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想這么問?很多相關(guān)評論,都在討論愛爾蘭口音,戰(zhàn)爭,兩個男人,故事背后的隱喻
但我在看的時候卻一直在想,那些女性觀眾你們在想什么?
本片和前作三塊廣告牌一樣,都發(fā)生在一個現(xiàn)代化卻失序的架空社會里,所以那些荒誕的情節(jié)能無所顧忌地發(fā)生。廣告牌里面她真的一把火燒了警察局,在本片他也真的割下了手指,為什么男人總是聽不進去別人的拒絕?
對方已經(jīng)傾其所有來劃清界限,他這種看似憨憨地不懂裝懂,很難說是一個老好人吧?有很多視角和時間給胖小提琴手去闡述他的內(nèi)心,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試圖讓老好人明白,我不知道觀眾需不需要明白,但起碼觀眾沒有反對,我們很乖巧地聆聽兩個小時,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我根本不想聽一個蹩腳業(yè)余的鄉(xiāng)巴佬廢話,你們兩個很無聊,講述你們兩個人的電影也超級無聊,沒有觀眾站出來這么說。
等等,好像有一個人這么說了?
這個人,我稱之為陰霾中唯一一道亮光,她是天使,與這個地方格格不入,離開是必然,雖然她的戲份不多,但她每次出現(xiàn)都比兩位男主更接近電影的主題,像導(dǎo)演的傳聲筒與觀眾連接。
那件紅色大衣,有人記得嗎?Siobhan。
這是她第一次跑去質(zhì)問科爾姆態(tài)度變化的由來,情緒激動。科爾姆說她應(yīng)該懂他的感受,屏幕上出現(xiàn)她的正臉,她所有的情緒轉(zhuǎn)變統(tǒng)統(tǒng)傳達給觀眾。
接著她沒有應(yīng)答,離開了酒吧,走到門口又是一個回眸,是看科爾姆但更重要得是看向觀眾。
此時,你想到了什么?
從電影的一開始科爾姆已經(jīng)確立了他的態(tài)度,他什么時候想改變,源頭是什么,編劇并沒有交代,但是編劇把這條線索給了Siobhan,在這個島上日復(fù)一日的苦悶,與兄長同處一室的局促,看不見任何一點點關(guān)于人生積極的未來,如果不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我們內(nèi)心的寧靜,從何而來?
她向往常一樣走過這片沙灘,遠方傳來空洞的槍聲,危險就在那里,要做決定嗎?
再一次我們隔著屏幕,彼此端詳,我們身處不同時空卻經(jīng)歷著相同的命運
此刻,你會想到什么?
每次和科爾姆對話,就像靈魂被拷打,有一個深邃的聲音在問女主,面對死寂一般的人生,你不做點什么嗎?
結(jié)局我們都看到了,留下兩個男人在島上繼續(xù)相愛相殺,Siobhan去尋找屬于她的心之所向。
回到標題,愛爾蘭的槍聲和我們有什么關(guān)系,他切幾根手指,小提琴的夢想和我們有什么關(guān)系,陰暗潮濕孤僻的冷島,我也不喜歡,看電影的時候,我只是在想有多少人他們會從電影里看到這個女人,會停下她的故事,關(guān)心她的命運。
最后 藝術(shù)的高貴,無可取代,還是需要從男人的嘴里娓娓道來,才能避免陷入白人精英主義的傲慢。
故事發(fā)生在上世紀一個名叫伊尼舍林的愛爾蘭小島上,這個小島產(chǎn)業(yè)簡單,娛樂簡單,人口也簡單。挨家挨戶種地放牛,稱得上是娛樂場所的只有一個酒館(也算是愛爾蘭特色了),人們彼此相熟。伊尼舍林的對岸就是愛爾蘭主島,那里正打著內(nèi)戰(zhàn),打了又停,停了又打,三年三年又三年。
男主囧眉是這個島上一個快樂的文盲。他和所有愛爾蘭男人一樣愛喝酒,平時脾氣溫和的他喝完酒會耍耍酒瘋。雖然打著老光棍,但他似乎從不為此發(fā)愁。他有好基友男二,有一個聰慧的妹妹照顧他,還有一只可愛的寵物驢。雖然腦子不太靈光,但是他享受身邊人的陪伴,過得很幸福。他的幸福生活持續(xù)到1923年4月1號這天,這天他像往常一樣敲老科的門,想要約他一起去酒館,但是老科沒有理他,因為老科再也不想和囧眉做朋友了。
和男主不一樣,男二老科是一個文藝男青年,他愛好藝術(shù),拉得一手好琴,還會作曲。和男主囧眉相比,“想法”這種東西更容易降落在他的身上。的確,在人生中的某一天,他突然感受到了一種死亡焦慮,一種存在危機——如果就像現(xiàn)在這樣,每天把時間浪費在聽囧眉嘮他家小驢拉的翔的話,時間將會流逝的飛快,他將會在十幾二十年后去世,沒有人會記得他,世界上也不會有他存在過的痕跡。他決定做點什么來延續(xù)他的生命,他想到了音樂。如果在接下來的年歲里他創(chuàng)作出了能夠流傳下去的音樂,那么他有限的生命就有延續(xù)下去的可能。人們可能忘記他是誰,但是他的曲子會成為他存在過的證明。
老科的存在危機如此強烈,性格也是如此執(zhí)拗,以至于再也容不下無聊的囧眉浪費他的時間。單方面宣布解除好友關(guān)系,在進行了一番令人啼笑皆非的挽留操作后囧眉成功惹毛了老科,老科不堪其擾,他對囧眉講:你要是再來騷擾我,我就切掉一個手指給你,在這之后你要再來,我再就切掉四個手指,我會一直這么做,直到我沒有手指為止。這個舉動嚇壞了囧眉,他害怕又困惑,以他有限的知識理解不了老科的存在危機,他怎么了?為什么他覺得和我聊天是aimless talking with a limited man?我覺得我們在進行一些 normal nice 的聊天啊?
羅伯特·杰伊·利夫頓談到幾種人類試圖獲得象征性永生的模式 (1)生物學(xué)模式——通過子孫后代,通過無窮無盡的血緣連結(jié)活下去(2)神學(xué)模式——在一個與此間不同的更高等的存在層面上活下去(3)創(chuàng)造性模式——通過個人作品及其創(chuàng)造性的長久影響力,或是通過對他人的影響而活下去(4)永恒自然的主題——通過與支配生命的自然力量重新連結(jié)而活下去 (5)超驗的模式——在一種非常熱切,以至于時間和死亡都不復(fù)存在的狀態(tài)中活下去,通過“忘我”而活在持續(xù)的當下。
感受到死亡焦慮的老科正在努力嘗試通過創(chuàng)造性模式來獲得他的象征性永生,而快樂小伙囧眉壓根不理解這是什么,自此,曾經(jīng)的好友已經(jīng)在精神上分道揚鑣了。即使老科用自己的手指來威脅囧眉不要過來啊,傻傻的囧眉還在用拙劣地手段挽回,這時他還不知道他會因此遭遇什么。
囧眉是一個群居動物,之前他有好基友老科,有妹妹也有心愛的小寵物驢的陪伴,他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多么害怕孤獨。老科的doorslam讓他覺得困惑,很明顯他們不適合再做朋友了,但是在這個小島上再交到一個新朋友很難啊,一共就這么幾個人,大家彼此知根知底,都有自己的最好的伙伴。抑郁的囧眉甚至想找全島最蠢的多米尼克做朋友,但和這么個人聊天讓他更抑郁了。囧眉沒有什么愛好,也沒有什么文化,每天靠喝酒和和人聊天打發(fā)時間,但現(xiàn)在連這樣的人都沒有了,他覺得孤獨的要命,所以才一直騷擾老科,希望讓他們能重修舊好。
囧眉沒忍住酒后找老科發(fā)瘋,一根手指扔到了囧眉家門前,老科是認真的。
妹妹因為受不了這里的生活決定去城里工作,囧眉苦苦挽留無果,他的社交支持系統(tǒng)又塌了三分之一。這期間,他還氣走了多米尼克,囧眉已經(jīng)沒有什么人說話了,他把動物放進家門,和動物們呆在一起會讓他覺得好一些。
囧眉又一次沒忍住找老科發(fā)了飆,四根手指又扔到了囧眉家門前,這次老科還誤殺了囧眉的寵物驢,囧眉傷心欲絕,想要殺掉老科的狗報復(fù),但沒忍心下手因為 this is the only nice thing he has.
最后這個快樂的文盲變成了絕望的 瘋狂的 文盲,他放過了老科的狗,但燒掉了老科的房子,老科跟他說 我弄死你的驢 你燒我的房子 這樣是不是扯平了 我們能不能停戰(zhàn)了? 囧眉說停戰(zhàn)個屁 這才剛剛開始 影片到此戛然而止
老科的故事告訴我們死亡焦慮能把人逼的多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nèi)穗H孤獨能把人害得有多慘。除了朋友家人,人最好還是要有一點能夠打發(fā)時間的事情,工作也好愛好也好,因為孤獨無法避免,而且難熬,有事做起碼能夠打發(fā)打發(fā)時間呢?男主用的不停和他人交流來緩解孤獨,但在這個故事里他的社交支持系統(tǒng)塌了,他也抑郁了(所以社交支持系統(tǒng)也很重要)
為什么他們倆都這么極端,采取切手指,燒房子這樣的手段,導(dǎo)致不想和你做朋友這件事最終演變成了一場暴力事件?
是因為這個島正在逼瘋所有人。
伊尼舍林是閉塞的,偶爾和愛爾蘭主島通船,島上只有最簡單的產(chǎn)業(yè),大部分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男主相似,娛樂方式只有聽民俗音樂和喝酒,大家都很無聊。
愚昧和無聊在使所有人變得不正常,商店的女主人,她通過不斷地向顧客打聽島上的新聞滿足自己的窺私欲,甚至還私自拆開男主妹妹的信件;島上的警察家暴兒子,有看處刑犯人的愛好;男二老科有明顯的自殘傾向(割手指)。在這個島上只有傻的人才真正快樂,比如多米尼克和以前的囧眉,但他們最后一個真的死了,一個快抑郁死了。
愚昧和無聊是會殺人的,它差點殺了男主的妹妹。作為電影里最聰明善思的女孩,她無法忍受島民們無休無止的judgement。這是個沒救的地方,這里的人看不見她,不知道她在讀什么,不理解她在想什么,只會打聽她的八卦,嘲笑她是不結(jié)婚,不招男人喜歡的老姑娘。她想到了自殺,被陰差陽錯地救下之后,她決定接受對岸給她提供的圖書館的工作,即使那里總是炮火連天。她要離開伊尼舍林,這里只有孤獨,無聊,愚昧,瘋狂和絕望。
綜上所述,《伊》在閉塞的小島環(huán)境下探討人類永恒的劫難:死亡焦慮與孤獨,人與所處環(huán)境的不兼容,并且關(guān)注了一些有趣卻又不常討論的人際話題:成年人的doorslam及其后續(xù)。整個電影從歡笑開始,以悲傷結(jié)束,非常的黑色幽默。
《伊》的故事設(shè)置在導(dǎo)演的老家愛爾蘭,風景如畫,歌聲天籟。愛爾蘭口音也可愛得很。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是馬丁·麥克唐納自編自導(dǎo)的第四部電影,我非常喜歡他,從《三塊廣告牌》開始入坑,之后又補了《七個神經(jīng)病》和《殺手沒有假期》,《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在北美上線之后我我也刷了兩遍。他的電影都很有黑色幽默的意味,很容易讓人捧腹大笑,但討論的東西都很深刻,甚至很沉重,有種笑著笑著就笑不出來的感覺,《伊》就是這樣的,”用滑稽戲的方式來演悲劇“。
全員演技都很贊,《伊》沿用了《殺手沒有假期》里的科林·法瑞爾和布萊丹·格里森這對拍檔,科林靠本片拿下了幾年威尼斯影帝,不知道今年奧斯卡能否眷顧一下。還有就是演Dominic的小伙太驚艷了,雖然長得奇怪但演的很瘋很帶勁,據(jù)說是新任小丑,也加入了《沙丘2》,未來可期。
如果你想要作曲,那就想辦法去提高才藝,去感受世界,去學(xué)習(xí)音樂,然后去創(chuàng)作。把自己的手指都切斷了,還怎么試自己寫的曲子?基友的糾纏不休反而是給了他一個臺階,讓他對自己身處境的不滿意甚至無力改變,都轉(zhuǎn)移到別人身上。一個真正有藝術(shù)天賦的人,家門口的一花一木皆是他的靈感,為什么非要和朋友割席?無論是基友還是這個島嶼,都不是他創(chuàng)作樂曲的阻礙,他自己才是。無論是戰(zhàn)爭還是友情,都是這樣,對他人的冷漠和折磨根本來自于我們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好像除了環(huán)球旅行影評人海老鼠以外,我還沒看到有對影片拍攝地的介紹,正好2020年疫情席卷歐洲之前去過這個小島,并且聯(lián)系我的旅程和電影有不少有趣的重合,于是寫下這篇文章也當做當時的游記了。
影片中小島叫做“Inisherin”,現(xiàn)實中的拍攝地應(yīng)該位于愛爾蘭西邊阿倫群島(Aran Islands),其中有大多數(shù)場景應(yīng)該是在面積最大的一座島嶼 Inishmore上拍攝。從地圖上看如下:
Aran Islands由三座島嶼Inishmore, Inishmaan和Inisheer組成。Inishmore是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大約長12km,寬3km,也是三座島嶼中最受游客歡迎的小島。游客一般會從Galway前往該島嶼,可以選擇輪渡甚至是搭乘飛機(AER ARANN ISLANDS據(jù)說也是愛爾蘭唯一的私人航空航線)前往。我當時選擇的就是搭乘輪渡,從Galway到渡口先坐大巴(大概是50分鐘)再轉(zhuǎn)輪渡(40分鐘左右)才能最終到達Inishmore小島。不過建議搭輪渡之前做好準備(吃暈船藥或者一上船就睡覺),我當時完全沒想到還有暈船這回事,海浪非常大,船身很晃,去程的時候就暈船了,去廁所吐完之后才沒事,后來回程的時候一上船就睡覺就沒有暈船。
Inishmore可能是愛爾蘭傳統(tǒng)文化被保留的最好的地方,據(jù)認為,小島在有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的的居住歷史,但現(xiàn)在仍然處于較為封閉和原生態(tài)的狀態(tài),島上約有900名常住居民,很多游客來到這里是為了尋求愛爾蘭文化和傳統(tǒng)以及自然風光。我的一位愛爾蘭同事就說她曾經(jīng)來這座小島上參加為期一周的愛爾蘭語夏令營,規(guī)定在島上只能使用愛爾蘭語進行交流。這也是為什么在電影中也展現(xiàn)了大量的愛爾蘭風格音樂。
用谷歌地圖可以找到在碼頭附近有小島唯一一家超市Spar,品種雖然不多,但建議如果沒有更早就準備好干糧的話,一定要在這個超市備好,因為島上幾乎沒有其他地方可以購買稍微平價的食物了。
我當時來的目的其實是在島上騎行,邊騎車邊觀光,但是雖然說小島長12km,實際上路途高低起伏不定,騎行路途還是要比想象中困難,并且愛爾蘭的天氣變化無常,海風又超級大,一天騎下來真的很累,建議還是租一輛電動車比較方便,不要為難自己(當時學(xué)生黨還是有點窮)。不過我也看到有同一班輪渡的游客來這邊徒步,我在騎行的路上也見到他們好幾次,如果更喜歡步行并且體力驚人,或許也不失為一種好方式。
為什么知道是Inishmore?除了海老鼠寫的那篇關(guān)于配樂和拍攝地的介紹文章,下圖這個拍攝地點是最好的證明。這個景點叫做Dún Aonghasa ,應(yīng)該是每個來到這個小島的游客都會去的地方。Dún Aonghasa是阿倫群島中最大的史前石堡壘,有3000多年的歷史。堡壘呈半圓形,圖中Padraic正是坐在堡壘墻壁遺跡上,邊上是沒有圍欄的懸崖。在靠近海那邊的懸崖因為沒有圍欄進行保護,跨出去可以直到87米之下的大海。
另外在下面這張劇照中,我估計背景中箭頭所指的突起的地方也是Dún Aonghasa堡壘。
在堡壘的另一邊,即Padraic坐著的背面,景色如下圖,這也是后來Padraic和Siobhan揮手告別的懸崖。
電影《閏年》也在這個懸崖上拍了最后求婚的場景:
七教堂應(yīng)該是在Inishmore上另外一個比較著名的景點,摘抄一段介紹的翻譯(看著還是挺有意思的):
盡管它的名字很流行,但在‘七座教堂’中實際上只有兩座教堂; 其他建筑物可能是朝圣者和附屬建筑的住所。 árainn 作為朝圣地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 1607 年,教皇保羅五世對所有在特定圣日造訪該島教堂的人給予了大赦。
該遺址上最大的建筑是 Temappall Bhreacáin(‘Breacán 神廟’),尺寸為 5 米乘 13 米。 Breacán 據(jù)說生活在 6 世紀,他的原名是 Bresal。 根據(jù)一首 15 世紀的詩,他從 árainn 驅(qū)逐了一個名叫 Breacán Cláiringneach(‘變形’)的惡魔,接管了這個地方并采用了他的名字。 這個故事可能是對以前異教徒遺址基督教化的隱喻。 Teampall Bhreacáin 最古老的部分是西北角,其中有一對‘突出的安塔’之一(參見 2.Teaghlach éinne)和 10 世紀的大型磚石建筑。 教堂在13世紀擴大了一倍多,從西墻可以清楚地看出建筑風格的差異。 在西墻的中央,就在頭頂上方有一個銘文:OR AR II CONOIN:'為兩個大炮祈禱'。
我在這個景點匆匆而過,當時想來是因為感覺這個地點的名字和權(quán)游中Light of the Seven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實際上我沒有找到什么聯(lián)系。兩座教堂遺址的廢墟旁邊還有不少凱爾特風格的墓碑,因為在島嶼上能停留的時間不長,我在此只打了個卡就返程了。
我在影片中見到Padraic的Jenny的時候很驚訝,因為在找七教堂的路途上也見到了一直非??蓯鄣捏H!還心想導(dǎo)演不會讓這頭可愛的驢也參演了電影吧?!不過對比發(fā)現(xiàn)并不是同一只。
我騎單車靠近的時候它本來在比較遠的位置,看到我停下看著它,它就向我走過來了,后來還歪著頭擺造型讓我拍照,我覺得它當時可能以為我會給它喂食才向我走來,可惜我的干糧早就被掏空,只好狠心撇下它繼續(xù)趕路。記得在路上好像看到介紹說驢也是Inishmore最普遍的馴養(yǎng)動物之一。
我在小島上也看到了一只和電影里的這匹馬毛色接近的馬,它有另一只長得像Bojack the Horseman的馬作伴,沒有像小驢一樣那么孤單。騎行的時候我還看到當?shù)鼐用襁咈T單車邊遛馬,第一次見到這樣的方式遛動物,非常驚奇(沒有拍照)。
除此之外,牛也是島上常見的動物之一,Padraic家也養(yǎng)了牛。這么看來,電影還是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小島居民的實際生活。
不過,本來來這個小島的目的之一是來看看像小羊肖恩一樣的黑面羊,但是在這座島上并沒有看到這個品種,但在愛爾蘭大陸的西部,能比較容易找到黑面羊。
當我在小島上我靠近這些動物的時候,它們都會好奇地走近你,非常友好,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影片中Padraic在失去了Jenny之后會如此傷心,在這里生活的居民應(yīng)該真的是把這些動物都當做了自己的朋友。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在如此空曠寂寥的環(huán)境下,除了人之外,或許也只有動物能成為自己的朋友了。
另外,小島上有一片海灘(Google Map搜Seal Colony Viewpoint)是觀賞海豹的好地方,可惜當時經(jīng)過的時候并沒有看到上岸曬太陽的海豹。
從電影的場景中可以看出島上的道路仍然是比較原始的,有點像由于長期行走而形成的山路的質(zhì)感,實際在島上大部分的主要道路已經(jīng)是鋪好了的瀝青,但要走小路的話,也能看到不少的原始道路。
講到Aran Sweater,這種毛衣是Aran Islands島上漁民和農(nóng)民的特色服飾,毛衣本身非常厚重,具有避免穿著者過冷與過熱的特點(但是真的很貴,即使打折也要100€左右)。
而美隊在《利刃出鞘》中穿的毛衣就是來自于Aran Islands的Aran Sweater,毛衣上的針腳花紋反映了穿著人的氏族與身份。
Siobhan在電影里寄信給大陸的圖書館接受了工作offer,我在島上也寄了封明信片。電影里雜貨鋪的老板娘正在給把原來是紅色的郵筒涂成綠色,而現(xiàn)實中英國的郵筒是紅色的,愛爾蘭的郵筒是綠色的,這也大概意味著內(nèi)戰(zhàn)馬上就要結(jié)束了(現(xiàn)實中結(jié)束于1923年5月,即電影中一個月之后)。
電影最后結(jié)束的場景是在一片沙灘上,我也正好騎車經(jīng)過了Kilmurvey Beach,但是目測電影拍攝地并不在這個沙灘上。
本來計劃著也要去這個天然形成的長方形水池看看的,但由于去的路上碰到積水,目測即使騎著單車過去也會濕鞋,走了一半只好放棄。
后來看谷歌地圖上也有其他網(wǎng)友說如果只跟隨這大路的圖標去找非常難找到,網(wǎng)友建議如果在海岸線邊上走的話可以跟隨紅色的指標。
紅牛公司曾經(jīng)在這個水池舉辦過懸崖跳水的挑戰(zhàn)賽,放幾張網(wǎng)友的圖,可以看出還是很漂亮值得一看的地點。
總的來說,電影在很大程度上展現(xiàn)了小島的生態(tài)和本地居民的生活狀態(tài)。要來這里旅游的話,一定要做好耗費體力的心理準備,準備好沖鋒衣。除此之外,盡情欣賞大西洋上一座小島的風景就好。這是我最快樂的騎行之旅之一,雖然是一個人騎行,但是沒有嘈雜的聲音在耳邊,密度極低的房屋空間給我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本地居民可能會因為小島的偏僻和社區(qū)的相對封閉反而在自己的社區(qū)中保存不了秘密,但這或許是游客的福音,逃離密集的城市空間,自省到自我的渺小,但卻能體會到一種私人的、快樂的孤獨。
伊尼舍林這個島,讓我想起《都靈之馬》和《撒旦探戈》中的村莊。前者蕭索到末世,后者歡騰到末世,一樣都是是末人的居所。
伊尼舍林停留在19世紀漫長的余韻中,20世紀的槍聲只是遠方的訊號。妹妹不堪末人彼此毫無意義的爭端與殺伐去向新世界,而末人則無處可逃。
神父與圣所喪失權(quán)威,警察和體制不再有效運作。公允的裁決和宗教留給心靈的緩沖地帶都不再有效,因此二人有些存在主義意味的對賭,從開始荒謬的可笑,飛速墜入荒謬的可怖。
一切狂歡和搞笑之下都埋藏著一個殘酷的事實:這里是中世紀的長尾,是被20世紀拋棄的荒原。末人的土地上沒有給年輕和希望的空間,因此不管是驢崽還是青年,都會早夭。希望僅存在于新世界之中,屬于有勇氣離開故土的初民。
這部電影帶有德萊葉式的寓言氣質(zhì),抽離幾乎所有的復(fù)雜因素,colm 簡單的割裂,padraic 簡單的追問,帶著巨大的存在主義印痕。colm 因為凡人無法觸達不朽而絕望,padraic 則因為友情的結(jié)束無法找到理性原因而絕望。它的勾連如此荒謬、簡潔而強烈,讓后面所有的卷入都顯得合理。謊言,斷指,離別,死亡,縱火。最終,一人畏懼死亡,全員付出代價。
它有些像《卡斯帕·豪澤爾故事》的德文原名:Jeder fü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人人為自己,上帝反眾人。伊尼舍林就是神棄之地,是20世紀之索多瑪,娥摩拉。
互害的死結(jié)在末人之間無法解開。沉湎于舊日陰影中的末人則只能切手指,燒倉房,瘋狂互害,瘋狂自戕。報喪女妖則永遠有存在必要。存在主義永遠指向一種末人的狀態(tài):前進與強健的精神喪失后,萎靡的、囿于自限性的人類狀況。
《奇愛博士》里,將軍因陽痿發(fā)動核戰(zhàn),和這場席卷了驢崽和青年生命的災(zāi)難如出一轍。它也是一個寓言式的的末人社會模型,??率降寞偪袷菙[脫末人共同體的唯一方式。共同體最終會以巨大災(zāi)難,補償一個看似微弱卻極度自我焦慮的意志——是不是聽著非常耳熟呢?
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是一部關(guān)于小島/小鎮(zhèn)生活的恐怖片。不寒而栗的是,恐怖持續(xù)被荒謬消解,且將持續(xù)地被蔑視和嘲弄填平。令人不得不懷疑,現(xiàn)實是否是持之以恒地塌陷的
作為無聊和閉塞生活的濫觴,伊尼舍林島驚人地閉塞,島上的警察甚至在國家存亡之際被賄賂去做同胞的劊子手。島民的喜怒哀樂與外界隔絕、顛倒,島外硝煙也不會使島上風物泛起漣漪。另一方面,居民渴望新聞,因為這里沒有新聞,沒有隱私,也沒有脫離軌道的希望。在四面環(huán)海、無處可逃的孤島,報喪女妖游蕩凝視每一位居民的末路,散布死亡預(yù)言;每個人,在某一刻,都感覺過瀕臨死亡。不能獨自抵御涌上的黑暗,就會孤獨至死。就像陸地的狹小一樣,能逃離的范圍有限,兇兆給他們的時間有限。所以孤獨的男孩多米尼克跑不出島的范圍,他撿到的鉤子實在派不上別的用場,只能鉤回本人的溺尸,漂回到毒打過他、嘲弄過自殺者的警察父親面前,變成一個懲罰。帕里克的姊妹希凡,在孤獨的鞭笞下決定拋下兄弟離開,去內(nèi)陸做一個圖書管理員,鎮(zhèn)日與書籍為伴,似乎也好過終日與家人生活,被評判和中傷,并被牽連進帕利克和科林姆歇斯底里的糾葛。人頭濟濟的小島,哪怕彼此知道每一件秘密,人也無法建立真正的連接。
帕里克和科林姆的矛盾,我不認為核心在于藝術(shù),盡管追求不朽是可以用來慰藉孤獨與貧乏的借口。科林姆在做帕里克朋友時,感受到的是無聊對自我的侵蝕,被無聊占據(jù)的時間從他身上流逝,他絕望于無法成為一個更好的、更深入的自我,無法創(chuàng)作,這使得帕里克的陪伴變得無法再被忍受了?;蛟S,是科林姆和帕里克的友誼使得科林姆更孤獨了,可是人際的黏性讓他們情感上依賴,他耗盡勇氣與決心去切段關(guān)系,這種單方面的拒絕就像是一根針扎在棉花上,無論多少根手指斷了,帕里克都不會被他的痛苦觸動,而是反彈回去。帕里克殘忍地去索求朋友持續(xù)提供友誼,而不去領(lǐng)悟需要與被要求,他拒絕承認孤獨的存在,偏執(zhí)讓他的感受力粗糙到停止共情。周圍人都覺得他瘋了,他卻理解不了其中的不合理,因為他就是維持荒謬運轉(zhuǎn)的潤滑劑本身。他對自我的回避,對孤獨的否定,龐大到遮蔽了對他人感情的認知。
帕里克一直沒有流露出對朋友的行為一絲一毫的理解,也沒有表達任何體諒或痛苦。可是在驢子珍妮死亡時,他痛哭了,仿佛終于明白自己是被遺落下的,姐姐離開了,朋友要和他絕交,可是他們都還活著。可是珍妮死了,死亡無法否認,活著的人才能被他索取,或者成為報復(fù)的對象。仿佛珍妮吃掉科林姆灑在他家門口的手指是命運的嘲諷,帕里克拒絕理解朋友的痛苦,所以現(xiàn)在唯一陪伴他的伙伴也離去了,他不得不承擔孤獨。我覺得這正說明,所有荒謬的巧合,不合理的表面下是有因果的。警察嘲笑毫無道理地自殺的人,驢子毫無征兆地吃掉手指,都暗含著一種敘事,被逼迫或傷害造成了后果,巧合正體現(xiàn)了一種因果的荒誕。
一切都是以幽默的不合邏輯的方式進行著。因為伊尼舍林島不需要和外界溝通,它懶得理解和被理解。能看見的任何人,都很窒息,都缺乏看到個性與智性的能力。帕里克每天工作完畢就去酒館消磨時間,顯然沒有任何別的消磨方式。人們只在意其他人是不是和自己一樣,仍在既定的軌道滑行,如果脫軌了,是否可以帶來談資。神父,聆聽懺悔的人,眾人秘密的掌握者,有一定干涉他人的權(quán)力。他不斷地詢問小提琴家是否還感到絕望,這樣的姿態(tài)非?;?。神父根本不關(guān)心靈魂,所有拋出的問題和絕望的問題像打包成捆的蔬菜,靈魂是附贈的。
分手(指)的決心
氣質(zhì)上特像是一部四五十年代的英國“伊靈喜劇”(Ealing),以及大衛(wèi).里恩早期電影那種調(diào),像所有“伊靈喜劇”一樣天真和古老,只是生在了當代。能想到的對標片是邁肯德里克的《荒島酒池》(1949)。
整部電影里唯一喜歡和感興趣的就是妹妹的角色。聰慧,溫柔,活在孤島之上默默忍受著孤獨,她也讀書,也無人可以交談,卻不給人以其他男性角色那種咬緊牙關(guān)的用力之感,而是有一種海浪般獨自舒卷的自然感,跟島上的自然風光一樣美。最后選擇在一片靜默中轉(zhuǎn)身離去,酷極了。如果可以的話,希望她才是電影的主角。所以,相比之下,我完全不關(guān)心兩個男主在干嘛,我看得懂導(dǎo)演意圖(哥們你的導(dǎo)演意圖確實也過于明顯了,),但我絲毫不與他們共情,也不是太關(guān)心他們的手指和死活。我實在是一個過于典型的女性觀眾啊。
反冷暴力宣傳教育片
極其無聊,可能我的觀影水平無法欣賞,不了解歷史,也看不出隱喻,浪費了兩個小時看兩個精神病的故事。
能明白片子想說什么,但是我不喜歡… 以及男人真是永遠聽不懂別人的拒絕。
這部才應(yīng)該叫《分手的決心》!
A. 讓人如坐針氈的好??此剖欠茨砍沙鸬幕恼Q喜劇,實則是對精神內(nèi)耗生動的具像化:一半的我渴望“偉大”而與“平庸”的自我割席,另一半的我因為被憎恨而變得充滿怨恨。四面懸崖的小島成為封閉內(nèi)心的絕佳喻體,悶響的炮火和如報喪的鐘聲則是意識深處的背景音。麥克唐納用淺顯卻精確的符號構(gòu)建當代個體的精神戰(zhàn)場,并在后三分之一由焦慮轉(zhuǎn)為觸目驚心的自毀,而結(jié)尾那場看似平淡的海邊戲,正是在筆鋒一轉(zhuǎn)中提醒觀眾:我與我的戰(zhàn)爭永無止境,我們都是伊尼舍林的囚徒。
#venezia79 3.5 可能是我期待太高了吧 抱著期待去看結(jié)果收獲了個小品 也不是小品不好 也不是完成的不好 就是覺得差點什么
始于兩個男人戛然破碎的友誼,一方堅定絕交,一方倔強挽留,荒唐滑稽的人際危機在分歧、糾纏、困惑中逐漸演變成極端瘋狂的暴力事件,切斷手指以表決心,焚燒房子以雪前恥,人物帶著神經(jīng)質(zhì)的古怪與偏執(zhí)走向毀滅,麥克唐納用虛構(gòu)島嶼上人與人的對立決裂巧妙影射歷史上真實的愛爾蘭內(nèi)戰(zhàn),隔海內(nèi)陸無休無止的槍火仍未終結(jié),閉塞孤島愈演愈烈的斗爭還將繼續(xù),凄厲的鐘聲猶如女妖報喪,溫柔的海浪沖刷不凈復(fù)仇余燼,在偏激的自我對抗中淪墮為伊尼舍林的永世囚徒。愛爾蘭自然風光和凱爾特民俗神話裝點寓言故事,外加招牌式黑色幽默,最大限度抽去戲劇化元素,表面冷靜克制,內(nèi)核則更加虛無,從善與惡、俗與雅的矛盾撕扯里窺見人性的復(fù)雜多面,荒誕中透著徹骨的壓抑和悲涼。除去流暢的劇本和精彩的表演以外,攝影、配樂以及色彩運用都堪稱一絕。
#79thVeniceCompetition#目測是個人本屆威尼斯最佳。兩個人物都完美踩在我的點上,一個在存在主義焦慮驅(qū)動下不顧一切的與自我割席,每次鐘聲響起我都能充分共情到那種被時間攫取的窒息感;另一個建立在社會支撐上空心的“善”被逐步抽離的線也寫得非常精妙。而在嵌入了如此精細的文本后還能將故事講得引人入勝,這編劇能力就太厲害了。
本屆威尼斯最喜歡的影片!兩個人物對時間的掠奪和捍衛(wèi)都極度共情。由于現(xiàn)實的相似性,觀影過程中一度令我產(chǎn)生了些許恐慌,轉(zhuǎn)頭望著你的側(cè)臉。我那時沒想到的是你提及的關(guān)于Padraic的分析,當優(yōu)秀的朋友、熱情的哥們、美麗的姐姐這些構(gòu)筑起他善良外皮的他人的美好逐漸被剝離之后,Padraic自私、暴戾、邪惡的本性就暴露無遺,而人的本來面目在多大程度上就是如此不堪呢。即使不去思考,影片呈現(xiàn)的本身也是個好故事。麥克唐納的編劇真棒啊。
挺魯迅的。第一次割手指非常好,男二擺脫冷氣向上走,不再仿徨的吶喊。也把一個阿Q砸出五味三道,朋友離開,他妹妹的人血饅頭也終于吃不下了。村里的狗啊驢啊牛啊馬啊眼神也冷了,翻開歷史,愛爾蘭英格蘭,寫滿了吃人二字。第二次就不好了,成了孩子氣,可見孤獨不過是另一種斗氣,茴香豆寫了幾遍,這件事沒有意義,依然是孤獨的新寫法,沒得出路。男二少了開場的凄厲之色,成了祥林嫂,孤獨本身就是咒語,一個傳一個,搞瘋所有人。最后的燒房子成了強弩之末,成了門口有兩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燒掉一棵不會改變本質(zhì),何況還沒燒成。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可悲的是他們總是強行相通,我們都覺得吵鬧只有他們不懂。
“人要么孤獨,要么庸俗”,這是馬丁麥克唐納的思想實驗,在伊尼舍林島上爆發(fā)的是一場兩種存在危機之間的內(nèi)戰(zhàn)。而在這座孤世小島的遠方,宏觀的世界之中,還時不時傳來愛爾蘭內(nèi)戰(zhàn)的轟鳴聲
4.5。之所以喜歡,是因為覺得它與當下十分relevant。畫面遠處內(nèi)戰(zhàn)的炮火,近在眼前卻仿佛又和自己無關(guān)的戰(zhàn)爭,好像在影射著什么。動蕩的時代勢必會左右人的思想,我們寄希望于調(diào)整人際關(guān)系去適應(yīng)瞬息萬變的環(huán)境。但在一個你無法隨意“按下刪除鍵”斷交好友的時代你需要為友誼的破裂,或者割席所有人際關(guān)系,承受多少肉體和心靈的代價。麥克唐納寫的是現(xiàn)實寓言,用這個故事下探人性的深度。善良與暴行也許并不對立。或許最好的辦法就是像Siobhan一樣選擇離開。(LFF2022,RFH)
做成話劇的話,會更招人喜歡。
莫扎特是18世紀的(讓你裝逼!)昨天還是朋友今天就要分手(燒死你個狗日的?。┙憬阌袥]有可能你也喜歡我(沒有?好的那我可以去死了)男人喜歡男人很常見(神父你真的不是在說你自己?)我的驢我的驢我的小毛驢啊?。。嶋H上一點都不荒誕,封閉停滯的生活中,情緒無限波瀾:絕交、單戀、糾纏、怨恨、復(fù)仇、你侮辱我可以但不能侮辱我的寵物——這就不是我們現(xiàn)在么!
男朋友變了,覺得無聊要跟你分手了。你卻想方設(shè)法想和他多說幾句話。他覺得和你說話是在浪費生命,甚至切了自己的手指扔到你家門上,你還在想著:他沒有扔在我身上,一定是因為愛我。(love fades
男男版“分手的決心”是吧?太兒戲了,這是在過家家嗎?這就是麥克唐納的尬學(xué)嗎?威尼斯電影節(jié)果真玩兒完了… @Venezia79
挺好的電影。是我不該在一周繁重的工作以后特別想放松的時候選擇了它?。?!到底是誰???告訴我它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