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沒有精神,哪有風骨
當今西部片已經(jīng)近乎滅絕,我一直覺得是人們厭倦了這種半動作半戲劇的類型片,約翰福特的這部要塞風云,似乎是證明了我的想法。不過我更加覺得,是西部精神的流逝。
這部電影拍得很踏實,正正經(jīng)經(jīng)的用戲劇化的手法來展示各種人物形象,亨利方達代表的是那種歐式貴族,看中等級和權力,約翰韋恩是美式英雄,與士兵和土著打成一片,他們因為觀念的不同而產(chǎn)生沖突,不過二人都是為了保家衛(wèi)國。等到亨利方達兵敗,又與戰(zhàn)友們同生共死,這時他也變成了美式英雄,不論怎么變,都是美國精神的勝利。
這是一種國家的宣傳類電影。那是建立在對自己的國家有絕對自信的情況之下才會誕生的作品,在我們這邊有也,只是名稱不同,我們叫做主旋律電影。對國家的絕對信任是內在的驅動力,他促使著人們開拓荒原,驅趕敵人,本能的認為自己的國家是最偉大的一個民族建立的。這在電影中無處不在展現(xiàn),印第安人被視為愚昧的代表,一個利欲熏心的白人就可以把一個部落的人耍的團團轉。而白人這邊雖然內部也有沖突,所有的程序都在按照規(guī)則進行,吃了敗仗,也只不過是因為指揮官的過于輕敵,是個人的原因。
西部片外在的形式是文化沖突,其實我更熟悉的西部片是萊昂內的,他那種架空時代的電影,沖擊力更強,僅僅包括進了最電影的東西,利益沖突至上沒有文化的沖突,當然他是意大利人不會了解到多少美國本土文化,這讓我想起了中國幾年前的電影,風靡一時的古裝大片,最被人詬病的地方就是沒有古味,但是之前的李翰祥和胡金銓導演為什么就可以拍的古色古香,除去他們對考據(jù)的更講究外,他們經(jīng)歷過那段歷史這才是重要原因。放到西部片里,約翰福特就是這種人,就算是只看到了西部風情的余暉,但他至少感受到了兩種文化在交鋒的環(huán)境。一方如日中天,一方面在垂死掙扎。所以他的電影里無處不是在體現(xiàn),美國對新世界秩序的重構,這次是一次失敗的嘗試,不過至少產(chǎn)生了英雄。
想想最近一部成功的西部片,應該是科恩兄弟的《大地驚雷》,那部片里已經(jīng)沒有第二種文明,是一部復仇的電影。如果《姜戈》也算的話,那純粹電影的傾向就更明顯?,F(xiàn)在可以有軍隊相助的電影就只有像《變形金剛》這種電影了。現(xiàn)在想看古典時期的那種好電影,只有等著斯皮爾伯格和詹姆斯卡梅隆至少要五年為一個周期的日程。
《要塞風云》即使是放到現(xiàn)在,也是大片級別,只是現(xiàn)在絕對拍不出來,除去沒有對文化的重視,那大量的馬戰(zhàn)也難以復制,與超級英雄大片比較一下就知道,特技做不出那種質感和豪情,而且馬師也沒有那么多,攝影恐怕也吃不了那么多苦。就是史泰龍這種視特技為死敵的人,也知道用坦克重炮來逞威風,沒有制片人會認為看不到血肉橫飛的戰(zhàn)爭也會吸引人。
2 ) 偉大的西部片導演
劇情上說不是典型的西部片。
約翰福特是最偉大的西部片導演,即使是簡單的一隊人走過也能被他處理的氣勢非凡。他有自己專門的拍攝地點,在那樣的環(huán)境是配合他鏡頭的。
福特從默片時代就做導演,因此他對畫面的掌控不是一般導演可以比的,被稱之為西部片教父。他的畫面總是簡潔有力,這種簡潔是來自于高度的選擇性,這種選擇性是類似于舞臺劇,將西部荒原作為舞臺。
西部片最早的形成是一個“國家”的概念。人犧牲了自我為了群體的利益,個人利益在群體利益中體現(xiàn)。
但大師的晚年都是對未來充滿懷疑,從英雄主義到懷疑英雄的殘暴……
心靈的秘密獨屬于你自己時,你是高貴的。
3 ) 騎三之一
二戰(zhàn)結束不久,一些重要導演要么停止了創(chuàng)作,要么失去了創(chuàng)作動力。福特,作為制片廠時代的老手,這樣活躍的資深電影人仍在戰(zhàn)后保持著影壇的核心地位。
福特另辟西部蹊徑,避開心里西部與傳統(tǒng)西部,直截了當?shù)娜ケ憩F(xiàn)騎兵與印第安人的對抗—結合西部與戰(zhàn)爭類型的騎兵電影。騎兵所描繪的是一群男人的集合,他們的情誼與忠于社會道德的使命,使得影片的敘事很難再關注個人主義英雄或是文明與野蠻的平衡,以集體主角代替核心主角引導敘事。
西部片無可辯駁的,把持著西部文明化、馴服化的殖民視角,其中一定會出現(xiàn)的白人角色堅持他們擁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由和財產(chǎn)權利。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廣大土地成為了超越人們掌控但又為所有人競逐的目標。
西部真正的大屠殺是與美洲土著展開的軍事戰(zhàn)爭,而這種種族滅絕式的沖突在很多西部片大制作中有著小心翼翼的呈現(xiàn),土著通常以刻板的高貴野蠻人或小鎮(zhèn)醉鬼的面貌出現(xiàn)。福特的影片經(jīng)常依賴這種種族主義的人物塑造,其中最直接呈現(xiàn)戰(zhàn)爭的兩部:《搜索者》和《要塞風云》以它們不無瑕疵的老派風格探索了主角內心當中那種道德上有辱人格的種族主義。那與之相對的則是幾十年之后凱文·科斯特納的《與狼共舞》,它也是呈現(xiàn)“文化巨變”的典型范例:當它處理“牛仔直面印第安人”這種場面時,牛仔已不再自動博得我們的同情。
那福特的電影也經(jīng)常因其對美洲原住民的排外描寫而受到指責。但《要塞風云》以復雜多樣的視角描繪了土著人和白人,這可能比《安邦定國志》之前的任何一部電影都要多。在《安邦定國志》中不僅是邊疆暴力的升級,也意味著美洲原住民的道德淪喪。除了譴責亨利·方達的角色對印第安人權利的完全漠視,以及他對美國政府法規(guī)和法律的頑固、盲目的遵從,福特還嚴厲譴責了那些非法向印第安人出售武器和近乎毒藥般的威士忌的邊境商人。
在《要塞風云》的最后一幕中,一個可怕的軍事決定導致了雙方士兵的無謂死亡,但最終卻變成了一場被誤導的英雄主義慶典。福特對美國西部的神話化提出了強烈的譴責,這是他自己幫助實現(xiàn)的。福特在《要塞風云》中,毫不畏懼地直面帝國主義,以及伴隨它而來的對純粹力量的儀式性慶祝,并以一種令人吃驚的、毫不掩飾的厭惡做出回應。
不久后,彩色攝影引入西部片,斯圖爾特出演的《折箭為盟》(1950)和安東尼曼富有心理深度的《赤裸的馬刺》(1953)開始為印第安人在政治上平反,對原住民多樣的、正面的形象展示。
4 ) 福特的折衷主義
秀蘭鄧波扮端莊淑女刁蠻又可愛。二戰(zhàn)結束福特夾帶私貨意欲塑造立體豐滿的保守家長專制形象,比例失調,家庭戲過重,戰(zhàn)斗戲最后20分鐘姍姍來遲。方達作為美方指揮官端坐椅子上與印第安人談判,福特借此聰明暗示自己的道德天平;
結尾借韋恩之口表達對所謂愛國精神的質疑,從方達到韋恩,傳達出福特對于老一代人的質疑和新人的期待
以下輕度劇透—— 看了125分鐘版,一點不枯燥,福特的場景敘事每分鐘都挺有味道,群馬奔騰的戰(zhàn)斗戲也是叫人佩服。方達的戰(zhàn)斗角色真是偏執(zhí)到底,頑固的比紀念碑谷上億年的石巖還堅傲!不知此形象是不是對山姆大叔的一種化身式的戲諷。對比之下,JW的角色寬容睿智,勇敢而看長遠,一句 I will be back,真是前輩風范!本片外景多數(shù)在亞利桑那和猶他州南部拍攝。
價值觀是挺糾結的,這片也算是開了修正主義西部片的先河,雖然前面的軍營戲挺刻板的,但是后面整個劇情走線描寫十分全面和現(xiàn)實,令人眼前一亮(對比亂世忠魂的矚目小線索要精彩得多)福特標志性的場景獨到分割與戲劇化節(jié)奏就不用夸了,倒是動作戲體現(xiàn)出一種舞臺化的真實?動作紀實感覺,有點與福特之前的作品不同。
演員導演陣容強大,但整個片子就像是流水賬,不好玩也不好笑愛情平平淡淡槍戰(zhàn)幾乎沒有~
倆大硬漢攜手西部片大導演。秀蘭鄧波已經(jīng)亭亭玉立咯端莊淑女雖然沒小時候那么粉嫩嫩小大人樣。不是很嚴肅的片子有點詼諧。關于印第安部落關于美國軍人的戰(zhàn)爭。
騎兵三部曲對于單槍匹馬改變美國西部電影的福特來說算是一次冒險又大膽的嘗試,實景拍攝動作場面一次次震撼著觀眾,方達代表的舊式美國與韋恩代表的新式美國的沖突是本片的最大看點,他們既沖突又包容,充分體現(xiàn)了福特的團隊英雄主義,而對三位女性的塑造又讓原本簡單的視角變得柔情復雜。
2.5/5 盡管陣容強大 然而發(fā)揮不佳 約翰韋恩有點醬油啊
8.4/10。①一支美軍騎兵隊與印第安部落的戰(zhàn)爭,最終因美軍主帥傲慢輕敵而導致印第安人獲勝,不過美軍主帥的死被刻畫地很英勇光榮。影片對美軍騎兵隊各人的角色塑造與日常生活著墨甚多。②高水平的攝影美術(布光/構圖/置景等);和《俠骨柔情》一樣大量使用充滿天空的構圖來渲染浪漫;兩段追逐大戰(zhàn)戲處理(剪輯音響運鏡調度等)地極其好。③三個問題:有著《俠骨柔情》式敘事結構,但和《俠骨柔情》一樣存在寫意和動作的氣氛不連貫的問題;有時是喜劇有時是嚴肅的正劇(階級種族等話題),氣質斷層;寫意的部分有些地方較無聊。這些合起來扣1分以上。
8。像男人那樣去戰(zhàn)斗。很少看到固執(zhí)的方達,沉穩(wěn)的韋恩。方達跳的舞感覺有點滑稽。
①天高云淡,廣闊無垠,風蝕地貌的科羅拉多亞利桑那令人沉醉②鄧波兒成年之后依然不改可愛③如果不是聲音,起初真沒認出亨利方達④帶著騎兵往敵人的伏擊圈里沖擊,這是什么戰(zhàn)術?
太嘮的一部片,有些小搞笑卻完全淹沒在散漫的情節(jié)之中。女主感覺就一花癡,應該是刊的鄧波兒的第一部片,沒多大興趣。可惜湊對的NB導演,NB男女主們.
不就是和保留區(qū)印第安人做生意的時候徇私無良嗎,有必要搞到被自己游騎兵清查砸毀之后更被部落酋長定罪為舉族出走直接原因,怒斥為“比戰(zhàn)爭還壞”?也就難怪福特的影響總被好萊塢后世有意閃躲弱化。一個貿(mào)易交往推動社會進步,遭看扁;一個北美殖民寫盡白人原罪,被淡化。題材偏好之價值取向皆可歸類到美國主流社會的政治不正確。讓人如何容他?!……不過拋開這層意識形態(tài)內部非議,只以域外看客西部粉絲的角度,福特此片依舊保持了藝術的高水準。單說一個讓亨利方達的缺陷趨暗人格成為男一霸占主位而又不致令人生厭反覺生動,就需要很高的劇力操控與平衡技巧。
亨利·方達飾演的指揮官滿是一根筋的思維,表現(xiàn)為不知變通,頗有獨裁者的霸道,結尾就直接升華為軍紀嚴厲為榮譽而戰(zhàn)死的人。咱就是說辯證看待吧。
1948年影片,沒想到最后竟然是印第安人贏了,驕傲輕敵的主帥陣亡。當然,米國人還是把他的英勇赴死當成軍團榮耀。。。那個年代的米國精神。
一個長官想自殺還要帶上這么多人嗎
美國人從以前就是這樣,明明是自己人違反規(guī)定,自己人為了錢向人家兜售東西,只要帶著美國政府的名義就毫無阻礙,想怎么辦怎么辦。人家惹不起躲得起,但是美國人又不樂意了,非要人家回去,還非要也讓敗類回去。為了一個的敗類,損失的生命難道就不是生命么?
剛愎自用的指揮官以及年輕的軍官和情竇初開少年的兩個故事。但是明顯兩部分嚴重脫節(jié),一會扯東,一會掰西,故事沒有集中的主線,雖然有節(jié)奏,但故事松散拖沓,內容太多,以至于看后不明白導演想要表達的究竟是什么?作為福特的西部片,對于《關山飛渡》而言,這一部顯然差了一大截。當然,西部風光很美
阿帕奇最后沖鋒,風云為之變色;韋恩解下佩刀,黃沙中走向敵人……福特這個片的價值觀有點糾結
秀蘭·鄧波兒 很可愛。整體也有很多喜劇成分。其它的話,是否整天跳舞的士兵不合實際呢?
我最愛的西部片。真想每周都能看一部。約翰福特的電影,從不不需要擔心不精彩。黑片影片的時代已經(jīng)成為過去,一如西部歲月。但卻能從中看到人類在荒野中初生的勃勃生機與浩瀚的純潔。
這幾部騎兵隊的片,是福特大叔給美國八一電影制片廠拍的獻禮片么,好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