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2013年一宗轟動全港的“逆子弒親案”,張顯宗(楊偉倫 飾)聯(lián)同友人唐文奇 (麥沛東 飾) 于寓所內殺害父母,并進行肢解。案件進入法庭審訊程序,二人皆否認謀殺罪名,兩位資深大律師吳冠峰(林海峰 飾)和游嘉莉(蘇玉華 飾)分別代表二人上庭辯護,檢控官朱愛倫(周文健 飾)卻質疑二人早已部署殺人計劃,為財謀命似是毋庸置疑。然而在攻守互換后,吳和游兩位大律師施展各自辯才,揭露出案情中更為撲朔迷離之處,而唐文奇出庭自辯時更把一切指控推得一干二凈。在一幕幕激烈的法庭辯論下,兩位被告上演出“天才”與“白癡”的戲碼,真相似乎越辯越模糊。九位不同背景的陪審員在休息室展開話語權的角力,同時陷入對與錯的正義思辯中。
從去年開始,香港本土電影市場涌現(xiàn)不少黑馬佳作。
去年有古天樂的科幻巨制《明日戰(zhàn)記》和年度黑馬喜劇《飯戲攻心》(內地叫做《還是覺得你最好》),兩部熱門電影先后打破香港票房紀錄,收獲超高票房與人氣。
到了今年香港春節(jié)檔,黃子華再度帶來電影《毒舌律師》,上映至今票房一路飆紅,竟然在本土取得破1億港幣的票房,打破百年香港影史票房紀錄。
這三部熱門港片都已經進入內地院線公映,讓港片迷為之激動。
但是去年的香港影壇還有一部“話題之作”《正義回廊》,卻無緣引進內地院線。
該片是香港影壇近年來少見的奇案片,故事改編自震驚全港的2013年「大角咀肢解父母案」,港媒也稱為“逆子弒親案”。
由于影片用寫實的手法還原了案件中的血腥場面,在港上映時被劃分為“限制”級,加上案件本身的爭議性,直接導致此片無緣內地公映。
但是本片在香港的口碑卻相當優(yōu)異,國內評分網站8.3分,票房更是以小博大一路逆襲,在本土斬獲4300萬港幣,創(chuàng)下香港成人電影中的票房新紀錄。
被媒體譽為:2022年的香港本土票房黑馬佳作。
很湊巧的是,《正義回廊》發(fā)行藍光碟的同時,香港名媛蔡天鳳碎尸案有了進展,被害人確認被害。而電影《正義回廊》中的被害父母方式和蔡天鳳的被害方式,幾乎如出一轍。
本期就來聊聊這部備受期待的港片——
《正義回廊》
The Sparring Partner
本片的監(jiān)制是香港導演翁子光,他之前的電影《踏血尋梅》,曾經拿下多項大獎,令港產奇案電影的類型再度受到關注。
《正義回廊》的導演何爵天是1987年出生的新導演,此前并沒有獨立執(zhí)導長片的經驗,但他曾經作為翁子光團隊的副導演多年,積累了不少創(chuàng)作經驗,首次執(zhí)導劇情長片就一鳴驚人。
本片因此受到翁子光的《踏血尋梅》影響頗多,都是根據真實血案改編,同時又區(qū)別于九十年代的傳統(tǒng)港產奇案電影,在風格上追求寫實冷峻,通過案件探討人性批判與社會議題。
原型案件「大角咀肢解父母案」,發(fā)生于2013年。當時的29歲香港男子周凱亮在大角咀海興大廈內,謀殺了自己的雙親周榮基(父)蕭月兒(母),作案后,又與35歲同黨謝臻麒一同非法處理尸體。案件曝光后轟動全香港,引發(fā)媒體與社會的廣泛關注。
2015年3月,涉案主謀周凱亮被判終身監(jiān)禁,而次被告謝臻麒因為被鑒定為智力有缺陷,被裁定謀殺罪不成立,但因“阻止合法埋葬尸體罪”判囚一年,但因庭審結果宣布時已被還押兩年,已覆蓋其刑期,因此當庭釋放。
寫這篇文章的同時,香港又發(fā)生了一樁“名媛蔡天鳳碎尸案”,竟然與“逆子弒親案”同樣駭人聽聞。死者蔡天鳳據稱是被前夫所害,也是被殺于一間出租屋內,兇手將其肢解,警方在冰柜內發(fā)現(xiàn)人體殘肢,但未找到死者頭顱。
改編現(xiàn)實案件的電影和現(xiàn)實惡性刑事案件同步,讓網友驚呼:原來香港電影里的罪案都是真的!
說回“逆子弒親案”,這起案件本身的駭人聽聞程度,以及案件審理過程的復雜和最終審判結果的爭議,都讓其成為近十年來香港最具話題性的案件,因而被多次改編成為影視劇,如TVB的劇集《是咁的,法官閣下》,F(xiàn)ox制作的港劇《心冤》等等,都曾改編過這起案件。
電影《正義回廊》和TVB的劇集《法官閣下》類似,都采用了法庭戲的設計來展現(xiàn)這樁案件,故事變成了群戲,通過律師、犯人到陪審團、警方、證人的多視角,并加入了懸疑反轉的情節(jié)設計,帶領觀眾一起去探究這樁是非黑白模糊難辨的奇案背后的真相。
整部影片給人的感覺可以概括為:港版《十二怒漢》再加《羅生門》。
演員方面,由于是新導演的低成本之作,《正義回廊》并沒有特別大牌的港星加盟,片中有蘇玉華、周文健、葉蘊儀、林海峰等港片中的熟臉加盟。
至于電影中最重要的兩位主角,“逆子弒親案”的兩名嫌疑人,分別由楊偉倫與麥沛東出演,兩人此前都是舞臺劇演員,與導演何爵天都是香港演藝學院畢業(yè)的同門,兩人雙雙入圍了今年的金像獎影帝提名,可以說演技頗受肯定。
電影的開場編導用簡練的鏡頭語言,交代了“逆子弒親案”的發(fā)生。
作案人張顯宗(楊偉倫 飾)聯(lián)同好友唐文奇 (麥沛東 飾) 一起,在唐租住的大角咀舊屋內,合謀殺害了張的父母,之后又對尸體進行肢解,試圖毀尸滅跡,同時將一部分尸塊儲藏于冰箱內,部分尸塊拋尸于大海。
案件進入審理階段,兩位資深大律師吳冠峰(林海峰 飾)和游嘉莉(蘇玉華 飾)分別代表張、唐二人上庭辯護,而檢控官朱愛倫(周文健 飾)則在法庭上負責控訴兩人的罪行。
法庭安排了一組九人的陪審團一起聽審,圍繞他們的商議討論和律師、檢方的法庭辯論,逐漸揭開“逆子弒親案”背后的隱情。
故事的第一層懸念在于:張、唐二人為何犯下如此逆?zhèn)愌福?/span>
電影通過不斷插敘、倒敘的剪輯手法來帶領觀眾深入兩名兇手的內心世界,而且在回憶部分是黑白色調,現(xiàn)實部分以彩色畫面呈現(xiàn),同時故事中還涉及到大量主角內心的幻想情節(jié),虛實結合的敘事手法讓近乎于舞臺劇風格的法庭戲不再枯燥。
張顯宗與唐文奇是兩個在經常遭到排擠歧視被忽視的邊緣人。
張顯宗從小在父母的嚴格管教與控制下長大,導致他與雙親關系不睦,后去國外留學期間,經常遭到黑人同學的霸凌。學業(yè)未成的他回到香港后一事無成,加上炒股賠錢,本來父母留給他的一棟房子,也被父母轉手交給更加穩(wěn)重成熟的哥哥名下。
張顯宗穿著從哥哥那里借來的西裝去找工作面試,結果被內定人選加塞插隊,回港后還曾嘗試去面試做成人電影的演員(此為案件真實細節(jié),原型人物的確曾經參與過《3D肉蒲團》劇組演員的招募),結果在試戲時發(fā)揮不佳,導致沒能成為演員。
從以上經歷不難看出,張顯宗在社會與家庭當中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意者,與父母雙親的不和和被霸凌傷害的經歷,導致了他在情感上冷漠,曾經幻想過自己要在三十歲之前自殺,有很強的自毀傾向。
此外,電影中有個很重要的細節(jié),片中多次出現(xiàn)張顯宗在腦海中幻想自己成為“希特勒”的場景。這也是原案件中的真實細節(jié),編導借此表明了張顯宗犯罪心理的復雜——他有很強的表演欲和控制欲,同時極度渴望認同,從而導致他的性格極度偏激病態(tài)。
案件中的另一名嫌疑人唐文奇,曾經因為一段戀情受挫,有過吞藥自殺的經歷,導致大腦受到了損傷,因而變得智力低于常人。他的身材肥胖臃腫,生活中幾乎沒有朋友,和張顯宗一樣是邊緣人、失意者。
兩人成為朋友之后,張顯宗與唐文奇一起合謀殺害自己的父母并分尸。作案后的張顯宗又主動在社交媒體上發(fā)文尋找失蹤的父母,還找來電視臺的記者做采訪,屬于典型的表演型人格障礙。
之后,張顯宗又主動在社交媒體上承認殺人,還曾跟自己的表姐親口承認殺害父母的罪行,都是為了證明自己。由此被警方逮捕,并發(fā)現(xiàn)了存放在冰箱內的尸塊,案件因此曝光。
但張、唐兩人到了法庭上卻都矢口翻供,否認謀殺罪名。檢控官朱愛倫質疑二人早已部署殺人計劃,為財謀命似是毋庸置疑。
而作為辯護方的吳和游兩位大律師施展各自辯才,在法庭上唇槍舌劍的同時,揭露案情審理過程的疑點。
同時,在身份、階層、背景各異的九名庭審團成員內部,圍繞兩名嫌疑人的定罪與否也產生了諸多法理與情理之間的討論,為故事增加了更多懸念。
隨著庭審的進行,張顯宗作為殺人主謀似乎無可置疑,但作為同謀的唐文奇卻在出庭自辯時把一切指控推得一干二凈,而負責給唐做精神鑒定的醫(yī)生也認為,唐文奇的智力不足以殺人分尸。
于是案件迎來了第二層懸念:唐文奇到底是主動還是被動參與了行兇?
電影中借角色的臺詞發(fā)出兩個疑問——“壞人就不能說實話嗎?”以及“笨蛋就不能殺人了嗎?”,在一幕幕激烈的法庭辯論下,兩位被告上演出“天才”與“白癡”的戲碼,真相似乎越辯越模糊。
觀眾就像電影中的九名陪審團成員一樣,陷入對與錯的正義思辯中……
就觀感而言,《正義回廊》確實是一部相當成功的商業(yè)電影。
雖然是文戲為主的法庭戲,但勝在劇本十分精巧縝密,編劇塑造了復雜的人物群像,所有角色層次分明,人人有戲可演,就連故事中的陪審員都有鮮明形象。
在敘事層面更是相當緊湊,經由律師、檢察官的言詞攻防,陪審團的推敲、討論,證人的口供,透過各種視角拼湊事情的真相。此處必須稱贊電影的視聽語言和剪輯調度,為電影加分不少。
電影的主要場景其實并沒有局限在法庭內,反而會跟隨不同視角的講述切換時空,甚至出現(xiàn)幻想和現(xiàn)實相結合、角色打破第四面墻的場景,引導觀眾來思考。
最典型的是后半部分出現(xiàn)的大排檔那場戲,犯人、律師、陪審團成員,真真假假與不同角色拉扯到同一時空中,一邊討論一邊將信息重新打亂重組,是整部電影最妙的一個鏡頭,讓人難以相信是新導演的手筆。
還有電影最后一幕,唐文奇是否配合姐姐的「演出」而導了一出高明的騙術,隨著片尾他被框限在蜘蛛網中的鏡頭,更增添了這起案件的懸念。
誠如導演何爵天在采訪中所說:在這個故事當中,從律師、犯人到證人,基本上每個人很努力地在“表演”,法庭就好像一個“舞臺”,要把故事說得“動聽”,誰能讓九個不能發(fā)言的陪審團成員信服,那誰就是贏家。
電影以逆?zhèn)惼姘赴b,片中出現(xiàn)了不少金句如:「就算我們不相信它(法律),我們必在它的規(guī)則之下」、「冤獄比放過一個有罪的人更不公義?!够蚴窃偃龔娬{「無罪推定」、「疑點利益歸于被告」,都在彰顯法治精神與程序正義的重要。
但導演顯然不滿足于最后只是告訴觀眾兩人“有罪或是無罪”而已,更希望在帶領觀眾回顧這起案件的過程中,探究更多復雜的議題。
因此在片中可以看到張顯宗成長過程所受到的種種創(chuàng)傷,警察辦案過程中的程序不正義,庭審團制度的兩面性(如同陪審團中葉蘊儀所擔心的,自己是否真有資格來決定他人的生死?)等等。
這些議題的探討讓影片擁有了高于九十年代香港奇案電影的劇情深度,讓人聯(lián)想起監(jiān)制翁子光的電影《踏血尋梅》,同是借一宗兇案去審視人性與社會百態(tài),「奇案」非電影的主調,倒是直視兇手的人性深處、探究法理與制度的利弊,始為故事的核心所在。
總的來說,這部《正義回廊》是一部香港本土近年少見的生猛處女作,可惜這樣的電影我們只能在網盤看到!
文|梅雪風
1
近期香港電影有兩部最值得關注,一部就是《毒舌律師》,另外一部則是《正義回廊》。
前者是正宗的爽片,后者則有則更為嚴肅的追求。
要區(qū)分這兩者其實很容易,前者,一定會簡單化現(xiàn)實。這種簡單化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片種的要求。因為只有簡單化,才會產生真正的爽利感。這個世界比在現(xiàn)實中更為清晰,才會讓人覺得更能夠把握。這是爽的最根本的心理機制。爽片,當然會涉及到現(xiàn)實,但這現(xiàn)實只是為了讓你能夠更加投入情感的一種手段。而后者則不避諱現(xiàn)實的復雜性,它就是要讓我們從自我的偏見和某些慣性的簡單化的??捶ㄖ薪饷摮鰜?,呈現(xiàn)出這個世界更莫衷一是也更善惡難辨的混沌來。
如果你能明白這一點,你就能理解這兩種電影的巨大區(qū)別。
《毒舌律師》,抓住階級壓迫這一亙古不變的戲劇主題,喚起或者挑逗起觀眾對于這一在現(xiàn)實中司空見慣現(xiàn)象的巨大仇恨,然后用現(xiàn)實中極為稀少的邪不勝正的邏輯讓觀眾得到巨大的快感。
《正義回廊》則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更加慘不忍睹的世界。這個世界最大的罪惡,并非那種不言自明的強權對于弱勢群體的欺壓,而是底層之間絕望的互相殺戮?,F(xiàn)實中,強權對于弱勢群體的壓迫,可能并非如此戲劇化的赤裸裸,它更多地被內化或者是弱化為一種絕望的氣氛。
底層的反抗也并非是面向上層建筑的叛逆,勇氣在任何時代都是一個極為珍惜的東西。將刀捅向更弱者,是人類發(fā)泄的最主要的渠道。
而權力對于弱勢者的欺壓,也往往都是通過代理人實現(xiàn)的,最大的代理人,往往是你的親人,甚至是父母。
在你被社會虐待之前,你會首先被自己的父母虐待。當然這個虐待也有著著它的理由,父母有著他們自認為的對這個世界的更清醒的認知,于是他們按照他們的理念,強迫自己的子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按照他們理想的樣子,去打造自己的子女,為了讓他們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能夠平安的生活下去,但這種不顧及自己子女的自由意志的做法,卻往往在子女的內心種下了最深的仇恨,留下了最深的傷痕。
這部《正義回廊》的悲劇原點其實就在這兒。
2
這是一部很豐富的電影。
它既寫了兩個主人公也就是兩個在現(xiàn)實中的失敗者,怎么樣通過殺死父母的方式來泄憤和救贖的心路歷程,也寫了法官公訴人律師以及陪審團所代表的普通民眾他們基于各自的立場迥異而又復雜的價值判斷。
這部電影其實有著強烈的社會學上的追求,它似乎想通過一個橫切面去探討正義的艱難與復雜。
它對主人公的心態(tài)的剖析是簡單而又有力量的。
他找不到工作,這是社會對他的蔑視和拋棄。
他去應聘色情片演員不成,這是對他性魅力和性能力的嘲笑。
而父母讓他轉讓房子,這是親情在他最危機的時候對他的背叛和追殺。
這樣一個在任何層面來說的絕對失敗者,卻深深地崇拜著希特勒。一個被強者傷害的人在內心的最深處,卻崇拜者最強者。因為他要通過把自己幻想為最強者的方式,來平衡他在現(xiàn)實中所受到的挫折。
這是一個存在感極度缺乏的人,所以說他才在他殺掉自己的父母之后大張旗鼓的電視尋親,這與其說是他指東打西的障眼法,不如說是他能夠贏得別人目光的難得的機會之一。
殺掉他的父母從這個層面來說,不只是他泄憤的手段,也是證明他自我能力的一種方式。所以說他才在跟別人聊天時自我暴露。這是他一生難得的偉業(yè),他無法錦衣夜行,他必須和別人分享他的榮耀,即使這種榮耀以終身監(jiān)禁為代價。
殺掉他的父母從更深層次來說,是他與這個社會徹底決裂的一種宣示。他用殺戮的方式斷掉了這個世界上最為牢固和尊貴的一種關系,他是在向整個世界宣戰(zhàn),他用這種方式來顯示他的驕傲。
如果說這位男主角因為處處被認為無能而要顯示自己的卓越,以至于把殺人甚至于在法庭上受審都當作他展現(xiàn)自我風采的舞臺的話,那么另外一位主角這是將無能作為他的擋箭牌,甚至護身符。
若干年的經歷,讓他深深懂得自我虐待的妙處。他自動自覺地把自己放在最為低賤的位置上,目的是激發(fā)出對方深深的道德負疚感。
他用自殺的方式,將自己的姐姐牢牢的拴在自己的身邊。
他用逆來順受的方式,反襯出警察粗暴執(zhí)法野蠻逼供的行事作風。
他用他真假難辨的弱智,將他殺人的共謀甚至是主謀的身份推脫的一干二凈。
他本能地將自己的弱智和老實武器化,高妙而隱蔽的發(fā)泄他對這個世界的恨意。
如果說前一個主角必須要讓這個世界知道他對這個世界的恨意,且有能力去表達這種恨意的話,那么這個人這以實質性的傷害這個世界同時以隱瞞這種傷害以為榮。
林海峰所飾演的律師是這個片中唯一的一個理想化的人物。他有著強烈的道德感,也有著令人尊敬的職業(yè)精神,他本能地厭惡男主角,卻又盡職地為他辯護。
至于公訴人和那位女律師,則是更職業(yè)的打工人。他們慣性地義正詞嚴,雄辯地訴說著有關正義的話語,但絕對不在其中投射任何自我的感情。他們是真正的工具人,他們的彬彬有禮,以及這種彬彬有禮背后所透露的冷血,那我們看到了我們習以為常的這套社會運行規(guī)則背后的冷漠,以及這種冷漠的無處不在。
那些陪審團成員,則顯示出這個世界價值觀的斑駁與參差。
老者非常自覺地自我?guī)氲奖粴⒌母改傅慕巧砩?,覺得現(xiàn)在的年輕人寡恩薄情大逆不道。而年輕人這本能地反對這種道德上的倚老賣老,認為這背后無非是一種想要壟斷道德審判權的專斷,和同理心的匱乏。
相對于男性對于邏輯的爭辨,女性的天然的更容易被故事打動,當那位胖子的姐姐現(xiàn)身說法,所有女性都忍不住抽咽起來。
他們總是本能地以為立場就是真理,就是真相,面對真正的卻與自己不一致的真相時,他們卻更愿意視而不見。
3
這部電影,和這部電影的監(jiān)制翁子光的《踏血尋梅》在某種程度上有相似之處,它們都講述了一個詭異的殺人案件,兩個主角之間的關系也遠遠的偏離了慣常的兇殺電影的主線。
所不同的是《踏血尋梅》,更專注地深入到了兩個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那種無法命名的被漠視,那種不起眼的被拒絕,讓他們對人這個物種有了一種他們都不能想象的恨意。在他們的厭世情結,和殺人事件之間有著不那么理所當然的曖昧的空隙,而翁子光尊重這種空隙,并沒有用一種武斷的判斷去解說和闡釋它,于是電影就有了一種凄冷的幽微的氣息,那是一種無處不在的卻又稀薄的又能被瞬間點燃的東西,毀滅與拯救以一種詭異的方式被連接在一起。
與《踏血尋梅》的陰柔與深情相比,《正義回廊》則顯得陽剛和憤怒。《踏血尋梅》講的更多的是人,而《正義回廊》講得更多的是事兒。《踏血尋梅》講的是一種詭異的愛,而《正義回廊》講的是無處不在的隱形的或者顯性的恨。
《正義回廊》拍出了這種恨的層次和邏輯,也拍出了一個社會共同體里面這種恨或者說裂縫的更普遍也更溫和的狀態(tài)。從某種程度來說,相較于《踏血尋梅》,《正義回廊》是一部更龐大的電影,也因為這種龐大,讓它對每個層面的描述都有著格式化的嫌疑,影片中沒有有類似于《踏血尋梅》里面男主角割傷自己的手去手淫這樣讓人瞠目結舌卻又悲哀異常的場景,于是它對人性的描摹始終就缺乏一種臨門一腳的穿透力。當然這種橫向的豐富在當下的華語電影里面仍然是少見的,影片試圖通過這一事件透視香港人精神狀態(tài)的企圖心也值得尊敬。
在片中,我們能處處見到那種與現(xiàn)實鉤聯(lián)的蛛絲馬跡,無論是片中抓捕場景中年輕警察的媽媽對于警察的厭惡,還是影片本身的主題之一弒父,都是這些年香港巨變或表或里的一種表達。
藝術終歸是有關現(xiàn)實的,即使是最虛幻的最玄幻的電影,它本質上還是要與當下的集體心態(tài)有所呼應。
從這個角度來說,香港仍然是華語電影最值得期待的地方,因為它的創(chuàng)作者還是有著這種自由有著這種野心,也有著這種責任感去表達那些縈繞在普通人心目中的悲傷或者憤怒。
悲傷或者憤怒,永遠是這個世界上最為正能量的正能量。因為它代表著我們對這個世界仍然抱有希望,代表著我們還不是弱肉強食的忠實擁躉,我們仍然相信某種更高貴的精神更理想的社會形態(tài)在不遠處的某個地方。
買票之前就標注是三級片,要滿18歲以上才能看。但是真正看的時候才理解到年齡分級的重要性,某些鏡頭無比血腥,很多地方我是用手擋著眼睛看的。 故事的主線十分直給,開頭就已經交代了,報警尋親的兒子,被發(fā)現(xiàn)是殺害雙親的兇手。在結論先行的情況下,不同時間線和不同故事場景的碎片出現(xiàn),不會顯得亂而瑣碎,觀眾也不會看的云里霧里,整體的推進邏輯很清楚,該交代的信息會及時交代,有一種難度恰當?shù)钠雌磮D的感覺。 還有一個點很驚喜,整部影片看下來時間過得很快,不無聊,能沉浸下去。按理來說,一個主場景全是庭審的電影,更多的是,似乎是依靠各方講臺詞來推進劇情,但是本劇沒有這種感覺,用各種方法把故事講的很有意思,節(jié)奏很好,人物也各有各的特征,能跳脫出來,鮮活存在。 如果具體來說的話,開頭的時候,是會用一些情節(jié)來交代兩位被告的角色背景,尤其是男主面試被插隊、跟導演大談自己豐富的性經驗、模仿希特勒的打扮講德語、被父母強迫著將房子的產權讓給哥哥……部分能大致理解主角的成長背景和性格。 后面律師辯論的時候,被告的陳述是安置在不同場景下的,雖然是在播當時的片段和動作,但因為目的是還原罪案場景,所以會有跟律師對話的意思。也有一部分臺詞是對著鏡頭說的,就像是在跟觀眾交代,有點打破第四面墻的意思,這個時候觀眾即為陪審團成員,也在判斷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和當事人是否有罪。 關于兩位老人被殺和兩名被告交談的場景,結合著劇情,有著幾番不同演繹。人們總是覺得,已經呈現(xiàn)出具體場景的東西,就是真實發(fā)生的,或是可信度極高的。但這部影片就通過反復重現(xiàn),逐步的提醒觀眾,你了解到的是真相嗎?他們說的可信嗎?第二被告長相憨厚,看起來傻傻的,反復強調自己什么也不懂,表現(xiàn)出一臉無辜的樣子,就真的是被冤枉的嗎? 在他與他姐姐做陳述的時候,特別給了陪審團的反應鏡頭,就是他姐姐在哭訴弟弟被關了兩年,只能用借口跟母親解釋兒子為什么沒有回家時,幾位女性陪審團成員面露不忍,甚至流淚。這些博取人同情的做法是有用的,即便過程中有許多事實信息,需要的是縝密的思考和邏輯推演,但投票的時候,大家還是會根據自己的主觀情感,給出自己有傾向性的一票。 在最后投票前,一位曾經做過老師,現(xiàn)在是家庭婦女的女士,向大家道出了自己的疑惑,為什么一名智商只有七八十的男性,能在法庭上那么鮮活的還原警方審訊時的所說內容及動作神態(tài),在女朋友家門口守著的時候,是不是故意尿的。她提醒大家,投票前要慎重。 由于此前劇情交代過,姐姐曾經到看守所,要求弟弟記住一些內容,說是為了他好,一定要照做。所以這個時候觀眾心里會想,很有可能這番哭訴只是博取同情的武器,如果大家都被蒙蔽了,一名沾有鮮血的罪犯,很有可能無罪逃脫。所以看到投票前的這一幕,我還以為劇情會有反轉,最終大家能理性投票。 我覺得這也是很妙的一點,最終不但是投出了無罪的結果,而且是全票無罪。這種法律制度的優(yōu)劣赫然呈現(xiàn)。投票前發(fā)言的那位師奶,也似乎說出了一番點題的話,大概意思是,我只是一個普通人,以前總覺得新聞中發(fā)生的事情離自己是那么遙遠,遇見血腥事情也會躲著,被征召為陪審團成員,會想著自己到底有沒有資格做出評判,抉擇別人的命運。 以陪審團成員視角走過一遭的我們,大抵也有同樣的想法。眼見的真相即為真相嗎?就算是真實存在的,如果只有部分真相,整件事也是存疑的。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有自己的立場,做出了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到底有幾分是對的,會讓人心生感嘆。 在影片最后,其實是有比較明確的暗示,第二被告并非無辜,在會計成績上表現(xiàn)優(yōu)異的人,怎么可能是個傻子。那個他口中出現(xiàn)在噩夢里的蜘蛛,在最后一個鏡頭中,有了新的意象,這個看起來憨直的胖子,手中拽著細密的蛛網,似乎一切都是織好的騙局。 當然,這個時候真相已經不那么重要,思想啟發(fā)已經完成,我覺得這就是意義。 最后的最后,要贊一下兩位男主角的演技,選角也真的好貼人物。
(by Mr. Infamous,原載于虹膜公眾號)
在關乎殺人分尸的《正義回廊》被更多內地觀眾看到之時,甚或之前,蔡天鳳案意外地成為一個出奇「應和」的預言與回響,陡增慨嘆。
媒體與受眾在不斷加碼的興奮中,難以避免地參與到兇手的秀場中。電影本想借十年前的港地舊聞,去炮轟至今依舊未變且不會變更的荒唐,而荒唐果不其然如同癮君子般,涎著臉問你,喂,還有嗎?再來一點。
葉蘊儀在《正義回廊》里飾演的退休教師葉慧萍,就把這種大眾心態(tài)說得十分到位。報章、網絡上那些可怕的事件,都會當作故事,也必須將其當作故事,否則一旦跟周遭,跟熟人聯(lián)系起來,那就成了避無可避的現(xiàn)實。
但誰要活在現(xiàn)實里呢?而且,誰能抵抗得住現(xiàn)實呢?
最不希望,也最不需要跟人間慘劇打交道的,就是這些突然被拎到漩渦邊緣的平頭百姓。陪審團的設置,在法庭抑或是《正義回廊》中的作用,是把更接近我們的面相,貼到現(xiàn)實,貼到當下。
更特別的是,電影讓我們不無悲觀地正視當下世道在本質上已然凋敝,用的卻是無比積極的態(tài)度。
片中張顯宗與唐文奇涉嫌殺死前者父母,并且極其殘酷地肢解尸體,分頭處理,而各方律師的問詢、搜證,陪審團成員的爭辯、呵護,媒體記者的刺探、定義,在法庭內外難辨真?zhèn)蔚母髀反髴蚶?,形成一股人人探求真相、維護正義的熱鬧勁頭。
或者說積極假象。
吆喝著讓你相信制度的完備,人性的充沛,正義的必然,但是終歸是讓你走入回廊。
什么是回廊?曲曲折折,環(huán)環(huán)繞繞,離開地表的那種回形走廊。不提供實質的起點與終點,只提供徒勞無功的原點。讓你看到景致不斷在變,但都只能是景觀式的布設,而且多走多看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景觀也在循環(huán)往復地回放了,于是境況比「楚門的世界」還扭曲。
《正義回廊》的精髓,確實在片名里已經寫就。我們回過頭來看這部預先揭曉謎底的電影,到底如何吸引觀眾。
「三級」是這部電影的首要噱頭,特別是血腥暴力。
行兇場面根據不同預設,從不同角度,一遍又一遍地還原出來,誰來殺,怎么殺,殺完后如何處理,血淋淋的過程與場面,不斷造成視覺沖擊。再輔以刻板印象,叫陪審團里部分女性成的員生理不適,連通觀眾本身潛在的脆弱神經。
這個時候,看,就成了一種義務。電影吊詭地把看客行為合理化,即讓觀眾迅速加入陪審團,以無形中帶有責任感的姿態(tài)去介入觀望與判斷。
別于動作片的暴力刺激,《正義回廊》所提供的興奮度是反方向弱化的。一是這種情緒宣泄,早就越過了解氣的范疇。二是殺戮對象一旦成了尚未壞透的至親,倫理層面就撲滅了基于冤屈的憤恨火力。三是片中強調張顯宗匱缺的同理心,大多數(shù)觀眾都有。
于是復調里的血腥暴力,漸漸成為一個相對主觀的天平,把看客不管基于什么起點的心態(tài),給撥向一邊倒的道德高峰,去俯瞰嫌犯,甚至是,不由分說地審判罪犯。
到了這份上,個體的暴力固然可怕,整體的偏頗乃至盲目其實更可怕。不僅僅是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你,更重要的是,你會不會已經是深淵本身。
也許可以這么說,延續(xù)了香港奇案片經驗的《正義回廊》,在出位的視覺沖擊下,反了同類電影傳統(tǒng)一回。
具體說來,以往大量的奇案片,更偏向于對駭人案件的消費甚至剝削,有小報屬性,并止步于此。而殺父弒母案與《正義回廊》,在以十分cult的方式并行插入受眾雙眼后,卻掀開了更悲天憫人的視野。
很難不會想到翁子光的《踏血尋梅》,這些年最好的同類電影。它扭轉了奇案故事本身的淺薄,而且相當出彩的地方是,噱頭全在制造情感反差。
在援交與買春、兇殺與死亡背后,翁子光去尋覓那些不為人道卻也無人想聽的秘辛,那些無非是比不過死亡慘狀更博眼球的相互溫暖、彼此慰藉,平凡瑣屑得幾乎與我們無望的日常相近,特別動人。
由他監(jiān)制、新導演何爵天執(zhí)導的《正義回廊》,也透過噱頭的沖擊,去大開大合地講人情與人性。而其中情色的偏向,又起了一些微妙的不同功用。
《踏血尋梅》里,主角王佳梅的裸露是無奈、破碎但真摯的,通往人物本身放下塵與土,望向山與海的心境。最終山海的崩塌,要比塵土的寂滅更叫人難以釋懷。
到了《正義回廊》,牽涉到情色場面的主角張顯宗沒有裸露,但是在試鏡現(xiàn)場侃侃而談之后,女優(yōu)在他面前寬衣解帶了。相當諷刺的是,吹噓自己經驗豐富過后,身體與心理卻迎來了全線崩潰。
張顯宗招架不住凌越自我定位的好。女優(yōu)的美麗、性感,是等同于人間美好物事的,比如親密的家人、名下的房屋、亮眼的學歷、體面的工作,但那些都隨著家人給活雞拔毛一樣,給連皮帶肉地拔掉了。
他以為至少可以操控欲望,獲取快感乃至周遭人等的欽佩,奈何事與愿違。他跟唐文奇聊天,說要去內地找妓女來先奸后殺,是在人生各種跑道上,試圖尋找所謂低一級的對象來施虐,獲取掌控一切的迷狂,還有比照希特勒,對應的都是自己被掌控、被剝奪的卑賤人生。
或者也可以把這種口嗨,視為始自于無愛與受虐后的應激反應。由此塑造出來的人物,極度可憐,哪怕依然可恨。
周遭人等,試圖通過確定殺人動機的途徑,去理解他,或者說,去完成對殺人狂魔的構想和審判。「正義回廊」一下子高朋滿座,但是真相在主觀印象對照所謂正義法則時,不那么重要了。
在赦免罪愆的宗教面前,也不那么重要了。張顯宗也說,那些人去教堂,不過是想買張贖罪券。
那么,還是要說回陪審團。并不相信香港司法制度的高思鈞說了一句,「冤獄是比放過有罪的人更為不公義?!惯@個立場,跟很多沒那么擲地有聲的主觀揣測一起,成為他們投票的依據。
很多人看到陪審團由形形色色的人構成,想到的是《十二怒漢》,也投射了一定的「反轉」希望。但恰恰是這個有意相似的聯(lián)想,造成了巨大落差,即《正義回廊》里雖然也有理性的聲音,但是,沒有一個是能貫徹下來的,哪怕是兩位承載了最高熱望的年輕人。
恰恰是在眾聲喧嘩中,得到了更多更雜的喧嘩。
又因此,高思鈞這一句話,成為非常打臉的現(xiàn)實。陪審團掌控了生殺大權,但是并沒有絕對本事能夠敲定公義。就像是電影里的警察,讓唐文奇認罪,是通過嚴刑逼供。
只可惜,人不可信,制度同樣如此,從陪審團的設立,到律師站在不同立場、背靠不同聲望,來進行論辯甚或是蠱惑,再到法官難以百分百精準的判斷,同樣影響制度對絕對正義難有把握。
從不斷搖擺的現(xiàn)實立場,再看嫌犯二人,更有困頓顧慮。張顯宗和唐文奇,天才與白癡,將軍與小卒,不再自辯的雄才與亦步亦趨的戲子,一個人的黯淡無光與另一個人的絕處逢生,如此精彩地把人與法的障礙,給凸顯得慘白。
如果說《踏血尋梅》是在大惡里找大善,那么,《正義回廊》就是在大惡里找大悲,不是尋常奇案片那種,制造廉價嘆息的,而是要在半夢半醒的人間,大寫人性點到即止的悲憫,社會面的悲涼,以及清醒著的悲戚。翁子光是冷在外界,暖在內里,何爵天則是徹頭徹尾的冷。
這樣的對比,也更讓上映不久的《毒舌律師》,像是一則爽文。它是以下三濫對打下三濫,心知肚明在權勢面前,無法通過正軌尋求正義,它給出的希望很稀薄,因為是天時地利人和的險勝,但是在宣泄上,有無比雄厚的底本。
《正義回廊》則是讓回廊中人走回廊,不提供真相,不予以解氣,但讓觀眾以陪審團身份進來,帶著疑點離去,豐儉由人,反倒比此前更為心灰意冷,因為終究,誰都要去讀這醒世恒言。
再高度凝結一下。兩部電影都很粗俗但直接地,針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說出「法律面前窮人含撚」。
當然,內地版里,《毒舌律師》最后,黃子華飾演的林涼水(粵語意為「澆冷水」)說這句話時,重新配音為「法律面前窮人死梗(死定了)」,而字幕只敢寫至「法律面前三六九等」。
那《正義回廊》結尾的嘲諷就更多。比良心發(fā)現(xiàn)的媒體記者和小警察,甚至比暗示有罪的唐文奇更抓耐人尋味的,還是這個對世態(tài)不屑的高思鈞,隨大流地對陪審團里并不認可的狂妄生意人,笑著叫喚「契爺(干爹)」。
當真是清脆響亮。
拍出了之前《被消失的兇案》想拍但沒拍出的東西,在《十二怒漢》的故事框架上加入了當事人、警方、律師的情節(jié),使得整個故事厚重了很多。
semi open ending,半開放式的結局也讓更多的人觀影之后多了思考和討論。從我的角度,我更愿意相信肥仔是有罪,畢竟男主在20分鐘內完成打包+清理現(xiàn)場是100%不可能完成的,即便他事先有著非常周密的計劃。
但肥仔和蝦頭的演出,在我的心目中已經預定了來年金像獎最佳男女配了!尤其蝦頭那一幕有些突然的情緒失控,讓我的神經一直拉滿,直至公布判決結果那一刻。相信,如果我是陪審團,可能也會保持一樣的判斷。
戲中玩得一些粵語梗,別說是一般母語者了,但凡你對香港過去這些年發(fā)生的事兒少點兒關心,都可能會不理解。但這類小諷刺,完全不影響觀眾對于主線故事的理解。
在700w人口的地區(qū)取得超過3000w票房,這么換算下來,怎么也約等于大陸地區(qū)30e了吧?
導演:“如果放棄內地市場,主力在香港地區(qū)上映,回本的確有點天方夜譚,于是,我又傻傻地去找大陸負責做網絡電影的平臺負責人聊下,得到的回應是:大佬,你的主角殺自己父母,怎么可能過審?
本來我想趁樓市低迷,首付買回一套納米房(20平以內的房子),好讓我可以不用再睡在我父母那套“居者有其屋”的碌架床(指雙層床),也好讓無兒無女的我老去后有地方落腳,然而這筆錢終于都要用在這部《正義回廊》身上?!?/p>
唐文奇有沒有殺人已經不重要了,陪審團所謂的正義也不過是笑話而已
本片很像《踏血尋梅》和《十二怒漢》的結合,但是沒有達到他們的高度。對于作案動機的探究不如《踏血尋梅》有人文關懷和深度。對于陪審團裁定的展現(xiàn)過程很精彩,但是結果不夠有《十二怒漢》有說服力。導演用了許多類型片技巧讓庭審過程變得有趣,涉及案件的群像刻畫也很精彩。但也存在用力過猛的問題,導演塞了太多無關緊要的內容進來,讓人不知道他最主要想要表達什么。
嘖,這片最大的問題出在主題不清,前期用視聽去做exposition挺有效率,后期用太多抽象的視覺傳達已經嚴重干擾敘事又不知所云,看得人不耐煩,通片對情節(jié)的無序展示多過有效組織,記者那條線什么意思啊,就略遺憾的作品。
2022.10.15. 百老匯電影中心,優(yōu)先場 + 導演Q&A?!短ぱ獙っ贰穼а菸套庸猓ū酒霰O(jiān)制)的第二部“香港奇案”電影,亦是導演何爵天的首部長片。雙男主的演出太太太出色了,三位律師(其中一位由香港劇場女王蘇玉華出演)、九個陪審團成員、還有兩男主各自的家人(哥哥、姐姐),單這16個角色在劇本上的平衡和演員們非常精彩的群戲呈現(xiàn),就讓我覺得非常了不起了。攝影上用了很多“奇怪”的角度,很多場庭審戲用了非?!霸拕 钡姆椒◤牟煌暯恰斑€原現(xiàn)場”,非常有意思。近130分鐘的片長,依然意猶未盡,結尾處似有似無的“反轉”,讓本就離奇的故事(真實案件改編)更帶給觀眾脊背發(fā)涼的觀影體驗。這部電影是香港依然有著好編劇、好導演、和大量的能演會演又敢演的好演員的最好例證。
“別以為你胖了我就認不出你了萊昂納多”真的很好笑哈哈哈哈哈哈 電影整體質感很喜歡 好喜歡男主的律師 又賤又牛 場景切換厲害可惜鏡頭有穿幫 個人覺得nazi部分沒必要且很出戲 有種被迫吃咖啡泡飯的感覺×
作為新人導演作品,還是很不錯了。有傳統(tǒng)香港奇案題材的獵奇,又有十二怒漢式的辯論與思考。不過,也是因為是新人作品,表達還是過滿,想要傳遞的議題也有些太多了,反倒每個都沒有講得特別透徹,稍微有些遺憾。另外,形式感的部分,那種舞臺式的表達,也挺別扭的。不過,整體還是值得推薦的。
記性那么好的人,也不會蠢到哪里去吧(和今日名媛蔡天鳳案不謀而合)
生命不息,抽水不止,臺詞無時無刻在影射和諷刺,把高院幻化成納粹法庭也是足夠大膽和憤怒。罪人、律師和陪審團三種視角,將法庭變成劇場,將控訴與抗辯變成律師各自講述的故事,每人心中都有一個劇本和人設,可大家都離那個所謂真相「差兩步」。很喜歡導演用的光影和色調變化,充分隱喻角色的心境,有點炫技的感覺但好型。演員表演真的挑不出什麼毛病,估唔到莊韻澄和盤菜都做得咁好,真?zhèn)S勁。
作為香港本土電影的一劑猛藥,很生猛的處女作。可以看出導演的野心很大,希特勒、宗教、時事熱點事件等等,拿捏處理的很自然不做作。各種場面的掌控調度,展示了強大的蒙太奇使用能力。但也許是野心太大,想要的太多導致后面劇情線太亂,沒有重點,讓觀眾感到無聊。作為處女作還是很驚艷的,支持香港青年導演!
本來想給5星,可惜結尾弱了點,懸疑有餘,邏輯不足。真相近在眼前卻不捅破,感覺導演也有些不知所措難以收尾,差了點意思。同意某些評論:有些地方太滿了,太故弄玄虛了。但演員們真的很棒。
救命!“搭直升機到金鐘食晚餐”真是諷刺香港律政精英和平民百姓階級差距的地獄級笑話 :)
命案拍成懸案;真相尋掘過渡到社會拷問;弒親事件扭橋成雜誌奇聞;罪與罰的辯論變味成貼標籤的大批鬥。每每擔心香港電影的表達是否收窄,方向何去何從,香港年輕創(chuàng)作者就會捧出一個「駭人聽聞」的作品,告誡諸位,keep rolling.基於一個真實的社會悲劇出發(fā),卻保持由作者出發(fā)的重新構思,竟然精細到去做九個陪審團成員不同的、鮮明的個性和認知,再加上兩個嫌犯、三個大狀、警察,數(shù)在一起十幾二十個角色,竟然可以不亂。大家的迂迴、對撞、真相和謊言。甚至還拍了個希特勒的小傳記去為整個故事做一種戲味上的延伸。然後,整部電影是蠻成立的。行至結尾,張顯宗拍打探訪室面前的玻璃,那幾聲悶響,是世界如何負我的無力問責,也有著更多言語道不清的千瘡百孔。縱然總有陣甩不掉的話劇味,結局的混剪更是莫名其妙。但,我依然讚美編劇和導演的無畏
和《毒舌大狀》前后兩天看挺奇妙的,一個是英雄主義的陽光照進裂縫,一個是上帝已死的深淵凝視黑暗。加上今天HK的名模碎尸案,戲劇照進現(xiàn)實,多么混沌。
增加了看三級片、需要出示身份證的體驗;緊湊有張力,埋了疑點沒有完全說明;觀眾也和陪審團相似,憑感覺決定真相。我們不會知道案發(fā)當天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所以要盡可能提出更多猜測,確保決定是在充分思考下作出。
自己選的路,那跪著也要走完。。。張顯宗,你那么想當天才?演砸了可就要蹲一輩子了。唐文奇,你那么想當傻子?演得太好可就要一直演下去了。
「制度不是不可以改,但為了個人改,那叫權術」
男二比男一演技更細膩 私以為他參與了作案 畢竟是一個考過會計二級的人 對他前女友和姐姐做的事也有pua的感覺 感覺很會操控人心 但是參與作案對他又沒有好處 假如我是陪審團估計最后也會投無罪 可能就是這樣捉摸不透的結局才是這個電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吧
刺入別人血肉的刀不會令自己幻痛,并未偏心的遺囑卻似刀見血。吞進自己肚中的藥沒有令自己升天,幫忙肢解的尸骨卻比藥療愈。天才也是冷血的元首,白癡亦是高超的演員。事后想來逃過了一劫,卻墮入永生人倫煉獄?;蛟S得到了赦免,卻終身被夢魘蛛網裹纏。法庭的力量始終有限,回廊里必有業(yè)果跫音在回響。
想對所有新一波的香港電影說,片子好壞,和兩個小時裡面插入的所謂運動中的金句數(shù)量無關!本片中那些「生命麵包」「海底撈」真的需要嗎?
演員很好,但故事湊在一起沒有想象中的好。這個真實故事本身已經有足夠看點,但中間敘述有些混亂,還穿插著讓楊偉倫模仿希特勒的橋段,刻意得有些不知所謂,反而削弱了故事的力量。集中在案件本身,反復推敲出不同版本,加上演員們的精彩演出,難道還不夠嗎?律師和陪審團的言語中夾帶著很多抽水的話,其實也沒太大必要。新導演想要的太多,反而讓案件到結尾有些失色。麥沛東明年會拿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