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觸不可及》:輪椅上的歐洲
95年前,一名叫斯賓格勒的德國中學教師出版了一本日后影響巨大的著作——《西方的沒落》。在這本完成于一戰(zhàn)幽暗燭光下的名著中,他首次提出,文化也如自然萬物一樣,是個有機體,有產(chǎn)生、發(fā)展、成熟、衰亡四個階段。而西方文明已經(jīng)走過了創(chuàng)造時期,正邁向無可挽回的沒落。
95年前,一名叫斯賓格勒的德國中學教師出版了一本日后影響巨大的著作——《西方的沒落》。在這本完成于一戰(zhàn)幽暗燭光下的名著中,他首次提出,文化也如自然萬物一樣,是個有機體,有產(chǎn)生、發(fā)展、成熟、衰亡四個階段。而西方文明已經(jīng)走過了創(chuàng)造時期,正邁向無可挽回的沒落。
坐在輪椅上的菲利普是當今歐洲白人精英的代表,影片從多個角度展示了他所擁有的上層社會生活:物質(zhì)上坐擁名車豪宅,富得流油,絕不差錢;文化生活也毫不含糊,看歌劇、聽古典樂、交筆友,買老百姓看不懂卻昂貴得要死的繪畫,玩普通人不敢玩又驚險得要命的運動。一言弊之,這是一種在金錢和精神兩方面都巨大豐富的生活,幾乎是今時今世人類能夠企及的最佳生活狀態(tài)。
但偏偏,他是一個高位癱瘓的廢人。
盡管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最大限度地維持了菲利普的自由,讓他能夠像正常人一樣起居、娛樂,甚至戀愛,可終究無法撫平他靈魂上的苦痛——那個幽靈痛癥。表面上看,他的痛苦源于弱者慣有的自尊心,因為忍受不了被當成殘廢而受到特別關照,所以才故意找了一個沒把自己當病人的護工,頗有點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棄。但沒心沒肺的德希斯所帶來的沖擊,顯然遠非“友情”這兩個字所能概括。
與菲利普相比,黑人德希斯幾乎是一無所有+一無是處(此角色的原型是有北非血統(tǒng)的阿裔,影片改為黑人),沒房沒車沒工作沒學歷沒女友,新近被養(yǎng)母掃地出門,在他的生活里有小偷小摸,暴力犯罪,還有坐牢和吸毒。不過,這位出身下層的黑人青年似乎擁有異于常人的特別鈍感力,不僅心理素質(zhì)超強,而且自我感覺極其良好,他大膽勾引菲利普的助手瑪嘉麗,完全無懼對方的一再捉弄;在畫廊里,在劇院里,更是公開表露自己對“高雅藝術”的無知,毫不理會周圍人的噓聲和不屑。
僅僅用無知者無畏來解釋,恐怕實在是看低了德希斯這個角色,他身上所展露出來的,其實是一種對于社會文明的“反動”——他的思維邏輯,言行舉止,均與現(xiàn)代社會準則背道而馳。這才是真正讓菲利普感到震撼的地方。
人類社會從原古走到今天,已經(jīng)衍生出并且建立起一整套完整、完善的文明體系(譬如孔夫子竭力推崇的“禮”),這套系統(tǒng)保證了整個社會的良性運作,而我們身處其中,從孩童時期即開始接受教化,最終文明的影響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于每個人的頭腦。從大方向上講,文明帶來的好處顯然多于弊處。比如同情心?,F(xiàn)代人面對一個殘障人士,內(nèi)心首先的反應便是同情(這已經(jīng)被訓練成近乎本能),畢竟我們已經(jīng)走過了把殘疾人、病人丟進深山,任其自生自滅的蠻荒時代。為弱者提供幫助,乃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道德準則之一。再比如等級制度,人類進入等級社會已有數(shù)千年,至今仍未能消除階層之間的差異。當下社會,雖平民亦可嫁入皇室,各種壁壘已被打破,但不同階層之間,在婚姻、求學、機遇等方面的不平等依然存在。再比如男女之儀,原始人群居、群婚,無男女大防的概念,情有所動,直接求歡便可,無需顧忌太多,文明社會開始,人類萌生出婚姻、家庭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規(guī)范和限制,中國的儒家更提出“男女授受不親”,連直接遞交物品都被禁止,認為有礙禮法。凡此種種,構成了蔚為大觀的人類文明史,我們受惠于此,也受制于此。
德希斯的與眾不同之處,便在于他頭腦中完全沒有“文明”這根弦、這個框。在今天的歐洲,德希斯是個另類的存在,他不懂謙虛,不知禮節(jié),不以自己的程度差和出身低而有思想包袱,他不帶駕照在高速公路上瘋狂飆車,看到別人亂停車直接上去飽以老拳。不過,正所謂粗魯是粗魯者的通行證,他這套夠原始、夠野蠻的方法在文明社會里,居然也非常管用。對于他而言,喜歡一個女人,直接邀請上床、共浴就行了,何必費時挑逗、調(diào)情?像菲利普那樣選擇和女人用文字筆談,連打電話都不打一個,在他眼里,與其說是“高雅”,不如說是變態(tài)。德希斯沒受過多少教育,既不懂歌劇、古典樂、現(xiàn)代繪畫,也不懂基本的醫(yī)學護理常識,更有甚者,他缺乏對殘疾人起碼的“同情”:比如他拿著開水去燙菲利普的雙腿,以測試癱瘓病人是否真的毫無知覺。這種非人道的行為,真是有點殘忍,腦子正常一點的人都接受不了。至于現(xiàn)代人最熱衷討論的階級差異、種族歧視,德希斯對此更是無知無覺,他壓根沒把菲利普當成自己的雇主(同樣沒當病人),也無視瑪嘉麗是個白人女子,一副不怕老板開除,也不怕女人嘲笑的死樣。尋常人最容易受傷的這兩件事他都表現(xiàn)淡定。
但不做文明人不代表沒有可取之處。影片中,德希斯身上的優(yōu)點如金子般閃閃發(fā)光,他幽默風趣、率真無邪,體現(xiàn)出人性中善的一面。這種純真之氣,是源于人性本身的美好,非教化的結果,而重病纏身的菲利普則徹底被其征服。因為他雖擁有文明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切,卻獨獨缺少兩樣東西:生機與活力。
如果把菲利普看成是老歐洲的自我寫照,那么他的癱瘓便是歐洲文明對自身命運的隱喻——輪椅是工具,也是束縛,依賴于它、受困于它,最終無法挽回地走向凋零。恰恰是德希斯,一位來自人類發(fā)源地非洲、與現(xiàn)代社會法則幾乎絕緣的黑人青年,給陷入絕境的中年白人打了一劑強心針,他以反文明的方式介入到菲利普的生活中,將其從令人窒息的黃金桎梏中解救出來。盡管他無法從肉體上治愈菲利普的苛疾,但在精神上,他讓他擺脫了輪椅,獲得重生。他深夜推著他到塞納河邊散步,在巴黎環(huán)線上與警車較勁,這些體驗所帶來的刺激,其實并不亞于開著滑翔機在天空中翱翔,雖然后者看起來更加文明。
跨種族、跨階層的情感是歐洲人一直關注的主題,在反復深入地探討中,他們反觀,反省,反思,進而謀求新生的可能。就這一點來說,邁向沒落的西方仍然令人尊敬,如同影片令人動容一樣。
2 ) 平行交集
每個人都不排斥被人關心和幫助,對于殘疾人士而言,關心和幫助是必須的卻又是敏感的,他們渴望得到關心又不想被歧視,人哪,就是這么在矛盾中糾結著。
影片開始一排人坐在一座豪宅中等待應聘,一共八個人,Driss是其中之一,在離他們不遠處的擺放著一排彩蛋,也是八個,其中有一個最小最不起眼的黑色底的彩蛋在最旁邊,正如Driss在一群穿著考究的應聘者中一樣。Driss衣著最隨意,也沒有像其他應聘者一樣帶著公文包,也許正是因為如此,Driss顯得那么出眾。正式應聘時那些應聘者千篇一律的舌燦蓮花,等了兩個小時的Driss終于忍不住沖進了房間把一張文件拍在桌上,上來就是一句“你給我把文件簽了?!边@一舉動讓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卻引起了Philippe的興趣。沒想到Driss要讓Philippe簽的是一份聘用不成功的證明書,好讓他可以領失業(yè)金。但這反而讓Philippe雇用了Driss。
接下來的生活可想而知,從沒有護理經(jīng)驗的Driss學習如何照顧一個殘疾的大叔Philippe,他面對的是幾個小時的按摩、穿衣服、洗澡……甚至還有……啊不好說了,Driss開始是拒絕的,但一次又一次他做下來了,還做得非常不錯。
喜歡Driss的肆無忌憚,Driss在Philippe的豪宅里第一次享受到個人的獨立空間,還有豪華的浴室,對比他在家中那個憋屈的小浴缸,簡直天壤之別。更喜歡Driss在Philippe面前的不拘小節(jié),假如換做其他人,八成對Philippe敬畏小心更多,偏偏Philippe就喜歡Driss不把他回事,Driss甚至經(jīng)常忘記他是個除了脖子以上全身都不能動的高位截癱,來了電話也只是給他遞過去而已,就這樣兩人相互影響著。Driss帶Philippe體驗“高級按摩”,讓他吸煙,帶他飆車,見鬼的Philippe還配合Driss騙警察……做所有一切在別人眼里匪夷所思之事。Philippe對一切Driss帶他所做的嘗試都挺熱衷,包括打耳洞戴耳釘,令人瞠目結舌。Philippe帶Driss欣賞歌劇時Driss那些幽默的語言和生日party上Driss搞笑不停的對話顯示出兩種人生態(tài)度。Driss把“壞習慣”帶給Philippe時,Philippe欣然接受并樂在其中,而Philippe帶Driss所體驗的一切時,Driss總能把這些變成一些搞笑的對話。話說Driss在party上跳的那段舞勁到爆!
值得贊賞的是Driss雖出身于貧民窟,但沒有因為突然進入到上流社會時出現(xiàn)自卑,仍然保留著他的直率天真,或許這個詞用得不對,但對于那些上流社會的各種面具表情,Driss真的只能用這個詞來形容。
都說眾生平等,但是眾生的不平等才是現(xiàn)實,Philippe在認識Driss之前是有些封閉的,自從這個黑人小伙兒成了他的護工之后,Philippe臉上的笑容多了起來,而且是由衷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不得不為演員演技點個大大的贊!好幾次Philippe聽到Driss的冷笑話時笑得直發(fā)顫,但是在影片開頭Philippe只是戴著面具并無感情程式化的微笑表情。
兩人在認識之前可能這輩子都體會不到的生活方式一切都在認識之后發(fā)生了,平行交集也許正是如此。
片尾曲溫暖卻略帶傷感,回味無窮。
3 ) 《觸不可及》有哪些戳你淚點的情節(jié)?
當我漸漸發(fā)現(xiàn),菲利普對德里斯如此寬容只是因為他“沒有同情心”。
德里斯不刻意在乎菲利普的殘疾,不去臆想殘疾人內(nèi)心所需,“你是殘疾人”在德里斯眼中就好像你臉上有顆痣一樣無所謂,而這正是菲利普想要的“真正”的尊重。
德里斯給了菲利普自己用言語無法表達,別人也不易做到的照顧方式。你不在乎我的過去,我也并不在意你的殘疾,剛好遇到能夠無視自己在意的缺點的知己戳中了淚點。
4 ) 溫情滿滿的高雅喜劇
如果你已經(jīng)看過了本片,你有木有被電影中的音樂所觸動?如果你還沒有看過本片,那你現(xiàn)在可以看了;如果你缺少時間,那影片的原聲音樂,你是絕對不能錯過的。本片原生音樂在線暢聽:
http://www.xiami.com/album/494292下面的影評你完全可以不必看了,因為聽完這音樂,已經(jīng)足夠了!
開懷大笑式的登場,最后卻讓人驀然飆淚。真實故事改編,少有的不刻意煽情,一個老套的故事竟能講的如此有趣,還總能時不時惹人發(fā)笑,讓人感動。最后字幕拉起時,仍在回味并享受那種喋喋不休與法式優(yōu)雅情懷。有時,也許你給我的,是所有人都無法觸及到的。
影片中當?shù)氯鹚雇浦凰幬镎勰サ姆评胀獬鐾笟鈺r,午夜的巴黎靜默無聲,平緩的河水也似乎停止了流動,偶爾泛起的琳琳波光也只是像淘氣的孩子般攪動了下這靜謐的氛圍,而后又回復平靜。泛黃的路燈光灑在在青石瓦的街道上,留下了一片片柔和的橘色,他們一高一矮的背影緩緩地移動著,我想沒有比這再讓人心安的了。
相處的過程充滿了愉快點滴,菲利普對所謂的高雅無視讓我數(shù)次忍俊不禁:那棵會唱歌的大綠樹,那段貓和老鼠的交響樂,那段失業(yè)救助中心熟悉的旋律......菲利普也漸漸調(diào)皮,學會了“匡人"高價兜售“名作”,和菲一起改裝輪椅,愚弄警察。他不再是個殘疾人,他也不再是個無所事事的混混。
當?shù)氯鹚拱巡实敖唤o飛利浦并安排了飛利浦和女友見面的時候,眼淚不知不覺充滿了眼眶。兩個世界,兩種極端的人類,或許只因一顆平等真誠的心,擦出了奇妙的友情的火花。原來友情也有:你是我的唯一,無可取代。
人生中總是在不可知的位置遇見那個影響自己一生的摯友。相遇相知,從此你改變了我,我影響了你。影片中一老一少,一黑一白,猶如忠犬八公中一人一犬,聞香識女人中一瞎一明一般,這才是真愛,也只有這樣的友情才會觸動人心。
即使擁有高雅的修養(yǎng),敵國的財富,也抵不過觸碰自由與激情的內(nèi)心渴望。聽鋼琴緩緩流淌的溫馨,唱流行歌曲跳躍的歡快。古典與通俗的和諧,竟是那般一見如故的默契。自然的笑,真實的淚,釀就了兩個男人的心靈雞湯,就如同一篇私人日記,真實純粹又不過度修飾。
2011年的法國票房冠軍,實至名歸!不得不感嘆,法國的文藝片的確厲害!
再多的稱贊都是多余的。人活一生,能看幾部這樣的影片,聽幾首這樣的音樂,夫復何求?
=====================================
PS:感謝眾多豆友對此影評的支持,鄙人才疏學淺,還望各位豆友不吝指教。若認為此影評有用,很感謝你的認可;若認為沒用,虛心接受你的批評,若能在影評下給予寶貴意見,鄙人榮幸之至。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5 ) 正面能量完勝
1.梗是老梗,有錢人終需窮人拯救.不過歌劇那段直接穿越《漂亮女人》了,女人哭得個死去活來,這回換了個男人,來了句,娘哦,4小時!要我的命!哈哈哈哈,打倒小資打倒文藝!
2.必須拍成喜劇,必須溫情,必須淺顯,這是我家偶像tal的法則,《蘇利文旅行》法則,正面能量積極心理跟深刻不矛盾,但有時候,淺顯更入人心。。
真實的故事當然不是100分鐘,那是滅絕師太的歌,沒那么簡單。高位截癱頭幾年,他心里要的知己肯定不是Driss。他可能更需要一個人把自己直接推下車推下水,早死早超生。他需要的是給希拉里斯萬克拔掉喉管的克大爺,他要做的是深海長眠里的哈維爾巴丹,他一定特希望法國也是個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
正如他的臺詞,作為殘疾人,想死也沒那么容易。
這電影不是又一部《潛水鐘與蝴蝶》,我很高興。
3.電影本身三星,皆因,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情節(jié)也好,細節(jié)也好。
4.Omar Sy的身材好正啊,脫了衣服,一看就不是健身房練出來的人工的“正”。沒辦法,人種決定的,黑哥們那翹臀是上帝的禮物,這禮物,加半顆星!
5.看頭一半有點汗,這是正面能量片沒錯,可干嗎要把高位截癱和跳傘聯(lián)系啊,看得人好有陰影。
想起春節(jié)和廣東姑娘聊,大力推薦尼泊爾徒步4日,外加滑翔,整整一個小時??!超級棒的!就是一開始要簽那生死協(xié)議,有點嚇人!
我說我在陽朔坐熱汽球,什么都不簽,什么心理建設也沒有,一到了馬上上去,立刻升起來,半空中駕駛員想起來沒帶對講機,直接下降和另一個氣球?qū)R,兩位就用人嗓對著喊,喂!風向咋樣啊。
后來可不出事了,回家一個月后,據(jù)說死了個荷蘭人。不知道現(xiàn)在恢復沒有呢。
還好看到后半段,殘疾人重新飛起來,黑哥們跟著一起也飛了,正面能量秒殺一切啊,心理障礙解除,誰說飛上天就肯定高位截癱?再加半星。
6.看到最后,我最熱愛的梗,人物原型現(xiàn)身,原來不是黑人,沒關系,照樣達到煽情效果啊。
最重要的是活著對不對。百萬寶貝死了,深海長眠里的那位自己求死了,潛水鐘與蝴蝶的男主角抗不過病魔,死了。
可是菲利浦活著,而且,他又再結婚了。
前不久才知道,無手無腳的那位力克胡哲先生,他也結婚了。
結婚算什么?算半顆星吧。
加起來,4星半,四舍五入,給五星。
我想,tal一定很愛這電影的,一定會。
ps:作為一個請了8年護工近20個保姆有直接經(jīng)驗的人,這個不同背景不同階層不同文化層次的友誼的故事,我一點不覺得突兀,即使這不是真實故事改編。
沒文化的勞動人民,生命力從來就強過有文化的,管你是貴族還是高知。
6 ) Everything has a price to pay
前幾天在豆瓣首頁看到一枚“春嬌與志明”的評論,大意說此片不適于月薪兩萬以下的屌絲觀看。電影我沒看過,無從判斷,但從他舉的幾個例子來看:什么送IPAD啊,住長城公社啦,北京市區(qū)兩套房子啦,實在是,弱爆了。而且,屌絲喜歡看這個,尤其是,考慮一下上映四周就成為法國有史以來最賣座的電影的Intouchables, 其中的橋段,有幾個是天天罷工要求增長退休金的普通法國人民可以買得起的?滑翔傘,私人飛機,藝術品收藏,沒事兒就去花四萬歐元買張“鼻血灑在畫板上”的畫。
當然,這不是說Intouchables不好看,它好看極了,笑料不斷(后來我對非典型的法國女孩艾麗莎說:這片子這么空洞,為什么這么受歡迎?她說:對嘛,法國人就喜歡cheesy film)。對于黑人移民群體的描述也沒有那么的stereotypical —— 雖然有些矯情是必然的,特別是考慮到Driss的原型Abdel,是個阿爾及利亞人,不是黑人。但笑完了你覺得,不過是好笑而已。它首先絕對不勵志,關于一個殘疾的富人遇到了一個失業(yè)的問題青年然后兩個人突然找到了生活的出路,那是運氣。它某些時候有些嘲諷“高雅藝術”,但這些嘲諷無非是一些欲揚先抑,Driss從一個對歌劇繪畫詩歌只會用污言穢語來嘲笑的文盲,變得聽古典音樂、欣賞達利、跟人講話時還要分析韻腳。讓你覺得之前的笑料都白笑了。最后,我要回到開頭的主題,沒錯,富可敵國的Philippe的遭遇是為了說明,有錢不一定能買到快樂,他后來遇到了對的人,但電影最終展現(xiàn)給我們的這些“快樂”,卻大多仍然是各種物質(zhì)財富的堆砌。
自古如此。所以亞里士多德說哲學只屬于有“閑暇”的男性公民——想象一下在古希臘公民是多么特權的階層,婦女、奴隸以及其他沒有財產(chǎn)的人都不配有閑暇,不配有閑暇的人當然不能從事藝術活動。Driss可能真的有藝術天賦,但他不幸生在塞內(nèi)加爾,然后被阿姨帶到法國,做著banlieue的小混混,如果他沒有遇到Philippe,這輩子都不會進畫廊,更不會拿起畫筆。但他遇上了,他被“civilise”了,這是他一個人的運氣。問題是,從事藝術活動永遠是件特權主義的事情,它跟平等不沾邊。所以在19世紀末,那些還對舊世界懷有鄉(xiāng)愁的思想家們,面對即將到來的民主世界,無不驚恐地感到民主將會讓這個世界遠離一切尊貴、高雅、偉大的東西,墮入平庸。
資本主義民主和大工業(yè)生產(chǎn)制造出來的商業(yè)社會,讓每個人都有了一些可以實現(xiàn)的欲望,可以買,可以向上爬,可以遠離家鄉(xiāng)和家庭的羈絆,從零開始。那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說:“一個稀巴爛的城市, 人人都攥著個iphone, 男男女女卻如野狗般搶出租車, 大街上的廣告主要關注如何獲得假乳房, 變成韓國美女, 提高性欲, 消滅痔瘡, 無痛流產(chǎn). 隨地吐痰者的夢想是買一輛十萬以上的車,然后和車一起變成一頭橫行霸道的畜生, 再把自家的伢送到有外教的幼兒園, 小學和中學。”
資本主義會把這叫做社會進步,想想看在身份社會里,可以做整形、無痛流產(chǎn)、買車、讓子女享受教育的階層占整個社會人口的百分比吧?,F(xiàn)在,每個人都可以做。即使不是每個人可以做,每個人都看到了可以做的可能性。我們看到,總有一天,我們可以買,everything’s buyable.
后來另一個人E說到,“想胸大想變美想消除痔瘡想買車不知道錯在哪里。不懂得尊重世俗的愿望的人也配不上什么超然的美好?!?
我回復道:“每個人都沒有錯,錯的是結構。就好像你批判奴隸制,貴族制,公司制,諸如此類,其實每個主人貴族資本家都善良地很,為人正直誠懇,經(jīng)常捐錢濟貧等等,不代表制度本身沒有錯。每個樂享消費主義的個體都做了對自己最正確的選擇,不代表不能批判消費主義?!?br>
但現(xiàn)在我想再來領會一下第一條微博的意思。如果ta是說:整形、買車、送子女去外教幼兒園是庸俗的愿望,而對照地,比如說,聽音樂會、玩滑翔傘、收藏現(xiàn)代藝術品就是高雅的愿望,那我倒寧愿去同意E了。在亞里士多德以及他之后的漫長時間里,有閑階層和有錢階層是同一撥人,他們制造藝術,確立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體系并在這個體系中占上風。后來,世道變了,資產(chǎn)階級嘲諷作為有閑階層的貴族,閑暇本身不再被夸贊,藝術是市場上的又一種商品。最終,一切商品的價值都在于交換,無論是高雅的,庸俗的。
電影中Philippe的原型,Philippe Pozzo di Borgo是Pozzo di Borgo公爵的兒子,當然,單單貴族身份還不足以讓他可以那么富——他還是香檳生產(chǎn)商Pommery的老板,直到因滑翔傘事故而全身癱瘓。在妻子死后,他遇到了把他從絕望中拯救出來的私人護理Abdel,Abdel為他規(guī)劃了許多出其不意的各種行程,據(jù)費加羅報說,比如“把他扔進飛機帶他去了加勒比海的,以及加拿大北部。這只是一連串冒險的開始。” 他們最近的一次旅行是到摩洛哥,兩人各自遇到了他們現(xiàn)在的妻子,就分開了。
所以,如果套用開頭“春嬌與志明”的句式,治愈系沒那么容易的好嗎?沒有私人飛機至少也要可以全世界隨便飛選擇適宜定居地嘛,沒有祖上留下來的豪宅至少也可以提供住所給所有的護理嘛。這當然不是這部電影想要講的,至于他要講什么,是關愛殘疾人心理健康還是腐朽的貴族階層需要新鮮血液,我也看得模棱兩可。不過我看出了“加強對移民失業(yè)青年的藝術教育”的主題,以及“打著反civilisation幌子的角色如何被civilised”的主題,于是生出了以上的感慨。
開懷大笑一整場,最后卻驀然飆淚。身份、地位、財富、性格、教養(yǎng)、愛好、年齡,各方面皆如此懸殊的兩人,磁場卻契合完美。無論愛情友情,所謂好的、有愛的關系,是兩個人都在關系里感到開心融合、自由釋放、并因而成長。什么是靈魂伴侶?這,就是傳說中的,靈魂伴侶。
不憐憫是種更高級的尊重
高雅喜劇,黑與白分別代表兩種被法國社會所孤立的特殊群體,他們相互嘲諷,是用法國社會的嘲諷來引領觀眾對使角色的認同;他們相互扶持,融為一體并重新融入社會。通過片尾我們了解到原型是白人,片中改為黑人一是能夠起到對角色的隨性化處理;二是對于第三第四代非裔法國人渴望融入社會的渴望。
給領導做一萬件好事不如陪他做一件壞事
就像Ludovico Einaudi的鋼琴配樂,古典,氛圍,輕易就可以打動人心,我對于此人的印象,還停留在【這就是英格蘭】電影原聲階段。歡樂和溫情并存的法式溫情喜劇,臺詞很精準,刻畫人物的同時還讓人捧腹,力道精準,火候尚佳,這應該就是點到即止的魅力!高雅和喜劇細胞還真不是隨便就能學來的。★★★★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碰到達到這種境界的生活喜劇是件幸事。
音樂真棒,看到最后有些意猶未盡。很舒服的電影,故事有趣又會帶些感動。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因為教育、知識、習慣等各種不同造成情節(jié)沖突及笑料;而彼此的影響和同化則是感動的部分。對于菲利普來說,有時需要的未必是小心翼翼的服侍,而是像對待普通人一樣的無歧視對待。
今年看的第二部佳片。茫茫人海,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相遇,你改變了我,我改變了你,相逢的人會再相逢。關于社會的貧富差距、青少年犯罪、種族歧視這些雖沒有明說卻在暗中映射,以此來烘托角色。富豪有錢卻殘疾不快樂,黑人貧窮卻有一顆善良樂觀的心。ps:Ludovico Einaudi的配樂很加分!
我想每個人都至少有這么一個摯友,你和他/她在人生的拐點遇到,驚嘆于彼此的不同或者相似,有過不少平淡無奇卻值得紀念的時光,ta會將心比心,為你的哀傷扼腕,為你的快慰擊節(jié),更會在ta的心里,為你留下那么一塊永恒的位置,任白云蒼狗,風云變幻。
某個人在不經(jīng)意間走進你的生活,他和你不同階層,不完美,甚至有不少討人厭的毛病,但是長期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成就了一段真摯友情,也給兩個人的生活都帶來了陽光。把德瑞斯的原型改成黑人使對比更強烈情節(jié)更戲劇化,也讓這段超越種族的友情更感人。影片里乘著滑翔傘在山谷中翱翔那幕太美了……
“真正的殘疾并不是坐在輪椅上,而是失去她?!?當你真正適應一個人后,任何人都是取代不了的。艾迪·墨菲與羅伯特·德尼羅不得不說的故事。
輕松詼諧,很有趣的搭檔故事。但敘事浮于表面,人物塑造臉譜化,故事缺乏真實感(盡管是據(jù)真事改編)。弗朗索瓦·克魯塞和奧瑪·賽的表演動人,但受劇本限制人物缺乏層次。過分中正的溫情。3.5星。
黑&白,老&少,超越種族和階級的友情,感人至深的溫情,細膩動人的劇情,以及極贊的電影配樂,不禁讓人想再次回味...
但你們真的好容易被感動哦。
原聲實在是棒!兩個演員都很精彩 完全是笑聲和淚水齊飛的電影?。?!
對殘障人士最大的尊重,就是不要把他們當做殘障人士。尊重比愛和同情心更高等級
毫不基情的友情片!
又被神話了的電影。
其實是一份無甚驚喜的敘事和感動。
去年的法國票房冠軍,來自于一個真實故事的改編。少有的不刻意煽情,原聲很棒,一個老套的故事竟能講的如此有趣,還總能時不時惹人發(fā)笑,讓人感動。最后字幕拉起時,仍在回味并享受那種喋喋不休與法式優(yōu)雅情懷。有時,也許你給我的,是所有人都無法觸及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