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真的很讓人感動,看到評論又很多人抨擊片子傳教之類的,太偏激,豆瓣真的噴子太多了。我是一個無神論者,但要就感動哭了不止5次。電影把親情、友情和愛情都描述的很到位,父子之間的摩擦和誤解都很真實不做作,比《this is us》黑人父子之間的劇情更加真實。畢竟小成本電影,劇情好就知足了,對效果不那么追求,另外音樂也不錯,穿插緊湊不拖沓??梢越o7.5-8.0分了。
生活中總有難以避免的失望與失落,需要一些充滿正能量的電影來refuel生活的激情。I can only imagine里面,有美國生活里常見的家庭矛盾,和暴力父親,對Bart小男孩產(chǎn)生了巨大的心靈傷害??赡軐?dǎo)致了不能坦然接受女友的愛,以及不能正視自己的缺點,和突破自己。影片有teeny tiny的宗教色彩,推崇對神以及耶穌的熱愛來改變monster的本性。常常聽圣歌時,會噙滿淚水,卻不知道為什么,可能這真的是宗教與人類心靈的共鳴吧。某種程度上,我還是相信宗教的力量的。原諒,一直是一個人們會不停不停討論的話題。被深深傷害的人,原諒不易。影片中說,上帝會寬恕我們的罪過,給予了我們原諒別人的能力。有一天突然釋然了,也是自我救贖吧。如果說,千錘百煉,造就一個詞人。那么生活的波折,也給了人們重新思考人生與宗教的機會。My father came home。是被這句話感動了,愛與被愛,原諒原來可以有這么大的力量。希望看過這部影片的人,也可以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愛與釋然。
很真實的呈現(xiàn)了一個蒙恩得救的人的心路歷程。最真實的地方在于男主從巡回回到家再次面對父親時,他發(fā)現(xiàn)父親竟然重生得救時的憤怒。當(dāng)我們得救之后可能很多年都在為一個深深傷害過我們的家人禱告。但是當(dāng)他真的得救時,我們可能就像先知約拿一樣憤怒,因為約拿認為尼尼微人罪大惡極,為什么他們可以得救?!
原諒和寬恕是Bible上一直教導(dǎo)我們的,我們在理論知識上知道了,接受了。但是面對深深傷害過我們的家人/伴侶/人時,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還是無法原諒。只有祂進入到我們的生命中時我們才能真正的原諒。
這首感動千萬人的《I can only imagine》是一首當(dāng)代基督教音樂。
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當(dāng)代基督教音樂。
當(dāng)代基督教音樂,也叫福音音樂,是一種音樂形式,重點在于抒發(fā)對基督教信仰的情感。風(fēng)格很多樣,有基督教搖滾、基督教鄉(xiāng)村音樂、基督教朋克音樂、基督教說唱……
但是說到鮑勃·迪倫的《Knock' on Heaven's Door(敲開天堂的大門)》,大家就知道了。
Mama, put my guns in the ground 媽媽,把我的槍在地上放好
I can't shoot them anymore. 我再也不能用他們射擊了
That long black cloud is comin' down 黑暗的烏云正緩緩落下
I feel like I'm knockin' on heaven's door. 伸手就能敲開通向天堂的門
Knock, knock, knockin' on heaven's door 敲開通向天堂的門吧
這首歌不僅是鮑勃·迪倫上個世紀70年代最為經(jīng)典的作品之一,也是由他出演的電影《比利小子》的插曲。
這首歌通常被人們誤認為是和反戰(zhàn)有關(guān),但實際表達的寓意還是在于宗教中的懺悔。
基督教音樂非常具有多樣性,但是鮑勃·迪倫不算是的基督教音樂歌手,他的這首歌卻是十分經(jīng)典的當(dāng)代基督教音樂。
這首當(dāng)代基督教歌曲《I can only imagine》是美國“憐憫我樂隊”主唱巴特·米拉德在父親癌癥去世后所寫,這首歌激勵了很多正在處于黑暗中的人們,還有那些懷有夢想的人們。
這部電影也是根據(jù)巴特·米拉德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
《超乎想象》
I Can Only Imagine
1985年,德克薩斯州
巴特的童年生活非常不幸。
父親家暴,巴特和母親都是在父親的拳打腳踢中度過。
巴特是靠音樂來度過這些困難的日子。
母親把巴特送到了由教堂的人們陪伴孩子的度假營。
在度假營,巴特得到了主的恩賜。
回到家后,母親離家出走,父親變得更加暴力。
童年,變得更加不幸……
1991年,巴特為了實現(xiàn)父親年輕時的夢想,加入了橄欖球隊。但是,因為一次比賽,巴特摔斷了腳,終生不能踢球。
但是,為了高中畢業(yè),巴特加入了“合唱團”。
在美國向來都是“球隊、啦啦隊”最受歡迎,最不受歡迎的“合唱團”更是這個傳統(tǒng)的父親無法接受。
只是,巴特的音樂天賦被人生導(dǎo)師發(fā)現(xiàn),巴特被選為了男主角。
父親意外得知了這個消息,被送進了醫(yī)院。
但是巴特這次演出,大獲成功。
父親的不理解甚至打罵,逼走了巴特。
巴特一個人在外闖蕩,組建了“憐憫我樂隊”,走遍了能夠演唱的每個地方。
直到,一個制作人的出現(xiàn),讓巴特燃起了希望。
制作人欣賞巴特的才華,但卻認為他沒有適合自己的歌曲和風(fēng)格。
因為巴特的嗓音高亢明亮,如果純粹翻唱那些搖滾歌曲,其實并沒能利用好自己的天賦,無意間翻唱了一首抒情基督教歌曲,制作人認為那才是他的天賦所在。
而后創(chuàng)作了一首《Beautiful》,這首以“贊美”為主,抒情為輔的基督教音樂,充分展現(xiàn)了巴特的嗓音特點。
光看聽眾的反應(yīng)來看,其實算得上不錯的作品。
于是,制作人決定帶他們參加更高級別的音樂盛會。
但,這次他們失敗了。
唱片公司并不滿意他們的作品,巴特決定退出樂隊。
制作人卻給了他意見:基督教歌曲,最重要的是讓人們相信你的歌。
大多的基督教歌曲,是以“贊美”作為主要內(nèi)容,常常會寫出這樣的內(nèi)容,耶穌的苦難,上帝的幫助,悲痛的苦難……
這些歌曲只是基于圣經(jīng),卻并沒有基于生活。
巴特需要做的,不是寫出遙不可及的圣經(jīng)故事或是贊美歌曲,而是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面對自己的恐懼,并克服。
暫別樂隊,巴特回到了家。
但是,這個曾經(jīng)做錯事的父親卻變好了,早起給巴特做早餐,與他談心。原因是他接觸了基督教。只是對于曾經(jīng)受過傷害的巴特來說,非常不公平。
“我還沒有原諒你,你憑什么就原諒了自己!”
后來,發(fā)現(xiàn)父親因為胰腺癌將不久于人世。
巴特選擇了原諒。
巴特親眼見證了宗教給人帶來的變化,看到了一個暴力醺酒的人,能夠有所信仰,有所期待。
這也就是為什么選擇原諒的原因。
我一直想要的父親開始愛我了,是不是很公平?
他愿意變好,我也選擇原諒陪他共度人生最后的時光。
父親死后,巴特寫下了這首感動千萬人的《I can only imagine》。
這首歌,是巴特寫給自己的父親。
不再是空寫一些贊美基督、上帝、耶穌,這首歌基于自己的生活。
原本只能“想象”的生活,因為上帝的出現(xiàn),這種生活不再是想象,他想要的父親回來了,他想要的生活也回來了。
所以,這是他為什么能寫出一首療愈千萬人的歌,是因為他相信基督,他得到過,他真正活過。他用嘹亮富有真實情感的聲音,打動的千萬人。
這部《超乎想象》似乎是為基督教所打造。
影片中的配音,不是基督教音樂的U2樂隊的這首福音歌曲《Into the heart》。
到鄉(xiāng)村福音歌手斯蒂文-柯蒂斯-查普曼的這首《The Great Adventure》。
再到非常著名的福音女歌手艾米·格蘭特的這首《Breath of heaven》。
誠意滿滿的基督教音樂,對于喜歡的聽眾來說,確實很飽耳福。
但是,對于很多不了解當(dāng)代基督教音樂的觀眾來說。
這部電影的“家庭”元素,更為敏感打動人心。
開頭展現(xiàn)的是一個殘暴的父親,而在病重之后態(tài)度大變。兩個人慢慢相處的過程,更像是一個孩子與曾經(jīng)的父親和解,也是與自己的和解。
很多人沒有“宗教信仰”的經(jīng)歷,但是,很多人都有與家庭產(chǎn)生矛盾的經(jīng)歷。
當(dāng)你看到影片中的這些“原諒、釋懷”,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迷茫的孩子最需要的是被家人認同。
你會想起,其實還有很多美好的瞬間。
影片最打動我的部分在他父親將要離世的時候,他說:"我不是很會賺錢,但是我有很努力的去存錢。我把它們都留給你,每個月你都能受到一張支票,這樣你就可以專注于你的唱歌,不用擔(dān)心其他的事情。"
那時候,父親已經(jīng)完全理解。
原來父親不是不在意你的夢想,只是他比起你,他更為你考慮你的現(xiàn)實。
你還會想起,原來父親早就告訴過你什么是夢想。
只是你,仍然把夢想放在首位,而忽略了現(xiàn)實。
這首感動千萬人的歌。
講述的不是虛無、幻想。
它講述的是想象之后在現(xiàn)實中的喜悅。
能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的夢想,才是最動人的。
都說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其實沒有在現(xiàn)實中活過的人,才是更可怕的。
文/宋俁萱
首發(fā)巴塞電影
看到哭。很多事實我們都無法看到,經(jīng)歷著糟糕的事情就把一切事情想的很糟,蒙蔽了雙眼。當(dāng)死亡來臨時,對人的改變真的很大。巴特自己氣在頭,對胰腺癌的父親的示好表示不原諒。巴特兩次回家,由于小時候的偏見,對父親的各種好都解讀成不好。
第二次回來,當(dāng)年老的父親晚上聽到他回來,一大早就給他做早餐,跟他說家里有幾個工程,修好車庫里的吉普車,知道他很忙,沒事的時候一起開出去(這里似乎是祈求渴望,兒子的頂嘴,他不想第一次那樣生氣打,這時候更多的是希望了卻最后的心愿)。他知道以前的不對,想改變父子的關(guān)系,一直有看基督的書,很困惑沒有人解答。這里就就不自覺的哭起來。
當(dāng)巴特說上帝會原諒,但他不會,他會永遠記得小時候的事(其實這里我看來,真的是小事,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子,小事都能計較很久,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才了然)?;氐杰嚿?,看到父親胰腺癌的診斷,回去看到父親在砸車,(渴望被破碎的感覺),身體不舒服倒地。他開始選擇原諒,陪伴父親人身最后一段,做想做的事。(大哭,結(jié)局是美好的)。
人生很短暫,我們什么時候長大了,就是在突然發(fā)現(xiàn)父母老了離去了,那一刻,我們很多的價值觀,人生觀都會改變。小時候有認為玩具,總跟所謂的朋友到處浪,做著各種亂七八糟的事躲避著無聊的城市生活,就是不愿意回家。也許只有長大了,才覺得陪伴自己的重要的人才是真正重要的事吧。
這是一部有關(guān)親密關(guān)系和自我心靈救贖的電影,給原生家庭并不完美的我諸多感動。坦白的說,我爸爸相對于電影的父親好一些,他從未打過我,但他打過我媽,他至今也沒肯定過我,也很少以我為自豪,平時我也很少去觸碰心理的這部分感情,但這部電影讓我去觸摸心底最柔軟的那一部分,被父子和解的那一段暖哭了。父愛如山。所有關(guān)系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無論過去怎么樣,現(xiàn)在學(xué)著關(guān)愛彼此就是好的,心靈會得到救贖。
音樂好評
信教的朋友邀請,盛情難卻。全程覺得表演差勁劇情老套,想笑又不好意思笑出聲。
人心的改變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神跡,愿我們每個蒙恩的人都能行出見證,活的與蒙召的恩相稱。
因為Sohyang姐姐給電影宣傳的翻唱戳開下載。它將很容易給人留下的刻板印象的信仰和宗教電影,讓成片的目的由“教化”“辯論”,變?yōu)閱渭兊哪芰總鬟_---所以有些犯規(guī)的感人,但卻十分行之有效。PS 其實更感興趣的是最后飾演Amy Grant的那個女演員,所以什么時候會有這位CCM女王的傳記電影。
淚在哪里落
又是一部很好的追夢劇,影片中間我還落淚了~ 也許音樂片永遠都能感動我吧,而且夢想看起來也那么真實。
遇到宗教信仰題材的音樂片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成品的質(zhì)量毫無疑問能夠打動絕大多數(shù)基督教徒的心,但也會一定程度對該音樂片造成一定的擴散影響;Dennis Quaid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表演,使得整個感情線的內(nèi)核非常容易打動人心,父子關(guān)系的親情是非常好的入手點,但是如果再加上宗教信仰的描述反而有點多余,兩者結(jié)合的火花對無神論者并沒有太大的感情沖擊力,但福音歌曲故事的拍攝也真不能隨心所欲的改編,所以還是有點矛盾吧。
不信宗教,但覺得這電影還可以
放在復(fù)活節(jié)前上映的福音電影,講述一首動聽的傳奇福音歌曲的背后故事。父親的轉(zhuǎn)變當(dāng)初“只能想象”;最終,夢想變成現(xiàn)實,到底是信仰的力量還是什么?其實說不清。只是一切剛剛好,那扇窗那扇門那一刻被敲開。最后要說,過了那么多年,Trace大叔還是那么帥!想想那季名人學(xué)徒時還覺著床破略靠譜。
劇情什么的一般吧。只是我有類似的父親,可憐的人;對逝世的人容易原諒,解開疙瘩吧
sucks beyond my imagination
mum, what did i do
整體挺好的,最終原諒已經(jīng)在人生最后階段的父親的時候感動得不行,但是說實話原諒的理由有點牽強,但換做真實的情況應(yīng)該大多數(shù)人還是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吧
全美最熱銷福音歌曲背后的神奇故事。人性在罪的深淵里惟有神的光照才能解救,透過藝術(shù)創(chuàng)作和與識才之人的相遇散射出最有力的光輝。拍攝手法略老套,但音樂表演皆驚艷。
很工整典型的美國勵志片(或者說宗教?),各方面都挺好,喜歡看的不是一個人如何成功,而是看一個人可以過得多糟糕。
i can only imagine
圣父在天上,圣靈在身上,但爸就在屋子里面,現(xiàn)在就回家,還不晚。
旋律一般般,可能渲染的太過了但最后的實際聽感并沒有共嗚
感動
和“永遠是我的女孩”男主一對比,女孩的男主還是挺帥的??原來原型的男主就是這樣胖胖的,所以才找他演巴特…演男主小時候的好可愛??女主一直愛著巴特,真好!有點無聊有點感動有點長氣…歌還是挺好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