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恐怖分子》:楊德昌在你心底放冷槍
一
2007年,被稱為“臺灣社會的手術(shù)刀”的大導(dǎo)演楊德昌去世,享年六十歲。
一年后,他的前妻蔡琴出了一張名叫《不悔》的專輯,專輯中有一首歌叫做《給電影人的情書》,由香港導(dǎo)演羅啟銳作詞,李宗盛作曲。這首歌里有幾句歌詞:
人間不過是你寄身之處
銀河里才是你靈魂的徜徉地
人間不過是你無形的夢
偶然留下的夢塵世夢
以身外身做銀亮色的夢
以身外身做夢中夢
我一直覺得蔡琴的這首歌是在唱給楊德昌聽,斯人已逝,那些過往婚姻中的糾葛也早在時間里被風(fēng)吹散了。很難說在蔡琴的心里究竟還有多少對楊德昌的怨恨,但可以明確的是,作為這個世界上最了解楊德昌的人之一,蔡琴深知楊德昌的離世對臺灣電影意味著什么,對中國電影意味著什么,對電影這門藝術(shù)意味著什么。
楊德昌去世時,蔡琴在公開信里寫道:“作為一個曾經(jīng)的伴侶,我們一起年輕過,奮斗過;作為一個女人,他給我的寂寞多過甜蜜;作為一個觀眾,我們痛失一個銳利的記錄者;時間會給他所有的作品一個公道,他的付出不會寂寞。”
不知道楊德昌泉下有知,心里會生出怎樣的波瀾。
在說這部《恐怖分子》前,突然想到了這首《給電影人的情書》,就算是對大師的一種緬懷吧。
二
華語影壇好導(dǎo)演不少,但稱得上大師的,寥寥無幾。
有人說中國最好的導(dǎo)演在臺灣,我深以為然。就算“大師”的標準再高,侯孝賢和楊德昌都足以占據(jù)兩個席位。
侯孝賢講的是自己對世界的感知,而楊德昌拍的是自己對生活的體驗。這兩人之間很難比出高下,但于我而言,會更喜歡楊德昌一點。
很多時候,楊德昌像是個孩子,天真爛漫地注視著身邊的一切,貪婪地用眼睛記錄著他所看到的這個社會。他又像是一個歷經(jīng)無數(shù)滄桑的老者,敏銳地捕捉著生活中所出現(xiàn)的那些不易察覺的危險因子,用冷漠的口吻告訴人們世界的真相。
而在《恐怖分子》這部他早期的影片里,四十一歲的楊德昌用自己精準而又極具想象力的鏡頭語言審視著這個看似平靜而又異常躁動的社會,在他的鏡頭里,臺北不只是臺北,更像是末日前的龐貝,處處彌散著危險的氣息。沒有人能做到心境平和,每個人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卻又都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
三
李立中和周郁芬的婚姻,像是一杯沒有味道的白開水。
周郁芬寫作,李立中并不關(guān)心她寫些什么。在周郁芬因?qū)懽鳑]有頭緒而苦惱時,李立中只會說:“放輕松嘛,寫個小說怎么會變成那么要命的事呢?”他不知道,對于周郁芬來說,寫小說并不是要命的事,和丈夫無話可說,過著沒有變化的生活,才是要命的事。
周郁芬在影片里寫過這樣一段話:“那天是春天到來的第一天,如果你了解季節(jié),變化只是一種輪回的重復(fù)。這一年春天和往常沒有兩樣,對他們這樣一對夫妻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
影片沒有說“最大的問題”是什么,但所有的觀眾都會明白,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兩樣。
而李立中恰恰就是這樣一個“沒有兩樣”的人。在醫(yī)院工作的他似乎沒有什么愛好,每天機械地重復(fù)著前一天的生活。他的生活早已模式化,連每天在衛(wèi)生間的洗臉的時間,都像是固定好的一樣。楊德昌多次給出李立中在衛(wèi)生間洗臉的特寫鏡頭,在暗紅色的燈光下,水流的聲音似乎放空了他內(nèi)心所有關(guān)于人類的情感,他像是一臺機器,似乎感覺不到壓抑,熒幕外的觀眾卻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李立中在工作中也不算是個成功的人。沒有背景,又不善言辭,小心翼翼,卻難得到升遷。在組長因病離世后,他耍了滑頭,本想借機爬到組長的位置,卻功虧一簣。這樣的小人物在我們身邊不知道有多少,但他們似乎從來沒有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里。他們實在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淡的不能再平淡。
周郁芬和李立中剛好相反。
以寫作為生的周郁芬,大抵是個理想主義者。她不愿生活在無窮無盡的輪回反復(fù)里。就像她在后面一長段的獨白里所說,她結(jié)婚是為了新的開始,寫小說是為了新的開始,想要生孩子是為了新的開始......她做什么都是為了新的開始。
“新的開始”看上去并不是一個難以完成的目標,但對于李立中這樣一個丈夫來說,恰恰是難以實現(xiàn)的。
四
小沈出現(xiàn)了。
小沈這一角色的出現(xiàn)的一點也不突兀。在李立中和周郁芬的夫妻生活里,他的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必然事件。
年輕時小沈就和周郁芬有過一段感情,也正是因為小沈娶了別的女人,周郁芬才嫁給李立中想要一個“新的開始”。如今小沈離婚創(chuàng)業(yè),和周郁芬重遇,也就為舊情重燃制造了機會。
而比舊情更加重要的,是小沈?qū)χ苡舴业睦斫狻?br>
說起周郁芬的小說,李立中一無所知,他會費解“寫小說怎么會變成這樣要命的事”。而小沈會告訴周郁芬他看了她的小說,而且覺得其中一篇的主人公就是自己,并且為過去的事表示遺憾。
李立中尊敬周郁芬,待周郁芬很好,但顯得是那樣客套而疏遠。而小沈?qū)χ苡舴覄t是一種骨子里的欣賞,他夸贊周郁芬的能干,并邀請她加盟他的公司。哪種相處模式對周郁芬更加受用,是顯而易見的。
于是在兩人第二次見面的時候,對話越來越曖昧,笑容也越來越多,鏡頭轉(zhuǎn)接,從面對面的談話變成了兩個人赤裸地躺在床上,也自然地?zé)o話可說。
在這里,楊德昌對于敘事手段的掌控嫻熟到無以復(fù)加,作為一個故事的敘述者,能這樣凌厲卻自然地傳達自己的想法,實在是一件令人驚嘆的事情。
在《恐怖分子》里,鏡頭的切換讓人眼花繚亂,有的時候讓人不得不感慨,兩個鏡頭連在一起,在楊德昌這里不是加法,更不只是乘法,簡直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阻礙。作為一個真正的電影大師,他對蒙太奇手法的使用,神乎其神。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影片中那段以《Smoke get in your eyes》為背景音樂的蒙太奇,在黑暗的房間里,音樂聲想起,被母親帶回家的不良少女淑安在靜謐中躁動,她的母親也不知在思索著什么。突然鏡頭一轉(zhuǎn),淑安的照片一張張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攝影男孩小強和他的女朋友出現(xiàn)在畫面里,音樂在一片狼藉中戛然而止,留給觀眾無限的想象空間。
五
作為一部多線敘事的教科書式電影,不良少女淑安的線和攝影男孩小強的線雖然沒有李立中那條主線那樣強烈的戲劇沖突,卻是推動整個故事進行下去的重要線索。
在偶然拍到從犯罪現(xiàn)場逃走的淑安后,小強瘋狂地迷戀上了這個女孩。實際上,小強迷戀的可能只是他相機所捕捉到的那個淑安,那個看上去純凈清澈,又帶著一絲叛逆的淑安。
作為一個富家子弟,小強最向往,或者說最難擁有的,就是叛逆的自由。即將服兵役的他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了那種無法掙脫的拘束感。而看到在警察眼皮子底下逃跑的淑安,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看到了自己永遠不能去過的生活。
可是幻想終究是幻想,淑安和小強本就是兩個世界的人。小強心中的悸動也只是單方面的意淫,淑安偷走了他的相機,也帶走了他對于理想世界的最后一絲惦念。
于是小強找回了自己的女友,他明白現(xiàn)實中的幸福才是有跡可循的。
可淑安早就打亂了別人的現(xiàn)實。在家百無聊賴的她用一通騷擾電話徹底毀滅了李立中和周郁芬本就搖搖欲墜的婚姻生活,這樣的安排看上去荒誕,卻又十分巧妙。
六
淑安電話響起的時候,楊德昌給了一個空鏡,在沉悶的電話鈴聲下,我們看著空蕩蕩的家具,仿佛看著周郁芬那張木然的面孔。
接到電話后周郁芬離開了家,離開了這個讓她看不到新意的生活。
李立中什么也不知道。他不懂周郁芬為什么會離家出走,也不懂周郁芬離家?guī)滋旌蠡丶覟槭裁匆帐靶欣詈退志?;他不懂周郁芬為什么會因為小說寫不出而苦惱,也不懂周郁芬為什么想要一個新的開始。
在李立中的生活里,所有的一切都是陳舊的,哪里有新的開始呢?
在周郁芬離開李立中之后,她的小說獲得了成功,像是一種諷刺,直到這個時候,李立中還從來沒看過妻子的小說。
小強卻發(fā)現(xiàn)事情的來龍去脈,一直偷窺著淑安的他知道那通電話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告訴了李立中事實的真相。
知道真相的李立中還是不明白,為什么周郁芬不愿意相信他,為什么周郁芬要離開他。
他在影片中說周郁芬“喜歡好東西,喜歡舒服的生活,可他給不了”,事實上他完全不知道妻子想要的是什么。
人與人一間最怕有座巴別塔。
七
失去了妻子的李立中也失去了升職的機會,本該成為組長的他并沒有得償所愿。
他不懂這個世界的規(guī)則,于是他活得擰巴,過得糾結(jié),總是被生活壓得抬不起頭,帶著一張撲克臉度日,最終連怎樣去笑都忘記了。
所幸他還有個做警察的朋友,而這個朋友有一把槍。
在影片的最后十分鐘里,他拿著槍殺死了不讓他升職的主任,殺死了小沈,也把槍對準了戲弄他的淑安,可一聲槍響,我們才知道,這一切只出現(xiàn)在周郁芬的夢里,李立中殺的,只有他自己。
當蔡琴的《請假裝你會舍不得我》的歌聲響起,李立中倒在警察朋友家的浴室邊,頭上流著鮮血,卻像是早都已經(jīng)死了。
殺死他的,是沉重的讓他喘不過氣的生活。
只有生活,才是真正的恐怖分子。
在恐怖的日常生活里,人人都是恐怖分子。當恐怖分子在空氣中擴散,伴著影片中出現(xiàn)的那些嘈雜的車聲、犬吠,我們才會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多么地脆弱,生活中那些看似微小的瑣事是多么地致命。
八
《恐怖分子》1986年上映,那年繆騫人二十八歲,李立群三十四歲,金士杰三十五歲,楊德昌三十九歲。
那是最好的時代,我們現(xiàn)在眼中的老戲骨李立群、金士杰在那時就已是戲骨,楊德昌那時也還風(fēng)華正茂。
繆騫人那時已結(jié)束了和周潤發(fā)的戀情,拍了《投奔怒?!?、《最愛》這樣的電影,拿到過香港金像獎和臺灣金馬獎。而如今她早已嫁為人婦,成為那位拍過《喜福會》的王穎的妻子。相信很多人年輕人并不知道繆騫人的名字,也沒見過她的傾城之姿。
那時的臺北在楊德昌眼里像是李立中的生活般壓抑。人們?yōu)榱松嫋|奔西走忙忙碌碌,卻似乎得不到快樂,不安和躁動掩藏在平淡下面,透著格外的恐怖。
時間過去了三十年,我們的生活似乎也是這樣。
三十年過去,好像并沒有出現(xiàn)周郁芬口中新的開始,所有的一切還是一如往常。
可生活總在繼續(xù),即使沒有新的開始,也不能止足不前。
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展映了這部電影,影片結(jié)束的時候全場起立,掌聲足足持續(xù)了半分鐘之久。
真正好的電影,是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的。
以上。
本文首發(fā)于:電影爬蟲
2 ) 還是開始反恐吧
上周末看完了老楊的另一部《恐怖份子》,這是一部86年的老楊的早期影片,隨后我也大概瀏覽了一下豆瓣上其他人的評論,感受頗多,記一篇。
臺灣當年的獨立電影的興起,造就了數(shù)位華語影壇的不朽大師,楊德昌也是其中我最敬仰的一位。也許是老楊早期作品的緣故,整部作品是一出徹頭徹尾的悲劇,情節(jié)雖然晦澀且灰色,但卻秉持甚至奠基了老楊的世界觀和生活態(tài)度,我對影片的評價是滿分。
故事是老楊一貫的臺灣城市生活,主流、尋常、平淡的角色和人物關(guān)系,男女主角是中年夫妻,女的是小說作家,男的是在一家醫(yī)院或研究所(并不重要了)供職的一名職員,幾名配角也身處社會各個階層,“喜愛”攝影、生活荒唐的富家子弟,叛逆且走上犯罪道路的女青年,創(chuàng)業(yè)中的中年男子等等,各個人物關(guān)系或混亂或蹊蹺,彼此相關(guān)互為導(dǎo)引。所有的人物都在老楊諷刺之列,并且是激烈辛辣的諷刺,因為人物幾乎涵蓋了當時臺灣城市社會的全體青年和中年階級,也表現(xiàn)出了老楊對于身處環(huán)境的觀察、憂慮、鄙夷甚至是憤怒。業(yè)內(nèi)稱老楊為“臺灣城市社會的手術(shù)燈”,是個極為貼切的稱號,他通過絲毫不修飾的鏡頭揭開一個個那么尋常的景象的表面,讓我們看的一清二楚究竟哪里需要動刀,但他自己卻從來沒說明任何主張,只是把燈靠近,讓鮮血淋漓的病態(tài)現(xiàn)實變得無比刺眼。
與后面的《麻將》和《一一》不同的是,當時還不到40歲的老楊,心中那團熾熱的怒火燃燒的無比猛烈,以至于讓人感到他毀滅和破壞的欲望,要遠遠強于年長后拯救和保護的殷切又溫暖的心愿。所以,這部影片帶給我們的更多是無奈甚至心痛的壓抑。很多豆瓣評論一如既往,都在表現(xiàn)被老楊的陰冷氣氛打擊得寒戰(zhàn)不已的模樣,“捂著心口看完”,甚至表示“我們?nèi)巳硕际强植婪葑印钡鹊?。我的看法是,這是一種誤解的,并且無益的反應(yīng)。
首先,人人都是恐怖分子這種感想,應(yīng)該是明顯的情緒化不理智的論斷,我可以理解如果你是“捂著心口看完”的情況下,自然就被催眠從而產(chǎn)生了女性化的絕望,但是,這不是老楊的本意。本片為什么叫“恐怖分子”,我想談下我的理解,乍看起來,最像恐怖分子的似乎是那位破碎家庭中成長起來的以詐騙和殺人為生的女孩,再看下去,頭腦天真的富家子也讓人無甚好感,自己開公司、一直覬覦女主角的老板,甚至是精神痛苦看似受害者的女主角也都乏善可陳,所有這些人中,男主角無疑是一號悲劇人物,一生謹慎小心的保護著自己認為“珍貴”的東西——“出色”的老婆和“事業(yè)”?!皟?yōu)秀”的女主角當年意外嫁給他,他便如履薄冰般的度過著每一天的家庭生活,而為了“事業(yè)”,他更不惜殘忍的出賣自己多年的好友。最終一切都鬼使神差的崩塌的時候,自然而然他也迎來了毀滅。片中人人都是恐怖分子,這我同意,但想得再深一點,所有人無不存在一個共同的特征——自私,而這似乎成了亙古不變的人性根基,以至于很多自認為善良的人都從不承認,甚至將這個特征描繪成生物本能,無可避免,無可厚非。正是這種現(xiàn)狀,這種心理,造就了一大批一大批的恐怖份子,造就了如今這恐怖的城市,恐怖的城市又委托恐怖的父母們繼續(xù)不停生產(chǎn)著一批批嶄新的、朝氣蓬勃的下一代恐怖份子。老楊對于此的仇恨體現(xiàn)在本片出色的結(jié)尾上,男主角的絕望,讓他有了爆發(fā)的沖動,終結(jié)一個個令他墜入深淵的人的臆想(不能不讓人推想到作者本身的毀滅欲望),最終也讓他萬劫不復(fù),雖然咎由自取,但整個城市除了少了自己這個不起眼的人物,絲毫不變,殺死自己的恐怖份子們和恐怖的城市都完好無損,并繼續(xù)了。自私,才是唯一的、真正的恐怖份子,如果你沒有被吞噬,仍然堅強的保留著原始的心,那就能做一個老楊一樣的匡救紅塵的善良份子,當然,現(xiàn)實是幾乎所有人都是恐怖軍團的一份子。不能直面、不能看透“自私”二字的觀眾,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看懂這部影片的。
其次,對于老楊的冷漠,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世界觀更加冷靜理智的原因,我一直對于老楊這種毫不掩飾毫不幻想逃避的態(tài)度抱有一種感激的心情,如果沒有一盞這樣精準且客觀的燈,人們似乎一直都沒有動力去直面周圍和自己本身,那這部影片的悲劇就會不停的在現(xiàn)實中重放,那時候血灑得到處都是,會讓你更無處躲,無處逃。因此,有時間用痛苦和震驚表現(xiàn)自己的天真,還不如用來思考一下怎么才能變得堅定,變成一個致力“反恐”的戰(zhàn)士,來繼續(xù)走完這少數(shù)人的路。對這個社會和人性看得越透徹之后,都會明白老楊其實是一個無比堅強和積極的人,只有這樣的心,才會把周圍的荒唐盡收眼底,才會把這些荒唐展示給大家,才會有《麻將》和《一一》里的美好理想。因此,我們對于老楊的“冷”,更應(yīng)該報以熱血沸騰的希望的共鳴才對。
楊德昌先生的在天之靈永不孤單。
3 ) 每個人都是恐怖分子
楊德昌素以冷酷著稱,這在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時就領(lǐng)教過了,至今還把它看作華人電影的頂峰之作。其兇悍可以用喬納兄的一句話來說:“四個小時的積蓄,一刀刺出,整個世界,土崩瓦解?!薄犊植婪肿印凡皇恰蛾魩X街少年殺人事件》那樣的史詩式的巨作,時代背景可以忽略不計,雖然有人從中看到臺灣的變遷。
大多是些瑣碎的小事。醫(yī)生李立中有個作家妻子周郁芳(電影里出現(xiàn)她的書封面:《周郁芳自選集》,那個封面還不錯——職業(yè)習(xí)慣,呵呵)。提到女作家我們便會想到衛(wèi)慧棉棉木子美,當然這樣不是太好,高手還是有的,比如虹影,我就佩服得很。周郁芳顯然不具備虹影那樣的虛構(gòu)能力,因此感覺30多年的生活,一下子就寫光了——我能理解這種苦悶,所以干脆不寫。
然后就出了點小事情,問題少女淑安剛剛從一次搜捕行動里逃脫,躲在家里,窮極無聊,亂打騷擾電話。打到李立中家時,周郁芳接的電話,她便順手扮了一把李立中的情婦。上面說到周作家正郁悶著呢,正好碰到了舊情人,就搬出去了。還從騷擾電話中得到靈感,寫了一篇不錯的小說,得了獎,成了名。李立中醫(yī)生本以為已是囊中之物的組長一職也花落另家,老婆又跑了,勸都勸不回來,還說你不懂,最后只好改行當了恐怖分子,槍殺了上司、情敵一干人等。OK,劇情介紹結(jié)束(寫影評最煩做這件事)。
有人從該片看到了臺灣的變遷,有人談軟弱,還有人談電影技術(shù),這里我想說,其實都很無聊,不,對不起,我是說這部電影談的是無聊。里面有段周郁芳的話給我很深的印象,就在她搬家之前給李立中說的,因為李不明白他為什么要這么做,李感到很委屈。
她說:“我很討厭上班的生活,我怕一輩子就那么過。你知不知道?我一個呆在那個小房間里面,去想那些詩情畫意的句子,因為它可以讓我忘掉那些痛苦。你到現(xiàn)在還是不懂,你永遠都不會懂,你每次不是誤解我,就是責(zé)怪我。但是這是我想要的生活。當初結(jié)婚,以為這是一個新的開始;想要生孩子,也以為是一個新的開始;重新寫小說,也希望這是一個新的開始;決定離開你,也是一個新的開始。我跟你講這些,你會懂嗎?你早就習(xí)以為常,日復(fù)一日,重復(fù)來重復(fù)去的東西,我關(guān)在小房間里,就是要逃避那些毫無變化的重復(fù)。這些你明白嗎?你不明白?這是我們最大的不同,這到底是因為為什么?”
我一下子想起了叔本華的那段話:人生就是一團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痛苦,得到滿足就會無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徘徊??纯矗苡舴季褪沁@么一個樣板,我們很容易從她那段話中推出一個問題:怎么知道這次和以前不是一樣?而且,周搬家之后的新選擇是重新上班,又回到了從前。更加荒誕的是,緊接著她的小說得獎了,她重新開始寫作。于是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追求自由的人在忙得團團轉(zhuǎn)。她是騎虎難下,欲罷不能嗎?
還有一個選擇就是李醫(yī)生,他不選擇,他安分守己、委曲求全、老老實實得過日子。我一點都不想在這兩種選擇之間分個高下,雖然也許有很多人藐視李的選擇。同樣的,我們也看到了,他還是沒能守住或者得到他想要的東西,落得一無所有。
楊德昌的兇狠由此可見一斑:他展現(xiàn)的是一條絕路。其實要問的是:在一個無聊而又庸俗的社會,怎樣生活?電影里有個旁觀者的角色:酷愛攝影的小強,只有他知道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在看到周郁芳獲獎的報道后,他叫了起來:“好恐怖啊”——這是整部電影里面唯一一次出現(xiàn)“恐怖”二字。
好恐怖啊,這就是現(xiàn)實,我早就知道了。就好像韋伯在《學(xué)術(shù)與政治》的結(jié)尾說的那樣:誰有自信能夠面對這個愚蠢、庸俗到了不值得自己獻身的地步的世界,而仍屹立不倒,誰能面對這個局面仍然能說:“即使如此,沒關(guān)系!”,誰才有以政治為志業(yè)的“使命與召喚”。政治如此,其他亦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如此而已。
一個寂靜的清晨,李的上司走在上班的路上,靠近車門,槍響了——槍聲很突兀,很悶,傳得很遠。這時候,我正在用一個不趁手的充電器砸核桃,沒有一絲顫抖,穩(wěn)穩(wěn)地砸了下去。
4 ) 在我的世界里數(shù)格子
看樣子創(chuàng)作焦慮是永恒的命題啊!再一次看見了楊德昌最喜歡的音畫錯位了!
有一個鏡頭很有意思,就是李立中在編輯部追問郁芬的時候拉扯她,這個時候鏡頭前出現(xiàn)了門框,金世杰飾演的小沈?qū)⒗盍⒅型瞥霎嬁?,就形成了李立中在門框左邊,而金世杰和郁芬在右邊的構(gòu)圖。三人的關(guān)系一目了然。
周郁芬站在編輯部窗邊的時候,打開窗戶,焦點落在窗戶映出的冒著生命危險擦玻璃的清潔工上,下一個鏡頭直接跳接到清潔工在方格窗外一格一格地擦窗戶,然后鏡頭又跳接在了周郁芬的書桌上的方格紙,暗示郁芬此時寫是倍受煎熬在寫作了。結(jié)合開頭丈夫所說"寫部小說怎么會成變成這么要命的事呢?",知道丈夫并不理解妻子"冒著生命危險寫作"的艱辛,他也從來不會關(guān)心別人。緊接著他回來了,第一件事是進廁所洗手,總是重復(fù)地干著一同樣一件事,生活枯燥乏味。請看此時浴室的瓷磚也是方塊,所以方格的另一層表意就是:電影中的人都被框在了方格所打造的牢籠里。而郁芬其實是理想主義者,她選擇寫作就是為了逃脫循規(guī)蹈矩工作一輩子的命運,殊不知又被圈在了小說的方格紙所打造的牢籠里,最后還嫁給了一個同樣困在牢籠里的丈夫。
你們以為她和小沈舊情復(fù)燃對她來說就是成功逃離牢籠嗎,我覺得不,請看小沈家的浴室也是方格瓷磚!
郁芬獲獎后有一個獲獎感言,此時很多個電視機里她也暗示了她實際上也逃脫不出這種牢籠,結(jié)合前面,她也不會和小沈過上幸福的日子,只不過是開啟了另一個循環(huán)罷了。
關(guān)于小方格,還有小強拍的兩個女人的照片,都是用方格狀的小照片拼接出來的大照片。
李立中和周郁芬在餐廳見面的時候放的是蔡琴的《請假裝你會舍不得我》,同樣在電影里的現(xiàn)實生活中李立中自殺后BGM也是這首歌,他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悲劇人物啊!
電影的色調(diào)偏紅,有多處都是紅色,紅色代表了危險的信號。郁芬的夢境里幻想出丈夫殺醫(yī)院主任的時候,路邊有一個背著紅色小書包的小孩跑過一輛紅色小轎車??的鏡頭,然后帶出了看不見頭的主任走向汽車。暗示著他有危險,結(jié)果真的就很快被李立中槍殺了。
緊接著李立中跑去小沈家的時候旁邊也有一個紅色消防栓,結(jié)局我們也知道了
關(guān)于淑安的第二次打給了誰,說出了她不想活了之類的話。應(yīng)該是打給了郁芬,然后惡作劇說自己是李立中的情人bla bla……,請注意此時淑安是靠墻的,掛斷電話后又打了一通電話說找阿德,態(tài)度和剛剛要死要活的狀態(tài)根本不一樣,所以推斷前一個電話純粹就是媽媽不讓出門閑得無聊搞的惡作劇。而淑安打電話后的鏡頭直接給出了郁芬坐在電話前發(fā)呆,電話旁還放著一個小本本和一桿藍色的筆,可以推斷是打給了她。電影的后面還有一幕就是淑安照著電話簿依次打電話,注意此時淑安是坐在椅子上的,然后郁芬接電話,然后拿筆和本子。如此一來前面的鏡頭應(yīng)該是發(fā)生在這一幕的后面,被導(dǎo)演故意提前了,之所以淑安坐的地方不同,應(yīng)該就是被母親發(fā)現(xiàn)打電話并掛斷之后,趁著母親不在又重新給郁芬打了一個電話。
郁芬在接完第一個電話后只聽見了地址就被對方掛斷,然后急匆匆跑到記下的地址?;貋砜吭趬ι想娫捙赃吅笥猪懫鹆穗娫掆徛暎龥]有接,應(yīng)該后面淑芬還會再打一次,然后她接了,然后就發(fā)聲了第一次的對話,這也是導(dǎo)致郁芬徹底離開丈夫的導(dǎo)火索,然后她按照自己的想象完成了小說,并在腦海里重現(xiàn)丈夫的犯罪過程。
根據(jù)李立中和警察朋友的對話知道,小強給他的照片里有他哥們大順(可能是警察)和他的外國妞(小雜種),外國妞應(yīng)該就是淑芬,她應(yīng)該就是混血兒,哪國混血呢?應(yīng)該是中美混血,這個就和臺灣的歷史有關(guān)了,當年美國打越南戰(zhàn)爭駐扎了二十萬軍隊在臺灣,那些美國佬應(yīng)該和當?shù)嘏杂薪Y(jié)婚生子了嗯。后來戰(zhàn)爭結(jié)束應(yīng)該都回去了,這也是為啥淑芬的父親沒有出現(xiàn)的原因。當然母親的打火機也有驗證,據(jù)說是美國陸軍第一騎兵師,又參加越戰(zhàn)。
關(guān)于大順是誰,我傾向于是影片開頭來辦案的警察,但是里面出場的警察又交代不明,根據(jù)人物狀態(tài)判斷應(yīng)該有五個個。
除了李的警察朋友,另外四個一定有一個是大順。那么問題來了,警察的女朋友是犯罪分子,還會和開賭場的老歪裹上,而且還是自己正在辦的案子。再結(jié)合后面她多次招客玩仙人跳,這女人的蛇蝎屬性有多強相信不用過多的敘述了吧?
楊德昌的就高明之處就在這里,看似無關(guān)的人物的出場和臺詞都是為他的表意所服務(wù)的,復(fù)雜的人物關(guān)系最后編織出了一張巨大的網(wǎng),讓電影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和這個時代脫不開干系。
郁芬的小說獲獎,有一個評審委員說這篇非常的生活,可是又很曲折,看了叫人渾身發(fā)冷。這不僅是評價郁芬的小說,更像是楊德昌評價自己的電影,而我們看了的確是渾身發(fā)冷。
這個鏡頭很有意思,此時的李立中是在郁芬的夢里,而背景又出現(xiàn)了電影的海報,結(jié)合前面淑芬對丈夫說要認清這是在小說里,不是現(xiàn)實(類似的話她也對小沈講過,小強女朋友也講過,而且小強女朋友隨時都在看書),實際上她已經(jīng)分不清這到底是小說、夢境還是現(xiàn)實了。而我們作為觀眾正看著電影里的李立中站在海報前,導(dǎo)演也是明確提醒我們這是電影,但是又有多少人不是將這種渾身發(fā)冷的感覺帶進了現(xiàn)實呢?導(dǎo)演拍的難道不就是現(xiàn)實嗎?……
5 ) 恐怖分子
電影名字叫做恐怖分子,但事實上整部電影里除了最開始的一段警察抓捕犯人時,街上斷斷續(xù)續(xù)的槍聲之外,便只有最后的那一聲槍響了。
這個被生活社會壓力所逼迫最終拿起槍試圖報復(fù),最終卻發(fā)現(xiàn)只有自殺的勇氣的丈夫或許可以說是恐怖分子;那個困居家中到處打電話惡作劇的少女或許也是恐怖分子;而那個始終覺得丈夫理解自己不愿意公平地對待丈夫的妻子或許也是一個“恐怖分子”,是一個真正的“恐怖分子”。
這才是電影被隱藏起來最悲傷的地方: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覺得生命中重要的人并不理解自己。這個人或許是父母,也可能是伴偶,也可能是情侶,或者是朋友。
生命中,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6 ) FIFF27丨DAY8《恐怖分子》:我們的生活岌岌可危,到了因一通電話便頃刻崩塌,恐怖分子最終不過你我之間
第27屆法羅島電影節(jié)第8個放映日為大家?guī)碇鞲傎悊卧摹犊植婪肿印罚旅嬲埧磮隹霸u人的評價了!
米米
最后的結(jié)局,透著唯一的“恐怖”。
孟山
平庸的只能傷害自己,真的是一出慘劇
dama.W
這故事講得有點干癟啊,難道是表現(xiàn)都市關(guān)系間離而有意為之?楊德昌玩互文和嵌套的方法不高明但有用。后幾十分鐘的剪輯持續(xù)高水平。
Andrea
生活總是給人迎頭痛擊,若予以反擊,乃成恐怖分子。
一桶貓
采用多線交叉敘事 極其熟練的光線運用、沉穩(wěn)的電影語言營造一種壓抑感;塑造眾多矛盾的角色 整體冷靜克制的風(fēng)格無限放大了人的絕望情緒
Sanders03
消亡之人
依然十分喜歡楊德昌電影中的聲畫關(guān)系。想起小時候盯著一片蒼白的墻壁聽著隔壁房間父母吵架的聲音,像不能視物的盲人甚至異次元的幽靈,對周遭發(fā)生的一切迷茫又無力,真正平靜的絕望。 他也正通過剪輯在瑣碎的人物間建立聯(lián)系,同時將冷峻的生存困境在這一鏈條間傳遞,就像最后男人拿著槍指向少女,警察拿著槍踢開了門,槍響,鏡頭轉(zhuǎn)向濺血的墻,恍惚間我們無從得知是誰倒地。在那一刻,每個人都成為受害者,每個人也都是恐怖分子。 太冷酷了。并且對人物處境的刻畫遠要多于對人的敘寫。相較而言還是更喜歡一一和牯嶺街。
快樂王子
徹骨的寒意。
三色堇紫
殘酷到令人窒息的冰冷影像,孤獨到?jīng)]有退路的自我毀滅,冷峻到無處安放的楊德昌。影像的節(jié)奏慢到與現(xiàn)實世界共存在了同一個頻率當中,攝影和畫面帶有一種別樣的美感,在暗室里的紅色光線下親吻,被風(fēng)吹動的照片,簡潔明了的對白,內(nèi)斂的情緒波動,都在為人物內(nèi)心的絕望做著緩慢而決絕的鋪墊。周郁芳的選擇是為了新的開始,李立中的順從是源自生活的無力,結(jié)婚或是離別都是無可奈何的現(xiàn)實,以自身的經(jīng)歷作為小說創(chuàng)作的藍本,將謊言滲透到了靈魂深處。極度壓抑的現(xiàn)實從不給人留下喘息的機會,他們從來都沒有真正得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在互相傷害和漫天謊言的夾雜下,被現(xiàn)實世界逼迫成了真正的恐怖分子。隨著一次次扳機的扣動拋棄了內(nèi)心里的溫柔,拾起那無人問津的罪惡與仇恨,一滴淚水便能腐蝕靈魂。
伊菲吉妮婭
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一顆恐怖的種子,而生活便是它的催化劑...
FranzCamus
感嘆!牛逼!結(jié)局的張力爆表 最愛的一部楊德昌作品。好似一首積攢著情緒的后搖 前面鋪墊久矣 就等待著其中一刻的爆發(fā)。李立群老師影帝般的演出。
#FIFF27#第8日的場刊將于稍后釋出,請大家拭目以待了。
拉登式恐怖分子的悲劇在于用他人的命替他人復(fù)仇,楊式的悲劇在于用自己的命替自己復(fù)仇。這種危險關(guān)系甚至存在于政治最正確的運動里,越是尊重他者的權(quán)利,越是劃清自我的邊界。這種雙重標準是在這個現(xiàn)代社會里自處、也是葬送掉它的方式。片中人在暗房里打賭外面是日是夜,一看是黃昏,同聲說:你輸了。
不是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而是生活一直都在講述謊言。楊德昌還真是冷峻殘酷,撕開平靜偽善的臺北群像生活,讓觀眾目睹每個人在脆弱中求生的無助吶喊,眼看著生活從不信任轉(zhuǎn)變?yōu)椴魂P(guān)心而無能為力。聲音以不可忽視的存在介入到敘事中來,快門聲/水聲/電話鈴聲在重復(fù)中被賦予不同的含義,真假難辨仿若虛無。
注意到電話本姓名欄的一大堆“李立中”。
看得目瞪口呆。如此冷峻、壓抑而殘酷的現(xiàn)代都市寓言,每個人都成了他人的恐怖分子。1.多線索交叉敘事,精妙度甚于伊納里圖[愛情是狗娘],陌生人之間就這樣通過偶然性改變了各自的命運。2.小說與現(xiàn)實的交疊,再配上雙重結(jié)局與夢中驚醒,觀者和劇中人一樣,最終都分不清幻真虛實,唯有絕望感重壓于心頭。3.攝影與構(gòu)圖都妙到毫巔,小景別限制鏡頭(想及布列松)與遠景交替呈現(xiàn),鏡像與玻璃反照,荒疏空間,黃色辦公室、紅色暗室與綠色電梯。4.剪輯與轉(zhuǎn)場極佳,電話線搖鏡+硬切勾連雙方,多處談話或音樂的音橋(Smoke gets in your eyes延貫兩位女性的斷腸情殤,小說介紹覆蓋夫妻約見的對話音軌)。5.對攝影與電影的自指,無數(shù)照片拼接成的巨幅頭像讓人憶及[放大],結(jié)尾穿越海報陣列時的渺小個體,[靈欲春宵]互文。6.李立群的表演叫人膽顫。(9.5/10)
大屏幕重看。無關(guān)緊要的細節(jié)吸引了我。女作家去前男友辦公司時,打開的窗玻璃反射出懸在空中清洗工的身影,爾后鏡頭拉到室外,將清洗工和女作家收在一個境框內(nèi)。清洗工絲毫沒有敘事的作用。但這種莫名其妙關(guān)聯(lián)仿佛在暗指我們的世界都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而這和片中三個故事以偶然的方式結(jié)合的電影結(jié)構(gòu)相仿。
無法接納無由不公的存在,無法承受理想為先的沖擊,是將一切追求全盤傾注在庸常生活中的“習(xí)慣”最終殺害了他。社會以秩序規(guī)范人,但社會中人卻總還要面對生活的無序,在楊德昌的理解里,恐怕整個社會就是孕育恐怖分子的大型子宮吧。結(jié)尾的血夢一場就像一次流產(chǎn),而流產(chǎn)已是不幸中最大的萬幸。
看到小說獲獎的時候就猜到結(jié)局會是一個殺妻的悲劇,沒想到結(jié)局比我想的更悲慘。但仔細想來更合理,這么一個內(nèi)斂的人,只會對自己不好。
生活是一場致命的恐怖襲擊,我們是彼此的恐怖分子。
他們順從舊有的慣性,致力搭建形式的外殼,卻無剖析本質(zhì)的才氣。麻木了模式人生的寡淡,生活態(tài)度溫吞消極。一個被動茍安懦弱的群體,他們把沖動抑制在心里。一旦徒具外殼的脆弱泥塑,被多元思想和變幻規(guī)則沖擊倒地,他們唯有舞向殺戮與自戕的終戲。恐怖分子,孕育在庸常的時光里,切記切記!【9↑】
冷靜、冷靜,保持冷靜。前半部有點索然的碎片像墻上被風(fēng)撩起的黑白照片,不知不覺拼湊出一個完美的碎圓。槍響、槍響,還是槍響,好不容易共情了李立群將所有怨恨和憤懣推上喉嚨找到出口,嘩啦一個夢醒,所有要滿溢出來的東西又全都被塞回胸腔戛然而止!撕碎、撕碎,全都撕碎,對生活的一點點遐想,對愛情的一點點幻想,撕巴完了還得扔地上踩過去。結(jié)尾太妙了,用電影演小說,卻只演了最悲情的那部分,虛構(gòu)的小說得獎了,真實的生活卻崩塌了……(臺北)
#HKAFF#相較其他作品,這部的用力痕跡比較明顯。群像中的人物大多可以在其他作品中找到對應(yīng):逃避自欺的女性,懦弱絕望的男性,家庭破裂的問題少女,拿著攝影機觀察的旁觀者??植乐幵谟趥€體人的自私懦弱和自欺,以及因而派生的人與人之間溝通信任的毫無希望。有一種魯迅式的吶喊感。
影史最有力道的結(jié)尾之一
女人最不想聽到的恭維是“賢惠”,男人最不想聽到的贊美是“老實”。從生活土壤里長出來的老實人,開出了一朵悲涼的花。如果注定無法一起走到盡頭,那就在我離開時,《請假裝你會舍不得我》。
屌絲是一生的宿命,如果你又娶了個文藝女神。那么你只能走向最終的自我毀滅。
“我也想一槍崩了那狗男女,狗領(lǐng)導(dǎo),可是什么都做不了。”李立群演得太好了。之前不是有說法好像是“現(xiàn)在年輕人可能低頭看著手機內(nèi)心已經(jīng)完全崩潰了”,哪止現(xiàn)在呀,李立群最后難道不是“低頭吃著飯其實內(nèi)心已經(jīng)完全崩潰了”嗎?不過比李更厲害的還是楊德昌,他冷酷得已經(jīng)完全不像人類了...
25年過去了,一切都像是再過25年才能拍成的電影。驚,嘆,贊。
當這個世界都對你不好的時候,我們能做的,其實就只是對自己更不好…蕩氣回腸的結(jié)尾,可以細嚼好幾年。蔡琴的《請假裝你會舍不得我》讓電影情緒得以延續(xù)、意猶未盡…2018-11-03資料館重溫
李立群什么都失去后去找顧寶明,等了許久見了面后,無限溫柔地講起自己被升了組長,并不是人財兩空。那一段臺詞,李立群的演繹,真叫人冷。太冷了。
《等待戈多》式莫名的恐怖,殺傷力巨大......如果他不是楊德昌,或許就是他最好的電影了....
不記得誰說過,讀文學(xué)作品和看電影的最高境界,是無法描述的蒼涼感。楊德昌的這部,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