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色情的西部片-評巴德?伯蒂徹電影《七寇伏尸記》
在小說《七殺碑》中,作者朱貞木筆下的人物經(jīng)常受到來自美色的考驗,離“肉身過界”最近的一次則是在塔兒岡山寨中來自毛紅萼的誘惑:“這時珠絲幔內(nèi)這位英雌,正在抓住這個題目,把這篇文章,做得淋漓盡致,把中間隔開的落地杏黃珠絲幔,霎時化作蜘蛛精的千丈蛛絲,緊緊把他罩住,從一片婉轉嬌啼聲中,放一射出無比的吸力,把心族搖搖,腳底飄飄的楊相公,一步步吸進幔里去,這時要叫他懸崖勒馬,除非珠絲幔內(nèi)的佳人,突然變作白骨嶙峋的骷髏,青臉獐牙的魔鬼。”由于朱貞木喜愛塑造“娥英并事”的男女關系,整部小說充斥著這種低俗香艷的趣味,在使得忠貞愛情的道德約束得以淡化之時,這次徹頭徹尾的精神出軌事故以輕描淡寫的畫外之音收尾,精神出軌和肉體出軌的分離,多少也令一段留在念想中的弦外之音有些無力。
在巴德?伯蒂徹的電影《七寇伏尸記》中,蘭道夫?斯科特扮演的主人公也面臨著類似的選擇題。
在《七寇伏尸記》(1956)之前,好萊塢至少有兩部非常優(yōu)秀的西部片,《好色男兒》(1952)和《原野奇?zhèn)b》(1953),他們的男主角都面臨著來自“他人之妻”的挑戰(zhàn)。比較而言,《好色男兒》的整體風格更加簡練和冷峻,或許使用“整體風格”之類的詞語會顯得難以概括和理解,用“主角性格”代而言之更為適合一些,而《原野奇?zhèn)b》中艾倫?拉德飾演的男主角也確實更復雜和更神秘。當然,本文無意探討這三部影片在表現(xiàn)主角受到來自別人的妻子的誘惑時不同的反應-雖然這也會成為一個不錯的論題。我只想說明,在50年代,尤其是后期,西部片明顯自我提升了智力和審美要素,至少懂得將一些以往看起來不甚會與西部片有交集的元素融入自身,比如色情。
影片的開頭如伯蒂徹后期多數(shù)作品一樣迅速,環(huán)境的交代和人物動機的揭示只需寥寥數(shù)個鏡頭。得益于伯特?肯尼迪的完美劇作,這些矛盾逐漸展開、節(jié)奏逐漸緊張的過程,所述之語,幾乎似與故事主干全無干系,確有種“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之意。及至兩匹受驚的馬兒在嘶嘯中鏡頭被切換,相信受夠了繁冗陳述的觀眾會立刻感受到一股清新之意。當一貫以正人君子形象示人的蘭道夫?斯科特(飾演警長)在河中刷馬時不時的偷瞄蓋爾?拉塞爾(飾演格雷爾夫人)洗澡時,我們知道了這部影片會是有料的。不出所料,李?馬文(飾演邁斯特)和同黨打啞謎也要把斯科特的老底兒都抖出來,但它貴在簡單和直接。在闡述作為藝術作品的“個人”在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會變成“原型”的過程,恕我引用施拉德對伯蒂徹的評價:他完全是憑直覺和本能做到的,就像牧羊人找到基督誕生地的比喻。而在實際的劇作結構中,我們可以看到,伯特?肯尼迪無論是為人物設定的性格特征和行為方式(分別表現(xiàn)在語言上和行動上),還是為矛盾設定的沖突源頭和解決方法,基本都遵從了極簡的選擇方案,這些自然可以從諸如畫外開槍或者打啞謎般的對話中窺見一二。
我認為本片最核心的一場戲發(fā)生在中段雨夜的馬車中,斯科特與拉塞爾的曖昧如剝洋蔥般無以復加的逐步散開,越到核心越能嗆人眼淚。它始于李?馬文的不失風趣的諷喻,終于斯科特一拳打倒他。“死去的老婆”看起來是斯科特的一個夢魘,實則是他與格雷爾夫人雷池禁區(qū)的一條楚河漢界。李?馬文肆無忌憚的與拉塞爾調(diào)情,我們可以看到更憤怒的是斯科特,這位前警長身份的英雄似乎隨時都無法忍受李?馬文那帶有嘲笑般的“故事”,而始終伴隨的還有格雷爾先生的沉默,只有沉默。這場戲的結束頗有寓意,在以往的西部片中,壞人總會先惱羞成怒動手,繼而被劇中的英雄主角后發(fā)制人打死,而本片中李?馬文這個十足的壞蛋竟可以逼得文質彬彬的斯科特惱羞成怒。隨后斯科特做了一個換了任何人都會這樣做的選擇:他躺在馬車下面,緊接著的是格雷爾夫人寬衣安睡在馬車上的鏡頭,這兩個人隔著一層薄薄的車板互訴衷腸,并道晚安,而不遠處是在雨中守夜的女人的丈夫。恕我直言,這是我看過的所有西部片中最有色情意味的場景,它遠甚于其他有任何身體接觸的動作。
結尾的槍戰(zhàn)非常無聊,人物的命運在一開始就有所昭示,但頗能打動人,比如我們敬仰的巴贊先生就說:“當看到蘭道夫?斯科特與李?馬文相對時,我感到心碎,就像悲劇一樣動人?!倍铱吹降慕Y尾是蘭道夫?斯科特愿意留下做一名Deputy,我們知道影片在前面清楚的表示過正是由于斯科特不愿做Deputy才導致了妻子的死亡,那他這次的選擇簡直可以說是一種表白了,根本不用等到《單格屠龍》中人物的“跨界”。從“個人”到“偶像”的轉變,在一個看似出于直覺和本能的選擇中被完成,而這個選擇,是與前面斯科特和格雷爾夫人擦身而過的一場戲有著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的,就像我們無法想象《俠骨柔情》中懷特?厄普會迎娶克萊門汀一樣。
無意于人物傳記式加心理分析式的影評,最后說一點,本片對人物的塑造是減法式的,對比前面提到的《好色男兒》和《原野奇?zhèn)b》的男主角,蘭道夫?斯科特的角色似乎顯得最為扁平,如施拉德所稱的“原始人物”。而黃金和女人無法不令人有符號意義的聯(lián)想,這使得本片有點像是一部披著西部片外衣的道德劇,而事實確乎如此。所有的動機源于欲望,從這個意義上講,本片真的是一部很色情的西部片。
2 ) 結合巴贊影評文章“西部片的典范:《血戰(zhàn)七強盜》”拉片
由于本次是我第四次看,我選擇了肥內(nèi)老師教的去掉字幕L看,更加投入,服用效果更佳。
肥內(nèi)老師的關于《血戰(zhàn)七強盜》拉片文如下(看了老師寫的,我真的覺得自己寫的狗屁)
//www.digforfire.net/?p=13210
巴贊文章段落節(jié)選“但是,我以為,這部影片處理情節(jié)時的幽默感比情節(jié)的虛構更出色。譬如,我們始終沒有見到警長是如何開槍射擊的,仿佛他的設計運動迅速一場,使攝影機連反轉鏡頭都來不及拍攝。”
本片一共有兩處未見拔槍的戲,一處位于開頭的雨夜山洞戲
對話正反打戲,警長這邊始終帶著烤火的火苗(代表他怒火中燒,要弄人)
反打回兩個以前殺了警長的兇手,他們只有疑惑,不可能帶上山洞內(nèi)點燃的火
下一個鏡頭就是警長騎著馬白天出來了,可想而知那一槍是警長開的
第二處是近末處的警長和masters的對決戲
巴贊文“鮑梯切爾善于巧妙地利用風景、利用地面上各種實物、利用巖石的狀貌”
正反打剪輯速度加速,音樂也開始緊張,腎上腺素飆升。
巴贊文“我還認為,在長期以來,誰也沒有如此充分地利用過馬的上鏡頭性。譬如,珍妮凱羅爾如何洗澡的絕美場面。在這場戲里,西部片固有的注重貞潔的特點通過幽默的筆調(diào)表現(xiàn)得相當突出,以至于你僅看到蘆葦叢中泛起的漣漪,倫道夫斯考特則在遠離五十米的地方刷洗馬匹?!?/p>
這里的拉片,肥內(nèi)老師在掘火檔案的文章已經(jīng)詳細講過,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我只講一下本次我看的感覺,我發(fā)現(xiàn)在女主拿起衣物準備去河邊洗的路上就響起低沉的歌聲,然后警長和丈夫開始下河洗馬匹,開始洗的時候歌聲變大,我覺得此處鮑梯切爾無疑在暗示我們觀眾們聽到的歌聲也許正是警長內(nèi)心中的聲音,是一種想象,因為我們在女主走往河邊的鏡頭并沒有看到女主張嘴,畢竟警長也是吃素很久,內(nèi)心有幻想不足為奇。
西部片這種題材里面女性地位一直不高,甚至在很多影片里面印度安人把女性和馬匹等同,多少匹馬換一名女性。所以....此處略去一百個字。
影片進行到36分鐘,從蘆葦后拍攝第一次完整聚齊的三組人馬(警長、丈夫和妻子、masters和他的跟班),象征著后續(xù)的路程必定充滿荊棘
3 ) 血戰(zhàn)七強盜
巴贊稱贊了《血戰(zhàn)七強盜》中“色調(diào)的透亮和均勻使人想起用鏤花模版涂出的舊色……似乎突出了動作的程式”。影片首先令人贊嘆之處就是劇作的完美”,認為影片劇作遵循了嚴格的傳統(tǒng)情節(jié)線索,但出奇制勝的意外之筆俯拾皆是。既無象征,亦無哲理寫意,也不見心理分析的蹤影,只有“超程式化”的習見的類型人物,但是處理極為得當,戲劇性線索安排得一目了然,劇情的一系列戲劇性變化使這段故事沒有陷入西部片類型的平庸乏味的窠臼。/綠色長絲巾的李?馬文,7分諷喻3分調(diào)情斯科特對格雷爾夫人的情愫,“死去的老婆”帶著別人的老婆跑了,她的眼睛沒有你的那么藍,她沒有你那么美麗的,風趣故事,更憤怒的是前警長的斯科特,和始終沉默的格雷爾先生。/最后格雷爾前去弗拉雷爾山谷的警長辦公室,被七惡人之一槍殺這個變化太突兀了,沒出現(xiàn)什么觸動格雷爾發(fā)生巨大轉變的事件吧,有點刻意了,風度翩翩的李馬文殺死自己的伙伴克拉特也是意料之內(nèi),克拉特還算是有良知的,在看到搶劫sliver town的七惡人之一槍殺halfman的格雷爾下意識掏出槍來射殺,被冷靜理智的李馬文攔住了,
4 ) 明明是八寇嗎!
此片兩三年前看過,當時就覺得離經(jīng)典應該有些距離。昨天重看,卻遺憾的發(fā)現(xiàn),距離反而變得更大。
警長這個角色太正了,正到有點無趣。身上僅有一個的弱點,也就是導致其妻身亡的所謂虛榮心,放在其他西部電影里根本就不是個事兒。雖說不茍言笑、正義凜然也是一種角色詮釋的方法,但問題卻在于你不能篤定這到底是導演的有意為之,還是缺乏藝術想象力的結果。而結合其他幾位配角的表現(xiàn)去分析,本人更傾向于后者。
女主人公的登場亮相很別致:從泥潭往外拽馬時來突然來了一個“前仆”(文雅的說法)。動作夸張,且略帶滑稽,一度使人誤以為導演準備打造一個火辣性格的豪放女??刹辉?,到了后面又回到女人的魅力引發(fā)西部牛仔緊張對立的老路上。這就有點不對了,因為女演員的外在條件,似乎不足以支撐這樣的劇情。特別那時常皺起的眉頭,好像總是在嘲笑那些不開眼的男人們。
<圖片2>
比女人的美麗更沒說服力的是她丈夫最后爺們了一把。通篇下來,除去妻子被公然調(diào)戲時的幾個敢怒不敢言的特寫鏡頭,幾乎沒有任何細節(jié)能夠有力支撐這種轉變。其實,導演從一開始就沒有在這個男人身上多下功夫。比如洗馬一場戲。警長與男人在水塘這邊洗馬,不遠處的蘆葦叢那邊傳來女人沐浴時的歌聲……歌聲固然動聽,警長你也不用停下手里的活兒一個勁兒張望吧?此時,但凡有點敏感度的丈夫都該注意到警長的失神(這點影片交代了),進而產(chǎn)生某種微妙的心理變化。而鏡頭也應該通過表情和眼神捕捉到這種變化。但沒有,丈夫始終背對鏡頭,沒有任何臉部特寫。顯然,由于導演打算傳遞的信息(警長與女人的感情萌動,以及無意間獲悉馬車上拉的就是被劫黃金)里面不包括丈夫的警覺,所以,即使他老婆在洗澡唱歌,警長在忘情失神,即使這場戲已明顯呈現(xiàn)出如巴贊所說的“抽象的色情內(nèi)容”,他依然不能有合乎常理的反應。他只是一個維系劇情向前發(fā)展的活道具而已。
而另個活道具,就是李·馬文的跟班。此人雖然臺詞不多,好歹也出現(xiàn)在了近一半的場景當中??伤麨槭裁赐蝗痪捅淮顧n一槍打死?雖然,我們知道這是用來刻畫馬文的冷酷絕情。但你是否也應該稍加筆墨,以此人對老大的死忠來反襯(如《賭場》),或與老大的矛盾來鋪墊(如《冰血暴》)一下?
類型片中,小配角甚至龍?zhí)椎摹俺霾食潭取背3?勺鳛楹饬繉а莸乃囆g功力的標尺。在這方面,不要說約翰·福特了,就是與同樣的西導安東尼·曼,同樣的B導塞繆爾·福勒相比,巴德·伯蒂徹都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大家不妨回憶一下《少年林肯》中那個只有在控方律師盤問時才打噴嚏的陪審員,《無敵連環(huán)槍》中在酒吧玩牌賣槍的游商,《南街奇遇》中一邊扒著叉燒飯一邊用筷子夾錢的信息販子……寥寥幾個鏡頭,有的甚至無需臺詞,角色即已鮮活呈現(xiàn)。當然,這也不能全怪歸罪于伯蒂徹,實在是演員本身也沒有那個能量。所以,一出場亮相,我們就已經(jīng)知道他們“沒戲”。
<圖片1>
真正有“戲”的還得看李·馬文。正所謂火車不是推的,大牌不是吹的。印象深刻的兩個段落:一是在馬車上以講故事為名公然調(diào)戲女人恫嚇其夫(這片總共喝了多少次咖啡?),再就是酒吧里與劫匪照面后得知黃金就在那倆曾經(jīng)近在咫尺的馬車上時臉上的表情……也正是因為這個鏡頭和情節(jié)編排,本片才能從3星變?yōu)?星。
最后想說的對決那場戲。實在不能茍同所謂“快到不及反打”?首先,本來就無需考慮什么正反打,只要給個景深鏡頭即可讓觀眾一覽無余(還是巴贊的最愛的方式),而這樣的鏡頭在開槍之前也不止一次的出現(xiàn)過。其次,雖然你得承認,讓決斗獲勝方處于鏡頭之外,確實產(chǎn)生了別樣的效果。但這效果不是“快”,而是“驚”:由于看不見他拔槍,才會被槍聲嚇了一跳。類似于希區(qū)柯克所說的桌子下面的炸彈突然爆炸的效果。
<圖片3>
傳統(tǒng)西部片的對決模式終歸是個軟肋。因為在類型片得框架下,觀眾知道壞人必死,好人必勝,所以結果已不再重要,如何表現(xiàn)過程才最為關鍵。可要命的是,西部對決存在著先天缺陷:通常依靠火器一蹴而就,形式單一動作簡單,且動作持續(xù)太短,不足以支撐高潮所必須的時間跨度,缺少類似于觀東方武俠功夫電影中慘烈肉搏、陣仗的強烈動感和冷兵器對峙時的形式之美。
對此,約翰福特的方法也許最聰明:以復雜的情節(jié)弱化決斗的高潮(《雙虎屠龍》中的對決變成了強弱之爭,結果也產(chǎn)生了懸案) 或干脆完全省略(如《關山飛渡》);霍克斯則喜歡以另類的喜劇的手法來解決(赤膽屠龍中扔炸彈,紅河里變成肉搏)。對于那些避無可避選擇直面的,幾乎無一例外的都遭到了失敗?!墩纭分幸詫崟r手法將庫珀孤立無援的處境渲染的無比強烈,可真到強敵登場,對決場面形同嚼蠟;《無敵連環(huán)槍》結尾處,前面在小鎮(zhèn)比武時還槍法如神的師兄弟,突然像換了人似的,子彈只能一個勁地著往巖石上招呼。
總之,老一代的西部片大師并沒有很好解決決斗所產(chǎn)生的反高潮問題,直到萊昂內(nèi)的出現(xiàn),以臉部大特寫鏡頭的快速切換配合鳥鳴、風聲、雨聲、讀書聲……對于萊昂內(nèi)的風格化暴力,已無需借助當事人自己的方式(指著美國漫畫書上泛濫的暴力情節(jié))去辯解,因為其實傳統(tǒng)西部片本身已經(jīng)足夠暴力了:在幾乎每片必備的印第安人襲擊車隊的段落中,平均要打死多少人?馬的高速奔馳,車輪卷起漫天黃沙、反復出現(xiàn)的中彈落馬鏡頭……這些不夠暴力不夠刺激嗎?哈哈,其實老導演們也是愛暴力的,至少是不反感。但他們始終沒有意識到,對決與印第安人追車的不同。后者的動作是主動的積極的,此時鏡頭即便被動一些也不會影響效果。而前者的動作卻是消極被動的,如果你的鏡頭依舊四平八穩(wěn),氛圍效果一下就垮下來了。而萊昂內(nèi)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并加以改進。他提供的是真正意義的2.0升級版,伯蒂徹的所謂鏡外開槍,充其量是個1.1的補丁而已。
http://www.douban.com/note/118621027/
看了傳說中的「肥內(nèi)漢化版」,明明不差啊。巴贊的影評有句稱「開槍快到來不及正反拍」,這跟古龍愛用的病句「拳頭如雨點般落下」一樣扯……
翻譯名起的好,“你一個完整的女人,為何嫁一個殘缺的男人?”,電影講的還是男性身份危機,老警長因為疏忽導致妻子被劫匪殺害,從而拿起槍支重新走向復仇,最終贏得寡婦Annie的心,實現(xiàn)了權威的再次建立。里面弱夫美婦的設定應當來自于《百戰(zhàn)寶槍》,一直被人視作懦夫Greer最終也選擇用槍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而死,也算是導演對西部精神問題的一個回應不過說起來瘸了一條腿的主角,總覺得夾雜了些隱喻,就像安東尼曼《遙遠的國度》中結尾兩個大男人趴在地上對射,懷疑都是在嘲諷男子氣概
7。攝影很不錯,故事就弱了很多,主角弱爆了
終于來看了這部巴贊贊賞不絕的西部片,斯科特真是太帥了(不愧是加里格蘭特看上的男人) 直來直去的邏輯,簡單粗暴的打斗,經(jīng)典好萊塢的敘事,正邪分明的人物?!澳阋粋€完整的女人,為何愿意嫁給半個男人呢?”對男性氣質危機的呈現(xiàn)真是直白啊……
突然無釐頭地想到 可以把這部當作老無所依的前傳來看 真的很老的西部片看得實在太少 喜歡看這樣的老硬漢 另 男二有那么點像李·馬文(查了下 果然是 - - 年輕時候挺帥的 沒那么猩猩///)
7.6;除了搞不清英文標題的意思之外,我連數(shù)那七個人也數(shù)不清...
個人覺得比John Ford有范兒....
3.5星,影片中沒有什么磅礴雄偉的鏡頭,有的只是想要對人物性格的努力塑造,應該說他成功了一半三個男人相互輝映各有各的特色,至于失敗的另一半前警長太過高大全感覺很不真實,演懦弱丈夫的演員基本上看不到什么演技。要是沒有李.馬文這片大概會是一敗涂地。PS看了20分鐘后我也忍不住喝咖啡去了
巴贊稱贊了《血戰(zhàn)七強盜》中“色調(diào)的透亮和均勻使人想起用鏤花模版涂出的舊色……似乎突出了動作的程式”。影片首先令人贊嘆之處就是劇作的完美”,認為影片劇作遵循了嚴格的傳統(tǒng)情節(jié)線索,但出奇制勝的意外之筆俯拾皆是。既無象征,亦無哲理寫意,也不見心理分析的蹤影,只有“超程式化”的習見的類型人物,但是處理極為得當,戲劇性線索安排得一目了然,劇情的一系列戲劇性變化使這段故事沒有陷入西部片類型的平庸乏味的窠臼。
7/10。這類故事通常會表現(xiàn)老警長妻子被害來煽情,結果本片沒有任何這類場面一上來就先干掉兩仇家。邏輯簡單、激起美婦人崇拜的英雄主義向來不是我的菜,人物前史恩怨直接靠說。“該來的總會來”是好萊塢典型套路,比如主角用獵物引開印第安人卻避免不了戰(zhàn)斗,但為啥幕后主使一定是駝背老頭這么狗血....
“這才是我了解的最有智力但又最少理念化,最精巧但又最少唯美主義,最樸實但又最優(yōu)美的西部片”。巴贊如是說。
以今天的觀眾閱片無數(shù)的眼光去看,人物性格似乎單薄,故事也過于直接,但是真是西部得很純粹,很流暢。
在極簡程式與復古脈絡的短時長內(nèi)依舊有能力將視角轉到位居配角的女主丈夫身上,開辟出一個西部內(nèi)常人如何成為英雄的維度,面對死亡前行的段落可以與片中任何一段打斗相提并論,并回答無論是地理學還是電影類型的西部定義中女主為何會喜歡上他。可能這一方面唯一的缺點在于,同樣有著獨立與豐富人格的女主,面對丈夫死亡與危險四伏的狀況,后續(xù)反應消失,依舊回到了被拯救的西部片舊條令中,以及愛情線的暗示。極端自然主義的場景設置,最排斥銀幕邊框追求延展性的類型在巴德的鏡頭中率先去除了建筑,即室內(nèi)空間,讓男主時刻處于室外荒漠(最狹窄的也只是山洞或巖石縫隙,依舊存有與外界直接洞開處),將西部原野時刻置于情節(jié)中央。再加上舒緩配樂就成就了最詩意自然的西部遷移過程展影。而視角與景物的利用,則完成了巴德自我風格的打斗戲份。
1956年的老片,難怪男主的槍火姿勢不多且不帥,倒是反角拿著手槍,玩過幾次花活。女演員的感情戲可圈可點,可惜不合倫理,從頭到尾也沒見她和自己的老公親熱,卻是一付想出軌的樣子,是不是有點道德淪喪?幾個罪犯死得太容易了點,槍戰(zhàn)場面也不算激烈,主要劇情全部在路上,以及老頭兒與女主角,當著女主角老公面的曖昧,這樣合適嗎?從這個角度看,女主的老公必須死,當然,死于正義,也算落了一個好下場吧!
提供一種海明威式的不言而喻的情感和苦澀的智慧,與視覺簡潔的風格相匹配。正如彼得·沃倫所說,霍克斯一方面反對約翰·福特,另一方面反對巴德·伯蒂徹。所有這些導演都關心英雄主義的問題。對于英雄來說,作為一個個體,死亡是一個無法超越的絕對極限:它使之前的生命變得毫無意義、荒謬可笑。那么生活中的個人行為怎么會有意義呢?如果個人行動因為死亡的絕對貶值極限而不能具有超越的價值,那么它怎么可能有任何價值——成為英雄?伯蒂徹堅持激進的個人主義,對拍關于大眾情感的電影不感興趣。他在與死亡本身的相遇中尋找價值:潛在的隱喻總是競技場中斗牛士的隱喻。英雄進入一群同伴,但沒有群體團結的可能。伯蒂徹的英雄通過將任何類型的團體和集體分解成組成他們的個體來行動,這樣他就可以面對面地面對每個人。
瑟克說,年輕一代導演里他最喜歡伯蒂切。七寇這片子極為NB
巴蒂的西部片,黑片味兒很正是真的,但內(nèi)涵和余味缺乏也是真的。
在塑造人物上下了功夫的西部片
我們從不把時間用在生活中綺麗的事物上
巴贊力捧的一部西部片,沒有想象中的經(jīng)典,但是也確實不差,人物形象特點鮮明,劇情也頗吸引人,當然令人印象最深的還是李·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