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家少年愛唱歌,唱起歌來好快活/這里藍天多遼闊,我的歌送給白云朵/這里山高水又長,讓流水帶走我的歌。(蘇曼華:《侗家少年愛唱歌》) 這是蘇曼華創(chuàng)作的電影《天使的聲音》里的主題歌。影片里的小主人公11歲女孩楊小吉、6歲女孩楊小多和7歲男孩楊小牛,用他們清純質樸、甜美高亢的歌聲,表達了對生活和土地的熱愛,呈現(xiàn)出對遠在深圳務工的爸爸媽媽的理解,傳達了天使般的真摯情感;而清新遼闊、意境高遠的侗族山歌真切地表達了劇作家蘇曼華對貴州山區(qū)留守兒童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愛心。“予人玫瑰,手有余香”,這種悠長而又耐人尋味的情感,穿越時空,播撒在電影所放映的鄉(xiāng)村、城鎮(zhèn)、郊區(qū)和市區(qū),觸動了觀眾的心。 賞析蘇曼華的作品,有一種特別愉悅的享受:流暢而華美的文字,情真意切的情感,生動而感人的戲劇沖突,以及陽光正義的精神品格。這部電影也是如此。在古代魔幻、時空穿越、性與暴力等影視作品肆意刺激人們眼球的時候,《天使的聲音》無疑是向世間傳揚社會愛心,彰顯山區(qū)與城市純凈美麗心靈以及昂揚向上的精神追求,呼吁關愛兒童、保護青少年們健康成長的一部正能量之作。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對夢想的追求,這是蘇曼華劇作的底色。這部《天使的聲音》,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的一個侗族村寨為背景,描述了留守兒童楊小吉姐弟三人在山寨生活的點點滴滴:他們一方面是孩子,有著對奶奶、父母親的無限依戀,盼望爸爸媽媽能夠在過春節(jié)時回家團聚。因此當?shù)弥改覆换丶疫^年的時候他們非常難過,以哭泣表達他們的不滿;另一方面,他們在上學之外又承擔著成人的責任,比如照顧癱瘓的奶奶,負責日常生活中的燒菜、做飯、打柴等家務,還要忙農活,甚至過節(jié)了爸媽沒回來他們還要自己殺雞……幼小的心靈和單薄的身軀過早地擔起了生活的重負。然而,作者并沒有將筆墨止于他們生活的繁重與苦難,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筆調、清新昂揚的色彩,表達了孩子們對夢想的追求以及對父母的理解。比如影片中無論何種困難都無法阻止孩子們對唱歌的熱愛。小吉獲得了全鄉(xiāng)小學生歌唱比賽第一名;小牛唱歌跑調,但是聽從深圳少年阿迪的勸告,一心要找個老師學唱歌,陰差陽錯地差點兒被人販子賣了器官。 侗族人天生愛唱歌,侗族大歌已經(jīng)“申遺”成功。孩子們一唱起歌來,就會忘掉煩惱,十分快樂,而且心中的夢想之火便也隨即點燃。不僅如此,即使是他們遠在深圳務工的父親,也依然心存夢想,不甘心只做勞務工,而是利用業(yè)余時間去上夜大,夢想成為一名大學生,一名城市里的建筑師。這些夢想成為留守家庭的精神支撐,由此也構筑了當代社會農村與城市間相互依托的精神家園。作品站在孩子的視角,審視這個世界,既充滿了希望、陽光,懷揣著純凈與美好的情懷,又充分表達出孩子們在困境中為實現(xiàn)夢想所做的努力,既凸顯了夢想的力量,又呈現(xiàn)出勵志的精神品格,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其次,人道主義情懷與時代光影的結合成為本部劇作的鮮明特征。作品中的人道主義情懷并非簡單表現(xiàn)在對單個人的憐憫與同情上,而是彰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分散在作品的不同地域以及不同人物身上:比如山寨里的老師、村長、鄉(xiāng)鄰們,他們在孩子等待父母未歸的失落狀況下積極伸出援手,組織團圓飯,幫助孩子們快樂起來,使他們免受孤單之苦,讓他們體驗了團圓和睦、喜樂安詳?shù)墓?jié)日氛圍;暴雨之下楊家房屋成為危房,老師帶領孩子們及時撤離,村委會主任帶頭修建危房;小牛被人販子拐走,深圳市的各家報紙、廣播積極尋找會唱歌的娃娃,警察四處探訪,最后找到了小牛;音樂學校的老師無私奉獻,免費輔導小牛等愛唱歌的留守兒童們音樂知識……如此豐富的細節(jié),突出了社會整體的道義力量,表現(xiàn)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強大的集體行動力。這些處處以愛心、道義為準則的善良的陌生人幫助孩子們走出了困境,既反映出孩子們實現(xiàn)夢想的艱難,又折射出孩子們從其身上學到的正義和善良等優(yōu)秀品格,可謂一箭雙雕。而其中,當今這個時代所蘊含的各色元素,比如:勞務工、城市建設、留守兒童、義工、人販子、城鄉(xiāng)差異等等,都隱藏在劇情的背后,成為一道特別的風景,它們既充當了故事的背景,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同時,又形成了敘事線索的推動助力,豐富了故事情節(jié),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蘇曼華說,近幾年深圳音樂廳每年暑假都要舉辦的 “留守兒童合唱團音樂會”激發(fā)了她的創(chuàng)作靈感,在那里,孩子們唱出了天使的聲音;而電影《天使的聲音》也為我們營造了陽光向上的至真、至善、至美的世界。
很感動很勵志,希望留守兒童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在屬于你們的舞臺上,唱出天使的聲音
兒童作為表演裝置,語言(歌詞)作為一種白話的民族性抒發(fā),均是無效化的。
電影應該回歸成這樣
因為父母不在身邊 所以家里最大的孩子就是家里的頂梁柱、小小的身軀所承受的東西不比大人的少 在別人玩耍時 他在干活 只為照顧好家人
我猜導演的本意是通過挖掘民族文化表達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可是整個影片太支離破碎了,很多情節(jié)特別明顯是為了后面的劇情硬塞進來的,比如小牛被拐一段。
原生態(tài),關愛留守兒童。
侗歌抱歉聽不懂,也沒聽出好來。演員們比較生硬,好像都不太會演戲的樣子,故事也比較散。所以只打了兩星,但是小姐弟們的生活表現(xiàn)得十分生動,姐姐妹妹和弟弟的性格也很鮮明。姐姐太懂事了,又照顧奶奶又要領導弟弟妹妹,小小年紀就當家,大姐大就是這么煉成的啊。另外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細節(jié)是:其貌不揚的閑話奶奶之一說:有錢的男人真壞啊,在外面找女人就該殺掉。現(xiàn)在流行的路子是,電影不陰暗不奇怪就不夠藝術,像這樣表現(xiàn)樸樸素素的人情人性的電影反而是沒人看,懂得拍電影的人也不肯表現(xiàn)溫暖人性,他們只肯拍《隱入塵煙》或者做賈樟柯。
有夢想一定要堅持
這些人都是演員嗎?臺詞背得毫無感情
要不是因為做公益…我應該八輩子也不會看這個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