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玩兒電影”,有刪改。
跟約好了似的,在11月24日臺灣數項返鄉(xiāng)公投舉行前,華語LGBT題材電影在臺灣院線和金馬影展上扎堆出現(xiàn)。
還在檔期末尾的《紅樓夢》,拍的就是西門紅樓同志圈的“環(huán)肥燕瘦”。
一舉拿下包括最佳影片在內、共8項金馬提名的的《誰先愛上他的》,對準的則是因保險賠償金而起的同志老公的紛亂身后事。
無獨有偶,一部香港電影《翠絲》在金馬影展期間于臺灣首映,再次聚焦了一個本不該建立起來的家庭。沒有像《誰先》一樣有“死者為大”作為掩護,《翠絲》里面的家庭注定不夠溫情而迎來崩裂。
金馬的影片映后現(xiàn)場,在片中飾演同志的臺灣演員黃河疾呼“11月24記得返鄉(xiāng)投票”,引得全場歡呼。但實際上,《翠絲》已經比“同志”往前一步,涉足的是更為復雜的跨性別議題。
在《翠絲》之中,“誰先愛上他的”這樣的問題太好解答了,因為姜皓文扮演的男主人公大雄本身就是男兒身、女兒心,并早在學生時代便與同志死黨阿正互相傾慕。
奈何時代所限,阿正遠赴國外成為一名戰(zhàn)地攝影師,并與男友阿邦在英國成婚;大雄則礙于世俗壓力組建了一個正常的家庭,兒女成雙、事業(yè)有成。然而經年之后,阿邦抱著在戰(zhàn)地去世的阿正的骨灰來港,打亂了大雄所有的平靜生活,并再次勾起其對自己性別身份的坦誠審視。
沒錯,這似乎正是一部港版的《丹麥女孩》,也是傳說中第一部以"跨性別"為題材的華語電影。
縱觀全片,最大的觀感就是坦誠和舒服。影片以阿邦及昔日的粵劇花旦打鈴哥(大雄等人在年少時遇見的跨性別者)為線索式人物,將大雄的當下生活與少年回憶精心而自然地組接起來,串聯(lián)起大雄貫穿大半生的性別認同困局。
其中戲院一場戲,惠英紅飾演的粵劇演員安宜唱罷,當年的花旦打鈴哥登臺,引得大雄相認,接著回憶姍姍而來,這一系列的編排早已把全片的核心沖突貫通,其節(jié)奏又是何等的流暢自然。
加之影片對跨性別議題及其坦誠的關照,著實令人動容。想象一下,一向以俊朗硬漢形象示人的“黑哥”姜皓文,脫下西裝毫不猶豫地展示他貼身的女性內衣,你就知道《翠絲》在展現(xiàn)跨性別議題上是多么坦誠了。片中人物對跨性別與同志議題直截了當的討論,以及變裝秀、自慰工具等內容的呈現(xiàn),似乎都告訴我們:從同志到跨性別,《翠絲》完成了華語影像的第一次科普式呈現(xiàn)。
黃河所飾演的阿邦攜帶“老公”阿正的骨灰回港,卻遭遇骨灰難以入關的尷尬。在大雄的幫助之下,政府議員甚至介入此事,借此機會推進香港同性議題。這是電影與當下議題的直接對接:
據香港終審法院7月4日對著名的QT案的裁定,外國同志可以為在外國民事結合的同性伴侶申請受養(yǎng)人簽證。同志倡議者對裁決表示歡迎,視之為香港同志運動的里程碑。戲里戲外如此對應,《翠絲》的意指著實明顯,甚而讓影片有了濃濃的戰(zhàn)斗與宣教意味。
阿邦錯認大雄為阿正的初戀情人,而大雄在糾結之下終于自曝秘密:他并非與阿邦、阿正一樣是同志,而其實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是女人。對此,片中的各路人馬都持有不同的態(tài)度,他們幾乎就代表了跨性別議題大潮下的眾生相。
大雄那血氣方剛的兒子立賢在平日里對母親的迂腐極為不滿,可當跨性別的故事降臨到自己的家庭,他也緊張、退縮了——他正是現(xiàn)實中事不關己時嘴炮連篇的表面派。立賢的刺青師女友對他大聲斥責,而大雄的直男死黨阿俊則毫不見外地繼續(xù)支持著朋友——這才是對跨性別及同志議題真正支持愛護的新一代直男直女。
而一直勸說大雄勇敢做自己、大膽做變性手術的阿邦,則將是這些潮流中的生力軍。當然,那個最后與變性的大雄無奈離婚的太太安宜,則是過去所有性向壓抑史背景下的受害者代表。
在這些形形色色的態(tài)度之下,編劇、導演正是躲在攝影機后的說教者。正如黃河在映后的呼吁,立場堅定的《翠絲》,無疑是在臺灣公投前一周(11月16日)上映的最為鋒芒的“弄潮兒”。
但《翠絲》足夠稱得上是港版《丹麥女孩》了嗎?其實還差得很遠。
影片的總體立場似乎足夠堅定,可片中人物卻往往迎來面目模糊的時刻。一個對自己跨性別身份擁有清醒認知的人,卻與自己初戀情人的同志老公接吻,并在最后發(fā)生性關系。
如果年少時對阿正的愛是少不更事,可經年之后在阿邦上的淪陷卻實在說不過去了。在大雄的性別身份認同如此堅定的情況下,其對男性的情感卻流于搖擺的境地——他愛的就應該是直男呀!
可見,影片在處理大雄這一關鍵人物的情感時,還是栽了跟頭。在影片制作者的潛意識中,同志與跨性別者的分野依然處于模糊地帶,甚至易裝與跨性別也往往混為一談。
更直接的原因是,《翠絲》中的大雄沒有《誰先》中“小王/小三”那樣的角色作為明確的情感依托,終究是少了那些落到實處的對手戲。阿正已逝,阿邦則虛無縹緲……沒有明確著力點的姜皓文,只能把重心放在自我的突破與對親人們的攤牌之上。
可是這兩者本身,又被影片割裂開來。親人們缺席了大雄在影片后半段與友人們共處的漫長自我認同過程,卻又在他決定成為女人后一個個突兀地跳進敘事線中做表態(tài),這實在是劇本的硬傷。
相比之下,《丹麥女孩》才是將這兩者融混一體的佳作。跨性別者在與親人的互動之中推動著自我認同的階段性發(fā)展,這使得一切轉變都使人信服。
回過頭來,《翠絲》中大雄與打鈴哥、阿邦等人的相處敘事段落,其演進皆流暢自然。打鈴哥、阿邦在大雄找回自我的過程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直至夜店尋歡一段,酣暢淋漓??僧攧”景堰@些輔助主角成長的作用一股腦給了他們,留給家人之間的則必然是極為戲劇化的沖突。
于是“黑哥”“紅姐”對吼飆戲,“紅姐”憑著早先戲份的情緒積累及其自身扎實的演技完全占據了上風,成功提名女配、再戰(zhàn)金馬。
可惜的是,劇本讓姜皓文處于一個不利于發(fā)揮演技的位置上。家庭爆發(fā)一場戲,聲嘶力竭是難以表演出大雄內心的復雜層次的;其早前獨處時的自殘戲份等,又見其對劇情節(jié)奏的破壞作用。
同時,姜皓文在前半段的“女氣”過少,放飛自我后的“女氣”又出人意料得重,前后的強烈割裂感讓觀眾也無所適從了。相加之下,為影片做出巨大“犧牲的”的姜皓文反而沒得到任何金馬提名。
回到文本去看,終究是缺乏內在邏輯的劇本讓影片后半段流于過強的戲劇沖突之中。姜皓文的割裂,其實正是影片本身的割裂。
影片的立場無罪,而過于直白的目的袒露及戲劇化的呈現(xiàn),卻能擊毀一部影片的些許立場。同志與變性者的性愛如此,用外國人的搭訕來證明一個老年變裝者的魅力也是如此。
編導們這些想當然的設置,往往讓本有鋒芒的跨性別群體反而再次陷入程式化和刻板印象的境地。
2018年的戛納最佳處女作《女孩》已經在展示變性者對自己新身體的漫長認同了,2018年的《翠絲》則還在變性后的故事上囫圇吞棗,仿佛家人同意了、兒子開明了、有同男性的性愛了,就把什么問題都解決了。影片最后的溫情敘事,實在是簡化了變性者的實際處境,反倒失去了真實性。
平心而論,大雄在經年之后去看前期安宜的演出確實令人動容的;可他仍要從母親那里借來一個姓名“翠絲”,以在形式上獲得來自長輩/傳統(tǒng)世界的認可,這在影片立場的傳達上其實是弱之又弱的。
《翠絲》有價值、有意義,但這第一部“跨性別”題材的華語電影,遠可以做得更好。
這部和《叔叔》不同。拓寬了認識。有人是接受自己是男人/并喜歡男的GAY。這部里面是男人身/女人心/不接受自己身體/喜歡男人 TRANSEXUAL。 +1 姜皓文太強男人氣質。扮女人。帶來視覺違和感太強烈。一種荒誕 矛盾。一個努力做好社會認同的【理想男性】。51年的痛苦和自己斗爭。有事業(yè)有家庭,選擇變性選擇離開當前社會關系,選擇自己的勇氣。 睇完第一遍。前一小時的鋪墊簡直想Stop..后面的沖擊大。特別是和家庭和社會割裂和自己和解。七個月前的熊熊烈火,七個月后的風平浪靜。時間令人慢慢去接受【傷痛和失去】。 更加領會到【無色無相】。 因為角色的勇氣。領會到有時看起來差不多,實際上【區(qū)別之大和明顯】。
最終回到一個詞【形式】。男女只是只是多種關系中的一種形式。夫妻關系也有多種存在形式。這個世界的人就是各種各樣的。
【翠絲】:5.5分
發(fā)現(xiàn)最近香港電影開始喜歡以邊緣人為主,從《踏血尋梅》到《一念無明》再到如今的《翠絲》,我當然是非常認同這樣的創(chuàng)作方向的,這都是通過邊緣人物來展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的人文關懷。
《翠絲》這個題材在港產片裡是少見的,電影的立意都非常好,還有一班優(yōu)秀的演員,本該成為港版的《丹麥女孩》。
優(yōu)點當然是題材的新穎,導演特意選擇一個年過五十的中年男子為主角,中年往往伴隨著中年危機,生活的壓力,家庭的紛爭,老友的逝去,重重壓抑下,讓男主角最後的抉擇合理化。姜皓文的表演非常到位,將一個壓抑自己的好好先生完全表現(xiàn)出來了,變性前與變性後的反差也提現(xiàn)得鮮明而不做作。跟他對手的惠英紅就更加不用說,舉止之間都是戲,不得不說他們兩個那場爆發(fā)戲演得非常漂亮。
問題也很明顯,一個是黃河這個角色,黃河這個演員跟角色都是電影裡的大敗筆。導演所有的同性平權的主題表達,都是通過黃河這個人物用嘴說出來的,關鍵黃河這個演員的演技實在是有點尷尬,而黃河與姜皓文那場吻戲更是莫名其妙。另外一個問題是,導演有意無意地忽略了,變性者對原來家庭的傷害。當姜皓文選擇了變性,那變性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呢?姜皓文與前妻兒子之間的和解呢?這些導演都刻意去迴避了。還有就是姜皓文與妻子坦白了,那場戲當然非常好,但是兒子呢?前面刻意交代了兒子發(fā)現(xiàn)父親異裝癖的身份,最終居然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最後我想說,新人導演都會有這樣的問題存在,那就是把過多的篇幅留給演員發(fā)揮,或者說過於依賴演員的表演了,你看這部電影到最後,你能記住的永遠都是演員們精湛的演技,那導演呢?除了通過黃河口中那些陳腐的說教,還剩下什麼?
這應該是姜皓文離金像男主最近的一次了,當年如果沒有黃秋生的《淪落人》,單跟剩余的幾個入圍的角逐,機會還是大大的。
不過,袁富華和紅姐舍我其誰必須提前預定最佳配角的演出,讓姜皓文這個千年老配在對戲時確實有點招架不住。我會在想這個角色如果從對手戲或者變裝后的效果這些角度考慮(當然不排除制片方想通過姜皓文的硬漢風格制造反差),如果讓梁家輝或者任達華來演應該更能hold的住。和袁富華的darling哥一比,姜無論穿內衣還是變裝去酒吧,都不太翠絲,差在了氣質與細節(jié)把握,感受不到那種自內而外的純粹的快樂。
這個作品讓我更多的了解到T這個群體,原來以為就是純?yōu)榱薍igh或者迫于生計,其實T們不是,而且和G的0也不一樣,T們是從心底和認知中認為自己就是另外一種性別,并且渴望轉變,就像D-Wade的兒子來自gender identity disorder的困擾。其他人可以在出柜與否的邊緣徘徊和繼續(xù)享受著,而留給T們的選擇除了片中說的“受虐狂”似乎并不太多。
因為工作性質得原因,我大部分時間都在跟各個劇團打交道。
確實在劇團中,尤其想要花旦這類角色演的越好,越是需要投入。
包括同性或者異裝癖都是比較正常得,這個問題我也考慮過,
后來發(fā)現(xiàn)也許是表演者本身這個職業(yè),一是需要體驗不同角色,二是當他們通過表演別人生活拓展
自己人生長度得之后,會思考一些超越自己年齡,閱歷,職業(yè)之外得意義。
姜皓文是我比較喜歡得一位香港演員,見過他演過太多各類得配角,可惜這部戲給他發(fā)揮得空間實
在不多。袁富華表演讓人驚喜,其他皆乏善可陳,葛民輝是準備一條戲路,一種表演方式演到底嗎?
劇本來講,開場看到舒淇得名字比較驚訝。
劇情來講,也許在影展最后一幕結束會更好吧。
其實對于我們這代人來講,LGBT已經是越來越被大眾接受得事情了,其實當大眾不再把這類事情單
獨拎出來作為一件事情,甚至不再需要為他們發(fā)聲得時候,也許才是真正所有人平等得時候吧。
我們這個社會也好,對待身邊人也好,能接受求同存異才是最好得解決方式吧。
人耳朵如果進了水就會像有個小水球在里面晃蕩,還不時發(fā)出“咕咕”的聲音,特別不自在。所以自己身體的隱疾只有自己最清楚(包括秘密),所以早早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并正視自己才會有更多的解放、自由、相對就減少了一些周圍不必要也許牽絆一生的痛苦。但人能做到坦露自己又談何容易,所以這恰恰就是影片的可貴之處。也許會有人說故事安排太假,不真實,但我認為影片在點點滴滴,徐徐展現(xiàn)中自然地演出了主角們在人性中得到同理性的部分并為之感動到理解的柔軟,甚至在某一兩個發(fā)光的瞬間看到了這個壓制的社會依稀一座可貴的橋梁。最后,真得希望這樣的橋會越來越多。
新普九零后導演李駿碩是個有想法的人,在香港電影不景氣的現(xiàn)代怎么拍香港人自己的影片,他是有突破和思考的。電影非常順暢又不擰巴,也反映出全世界地域、潮流、新思想對傳統(tǒng)香港文化的沖擊。也暴露出了香港存在的一些社會性問題。這是一位非常有前途的導演。影片的演員們也很給力。大贊姜皓文和惠英紅兩位男女主演,配角們大多也都演得很到位,特別是香港老演員袁富華(飾演打鈴哥),他有當年香港煙火人間的影子,輕松自然樂天悲情的香港普通市民。
《翠絲》收到了它要表達的反饋,我很喜歡這樣一部作品,希望導演帶著他的《濁水飄流》能在第十五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中取得好成績(競賽單元最佳劇情片提名)。
@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 為什么所有牽扯到LGBT的掙扎覺醒的電影都如此用力過度?LGBT是沒有錯但是配偶子女又何辜? 當初既然選擇壓抑自己做個普通人享受了普通人的merit之后又覺得自己受社會常倫的迫害而掙扎反抗傷害身邊最親近的人的行為不懂有什么好歌頌的。 戲劇沖突過于刻意惠英紅達令哥演技吊打男主,男主和bond的床戲也發(fā)生的莫名...
議題電影。願意拍這題材值得鼓勵,但老實說編導都做的不好。為什麼要將自己想說的道理都塞進角色的臺詞,直白的說教味只會產生距離感。阿邦這個外來者的設置根本是編導的麥克風,用來表達立場與推動劇情…姜皓文看得出努力,但痕跡略重,同片中對照的"打令哥"袁富華則更加自然,他也是片中表演最好的。導演愛用狗血橋段來表現(xiàn)掙扎,也讓情緒過滿。像惠英紅面對老公坦白那場,甚至都over的有點喜感…其實鬆弛一點演才是她的好狀態(tài)?。ū徽袛堖B署、和兒子在樓梯談心)
同意豆友JUDY(先生或小姐?)的看法, 說完了我想說的. 只好改說陳蕾小姐太酷了(即吳肇軒先生的女友--), 真眼紅吳生, 她在澳門長短片骨妹. 無聊戲都演出驚艷, 這次可惜出鏡太少, 不如拍一部女要變男的請她主演, 效果會很爆. 姜生在主角壓力下比他眾多配角演出差太遠---他應改名號為 最搶戲的配角最大壓力主角.....
連看二部比想象中好太多的香港本土作品,每個演員都發(fā)揮出色,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并理解這些邊緣人,尤其這部邊緣人里的邊緣人。1. 姜皓文粗壯的身材(目測180以上,還很壯)+黝黑膚色+毫無gay氣才讓tracey這個角色更有戲劇張力,讓他渴望成為女人的難度無限加大,如果讓娘炮且毫不糾結的漂亮男孩演trans就太順拐了。2. 袁富華演技爆棚,完全看不出他演繹的“阿姨”和《叔叔》里的老gay是同一個人,他完美詮釋了transgender從外到內的所有部分。
沒有被劇透情況下的看片心路變化:一開始因為片名《翠絲》而誤以為是Les片,后面阿邦的出現(xiàn)懷疑是Gay片,隨著觀影的繼續(xù)才知道這部電影的重心其實是跨性別者(Transgender)?!?電影的情節(jié)和臺詞編排不太滿意,如阿邦的一些LGBTQ言論雖然有部分認同但挺激進、過于說教,可能他成長的環(huán)境比較開放,但更多現(xiàn)實生活中的LGBTQ群體因為受到來自社會家庭的壓力而沒勇氣做真正的自己甚至不想做真實的自己?!?—— 姜皓文的外貌太男人了,即使后面變性剃掉了胡渣,穿女裝還是不如袁富華來得自然?!?嘉欣(對立賢):當初是誰在「臉書」采用彩虹頭像的?原來其他人搞Gay、異服、變性全都可以,但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就怎樣也不行。→ 看過蠻多父母無法接受兒女LGBTQ身份的電影,少見兒女不接受父母是LGBTQ的作品?!铩铩铩?/p>
后面實在太拖了,一直收不住的感覺。有些臺詞和設置也過于刻意,低于預期。
不行了,黑哥女裝造型越看越像米雪……金馬沒提名是因為報了女主角嗎
黃河不錯我的菜,打零哥感覺能得獎
作為處女作是合格的,起碼故事講得流暢完整,不過還是稍顯四平八穩(wěn),對平權的意義大于影片本身的藝術表現(xiàn),再加上香港已經很久沒有LGBT題材的作品了,所以是值得鼓勵的。不過總的來說那些幽默的部分比動情的部分更為成功,很難評價黑哥的表演,或許因為配角太過出彩了吧,不止是提名的兩位,另外三位男配也很精彩,反而遮擋了主角的光芒。
女婿沾花惹草,是風流不是薄情。丈夫表里不一,是怪物不是觀音。女孩可以在身體畫上不同階段的印記,他怎敢卸下這裹了半生的皮。男孩可以在機場捧回老公的骨灰,他只能對著投影緬懷密林的河。穿上格子襯衫為世界表演,戴上粉色假發(fā)向自己坦白。這屋子不許有性欲,這河流不許有轉向,這世界不許有差異。
三星半。盡可能生活化地去表現(xiàn)transgender從壓抑到放開的生活,人物都很扎實,粵劇老花旦的配角尤為出彩。姜皓文值得一個金馬提名的。
片后的見面會透露了這是導演第一部電影長篇,導演本科讀的新聞后來讀的性別研究,而選擇這個題材源于導演當年跟蹤采訪香港當年一個案件期間認識了跨性別人群并與他們保持了多年的聯(lián)絡。雖然是處女作但鏡頭語言敘事節(jié)奏都沒有太多年輕導演會有的毛病,很流暢地講完了一個故事。也許是因為導演對性別研究議題多年的關注,影片中出現(xiàn)了很多有探討意義的人物,頑固保守是想要守護家庭的妻子,代表思想開放的年輕一代但當家人涉身其中就迷茫猶豫的兒子…就連性少數群體中也有gay和跨性別人士的對撞。故事所講的也不是陳詞濫調的我們要關注理解性少數群體,而是關注性少數群體自身的人物命運和心理變化…雖然最后的結局直接用轉場帶過了翠絲的抗爭過程,朋友和媽媽也瞬間接受了他,難免有理想主義之嫌,但影片中表現(xiàn)出來的許多問題已經有足夠的探討意義。
和《女孩》類似,其中《女孩》側重點在變性的過程,《翠絲》則是以變性前的心理活動為主。正因為如此,《翠絲》也顯得有點頭重腳輕。大量篇幅講述大雄變性之前的故事,變性的過程是一筆帶過,變性后的部分更是只占了很小一段,給人的感覺是很容易就成功了,過于順風順水,沒有把大雄面臨的阻力和逆境展現(xiàn)出來。大雄的兒子的女朋友那句“當初是誰在臉書采用彩紅頭像的?原來其它人搞gay、易服、變性全都可以,但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就不行”很扎心,和網上那些“我不反對同性戀,但我兒子不能是同性戀”之類的話是一樣的。大雄他(她)們最大的困難不在于自己,而在于家人、群眾的歧視和誤解。電影整體不夠好,但是題材和立意值得肯定,更何況是華語電影很少涉及的類型。臺灣拍了《誰先愛上他的》,香港拍了《翠絲》,唯獨內地還停留在上世紀。
九月,終于有機會好好看下《翠絲》。GBT元素湊齊,哪怕放在港產片緯度,也比想象中大膽一些。特別美麗的一幕,是打鈴哥化好妝容,自此可以含笑此生。阿俊與母親的反應很暖,只可惜安宜的表現(xiàn)才是常態(tài)。一場蹉跎,誰錯多少很難量化,但錯這個字,本身太多為難與遺恨。三個時代的人一擺,真覺得我們經歷得再艱難,也比不上大多數人到死也做不成自己一次,而這當然不止于LGBT層面。功能性極強的邦,有時很違和,可能因為演繹方式與表現(xiàn)角度,最后他與翠絲的關系哪怕拓展了性向流動的邊界,但是彼此都有些突兀?;萦⒓t和袁富華演技精妙,非常享受,姜皓文很勇,不過還可以更勇。三星半。
比較好玩的地方是劇作上為“性別”這一議題提供了豐富的彈性和可能性:想做普通師奶的主婦,常在戲劇里扮演男性;用彩虹頭像的男仔,有一個短發(fā)紋身女友。希望性別的“別”不再是區(qū)別,而是告別。告別性別,你好精彩。
首尾片名的變色很妙,一半青一半紅的“翠絲”終于變成一半粉一半紫的“翠絲”。我喜歡它呈現(xiàn)出來的生命質感,不原諒、不和解、不團圓,而是帶著一種與自我對抗的成全。每個人都陷在自我的深淵里,為了自救爬出深淵做自己,哪怕為了做自己,我們又會陷進另一個深淵里。
缺點很明顯,有些過于說教和追求政治正確,后半段過于拖沓,想說的東西太多反而說的不夠深入。但真的很感動有這樣的港片,也哭了好幾次,姜皓文好棒!
電影里的角色都超級可愛,我反對用力過猛的說法。雖然結局的那種美好,在現(xiàn)實生活中似乎很難實現(xiàn)。當我們用common sense來邊緣化某些群體的時候,應該意識到我們有權利去建構自己的身份,某種程度上來講,大雄變成女人后的快樂,和我買到相機在街上抓拍的快樂別無二致。
片子沒有大的起伏波折 全是內心戲 感情戲 自我掙扎與救贖 但是 也不是每個觀眾都能完全理解 接受 畢竟就像片尾所示 還有很多人認為同性平權是破壞傳統(tǒng)倫理或自然規(guī)律 在加以阻撓 這樣的片子多一點 希望慢慢的融化堅冰 即便不理解 至少不要去傷害 整部戲看下來 每個演員都非常好 重要的是讓人十分的信服
這個世界有太多難于理解的體驗,比如他人的性別認知和他們所經歷的生活。當少年第一次穿上女性內衣并意識到自己是少女,眼神中的欣喜;當老者第一次畫上全妝,可以用名伶姿態(tài)肆意揮灑,然后死去。這種種片段不是奇觀,是上帝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