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愛怎么的怎么的
《布魯克林一棵樹》中的弗蘭西,有一次寫作文,寫自己真實的父親,一個落魄的人,一個貧窮的人,被老師責罵,說作文應該寫美好的東西。弗蘭西后來開始偷偷寫小說,寫主人公(自己的心理投射)如何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吃著玻璃罩松雞胸脯、溫室蘆筍、進口蘑菇、菠蘿奶油甜點吧等各式美味佳肴。寫著寫著她哭了,她突然為自己感到羞愧。她認識到她寫的是榮華的生活,其實字里行間寫的都是饑餓。只不過是用“這種扭曲、迂回、愚蠢的方式在寫而已。
有時候看精心炮制的大片,就有這種感受。感覺表面上是在寫一個國家曾經有的繁華,而實際上是用一種“扭曲、迂回、愚蠢的方式”,在寫自己的自卑,寫自己在現實當中如何找不著北。這也是我去年看奧運開幕式時印象不大好的原因之一。
剛看《三峽好人》,由此回想到其它一些導演的“大制作”(尤其是與該片檔期沖突的《黃金甲》來),于是聯想到弗蘭西的心路歷程,覺得二者有些相似。看那些大制作的時候,你以為你看到的是作品呢?不過是一份交給好萊塢的考卷,字里行間看到的,是迎合的欲望,和小媳婦見公婆一般的惴惴不安。
《三峽好人》的片子寫的是我認識的中國,一個廢墟和榮華并存的中國,其發(fā)展似乎勢不可擋,可是回頭看看其實還是有那么多的貧窮和落伍,壓抑和憤懣。不過正視這一切沒有什么不好。逆境中、困境中,藝術的張力更大一些。一個長期沉在底層看生活的人,浮出水面的時候才能講述一個真切的、讓人共鳴的故事。但愿賈樟柯不要因為如今的炙手可熱,最后脫離實際,最終被張藝謀化。
這片子味道淡淡的,有些乏悶,但是它所創(chuàng)造的所有那些形象都是那么耐人尋味。但是當我十七八歲的時候,我是不會喜歡這片子的,我會去向往天邊外的一切,那些遠離現實的,讓我憧憬的一切。這個年齡,也見了一點世界的模樣,故而更為關注其我們的自我是怎么一回事來,這同樣包括對國家的認同。
我想每個人心里都懷揣著一個對這個國家的印象,有的是對過去時代的回憶,有的是對現實的回避,賈樟柯最為寶貴的是他的真誠,敢去面對這個國家的一切,包括郁悶和悲觀。中國的導演有時候挺自負,有時候挺自卑,有時候是二者的相互結合。
而賈樟柯在拍電影上頭,有了他的自信。和他紀錄片《東》里的畫家小東一樣,覺得未必是大衛(wèi)的塑像才是合適的藝術創(chuàng)作題材,本土有的是富礦。你這么去想的話,就不要夸張了你認為美好的一面去炫耀,也不要夸張了你認為丑陋的一面去逢迎,“愛怎么的怎么的”。這一點那畫家和賈樟柯是一樣的。我覺得賈導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聲音。
2 ) 三峽好人
在二零零一年夏天,我到長江三峽遊覽。五年以後,我再次在銀幕上看到她真實的一面。聽到船舶傳來的鳴響,似曾相識。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再來,一連串眾生相,最後焦點落在那一個外表普通臉上卻背負著沉重的韓三明,我想,我明白了。由山西傳來的火車鳴笛聲,演變成船舶的鳴聲;從那一個站臺,慢慢走到了這一個碼頭。
是的,這是賈樟柯自《站臺》以來,最令我感受深刻的電影。當中夾雜著自己的遊歷回憶之餘,也讓我重拾導演對中國時代的情懷,和情調。我曾在《站臺》的文字裡寫過,我很喜歡他那種在緩慢的時光裡,描寫生活的細緻。喜悅哀愁,精彩平淡,都動人真切。韓三明這個人物,正正就是那種在時代巨輪轉動下,沉默寡言,實實在在活著的人。呼出一口輕煙,遠眺著這個山峽,凝望著這條江河,隨著流水,帶著船舶和希望,與生命慢慢流過。
希望找到與自己闊別十六年的妻子和孩兒,韓三明並沒有任何的顧慮。獨自一人,來到這個即將被淹沒的奉節(jié)縣裡,不斷尋找,不斷等待。在這個破落的江湖裡,找到一份負責拆卸的工作,遇到一位發(fā)哥影迷,與房東老人成好友,也尋找到妻子的哥哥。漸漸融入了這個縣城的生活,卻喜歡孤身一人看江河山峽,細聽船舶鳴聲,惦念著至親的妻兒??粗@擁有二千年歷史的城鎮(zhèn)即將在兩年內消失,作為一個外來人尋親心切的他,其實會是什麼的心情?
然後,他看到不明飛行物體在三峽上空游走。同時看到這情景的,有那一位同樣是來自山西尋找愛人的女護士。這位女護士目標明確,一到步就立即四處尋找,先到他工作的地方,最後找到了丈夫的好友,輾轉之間,有意無意之間,開始發(fā)現丈夫久久不回家的原因。同樣在這個正在慢慢破落的縣城裡,她漸漸沒有希望。那一幢我們一直認為是拆卸中的建築物,突然如火箭般抽身離去,是否意味著什麼?
除了手上的水樽,除了自己的命運,她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掌握得到。所以,在重遇他的時候,她選擇放手。男的也沒有任何挽留。這一刻,似乎連背後的堤壩都阻止不了他們的這個決定了。坐著那條遊船離去,船上的廣播正介紹小三峽的風光,也讀出了李白著明的《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好一句「輕舟已過萬重山」,在這個短暫的三峽旅程中,她卸下了一些沉重,解決了煩憂,儘管擺脫不了悲傷,但身子輕了,可以再次重新上路,離開這個傷心的白帝城,隨著同一條江河流水,繼續(xù)自己的旅途。
跟著,到韓三明了。不打不相識的兄弟興奮地說今回可以凱旋而歸並會與他晚飯慶祝,更送上白兔糖讓大家加油。他先到餐廳準備佳餚迎接,卻等了又等,兄弟最後都未能應約。這兄弟似乎沒有親人,他只好盡最後的仁義,與這條江河,一起送兄弟走上最後一程。目送他離去的時候,讓我想起那手機的鈴聲。那一首好像很懂得塵世間歡笑悲憂的流行曲,道出這三峽上人們的命途。縱使浪花無情,卻明白生命無常。
生命本無常,是故他仍然堅持下去。結果,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最後都能夠與妻子相見。丈夫很不明白,自己對她那麼好,為什麼仍要帶著孩子捨他而去?那時候年少無知嘛。有結婚嗎?不算有。現在生活得好嘛?不好??梢宰屛铱纯磁畠旱恼掌瑔??都那麼多年了,為什麼到這個時候才來找我們‥‥‥一次很平淡的重逢,一段很理性的對話,沒有激動的情緒,卻感到淚眼紅紅,哀愁萬分。
妻子對現在的生活有點後悔,卻不能隨便就走。做丈夫的也很想重建自己的家園,於是,在那幢清拆中的大廈內,與妻子一起分享那一粒白兔糖,並同時對自己許下承諾,要把她們帶回家。他決定暫別此地,回山西再賺多點錢,一年之後,再帶著希望回來。
本來打算與工友們作道別,與他們簡單的吃一頓飯。怎料在言談之間,在分享著美酒美食香煙之際,他們都想跟隨三明回家鄉(xiāng)做礦工。他們閒話不多,一下子便決定去留,並為大家的前程乾杯。對呢,這裡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值得留下的理由。寧可冒險,希望找到更好的生活,和將來。
似乎,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路了。在這個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希望的地方,在這個其實不應再有期盼的地方,在這個其實已經破落不堪的地方,賈樟柯看到了人們沉著面對當前的生活,看到了他們的堅定。當那「踩鋼線」表演奇蹟地出現於韓三明面前,奇蹟地出現於這個廢墟處處的三峽縣城面前,給予我們一種很荒誕的感覺之餘,卻為他們帶來一點生氣,一點鼓勵,一點祝福。
現在,我很懷念那年遊覽三峽的一切。那些氣勢磅礡的江河山峽,那些歷史和古跡,那些響亮的旅遊廣播,那些低沉樸實的船舶鳴聲,那些對生命堅毅不屈努力適應著時代生活的人們‥‥‥我實在不希望,將來只能夠在人民幣上,才可欣賞到她這些最美麗的一面。
潘字頭
http://www.arnopoon.com 3 ) 藝術的空白
《三峽好人》讓我回味了很久。
這個世界上的電影大體有兩種回味。一種是實在拍得太好,電影演完了,每每回憶起來,越想越好,所以就繞梁三日,回味悠長了;另一種是電影中有太多讓人迷惑不解的地方,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沒能完全明白,所以電影結束后拼命回想,想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這也是一種回味。弄明白以后,如果這些對細節(jié)的解釋加深了原主題的深度或者更好的解釋了人性的發(fā)展演變,那么很有可能就繼續(xù)回味下去,成為第一種性質的綿長悠遠;但如果細節(jié)、疑惑雖然解釋清楚了,可對深化主題刻畫人性沒什么太大幫助,那么回味只起到了把故事補充完整的功用,完整了,故事終于結束了,回味也就終止了。
我對《三峽好人》的回味,就屬于最后一種狀況。
整體說來,這部電影算相當不錯的。立意高,象三峽移民這樣敏感與沉重的現實題材,目前中國大陸的電影實在在太少了。數數近期的大陸電影,《夜宴》、《黃金甲》、《云水謠》、《瘋狂的石頭》、《大電影》等等,最終好壞不說,但在起碼在歷史責任感上它們都應該向《三峽好人》致敬。同期的《落葉歸根》盡管在題材上非常接近平民生活,用冷幽默的方式描述了社會底層的苦難與煎熬,但在厚重感上《三峽好人》仍然勝出一籌??梢哉f,賈樟柯是早已脫離了“文人小格調”的導演,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較高層次的藝術追求。在表現手法上,賈樟柯的細膩再一次展露無疑。電影中的兩條線索——煤礦工人韓三明來奉節(jié)尋前妻女與女護士沈紅來奉節(jié)尋丈夫離婚——都以極其緩慢的速度行進著,主人公的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表情都不放過。這點在看電影的過程中盡管讓人偶爾覺得無聊,但從人物刻塑造性格刻畫的角度來說卻是相當真實與必要的。當然,這樣緩慢的節(jié)奏更提高了對表演真實性的要求——演員不能靠“演”,而非得先溶入角色當中,韓三明就是韓三明,沈紅就是沈紅,對話也好肢體動作也好,他們就是在鏡頭中真實生活著,不能為了鏡頭而夸張或激動。在這一點上,兩條線索相互輝映,表現得相當精彩。除了節(jié)奏與表演的細膩,電影畫面構圖與色彩也非常值得稱道。藍綠灰的冷基調恰當的服務于主題,三峽的山水之美與拆遷中的人為雜亂作對比,“變革”的感覺單從畫面上就展露大半了。
但是除了這些“大原則”上的優(yōu)秀,《三峽好人》中的許多細節(jié)卻很讓人摸不著頭腦。比如外星飛碟,三峽紀念碑騰空而起和結尾處的走鋼絲。前兩處,在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中雖然荒謬,但拉拉扯扯總算能有個解釋,比如飛碟剛好把兩個平行故事連接起來,之后三峽紀念碑的起飛因為有前面的鋪墊就不那么莫名其妙了。至于寓意,可能是寓奇跡,也可能僅僅是壓抑故事中的浪漫一筆,紀念碑飛走還可能是隱諱的抨擊整個三峽工程的破壞性;最后的走鋼絲就需要點背景知識了,據說當年可可輪和阿地利都曾經走鋼絲跨越三峽,導演大概是想用這個細節(jié)來表達三峽大舞臺的意思:浮光掠影,人聚人散。這些令人費解的細節(jié),正是我在開文處說的“最后一種回味”:回味之后,對這些細節(jié)的寓意基本有了猜測,卻發(fā)現這些部分并沒有使電影本身增色許多,于是回味終止。
在這里,我想比照一下2006年的美國電影《致命魔術 (The Prestige) 》。電影講的是兩個師兄弟魔術師對魔術的癡與狂。一個與同胞兄弟輪流上臺享受歡呼與掌聲,一個自我犧牲自我毀滅讓復制品延續(xù)藝術生命:兩種人性都泯滅在癡狂之中。這部電影在節(jié)奏上前慢后快,前面的鋪墊與小細節(jié)行進的有章有法,盡管稱不上細膩,但詳盡總還是做到的;后面節(jié)奏越來越快,所有懸疑的解決都是以“超音速”進行的,腦子慢的如我,在還沒徹底明白的時候,故事就已經在高潮中結束了。同樣的,我也開始對影片回味——因為前因后果太混沌了,我得理清楚啊——慢慢把故事理順,前后的關聯處一一接好,這才發(fā)現故事要表達的主旨。這種人性在狂熱中的淪喪,不管是哪個師兄弟的表現方式,都與電影省略的一些空白密切相關。而對空白的回味豐富突出了主題,讓人贊嘆故事的深度,盡管也有些遺憾剪輯的急躁。
而《三峽好人》中這些“奇怪”的細節(jié)和大量的藝術空白——情節(jié)上的省略,比如韓三明為什么突然跑來找分開十六年的前妻,沈紅與丈夫之間究竟怎么開始分崩離析;情感上的斷層,韓三明為什么那么固執(zhí)與執(zhí)著,沈紅是因為新歡而決定拋棄過去奔赴新生活呢,還是抱著對生活徹底失望的態(tài)度來收拾自己破碎的愛情——在對影片主旨的提升中幫助是有限的。換個方式說,如果電影要表現一種分崩離析的社會動蕩,那這些被省略的矛盾細節(jié)不夠“大社會”;如果電影要突出的是底層人民的苦難,那么這些省略省就省了,完全可以不回想不回味。再說明確一點說,這些空白究竟是整部電影宏圖中早已規(guī)劃好的一部分呢,還是導演自己也在琢磨探索從而造成的結果?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電影所要展現的就是生活,導演的作用在于帶動觀眾的眼睛,通過他的鏡頭看見一種現象,一種存在。至于這種現象與存在究竟代表了什么,導演可能是一種想法,觀眾可能是另一種想法,所以電影就什么都不說,以無代有以不變應萬變。那在這種情況下,對于藝術的空白仍然有一個“度”的問題:究竟留多少空白才既不讓導演的聲音主宰電影,又不能說得太少讓觀眾滿頭霧水莫名其妙?怎么掌握一個最完美的度?
盡管我知道一部藝術作品在創(chuàng)作出來之后再從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而不是觀看/接收者的反映感受來分析是一種比較愚蠢的行為,但要回答上面的問題,這里還不得不從創(chuàng)作者的角度來體會一下藝術的空白。如果空白是在電影開拍時詳細規(guī)劃預留清楚的部分,那么我必須要贊嘆導演的高瞻遠矚——不管最后的效果是否理想;如果空白是一種偶然,或者導演自己心中也疑惑著,空白是解決這種疑惑的一種手段:大家一起思考去吧!那我覺得導演在藝術水平上就差了一截。當然最后的結果很可能與高瞻遠矚出來的完全一樣,但偶然畢竟是偶然,如同撞大運,自己心中沒有深入的把握理解全局,下一部電影還這么拍就可能沒這么走運了。對于《三峽好人》,我無法分析出賈樟柯究竟是哪種狀態(tài),有的細節(jié)與空白我覺得他是深入思考了的,比如沈紅老抱著礦泉水瓶拼命喝;有的我又覺得他是在“不懂裝懂,故弄玄虛”,比如最后走鋼絲的鏡頭,我就覺得十分矯情做作。我想不出來這些情節(jié)上的省略與情感上的斷層是一開始就爛熟于心的必要表達手段呢,還是一種對“天涼好個秋”的拙劣模仿,盡管最后觀眾的接受結果可能都一樣——毀譽參半,有愛有恨。
藝術的空白,到底有多空多白才最好?
說到這,我不得不提到2006年我個人非常欣賞的兩部電影:《陽光小美女 (Little Miss Sunshine) 》和《潘神的迷宮 (Pan’s Labyrinth) 》。這兩部電影的共同特色是都留下了極其精彩的藝術空白?!蛾柟庑∶琅吩谥行拿鼙l(fā)局面不可收拾之后嘎然而止,《潘神的迷宮》在現實與虛幻兩個世界游走,直到影片結束的最后一秒還讓人繼續(xù)猜測感嘆。在情節(jié)上,至少影片所展現的部分都是完整的;在情感上,兩片都做到了前后通連順理成章。盡管最近分段式電影比較流行,成為導演們用來制造懸疑帶動觀眾的常用手法,上述兩部電影卻都是依照時間順序單線行進的??蛇@兩部片子,卻都是“越想越覺得好”,越想越令人佩服導演結構安排的精妙,細節(jié)的精彩與主題的深度。這樣的悠長回味是通過與《三峽好人》不同角度的藝術空白來達到的:故事進程的完整比照結局的空白。
還有一部充滿空白的電影是我以前評論過的《大象 (Elephant) 》,該電影的空白在于“觀點”,導演不遺余力的展示細節(jié),卻絕不跑到幕前下總結性評語,一切皆由觀眾自己體會?!洞笙蟆分詢?yōu)秀是因為觀眾“身不由己”的被帶動,去主動思考,這一切都是依據導演預先的設想進行的,沒有一樣是“藝術的偶然”。而《三峽好人》中這些空白,卻好比賈樟柯在熒屏前后出出進進,作為“旁白”隱諱的提醒觀眾一下他究竟想說什么,我個人覺得稍微有點讓人反感?;蛘呖梢哉f,《三峽好人》中的藝術空白,有的地方太空,有的地方又不夠,似乎基本以隨意為主,前后沒有統一的“指導思想”。
前面說的這些對藝術空白的討論都是從創(chuàng)作者的角度出發(fā)的。從觀眾的角度出發(fā)可能這一切都不重要,只要有回味,管他是偶然的還是出于自覺的必然。何況,回味本身就是太過于個性化因人而異的東西,喜歡賈樟柯的,從心理上先接受了他的風格自然越回味越好;不喜歡的,罵一句莫名其妙或者“裝什么大瓣蒜”也就完了。至于意識到藝術空白的重要性對欣賞電影是否有幫助,我也留個空白,大家各抒己見百家齊鳴吧。
4 ) 《三峽好人》:賈樟柯怎么就這么牛
《三峽好人》:賈樟柯怎么就這么牛
祁又一
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騰空而其的奇怪雕塑、轟然倒下的高大建筑、飛過天際的UFO、地上那些被動接受著悲歡離合的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這是一部兼具著輕靈與厚重的美妙影片,我們很少有機會看得到這么有趣的電影。
看完《黃金甲》從影院里出來,我苦笑著抽了根煙,覺得張偉平竟然能把我第三次騙進影院去,算他夠狠??赐辍度龒{好人》從影院里出來,我卻深情黯淡地抽了根煙,心底涌起了一股強烈的嫉妒之情——明明都是活著的中國人,怎么人家賈樟柯就能這么牛逼呢。
很久以前聽賈樟柯說過一個話:“離開北京往南走 50公里,你就會見到世界真實的樣子”。
《三峽好人》的故事在重慶市奉節(jié)縣展開,我現在恰好就住在重慶城外,沒有那么偏遠,但我差不多明白了賈樟柯所說的世界真實的樣子是怎么回事。有些事情不親眼看一下,就永遠不會相信。當然了,賈樟柯的創(chuàng)作歷史就是中國三級城市和小鎮(zhèn)的發(fā)現史,這個用不著我多說,我還是著重說說這個片子什么地方打動了我吧。
賈樟柯之前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一種面對卑微之人的幽默感,他嘲笑的是那些小鎮(zhèn)上的男男女女,也是以前的自己。都是些很能討好觀眾、活躍氣氛的小聰明,善于觀察生活的人都能辦得到,他之前在這方面不是很自信,生怕觀眾睡過去。但這次沒有,對于那個貧瘠、無趣的世界他即沒有故作同情,也沒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甚至沒有展示一下其寬容的幽默感(僅有的一次是小馬哥學著電視里的周潤發(fā)拿草紙點煙)。作為一個藝術家成熟的標志,賈樟柯沒有羅列小聰明,硬刀硬馬地拼了100分鐘的人物和故事。
賈樟柯上一部走出山西走向世界的電影《世界》不是很成功。這次他把故事從黃河邊上挪到長江邊上,作為一個創(chuàng)作者來說,確實是個相當不好搞定的自我挑戰(zhàn),尤其是對賈樟柯這種靠生活、觀察和情懷取勝的導演來說。失去生活根基的賈樟柯電影絕對會是失敗的作品,但《三峽好人》中兩個山西人所面對的奉節(jié)縣是如此真實、鮮活、有血有肉,劇本是他自己寫的,我很欽佩他,我無法想象他在這部影片中究竟投入了多少精力,才能以一個外鄉(xiāng)人的角度把長江寫好。這或許也從一個側面證明,在北京、上海、廣州之外的那個中國,確實有其共性存在。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甚至對自己的職業(yè)生涯產生了懷疑,我們之前所鼓吹、宣揚的那一套價值觀,對這個更廣闊的中國來說究竟有什么意義?跑題了,我想說的是,賈樟柯至少幫助我這個從小在城市長大的青年看到了之前所沒有切實感受過的世界,尤其是在這部把黃河和長江聯系在一起的《三峽好人》中。
滿城盡帶黃金甲,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生塞進去的大場面和莫名其妙的金壁輝煌,還什么故事都沒講呢,演員們就已經先于觀眾熱淚盈眶了。這是一類電影,而同時在影院節(jié)目單上的,還有另外一類電影:投入大量真情實感的同時卻盡量克制,以刺激觀眾為恥以打動觀眾為榮,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把濫情留給濫情的人,在這個以嚴肅為笑柄的時代甚是執(zhí)拗地把嚴肅留給自己。
5 ) 去你媽的好人
去你媽的好人
看完《三峽好人》 有很多話想說 可又懶得敲字 幾天過去了 就象憋了一個陳年老屁 不放實在不痛快 今天放了吧
說實話影片一開始我就被震了 隨著一段悲憫 空靈 宛如天籟般的音樂(唱的什么沒聽清哈) 一個從船頭掃到船尾的長鏡頭 獻給了沉默的大多數 獻給了當今社會最普通也最底層的人們 真是絕了 這那里是拍電影 這分明是上天在憐憫眾生 中國的當代電影可曾給過在這個國家占人口百分之九十的人們一個這樣的鏡頭?賈樟柯啊 你離大師不遠了!
影片簡直是一部當代中國底層社會的百科全書 涉及的東西太多了 超出我的敘述能力 我就分成幾段瞎比說吧
底層社會中好人們的相互欺詐與齷齪:
三明被小馬哥強拉去看變美鈔的魔術
摩的小伙騙三明的五塊錢
旅店老板和摩的小伙的交易
麻老大把妹妹抵債 不肯讓三明見幺妹兒
煙酒茶糖:
個人覺的用概念和象征的符號記錄了真實的生活 煙酒茶糖四樣東西在中國人的生活里有很重要的地位 甚至曾是所有中國人奢望的卑微的幸福 三明交際時用的煙和酒 沈紅那杯苦澀的茶 小馬哥去打架前吃的大白兔 三明與幺妹兒最后在一起也是大白兔 那是他們的幸福和甜蜜 也是他們的憂傷和悲哀 發(fā)展劇情的同時很好的記錄了社會現實 一點也不做作 配上音樂很有東方韻味
超現實和三峽工程
并不覺得突?;蚴悄涿?相反覺的是導演的神來之筆
飛碟的出現可能更加反襯了三明 沈紅們的渺小與卑微 說什么超現實 不如說成荒謬吧 中國的現實難道不超現實 難道不荒謬嗎 兩千多年的縣城 兩年就拆了 當地的歷史 文化 當地人的生活馬上都將淹沒在 “浪奔 浪流”里了
說到這兒又要說三峽工程了 忘了是黑格爾還是卡夫卡說過一句話 長城是中國人作為奴隸的恥辱的標志 沒錯啊 這種強奸民意 動用巨大的人力 物力 財力 對大自然進行人為的大規(guī)模改造的政績工程 只有在中國這樣的國家產生 據說某國家某市的政府要申辦奧運 因為市民怕奧運會 會影響他們平靜的生活 不得不草草收場了 可我們呢
對了忘了問一句 現在的奧運和體育還有多少關系
有些煞筆又要說你怎么不愛國呢 我無語啊 關于三峽工程 建議大家看看 黃萬里的看法
http://zeroliu.blogdriver.com/zeroliu/1220781.html 關與那個無名建筑 據豆友說是當地政府為了紀念移民建的 本意是想建成繁體的 華 字 仔細一看還真有點象 導演讓它飛了 其實是不認可這樣的紀念 你們強奸了民意還要弄個紀念碑 這才真叫超現實 真叫荒謬
幽默 反諷 隱喻
三明去找幺妹兒時 四個光膀男人坐在床上吃面條
小馬哥問三明褲兜里是什么 三明掏出一把刀子
以及小馬哥被裝在麻袋里 真是冷啊 不知導演是否在向北野武諂媚哈 因為賈的前幾部片子都是北哥的投資
還有沈紅給人包扎傷口時 得知丈夫有了情人時 旁邊電表還是什么冒出的火花
讓人想起陳英雄 的〈〈三輪車夫〉〉 有點意思 象是生活給我們的驚喜或是打擊 甚至是無厘頭
去當地拆遷辦查幺妹兒的地址時 電腦的死機
拆房子是有人帶著防毒面具在噴消毒水 殘破的墻上有努力字樣的條幅 還有周界論的海報 和一個獎狀 (真是恐怖啊 越看越象731 要知道他們毀了多少人的生活?。?
領導摸樣的人說 準備聽我口令 1 2 3 亮 (這是領導 還是上帝?)
沈紅:江西過來的,在你們廠搞過供銷,宜昌當過水電兵,是戰(zhàn)友介紹過來的
廠長:郭斌?
沈紅:對,郭斌
廠長:這個人,我不認識 (打倒裝比分子)
也是這個廠長 對著樓下大喊 國家財產要保護哈 (再次打倒)
三明和幺妹兒和好時 擺在中間桌子上的是個綠色的暖壺 卻赫然蓋著一個紅色的蓋子 不管是否有意為之 總讓人覺得這就象三明們那離譜的愛情 婚姻 那仿佛是個錯誤般的生活 不管多么別扭 多么不象樣 它還是直挺挺的矗立在你我的面前
關于走鋼絲的人:
不要以為無數個三明們在 走鋼絲 我們何嘗不是 那些當權者 更是如此
權力 暴力 金錢的狼狽為奸
沈紅的丈夫 是當地黑社會的老大(暴力) 他的情人又是拆遷公司的老板 (金錢) 以及當地的權力機關/集團? 這是一張沒人能逃得出去的網 小馬哥為了他所理解的義 為了五十元錢 死了 他或許是他的幸福 然而也正是他的悲哀 他死的那天晚上 三明旁邊的桌子 坐著的正是桃園三結義的 劉 關 張 我想這是在祭奠小馬哥的死 也是祭奠義的消失 因為這義的背后從來都是 權力 暴力 和金錢的骯臟勾當
據說奉節(jié)縣就是白帝城托孤的地方 劉 關 張的出現也算是神來之筆吧 是雙重隱喻吧
人民幣般的海報?
三明和四川的拆遷工人說起了 人民幣上自己家鄉(xiāng)的美麗風景 很是欣慰 可又有些無奈與失落 是啊 是有 但是只能在背面 至于正面是不會留給無數個三明 沈紅的
甚至神圣的大自然的面子也不給 他們只能在背面 只能在角落里(旅店老板的新家居然在橋洞里 無語?。?當然這就是這張海報牛比的原因 這張用水印做成仿佛人民幣一般的海報上是三明 是沈紅 是自然
關于三明
他的確老實 憨厚 沉默 甚至木訥 但當他說 等我一年,我給你!的時候 當他決定回老家下煤窯 象走鋼絲般冒著生命危險去換自己想要的幸福時 他是堅毅 決絕 是有力量甚至有一絲憤怒的 盡管這背后是無盡的無奈 落寞 和悲傷 記得嗎?他的手機鈴聲是歌曲 〈〈好人一聲平安〉〉
關于沈紅
不停的喝水 吹電風扇的鏡頭 都在暗示她的性壓抑 還有一個她慢慢走過一串表的鏡頭 明顯是在說 這沒有性的生活是怎樣的難熬 當然性的壓抑象征她 失去的愛情 和幸福生活 象征了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受到的打擊 沈紅很可能和王東明在一起了 也可能不是 但她和三明都在默默的尋找自己的幸福 卑微嗎? 是的 卑微嗎?決不!
三峽好人 這好人是好欺負的人 是無權力的人 是三明 沈紅 和幺妹兒 是所有精神和物質遭受雙重壓迫的人 是主體性喪失了的人 他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為什么好端端的活成了這樣 這好人是反諷 是憤怒 我堅信賈樟柯是憤怒的 因為有大恨 才有大愛 他是絕望的 正因為充滿希望 才會絕望 而這絕望是憤怒后的清醒 是大徹大悟后的力量 總之把這樣一部記錄與批判當下社會的現實主義影片 拍的如此深刻 犀利 流暢 深藏不露 的同時還有無盡的溫情 和悲憫
賈樟柯 你牛逼大了!
6 ) 賈樟柯怎能這么牛逼?
一下午都在看三峽好人,連看兩遍
第一遍完整不停頓的看,第二遍,一個細節(jié)一個細節(jié)的分析
賈樟柯這個人精,每一個鏡頭都那么富有表現力,每一處對話都那么發(fā)人深省
第二遍,看得我無力,心情沉重
先來說一下影片的四個環(huán)節(jié):煙、酒、茶、糖
煙,是三峽民工分甘同味的奢侈品
酒,是男主角韓三明帶給親家的“禮品”,可是女人的哥哥卻說“我不是你哥,我不要你的酒”
茶,是沈紅的丈夫留下的唯一物件,找不到丈夫,她獨自品嘗他留下的茶
糖,小馬哥在赴死之前的美好向往--“老板每人給我們50塊”也是兩夫妻你推我讓的感情見證
再來看看片中的對話
1. 三明在來奉節(jié)縣的船上遇到小混混打劫,小馬哥看著他隨身的包里全是茶杯牙刷之類的,說了句“窮鬼”
可是他卻和三明一樣住在一塊五一天的唐人閣客棧里
2. 開摩的小伙帶三明來到“青石街5號”,看著一片汪洋說“中間那個土墩墩就是青石街5號”
三明要去找拆遷辦,小伙子長時間望著江面“看到沒,停在那邊的那條船,我家原來就在那底下,早就沒的了”話中透著不舍與傷感
3. 拆遷辦的人說“一個兩千多年的城市,兩年就把它拆了”
4. 開摩托的小伙把三明拉到何老板的客棧
何老板:我們住宿費每天三元,三塊錢一天
小伙答腔:啥子三塊錢一天嘛,三峽的旅游市場都讓你給搞亂咯
何老板:好好,看在小伙子名下,一塊半一塊半
小伙拉起三明:一塊二,走
何老板:好好好,一塊二就一塊二
過了一會兒,小伙子跑來跟何老板要回扣:拿錢來撒
何老板:喲,你最會幫外人說話啊,一塊錢哦,給你給你
5. 三明和拆房的民工聊天,人家問他,有沒有去過夔門,他們給他看新版的10塊錢人民幣背后的圖案
三明看過以后,拿出一張舊版的50塊錢:你看,我們老家也在錢上,這兒,黃河壺口瀑布
民工:你家鄉(xiāng)風景好美哦~
6. 小馬哥模仿周潤發(fā):現在的社會不適合我們了,因為我們太懷舊了
7. 獨臂男人去幾年前就破產的工廠找廠長討要工傷賠償,廠長在他們離開后對著下面喊到:
小王,那幾個人干啥子唉,不許拿廠里的東西,國家的財產要保護好!
8. 沈紅去找廠長問丈夫的事
沈紅:廠長,打擾一下
廠長:你是誰啊?
沈紅:我想跟你打聽一個人
廠長:我們這兒散都散伙了,你打聽誰???
沈紅:江西過來的,在你們廠搞過供銷,宜昌當過水電兵,是戰(zhàn)友介紹過來的
廠長:郭斌?
沈紅:對,郭斌
廠長:這個人,我不認識
9. 16年后三明和以前買來的老婆終于見到了面,恍如隔世,長時間一言不發(fā)
女人:你餓不餓,我去給你買碗面吃
三明:不餓......你現在好嗎?
女人:不好
三明:我對你那么好,你都要跑
女人:那時候還年輕,不懂事......早不來晚不來,為什么十幾年了你才來找我......
10. 三明和女人現在的男人坐在一個桌子前喝酒,女人站在窗外,無奈的看著
三明:我要把她帶走
男人:那看她怎么說嘛
三明:成全我們吧
男人:我看這個事也可以,但是他哥哥欠了我三萬塊錢,只要給我就行了
三明喝了一口酒,堅定的說:等我一年,我給你!
鏡頭和片段(全劇最富有靈魂的地方?。?br>
1. 開場,模糊的開場,滿船的底層生活者,他們打牌、抽煙、發(fā)呆、算命、炎熱的氣候,最后定格在坐船尾的韓三明
2. 三明跟開摩的的小伙來到“青石街5號”,鏡頭長時間停留在江面的土堆,江面下是有著兩千年歷史的奉節(jié)縣古城
3. 縣城中,有人在描油漆:三期水位線156.50M.預示著縣城在幾年后將全部淹沒,與此刻縣城中的生氣勃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4. 小馬哥學發(fā)哥用鈔票點煙,三明要給他點煙,他從報紙上撕了一條,點燃
5. 整部電影中出現最多的鏡頭:廢墟里的屋瓦,民工不停的拆,不停的砸,再到縣城中密密麻麻的還住著人的房子
6. 三明站在夔門前,拿出新版的10塊錢
7. 在廢墟中噴灑消毒水的工作人員,拆了一半的房子,遺留下半面墻,貼著瓷磚的墻壁上掛著“努力”,貼著周杰倫的海報、獎狀、屋子原來主人的照片,還有擁擠的房間格局、廚房里的灶臺,這一切,正是本片的另一個名字“Still Life”
8. 那個唱流行歌曲的孩子,扯著嗓子人模人樣的唱著“我愛你,愛著你,就像老鼠愛大米”,第一次是唱的是“老鼠愛大米”,第二次唱的是“兩只蝴蝶”,這兩支流行到爛俗的歌曲唱出了小城市中的新生活氣息
9. 那個女人,我不太能確定她的身份,是導演的暗示嗎?她男人,就是那個獨臂人,她把三明帶回家,跟男人問了些話,獨臂的男人就起身離開,女人把房門帶上,三明問:你男人???女人答:是啊,在打工的時候把手搞斷了.三明掏口袋,女人說:不要著急,等下再給.后來生活的不盡人意,讓她離開奉節(jié)縣,往廣東去了
10. 破產倒閉了的工廠、骯臟又冷清的車間,生銹的鍋爐、零件,還有獨臂男人和他的妹妹孤零零的站在濃重的光線下.沈紅拾起一把斧子,一刀劈開鐵鎖,亂糟糟的柜子里立著一袋“巫山云霧”
11. 一個穿著綠色T恤的年輕小姑娘,靦腆又羞澀,問沈紅她們那里需要不需要保姆,沈紅抬頭望了望天空,此時,有大片烏云遮日,氣氛壓抑,小姑娘低下頭,不安的看著手里握著的一把野花
12. 沈紅去找丈夫的戰(zhàn)友,他和單位的同事正在挖掘一個西漢的古墓,縣城中到處都是拆毀的房屋,沒有房屋拆,人們就挖土掘墓,亂糟糟的生活
13. 王東明家的一排手表和鐘,暗示著什么?時間嗎?
14. 大部分的縣城市民都在忙著搬遷,某個單位的領導卻在此時,花了兩億四千萬造了一座輝煌氣派的大橋
15. 沈紅終于找到丈夫,無言以對,丟下一句話:我走了
兩人來到江邊,尷尬并且僵硬的靠近,跳了一曲舞之后,沈紅跟丈夫提出離婚
16. 哄笑的民工和賣藝的樂團,極不協調又極其協調的兩個群體
17. 下雨天,三明不開工,打電話給小馬哥,在廢墟中聽到“上海灘”的手機鈴聲,廢墟的一面墻上刻著:三期水位線156.50M.小馬哥的遺像--年輕,張揚的生命的逝去
18. 何老板在大橋下的新家
19. 那個女人因為生活困難要去廣東找出路,遇到三明,三明正忙著奔波于各處拆房
20. 三明為了還前妻的哥哥欠下的三萬塊錢,決定回老家替黑窯挖煤賣命掙錢.八個民工聽說挖煤每天能掙200塊,欣然答應要跟三明一起回去掙錢,熱熱鬧鬧的和三明喝了兩次團圓酒,三明誠懇的告訴他們挖煤是拿命換錢,危險性很高,大家又舉杯,這次沒有一個人說話,鏡頭移到角落里,一個男人沉默的抽煙
再來,就是導演所強調的超現實畫面
1. 飛碟UFO,兩位主角望著飛碟,似乎并沒有讓他們太驚奇.巨大的磚塊結構轟然飛上天空
2. 小馬哥約了三明晚上喝酒卻沒出現,另外一桌,三個穿京劇戲服,畫臉譜的人,兩個在用手機打游戲,另一個在瞪著眼睛發(fā)呆
3. 最后,高空走鋼索的人.是在暗示生命只是命懸一線嗎?
最后,音樂
1. 開場和結尾好象是一樣的音樂,我聽到有“家鄉(xiāng)山高水遠”等等,聲音悠遠空曠,迎合三峽的美景,浮想聯翩
2. “好人一生平安”和“上海灘”
也許像三明這樣的人,老婆孩子都在身邊,早上進窯洞,晚上能活著出來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吧.
“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終于滔滔的江水即將淹沒奉節(jié)這個小城,正如旅游油輪上廣播的“為了三峽工程,縣城的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賈樟柯試圖尋找一種風格,他試圖表現一種文化探索、社會秩序和歷史的詩意。他從歷史高度去質疑政策之下的意愿回歸,表達對歷史的深刻的懷戀和對底層社會生活的反思。長鏡頭的鋪設一貫的樸素,煙、酒、茶、糖恰好串聯生活的荒誕和歷史的無常,而people多么善良和易欺??! 8.5
賈樟柯導演功力最強片,幾乎沒有瑕疵。時間必將證明。
三明的電話是真的。
千年奉節(jié)沉水底,三峽移民塔升空?!爸袊F在最大的現實主義就是超現實”——賈科長
幾年以后回想,覺得是一部平平的電影。
我覺得斌斌老婆喜歡上的人就是斌斌的戰(zhàn)友…
賈樟柯這輩子不會拍出比《小武》,比《三峽好人》更好的片子了吧,這兩部片子基本在賈樟柯努力的方向上做到了極致
拓展了我的華語電影認知疆域(真是太容易拓展了)。具象的自然生態(tài)和抽象的社會生態(tài),仿佛在那個十元特寫的近遠景中得到了縫合;關乎民族的縱深感,在一次次不經意的橫搖中時隱時現;家庭關系名存實亡的因果之問,在兩場尋覓中得到了自然又豐富的解答。在三峽匯入了更上游(郭斌)與更下游(麻幺妹)的人們、“煙酒茶”和唯一出字幕時未入畫的“糖”,種種有所指引的寓意化設計都透著一種自知刻意的可愛。超現實段落絲毫不讓人出戲,大概因為魔幻的語境,從那時候便已悄然而立了。
韓三明:“自己的事 哪能忘吶”
沈紅等了男人兩年,見面卻只好淡淡說了句我喜歡別人了;三明等了女人十六年,重逢也只是蹦了句你比以前更黑了。三峽不斷標注的水位線澆滅了一個女人的冀望,重燃了一個男人的期望。喝你放了經年的茶,喂我一塊藏了許久的糖,歷史變遷的背景下,半世愛恨化作一縷芒果煙、一杯團圓酒,被定格在了紙幣上。
拍得太好了!賈樟柯可不止簡簡單單什么反應中國現實和底層艱辛,這部意外之作在表達對于生活的荒誕、無常和悖謬的思考以及自身電影詩學(美學)的突圍與超越上有著極大地野心?;谫Z對于構圖以及景深更為本質的理解,導演從容不迫的用這些電影語言里最為基本的技法敘述了一個平淡卻不乏味的故事。
小馬哥的煙里吞吐著江湖,韓三明的杯中斟滿了團圓。茶香四溢卻只能品出苦澀,奶糖入口竟然嘗不到甘甜。那邊挖古墓,這邊搞拆遷,是不是昨天永遠比今天更值錢。那邊是飛碟,這邊是火箭,會不會現實永遠比虛構更魔幻。浪奔浪流,是喜是憂,江水淹沒的是一代人的變遷。我們都太念舊,所以我們看不見明天。
依然是原生態(tài)演員,不過看過了賈的之前幾部后,會對這種演員使用方式產生一點疑慮。有時候明顯看得出來那些業(yè)余演員是在“演”戲,這與使用他們的初衷是不相符的。韓三明在這里的感覺比在《站臺》里的感覺差了不少。但我還是無法掩飾對這種平靜敘事風格的喜愛。
賈樟柯是中國導演里最好的DJ,“周杰倫、老鼠愛大米、兩只蝴蝶、好人一生平安、上海灘”間接參與了一部金獅獎影片。
兩岸猿聲啼不住 你我已隔萬重山
片中韓三明留的手機號是真的,在微信里能搜到他
家鄉(xiāng)酒認不來哥哥,陳年茶表明愛已過期;芒果煙交一個江湖兄弟,大白兔換一對“忘年”夫妻。上建奇怪建筑,下挖古墓遺跡,文管局那么多的鐘表,兩千年的歷史卻只留存于紙幣。浪奔浪流的時代,《好人一生平安》就是笑話;金錢至上的社會,《兩只蝴蝶》結局注定分離。立于故土思故土,憤恨難消;站在家鄉(xiāng)望家鄉(xiāng),山遙水遙……
因為中國的這種超現實社會狀態(tài)不適用鏡頭能捕捉的...
失去妻子的人苦苦尋找妻子卻空手而歸,有妻子的人卻有意無意躲著妻子。人最大的矛盾,就是你想要的,卻得不到;能得到的,卻不想要。
不要以為你是大學生你就不是“三峽好人”,不要以為你是白領你就不是“三峽好人”,不要以為你是所謂的“精英”你就不是“三峽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