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為什么?
看了幾篇影評,我只想問一句:為什么任沒死,梁死了就主旋律了,就成為缺點了,我看不出如果導成好人死了壞人愛死不死的結尾對影片有什么提高或好處,拜托,就算是套話也要看看場合想想清楚再說。當然,力薦這個選項實屬我給點錯了,或者說很長時間沒有看銀河的片子激動得不行。(《放逐》只看了內地版,算了,讓我忘了它罷。)
2 ) 《跟蹤》:誰的眼睛在看?
不可否認,《跟蹤》是一部相當不錯的影片,但看過之后總覺得少了些什么,也可能是多了些什么。這是一個不好的感覺,但這種感覺恰恰是影片的缺陷所在。
游乃海頭一次拍片本來不應該苛求太多,但由于杜琪峰作為此片的監(jiān)制,所以不免在其中要尋一些他的影子,這顯然是一種狹隘的看片體驗,兩個人為什么要相同呢,即便據說此片杜的操縱已經蓋過了游乃海,這種感覺就如同當初《尋槍》里姜文與陸川的關系一樣,到底是誰的作品,似乎說不清楚,但為什么一定要說清呢?
游乃海的故事向來切入點都是非常獨特的,這一點無疑是值得肯定的,此片同樣也是,警匪片看多了,但從一群狗仔入手恐怕還是第一次。而這個題材也是極具影視感覺的,所謂跟蹤,有跟還有蹤,即同一時間內兩個移動的人物,如果把每一個人物當作某一個空間的話,那么這部影片肯定就是同時然后在不同空間中的影像處理。而跟蹤這兩個字一定要動起來,不動起來那叫監(jiān)視,于是在時間統(tǒng)一的情況下,人物動起來的空間交換則構成了此片的影像風格,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
可惜在開篇之處,游乃海便犯了一個大錯誤,屏幕上的道道波紋成了觀影者的親身體驗,一種偷窺的感覺立即出來了,在現(xiàn)代社會偷窺與許多名詞等同的時候,這種將觀影者強迫拉進電影以造成感同身受的手法不能不說是相當不錯的,也很具有時代感。但很可惜,這種手法用在本片處似乎有些不合理,跟蹤和監(jiān)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銀幕的感覺是靜止的監(jiān)視,而絕不是跟蹤,而影片在多次轉場剪切的時候還用到了此類手法,說實話,真有些不倫不類了。這里想起《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馬小軍,看到望遠鏡中的馮小剛是監(jiān)視,而當馮小剛走動起來,這恐怕才是跟蹤,不知道這樣解釋是否說得過去。至少筆者認為在這里用電視波紋的效果處理是多此一舉了。
其實在風格上,影片還有一處用法筆者不敢茍同,那就是跟者的眼睛。在跟者的眼睛中,手提的效果太不明鮮了,雖然有鏡頭的移動,雖然采用的是遠景,但事實上沒有強烈的搖晃(這里所說的強烈當然不是如跑動那樣)造成的結果是局外人在看此片。如果局外人作為一個全知的角度,那么此片與一般的警匪片還有什么區(qū)別呢?這一點是相當有疑問的,當然,蹤者的反跟蹤完全也可以采用類似的手法,這是很重要的。眼睛嗎,影片中每一個人都在看,但不能只有距離(即景別上的反應),也應該有運動(行動中的視覺晃動感)。
說白了,主觀鏡頭太少,跟者的眼睛自然會被忽略了。很明顯的一個段落,當肥子與豬女在電梯里的時候,鏡頭基本用的都是客觀的,即導演的視點,作為跟者豬女的視線竟然一個都沒有,哪怕在金屬的電梯間墻上反射出一個肥子的扭曲的形象也是好的。
同樣出于對跟蹤這個名詞的考慮,影片在場面調度上還是相當不錯的。據說此片有近百分之七十的鏡頭是在鬧市全隱蔽拍攝的,這是相當不錯的辦法,尤其針對此片來說。更主要的是,影片在鏡頭的剪輯以及人物的走動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換句話說,是場面的調度,潛伏在跟者的肩頭的攝像機以及客觀的全局視點交錯,街道上人物的行動,交錯以及出入鏡等等都是很有講究的,而這種手法不但符合劇情需要,更符合觀影者的心理需求,即有種帶入感。
內容決定于形式,這是電影的基本法則,所以此片如果根據題材來看則可以拍得極具形式感而絲毫不留痕跡。但很可惜,游乃海在最初定位的時候就忘掉了這種視聽感覺,雖然鬧市中的場面調度以及的跟者眼中的景別基本沒有差錯,甚至做得相當不錯,但那種跟者的視覺跳動以及剪輯的手法卻存在著與內容相左的形式,用最直白也是最不客氣地話說,導演將此片一般化了,并沒有突出特別的“跟蹤”感,這恐怕是影片最大的敗筆,而這與導演的想法有關,與編劇則是無關的。
游乃海作為編劇的幾部作品都相當耐看,當然這里面摻雜了多少杜琪峰的意見筆者就不敢妄自揣猜了。但此片卻出現(xiàn)了大問題。影片的前半部都是相當不錯的,可憐的是影片的結尾處,飯館的對話以及狗頭脖子上的那一刀顯得過于做作了。哲學命題,人不可能兩次邁進同一條河中,從現(xiàn)實講,與豬妹對話的人變了,受傷的人也變了,甚至豬妹的心理感受也變了,這說明河的確變了,但相同的境遇,這種重復還是顯而易見的。香港片中這樣的處理很常見,仿佛人的成長一定要經歷一個相同的環(huán)境,去第二次感受同樣的遭遇,這是件很無趣的事情。相信豬妹的成長也不會因此而順利的,只能算是不會變通。更可笑的是,豬妹變成了狗妹,狗頭的玩笑的確不值得一樂!
客觀地講,影片還是不錯的,相對于一般的警匪電影,但幾個硬傷恰恰反應了導演的水平,只好期待游乃海的下一部作品,也許會更理解內容與鏡頭之間的關系!
韓兮
2007-7-19于通州
3 ) 適合在內地上映的《跟蹤》
今年三月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開鑼,首映禮首場選映的,是杜琪峰監(jiān)制、游乃海首次執(zhí)導的《跟蹤》(Eye in the sky),電影很杜琪峰但又很不杜琪峰。
演員陣容大部分是熟口熟面的杜琪峰班底:梁家輝、任達華、林雪、吳廷燁。其他主角配角,都有杜琪峰電影特色:片酬較化算的現(xiàn)役電視藝員。故事的風格布局、推進速度,甚至演員的演繹手法,都有杜琪峰工廠的影子。
不同的是,電影多了一份杜琪峰電影中幾乎看不見的女性陰柔。女主角徐子珊飾演警察跟蹤隊的新?。ú锁B?),她的角色吃重,貫穿了整部戲,女主角是有戲可演的獨立個體,不是英雄身邊的花瓶,這是港產片中難得的。徐子珊演電視劇時經常被批評演技拙劣又不夠漂亮,好在電影中的角色沒有要她精明亮麗,她的笨拙反而成了角色風格,甚至是她能加入跟蹤隊的原因。另一個女性角色是邵美琪飾演爛口差婆,可惜她說粗口不夠自然,令她的表現(xiàn)反而不及比她平實的張兆輝。
* * *
在此我想談談電影的結局,介意知道劇情的可在此止步。
杜琪峰之前拍兩部《黑社會》,我雖然不特別喜歡,但他明目張膽的拿黑社會選龍頭大哥來“明喻”香港的小圈子選舉,為了要說自己想說的故事,把好大的一個大陸市場舍棄,我是不得不對他敬佩。杜琪峰的銀河是香港上市公司,這次《跟蹤》的出品人是徐小明的驕陽,杜琪峰沒有再跟錢作對了。
我這樣說,是因為《跟蹤》的警察全是好人,賊人都是壞蛋。這樣一來,人物描寫都被平面化了。最明顯的是有場大賊們在天臺齊齊燒烤的戲,賊兄弟意見不合打起來了,卻因為對面樓有性感女郎在窗前脫衣,眾人竟然停了下來,列隊行注目禮。十人吃飯,十種食相,怎會個個同一模樣?
好人任達華神奇地大難不死,壞人梁家輝就因為天有眼所以可以死得荒謬,我差點以為自己在看教育電視(從前有個小孩不聽母親的話,最后,他死了)。我想起了《無間道》在大陸有個要劉德華死的結局,也想起了劉德華在《天下無賊》也一定要死才能收科。電影要在大陸上映,這是唯一認可的結局。他們,還有馬田史高西斯面向的荷里活觀眾,都不明白無間地獄就在人間:活著可要比死更難受。
《黑社會》上下集、《大只佬》、《暗戰(zhàn)》、《槍火》、《跟蹤》等一大堆銀河的戲,游乃海都有份編劇。有驕陽做老板,《跟蹤》多了一份官方認可的“陽光”。黑白分明,好人有好報,壞人一定要被制裁,我們的精神才不會被污染。
這尤如船頭尺不能說“仆街”、“躝癱”,我悶出鳥來。
4 ) :)
白天看了《跟蹤》
看了開頭,發(fā)現(xiàn)是銀河映像,精神就一振;再看見導演編劇都是游乃海,心底原本對這片子的無所謂立刻變成非常期待。結果當然沒讓我失望,張弛有度的節(jié)奏,穩(wěn)扎穩(wěn)打的劇情,已然不是當初《暗花》時期的陰郁,更多點大氣。
銀河映像絕對是香港電影史不可略過的一章。杜琪峰自然是中流砥柱。但是沒有游乃海,游達志,韋家輝,歐健兒……一定沒有今天的銀河。
《跟蹤》的題材很有意思,風格也是往日一樣凌厲。但是結尾處的草草收場,不知道是不是很電影審查有關,該不會又是剪輯版?
至于梁家輝之死的突兀,呵呵,如果你看過《非常突然》,就不會對銀河作品的不可捉摸的命運嘲弄感到陌生。
5 ) 基本功
一開場張力十足。
從梁家輝上電車后,已讓觀眾覺得風雨欲來。一下子眾多的出場人物,很能看出導演如何駕馭,甚有《黑社會》頭十五分鐘的風采-雖眾多對劇情有著speaking part的人物出場,但多而不亂,也很好對往后的故事鋪線。這一小段,讓大家對往后的發(fā)展充滿期待,也對導演的功力有所期待。
不過往后的發(fā)展,則稍嫌失望。處理中段對警察的“以老帶嫩”和梁家輝“盜亦有道”是老生常談,拍得拍子適合,但未有突破。而且,中段警匪槍戰(zhàn)未能拍出緊張刺激尚算少問題,最要緊,是未能清楚地捕捉到各自的位置(establishing shot不足且剪接也不好),且有多少不符現(xiàn)實,對這樣類似警隊解密的影片,靠近真實才是要點。
話分兩頭,從任達華帶豬女第一天上班開始,警隊里如何對一件案件的破解,從跟蹤隊,到情報分析,再到發(fā)號施令的控制室,跟而以heat team從事抓捕等,均能很真實地反映之余,也很有電影感。
反而為何梁家輝一伙為何如此容易便能讓警察洞悉一切才是故事的問題,難道這么容易就能在如此近的距離放上攝影機,又在門外放上,片頭刻畫精明的梁家輝又到哪去了?
最后的結尾也太過“港產”,似是無端的加上。豬女穿得成熟點在于街上,裝著扮案,又加上多個搖晃的鏡頭,有需要表達嗎?其實任達華對豬女說出最后一句“你能成材”(類似,具體忘了)便很足夠。梁的死,則合情理得多,看似兒戲,但合理,又對劇情有著互補:他如何第一次逃避警察追捕和企圖殺害任。如此結局,導演也輕松很多,特別是新導演。
其實這部影片,我看,除了講傳統(tǒng)的警匪之外,乃海想表達的,應是一種師徒間的情誼。
雖則批評不少,但我還是對導演感到滿意。他只不過是編劇,但能拍出如此成績,已可喜:跟蹤英文一詞的來源;一開場任與豬女的考試性的對話,到最后豬女如何憑此“失敗乃成功之母”;任在執(zhí)行任務時的“無厘頭”笑話;madam的粗話;一個突然插進來的綁票案主謀是之前街上欠錢被揍的路人甲;各小節(jié)間插鏡以擬監(jiān)控電視的畫面…一切都有著老杜的痕跡。怪不得老杜給予60到70分(記憶中他如此說),很到位。
附:很喜歡這部電影,有點硬傷,但乃海的風格是很基本,很基本的導演風格:不追求古怪的鏡頭,沒錯綜復雜的劇情,又沒虎頭蛇尾,又沒明星助陣但個個演技俱佳。亞洲好久沒新導演能如此注重基本功,除了新加坡的一位,但其實是香港名門之后所拍的《海南雞飯》。這兩位導演靠的,都是基本功,又電影感一流。值得再期待。
6 ) 雨停了,香港又多了一個「狗女」
每次在家看完銀河(想寫杜sir)的片子,我看看窗外,都覺得香港是個神奇的地方(平時對香港是很多抱怨的),我怕看的越多遍,我就會迷幻的愛上香港,那些街道,那些茶餐廳,工業(yè)大樓,那些紅綠燈,那些路人,明明影像如同dv般晃動,但是那主角配角的光彩啊,掩都掩不住。明明看似沒有太多表演空間,都是被劇情推動的戲,硬是被這些影帝演的自然無痕,同時又個性十足。梁家輝那個眼神啊,林雪那個萌啊,任達華那個溫柔啊。徐子珊前面有多笨,最後就有多討喜??吹剿蝗文猩裾娴囊蟪韶i女了,覺得那個幸福??!
銀河的片子根本不用按常理出牌,因為那些橋段怎麼拍就是出彩的,就是對的。別人先得有個十分鐘的prologue,他們家的一個prologue出來就是一個小時,管他什麼結構,精彩就行。前後特別簡單,就是兩段戲,前半部分跟蹤林雪,是個傻傻笨笨的角色,被警方做了開頭菜;第二段是跟蹤梁家輝,是個聰明而兇狠的角色, 簡直要了領頭的命。不用所謂的起承轉合,只要鏡頭之間的節(jié)奏對了,那種流水一般的爽感,看完好似洗了一身熱水澡。
看銀河的片子,有時會說,杜sir已經出神入化的一定境界了:不需要故事。因為橋段本身已經夠精彩了,鏡頭剪接和表演本身已經夠精彩了。但《跟蹤》其實是有故事的,或者說是有一個看似很簡答的意念的,但實則很深刻:師徒之間的——傳承。就是教育。pass it on。細想來,挺重大的。這就是為甚麼我說看他家的影片會愛上香港。那些街道,你看著螢幕裡主角站在人群穿梭的街道上,城市裡的每一個生命,整個香港的安全,那種信任,背後是一個個「狗頭」,「狗頭」們用自己的耐心/經驗/甚至生命,把他們這份職業(yè)傳承下來,然後有了一個一個「豬頭」「豬女」成為「狗頭」「狗女」。雨停了,香港又多了一個「狗女」。那一刻,陽光燦爛,你收獲了意外的驚喜,還有感動。
杜家最牛的是,他們從不以意害詞,從一開始你就看著爽,而最後那個「傳承」的含義完全是個意外的收獲。無論從哪一方面,都能得到滿足。
屬于銀河里比較弱的片子吧,雖說題材還算好。
是一部神作,多年后韓國人也翻拍過這部電影,說明這部電影是獲得跨國界的認可。任達華和梁家輝所演繹的角色很精彩,尤其是梁家輝在拿著燒烤叉子對著同伙的時候眼睛里透出的那股子邪狠的勁道令人不寒而栗,這種狀態(tài)和他角色平時的謹慎小心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單就這一個鏡頭就折服我了。
20141124.。狗拿耗子捉住了貓 靠的是豬的嗅覺和敏銳 想到這兒我趕快把一分鐘前打的三星兒改成了四星兒 :)。。
重溫,加1星。這片當年感覺中規(guī)中矩,現(xiàn)在重看還是挺不錯的。特別是前半部鏡頭和剪接都處理的很精到很利落,敘事也很緊湊很沉穩(wěn),只是后半段有點乏力感。PS:剛注意到,原來這是唯一一部由游乃海執(zhí)導的片子。
片頭字幕打出領銜主演:任達華、梁家輝、徐子珊。緊接著這掛頭牌的三位便齊聚開鏡畫面的電車上。影迷對此在略顯詫異(因為三主聚首通常出現(xiàn)在劇終高潮)的同時會不自覺地根據影片釋放的初始信息,片名+領銜+場景+行為舉止,自行展開推測:徐可能在跟蹤梁?接下來一組沉默的“視線鏡頭”很快糾正:徐顯然對任更感興趣??闪阂彩穷I銜,甚至咔位更大?。∷运^對不會是個閑雜路人,于是身份懸念未減反增!……游乃海導演在此構造了一種非常有趣并有效的開場模式:在故事主題早早明示簡單清晰(跟蹤)的狀況下,不妨砍掉事件前因與角色身份,由一個與主題高度形似的情景中段直接切入,使觀眾處在大方向明確/小細節(jié)不明的狀態(tài)中,于時頓生好奇努力猜測。即使猜錯,卻也無妨,因為情緒與思維已被成功調動起來。
現(xiàn)在的電影總是最后來個畫蛇添足,不管是主動被動,所以看到這么干凈利落簡單的本片心里會暗暗叫好。雖然情節(jié)比較單線條,人物也不算厚實,結局和過分強調宿命輪回因果報應什么的,但有種“就是用90分鐘的時間把一件簡單的事情講清楚”的利索勁兒,更何況幾個演員都特合適,寥寥數(shù)筆刻畫就能讓人心懸著、跟著走。就是看過黑社會之后,再看任達華和梁家輝,總會串戲,哈哈
韓版翻拍我給了四星,這個銀河映像的原版必須也是四星,杠杠的。除了女主看著讓人覺得無語之外,其他都好。
看梁家輝表演真是一種享受,大D又一次敗在了阿樂手上
7分!戲劇沖突表現(xiàn)得不錯,節(jié)奏明快,干凈利索,可惜弱在劇情上,最后竟變成少女成長故事。“過程非常精彩,結局非常失??!”結局竟然是光明的,不像銀河映像以前的黑暗宿命調。第17分鐘是看點。
早幾年看過,印象中梁家輝最后被鉤子勾到了。虛無與荒誕,還是銀河印象游乃海慣有的宿命感。7.3
明顯港版好看啊,韓版和偶像劇一樣,多出來的半個小時就是加了帥哥配美女的戀愛嘛→_→兩部還真是非常工整,連不知道怎么收尾的毛病都犯的一模一樣,不過想想看這個結局其實也是為了賺錢,我們都懂得。。
TMD,怎么變成少女成長故事了。對游導演嚴要求,三星。
幾個老妖精的表現(xiàn)果然彪悍,游乃海的第一部執(zhí)導作品,受杜琪峰和銀河的荼毒還是很深的。大家普遍評價不是特別高,主要因為好人好報,惡人惡報的大陸式結尾。但是這次出品人是驕陽不是老杜想怎么地就怎么地的銀河,所以沒有再和錢作對。不用太苛求了,要和諧~~~~~
作為銀河的主力編劇,游乃海的實力毋庸置疑,雖然本片部分情節(jié)的處理略顯粗糙,但題材新穎,節(jié)奏一流,很多情節(jié)也依舊呼應著銀河典型的宿命主題,也正好照應了那句“Eye in the Sky”,或許導演技巧一般,但絕對是部風格作,跟蹤戲的處理也很贊,警與匪的隔空對峙,氛圍 剪輯 配樂,一明一暗,懸念十足
怎么回事?我很喜歡這部,人善人欺天不欺,最后豬女跟蹤梁家輝到絕望的時候,突然雨就停了,路人紛紛把傘收起來,目標人物出現(xiàn),這都不夠帥呆嗎?還有檢查垃圾的時候,任達華拿著豬女的手教她怎么篩檢東西,多有彩兒啊
結構嚴謹,故事發(fā)展合理,主要人物突出。只是07年的徐子珊演技捉急得厲害,幾次哭戲都哭不出來也是醉了。
邵美琪最后的勇。
劇情平庸,主要演員表現(xiàn)可圈可點。
打架時看到遠處住宅里正在脫衣服的女孩于是休戰(zhàn)這段真是神來之筆。
這個豬女變狗女的故事很棒哦,戲劇沖突玩得很痛快,干凈利落,該有的有,該省的省,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