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部筆者眼中的年度(2019)十佳影片入圍者,一部講述80、90年代,英國底層人民生活現(xiàn)狀的寫實作品,一部每一幀都在訴說故事的生活實錄。
英國電影《Ray & Liz》
作品類型:劇情
主要演員:Justin Salinger、Ella Smith、Tony Way
故事概述:回憶殺(撒切爾夫人執(zhí)政期間的英國底層階層一眸)
上映時間:2019年3月8日在英國上映
作品得獎一覽(2019):
筆者觀感簡析:
1,畫面沖擊力,每一幀都像是一張珍貴的老照片,訴說著昨日的回憶。
2,因為真實,所以感人,這個“感人”更多的是指“故事內容觸及觀眾的心靈”,有一絲往事歷歷在目的錯覺。
3,畫面、劇情、人物、情緒,結合得有條不紊,相互依托、互相補充,豐富了影片的質感。
進入點評。先聊主創(chuàng)人員。
編劇兼導演---Richard Billingham
喜愛攝影的小伙伴對于這個名字應該不會過于陌生(如果不太熟知,建議登錄“色影無忌”查看一下)。此作就是這位攝影界的大咖自編自導,用影像(這次不是照片了,而是電影形式)講述自己兒時的故事,對,就是自己(Richard)、Jason(弟)、Ray(父)、Liz(母),四個人之間的往事。
另:看照片,請參閱《Ray's a Laugh》
再看劇情。
主要人物:
Ray、Liz、Richard、Jason
敘事架構:
雙線:以年紀來劃分。壯年+老年
閃回:特別關注刻畫Ray的幾個特寫鏡頭(老邁時、壯年時),有效且有力呈現(xiàn)了主角的精神狀況/心理狀況/情感狀況的變化,由淺入深,將人物情緒轉變用鏡頭語言訴說了出來,無需任何言語/旁白,無需任何動作/行為,只是一個定格畫面,就足以寫明一切了。
關鍵劇情:(看懂劇情不難,難的是如何將劇情與《Ray's a Laugh》結合在一起、然后順勢讀懂Richard Billingham拍片的意圖,這才是關鍵)
簡而言之,故事只是記載了一段兒時回憶,僅此而已。在這個回憶中,有肥胖慵懶的女人Liz、有酗酒且無責任感的Ray、有無辜單純的小胖子Jason、還有用相機記錄著昨日影像的Richard。四個人演繹了一場英國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沒有什么“起承轉合”、沒有什么“合轍押韻”,只有“最純粹”、“最簡單”的英倫生活實錄。
拍片意圖(筆者自言自語):
這部作品,筆者從頭至尾看了幾遍,硬說導演有什么隱意,充其量是“原諒”二字,即:與過去和解。說實在的,就在下看來,本片就是一個“記錄”,記錄自己的過去,記錄那些事、那些人,記錄某個時期、某個年代、某一代人的生活,這就是本片的存在意義,觀眾大可不必絞盡腦汁,想出些莫須有的“深層含義”,這個,真沒有。
最后看“電影與畫冊的關聯(lián)性”。
前面已經(jīng)提了,本片的構思/故事都是來源于一本名為《Ray's a Laugh》的攝影書籍,既如此,片中的不少鏡頭與相冊中的照片就有著不少共通點,換而言之,通過觀看電影,每一位攝影迷可以找尋到“照片的下落”,相反,觀看相冊集,每一位影迷又可以嗅到“影片的氣息”。
比如以下這些劇照(不一一列舉),都可以在相冊中找到對應的照片(由于版權問題,不貼了,有興趣的可以自行買書對照)
寫在最后。Richard Billingham的這部處女作,將故事印在了照片上,將照片融進了影像中,將影像投射在故事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三者合為一體,一氣呵成,終成經(jīng)典。
編劇★★★★★(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活,自己評說)
導演★★★★★(最牛逼的處女作之一)
演員★★★★★(全場帶感,真實無敵)
劇情★★★★★(平淡,卻真實,很現(xiàn)實,很無奈)
視效★★★★★(殿堂級鏡頭語言)
音效★★★★☆(配樂稍弱,但結尾高光)
推薦度★★★★★(本年度必看影片之一)
底層人物永遠是英國導演致力關注和表現(xiàn)的主題,從自由電影年代的林賽·安德森(Lindsay Anderson)和托尼·理查德森(Tony Richardson),到橫跨90和千禧年代的肯?洛奇和邁克?李,再到近10年的琳恩·拉姆塞和安德里亞·阿諾德,他們都擅長在小人物的故事上構建屬于自我的作者標簽。這部在去年洛迦諾電影節(jié)上勇奪評審團大獎的處女作也遵循著同樣的敘事風格,導演本身是攝影師出身,影片的美術設計與攝影構圖上自然特別顯眼。采用古典4:3畫幅傳達出時代感,固定長鏡頭瞄準了人物身體部位,近似于一幅幅靜止的攝影作品,而動物和昆蟲活動的特寫鏡頭則不算陌生,其隱喻手法跟阿諾德的《魚缸》有異曲同工之妙。 影片的視角比較特別,父親的回憶視角和孩童視角彼此重疊交錯,逐漸勾勒出這個四口之家在撒切爾夫人執(zhí)政時期的窮困狀況。然而,導演并沒有刻意販賣慘情,而是用中立抽離的口吻傳達出生活細節(jié)里殘忍的幽默感與偏執(zhí)的孤獨色彩,無疑令這段童年的回憶增添了幾分動情時刻。劇本對酗酒而毫無責任感的父親也并非一腔怨憤,故意留下幾筆浪漫癡情的描寫,刻畫他對妻子離去的不舍眷念,又令這個氣氛絕望的自傳故事頓時多了一些甜蜜溫情的氣息。松散隨意的結構始終是導演的短板,意識流的敘事與前重后輕的處理有點讓人措手不及。不過作為一部處女作而言,難得讓觀眾親歷英國80年代底層階級的生活風貌,在那個特殊年代里父母對孩子情感教育的缺失而引出的社會問題思考,都算是創(chuàng)作者對昔日英國政府的一種無形的批判,盡管這個并不是影片要揭示的重點。
6.5 又一部除了攝影一無是處。
初次見到電影海報就非常想看,跟期待有點偏差。在選擇重建成長記憶的方式上,導演似乎更傾向于弱化結構組織,更像是某種漫不經(jīng)心隨口而來的敘述,且在過程中不斷打岔,加入即時想到的插入描述,電影中呈現(xiàn)為突然切入前后幾無關聯(lián)的鏡頭(巨大的人臉、動物、家裝)。有著極具真實質感的日常情景,盡管大部分室內景都貼得足夠近,焦段卻選得很淺,乃至人臉都只能在單個器官上聚焦,以致很難判斷導演想跟記憶保持的距離。
欣賞不來。
伯明翰版《我的父親母親》。16mm膠片拍攝,4:3寬屏,機位很低,多固定鏡頭,人物多近景超近景,攝影漂亮極了。情感上非??酥疲路饹]有什么是錯的,沒有什么是不能接受。有很多動物的鏡頭,非常有意思,Q&A問導演是不是有什么隱喻,導演耿直否認,就是按照童年經(jīng)歷去還愿。獨自放學后坐纜車逛動物園、獨自在黃昏穿過墓地的男孩在片尾給自己的父親一個非常深情的鏡頭,算作和解。所以再可惡的人,再不能被原諒的事物,都會有含情脈脈值得原諒的一瞬間。艱辛童年賦予的韌性會將停電的夜晚變?yōu)榭就滤痉艧熁ǖ囊雇恚栽倨D辛的童年,請堅持一下,只要能挨到長大,總會好的?!癉ifficult childhoods make the most interesting adults."@ Broadway
Un reflet fidèle des bas fonds de la société anglaise.
真的不是哈莫尼科林拍的嗎?。。。?!年度十佳~~~~~!
#Locarno71 像Victor Erice。架構有點問題,感覺到結束時才進行到一半。
開頭信息量約等于0.。。導演別太自大
不愧是攝影師出身,這質感真好啊,影像上的特點應該是直接沿襲其攝影作品,又用精巧的電影語言來呈現(xiàn),閃回結構是多種情緒的表達方式,還溫柔又細膩地捕捉到了角色的幾個動情瞬間。獨特亮眼的處女作。
#SIFF22
全片風頭被影像質感搶盡,攝影上幫助人物完成了很有質感的塑造。這種看不到出路的生活,真喪屬實。
最佳。
和想象的不太一樣 家庭影像其實是通過移動影像重建的 反而淡化了導演本人作為家庭一員的存在 留下的就是4:3畫幅 和不時insert shot的動物和昆蟲 幾乎是放棄敘事結構的 開頭花了三十分鐘講一件小事 后面就只有零星片段了一邊紀實一邊私人 挺考驗觀眾。同時也提醒我就算在英國待了一年 對英國社會的底層依然那么陌生啊。
冷得窒息,靜得撼人,直白的描畫之余也偶爾穿過孩童視角看到玄妙,最終的效果是痛苦和遺憾都柔化進膠片顆粒,可以想象到與導演攝影作品的聯(lián)系。與Joanna Hogg英雄所見略同的16mm成長回憶錄,但即使忽略階級和時代因素,也是完全區(qū)別于Terence Davies和Shane Meadows的英格蘭。
遣散費全部用來買酒,躺在床上睡得如同母豬。無聊就把辣椒面撒到父親嘴里,餓了就找兩個干面包片夾果醬。在棚屋里睡了一宿,路上遇見他們形如陌路。他們不像父母,我更像他們的租客。從墓地里穿行,我不是忘了回家的路。只是當磁帶被扯開,拼圖被弄丟,蝸牛煙花退場,自釀酒飛滿蚊蠅,記憶里總有溫柔。
影像質感極佳。私人化的童年記憶碎片,克制而又細膩,頻頻閃現(xiàn)高光時刻。/ SIFF第16場
三星半,失序底層家庭沒有出路的生活狀態(tài),節(jié)奏緩慢,頗有攝影質感。
謝謝你長大成人了。
另一個磁場的《無人知曉》,非持距觀察,而是穿梭其中,將所有潮濕、陰沉與腐朽的都吸入心肺。導演擁有極為自信與堅定的創(chuàng)作姿態(tài)和延展性極強的美學體系。于攝影機而言,內景戲是無處不在的貪婪,外景戲是寸步難行的膽怯,在幾乎無縱深的狹促空間中完成豐富的視覺層次,形成如困獸一般的擠壓感。
底層人的生活,拍得很寫實。貧窮自有其原因,根源還是懶惰,在于對生活缺乏熱情,得過且過。窮人家庭中,其實更冷漠,缺乏溫暖。歐洲的福利制度,加重了此種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