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給靈魂一個出口
大風吹散陰霾,歷歷晴日。
《Wie im Himmle》是部可以一看再看的電影,中文譯名《就像在天堂》。
名指揮家丹尼爾的生活曾經(jīng)豐盈炫目,卻因為病痛選擇放棄,他習慣了在眾人面前關閉自己的心。
蓮娜脆弱熱情,聲音清麗。她出現(xiàn)在櫥窗背后,偷偷哭泣,卻因為老奶奶的到來,大聲地講笑話給她聽。
牧師的出現(xiàn)很得體,居高臨下,彬彬有禮。
雜貨鋪的老板阿恩粗獷霸道,不由分說地把丹尼爾帶到了唱詩班。
丹尼爾教會了他們說出心中的不滿,每個唱詩班的人變得快樂。
牧師阻止自己的妻子再去丹尼爾那里,因為妒嫉丹尼爾躲走了他在村民心中第一的位置。妻子拆穿他的面具,嘲笑他,可憐他不敢去面對真正的自己。
脾氣暴躁的卡車司機也不允許自己的妻子去唱詩班,因為猜忌妻子與丹尼爾有私情。他粗暴的把妻子從唱詩班拖走,無人阻攔。蓮娜指責大家的沉默,卻沒有人回應。
丹尼爾在寫一首SOLO,本以為是寫給蓮娜的,沒想到卻是給卡車司機的妻子準備的。看著她的笑臉,音樂漸起,整篇的華彩。
我的生活屬于我自己
這短暫片刻屬于我自己
我的渴望把我?guī)У竭@里
無論是得是失
這都是我選擇的道路
通往天堂的道路遙遠
但是我的執(zhí)著與信念
必然領我走上正途
我要感受到我的存在
在我活著的每一天
我要自由自在
我要感受到我的存在
了解我活得有多好
我從沒有迷失自我
我只是一時沉睡
也許我根本沒有選擇
但是我有活下去的信念
我只要過得快樂
做真正的自己
堅強又自由
在這里看著白天黑夜
我的生活屬于我自己
我所夢想的天堂就在那里
我一定能找到它
我想去感受
我把握自己的生活
牧師在盛怒之下,解除了丹尼爾唱詩班指揮的職務,他的妻子已沉默表示抗議,牧師動手打了她。她搬到了丹尼爾的小學校住。
大家改到小學校排練,卡車司機的妻子突然出現(xiàn),大聲地告訴大家,她終于離開他了,帶著滿臉的傷痕,不再忍受他的暴力。她提醒丹尼爾,卡車司機說會殺了他。
在河邊,卡車司機將丹尼爾打得不省人事,三個女人將他拖了回來。終于,丹尼爾也對眾人說出了自己的秘密,他愿意相信別人了。
看到卡車司機懺悔的眼淚,我暗自感謝導演的善良,人的生命應該是豐盛而有缺陷的,缺陷是靈魂的出口,他給每個殘缺的靈魂找到了出口,當然也包括丹尼爾,他懂得了什么是喜歡,什么是愛,他說出他喜歡,他愛蓮娜。
天堂就在那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翅膀,一定能到達。
2 ) 平淡冬夜的一抹亮色
很久沒有在看電影的時候開懷大笑了,而且是引得鄰居敲門的那種笑聲。不是因為臺詞多么幽默,也不是因為絕妙的諷刺、夸張的表情,就是一段簡單的學騎單車不斷摔倒的戲,我笑是因為演員完美還原了小時候學單車的場景:推車人漸漸松開的手,不要回頭的囑托,騎車人忍不住的回頭,這些都讓我體會到了簡單的歡樂和美好。
男主是從小被校園暴力威脅的,志存高遠的天才音樂兒童。為了不受欺負,母親帶他搬離鄉(xiāng)村。14歲參加比賽時,母親在他親眼目睹下,車禍身亡。憑借熱愛、天賦、努力最終成為著名指揮家,而他卻在這個時候選擇退隱,無他,因為他還懷揣單純美好的音樂夢想,創(chuàng)造發(fā)自內(nèi)心的獨一無二的音樂。
熟悉的場景不是嘛,就像武俠片里高手退隱江湖。在村里人的邀請下,他半推半就成為了唱詩班的指揮,這么一個單純,想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指揮家,終于找到了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土壤,或者沒那么長遠,運用自己的專長,讓大家感受音樂純粹的快樂。
故事有3條主線,1條是唱詩班技巧的成長;2是丹尼爾內(nèi)心的治愈;3是整個唱詩班及周圍人,精神的成長和變化
首先說第一條主線。
和傳統(tǒng)指揮家不同,他沒有上來就讓大家練習曲目,而是讓大家先感受自己獨特的聲音,再根據(jù)他的才能給大家排出高中低音,之后才是磨煉技巧,用他天才指揮家的激情去燃燒大家,發(fā)揮出每個人的潛能。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智力障礙者的加入,他聽到丹尼爾鼓勵每個人發(fā)出自己獨一無二的聲音,他也開心地跟著做。這一幕讓我?guī)缀鯗I目,智力障礙者當然有權力去享受音樂的快樂,但整個社會的刻板印象覺得他們是社會的累贅,“不配”做這么有挑戰(zhàn)的事情,會拖大家的后腿。但丹尼爾同意了,在他看來,音樂面前人人平等,只要聲音是唱詩班需要的,只要可以唱好歌,就是不可或缺的唱詩班的一份子,這種孩童般的善良讓人感動,引發(fā)我的深思:殘障人士并不總是被保護的對象,他們的潛能也需要被認真對待,創(chuàng)造價值,滿足其人格尊嚴。
最終,在奧地利賽場上,在沒有丹尼爾指揮的情況下,唱詩班幾乎是自發(fā)地哼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聲音,而整個現(xiàn)場的觀眾和評委都慢慢被感染起立跟著哼唱,這一幕體現(xiàn)了音樂獨一無二的感染力。同時,也回歸了音樂的本質,找到自己,用自己的特質去感染別人,大家一起感受此時此刻的美好。
第二條主線。
丹尼爾童年飽受校園暴力摧殘,少年時親眼目睹母親車禍身亡,成名后承受比賽的巨大壓力,最終使得他跟隨自己的感覺回到童年的小學,過一種與名利競爭隔絕的鄉(xiāng)村生活。
但他的夢想還在,激情還在,當看到唱詩班的人之后,他的夢想就被點燃了,他總是想要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一些。
幾個標志性成長的里程碑:
1. 他看到家暴,敢于上前阻止,雖然最后被胖揍,但他突破了自己的恐懼。雖然之后他還是害怕、冷得瑟瑟發(fā)抖去泡腳,但他已經(jīng)走在了戰(zhàn)勝自己的道路上;
2. 面對愛的人,他開始的時候,習慣于壓抑自己的情感,不敢輕易表露自己的愛意,也不敢給對方任何承諾,是因為他內(nèi)心的恐懼和喪失母親的痛苦,讓他覺得自己無法給對方快樂,也害怕對方不能跟自己長久地生活。隨著丹尼爾內(nèi)心的成長,他最終還是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可愛之處,愿意和自己愛的女人真正地融為一體;
3. 面對大家的不理解,乃至一些人的中傷,他以自己特有的單純和執(zhí)拗,堅持自己的做法,不理會外界看法。
第三條主線。
- 蓋婭一直忍受丈夫的家庭暴力,讓她自卑對生活失去希望。但唱歌本身的美好感受和唱詩班伙伴給她的鼓勵,讓她重獲新生,最終有勇氣獨唱,還能在最后比賽關頭帶領大家一起哼唱??梢哉f參加唱詩班之后,蓋婭的人生都發(fā)生了變化。
- 牧師:牧師為什么恨丹尼爾?爭風吃醋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最后關頭,牧師終于說出了真相:你來之前,我在這里還算是個人物,大家都尊敬我,聽我的。是啊,丹尼爾,你的魅力這么大,讓另一個人跌落神壇,焉能不恨之?
- 蓮娜從本質上與丹尼爾是一類人,但與丹尼爾離群索居的方式不同,她采取的方式是廣泛與各種人交往,尤其是頻繁交往男朋友,企圖這樣來麻痹自己。最終,她遇到丹尼爾并且獲得甜蜜愛情,兩個孤獨的靈魂可以互相慰藉,說這部電影是甜甜的愛情片也不為過。
思想解析
- 對宗教的批判:左手告訴世人你們都是有罪的,右手售賣贖罪券,這不就是某些宗教人士的做派嗎?上帝不需要人們贖罪,但牧師需要,他們依靠人們對上帝的虔誠和恐懼獲得利益。牧師在和妻子做愛之前,還要去角落里看花花公子才行,牧師本身就不是虔誠的教徒,卻又裝出假面,維持表面上的尊嚴和對上帝的尊敬,這不就是賊喊捉賊嗎?
- 對殘障人士的關懷: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對殘障人士的關懷還停留在經(jīng)濟幫助和公共設施上。但這個電影里的關懷是對智力障礙人士心靈和尊嚴的關懷,讓我感覺很溫暖。平等不是居高臨下的慰問,而是尊重個體,如果你的聲音合適,你有能力唱歌,不論你其他方面,你就可以加入唱詩班,也不會因為你的殘障對你降低標準。也許大部分人都覺得殘障人士是累贅,但他們的潛力可能真的被忽略了。
- 對霸凌暴力的態(tài)度:丹尼爾在音樂方面無疑是天才,但童年被霸凌,忍受暴力給他帶來長期的心理陰影。蓋婭遭受的家庭暴力也是,幾乎摧毀了她,讓她的人生失去了色彩,活在自卑和恐懼中。應該旗幟鮮明反對任何暴力行為,施暴者必須對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社區(qū)和政府也要嚴格約束。
- 群體氛圍行為:蓮娜有1個曾想共度一生的前男友,但他卻在別的國家有家室。最令她氣憤的是,鎮(zhèn)上很多人都知道,但沒人告訴她,仿佛是她在勾引有婦之夫一般。群體的冷漠是慢性毒藥,可能會殺死人群中的特立獨行者,僅僅是因為她和大部分人的行為不一樣,雖然她沒有傷害任何人。最后再丹尼爾家大家共同奏樂、唱歌、狂歡的戲令我感動,有時候不需要多么復雜的游戲,只需要簡單的音樂和舞蹈,歡樂友好的氛圍就可以讓大家嗨起來。
總結來說,這部電影很有人性關懷,故事邏輯順暢,人物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無論一人還是跟伴侶看都很適合,既充滿歡樂又可以引發(fā)你的思考,同時還感情充沛。
3 ) 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寬容和理解,就是天堂
天堂是什么樣的?天堂里的歌聲是什么樣的?
古人說:”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肉聲是最接近自然的聲音,也是最動聽的聲音。
而我覺得,北歐的人聲也許是今天最接近天堂的歌聲,如:恩雅、凱爾特女人、……
得了心臟病的指揮家回到故鄉(xiāng)的村莊后,神差鬼使地去了教堂指導唱詩班,試圖教會人們聆聽自己內(nèi)心最真實的感受,教會他們怎么用心去歌唱。他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卻使村里的牧師感覺到自己“精神領袖”的地位受到威脅。
就像牧師的妻子批評宗教的偽善時說,教堂一手以罪惡強加于人,一手再救贖罪人的靈魂。以這種霸凌的權威來操控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這是以壓抑人性為代價,而換來表面的圣潔。這是人們所想要的天堂嗎?
唱詩班里的每一個人物都有血有肉:不堪忍受家庭暴力的Gabriella,拆穿教堂虛偽的牧師妻子,屢屢愛錯人的超市收銀員蓮娜,不堪忍受一直遭人欺負的胖子,粗獷的雜貨鋪老板阿恩,智障的少年,年長的老太…..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屬于自己的,想要什么樣的生活,都應該由每個人自己決定。
而音樂的魅力,就是使每個人內(nèi)心久久的壓抑釋放出來,彌補人們心靈的傷痛。
影片中最感動人心的是兩場音樂會。
一場是小鎮(zhèn)上舉辦的音樂會。Gabriella那奔向自由的獨唱,無不讓在場的人淚流滿面。
一場是大家決定去奧地利參加的比賽,可是久久等不來指揮。這時那個智障的孩子率先哼出了和聲,提醒大家拋棄慌亂、進入狀態(tài)。這一曲無指揮、無伴奏、無歌詞的天籟絕唱,引發(fā)全場的共鳴,觀眾席上的人們都紛紛站起來,一起發(fā)出了和聲。那和聲不僅來自人們的心靈深處,而且像是來自圣潔的天堂。
什么是天堂?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寬容和理解,就是天堂。
“你如何知道自己愛上了一個人?看到他時,你會感到快樂;他不在時,你會想他?!?/p>
愛,就是這么簡單。
4 ) 電影還原了生活本身的樣子,找到了自己!
周日刷到一個好的電影,名字叫《其實在天堂》,主人公丹尼爾是一個小提琴演奏家,從小的生長環(huán)境讓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有著很高的音樂天賦,有一個好老師,只是太過繁忙的工作,讓他患上了心臟病,不得不告別舞臺??稍谖倚睦?,了解到那樣的生活對于他來講已然沒有快樂。他對音樂,對生活有自己的訴求。于是,他放棄的那些名利,對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了規(guī)劃。一開始很困難,但是他都慢慢地學會了一個人生活,學會了騎自行車,后來學會了去愛。
從此以后的每一天都屬于他自己,他回到了小時候生活過的小鄉(xiāng)村,邂逅了那里的人。教堂唱詩班的指揮是他的工作,所有的人都喜歡著他。盡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傷痛,慢慢在音樂的治愈下,這里的每一個人都脫離了變態(tài)的偽善,開始為真實的信仰去奮斗,去爭取。垂垂老矣的紳士表達自己上學時就開始暗戀著的同在唱詩班的女同學;肥仔發(fā)泄出壓抑20多年被朋友戲謔的傷痛;那個一直忍受著家暴的女人接受了新的挑戰(zhàn),向周邊的所有的人證明自己多么的優(yōu)秀,其中也包括那個日夜折磨他的丈夫。牧師的老婆,是一個被上帝精神綁架的人,她覺醒之后也在呼喚丈夫的覺醒。每個人都有他們的傷心事,他們選擇去默默的承受,不愿傷害任何人,只是時間久了,大家都麻木了,對一些錯的包容變成了縱容。
音樂在他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播下了愛的種子,一個人的力量很微小,當所有的人都發(fā)聲,就會產(chǎn)生足矣撼動世俗的力量。
電影的每一個淚點,都覺得那么的真實,可能童年的記憶會跟隨一生,小時候就恐懼的事情,并不會隨著時間消磨,也不會因為你長大了就忘卻?!浴栋㈦y的日記》
5 ) 愛這歌詞,被震撼到
我的生活屬于我自己,這短暫存在屬于我自己,我的渴望把我?guī)У竭@里,無論是得是失。這都是我所選擇的道路,通往天堂的道路遙遠,但是我的執(zhí)著與信念,必然領我走上正途。我要感受到我的存在,在我活著的每一天,我都要自由自在;我要感受到我的存在,了解我活得有多好。我從沒有迷失自我,我只是沉睡一時,也許我根本沒有選擇,但是我有活下去的信念。我只要過得快樂,做真正的自己,自強自立,在這里看著白天又黑夜。我的生活屬于我自己,我所夢想的天堂就在那里,我定能找到它,我把握自己的生活!
愛這歌詞
6 ) 不動聲色的震撼
作為外國人的我看來,這個瑞典的小鎮(zhèn)像是一個理想化的、虛化的社會,但是也有可能西方就是那個樣子,他們的人那么純真、坦率,接近于原始的樣子(但并不是不聰明)。
音樂家回到家鄉(xiāng)的小鎮(zhèn),有一句話是點題的:我要用音樂啟迪人們的心靈。大概是這么說的。他小時候受盡的當?shù)匦『⒌钠圬?,7歲時母親帶著他離開了小鎮(zhèn)。這里有點基督教的意思,他可能思考他的童年為什么這么悲慘,為什么缺少歡樂,思考的結果應當是人們的心靈處于蒙昧的狀態(tài)。人們都不愿意敞開心扉。
這一點可以佐證少女蓮娜的遭遇,她愛上當?shù)匾粋€外來的醫(yī)生,兩年后才知道這個醫(yī)生原來在布拉格已經(jīng)有家庭。而實際上鎮(zhèn)上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這個事實,可以他們都沒有告訴蓮娜。
也可以解釋卡百莉處于家庭暴力的苦海不能自拔的遭遇。他的丈夫并不是一個“壞人”,只是自我無法解脫而將痛苦訴諸對妻子的暴力。而每次他從唱詩班強行拖走英娜時,沒有一個鎮(zhèn)上的鄰居出手幫助卡百莉。他們就像魯訊筆下那些麻木的看客一樣。
他們在偽宗教的精神重壓之下,迷失了自我,迷失了良知。這是關鍵。
而音樂家丹尼爾成功的用音樂撥開了心靈的迷霧。
看到1/3的時候我曾經(jīng)以為他是要回來報復童年時欺負他的那些人。但是他因為要幫助卡百莉而再次被康尼(小時候欺負他的人)揍了一頓之后,他突然下決心要擔任唱詩班的指揮。
因此我得知他選擇了更高層次的行動,挽救,而不是報復。
幾乎沒有人不會哭泣,當看到卡百莉的獨唱時。我也只能強忍著淚水,不讓它們流下來。她克服了內(nèi)心懦弱的東西,站在臺上高聲歌唱自由和幸福,讓音樂打開她心靈深處的枷鎖。 他的丈夫也站在遠處淚流滿面。
從唯心的角度來看,也許苦難乃是源于我們的內(nèi)心。解救我們的唯有我們自已。
音樂啟迪了鎮(zhèn)上壓抑的村民,他們學會了表達自己,拯救自己。偽宗教的教會集會沒有人去了,所有的人都來參加唱詩班的活動。
影片最后,唱詩班在奧地利的比賽現(xiàn)場不約而同地發(fā)出和聲,達到最后的高潮。全場的人皆受其感染,而自覺的站起來一起發(fā)出和聲。那和聲就像來自天堂,來自不受污染的地方,來自我們的心靈深處。
Coolwinter
2005.12.20
瑞典唱詩班的故事。
感人的觸動優(yōu)美的天堂
胖姑娘可以很吸引人
將人性簡單化,人物模式化,故事煽情化,這種做法十分美國,一點也不歐洲。
回鄉(xiāng)欲拯救自己,結果善良使然先拯救了眾生,并在此過程中得到救贖。結局有必要嗎,一切都有了好的轉變,卻讓他突然心臟病發(fā)栽暖氣片上撞死。。。
內(nèi)容很充足。不是唱詩宗教,甚至開始典型的摒棄態(tài)度。煽情都到點就停,那一巴掌總是不扇下去。最后有一點唐突但是點題了。說得有點像在分析高中語文題了。但是在死亡面前的懼怕和那些跳水的孩子,和那個暴打自己的人渣相認等等,又重新點了點到不了的高度。結束的是總是能不斷的看到開始。的嗎?
又一個音樂題材的電影。敞開心扉,學會去愛。
故事感人,音樂加分。
感人的觸動優(yōu)美的天堂
有文化隔閡,感覺里面的人都怪怪的... 四平八穩(wěn),類型化,有點老套,還算動人。被暴力丈夫壓制的妻子唱歌很好聽,有幾段動情的時刻,包括獄中告別,天使的墻繪等等,拍得也不錯。(資料館早已不是文明觀影的天堂,今晚有說話的,攝錄的,打電話的,吃方便面的,碰到奇葩幾率直逼商業(yè)影院。絕了?。?/p>
那首歌好好聽
多年后終于看到下,我覺得他后來有自由
你認為有天堂嗎?啊,天堂原來離不開音樂,離不開互相寬容理解的心音,那就是天堂??!
用音樂彌補心靈的傷痛,挺感動的,受傷的老男人確實很有魅力
wie im Himmel
很多情節(jié)沒有展開,也不是福音電影
音樂帶著他回家
來自天堂的聲音該是什么樣的呢?這個出色的指揮家,不僅教會了小鎮(zhèn)的人們怎么用心歌唱,并教會他們聆聽自己內(nèi)心最真實的感受.在這個過程里,他也獲得了愛情.
1.愛和音樂可以維系著一群人;2.嫉妒如虎;3.悄然而至的變化,才華改變世界;4.戛然而止的鏡頭有時候是最有力的敘述;5.小鎮(zhèn)的封閉與沉默,壓抑內(nèi)心的秘密、不堪和憤怒,在多年后終于爆發(fā),那一刻才是真實活著;6.對喜歡的事物專心那是一份尊重;7.童年陰影與母親車禍。
作為音樂題材,音樂不見多好,但勝在群戲人物鮮明,每個唱詩班成員輻射到各自家庭矛盾、性格癥結、心理陰影,共同完成這部電影大合唱。上帝無罪,但教堂是虛偽的,“一手強加罪過,一手給出救贖”,以壓抑人性為代價換取表面的圣潔,離開教堂才點題“宛如天堂”。奧外提名,男主像老年裘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