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顯然借鑒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兩生花》的情節(jié)設置和結構,引入的照相機和攝影DV元素也很可能借鑒基氏的另一部電影《影迷》,還帶有著一些法國新浪潮鏡頭轉場的靈氣和迷影色彩(打電話不發(fā)聲、看泰坦尼克號、最后的八部半的車輛布置),乃至片名也沾到安東尼奧尼的一部電影《蝕》的邊。
首先,影片敘事結構復雜,帶有著奇幻色彩。法國文學批評家茨維坦·托多羅夫在《奇幻文學導論》里對奇幻的產生提出了3個條件,2個強制條件(1是迫使讀者將表現的世界視為現實自在的人類世界,并迫使讀者對講述的事件猶豫不定,不知該做自然解釋還是做超自然的解釋;2是讀者必須采取某種閱讀態(tài)度,既對作品拒絕寓言的解釋,也拒絕“詩意”的解釋),1個非強制條件(讀者與作品中處于猶豫不處境決的人物認同)。用在這部電影上的確有很多闡釋空間。影片的敘事視點、聚焦方式、敘事的編織策略完成了現實和夢幻的雜糅,給予了觀眾不同的解碼空間。
回到該片,通過胡小斌之口進行的一系列不可靠閃回敘事和雅男的追尋視點,將兩個雅男是否存在的事實攪得撲朔迷離,在中途我們雖然可以看到雅男見到另一個跟自己一模一樣的照片,但結尾在不同畫框內表現佳娘和雅男,沒有將她們放在同一個關系畫框內,又讓真實與幻想無法蓋棺定論,最終借由交通疏導廣播的聲音將開頭和結尾形成一種環(huán)形敘事。在開頭雅男出場時遭受的車禍就是結尾將佳娘撞倒的同一輛黃色出租車。這種環(huán)形敘事,我認為可以做兩種解讀,一種是自我的分裂,表達生存的焦慮(不僅是雅男和佳娘,還有胡小斌的敘述詭計);一種則是導演試圖將女性的生存處境普遍化。
我主要從后者的角度進行解讀。導演以她們的際遇折射出一種現代都市女性逃脫無果的殘酷命運,或是作為遭受強奸凌辱的底層女性,或是成為依附商業(yè)大款的情人;無論是哪一種可能的階層,都在都市社會中飽受相似的心理折磨。在描繪兩人的命運時,雖然社會身份地位不同(但其中相同的一點是沒有職業(yè),佳娘沒有正當職業(yè),雅男從歌舞團辭職,這可能是99年左右的普遍現象),但設置了對照的情節(jié),比如女人讓男人受傷后用吻去撫慰傷口,結局是遭受欺凌或背叛;種種說明的是階層的不同并不能給女性帶來新的改變。由此我總結出來的影片主題之一可以說是為都市里女性的兩種不同階層身份選擇下的生活進行預演,通過影像上巧妙地對照,詮釋了都市對人們尤其是女性的異化。
大主題是都市社會生活里隱秘的心理體驗,導演對都市的態(tài)度通過鏡頭調度和情節(jié)設計躍然紙上。第一個態(tài)度是對都市帶有著玩弄般的戲謔。對都市的描繪主要表現在胡小斌的閃回敘事里,每一個橋段都以喜劇口吻講述,講述極盡傳奇色彩和黑色幽默,比如介紹照相館的三人組時編織了許多諷刺場景,父親的靈堂里還有人玩著游戲機。
影片的場所大部分是處于有些陰暗的影調,避免光鮮亮麗,而選取質樸的生活場景,極力想渲染出一種隱藏著罪惡的質感。還通過各種指涉不斷地與流行文化、經典元素對比、解構,比如將原子彈的爆炸畫面和舞廳里的狂歡畫面相剪接體現出對享樂主義的反諷,比如將流行說唱融進一小段插科打諢的橋段里。
第二個態(tài)度是對都市社會的批判。都市社會淹沒了個體的理想,逼迫著人們融進社會秩序之中。最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胡小斌和佳娘在出租車上談話,兩人正在談的正是各自的理想,一個是成為明星演員,一個是成為攝影師,這時街道上霓虹燈光的投影慢慢地從車的前窗底部向上延伸,這種如火般的理想主義式的熱情,慢慢淹沒了他們兩人。這種彌散在整部影片的卑微而不現實的理想主義,如同燈火的投影那般虛幻,因為都市的人們沉溺在“掙錢”之中,并其被束縛、壓抑,只有當雅男在轎車上的大聲吶喊、佳娘在山坡上大聲呼喊時才煥發(fā)出彌足珍貴的生命自由。影片里兩次提到對高級餐廳和舞廳的看法,當被問到“喜不喜歡這兒”時,他們的回答都是“不太喜歡”。都市生活開辟了“有閑階級”和娛樂狂歡的場所,以應對在都市里可能出現的像李國豪擦鞋子潔癖這樣的各種強迫癥和精神病癥。這些場所的宣泄無法徹底驅除都市人內心的焦慮,這些焦慮變換為影片中隱約著不安和緊迫、交疊著輕松和狂歡的質感。這就體現出了影片為呈現被都市生活壓抑的心理狀態(tài)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獨特的影像風格。利用配樂的聲畫對位效果和畫面轉接,影片氣氛時而輕松俏皮,時而恐怖狂放,我認為這是意指著都市生活不穩(wěn)定的感情流動和深埋在都市人內心的焦躁、抑郁心理。主觀鏡頭和搖晃鏡頭的反復使用,光線和煙霧的精心營造,導演盡力去呈現一種心理的影像外化。但導演對都市生活是否都完全失望了?在雅男和佳娘的自由吶喊之中,他們走向了各自的困境;但最后結尾雅男面前出現了佳娘,那一個緩緩走來的身軀雖然帶著血跡斑斑,卻透露出最后堅強的光輝。在佳娘倒下之后,鏡頭交替出現雅男的正面鏡頭和背影鏡頭,這種匪夷所思的剪輯(非常驚喜的利用視線的剪輯手法!?。。┦寡拍锌匆姷姆路鸩皇羌涯?,而是自己的陰影,自己的另一種人生;此時雅男流下的淚是對佳娘敢于沖撞現實打擊的感動,也是自己心境的告慰。
第六代導演在國內是一個特殊的電影人群體,相比較第五代導演,他們的創(chuàng)作手法更加的犀利先鋒,且不受約束。以至于很多時候,第六代導演們談及創(chuàng)作的時候,會讓第五代導演感到驚訝。電影還可以這么拍,這樣也能算拍電影?這種驚訝不僅僅來源于第六代導演們由于經費不足而只能“赤膊上陣”的尷尬,更是由于第六代導演們擁抱西方電影世界的程度遠遠大于第五代。他們與西方電影世界融合的時候,似乎更加完全。
然而這樣的現狀也造就了第六代導演本身對于創(chuàng)作的局限性,他們過分地側重于展現底層人物掙扎的群像卻忽視了一個正在崛起著的時代大背景。第六代導演們普遍覺得小人物與大時代總是相悖的,好像也沒有融合的必要,這種對立一直存在且無法消解,終使得第六代導演習慣了自己的一種審暗思維。尋找必定找不到,改變必定被壓制等等。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下,我們看看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以及這位第六代導演,意思就略有不同了。
王全安的處女作《月蝕》是一部文藝片,王全安對于本片的定調以及拍攝手法一定程度上都可圈可點,然而更讓觀眾們感覺到驚喜的莫過于王全安通過本片展現出來的主題并不灰暗,這與很多第六代導演喜歡的暗調主題差得很遠。如果說第六代導演們的整體思想是迷茫,那么王全安在本片中的思想就是突破與尋找。
《月蝕》說的是一個不安分的女人的故事,九十年代的時代背景中,人們對于物質的渴求比當今更甚。在這樣的前提下,拜金成了部分女孩的主要追求,而企業(yè)家大款可能是最吃香的名頭了。然而就在這樣得到名頭下,雅男作為一個風華正茂的女人,她與自己的大款男友李國豪的結合,一切都是那么順暢。然而這種順暢在雅男看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與此同時,喜歡攝影的胡小斌跟雅男一樣,也是一個不安分的人,胡小斌本來應該遵從父親的安排,成為一個司機,然而他卻對司機行業(yè)不感興趣。胡小斌喜歡上了攝影,且認為這才是他一直追求的東西。后來,胡小斌認識了雅男,兩個人有了交集,然而讓他意外的是,雅男像極了一個叫佳娘的女孩,而那個女孩,對于胡小斌的影響力很大。
胡小斌的到來對于雅男來說,可謂是生活的調劑,這種調劑可以讓現實中枯燥的生活煥發(fā)出來生機,而對于胡小斌來說,雅男的到來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當初佳娘離開的缺憾。他跟雅男兩個人對于生活的追求有了共鳴,一切都向著好的地方發(fā)展。
然而很遺憾,雅男畢竟不是佳娘,胡小斌也并沒有成為雅男生活的唯一,兩個人不過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小部分,他們想要新的東西涌入生活,然而卻不能正視接受自己現有的一切。雅男喜歡胡小斌帶給自己的新鮮感,然而卻不能徹底地放下李國豪給自己的物質基礎。雅男的追尋是自由的,同時這種自由也是有根基的,這個根基就如同胡小斌擺脫不了現實一樣。
胡小斌最終離開,而雅男在和李國豪吵了一架之后也重新回歸了自己的生活。這一切好像都沒有發(fā)生,但卻真的發(fā)生過,生活就是這樣,對于雅男以及胡小斌來說他們在高樓大廈之間尋找自己的安身之處,他們不想要順從眼前的一切,總想要看到不一樣的世界,然而卻一直在尋找中失望,所幸,他們并沒有因此放棄。
本片中,王全安詮釋的內在核心與其他第六代導演相比,顯然溫暖了許多,他并沒有用一種理中客的目光去審視這兩個惺惺相惜的孤獨的人。相反,導演總在不經意之間給這兩個人對于未知的渴望來一點響動。比如說那個經典的鏡頭,兩個人在車上交談,霓虹燈慢慢地浮上來。這個時候的霓虹燈看上去絢爛,然而本質確實無情且冰冷的。但冰冷的霓虹燈并沒有澆滅兩個人的熱情,他們依舊為了一個不可名狀的未來熱切地討論。這就是王全安有別于第六代導演其他人的部分。
不論是本片的絕對核心雅男,還是本片的方向核心胡小斌,兩個人雖然對于生活有著一種不滿與對抗,但是他們卻展開了一種正向的反抗。反抗生活看上去不是很接地氣,但是卻能在反抗中看到動力,看到改變的機會。即使機會渺茫,他們也要努力地抓住。他倆的生活并不是完全的灰色的,即使最后兩個人不告而別,再也沒有機會見面,然而他們自己知道,曾經的反抗真的出現過。
……
你好,再見
模仿的痕跡果然很重,最初看海報還以為是一驚悚片呢。鏡頭設計、攝影機運動都很稚嫩,還有幾處穿幫,但還挺符合處女作的感覺。故事敘述得略顯混亂,但看得還算舒服吧。節(jié)奏有點拖沓,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要撐足90分鐘的確是挺困難的。余男真是好演員。
偶憶起同學說的一件事,他要出國辦簽證,爺爺奶奶幫領照片順道在照相館照了遺照。我自有跟同學一樣的心酸情境,電影中老爺子也有要求兒子拍“遺照”,卻在臨拍的彌留之際離開了。好像剪刀手中博士要給愛德華裝手卻猝死的唏噓,又像哀樂中年里建中夫婦預先給老父購置靈冢的悲哀
王全安的導演處女作,非常出色的都市電影。中國大陸盛產農村文藝片和城鄉(xiāng)結合部文藝片,但很少有好的都市文藝片,所以,《月蝕》特別難得,都市青年的憂郁,都市愛情的迷離,都處理得非常出色。余男從這個時候開始,就是一個好演員,倒是她近年的一些作品沒有那么好的發(fā)揮了。
不知道在講啥~大概是因為一邊玩電腦一邊看電視的緣故吧
兩生花的神秘幽微哲思氣場與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相差還是很大的,如果王全安同樣的拍法放到上海可能要好很多
余男第一次拍電影就能同時駕馭野性與純澈兩種特質。年輕,但富有一種年歲的潤澤。很特別的氣質,笑起來真迷人,彼時還是以靜顯動呢。有種兩生花的感覺,而生死又在同一種迷思中連接起來,實在是奇妙的拼貼。湖面上的滑冰,馬路中的重逢,真奇妙。那個年代的電影,別有一種質地。三星半。
處女作,吳超有點兒過了不是特別舒服
仿作痕跡很重,各方面都像是在探索,但好在能看到大量迎接新世紀的神情。在新世紀的大景棚中,目光的第一次接觸來自攝影機與攝影機的對視。難得的影片當中不乏導演主動安插的喜劇段落,這在后作中幾乎消失了。
4.5
演員真不錯,片子超出期待
如果不是對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的模仿,王全安的處女作就太驚艷了
其實不夠四星的,但是剪輯真的很棒,雖然編劇是想起一出是一出。吳超如果不學葛優(yōu)的話戲會好很多。盡管是表現主義風格但是竟然也透出了對時代的記錄,難得。照相和DV都是頗具闡釋空間的東西。夜景拍得一般,但是那個霓虹燈緩緩升起的鏡頭真的很好很好和很好。
what the fuck?
拍于上個世紀末的北京的一部電影,王全安似乎拍出了一個存在過的時空,那時我在北京上學,電影中的街景我看著特親切,跟我的記憶幾乎完全一樣,那感覺就像我也存在于這部電影中似的。電影中所有年輕人的夢想都破碎了,他們有的死了,有的去遠方了,有的開始過日子了……
中國僅存的好導演與好演員
盡管是水中刀+兩生花。
從這部看之后的幾部王安全,他的轉變還是很大。這部里面的激情迷惘的都市生活和內心變化很微妙也很有看頭
有點意思
在最后 ··為之一振···我害怕了~
余男的片是同一種風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