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反復拷問的“生命”命題
英國人拍電影總是希望勾引你來反思的——況且這還是日本人寫的故事,日本人更是看到落片葉子也要做首詩的——寫都不是白寫,拍都不是白拍。所以既然冒眼淚看完,就繞不開多想:
先假設請你做一套倫理心理測試題,請你一個一個問題回答下去:
1、你想活的更長一些,避免年紀輕輕死于癌癥,或者遠離各類疾病帶來的痛苦么?
我想每個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是的,誰都舍不得去死,我想要健健康康活的更長。”
2、然而生命無常,說不準某一天,什么奇怪的疾病就困擾你了,于是,假如有這樣的技術,在你需要更換某些器官以保命的時候,立即就有的換,你高興么?
我想每個人的回答幾乎都是——“是的,迫不及待”吧!
3、如果這些器官,是需要克隆一些人,拿他們的器官來備用的呢?你還想要么?——當然,他們被制造出來,也不過就是醫(yī)療用途。
我想這個問題,很多人就要猶豫了。求生的渴望是很大的,我們都能深刻理解。誰都想多活一點兒,尤其是,當明明有辦法可以讓你多活的時候。然而,克隆出來的人,已經是跟自己一模一樣的生命體了,你拿走他們的器官,不是像用他們捐的血那樣簡單,你拿走他們的器官,他們就少了那個器官。最后,可能你保了命,但他們可能就死掉了。你覺得你的生命,比起別的生命,更重要么?
雖然有猶豫,但是只消想一下死亡襲來的樣子,我想大家還是會慌亂地選擇“用,我要用那些器官,我要治病,我要活命”吧!
4、那么,最后的問題來了:當你,恰恰不湊巧,你就是那個被制造出來的克隆體呢?你該怎么面對自己的一生呢?
這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了。主人翁們都是法律允許下的,合法的、命運不可抗拒的,克隆人。成年之后拿出器官,是他們生命一場的唯一目的。他們不被算作人類——雖然從肉體到靈魂跟人類一模一樣。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大家都在討論克隆人類對于道德倫理的違背。——好多入戲的影評跳出來大叫:他們怎么不逃呢?他們就那么安心接受命運安排?想不通啊,想不通啊。。?!路疬@真是在講克隆人的事。
再回想一下:片子的視角,從未站在真正人類的那一方去加入探討。自始至終,都是以克隆人自己的眼睛和心靈,來審視這一生和這命運。
所以,為什么呢?
它真的在討論克隆人么?
還是,它其實在討論我們自己。
第一層,
同樣是人類,我們生下來也是各不相同的。每個人只能按照自己自身的局限性去行走一生。有的人生下來智商140,有的人生下來美貌,有的人生下來便富有,更多人生下來智力稀松、樣貌平常,甚至還有一些,生下來,肉體就缺這少那。
我們好些人,生下來便拿到了好牌,恰如劇中那些非克隆人的正常人類。所以,他們對待克隆人,是冷漠的,是無視的,假裝看不見,仿佛與己無關——鏡頭中醫(yī)院里那些護士,很坦然地跟身為克隆人的護工,聊起那些個克隆人捐出器官的次數以及他們何時終結生命等等“瑣事”時,笑瞇瞇地,神態(tài)是那么平常。他們在想什么??大概在想“他們真可憐,幸好,我生下來便不是克隆人”吧!
是的,多數人們不會去多想別的。因為一生只有一次?;旧?,生命之簽,只在生下來那一刻,便抽好了了。既然我命已定。所以,如果我是好命,我就沒有必要以同理心再去同情那些沒有抽到好牌的人——那是他沒抽到,與我無關。而那些不幸拿到爛牌的人,不幸生下來便抽中爛簽的人,能怎么辦呢?在周圍普遍的冷漠下,在確實又怪不到別人頭上的情況下,能怎么辦呢?只好默默活下去,完成自己應有的使命。
所以,那些嚎叫“他們怎么不逃走”的影評人們,你們覺得,他們除了完成使命,還能往哪里逃?!
這事情到最后,最好的發(fā)展只能就是克隆人集體起來造反,以跟人類廝殺,獲取生存權了。
第二層,
好些人說,后天的努力,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容貌可以改,貧富可以換。。是的,個體與個體之間,尚且有希望通過“努力”來撤換命運。然而,退到底,有誰能違抗自己天生的宿命?——對于人類來說,天生的宿命就是都要去死。從我們目前所屬的時空層次來講,這一點真是無可更改。
從整體上來說,難道我們不是那些克隆體么?
難道我們抗拒命運,有用么?
我們向天哭嚎千萬次,像劇中男主角那樣地嚎叫、抗拒命運的不公?,F實還是無可奈何的,我們還是大踏步、被迫邁向死亡。
人類不想離開——去的地方越多、見得東西越多、經歷的越多,越不舍于人世。死這個字眼,光想一想,就好可怕。
我們不愿去想這一點,好些人抱著很大的幻想,以為這件事我可以克服。所以我們貪婪、自私,我們盡可能延長自己的生命,哪怕以剝奪他人生命的方式來換?。∷晕覀內巳擞袨橥踔?,人人都想要經世濟國,擠擠嚷嚷,不肯罷休。所以我們甚至要造出“克隆人”,來解決我們自身的生存問題——即使這說到底還是以命換命。
我們難道不知道?困擾我們的,推到最根本,只是關于“生命”的命題。
如果生命注定是以朝露的形式存在。那我們人類的命運,就無可更改。
所以,這電影教會我們什么呢?
第一,生命是短暫的,每個孩子生下來,就應該被告知這樣的現實道理,然后,把一生倍加珍惜而盡可能愉快地度過去。
第二,無論抽到了什么牌,生命都是平等的。抽到好牌的人,別只顧得意——不然細想生命,又有何意義,得意也好失意也好,都是要死——不如多以同理心去幫助牌不那么好的人。一來,可以從整體上,延續(xù)人類的生命和價值。二來,否則牌不好的人,也許會積聚起很大的力量,一舉趕走牌好的人,重新洗牌發(fā)牌?!脫寠Z來獲取生存權,代價只能就是廝殺。
說到底,這片子的主旨,雖然沒有明講,無非還是一個“尊重(生命)和(生命)平等”的主題。英國電影里現在很少強調“抗爭”??磥磉@一百多年來,他們顯然又進步了不少。
希望我們也進步快一點。
2 ) 別讓我走
他們是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為了人類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為了別人的生命的延續(xù)。窗外下著小雨,那樣凄婉,冷冷的。老師哭了,任何一個擁有人類感情的人都會忍不住辛酸,面對這樣的一群孩子,面對他們被寫好的結局。熒幕上給出了一個銅制的人頭像在雨水中依然用那樣澄澈的表情面對一切,這就是那群孩子面對世界的方式吧,善良,無知,單純,無奈,透著柔弱。
3 ) 讓我像棵樹,倒下即是墓地。
悲觀者會愛這部片。
故事很灰暗,懷舊式的科幻包裝骨子理透露的是閉上雙眼的絕望,如同眼前是長而深的隧道,我們卻在未進隧道前就閉上雙眼,只剩呼嘯的風。我們真正的眷戀的東西,一旦失去,僅剩的只是脆弱和無力。
開始的過程中我曾想將自己代入到三位主角身上,卻始終只能保持著一種旁觀他們可憐他們的狀態(tài)。如同老師露絲,如同那些旁觀者看待他們的表情,只是同情。
“醫(yī)學界于1952年有突破性的發(fā)展以前的不治之癥全都能治愈人類在1967年的平均壽命已過百”
看完片我才能想到這句話的背后是有怎樣的殘忍。
原諒我神經大條,當看到海爾森的孩子們一個個的吃藥的時候,我才想到克隆人,才想到劇情的設定如此殘忍,其實全片完了,我并沒有為三位主演之間的感情有如何的傷痛,而是為整個這種設定感到難過.
完全英式的氣場和唯美簡至的畫面為整個故事架構好了一個完美的舞臺,而這個舞臺就如同包裝華麗而干凈的墓地,而演員也從開始孩提時的生氣勃勃逐漸變成陰郁而缺少生氣。
看整部電影就如同參加一場葬禮。
在歡樂中掙扎求存,在倒計時來臨之前揮霍僅有的一切。
他們不敢選擇,不敢反抗,沒有期望,而這種人物設定才是最為難過。
我們可以接受一切壞的環(huán)境,但是要有期望!但是這故事里沒有,它更像一個深淵,一切的設定只是為了絕望,我們花了100分鐘看一個深淵的黑暗,乃至看到我們內心深處的深淵,絕望開始泛濫。
如同看到年老的自己,沒有了與這個世界共存的勇氣,愿孤苦而死。
凱西她懷念著農舍和海爾森的一切,卻對將來沒有期望。
那段被湯美激活的短暫的期望,也被海爾森院長澆滅。
露芙,湯美,都終結了,海爾森也是,能長存下來的只是在終結前短暫的回憶。
看到凱拉奈特莉的尸體躺在手術臺上連切口都不縫上,讓我心中始終抽動,活在當下的理念的確可以將就快樂,但是并不能分割終結的理所當然,湯美下車后的吶喊,讓我瞬間眼眶濕潤,那一瞬間我內心的絕望和湯美的吶喊共鳴了。
一直來沉默的接受這種命運的凱西,在最后的對于自己的生命和他們有何不同的質疑讓我心頭顫動。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接受了種種設定,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讀書,然后工作,然后用父母半輩子的成本做首付,用我們自己的半輩子來分期。
我們的付出被抽水成只剩2成,我們何嘗不是把自己捐獻,完整的觀看了的一場葬禮,最后我們卻將尸體看成了自己,環(huán)顧周圍,我們就站在墓地里。
倒下,即是墓地。
4 ) 活著的姿態(tài)
有人說,這是個虛偽的故事,和我們無關,可我說,這就是講我們的故事。同樣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盡管我們沒從生下那天起,就頂著一張別人的臉,等著為別人輸送器官,我們卻一樣的,從生下那天起,被固定了生命的軌跡。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既定的,生老病死。只是在生和死的階段,會略有外觀上的差異。我們很難決定我們的命數,生從何來死亡何去。總說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其實說的僅僅是個活著的姿態(tài)?;虮寂?,或飛翔,或沉淪,或頹靡。
起初我們都是懵懂的,服從和循規(guī)蹈矩就是乖就是好,就可以被贊賞就不會被懲罰,就會幸福快樂。早熟的孩子往往就會失去很多,失去天真和單純。明白了生的初衷,就會去探尋活的意義。從此,世間依舊,你已不同。
總是不可或缺的,是心中的那一份沖動,眉宇間的注視,一笑傾城的脆弱,和為一個人甘愿孤寂一生的那份執(zhí)著。在其身后,默默注視,默默關愛,驕傲又執(zhí)拗,得不到卻又不肯放棄。直到有一天,緊閉的大門變?yōu)樘撗?,必定微笑著站在門口,以最優(yōu)美的姿態(tài),輕盈進入。這一生,似只為此。
可你要強大,要內心強大。即使你知道終點的方向和樣子,你知將如何倒下,但你更知你可以選擇怎樣一種驕傲的步伐。也只有內心強大的人,能耐得住寂寞,能把握住機會,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坦然面對一切,卻不輕言放棄。守候,不笑不語。
既然注定要倒下,就無需瞻前顧后。
生死之間,究竟能留下些什么?記憶會模糊,溫度會淡化,長相廝守總是奢望,彼時的激情也終將化為殘存的話題。就如同生命這一遭,或如鴻毛或如泰山,不過是心肌的一張一弛,沒有什么是天長地久,或許真的只有“曾經擁有”最為珍貴。
結局總是注定,萬事皆是如此。會不同的,只有過程。會被鍛煉的,只有內心。畏首畏尾也是活,灑脫不羈也是活。方向既定,無欲則剛。
我們遲早要分開,在這蒼茫的世間。不離不棄已是最高境界。
5 ) 意義何在?
本人眼拙沒瞧出來編劇兼原書作者石黑一雄這部作品的意義何在?
作為一部電影,畫面的確是美倫美奐,豪華演員容和精美的服裝布景讓人眼花繚亂。
作為一部電影,也是有靈魂的。不然就會變成豪華的爛片。
但是我忍著瞧了半天也沒瞧出來這片子有什么意義。
石黑一雄是一個用英語寫作的日本人。
他另一部作品得過布克獎,但是不得不說,也許只有日本人才寫得出這種看起來很華麗,實際上沒有靈魂的作品。
讀了一下Ruth Benedict寫的菊與刀。
Ruth Benedict指出日本文化先天不足,什么都是二手的,以前轉二手的中國文化,現在轉的是二手西方文化。而且很不幸,二手的通常沒有原裝的好。導致整個日本文化像沒有靈的木偶一樣。出現會多讓人很費解的文化現象。
我覺得石黑一雄這部作品又是驗證Ruth Benedict論證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不可否認石黑一雄的還是比較有才氣的,不然也寫不出這么細膩的作品。
Never let me go 里面的主角是作為器官捐獻者而生存的克隆人。
片中他們對自已的處境沒有一點反抗,僅有的努力也只是去申請一個什么不存在的死亡延期。
如果石黑一雄想表達他們也是有人性有尊嚴的,他們?yōu)槭裁礇]有反抗這種體制的勇氣?
這種事也許可能在日本發(fā)生,也許在日本文化的武士道哲學看這樣愚忠地死去是像櫻花一樣很悲壯很美的事情。
讓人很懷疑放到誕生了工業(yè)革命,經歷過二戰(zhàn),六十年代,這樣的英國社會里有沒有可能。
真的有可能把一堆英國少年關在一個學校里面,他們會害怕到一步也不會越過圍墻么。然后他們被轉送到外面相對自由的生活,真的有可能把他們按到手術臺上,一塊一塊地割么?
他們真的會這么安詳的接受這樣的安排么?
本人表示嚴重懷疑,不要說英國就算是像北 韓這樣的極 / 權 國家,也有人去沖領 事館,外逃。
為什么在這樣一個相對很放松的社會,他們一點也沒反抗?
我們只能說這也許只是石黑一雄一廂情愿的歪歪,也許石黑一雄想通過這樣一個扭曲的假設表達一種壓抑中的病態(tài)美。雖然我不得不說是很細膩,很文藝。
不過很可惜,這樣一個反人性反人類的假設,實在沒有什么意義。
最后不得不指出有一個很明顯的技術漏洞,就是作者假設只有當他們長大成人了才能捐器官,但是實際情況是很多有病的兒童也是需要器官的,為什么不在他們小的時候就開始捐呢?看來作者為了他的主角談個戀愛,也不顧實際了。還是他也不忍心讓兒童來捐器官這個設定?
沒有靈魂毫無意義的美讓人感覺很淺薄。
6 ) 只用一樣年輕,就得各式百轉千回的靈魂
這次我只想說說Andrew Garfield.
一部電影,能打動人主要有兩種方式:用故事的帶入感激發(fā)觀眾內心的情緒,或者用純粹表演征服觀眾。而用表演征服,又有兩種,一種是壓倒性的強勢,例如Meryl Streep或Al Pacino這種,另一種是在表演中大量留白,仿佛中國山水畫,剩余的空間用觀眾自己的情緒去填補。這部電影采用的是后者。
Never Let Me Go的故事是懷舊科幻,核心是抵死浪漫,也許與原著作者背景有關,透著一股東方文化中特有的“竟無語凝噎”的綿長悲愴。這種內斂的氣質很好的配合了影片的英式氣場,使其從頭至尾,演者和觀者均屏氣凝神,只讓最復雜凝重的情感緩慢流淌于精致的畫面中,達到多一分即冗的境界。
用兒童和年輕人童真無暇,朝氣蓬勃的面頰去反襯主題故事里從始至終揮之不去的死亡和宿命陰影,只需采那一雙雙流光溢彩的眼神,無需臺詞,無需音樂,就足以令人心碎。在主要演員陣容中,Carey Mulligan, KK和Andrew Garfield的三角是全片的精華。而在這三個人中,Carey 起到的是承上啟下穩(wěn)固全局的作用,KK十年如一日無長進的演技成了浮云,襯托出了Andrew Garfield灼人雙目的驚人表演。
Garfield身形極為瘦削,但如果看過Social Network就會對他表演上驚人的爆發(fā)力過目難忘。影片中他飾演的Tommy與Carey飾演的的Kathy之間的情感暗流涌動從青梅竹馬到生離死別層層疊加了接近一百分鐘,這種能量和情緒的積蓄如果掌控不好,在最后爆發(fā)處會顯得分外生硬和造作。然而鏡頭在他們的眼神,動作,甚至背影中天衣無縫的流轉,Tommy的內斂脆弱在他傾斜的雙肩和斷續(xù)的腳步里得到充分流露,成為Donor后被釋放的人性在雀躍的步伐,明亮的雙眼中得到詮釋。他與Kathy間并無太多對話交流,但靜默之時皆為傳情達意,互相依靠的身軀,緊握的雙手,乞求希望時Tommy迫不及待的向前傾的身體和加快的語速,以及得知真相時的瞬間雙手立刻去搜索Kathy的回握,這些細節(jié)有些在重復中被加強,有些前后呼應,為最后車燈前的爆發(fā)做了恰到好處的情緒鋪墊。
我并不是咆哮黨,一般在電影中看到角色聲嘶力竭的咆哮都避之不及唯恐傷了耳膜。然而Tommy第一聲哭喊出腔,就令人聽到了無邊的黑暗,對過往的追悔,對宿命的恐懼,對求救的絕望,仿佛困獸在井底作最后的掙扎,那讓人肝腸欲裂,與之同泣。下一秒Kathy的緊緊擁抱讓剩余來不及釋放的嘶吼嘎然而止,隨后只見兩個踉蹌的身影極盡全力的抓住對方,背景是即將沒入黑夜的晦暗黃昏,天地之間只有此時此刻,彼此的抵死相擁才能被當做延遲冰冷死亡的那最后一點溫暖。
我等了好多年,終于又得見這樣一幅用表演的留白徹底征服了我,用漫無邊際的黑暗情緒徹底淹沒了我的電影。我等了好多年,才終于等到了Garfield和Mulligan這樣可以只用一樣年輕,就得各式百轉千回的靈魂的演員。只在這樣的時刻,會覺得面對一個編出來的故事,自己心中涌出的那些排山倒海的悲愴,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當然值得肆無忌憚萬種奔流。
明年是凱瑞穆里根的,小演員跟她長得也太像了吧,其實真的挺悶得
凱拉奈特莉悲催了,這部電影將她的所有缺點暴露而且是放大,丑!
演員表演不如預期,有著這樣一個超強的劇本和原著小說打底,故事開始時的美好和天真爛漫和結局時的對比如此強烈,如此一個悲劇卻被處理成如今的感情真空?導演把風景和構圖處理的很英國學院范兒算是唯一的優(yōu)點,至于風格和人物的情感對接只能用一塌糊涂來形容!但本片依舊能夠催淚!★★★★
驚悚你妹 純文藝片…
果斷5分,今年最喜歡的電影
如果要以"人人皆為捐贈者“的隱喻來解讀,本片當然可算是寓意遼遠。可惜,全片的節(jié)奏過慢,敘事風格老調,文藝腔又被科幻味沖淡,可謂一事無成。兩位女主角的演技值得夸耀,而湯米則是小時比成人演得出彩。這種獵奇飼養(yǎng)孤兒學院的黑故事,以及關于手術部分的著意描繪,讓人看出石黑一雄根性上仍屬東瀛
調調很中意,演員很中意,就是草泥馬的含而不發(fā)的情緒,文藝不是這么個憋屈法兒吧。
不論如何 是部非常美麗而且讓人心碎的電影 鄰座的女生幾乎從頭哭到尾PS 請各位不要再標記它為驚悚了 一點驚悚都沒有
把這片子當科幻片來看的人,長的都是什么神經?
一開始便是“1952年醫(yī)學出現重大突破,醫(yī)生終于能治愈過去的絕癥,到了1967年,平均壽命已突破一百歲?!?、在這樣的過去虛擬語態(tài)中,故事開始,并且一直發(fā)生在過去。原作是“英國文壇移民三雄”之一的日裔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其人曾被英國皇室授勛為文學騎士,并獲授法國藝術文學騎士勛章。
“我所不確定的是,我們和那些受贈人的人生是不是截然不同?人生都那么短暫,是不是很多人都覺得活不夠?!币粋€好劇本一個好故事一群好演員,攝影、構圖一如經典的英國電影讓人感覺美不勝收,配樂也使氣氛營造的很不錯。在這個早已安排過的宿命里,愛情又能起什么作用?★★★★
CareyMulligan演得真好 誰說這片不科幻了 如果你知道自己只是一個被捐者 一生的都在等待本尊身體衰竭并捐出器官 這還不夠科幻么
石黑一雄的這個故事太日本化了,背景和人物放在英國,怎么就那么怪異
愛有意義嗎?靈魂真的存在嗎?我們真有價值嗎?這些形而上的問題,只能令我們陷入悲傷絕望。所以我告訴自己,不要去在乎結局,不要去害怕未來。只求能愛,能與你共渡一段好時光,活在當下,心滿意足。
太傷,看得憋屈。另外有個設定不理解,每人擁有一個克隆體,克隆體到了20多歲都要接二連三被取走器官,直到死亡。難道每個原版的人(真身)一生中都會在二三十歲上得幾次嚴重到要換器官的病???就算地球生態(tài)出了問題,也不會原版都大病怏怏,克隆體個個活潑健康吧?
Andrew Garfield在Carey Mulligan身旁毫無演技可言
劇本。表演。攝影。節(jié)奏。配樂。色調。無一不考究、精確。淡淡的華麗藏在隱忍的敘述中。值得人淚水的膠片。
本來覺得這個設定太扯——人類不可能這麼殘忍。養(yǎng)著受罪又花錢的供體不如一次全部捐贈(略加統籌一個人的器官很容易一次性利用掉)。然而換個角度思考,我們不都是特權階級的“供體”嗎…影片中一次割取一樣臟器的捐贈和我們的生活何其相似。污染、過勞、貧窮、焦慮,器官捐贈變成了這樣隱晦的形式。
石黑一雄的小說確實精彩,假設了一個絕望又冷漠的世界,像那陰云密布的天。喜歡幾個角色蓬頭垢面的樣子,憨憨傻傻的,這更讓人同情。滿是懷舊英倫風的電影,卻是一部科幻片,真是奇妙。唯一遺憾的是過于文藝的調調,這么棒的假設要有更精彩的故事就好了。何止主人公,很多事情我們也同樣無能為力。
太沒力度,加菲呆若木雞,夢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