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茫然的英雄
這場戰(zhàn)爭的敵人到底是誰?文明之間的隔閡究竟如何消除?看過《拆彈部隊》(Hurt Locker),人們心中可能有無盡的疑問。在伊拉克、阿富汗,無數(shù)的美國大兵大概也面對著同樣的問題,他們面對毫無蹤影的敵人,打一場不知道該和誰打的戰(zhàn)爭,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會喪命。這部電影講述的正是他們的故事,被很多英美影評人視作“為21世紀戰(zhàn)爭片下定義之作”。如果有一部電影能夠為伊戰(zhàn)代言,那可能就是這一部了。
Hurt Locker本身指的是拆彈士兵們身上那層厚厚的防護服,當(dāng)然從電影里來看,這層高科技的衣服并不一定能夠幫助他們在炸彈爆炸時逃生。盡管《阿凡達》如今有著橫掃一切的姿態(tài),但卡梅隆前妻凱瑟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導(dǎo)演的這部電影,在今年的各種電影節(jié)上與之形成了對峙之勢,儼然是一段佳話。她擺脫了大多數(shù)女性導(dǎo)演只能拍攝浪漫愛情片或者文藝小眾電影的桎梏,一出道就以拍攝各種動作片見長,算是一個異數(shù)。和卡梅隆的婚姻,也是在某次合作當(dāng)中迸出的火花,即使分手以后,卡梅隆仍然對她有著“惺惺相惜”的推崇。
影片一開始,你可能會以為這是一部以蓋伊·皮爾斯(Guy Pearce)為主角的英雄片:美國大兵將伊拉克平民從炸彈的威脅當(dāng)中解救出來。但沒過幾分鐘,他就命歸黃泉,兇手不知道究竟是誰——拆彈的緊急關(guān)口,附近有個伊拉克肉鋪老板撥通了手機,手機信號引發(fā)了爆炸。但又沒有任何的證據(jù)說明肉鋪老板是故意的,同樣美國大兵們也無法下定決心朝肉鋪老板開槍,以此換取同伴的性命?!?br>
隨后到來的拆彈小組新任組長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蓋伊飾演的前任組長作風(fēng)完全相反,不按程序來,更像一個獨行俠,而且性格固執(zhí),認定了什么就一定不會放棄。這是一個理想的牛仔式好萊塢電影典型主角,《阿凡達》、《星際旅行》的男主角都是這種性格的拷貝。只不過從美國西部來到伊拉克街頭,一切都不一樣了,不再有那些黑白分明的布景,沒有美麗的異族女性來幫助解決語言問題,只有陌生如同外星、不停有冷槍和炸彈的滿目瘡痍的街巷。而這大概也是美國士兵們在海外普遍面對的問題,《拆彈部隊》只是坦白地表示了出來:他們不知道怎么跟本地人溝通,本地人也沒有興趣與他們溝通?! ?br>
他們認為自己在給異國的人民帶去福祉,但本地人并不領(lǐng)情。而他們又無法真正越過文化的鴻溝,去了解自己正在幫助的人。詹姆斯認為自己和軍營門口能操幾句英文賣盜版DVD的伊拉克小孩“貝克漢姆”交上了朋友,他看到工廠里“人體炸彈”小孩的尸體,認定那就是“貝克漢姆”。于是從軍營里偷偷跑出來,逼迫本地人帶他去“貝克漢姆”的家,結(jié)果他真的認錯了人,“貝克漢姆”第二天又出現(xiàn)在軍營門口。伊拉克街頭被拍攝得如同外星球一般陌生,詹姆斯穿行其中,氣氛緊張堪比拆彈場景。
拆彈的緊張氣氛貫穿了全片,還有無法預(yù)料的遭遇戰(zhàn),一切都不可知。就是拉爾夫·費因斯(Ralph Fiennes)這樣的超級明星,也一樣不占多少戲份,他扮演的賞金殺手,出場以后不到15分鐘就被看不見的敵人遠距離狙擊,死掉了。和以往的好萊塢電影里,壞人總是有血有肉不一樣,這部電影里的敵人全部是看不見的。有很多主觀鏡頭,似乎在暗示你,他放了炸彈,還有狙擊手的主觀鏡頭,但最終這些人都面目模糊。這有點讓人想起哈內(nèi)克導(dǎo)演的歐洲片《隱藏攝影機》(Caché)。不同的是這終究是好萊塢產(chǎn)品,這個題材本身不停游走于生與死之間,讓人腎上腺素分泌更旺盛。而且最重要的不一樣,是美國有一場真實的戰(zhàn)爭要面對,盡管面對的敵人,正如電影里所表現(xiàn)的那樣,是看不見的?!?br>
有人可能會把這部電影解讀為為戰(zhàn)爭辯護,尤其詹姆斯這個孤膽英雄的形象,按照通常的好萊塢邏輯理解,應(yīng)該是一個被謳歌的對象。但一切恐怕并沒有這樣簡單,詹姆斯是一個被戰(zhàn)爭異化到無法融入家庭生活、只想去前線的“怪胎”。他甚至?xí)A裘恳淮尾饛棽鹣聛淼囊抛黾o念,他的戰(zhàn)友認為這個習(xí)慣實在是讓人毛骨悚然。他只是一個茫然的英雄,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做著自己以為是正確的事情,選擇回到戰(zhàn)場繼續(xù)拆彈。而電影提出的問題并沒有解決,敵人到底是誰?隔閡究竟如何消除?這大概也是導(dǎo)演提給美國的問題。
2 ) 戰(zhàn)爭之下沒有強者——我看《拆彈部隊》
在人們瘋看《阿凡達》的時候,我翻出了2008年的《拆彈部隊》。理由有三:一是因為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奪盡了人們的眼球之后挺進“金球獎”,在這個號稱奧斯卡風(fēng)向標(biāo)的獎項里同《拆彈部隊》不期而遇,《拆彈部隊》有實力給卡梅隆造成麻煩嗎?二是因為《拆彈部隊》的導(dǎo)演是卡梅隆的前妻凱瑟琳?畢格羅,這個曾經(jīng)執(zhí)導(dǎo)過《K-19:寡婦制造者》,擅長拍攝男人戲戰(zhàn)爭戲的女導(dǎo)演,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驚喜?三是《拆彈部隊》獲得了美國制片人協(xié)會和影評人協(xié)會的高度好評,到底是什么樣的片子能如此打動專業(yè)領(lǐng)域的老爺們?
影片的英文名是<Hurt Locker>,中文意思指的是拆彈士兵們身上那層厚厚的防護服。翻譯者直接給譯成了《拆彈部隊》,我感覺不妥,感覺好像好萊塢式的英雄主義片,其實它不同于傳統(tǒng)好萊塢片,更像一個獨立電影。不如直接翻譯成《拆彈服》,給人很多遐想的同時,也不會給影片打上標(biāo)簽。
B連的拆彈小組由三個人組成,一次任務(wù)中他們犧牲了拆彈隊長,于是影片主角詹姆斯加入了進來。詹姆斯是個奇怪的人,他絲毫不畏懼自己的死亡,他根本不遵守作業(yè)程序,總是單槍匹馬的去拆除炸彈,甚至為了行動方便,不惜一次次的冒著危險脫掉拆彈服。但偏偏是這個不畏懼自我死亡的人,在執(zhí)行任務(wù)的過程中卻被他人的死亡所觸動著,包括美軍戰(zhàn)友和伊拉克人,這些人的死給他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影響著他的心理和行為。影片中詹姆斯與其說是個堅強的士兵不如說他是個迷茫的參與者,面對看不到的敵人,打一場不知道該和誰打的戰(zhàn)爭,這一切都讓他有些不知所措,但骨子里美國人特有的英雄主義情結(jié)又讓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使眼前的一切好起來,因為在這個貌似虛幻的戰(zhàn)場上,戰(zhàn)友們的傷亡卻是實實在在的。于是在影片的結(jié)尾,回到祖國的他選擇重返伊拉克,因為“那里更需要拆彈人員來避免戰(zhàn)友的生命受到威脅”。但是,這一切是否有真的意義?
影片用紀實拍攝的手法,晃來晃去的肩扛攝像機鏡頭帶著我們來到了真正的伊拉克戰(zhàn)場,周圍到處是膽戰(zhàn)心驚的美軍士兵和螞蟻一樣的伊拉克人。身處戰(zhàn)爭之中,大家都是弱者:武裝到牙齒的美國兵隨時有可能坐上“土飛機”;伊拉克武裝分子也輕易地倒斃在美軍的50機關(guān)槍下;平民們更是不用說,雙方的任何一個小小沖突,就足以碾碎他們。
導(dǎo)演用一種獨立電影才有的散漫的敘述手法,通過詹姆斯的眼睛,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的片段,并沒有緊湊的敘事和迭起的高潮,但卻真實的讓我窒息。我認為,生活其實并沒有什么故事主線,只是一個個事件的疊加和累積罷了,人們活在世上,也就是不斷的遭遇事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誠如我們的生活片段串起來記錄了我們的人生軌跡一樣,影片中這一個個的事件和遭遇,書寫著詹姆斯的伊拉克之旅。在這些片段中,導(dǎo)演貌似冷眼旁觀的態(tài)度,卻難以掩藏她那顆反戰(zhàn)的心,我們不妨一起來剖析這些場景。
片段一:前任拆彈者之死
其實從龍?zhí)籽輪T的選擇上,可以看到導(dǎo)演凱瑟琳?畢格羅的廣泛人脈和獨到用心。影片一開始,由大名鼎鼎的蓋?皮爾斯所飾演的拆彈專家出場了,這個主演了《時間機器》、《記憶碎片》的名演員幾乎把我欺騙了,看到這樣級別的明星以標(biāo)準的英雄造型來拆彈,你不可能不誤解這部電影就是一部以蓋?皮爾斯為核心的好萊塢英雄片,大英雄肯定百戰(zhàn)不死,最后拯救了戰(zhàn)友拯救了人民拯救了國家拯救了世界然后抱得美人歸。然而,這樣的常識這次卻誤導(dǎo)了我們,幫助導(dǎo)演調(diào)皮了一把,幾分鐘后,拆彈失敗,蓋?皮爾斯掛了。原來他的角色是主角詹姆斯的前任,因為他掛了,所以詹姆斯出現(xiàn)了。蓋?皮爾斯的功能就是給觀眾展示了正確的拆彈程序,通過正規(guī)程序的演示,為后面詹姆斯出場后嚴重違規(guī)的行為留下了參照。
蓋?皮爾斯的死其實就是導(dǎo)演本人的開場白,她首先破除掉人們慣常的觀影心理,嚴正的聲明,面對戰(zhàn)爭,誰都是弱者,世上沒有不死的蘭博,包括蓋?皮爾斯這樣“按道理”應(yīng)該不死的明星。
片段二:獎金獵人之死
詹姆斯的拆彈小隊在一次任務(wù)之后,遇上了四個伊拉克打扮的英國人,他們的工作是按照撲克通緝令來抓人。我不太清楚他們是什么身份,特種部隊?因為他們裝備有能打下直升機的大狙;獎金獵人?因為他們對賞金非常重視。不管他們是誰,姑且叫他們獎金獵人吧,因為如果是特種部隊的話,不會菜到遭遇伊拉克武裝分子后居然需要拆彈部隊的兄弟幫忙射擊。
有意思的是,獎金獵人的頭目這個角色,居然是主演《辛德勒名單》的拉爾夫?范恩斯來飾演。獵人頭目的造型是牛逼透頂?shù)?,拋開彪悍的裝扮不講,單是手中那把巴雷特,就能酷死一大片,按照常規(guī)的好萊塢思維,這又是一個怎么打也不死能夠橫掃所有戰(zhàn)爭片的蘭博誕生了??墒?,幾分鐘后,范恩斯大帝就被伊拉克人一槍狙中心臟,壯烈的完成了客串歷程。
當(dāng)范恩斯?jié)L下山坡的時候,導(dǎo)演一臉壞笑的望著我們這幫遭遇接二連三打擊的觀眾說,戰(zhàn)爭,無強者。
片段三:上校醫(yī)官之死
一天,詹姆斯所屬部隊里的上校醫(yī)官同志,在辦公桌后呆膩了,于是他找到正要出勤的詹姆斯小組,要求一起去體驗生活。結(jié)果很不幸,一枚土質(zhì)炸彈要了上校的命。還是那句話,面對戰(zhàn)爭,官銜不是強者的標(biāo)志。上校炸死后,一個士兵沖過去,痛苦的喊著,“我剛才還在教他怎么用電臺……”人命說沒就沒了,哪怕你們上一分鐘還在一起吹牛打賭侃大山。戰(zhàn)爭,就是這樣。
片段四:“貝克漢姆”之死
詹姆斯常在軍營附近買DVD,于是和一個名叫貝克漢姆的賣DVD的孩子熟識了,他對孩子有好感,跟他打賭,同他踢球,向他購買光盤。但是,當(dāng)他有天突襲一個炸彈制造窩點的時候,意外的在那里發(fā)現(xiàn)了“貝克漢姆”的尸體,尸體被武裝分子做成了尸體炸彈,肚子里塞滿了炸藥。
回軍營的路上,詹姆斯痛苦萬分,但同車的軍士勸他,說他看到的并不一定是“貝克漢姆”,理由是“伊拉克人長得都一樣,誰能分得清?”
多少天后,當(dāng)貝克漢姆再次出現(xiàn)在軍營門口的時候,詹姆斯迷茫了。他以為他比別的美國人更了解伊拉克人,能和伊拉克人交上朋友,其實到頭來他跟其他美國人沒有什么兩樣,他們連伊拉克人誰是誰都分不清,哪怕是同他朝夕相處的伊拉克人。
美國人看伊拉克人,伊拉克人看美國人,西方人看東方人,東方人看西方人,其實大家眼里,對方種族的人都是一個樣,難以分得清楚。我們在憤怒歐美人看著中國人問是不是日本人的時候,自己不也是沖著英國人喊老美嗎?這恐怕是文明隔閡的一種吧,戰(zhàn)爭何時結(jié)束?恐怕首先要消滅這種隔閡;隔閡何時消失?恐怕是遙遙無期,因為我們連對方人與人長得有什么分別都懶得弄清楚,我們還有閑心去考慮別人想些什么嗎?有句話總結(jié)得好,“美國人不知道伊拉克人想要什么,伊拉克人也不屑于讓美國人知道他們想要什么。”
戰(zhàn)爭之下,孩子是首當(dāng)其沖的弱者,雖然貝克漢姆還活著,但躺在那里充做尸體炸彈的孩子是真實的,誰能保證,下一個不是貝克漢姆呢?
片段五:“人體炸彈”之死
詹姆斯在離開伊拉克之前出的最后一個任務(wù)。一個伊拉克大叔主動向美軍巡邏隊求助,說身上被綁上了炸彈,但他不想做“人體炸彈”,央求美軍拯救他。這是一個定時炸彈,留給詹姆斯的時間只有兩分鐘,詹姆斯?fàn)幏謯Z秒的拆彈,將整個影片推向高潮。但是,情節(jié)再次偏離了觀眾的經(jīng)驗,大家期待的最后一秒剪斷紅藍線救下伊拉克平民然后軍民大聯(lián)歡的局面沒有出現(xiàn),時間到了,伊拉克大叔被炸成粉末。詹姆斯在逃離過程中被氣浪掀翻在地,他仰面躺著,無意間卻看到了天上的風(fēng)箏,那般鮮艷,那般自由。
導(dǎo)演無數(shù)次用殘酷的結(jié)局粉碎了喝好萊塢奶長大的觀眾,這就是事實,事實不是拍電影,面對慘淡的事實,我們都是弱者。
片段六、片段七:
詹姆斯撤離時,伊拉克的孩子們跟著悍馬吉普狂扔石頭。
詹姆斯無法適應(yīng)回國后的生活,重返了伊拉克戰(zhàn)場。
這兩個片段的交相呼應(yīng)讓我感到絕望,戰(zhàn)爭已經(jīng)成了不可破解的魔咒,不但讓人無法抗拒,更讓人無法逃離。在伊拉克的后代心中,仇恨的種子已經(jīng)埋下,在以后的歲月里隨時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而美國大兵已經(jīng)深陷戰(zhàn)爭而無法適應(yīng)正常的和平生活,仿佛戰(zhàn)爭成了他們存在的唯一意義。雙方都是犧牲者,沒有強弱之分,都被一個叫“戰(zhàn)爭”的魔咒驅(qū)使著,即使走得再遠,終難逃被碾碎的宿命……
3 ) 戰(zhàn)爭是毒癮,而我也不知道為什么
看之前被基友們各種打擊,很無聊啊,美國主流大片,沒意思啊blablabla,但帶著花癡JR的心還是滿懷期待的看掉了,而且也沒有失望~反而覺得比那些大場面的戰(zhàn)爭片真實得多,人在異鄉(xiāng)戰(zhàn)場的心態(tài),生命的轉(zhuǎn)瞬即逝,對戰(zhàn)爭的癡迷和迷惑同時存在同樣不可解,都表達的那么低沉卻又那么淋漓盡致。以至于雖然讓我喜歡上JR的角色是碟4中的柔情內(nèi)疚男,但這里的James,卻讓我更難忘一些。
這個人只是任何普通士兵中的一個,出色的拆彈技巧沒有讓他和別人有任何不同。如果說有什么讓他與這個地方格格不入的話,也就是他那過度歡樂的氣氛,到來的第一天就拆掉了擋流彈的木板,說我喜歡光,還要在天花板上鑿個洞;拆彈的時候也不用機器人,說那玩意冰冷,木有感覺,我愛自己上;和兵營門口賣DVD的伊拉克小男孩嘻嘻哈哈,買他的黃碟,踢球打賭,摟住人家說我tmd真喜歡你這小子;甚至在喝酒之后騎在黑人隊友身上拍打著人家玩騎馬,絲毫不顧及他人的憤怒,直到刀架到脖子上才說了一句,我開玩笑呢別當(dāng)真。
其實我開玩笑呢,別當(dāng)真——這是James在劇中說的最多的口頭禪了,他嘻嘻哈哈的好似和任何人都撇開了距離感,但他也嘻嘻哈哈的和任何人都保持了距離感,玩笑是武器,不論什么感情,深深淺淺,可訴不可訴,一句我開玩笑呢,都能遮抵擋了。他倒也不是沒有愛心,只是這愛心也在他的自我之外,雖然看起來比別人都溫情,卻是來也匆忙,去也匆忙,未必會留下多大的痕跡。
他會為被做成人肉炸【河蟹】彈的小孩難過,不想炸掉他的尸體,還裝正義英雄半夜跑到人家里去調(diào)查,結(jié)果卻是被憤怒的伊拉克女人打出來——也就是在那個時刻,他才意識到了自己和自己所身處環(huán)境的荒誕,意識到了自己這忽然而至的淺薄正義的荒誕。什么正義感,什么大英雄,說到底你在別人的國家上,你是個侵略者一樣的身份,周圍全是仇恨的眼光,你卻傻乎乎的自我感覺良好的冒出保護一個孩子的想法,就因為他是在你營地門口賣給你DVD和你賭球的孩子。
當(dāng)James被那個歇斯底里的伊拉克女人打破頭抱頭鼠竄的時候,我理解那個伊拉克的女人,更同情James。當(dāng)他略有傷心難過卻又恍然大悟般自嘲著說 I'm the guest ...I'm the guest 的時候,我覺得他真的很心酸,很荒謬——當(dāng)一個人又要為自己悲情,又要嘲笑自己的時候,這樣的感覺,只能用荒誕來形容。
可是荒誕不等于荒唐,換句話說,荒誕就是這個地方的真實,整個事情都是一場荒誕,戰(zhàn)爭也是荒誕的,可人卻還是為它著迷。
然而荒誕的事情并沒有因此而終止。最開始看到那個小孩子尸體,James的隊友就嘟囔著說,這個真的是他(DVD男孩)嗎?在我看來他們長得都一樣不是么?那個時候我的心里就在想,確實如此啊,可是如果不是,不是太殘忍了么。
后來的后來那個賣DVD的小孩真的又出現(xiàn)在營地門口的時候,作為觀眾的我一點都沒有意外,可作為James的我卻覺得是比被伊拉克女人憤怒的毆打更響亮的一記耳光。這說明了他自己那一腔熱情與沖動之下所做出的事情的全然失效——你為了某人在半夜里拿著槍沖進別人家里,卻連他的模樣都分不出來。
所以James再也不喜歡那個伊拉克小孩子了,他的愛心與熱情也就到底為止了。他冷冷的瞪他一眼,冷冷的關(guān)上了車門。
而那個小孩,雖然有些莫名其妙的傷感,但也只是一瞬之間,就毫無留戀的掉頭跑向別處去了。
說到底,我們哪里能期求真正的感情,期求建立起真正的依賴和信任,在不同的人種、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膚色、種族之間?我們互不侵犯,互不干擾、相安無事的生活已經(jīng)是最大的妥協(xié)了。而且,那些短暫的感情依托,誰知道又是出于怎樣的目的,又是否是這戰(zhàn)火與異鄉(xiāng)之下的錯覺,所以,才這么容易幻滅呢。
影片的最后,James退役回到了家鄉(xiāng),和前妻、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離開了戰(zhàn)場的他卻都不知道在超市里該給孩子買哪一種麥片,收銀臺在哪里。當(dāng)他面對著無數(shù)炸【河蟹】彈的戰(zhàn)場的時候,他游刃有余,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怎么做,能做到何種程度,但當(dāng)從炮火紛飛的戰(zhàn)場回歸到平凡的生活,他卻覺得那么無趣又無所適從,不知何處下手,而只能憤懣的捶打著貨架。他站在窗邊,對著身邊的女人說起戰(zhàn)爭里的殘酷經(jīng)歷,期待著她哪怕一絲絲的回應(yīng),對方卻只說出一句給我做個巧克力吧——此時此刻,James這個人真正的性格才被凸顯出來。
家庭捆綁不住他,生活的柴米油鹽捆綁不住他,周圍的任何人任何事都捆綁不住他。他不是不愛這個女人,他不止是不愛這個女人,他不愛這正常的生活,不愛這并非生死未卜的普通人生——比起這些,他更想去到那個讓他覺得荒誕、滑稽、自我嘲諷、朝不保夕的戰(zhàn)場上去,回到那個今天生明天死的拆彈部隊里去,雖然那里沒有安穩(wěn),沒有家人,也并不溫暖,只有一個孤獨的坐在軍鋪上帶著拆彈頭盔看不到表情的James,可那種帶著恐慌的孤獨感讓他如此上癮無法戒掉,那種帶著孤獨感的恐慌如此不可名狀難以忘懷,那才能帶給他這無趣人生中唯一的刺激與興奮——直到此刻我才想起影片一開頭那一句不知是什么狀態(tài)什么心緒下的,沒頭沒尾的話語——戰(zhàn)爭是毒品。
而他看似對誰都那么熱情與歡樂的性格,也不過是他對人、對生活都很冷淡的遮擋,是一幕很深重的墻,把自己和他人完全的隔離開來。他說自己不喜歡用機器,冰冷,沒有感覺。但實際上冷冰冰的正是他自己的心不是嗎。他對每個人即便是自己的隊友的感情都很有限,只有在拆彈的時刻,才想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和真正地心思去全然面對。
在最后一次他們沒能救下那個渾身炸【河蟹】彈的伊拉克人的回程路上,黑人隊友哭著說我不想死我還連小孩都沒有,我想要個兒子。但一旁的James卻只是冷淡的看著他,說,那很容易啊,有小孩什么的,還有很多時間去做。隊友問他,你知道的吧,每一次我們出勤,每一次你穿上拆彈服,是生是死,完全是命運,完全是運氣,你意識到了這一點,對不對。
James仔細的看著隊友的臉,說,是。他又看看遠方,眼神迷茫卻又無所謂,他沉默了片刻,不知在想些什么抑或什么都沒在想的重復(fù)著說,是,我意識到了這一點——只是不知道為什么。
在他看來,生孩子,過上平凡人的穩(wěn)定生活是多么容易的事情,而在拆彈工作里與命運和死亡博弈,又是多么困苦孤獨而讓人淪陷的事情。我甚至覺得,他答非所問的并不是隊友的那個問題,而是在自言自語,他明白自己沉迷的到底是什么,卻不知道為什么會如此沉迷,也不知道該如何擺脫這種沉迷,因而只有一遍又一遍的逃離家庭回到戰(zhàn)場上去。
影片的最后一個鏡頭,James穿上拆彈服,一個人走向馬路中間的炸【河蟹】彈,身后是一如既往躲在盾牌后的戰(zhàn)友。那一個高高的長鏡頭拉得很高很遠,他走得那么義無反顧毫無猶豫,仿佛連背影也是快樂的——即便那是避無可避又生死難測的人生。
最后再說一件小事情,在看完電影之后一如既往的來豆瓣看影評,才知道原來拆彈部隊的導(dǎo)演是女人,而且還是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就忽然感到驚為天人卻又恍然大悟。
有人說這電影就是她寫給自己前夫的情書,有人說這結(jié)局就是在向那個才華橫溢卻無法安于家庭無法過正常人的平凡生活的詹姆斯卡梅隆表達憤怒與不滿——但無論是深情還是不滿,只是一個女人要如何理解與認可他的丈夫、又是多么的才華橫溢,才能在電影中刻畫出這樣的情節(jié),而又是多么的無奈、而且也接受了這種無奈,才敢讓這部電影有這么一個結(jié)局。
說實話,看電影的時候我完全沒有想過這會是一個女導(dǎo)演拍出來的,因為里面太多的性情、個性與人格都是那么的剛毅強烈,實在不像是一個弱女子的風(fēng)格。但后來我意識到了,能拍出這樣一部不論是帶著愛與贊揚,還是批判與不滿的映射——抑或其實兩者都有的電影的女人,也必定不是一個弱女子,她的內(nèi)心,即有著細膩與柔情,卻又充滿了銳利的巾幗之氣,一點兒也不讓須眉。
4 ) 本能
七分。一開場重量級人物就死了,瞬間將觀眾拉入戰(zhàn)爭的漩渦之中。然后就是一次次碎片化的拆彈任務(wù)執(zhí)行,最奇妙的是男主在某次執(zhí)行任務(wù)時發(fā)現(xiàn)一個用孩子做成的人肉炸彈,他以為那是經(jīng)常向他兜售DVD的孩子,可是后來當(dāng)那個小孩子真正出現(xiàn)在他面前的時候,我并不知道當(dāng)時的他在想什么。
每一個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故事都逃脫不了PTSD,沒有人能夠在親眼見到這一切以后還能不被改變(或者談不上改變,可能會是你察覺不到的一些),無論是平民還是軍人。我不知道那些伊拉克人一次又一次的人肉炸彈是為了什么,設(shè)計一個炸彈,向拆彈部隊通告,然后圍觀他們,手持攝像,最好能拍到美國軍人被設(shè)計的陷阱炸死的畫面,當(dāng)人變成粉紅色煙霧,他們就可以告訴世界,這里還是我們的伊拉克,不是你們的,以前不是,現(xiàn)在也不是,以后更不會是。
在本片中,孩子被他們剖開肚子塞滿了炸彈,他們是惡的化身,可是想想,伊拉克除了極端武裝分子和平民,還是有中間階層的存在的,不知道這些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反抗與服從都只是本能而已,希望能有導(dǎo)演能夠挖掘一下這部分人群,不要主旋律走到黑。
最后的最后,希望有導(dǎo)演能研究出新的拍攝手法來表現(xiàn)混亂,不要再經(jīng)常性晃鏡頭了,暈(=_=)
5 ) 老話重提:沉迷是男人的本性
小時候媽媽不讓我拿吃飯的錢去校外的小攤子買玩具
每次我都賭咒發(fā)誓不買,但是我小學(xué)畢業(yè)的時候,床底下的小箱子里已經(jīng)堆滿了一大堆玩具。
相信每個男孩子小時候都有那么一個小箱子,裝著自己的童年,長大后,箱子不見了,孩子受了許多傷,變成了大孩子,老孩子,或者變成了男人。
和曾經(jīng)的最愛分手時的痛苦
學(xué)校里的失意
找工作時的失意
各方面的壓力,愛情,事業(yè),生活
然后父母老了,終究要走了,好友雖然不忘,但人事無常,很多痛苦累積在男人心中,變成了皺紋刻在臉上。
這些都是每個男人必經(jīng)的路,可是回憶你的父親,你可能想到的除了嚴厲以外,更多的是笑容。
因為男人把自己變成了容器,承載的痛苦,然后把這些痛苦鎖了起來,空閑時拿出來,仿佛自己兒時珍藏的玩具,伴隨著一支煙,一杯酒,一曲鐵血的搖滾。所謂Hurt Locker,意義就在于此,本片討論的故事只是外衣,我沒有具體去看那表面,因為我先入為主的認為,這片子還是在講男人。
我看片現(xiàn)在養(yǎng)成了一個習(xí)慣,先不看影評,不聽別人評價,不然很容易先入為主,我比我想象的更容易被別人影響,只是我自己不知道程度有多深。
為了防止人云亦云,保證我自己觀點的原創(chuàng),獨到或者說,為了讓我有觀點,我選擇了對此片完全無知。沒有劇透,沒有調(diào)查誰演誰導(dǎo)的。
倘若我看了影評,千萬個和我觀念不同者終究有一個會和我看法相同。在豆瓣傷,我往往點了“推薦”,推薦了他們的影評,自己就懶的動筆了。
因為我對于此片的無知,所以我確實在看片前不知道這片子是女人導(dǎo)的,但是我卻看了出來,男人導(dǎo)演的男人片,你看到的多數(shù)是荷爾蒙,而女導(dǎo)演眼中的男人,往往是那種男人看了會有一絲絲羨慕的男人。當(dāng)然,《Twilight》除外,因為片子里沒有男人,只有男狼和男鬼,且年齡還離男人比較遠。
一眼看到男主角的時候,他并不是讓你覺得窒息的帥,但是他有著美國人最崇尚的叛逆精神,他買A片,酗酒抽煙紋身,開色情玩笑,而且做事吊兒郎當(dāng),卻技術(shù)非凡,膽識出眾。
他有情有意,我差點劇透了····
他做的事情,混蛋中文譯名已經(jīng)說清楚了,拆彈的,這件事情高度危險,每次都是生死一念之間。
他最后的結(jié)局是什么,你知道就知道了,你不知道,我也不告訴你。
就是沒有劇透~
回到我說的,女導(dǎo)演的視角往往很獨特,對于一個男人的刻畫,并非需要讓你看到他臉有多么英俊,身材多么健美,多么刀槍不入,在床上功夫不凡,而是在小事情上:在他對兄弟間,對一個一面之緣的賣DVD的小男孩,對于社會,對于一個素未謀面的伊拉克人,對于自己的孩子,愛人,以及他對于工作,一點一滴的,他流露出他的人格,他的本質(zhì),描述他一點一點的收起那確實存在的悲傷,痛苦,描述他如何把那些感情鎖在自己內(nèi)心這個你不知道還有些什么的locker里。
慢慢的,你能體會到的已經(jīng)不只是片子里的緊張氣氛,而是一個不清晰的男人的輪廓,一個線條。男人的組成,是責(zé)任感,是兄弟情誼,是勇敢,是堅強,是沉著,是不張揚。
然而,這些只是男人那些你看的到的,他有過去,過去也有著片子里發(fā)生的一幕一幕,他把他收藏起來,裝在自己的體內(nèi),男人就是一個locker,里面裝的什么,他知道,你永遠只能不經(jīng)意的一瞥,看到了一小部分,日積月累,你就會了解誰是男孩,誰是男人。
雖然片子不可挽回的套上了主旋律,讓男人,這一個如同愛情一般被電影描寫了無數(shù)的東西,穿上了美國軍裝,粗一看,你說,這不就是另一版的黑鷹降落嗎,你也許也能看到戰(zhàn)爭帶來的災(zāi)難,你也許看到了令人窒息的緊張劇情,或者你贊嘆片子的剪輯功力,從不同角度,這部片子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仿佛《夜訪吸血鬼》,披著吸血鬼片的外衣,實際上講的是同性戀對于自我的排斥,自我的認識,到自我的認同,這部片子,我看到的是男人這個概念的升華。
至于老話重提,男人終究是會沉迷的,沉迷女人,沉迷游戲,沉迷車,沉迷攝影,或者沉迷任何事情,看完這部片子的美女們,你看完片子,是否被這個拆炸彈的男人吸引,是否覺得,這個片子講得事情很殘酷?然而,男主角最后的決定,他的生涯,則很容易被我理解,他為什么做這個,他為什么一直做下去?
美女大概無法理解,我們這些男人想得是什么,至少你不會猜到我看完這個片子想得是什么。
我想:我要是也能和他一樣去拆炸彈就好了。我也想象他一樣?為什么?這個和兄弟情義一樣是我們永遠無法給你們解釋,或者你們總認為你們知道但是你們其實不知道的事情。
生與死,其它得一切,空談得時候都無所謂,真正到了節(jié)骨眼上,那是辨別男人和男孩的一個很好的方法。當(dāng)你看到一個男人眼中的執(zhí)著的時候,你就知道為什么我老說,一個男人,首先靠毅力,其次靠智商,然后是肌肉,包住這一切的軀殼,必須是帶情感的。
最后,為什么只給了4顆星而部是五顆星?
因為片子有些略微虎頭蛇尾,而且結(jié)尾對男主角的升華不夠,而且震撼力一點點的減少,讓人覺的此片是否后期經(jīng)費不足,這只是我一己之見,我給四顆星只想說明此片有提升空間。
倘若只是問我值不值票價,那我還是會強烈你去看的,絕對好片。
最后的最后,我終于寫了篇無劇透的影評了
6 ) 細紅線
《拆彈部隊》這片名翻譯得實在很一般:影片描寫的其實是某一個EOD(軍用爆炸物處理,就是這些拆彈專家)的生活;原文中的locker則指的是他們穿的防爆服——The Hurt Locker既指防爆服能夠防止傷害,又隱含著這些人把受到的傷害鎖在心底的意思。要翻譯好它還挺不容易呢。
中文譯名帶來的第二個問題是,我本以為影片始終都會講在伊拉克的美軍拆彈技術(shù)兵如何應(yīng)付一次次的爆炸危機,然后隨之成長之類的故事。但影片一開始出現(xiàn)的字幕就告訴我錯了:
The rush of battle is often a potent and lethal addiction, for war is a drug.
在戰(zhàn)斗中狂飆突擊往往能上癮,強烈而且致命;因為戰(zhàn)爭就像是毒品。
這話是克里斯?赫奇斯,一個長期關(guān)注中東的自由派作家暨《紐約時報》記者說的。于是,你會看到這部關(guān)于拆彈技術(shù)兵的電影中出現(xiàn)了很多與拆彈無關(guān)的情節(jié):他們偶遇幾個英國傭兵,并與之一起和伊拉克狙擊手對峙許久;男主角因為看到相熟的小男孩被做成了人體炸彈,于是冒著夜不歸營的危險去找男孩的家人……整個故事有點獨立電影的那種散漫感,導(dǎo)演似乎沒有帶著明確的主題去拍它——這就對了,因為本片是凱瑟琳?比格洛的作品,這位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以拍攝男性味道十足的動作、科幻、戰(zhàn)爭片聞名(本人倒算個美女呢,雖然已經(jīng)年近60了),她的片子風(fēng)格硬朗、節(jié)奏流暢,還常常帶著些另類的邪典氣質(zhì)。本質(zhì)上,凱瑟琳屬于“技術(shù)派”的導(dǎo)演,不喜歡過多地表現(xiàn)思想主題,這大概也是本片未能像布萊恩?德?帕爾馬的《節(jié)選修訂》那樣出彩的原因之一。沒有多么深刻和獨特的思想,凱瑟琳更愿意停留在故事本身的層面上(除了一點點不可避免的美國式人道主義味道):一個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拆彈專家,沉迷于拆彈的驚險刺激,卻又厭惡戰(zhàn)爭的丑惡無序。在技術(shù)層面或者說電影品質(zhì)上,本片幾乎無可挑剔:節(jié)奏張弛有度;鏡頭雖然是近年流行的DV風(fēng)格,卻無炫技之感,相當(dāng)漂亮有力;配樂極少極低調(diào),但相當(dāng)切合影片氣氛;剪輯干凈利落,恰到好處;演員也都有上佳表現(xiàn)——大概因為導(dǎo)演的人緣或者影響力,居然請到了蓋伊?皮爾斯、拉爾夫?費因斯和《迷失》里的伊萬杰琳?莉莉在影片中客串了幾個小角色。當(dāng)然,軍迷可能會對某些細節(jié)有所抱怨,但我認為這不影響對本片的評價。
影片結(jié)尾,詹姆斯沒能救下被綁了炸彈的伊拉克人,當(dāng)他被沖擊波擊倒在地上時,看到天空中放飛著一只鮮艷的風(fēng)箏,安全而且自由。然而回國后沒多久,他卻自愿回到了伊拉克,回到了拆彈前線——因為戰(zhàn)爭就像毒品。
更正:標(biāo)題的解釋有誤,感謝網(wǎng)友的指正。hurt locker應(yīng)該是士兵的一個俚語,一般指戰(zhàn)場上非常糟糕的地方或者非常艱難的一段時間。
“無論如何,通過那些真真切切得到的東西,才是你的最愛” 這部電影能真切的讓人感受到戰(zhàn)爭的痛感和毀滅…不知道奧斯卡大叔是不是越來越憐香惜玉了?最近幾年總喜歡送一些小片叱咤頒獎季,不由得讓人懷念上世紀末專屬于《阿甘》《勇敢的心》《泰坦尼克》的奧斯卡大片時代。那些經(jīng)典,今天還會重現(xiàn)嗎?
這部電影讓我的眼淚噴了出來,沒錯,你說對了,就是那個爆炸的人彈。再有就是漫天的火光,人們的不安與哭泣,著實呈現(xiàn)了一片人間地獄。在地獄中,每個人都在面對著自己的惡果,有的人只是痛苦,但受夠了痛苦的人會反思。
其實還是有很多可說的地方,可惜一直對這種題材無感
客串都得一場就死
真實的虛構(gòu),平靜的殘酷。
單純的講娛樂性,這片子糟糕透了!但是結(jié)合現(xiàn)在伊拉克戰(zhàn)爭的背景,就有趣多了。記錄片式手持拍攝的風(fēng)格讓人很深入的融進那個戰(zhàn)亂陰霾下的城市,盡管是管中窺豹,但戰(zhàn)爭的殘酷還是撲面而來,讓我不禁想到和平的可貴。再有,Kathryn帶此片和前夫的阿凡達角逐奧斯卡,讓今年的評獎多了一份趣味。
在畢格羅的眼中,卡梅隆恐怕和那個拆彈手沒什么兩樣,他就剩下一種玩具了:拍電影燒錢。卡梅隆拍《鐵達尼號》九死一生,他自己都以為不敢再這么干了,結(jié)果又弄出個《阿凡達》?!恫饛棽筷牎返慕Y(jié)尾說的不是別人,是前夫卡梅隆,這個冷酷的狂人拋下家庭,又回來了。他的借口是:觀眾像孩子一樣需要他。
在此起彼伏的爆炸聲中睡著兩次,入圍奧斯卡的作品去年討厭貧民窟百萬富翁,今年不喜歡拆彈部隊,他們分別最終獲得最佳影片。
凱瑟琳·畢格羅憑借這部滿溢雄性激素的戰(zhàn)爭片成為首位獲得奧斯卡的女性導(dǎo)演。影片劇情較為松散瑣碎,以一名對徒手拆彈迷上癮的上士為視角,展現(xiàn)了深陷伊拉克戰(zhàn)場中人殘酷與荒謬的生存狀態(tài)。大量紀錄片式手持攝影、快節(jié)奏的剪輯和主觀鏡頭營造出危機四伏的氛圍。風(fēng)箏和超市麥片架是出彩場景。(8.0/10)
電影對男主角JAMES的刻畫從旁觀者的主觀視角漸變至深入其內(nèi)心世界,整個過程不著痕跡毫不做作。很少配樂,卻用戰(zhàn)機聲防空警報聲等制造緊繃情緒。男主角的表演很棒。電影的攝影和剪輯也很出色。但個人覺得不值目前申奧的“大熱”地位。
雖然你小成本了但還是沒逃出美國英雄主義的主旋律,同類題材不如去年的《止損》,某網(wǎng)友說的好,這種片子看十部和看一部是一樣的
我一直在等這部片子的高潮。到了結(jié)尾我發(fā)現(xiàn)不是是沙漠里那場驚心動魄的小規(guī)模槍戰(zhàn),不是那個小孩子被做成了人體炸彈,不是最后那個驚心動魄的拆彈情節(jié),而是最后在車里,他流著淚緩緩說話的那一段。雖然主旋律充斥著整部影片,雖然情節(jié)漏洞百出,但是我還是給它高分,因為軍人里最平常的人性。
國家大棒揮舞,士兵提著腦袋干。寫實又緊張
兩個大牌在里面當(dāng)了炮灰...
因此記住了一個男人的名字——Jeremy Renner
不知道是不是那段時間做久了新華社戰(zhàn)地記者的專訪,我看到畢格羅的每一幀畫面都如同當(dāng)時在看素材一般的感同身受,這種充斥著真實和震撼的影像,早已超過了它的載體-電影本身。PS:愛死JR,現(xiàn)在他竟然這么火了。
這種水準的戰(zhàn)爭片 看10部和看1部感覺是一樣的
《鷹眼與獵鷹》獨立電影。
幾乎不到三星的主流反戰(zhàn)片.正義不過是一種愛好,人物不過是幾張紙牌.最后和孩子的對話以及超市、整理房頂?shù)臒o所適從已經(jīng)不妙,重開的一年新入勤徹底讓劇情流入俗套.這樣的劇本能獲最佳原創(chuàng)?剪輯雖然到位,卻沒看到有任何的亮點.最佳影片,最佳導(dǎo)演?得了,看來近幾年奧斯卡評委學(xué)院化嚴重水準堪憂
不乏精彩場面和震撼沖擊力,但終歸還是美國人用來自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