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本人是賓州州立大學畢業(yè)生,因此在觀影之前就已充分了解電影中的事件,認為本片主角Joe Paterno是因為無良媒體而無辜蒙冤。 說回電影本身。Al Pacino可以說是完美地演繹了自己所理解的Joe Paterno:傳奇橄欖球教練、執(zhí)教球隊數(shù)十載的“獨裁者”、賓州州立大學的“教父”級角色、美國體壇舉足輕重的大佬。這里之所以強調(diào)了是他自己所理解的Joe Pa,是因為他畢竟自己不是Penn State出身,無法完全體會Joe Pa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無法了解和Penn State這所學校和球迷、學生群體之間有些怎樣的紐帶,更無法理解We Are Penn State這句口號究竟意味著什么。正因為如此,盡管Al Pacino的演技確實無可挑剔,但仍然能看出來,這是一個外人在演Joe Paterno。
當然這并不是Al Pacino的問題。整部影片的基調(diào)就是如此:一個僅僅從媒體口中了解“真相”的導演,在影片拍攝過程中甚至一次都沒有去過Penn State所在的State College(不過影片中場景的還原度還是很高的),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外人”。整部影片的視角自然也是外人視角:看似客觀中立,但實際上還是基于媒體的報道,帶著預設(shè)立場去拍攝的。事實上,我懷疑劇組中有沒有任何一個人完整讀過由FBI出具的對影片所涉案件的調(diào)查報告。這里不多做劇透,只想提醒不了解事實真相的觀眾:影片中大量所謂“細節(jié)”是根據(jù)美國無良媒體添油加醋地想象和捏造出來的。畢竟,同樣是這些美國媒體,毫不臉紅地捏造出了敘利亞政府用化學武器襲擊平民的“真相”。他們所做的報道,可信度至少得打個對折。
扯遠了,回到電影。這里還想說一下影片的女主角(疑似)——最先報道這起事件的女妓者。電影中是把妓者塑造為勇于頂著壓力揭露真相的英雄,但認真讀過FBI的調(diào)查報告,了解事實的我,對向她這樣的妓者和無良媒體,只想引用這部電影里的一句臺詞作為評價:媒體就是靠撒謊來掙錢,the bigger you lie, the more you earn. 短評里有一位觀眾說到電影里女妓者明明是個正面人物,但為什么演的那么讓人討厭?我的回答是:因為演員演的好,活靈活現(xiàn)地演出了無良媒體的丑惡嘴臉。無論是怎么包裝這些無良媒體和妓者,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都還是會覺得他(她)們面目可憎。
至于為什么無良媒體和妓者要造謠誣陷Joe Paterno?這和影片本身無關(guān),我會在文章最后回答。這里就不多論述了。
這部電影歸根結(jié)底描述的是一個外人眼中的Joe Paterno。影片整體氣氛較為壓抑(理應如此),對事件進行了大致準確的還原(刨去大量經(jīng)不起推敲的“細節(jié)”,當然,這不怪導演和演員)。像我一樣支持Joe Pa和Penn State的人可以看看影片,試著了解一下不明真相的外人的視角。如果是沖著Al Pacino來看這部電影,或者僅僅是隨便看看的觀眾,我的建議是:把它當個故事看就行了,無良美國媒體編故事的能力還是不錯的。
至于評分,三星給電影本身,一星給我當年在Penn State的歲月。We Are Penn State!
補充(含微量劇透):有人問我為什么無良媒體和妓者要造謠誣陷Joe Paterno?妓者跟他有仇嗎?他們又沒有仇我不知道(如果不算某些妓者是Penn State死對頭學校的支持者的話,估計是沒有),但西方媒體所追求的是新聞報道的傳播量和轟動效應,而不是事實真相本身。試想,如果對這個事件的報道只是說某高校過氣助理教練涉嫌性侵兒童,那這條報道估計只能出現(xiàn)在賓州省級報刊的社會新聞版,最多一個星期以后就沒人會去關(guān)注了。而現(xiàn)在無良記者無中生有地捏造出了“傳奇橄欖球教練知情不報”的故事,立刻就讓它成為了全國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最初報道事件的妓者的知名度和薪水也水漲船高。至于這樣的誣陷對Joe Pa,對自己的母校(是的,那個招搖撞騙的妓者當年居然也是Penn State的學生,估計跟最近那個廈大兩面人學生干部有一拼)會無端造成多大的傷害?造成了為學校為母校奉獻了一生的八旬老人含冤而死?管他呢!我是媒體,無冕之王!
2011年帕特諾的前任助手杰里·桑杜士基(Jerry Sandusky)在2002年猥褻男童的罪行遭到曝光,他本人被警方逮捕。因為上報不力,帕特諾被認定有包庇罪,學校董事會因此在賽季中期將主教練帕特諾開除。2018年4月電影《帕特諾》在美國上映,講述帕特諾被迫剝奪榮譽的事件。電影由真實事件改編,美國的HBO制作阿爾.帕西諾主演。阿爾.帕西諾主演的電影,我是很樂于觀影的。
這部電影沒有讓我失望,帕西諾演繹的帕特諾,相當沉穩(wěn)老練。把傳奇教練對猥褻事件最初的不以為然。到事件升級,帕特諾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進行各種應對。然后到應對無效,被校方強行開除,最后抑郁而終。每一次事件的推進,帕特諾的情感和態(tài)度都拿捏相當?shù)轿?。而我也很喜歡這類真實事件改編,以記錄手法去演繹的電影。
整部電影中,這位傳奇教練帕特諾的處境一直都是處于被動的形式。橄欖球場上他是一位叱咤風云的教練。他執(zhí)教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46年,贏得24座獎杯,取得409勝(JoePa的執(zhí)教成績是NCAA歷史最佳)。學校建有帕特諾的銅像,圖書館命名為帕特諾圖書館。但是,面對助手猥褻男童事件的曝光,帕特諾顯然應對的不順利。他并不擅長應對媒體和輿論,也不會用手中的權(quán)威和號召力。這讓他面對媒體時,無法握有主動權(quán)。在本不應該由他當主角的事件中,他被媒體推到了主攻點。因為帕特諾名聲響亮,能產(chǎn)生流量,能上熱議榜,使得媒體在他身上不停尋找可輿論的焦點。這場沒有硝煙的流量爭斗場,帕特諾成為了他們的犧牲品。
電影中,除了獲得新聞題材的媒體,沒有任何一個贏家。被猥褻的男童艾倫,一個受害者他用了最大的勇氣站出來指控罪犯。他承受了別人異樣的眼光站了出來,試圖將罪犯繩之以法。但因為事件的曝光導致帕特諾被剝奪榮譽。艾倫被帕特諾的擁護者排擠和追打(非帕特諾意愿),變成了被攻擊目標。他只是想捍衛(wèi)他的尊嚴和權(quán)力,卻無情的受到了二次傷害。被迫辭退多名高層的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在懲戒監(jiān)管不力的幾名高層后,也失去了一些本不屬于該事件的高層。其中,施博聞校長的辭職使學校失去了大量的科研經(jīng)費。校隊賓夕法尼亞尼塔尼雄獅隊則失去了他們的優(yōu)秀教練,運動員的獎學金被強制取消,四年內(nèi)學校不允許參加杯賽,并且自1998年以后的所有聯(lián)賽、杯賽的勝利場次被取消成績。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罪犯受到了懲罰,艾倫的站出來并沒有白費。
事件為賓州蒙上了一層灰。有許多本不應受到牽連的人被卷入這場風波中,當中最有代表的帕特諾教練。如他電影中所說“終我一生,我一直夢想讓我的名字受人敬仰,現(xiàn)在全毀了。”
HBO出品的一部電視電影,四平八穩(wěn),中規(guī)中矩。
老帕的年齡目前處于職業(yè)生涯的末期,接片也大都是不溫不火,時主時配,而出演一些歐美社會名人的傳記,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他的一大樂趣了。
此片中的老帕,雖然是無疑的主角,但從故事的講述方式以及人物出場時間的分配來看,再現(xiàn)“賓大性丑聞”才是整個影片的核心,并借此轟動全美的時事事件,展現(xiàn)傳奇教練帕特諾在丑聞前后的整個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tài),同時引出的社會問題更是令人深思,因此,這并非是一部“傳記”電影。
老帕在此片中所展現(xiàn)出的表演,依舊保持著頂級水準,甚至可以說已入化境。一位萬人敬仰的即將光榮隱退的傳奇教練,最終在輿論的漩渦中榮光盡散,跌下神壇,而這一切的結(jié)果也許正是由于他自身內(nèi)心的糾結(jié)和掙扎所致,將這些復雜心態(tài),在老態(tài)龍鐘的外表下用極為內(nèi)化的深度悲痛之感表現(xiàn)出來,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當然,除了老帕的表演以外,賓大丑聞的事件本身也十分值得探討。從對孩童的保護意識,到制度的整體完善,以及人性的深層反思等方面,都有可以關(guān)注的點,而對于在社會事件中媒體作用的展示,則是影片比較著力強調(diào)的部分,至于其價值與立場判斷,則基本交給了觀眾,電影沒有特別地引導,這也正是偏于紀實的一種表達方式。
1
美國看似這個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國家,其實在性方面是最保守的國家。
他們只是將性商業(yè)化,公開化,但是仍然極度保守。
中國大地上為什么到處會有哺乳室?就是因為受到美國影響。
中國婦女仍然習慣公開哺乳。???心扉。
而在美國,公開哺乳是違法行為。所有人對其后果都嚇得發(fā)抖。所以哺乳室已影響到中國。
在這個片子里也一樣。對10歲男童進行戀童癖的性侵,讓所有人感到畏懼。這本來是一種生物性行為,在動物界都有同性侵犯和對同性未成年野獸的侵犯。但因為是在美國,戀童癖變成了彌天大罪。也因此成為很多片(騙)子的大賣點。
當然,帕西諾出演此片是一種勇氣。近10年前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情,對于80多歲的傳奇,賓州橄欖球教練來說是一大悲劇。正如他去世前所說,他只想當個好教練,只想當個好老師。
但是不良記者,無良的媒體就是要摧毀它,他們懂賣點,把身居高位,把一生用來鑄就名望的人推倒,這就是媒體想干的事,看熱鬧不嫌事兒大。
所以一個本身只想踢好球的人,一個講究哥們義氣的男子漢卻因此受到牽連,被指責包屁同事。
一般這樣的事情浮現(xiàn),都是由已經(jīng)長大的男童將20余次受到侵犯的記錄和盤托出:20多次被迫口淫,還有肛交!
——說到底還是美國的風化所導致的,戀童癖也成為這個徹底商業(yè)化和腐敗墮落社會的替罪羊。人們的眼睛只看到這個最底線。
這個片子對帕特諾的心理做了很多的修飾,但我一點也不同情他。
我同情這個國家。
2
權(quán)力就會滋生腐敗。絕對權(quán)力滋生絕對腐敗。
和學誠事件一樣,焦點根本就不在那個92頁文件講的佛教不應該去和諧小尼姑一樣。帕特洛事件的焦點也不在于一個受到總統(tǒng)嘉獎,為這個社會辦幾千人的兒童慈善機構(gòu),為整個球隊籌錢的副教練做這件事情是不是錯的一樣。
而是整個體制構(gòu)成了犯罪的條件。
按照法律該怎么辦怎么辦。
帕特諾算是白死了。而且死的時候也沒明白過來。
他死于美國人的意識形態(tài)。
3 人類的異常行為都是被鼓勵出來的。
或者是,習得的。
中國社科院的性學專家潘綏銘先生,就曾指出,80年代以前中國人是不知道什么乳交和肛交的。但到了21世紀,隨著歐美和日本的黃帶的泛濫,不僅這樣的概念家喻戶曉,而且很多女性也學會了乳頭刺激高潮。我所在的高校,女大學生購買跳蛋等自慰器比比皆是。
旁邊我的女學生反駁說,老師,全國女大學生購買跳蛋都比比皆是。
我說,知道了。
再說,美國的黃色網(wǎng)站近年來特別流行肛交和跨種性行為,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黑白配。這些都會對社會中人類的行為,有強烈的引導作用。
還回到帕特諾事件,在歐美國家,異常行為往往是以鄰近法律邊界的極限狀態(tài)被鼓勵著的。電視電影的黃色和暴力是如此的普及,正如同過去中國所批判的資本主義國家的高度腐敗。
中國的過去這種批判,換一個角度來看,他就是資本主義的頑疾,為了商業(yè),不擇手段,不惜喪失道德標準。
明明知道,在歐美社會的亞群體,在整個天主教的權(quán)力系統(tǒng)內(nèi),戀童和性虐待如惡毒在滋生和泛濫。那么權(quán)力人物,偷嘗了禁果之后,反復的觸碰社會底線,并且把帕特諾等一干毫不相干的人也拖下了水,在社會媒體的放大之下,也可以說是人類的道德良心受到震動之后,一個腐敗權(quán)力者導致了他人的死亡。
和動物一樣,這就是人類的生態(tài)。
南極洲的企鵝,類似的異常性行為也非常多見,但是在動物界就沒有法律進行制裁。
所以這畢竟是一種文明病。
權(quán)力者,享受著我罪我快樂。
例如法國大革命前后的貴族,如薩德侯爵之類,還變成了道德哲學家呢。
可惜導演沒明白這個道理。
4
今日消息:
被控涉未成年人性交易罪的美國億萬富豪杰弗里?愛潑斯坦,8月10日被發(fā)現(xiàn)在曼哈頓監(jiān)獄“上吊自殺身亡”。在詹姆斯的采訪中,愛潑斯坦公開討論了對他的指控,并建議未成年人的性行為不應該被定罪。
此前,一場涉及愛潑斯坦性侵案受害者吉尤弗里(Virginia Giuffre)的單獨訴訟宣布判決結(jié)果中,多位知名人士被指控涉及愛潑斯坦組織的性交易,包括:英國王室成員安德魯王子、已故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馬文·明斯基、前緬因州參議員喬治·米徹爾、前新墨西哥州長比爾·理查德森等。合照中還有克林頓、沙特王儲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伍迪·艾倫。
而美國現(xiàn)任總統(tǒng)特朗普與前任總統(tǒng)克林頓,很早以前就與愛潑斯坦有所瓜葛。特朗普曾將愛潑斯坦稱為“很棒的人”,兩人曾互相到對方家里做客,參加美女派對。
誰是省油的燈?
有權(quán)者當你面說:來抓我呀!
說實話我對本片的題材,以及導演各種玩技巧的劇情推進方式都不感興趣。這種事兒,和妓女、殺手一樣會伴隨著人類從誕生到滅亡。不以什么人什么組織的意愿為轉(zhuǎn)移。翻開上下五千年,不知道多少個士大夫邊把玩著幼女的小腳丫,一邊琢磨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句。放到現(xiàn)在,發(fā)生這種事兒,能否立案不說,即便上了頭條,抵擋的過某爽、某花的大瓜嗎?抵擋的了國人的忘性嗎?但不知道是不是編劇無心插柳的一句路人的臺詞“i have to believe you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gay man and a pedophile”讓我有了長篇大論的興趣。
估計看到這句,同性玻璃心立刻會跳出來駁斥:當然不一樣,同性戀往往比世俗的男女戀愛更單純美好,更重要的是,這都是成年人之間你情我愿的行為。我還想起了一句流行語,大意是每個男人都可以被扳彎,只是還沒遇到那個能扳彎自己的人。這句話沒有科學依據(jù),但我肯定是同意的,因為這就是一句典型的正確的廢話。我也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世上找到最契合自己靈與肉的人,只是大多數(shù)人遇不到而已,但什么YPapp、什么珍愛百合賺得盆滿缽滿倒是真的?;氐秸},扳彎這種東西是很玄學的,有快有慢、有短有長,有的也許來自溫水煮青蛙,有的可能來自幼時或有意或無意的代插刺激。說同性戀都是三觀成熟的成年后被扳或自行發(fā)現(xiàn),那我卻是萬萬不信的。
如今在主要的發(fā)達國家,LGBT已經(jīng)平權(quán)了。這些曾經(jīng)只能躲在陰影里,被發(fā)現(xiàn)就得上火刑架的小眾們等來的正道的光。那么其它小眾呢,戀物癖、異裝癖、原味絲襪癖、偷盜內(nèi)褲癖、虐待動物癖們呢?那別想了,雖然從本質(zhì)上說其實沒任何差別,但你們這些上不了臺面。在心理學取得巨大的進步并普照眾生之前,這些人既不會消亡也不會被諒解。
絕大部份蕓蕓眾生只會對這樣的行為喊打喊殺,也會為更細致的法律出臺而叫好。但他們永遠不可能思考的一點是,法律真的是在對付這些小眾異類嗎?大錯特錯,誠然大部分基因編程里對此十分敏感的人士會奔走呼號,文明世界里以最終立法為表現(xiàn)形式。當然也免不了少部分以此為由為自己大撈政治資本的人,這類人就和這些異類、妓女、殺手一樣伴隨始終,只要人還有欲望,就不會消失。事實上這類收緊的法律對付的卻是圈外唯利是圖的商人。這個世界上有無數(shù)只屬于小眾的小圈子,只要被頭腦靈活的商人看中,就會在計算了獲利和犯罪成本之后,包裝成各種獵奇的品味推向上層社會。上層社會可不是游戲里的骨灰級玩家,線性攀登、熟知民間疾苦和社會的方方面面。恰恰相反,上層社會也是個小圈子,里面的人士往往“單純的多”,這種單純是指財富的獲取方式,或來的簡單、或來的名正言順、或來的偏科。但形形色色的出身和性格背后,欲壑難填卻總是大部分人的通性。有了渠道,有了買家,有了助手,有了參與者,就會衍生出各個層級的銷售渠道和開放式結(jié)局。上層很穩(wěn)定很歡樂,插不進的下級商人自然會把自己學到的生意經(jīng)投向次級市場。想想“大寶劍”在國內(nèi)是多么熟悉且陌生的詞,想想當年支付寶想發(fā)力社交如何之間一夜成為“支付婊”又瞬間消失的。小圈子最大的悲哀就在于無法洗白,卻被發(fā)掘利用成為了不匹配自己合理生存空間的存在。又是什么驅(qū)使這些根本不屬于這些小圈子也根本沒有興趣的商人去做這些事的呢,還是欲望。
從大航海開始的股份制,到如今各種板塊、各種基金、各種玩法,各種普通人永遠不可能搞懂的“離岸”公司,有多少成分是因為社會的進步的需要,有多少是上層編織起的高不可攀的保護傘呢?這就像如何成為一個同性戀一樣,永遠不清楚的雜糅在一起。受害者當然是痛苦的,但絕大多數(shù)普通人誰沒有難言之隱,沒有不能承受之輕呢?上帝又沒許諾過每個人的人生都可以走成一部完美游戲的結(jié)局。人生一路都有各種看不懂的選擇,但不管發(fā)生了什么,也allways a life to live。
就是為老帕量身定做的電影,關(guān)于事實,不了解,不評價。我覺得真的有這樣的人,我只想做我認為重要的事,只想一心把他做好,做到最好,其他事情我處理不了,交給位高權(quán)重的人去處理吧。他們處理不好人際關(guān)系,處理不好生活瑣事,只會做自己擅長的某一件事。
飛機片4,真的是再也不想看性侵題材了,打著游戲看完的,最終對于主人公到底有沒有縱容球隊中的性侵兒童現(xiàn)象并沒有結(jié)論,所以演得很曖昧不明大概也是沒辦法。。(所以為什么要拍
哎呀不好意思不是Penn State人get不到惹,蠻好孝的,嘻嘻。
為了帕西諾勉強打3星。
還是想把五顆星都給Al Pacino,我總會完全沉浸在他的表演里,他成為了那個人物,成了故事的靈魂和主導,你跟著他心情沉重地經(jīng)歷這一切,像看一部真實發(fā)生的紀錄片,然后你想到這的確發(fā)生過。面對神的倒下,信仰者和異教徒都同樣狂熱,很少人記得那本就是被神化的凡人,這發(fā)生過,也仍然在發(fā)生。人的成就和道德是否應該分開對待?我也還在掙扎這個問題
片子的節(jié)奏和主題其實都不咋地,就是沖著帕西諾看的,其他沒什么。不會超過6分,其實影片可出彩的地方有限,帕西諾一直惴惴不安的情緒把握得很到位,總有種無辜卻又自責的效果,最后,這個心理狀態(tài)得到了佐證。
認慫的教父
導演用一場激動人心的球賽開篇,讓觀眾不自覺地站在了JoePa的一邊。之后情節(jié)緩緩展開,各方觀點和繽紛的信息讓讓人不斷思考,直到結(jié)尾,更早的受害者出現(xiàn),傳奇教頭早在70年代便對罪惡知情,他放任自己的孩子和魔鬼一起戲水,究竟是專心工作心無旁騖,還是深知自己位高權(quán)重Gary不敢對他的子女下手……Pacino又一次貢獻了真?整容般的演技。
這種劇本 導演 怎么發(fā)揮演技
老帕演出了這個男主角在生命最后的那兩個月被命運戲弄折磨到全程懵逼啞口無言的喪慘模樣:明明自己就是冷眼旁觀啥也沒干卻深陷戀童丑聞丟了工作晚節(jié)不保,一輩子累積起來名望毀了也就毀了偏偏禍不單行癌癥會在這個時候找上門,在冰冷的核磁共振機里還要承受那些嘈雜喧嚷的往事輪番在自己腦海里轟炸,看著曾經(jīng)的自己在場上獲得的409次連勝,那些輝煌事跡仿佛就發(fā)生在昨天,卻又遙遠到失真,人生就像做一場短暫的黃粱夢,真是荒誕至極……Ps這叫409次連勝也抵不過一次知情不報。
三星半 雖然略四平八穩(wěn) 但該有的都有 老帕的表現(xiàn)依然贊
HBO出品的一部電視電影,中規(guī)中矩。老帕的年齡目前處于職業(yè)生涯的末期,接片也是不溫不火,時主時配,而出演一些歐美社會名人的傳記,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他的一大樂趣了。此片中的老帕,雖然是無疑的主角,但從故事的講述方式以及人物出場時間的分配來看,再現(xiàn)“賓大性丑聞”才是整個影片的核心,并借此轟動全美的時事事件,展現(xiàn)傳奇教練帕特諾在丑聞前后的整個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tài),同時引出的社會問題更是令人深思,因此,這并非是一部“傳記”電影。老帕在此片中所展現(xiàn)出的表演,依舊保持著頂級水準,甚至可以說已入化境,一位萬人敬仰的即將光榮隱退的傳奇教練,最終在輿論的漩渦中榮光盡散,跌下神壇,而這一切的結(jié)果也許正是由于他自身內(nèi)心的糾結(jié)和掙扎所致,將這些復雜心態(tài),在老態(tài)龍鐘的外表下用極為內(nèi)化的深度悲痛之感表現(xiàn)出來,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帕西諾出門面對記者使我想起了《熱天午后》中的暴走街頭。
盡管老帕的眼神里仍然戲力十足,不過作為傳記片整體太過中規(guī)中矩,關(guān)于傳奇橄欖球教練的功與罪,助手的性侵事件因自己的知情不報惹火燒身,在社會輿論壓力下,幾十年功勛卓著的教練生涯在一片呼聲下成為過往。HBO這些年真是熱衷于這類傳記片啊,還總能請到老帕老羅來主演,導演還總是巴瑞·萊文森。
個人榮譽在社會道德面前不堪一擊
那個女記者明明人設(shè)很正面的啊,可是為啥演起來那么討厭
Talking about timing
帕西諾老的啊……看了覺得心疼,但他的演技簡直無以復加了,感覺根本不是在演,就是他本人在經(jīng)歷這一切,每個小動作,眼神,肢體語言,都太有說服力了。另外電影的題材也該被關(guān)注,metoo
fuck the media
這部片下載了好幾年了,在我的幾臺電腦里流轉(zhuǎn)來流轉(zhuǎn)去,今天總算看完了??吹帽容^費勁,看半天角色都認不全,但整部片把事件、人、輿論的復雜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