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fā)生在1955年的法國南特,彼時那里正在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工人罷工運動,而鋼鐵工人弗朗西斯(理查·貝里 Richard Berry 飾)就是參與其中的一員。弗朗西斯租下了寡婦瑪格特(達尼爾·達黎歐 Danielle Darrieux 飾)手里的一間房子,瑪格特雖然是資產(chǎn)階級,但是卻對工人階級充滿了同情,時長向他們伸出援手。
弗朗西斯有一個相戀多年的女友瓦雷特(Fabienne Guyon 飾),雖然瓦雷特腹中已經(jīng)懷上了他的孩子,但這個冷漠殘酷的男人還是選擇拋棄了她,轉(zhuǎn)而將注意力投向了一個名叫艾迪斯(多米尼克·桑達 Dominique Sanda)的女人。艾迪斯嫁給了一個富有的商人,可婚后的生活卻令她苦不堪言,為了排遣內(nèi)心的憤懣,艾迪斯偷偷從事著妓女的職業(yè)。
1、虛幻與現(xiàn)實
說起法國甚至歐洲的歌舞片(歌唱片),雅克·德米都是繞不過去的一位導演。可以說,從產(chǎn)量到質(zhì)量,雅克·德米都是法國乃至整個歐洲歌舞片的首席導演,《蘿拉》(1961)、《瑟堡的雨傘》(1964)、《柳媚花嬌》(1967)等都是他留下的經(jīng)典之作。
歌舞片這個類型片的特點,再加上雅克·德米對色彩、構(gòu)圖的執(zhí)著,雅克·德米的影片很容易帶給觀眾一種虛幻感,一如好萊塢的歌舞片。
但作為新浪潮著名導演的雅克·德米,他絕對不是一位只會醉心虛幻的導演,即使在他的歌舞片中,仍然可以看見現(xiàn)實。比如《瑟堡的雨傘》,許多觀眾只看到其中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但對法國歷史比較了解的觀眾,并不難從中看到影片對阿爾及利亞戰(zhàn)爭的折射。
在雅克·德米的歌舞片(歌唱片)中,將現(xiàn)實置于虛幻之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則是1982年的《城里的房間》。
2、晚年作品的代表作
和許多新浪潮導演一樣,60年代是雅克·德米的巔峰年代,他最好的作品幾乎都出自60年代,除了上文提及的三部歌舞片,還有《天使灣》(1963)、《模特兒商店》(1969)等作品。
70年代,雅克·德米嘗試了童話改編(奇幻)(《驢皮公主》1970《仙笛神童》1972)、喜?。ā稇言械哪腥恕?973)、歷史?。ā斗矤栙惷倒濉?979)等類型片的創(chuàng)作。雅克·德米很努力尋求突破,但卻無法超越他的60年代。而歌舞仍然貫穿了雅克·德米的70年代。
就創(chuàng)作序列而言,80年代算是雅克·德米的創(chuàng)作晚期。在這個時期,雅克·德米已經(jīng)難以創(chuàng)作出具有國際影響的作品,《城里的房間》是其中的例外。而在這個例外中,我們看到了最熟悉的雅克·德米,也看到了最例外的雅克·德米。
3、來自南特的雅克·德米,回到南特的雅克·德米
南特是法國西部的重要城市,也是雅克·德米的故鄉(xiāng)。
作為影迷,我最早知道南特卻是因為“南特三大洲電影節(jié)”。侯孝賢、蔡明亮、賈樟柯等著名華語電影導演都曾得到這個電影節(jié)的厚待。這是一個在南特舉辦的電影節(jié),卻以“介紹第三世界電影”為宗旨,主要展示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三大洲”)的優(yōu)秀電影。
雅克·德米的首部長片《蘿拉》是在南特取景的,可以說,南特除了是雅克·德米的故鄉(xiāng),也是他成為世界級導演的起點。時隔21年,雅克·德米把《城里的房間》又帶回到南特,更以1955年南特大罷工為故事背景,深入到這座城市的苦難和歷史肌理——較之《蘿拉》,這是一部更南特的影片。
4、最熟悉的雅克·德米,最例外的雅克·德米
雅克·德米最著名的影片無疑是獲得金棕櫚大獎的《瑟堡的雨傘》,影片中的每一句臺詞都是唱出來的,唱出了法語特有的優(yōu)雅和動聽?!渡さ挠陚恪泛秃萌R塢的歌舞片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準確來說,這是一部歌唱片或音樂劇情片,因為影片中并沒有歌舞片中常見的舞蹈段落?!读幕▼伞凡攀茄趴恕さ旅鬃髌分斜容^接近好萊塢歌舞片的影片。
《城里的房間》同樣是一部歌唱片,當一句句臺詞從演員口中優(yōu)雅地唱出來時,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瑟堡的雨傘》——這是所有影迷最熟悉的雅克·德米?!冻抢锏姆块g》在色彩的運用上——豐富的、明麗的、多層次的、高對比度的,也和《瑟堡的雨傘》如出一轍,只是因題材的改變,兩者的色調(diào)有著較大的區(qū)別。
同時,《城里的房間》里又有著最例外的雅克·德米。
雅克·德米此前從未拍過真正的悲劇,他的影片也甚少有圓滿的結(jié)局,但往往止步于憂傷,而不會發(fā)生毀滅性的事件?!冻抢锏姆块g》卻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悲劇,影片中的一段婚姻和兩段愛情都是毀滅性的。
此外,《城里的房間》也罕見地出現(xiàn)了雅克·德米影片中極少見的暴力和情色鏡頭。
5、自由世界的禁忌
雅克·德米早在70年代中期就已經(jīng)寫完了《城里的房間》的劇本,但因為影片涉及罷工這個棘手的歷史事實和社會問題,他一直找不到投資,很多制片人都認為這個題材過于敏感。
冷戰(zhàn)結(jié)束前,所謂西方世界,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自由。即使是在把自由寫在國旗上的法國,罷工題材的影片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禁忌的。當然,影片最終還是拍出來了,而且成為當年頗為轟動的影片。
1982年的法國,是政治強人密特朗統(tǒng)治時期。法國政府無法禁止影片上映,但采取了一些手段,限制了影片的發(fā)行范圍,也降低了民眾對罷工問題的關(guān)注程度。
雅克·德米之所以那么執(zhí)著要拍攝這部影片,是因為他是1955年的南特大罷工的見證者。當年,他的叔叔就是影片中的男主角Guilbaud那樣的金屬工人,而他也曾和家人在街上遇到罷工游行的隊伍。
影片中,雅克·德米用他的色彩、構(gòu)圖、唱詞構(gòu)建了一個看似虛幻的世界,但他對當年的場景的還原,用的卻是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并力求做到細節(jié)逼真。
6、階級與愛情
二戰(zhàn)之后,歐洲原有的社會階級逐步解體,使得不同階級之間有了互相吸引的可能性。
對于底層工人來說,他們在訴求更好的待遇的同時,也是在追求成為社會中的自由人。
而對于沒落的上流階層來說,他們也在日益困窘的經(jīng)濟處境中,獲得了某種程度的選擇自由。
Guilbaud和Pelletier本來是工人階級中的“金童玉女”,但Pelletier的一廂情愿并沒有換來Guilbaud的愛情——從劇情推斷來看,Guilbaud最初選擇和Pelletier在一起,就是把Pelletier當作備胎的。當Edith出現(xiàn)的時候,哪怕她出現(xiàn)的方式是如此的“騷浪賤”,Guilbaud還是一下子就陷了進去。
一夜情打破了階級的界限,也預(yù)示著最終的悲劇。
也許很多觀眾會認為Guilbaud和Edith的愛情毫無說服力可言,但愛情如果需要說服力的話,那也許就不是愛情了吧。當然,一夜激情確實很難成就終生廝守。所以,Guilbaud和Edith的愛情從一開始就注定是悲劇的——如果他們像王子和公主那樣永遠幸福生活在一起,這才是毫無說服力的劇情。
Edith出身貴族,為了“錢”景,她嫁給了性無能的電視機銷售商。1955年,電視仍是新興事物,銷售電視機絕對是那個年代最有商機的行當。Edith的丈夫Edmond變得富有了,成為了所謂的“上升階級”,也是岳母眼中的“驕傲”——丈夫、兒子相繼離世后,頭銜已經(jīng)不值一提,金錢才是最實際的。
性無能放大了Edmond的占有欲,他對Edith的愛是扭曲的,他不過把她當成是他最愛的物品!當他發(fā)現(xiàn)他必將失去Edith的時候,他崩潰了,但他仍然沒有放棄,他認為他可以以他的死留給Edith一個噩夢。
Edith對Edmond毫無感情可言,在短暫的驚嚇之后,她繼續(xù)投向她認為的“偉大的愛情”,并在最后自殺殉情。
Guilbaud、Edith和Edmond分別來自三個階級,因為愛情與欲望,他們糾纏在一起,并共構(gòu)了這個階級與愛情的悲劇。
7、黑白與彩色
影片開頭和結(jié)尾各有一場聲勢浩大的罷工游行。
開頭的一場是黑白的,極富歷史感。
結(jié)尾的一場是彩色的,悲劇上演。
現(xiàn)實仍然殘酷。
7.8;愛比死亡更偉大
或許德米的天才之處就在于可以讓吟唱,誦讀,人物的肢體動作,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音樂的「節(jié)奏」中去,一切都是即興且「當下」的。而背景的旋律自始至終帶著獨有的悲愴感,正如這場愛恨糾葛的過程,結(jié)局,參與的角色們,在時代的巨幕下只是秋風掃過的落葉而已。
3。街頭兩方對峙,氣勢逼人,一開口,竟然是唱歌,當時蛋已經(jīng)碎了一地
為什么這里也有Piccoli啊 救命……我覺得充分抓到了melodrama的精髓,就是真實的熔斷,觀眾的理智在熔化狀態(tài)(這就是為什么每句話都要唱出來)與虛假合一帶來的超越式快感。雖然這本身好像也沒啥值得追求的就是了(。
男女主長得都不討喜。為達里約加一星吧。詭異的故事,罷工中的狗血愛情。城里的房間倒是很真實,關(guān)鍵的戲份都在這件體面的套間中上演。配色一如既往地優(yōu)雅美麗,開頭黑白到起沖突時,深灰色的官方與深藍色的工人交鋒,視覺無比震撼。全程吟唱我就……
德米愛情悲歌,似《瑟堡的雨傘》全片皆唱,色調(diào)以舊鮮艷,但罷工背景下的愛情實在悲涼。
好美的音樂,好美的色彩,好瘋的一群人。達黎歐真好。
這部對Jacques Demy本人很重要的電影,當然,有Michel Legrand的音樂、Danielle的演繹,加上導演的才華,肯定不會難看。無解的愛情到最后也只能通過一個死去一個自殺來獲得一個新的開始。
#BIFF# My french cinema單元Leos Carax推薦的Jacques Demy(一部常被低估的)Musical,一個發(fā)生在1950年代南特的濃烈愛情故事。有些甜膩的詞一旦唱出倒也稀釋了,粗口(merde)唱出來卻有點好笑。用顏色的處理表現(xiàn)階級的分別還是很成功的。
仔細想想真的是被低估的一部。miserable版德米。除了他最愛的元素又都集齊了以外,這也是他最法國的一部電影 —— 人生當中的激情,那些法國人為之斗爭、為之去死的東西,當然是愛和自由,以及革命... 裝在一個古典悲劇殼子里。它做到了我想要西區(qū)故事給我的那種沖擊
罷工與狗血劇,從頭唱到尾,有一些日常用語唱出來還挺搞笑的。配色依舊巧妙。
雅克德米的愛情故事中注定會有一個必須要以生死作結(jié),最終,只有如同一體兩面的死亡與新生才能雕刻愛情在你我的每一分存在之上留下的永恒印記。結(jié)尾一場戲里,德米僅靠幾個角色身上的衣裙就道盡了這世間非愛情所無力去承載和蔑視的宿命。
7.0德米第二好的作品
男女主角都太討嫌了。為我童年偶像Danielle加一星。雅克德米的視覺還是很值得一看。
樓下在罷工,樓上狗血劇,也是很法國了。有些音樂還挺好聽的。米歇爾皮科利演得挺好。
城里的房間如同生活的正義,成為幻想虛妄鏡花水月。法國人的愛情觀永遠超前,像追求自由一樣竭盡全力,艷似那藍色紅色紫色。第一次感受從頭唱到尾的德米,并無排斥反應(yīng),唱至真心柔情似水蕩漾動人。《蘿拉》中走過的臺階又出現(xiàn)了。沒看出哪個是皮科利...
拍得真好,和電視銷售員對峙的時候窒息感撲面而來。撇去狗血的情節(jié),卻是為愛和自由甘愿付出生命的慘烈/浪漫。色彩和鏡頭都讓人贊嘆。那個被所有人討厭的資本主義女男爵是我最喜歡的角色(?)。
如果德米聽了Michel Legrand的話,不拍成一個全片皆唱的電影,可能感染力會更強,那說不好就是一部杰作;如果德米聽了德納芙的話,讓她和德帕迪約親自演唱,這樣他們就同意參演,那可能就是一部神作。但可惜沒有如果,德米的固執(zhí)最終把他的藝術(shù)生涯一點點逼上絕路。
1、法語發(fā)音真好聽,每一句臺詞都能夠優(yōu)雅地唱出來。2、虛幻與寫實,浪漫與暴力,純愛與情欲,奇怪而流暢的混合。3、色彩,色彩,色彩!
樓下街上工人在罷工,暴力沖突,樓上的房間里貴婦一家在四角戀撕逼... 劇情真是天雷滾滾,瓊瑤本人看了都要驚呆,上升到guilty pleasure級別。相比之下勞工運動連個前因后果都不介紹一下什么的都不是事兒了... 照例從頭唱到尾,倒是從瑟堡的雨傘那兒已經(jīng)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