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12俄國人將波蘭人趕出俄國到1613羅曼洛夫王朝建立這一年中俄國一共出現(xiàn)了三十幾個沙皇候選者,本片中出現(xiàn)的只是其中的一個虛構的代表。但本片的獨特性首先體現(xiàn)在選材,雖然還是俄國擅長的戰(zhàn)爭題材,但選在了1612這個在俄國重大的轉折性時間。其次,本片的動作指導頗有精彩之處,最后男主刺死波蘭將軍的“死亡之吻”在我看來堪稱經(jīng)典。而如果你是一個軍史愛好者的話則更不應該錯過,本片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火炮操作場景,絕對大飽眼福。這部片子也有人所說的帶有“神秘色彩”,的確,在王位更迭這樣的事情上,帶有一些神秘感會更讓人感興趣,片中的獨角獸出場的次數(shù)不多,但每次都能有轉折之效。但美中不足的是預言家與獨角獸交替出場,使得本片神秘色彩有些喧賓奪主,而且愛情的主線不是交代的很清楚,在表現(xiàn)男主,俄國公主,波蘭將軍的三角關系上花費了大量時間,但還是給人以迷離之感,頗多浪費。而愛情主線也沖淡了戰(zhàn)爭題材的嚴肅。導演本意是好的,想通過家國愛恨交織來體現(xiàn)一個時代的悲歌,但對于各條主線的駕馭能力不夠,使得本片的各個主題沒能得到完美的統(tǒng)一,這是本片的最大缺陷。
概要就是,俄國倒數(shù)第二個王朝絕嗣,陷入內(nèi)戰(zhàn)。正好極盛期的天主教之墻波蘭-匈牙利跑來打秋風,試圖偷走沙皇的位子,同時天主教化一波。在一團亂戰(zhàn)里,農(nóng)奴出身的男主表現(xiàn)突出,擊敗波蘭人,又剛好條件合適,就被急于選出沙皇來結束內(nèi)亂的國王們選中,締造了羅曼諾夫王朝。
先說好的地方:
道具,攝影和音樂很棒。道具方面,之前一直以為波蘭翼騎兵背上的羽毛的金屬的,結果竟然真的是羽毛……還有17世紀的雇傭兵,騎士,特別是哥特甲(我不是太確定)還有佛羅倫薩雇傭兵的裝備(讓人想起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里提到的,佛羅倫薩雇傭兵興盛而國民軍衰弱……扯遠了),青銅大炮。反正除了因為主角光環(huán)瞎扯的裝備之外,都挺好的,整體畫風濃濃一股列賓的油畫味兒。還有音樂,特別是那個馬戲團的音樂,超級超級對口味兒。
至于里面那些“奇幻色彩”,其實個人覺得是優(yōu)點(鑒于這么多人罵)。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俄羅斯民間傳說和東正教傳奇,但是又沒有強烈到拍成宗教宣傳片。畢竟電影本身講述的可以看做是帶有濃厚民族色彩的被傳奇化的歷史,而俄羅斯歷史真的和東正教脫不開。(雖然獨角獸其實出自波斯這一點讓人有點忍俊不禁)感覺這個度把握得特別好,一股毛子味兒。
還有大部分配角人物性格很棒,特別是韃靼人火槍手托什卡,簡直痞氣男神。還有那只小熊hhhh
接下來就是不喜歡的地方了:
第一點還是裝備……男主有關的裝備都很迷。做夢一樣的炮兵教學,腦洞到不行的“皮制大炮”,讓我看著一直怕射程太近炸到自己人的簡陋榴彈投石器。對了對了,城里有一哥們兒拿著手銃能打出擲彈筒的效果臥槽。大概是導演根本不知道怎么拍出以弱勝強吧,本來畫風很正常,然后為了強行讓豬腳贏,結果看的時候一股江小魚的那種“尬聰明”勁兒
還有,好像這種大成本電影都有這種毛病,“愛情元素”一定要蹭上,就算再扯淡。天國王朝里的愛情元素就已經(jīng)夠迷了,結果這個里面的愛情元素莫名其妙到更過分。讓人搞不明白怎么喜歡上了,讓人搞不明白主角為了追求對方做的事情為什么這么蠢,還有大家為什么都支持……老實說,主角性格塑造上很大程度上被拖累了。感覺到的不是癡情,而是蠢。大概唯一好一點的就是,女主是一個特別典型又比較養(yǎng)眼的毛妹吧。
總而言之,喜歡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戰(zhàn)爭的可以看,如果看過天國王朝而且覺得能接受,那看這個就沒問題。
說起俄羅斯,我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戰(zhàn)斗民族。是一個出產(chǎn)硬漢的國度。不過,很少有人知道,俄羅斯崛起的歷史,也是一部與周邊強敵不斷抗爭的歷史。這一次次抗爭,鍛造了俄羅斯民族剛強的性格。 《1612動亂時代》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在17世紀早期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一段差點讓俄羅斯亡國但最終讓戰(zhàn)斗民族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歷史。
16世紀末,俄羅斯留里克王朝絕嗣,圍繞沙皇皇位,俄羅斯的貴族展開了一番激烈的爭奪,而俄羅斯的老對頭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也趁火打劫,在扶持波蘭貴族奪取沙皇皇位的陰謀失敗后,派兵入侵俄羅斯。
這,就是影片的歷史背景。在俄羅斯的危急存亡之秋,影片的主人公安德烈登場了。
1
安德烈是農(nóng)奴的兒子,而他愛上的女主謝妮亞,則是留里克王朝的公主。原本,兩人是不會有交集的。畢竟,兩人的地位差異擺在那??墒?,命運有時候就愛跟人開個玩笑。安德烈恰好是謝妮亞家莊園的農(nóng)奴。正因為此,兩人才于千萬人中得以相逢。
對安德烈來說,他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多看幾眼謝妮亞。畢竟,就算謝妮亞再喜歡她,門第的差距讓他們不可能成為眷屬。謝妮亞的歸宿無非是嫁給國內(nèi)的某個貴族或者是別國的王子,而安德烈呢?無非也就是娶一個農(nóng)奴的女兒,生兒育女,一代代循環(huán)著這樣的日子。
波蘭的入侵,打破了原來的寧靜生活。
安德烈的母親死在了波蘭騎兵的屠刀下,他也被傭兵阿勒瓦爾買下,為波蘭的貴族老爺拉船。而謝妮亞,則成了波蘭人的戰(zhàn)利品。
安德烈和謝妮亞的再次相逢,是在波蘭人的船上。謝妮亞作為戰(zhàn)俘,目睹了安德烈被波蘭人毒打。而他被打的原因,只是兩個雇傭兵軍官打賭他能不能挨過100鞭子。
各種仇恨交織在一起,再加上和心上人的重逢,讓他燃起了戰(zhàn)斗的勇氣。靠著韃靼人托斯卡的幫助,他重新獲得了自由。
愛若執(zhí)炬迎風,熾烈而哀慟。為了追求暗戀多年的女神,安德烈有了所向披靡的勇氣,他和托斯卡假扮西班牙騎士,混進了波蘭的軍隊中,趁著夜色把謝妮亞帶出了波蘭人的軍營,并通過一條密道,混進了尚被俄國人控制的下諾夫哥羅德。
波蘭有精銳的翼騎兵,有裝備精良、軍事素養(yǎng)過硬的外籍雇傭兵。而當時的俄國,因為長期的動亂,軍備廢弛。再加上城內(nèi)的火器全部被調(diào)走了,面對強大的對手,城中的軍民擔心打不過。當波蘭人提出交出公主和假扮騎士的安德烈就可以放棄進攻的時候,甚至有人想把公主獻出來。
關鍵時候,安德烈站了出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說,穩(wěn)住了軍心。也燃起了波蘭軍民抗敵的勇氣。在安德烈的感召下,城中的居民英勇抗敵。燒紅的鐵球從臨時用圓木制成的火炮中射出,擊中了波蘭人的彈藥庫。引爆了波蘭人的攻城炮;臨時制成的土炸彈,讓波蘭人的精銳騎兵有來無回,而波蘭的步兵在經(jīng)過幾輪攻城過后,除了丟下無數(shù)的尸體,一無所獲。小小的下諾夫哥羅德城,竟然成了波蘭人的傷心地。
正如影片中安德烈所說,勝利就是由這一點一點的力量組成的。在影片的最后,俄國人擊退了波蘭人的入侵。影片的結局無疑是最讓人傷感的。
安德烈完成了他最后的使命,在最后的決斗中刺殺的被俘的波蘭統(tǒng)帥,但卻為了救謝妮亞,暴露了他農(nóng)奴的身份,最終無緣沙皇的寶座,而謝妮亞也因為前朝公主的身份被下放到教堂當修女,在日復一日的鐘聲中了卻殘生。
國家轉危為安,有情人卻不能成為眷屬。離別時分,謝妮亞對安德烈說:“記得時常想起我,我會為你祈禱的?!边@番話,道出了謝妮亞和安德烈之間的不舍,但,他們又有什么辦法呢?
摩肩人步履匆匆,多少相遇能有始有終。
2
安德烈和謝妮亞的愛情悲劇,是貫穿整部影片的線索。這條線索,讓觀眾感到傷感。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安德烈的成長卻是令觀眾感到欣慰的。
作為農(nóng)奴的后代,安德烈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耶穌之訓。如果沒有這場戰(zhàn)爭,他也許會和那個年代千千萬萬的農(nóng)奴一樣,老于戶牖之下,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
慶幸的是,他遇到了謝妮亞。外敵的入侵,朝代的迭代,讓安德烈看到了逆襲的希望。追求心上人,成為他抗敵報國的動力。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藝作品中,英雄往往有著崇高的理想,有極高的思想覺悟。然而,在西方的文藝作品中,一個人成為英雄,動機往往很簡單。
譬如《美國隊長》中,史蒂夫·羅杰斯選擇成為美國隊長,上戰(zhàn)場打法西斯,僅僅是為了向當年欺負過他的人證明自己。
《勇敢的心》中威廉·華萊士舉起抗擊英格蘭入侵的大旗,僅僅是為了為被英軍殺害的初戀報仇。
同樣,《1612動亂時代》的男主角,他的動機也很簡單,一方面,是為了他的心上人;另一方面,是母親的死,喚起了他的戰(zhàn)斗欲望。而隨著故事的推進,我們發(fā)現(xiàn),前一種動機明顯占了上風。
從人格上來說,安德烈的形象和前蘇聯(lián)戰(zhàn)爭電影塑造的英雄截然不同,不是那么的偉光正,然而,這樣的角色,反而更容易被讀者,被觀眾所喜愛。
心理學上有一個犯錯誤效應,認為小小的錯誤反而會使有才能的人際吸引力提高。而一個能力非凡的人給人感覺總是不安全不真實的,人們對這樣的形象不是真正的接納和喜歡,而是有距離地敬而遠之或敬而仰之。
無論是本片中的安德烈還是美國隊長這樣的好萊塢英雄,他們的形象塑造也都遵循了這條規(guī)律。
我們贊美那些因為有崇高理想,有思想覺悟的英雄,因為他們是一個民族道德的標桿。同樣,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在國內(nèi)的文藝作品中,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有缺點的英雄,不完美的主角。這樣的創(chuàng)作趨勢,應該來說也是值得肯定的。
3
安德烈這個角色,當然是編劇虛構的,但這個角色,極具代表性。
據(jù)史書記載,1612年波蘭入侵俄羅斯的時候,無數(shù)平民自發(fā)武裝起來,抵抗這個來自西面的強敵。在這當中,也涌現(xiàn)出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比如將波蘭騎兵引到荒無人煙的叢林,最終壯烈犧牲的伊萬·蘇薩寧;以及號召全體莫斯科居民“典妻質(zhì)女”,組建義勇軍并自己身體力行抗敵的商人庫茲馬·米寧。
可以說,安德烈這個人物形象,是那個時代千千萬萬為保衛(wèi)家園毀家紓難,英勇抗敵的俄羅斯民眾的代表。
俄羅斯的崛起并非一帆風順,它曾經(jīng)被波蘭占領首都,曾經(jīng)遭受過法國和德國這樣的軍事強國的入侵,但它廣袤的國土,強大的動員能力,以及每逢國難全民皆兵的傳統(tǒng)總能讓外敵無功而返。這一點,拿破侖和希特勒深有體會。
影片中,還有一個細節(jié)值得回味,那就是男主角安德烈跟男二號托斯卡的友誼。安德烈是俄羅斯人,而托斯卡是韃靼人,屬于俄羅斯的少數(shù)民族。
安德烈第一次跟托斯卡有交集,還是在波蘭人的船上,一開始,他只是有求于他,讓托斯卡把他贖出去,給他自由。然而,在兩人的朝夕相處中,安德烈收獲了友誼。 托斯卡用韃靼人的偏方給安德烈治好了傷,并且在之后安德烈被波蘭人俘虜?shù)臅r候救出了他,另外,他還教會了安德烈劍術和使用弓弩的技巧,并且教會了安德烈用樹干制作簡易的火槍火炮,他教給安德烈的這一切,安德烈在之后的戰(zhàn)斗中都用上了。
可以說,正因為有了托斯卡,安德烈才完成了從農(nóng)奴到戰(zhàn)斗英雄的轉變。而托斯卡,也得到了安德烈的照顧,當安德烈和托斯卡偽裝成西班牙雇傭兵混入波蘭人的大營后,波蘭軍營中真正的西班牙雇傭兵招待他倆吃魚。安德烈從托斯卡的表情中看出了自己的伙伴被冒犯,于是跟真正的西班牙人干了一架(韃靼人和中國的藏族蒙古族一樣忌食魚)。
彼此尊重,彼此信賴,彼此照顧,共同成長,安德烈和托斯卡這對跨民族的搭檔,在影片中最終成了拯救俄羅斯的英雄。
和中國一樣,俄羅斯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從沙俄到前蘇聯(lián)再到今天的俄羅斯聯(lián)邦,每一個政權的民族政策都飽受西方社會的詬病,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俄羅斯歷史上歷次衛(wèi)國戰(zhàn)爭的勝利,國內(nèi)的少數(shù)民族都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近年來,俄羅斯掀起了一陣“民族主義電影”大潮,先后拍出了電影《第九連》、《斯大林格勒》、《戰(zhàn)爭與和平》等戰(zhàn)爭大片以及電視電影《風暴之門》。而《1612動亂時代》毫無疑問也屬于民族主義電影的代表之一。這一系列影視,反映出俄羅斯民族意識的覺醒。
電影視角主觀了一點,也是觀眾對俄國歷史文化知識太欠缺造成的,俄羅斯的神秘深遠在電影里領略的比較少,很多東西都看個熱鬧,沒看懂。。比如獨角獸、熊、死人托夢、擊劍完美圓形的含義,民族種族矛盾,沙皇產(chǎn)生程序,混亂年代源流,各教派紛爭,林間隱士主教修行者等等。。這是一部需要解讀的電影。。
懷疑我看的這個版本是西班牙語版的。。??床幌氯?。。。
農(nóng)奴的兒子從小愛上公主,他成為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他成為波蘭人家奴,他冒充西班牙騎士,他殺人,他保衛(wèi)俄羅斯城邦,他不能成為新沙皇——但是,他永遠愛著一個最后成為修女的公主。
所以不是我給國內(nèi)電影評分低,是國外的爛片沒讓我撞上
具體歷史不了解,戰(zhàn)爭場面不錯,火槍大炮裝NB,一顆燒紅了的小炮彈干到火藥庫炸飛波蘭軍隊,一個雙截棍加鐵碗小飛炮干倒一批波蘭騎兵,太JB扯淡了
在ac507979上看的,又一部有波蘭翼騎兵的電影,不過這次在俄羅斯的電影里作了侵略者和反角。
都是在中央六套看的吧哈哈。其實我只是瞄了一眼
好長的片子。波蘭和俄羅斯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幾十年前看到片子,童年回憶,居然重新開始。這就是會議和歷史的力量,片子是俄國近古騎士傳說史詩片,很有味道,很有挖掘之力
俄國出品,必屬精品。本品掘取俄國歷史上兩個王朝的中間段,即留利克王朝和羅曼諾夫王朝中間的混亂時代為題材。各種cosplay和《騎馬與砍殺》之《火與劍》游戲中的裝扮,都很一致。
那段歷史了解不多,翻譯又不咋的,電影不錯,神話因素似乎不是很必要,有點淡化人物性格,不過導演在軍事細節(jié)上很下功夫,翼騎兵,火槍手,國內(nèi)的那些粗制濫造導演在拍歷史片上有人家十分之一的用心就好了。
翼騎兵的行頭就是拉風。話說那小破彈藥鋪爆炸威力快趕上導彈了……
劇情誇張近乎荒謬,不過如果想要瞭解17世紀的戰(zhàn)爭運作倒是很棒的片子。
浪費多少血漿。。。說實話,沒看太懂,就知道1913年一個農(nóng)奴當沙皇了
講俄羅斯的歷史,300年的羅曼諾夫王朝是怎么開始的。
俄羅斯的史詩片,1613年之后的羅曼諾夫王朝使俄羅斯強盛起來。
這電影是啥語的?明顯不是俄語啊。實在太爛 故事都沒講清楚 。不到十年,也好意思叫動亂時代。小男孩的愛起的莫名其妙,公主惡心。全片順眼的唯有韃嗒火槍手。六分是國際主義援助。
弱化神棍版的天國王朝 比想象的好
太神棍了。好奇里面的那個投石車和皮質(zhì)火炮靠譜不?不過波蘭當年果然威武。
沒想到也出現(xiàn)共濟會符號-練劍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