦人生中的最大樂趣。兩人互害與自毀的瘋狂能量,也成了劇集故事的最大推動力。
與近年來亞裔移民題材影視劇大多相對嚴肅的風格不同,《怒嗆人生》在兩個主角的種種瘋批行徑中,成了不折不扣的黑色喜劇。但高度類型化的外殼,并未影響劇集的社會表達,角色們東亞式的行事邏輯,始終是驅動故事的核心。
在東亞文化的影響下,兩位主角都并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只會要么在熟人面前一味壓制痛楚,要么瞬間發(fā)飆,把積壓已久的憤怒,無來由地傾瀉到陌生人的生活中。對彼此發(fā)瘋,成了他們獲得愉悅與平靜,維系表面正常面目的唯一方法。
兩人在強顏歡笑與瘋癲暴怒之間反復橫跳,高度不穩(wěn)定的精神狀態(tài),詮釋了什么叫“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只在一瞬間”,讓劇集始終保持如過山車般,情節(jié)從一個極端無縫沖向另一個極端的極強節(jié)奏,保證了極高的可看度。類型強度與怒火一同不斷升級,最終釀成兩人生活中無可挽回的災難后果,讓劇集黑色喜劇類型的“黑色”,徹底成了東亞人難以自控的情緒底色。
在黑色喜劇的“喜劇”上,劇集依然貫徹著極其東亞味的表達。密集臺詞中暗藏的笑點,往往是聰明且機鋒的“地獄笑話”,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頻頻出現(xiàn)的種族梗、性別梗讓角色們一秒破防,而他們越是冒犯別人或被別人冒犯,越暴露出他們作為東亞人,無法自洽的脆弱內心。
“地獄笑話”成為這群東亞裔角色們在表面和諧下互相傷害的雙刃劍,被冒犯者瞬間狂怒脫離假面,被從未消解的創(chuàng)傷所席卷,冒犯者則通過搶先一步向他人捅刀,假裝自己對創(chuàng)傷滿不在乎,但其實只有同為創(chuàng)傷受害者的他們,才知道哪把刀傷人最深。一切笑點皆是痛點,這就是屬于東亞人的黑色幽默。
更多笑點則源于兩位主角不穩(wěn)定精神狀態(tài)下,時刻爆發(fā)的猙獰與狼狽。他們有時被對方氣到如野獸般嚎叫,有時又不得不露出標準假笑,兩種反差狀態(tài)的隨時切換,在夸張表演中被呈現(xiàn)得無比荒謬爆笑。觀眾被兩人的瘋批逗樂,但這卻是兩人最痛苦的時刻?;钤跂|亞人生標準下的他們,從來沒有真正的快樂。
02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好萊塢既往對東亞文化的呈現(xiàn),往往流于功夫、茶道等種種刻板元素的簡單拼貼,極少有真正深入的描繪。但或許得益于一眾東亞裔主創(chuàng)的人間觀察,《怒嗆人生》對東亞文化的分析深入肌理,甚至比大多數(shù)東亞本土劇集還要深刻、全面。
作為移民二代,丹尼和艾米兩個主角,其實并沒有在東亞真的待過幾天。但從父母一輩相傳的,壓抑情緒、鼓勵犧牲的東亞價值觀,依然順著血脈,對他們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影響。東亞身份還讓他們在美國社會飽受歧視,這種歧視有時表現(xiàn)為直接的暴力欺凌,有時是旁人不經(jīng)意間一句基于種族刻板印象的調侃。處于弱勢地位的他們,表面只能一笑置之,內心卻傷痛郁結
這些過往,讓兩位主角陷入了極其矛盾的心理。他們別無選擇且不自知地,成為了東亞價值觀的繼承人,但在明里暗里的歧視影響下,內心卻憎恨著自己的東亞身份,以至于把對自己的厭惡,借著匿名的假面,發(fā)泄到同族身上。東亞文化中自卑又自尊的一面,非但沒有因漂洋過海而消減,反倒在移民們身上愈演愈烈。
東亞標準對主角們的影響,還體現(xiàn)在事業(yè)、家庭的多重焦慮上。在強調拼搏進取、力爭上游的東亞社會,為了始終保持在前列,人們必須一直努力一直卷,生怕絲毫懈怠,就會把之前的一切成就毀于一旦。盡管丹尼和艾米分屬底層和中產(chǎn)兩個不同階級,卻都被一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支配,光是維持現(xiàn)狀,他們就不得不忍氣吞聲,拼盡全力,搞得身心俱疲。
對事業(yè)的高要求,源于東亞社會既定家庭分工的督促。成家立業(yè),是東亞社會對成年男性的統(tǒng)一標準。正值壯年,作為家中頂梁柱的丹尼,因此必須扛起重擔。東亞女性,則承擔著顧家育兒的重任。作為職業(yè)女性的艾米,還不得不兼顧家庭與事業(yè)。工作沒有讓她實現(xiàn)個人解放,反倒讓她背上更沉重的負擔。
兩人所經(jīng)歷的事業(yè)、家庭焦慮,都是東亞式一元價值標準所造成的,極其典型的東亞焦慮。但可悲的是,他們既是東亞焦慮的受害者,又將人生的一切建立在東亞標準之上,因此成了這種標準的最忠實擁護者。丹尼口口聲聲強調著傳統(tǒng)價值的重要性,艾米雖早已無力平衡家庭與事業(yè),但在公開場合依然販賣著自己作為“完美女性”樣板的神話,催眠別人,也成功催眠了自己。
而當他們歷經(jīng)波折,真正實現(xiàn)夢想之后,內心卻依然空虛。世俗意義的成功,并不足以排解內心積壓的苦痛,情緒處理模式的本質性失調,終歸會讓瘋狂再度爆發(fā)。
在一次又一次難以抑制的發(fā)瘋中,《怒嗆人生》并沒有止于浮夸笑鬧,而是讓這些瘋狂指向東亞心態(tài)的深層矛盾性:人們既自尊,又自卑,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既追求成功,又不知為何追求。兩位主角的個體困境,映射出的是整個東亞價值體系的結構性困境,無處發(fā)泄的他們,只能最終走向不可理喻的瘋狂。
03 直到大廈崩塌
除了發(fā)瘋,東亞人還有什么方式獲得救贖?對于這個問題,《怒嗆人生》的回答是極為悲觀的。
兩位主角,一個曾求助宗教,但相對虛無縹緲的教義,不足以平復熊熊燃燒的怒火。一個曾接受心理治療,但偏向理性平和的療法,不足以打開緊閉的心防,正如劇中一句名臺詞,“西方心理療法對東方頭腦沒用,你就是最好的證據(jù)”。
家庭,也沒能成為他們的避風港。在東亞社會結構下,家庭本就是對個體進行壓迫的最小單元,因此他們希望在家庭中尋找“無緣無故的愛”來治愈自己的嘗試,注定失敗。通過生育或照顧小輩,寄希望于讓對方來解決自己人生中的問題,也只會讓壓迫代代遺傳。
劇集對東亞家庭觀念的態(tài)度,可以說是毫無保留的否定,與其說家庭是避風港,不如說家庭和諧的表面假象,只是成員們內心躁動的一塊遮羞布。這樣的表述相當大膽,也是令人一聲嘆息的真實。
宗教、心理治療、家庭的防護網(wǎng)盡數(shù)失效,兩位主角似乎只剩發(fā)瘋一條路可走。但劇集最終還是為他們,也為全體東亞人指出一條明路:只有不再一味壓制情緒,將自己的痛苦坦率真誠地與他人溝通,才有可能走出受害與加害的輪回。
在黑色喜劇的強節(jié)奏中間,劇集不時留出氣口,讓主角與自己生活之外的陌生角色,產(chǎn)生意料外的共鳴,面對陌生人,他們才難得能敞開心扉。劇終集更是徹底反類型、反高潮,一整集都是關于兩位失去了一切的主角,在流落荒郊野外面臨死亡之際,終于第一次交流了彼此的無力與空虛。
這讓《怒嗆人生》的結局,成為劇集瘋批表象下極度悲觀絕望的氣氛中,留下的最后一點亮光。兩個在死亡面前被剝離一切家庭、階級、種族身份的死對頭,最終意識到他們其實面臨著相同的困擾,甚至在幻覺中交換了身體,用對方的唇齒,講出自己的苦痛。他們安慰著自己身體里的對方,用彼此理解,實現(xiàn)了自我療愈。
這個結局無比浪漫,因為它相信人與人的聯(lián)結,依然足以讓人從虛無中找回一點能量。這個結局又無比失落,因為它認為只有當失去一切之時,人們才能重新建立聯(lián)結。它是對東亞人“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的悲涼預言,是對東亞價值觀的刮骨療毒,在徹底的崩壞中,才能尋到徹底的重生。
但這樣的療法,對于現(xiàn)實中的我們來說,顯然代價太大。在結構性困境難以避免的情況下,或許日常生活中對自己感受的忠誠,是我們避免陷入“怒嗆人生”的唯一出路。最起碼,每個東亞人,都值得在泰山壓頂時,發(fā)瘋5分鐘。
Amy這樣的人,真的很妙。
我不覺得她是抑郁的,或者不穩(wěn)定的,或者負面的,她不要太正常。
一生要強的亞洲女人,有錢有能力,但是每天跟個火藥桶一樣,很緊繃,感覺并不對自己的社交圈子感到舒適。
很多鏡頭都覺得哎!為什么周圍讓她感到這么不舒適??! 她的成就,家庭,社交關系,社會地位,都沒有能真的給她幸福。
Amy在面對她的花瓶老公時講話明顯不是自己,有種緊張和努力迎合的感覺。不舒適。
雖然Amy和Danny從第一集到第九集都在撕,只有第十集的最后一分鐘抱在一起,但他們一直是一種人。
情感非常充沛的人。
就如同Danny在教堂聽歌到瘋狂落淚、但沒說一句話那種狀態(tài)。
而George是他們倆的反面,非常chill、自洽,沒啥能力但很自信穩(wěn)定,認為憤怒只是一種稍縱即逝的情緒,一切都可以正面看待的“那種人”。
這部劇還塑造了一些其他類型的人,也很有意思,但不展開了。
情感充沛的人撕起來的時候確實很爆笑,因為他們想表達的東西真的就太多了。從童年到家庭到工作到生活感想,這一切到了George那里,“你只是抑郁了,it's ok。你會好起來的。”
這句話是真的太下頭了,也太真實了。就是生活中總是會有George這樣的人,在你認知不夠的時候給你痛苦、在你認知足夠的時候讓你憤怒、在你認知完全夠了,可以抵抗他者的時候,你才會體會到對方并不是善意,也不想幫你,只是在你的身上釋放他自己的主體,在侵略。
為啥Amy認為自己愛George?因為她雖然靠自己成功了但由于原生家庭交流不夠、接收到的愛意不夠,加上看過父親出軌對婚姻有一定陰影,所以她厭惡自己的一部分人格。
因為她前期需要靠拼命壓抑和自我說服去得到所謂“成功”,需要成為以及擁有“everything that i'm not“,她不停強調“unconditional love“,事實上她比誰都清楚這世界上的愛意都是拼命奮斗換來的,根本沒有無條件的愛。
長期的自我厭惡和自我洗腦導致她真正的人格完全沒有出口,所以“fuck gun"、“fuck life”,和Danny road rage。但只要她還在厭惡自己的人格,她就沒法愛自己。所以她和George談論離婚的時候,說房子給你、一切給你,但是求你不要把瓊帶走。因為她還是愛不起來自己,需要“女兒”這個“George的延續(xù)”去繼續(xù)論證她成功了(不再是自己那個樣子了)。
Road rage以及她每一次的發(fā)瘋,都是她最真實的時候,也是最放松的時候。真的很愛。
Rage,是Amy和Danny這樣的人,表達對這個世界恨意的一種方式,而本質上是一種非常渴望以及想要去愛,而暫時做不到。
George這種人,虛偽演繹到極致,骨子里是一個只在乎自己社會地位的人。接到女兒直接不管老婆死活離開現(xiàn)場,離譜撒謊說只有精神出軌沒有肉體。最能體現(xiàn)他人格的一句臺詞,是離婚的時候他回答Amy“律師會知道怎么處理”,他可以做到在痛苦的下一秒發(fā)PR稿一般的官方,說明一刻真心都沒有,Amy何必為一個假象痛苦呢。不同的兩類人罷了,互相侵略有什么意義。
所以as long as Amy還在恨自己,她看到和自己本質是一種人的Danny的時候,那種厭惡和憤怒其實是給自己的。而當她終于不恨了、接受了自己,她也擁抱了Danny,而且是真正意義上的充滿愛意,是松弛的,不是緊繃的了。
很搞笑,很浪漫,很諷刺。對Amy來說她經(jīng)歷了我最熟悉的陌生人,和我最陌生的自己人。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fucked up.
你們真的覺得這個好看?
亞裔中年版《去xx的世界》,最后兩集實在是妙!最后的hug,我們亞裔還是純愛批……
嚴厲的父母,嫉妒的同儕,勢力的社群文化,極度功利化的人生態(tài)度,亞裔人生問題大集合。
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東亞人需要發(fā)瘋實錄?。。。。?!什么體面溫和相互支持,we fcking depressing?。。。÷放“““““““?/p>
水準高到和netflix調性不相符
“Western therapy doesn’t work on Eastern minds.” So damn true. 不如發(fā)瘋來的有用
簡直是為黃阿麗量身定制的劇本 大部分和她現(xiàn)實重合 華而不實的老公 靠自己打拼事業(yè)養(yǎng)家 喜歡里面還是有呈現(xiàn)一些很深度的問題 人性根本還是惡 就算是親兄弟也沒有盼你好 只想我們差別不要太大 夫妻失去共同利益也只是分分鐘消散 女性出軌立馬被利益拋棄 男性出軌還是默認可以被原諒 甚至還是女性是賺錢養(yǎng)家的狀態(tài)下 女性總是被想要一個家而被蒙蔽雙眼 新時代獨立女性之路還是如此怒
東亞人愛起來總是那么撕裂,好像不讓對方的雙手沾上自己生活破碎的血,就達不到百分百的親密。我們是沒有unconditional love的民族,我們只能用unconditional hate來成就conditions.。
以往的美劇中亞裔都只是有著統(tǒng)一模糊面孔的形象,但在《怒嗆人生》這部劇中卻能很鮮明地體現(xiàn)出中日韓越美國裔各自的國族特性,真的是很難得。
亞裔的美國生活和個人家庭背景的矛盾真挺大的,但我們也經(jīng)常有“跑到美國一切就會好起來”的心態(tài)
東亞人還沒攜手發(fā)瘋是世界另一大奇跡
再怎么用東亞病根包裝也只是一場虛晃一槍的好萊塢鬧劇罷了
亞裔自己的《白蓮花酒店》
隔壁霓虹國在重啟人生,亞裔在美國怒嗆人生,我在這里只想結束人生!
上一次有那么多亞洲人讓我聽90s/early 2000’s alternative rock/grunge還是我初中每個月都看《hit輕音樂》那會兒
甚至感覺是Ali自己和老公的寫照
東亞人的精神焦慮永遠靠一層保護膜來維護,暗地靠路怒癥來拳打人生中。
能夠遇到一個可以讓自己完全展示出陰暗面的人也是一種幸運,甚至到最后覺得就這樣一起死了也挺好的??東亞文化你到底害了多少人的一生。。??????
asian drama必看。最后一集比較好,雖然講的東西是身為老東亞人天天半夜不睡覺自我審視早就想清楚的,like女人怕缺愛,男人怕被拋下,之類的??赡蹵24那幫中產(chǎn)以上文藝咖除了讓主角們吃點致幻的玩意兒就想不出其它表達的契機了吧…生孩子像排泄那個理論我喜歡,都是把你精神上的垃圾都unload到下一代身上罷了,你的毒素越多,你的后代越五毒俱全,而你只會懷抱著希望后代能夠彌補自身缺憾這個天真的夢想不斷加重痛苦的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