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的愛情是如此童真,如此浪漫;日落的愛情是如此孤獨,如此悶騷。兩對情侶間的嘴拌與博弈是那么的棋逢敵手,游刃有余,換作另一個人都無法取代,亦無法交替!
每每耳畔傳來《healing hands》,那一幅逝去已久的畫面總會浮現(xiàn)腦海中。
以下劇評并不包括妙手仁心2和妙手仁心3的劇情。但由于我有深入看過,所以有些情感在所難免。鄙人不才,有粗略之處,多多包涵?。?!
【緣何經典】
妙手仁心是我看過最經典的醫(yī)療職場劇和最浪漫的愛情劇,可以說是雙軌連續(xù)劇。根據該劇的制作背景,明顯是融合中西方文化的,既有美劇《ER》的影子,也融入了東方價值觀和愛情觀,讓當時的大批師奶觀眾大飽眼福,重要的也是讓二十二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嘆一聲:好!
【披著醫(yī)療劇外衣的浪漫愛情劇】
職場上初步了解ER,腦科,外科,心臟科,開啟了港劇醫(yī)療領域的先河,掀起了華人電視的第一場醫(yī)療追劇熱;當然《妙手仁心》最出色的還在于它表達的愛情和友情。
【致敬愛情:一段是日出的唯美,一段是日落的孤傲】
一本《小王子》演繹了Paul&Jackie的童話愛情;一本《百年孤獨》復刻了Henry&Annie的孤獨愛情,兩者都是浪漫而短促的。一首《Angle》點燃了Paul與Jackie的溫馨時刻;一首《running in the rain》重溫了Henry與Annie終究勾起的回憶,一首《Miss you finally》又將他們拉回滿懷沖動與期待的現(xiàn)實或將來。
【前言】
After Five 的酒吧場景經典高雅,一群白天里為工作而精疲力盡,黑夜里時而談笑風生,時而溫馨和諧的精英人士,他們拋卻工作時專業(yè)冷靜的頭腦,在酒吧里只有嬉笑,輕松與胡鬧。他們都關懷對方,卻又始終以調侃和幽默的語氣勉勵對方。Paul、Jackie、 Henry 、Annie、Joe、Gill、張sir,永遠不變的友誼。
用張愛玲的話來講,1998年的《妙手仁心》驚艷了時光,2020年重播時便是溫柔了歲月。說故事的人沒變,只是看故事的人成長了?。。?/p>
感謝鄧特希,為我們帶來了不朽的經典之作《妙手仁心》,感謝臺前幕后的制作者,吳啟華,林保怡,蔡少芬,陳慧珊,馬浚偉,張家輝,蘇永康等等。
劇中每一個人物都是立體的,優(yōu)缺點并存。
【至美醫(yī)生:Paul】
評價:謙謙君子,豁達儒雅,高度理智
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感覺很low,很拗口,但是當我徹頭徹尾的去再看一遍時,終究明白了其中的韻味,至美在于醫(yī)品,在于人品,在于追求,在于理想,在于執(zhí)著,而程至美則是這一種人,他是一個好醫(yī)生,卻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蛟S是選錯對象,或許是性格使然,總而言之,他由此闖進了Jackie的世界,雖然最終看不到結局,但作為觀眾,我依舊堅信:在鄧特希心里,他會讓Jackie蘇醒的,會讓二人做著《小王子》的夢游歷世界。當然,連拘束不好玩樂的Paul也曾一度迷戀Annie,但Annie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們最終化為一生的知己好友。
我記住了Paul:事業(yè)上的專業(yè)和感情上的專一。他的性格與處世態(tài)度是值得討喜的。也許他不像Henry那樣擁有許多技術性娛樂性的趣味,但他對一段失敗婚姻的豁達和對麻煩病人的理性就已經足夠了。對于Paul,我相信無論是那個年代還是當今時代,他都會是很多女性心目中的理想對象。無論是那年的師奶觀眾,還是今天年輕的女大學生,大多如是。
Paul和Henry是修來多少輩子的緣分,讓兩個如此不同如此差異的人走在一起,成為同事,成為朋友,成為舍友,成為知己。在Paul困難時,Henry和Gillbert會在身邊嘮叨和詢問;在Henry疑惑時,亦復如是。三個人也是一場優(yōu)美而長鳴的奏樂,每一個場景,都是那么溫馨,那么友好。
【感性醫(yī)生:Henry】
評價:熱愛自由,灑脫幽默,理性兼感性
我永遠難忘Henry那獨特的個性,他走在與Paul不一樣的世界,他集所有的情趣與浪漫于一身,也擁有風流不負責任的毛病,兩種極端撞在一起給觀眾的感覺就是:新奇特別。很明顯,他在ER是高度冷靜負責任的醫(yī)生,但在Bar里儼然是一個感性幽默而風流的男人。對于Henry,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Henry有個意外的兒子,但他的舊情人寧可他一輩子也不知道也不愿意他為此負責,躋身一個沒有愛的家庭里,可見他情人們的獨特個性,不是標準的美女但足夠讓人銘記半生,同時,也可見證他在情人心中那足夠的影響——能誤終生。
Henry絕對是情場的高手,常年游歷在情海中的浪子孑然不會理性到哪里去,可事實卻相反,如同Jackie所說,雖然她不認同他的私生活,但他絕對是一個工作認真,專業(yè)冷靜的好上司。的確,Henry是一個很復雜很多面的人,他和Annie都戴上了數之不盡的臉譜,當他們卸下時,他們都不知道自己已是遍體鱗傷。Henry這個角色本不討喜,卻在林保怡的獨特演繹下光芒四射,成為了一個難忘的鮮活形象。他是一個風流而不下流的男人,他敢作敢為,凡事量力而行,知道自己仍舊未能放下suki,他用了一個極端而又灑脫的借口拒絕了Annie的感情,那一刻,很傷Annie,很傷觀眾,也很傷他自己,因為只有這樣,Annie才有可能徹底放下他。意料之中,這不過是他們愛情之路的小插曲,最終他還是擺脫了那永無煙火的打火機,那一句“這個是為你而買的”沖淡了所有的痛苦與恨意。沒有續(xù)集,我相信他會將余下的溫存給予Annie。
【溫柔而善解人意的絕跡女性:Jackie】
評價:溫柔善良,孝順重情,愛與責任
劇中,像Jackie那樣傳統(tǒng)而善良的女性并不多,之所以絕跡,皆因她的那一份“善”,劇中開頭表現(xiàn)并不明顯,但皆出于“善”,她做什么事都會有一個自己的原則和評斷,她樂于助人,樂于批評那些在他人眼中不負責任的男人,樂于干預朋友的心事,希望他能振作,樂于將等待多年的男友轉手獻予她人,也許是自覺遺存人間僅余的那些短暫歲月,希望以此來慰籍更多人,但無論如何,她終究還是做到了許多人不愿意也不堅持做的事情,她的魅力像angle一樣,感染了許多朋友和陌生人,但命運卻在捉弄她,讓她在最幸福的時候昏迷。在急診室,她在拼命救人的同時關心病人家屬,換位思考,而不是一臺冷冰冰的電話傳呼機。劇中給予Jackie一家三口很多重要的鏡頭,借此表達Jackie對家庭的重視與渴望。
對于Jackie,我難忘那一首英文歌《Angle》,綁鞋帶,吐槽Paul夜晚開著車搭訕,和Paul一起感受冷風,時常和Annie耍嘴皮子,和Jackie打趣Henry,勉勵失落的Gill的那一幕幕。她是一個有溫度有理想有實際的女性,她工作上以醫(yī)生的視角關懷病人,下班后,她始終關心身邊的每一個朋友。她是一個值得深交的好人?,F(xiàn)實社會沒有那個人是絕對無私的,Jackie也是,但她的所作所為卻從未令人失望。
【知性瘋狂的大律師:Annie】
評價:時而狂野活潑,時而溫柔能干
Annie是劇中最有個性最有現(xiàn)代女性味道的精英人士,我永遠記得她講過的“如果只知道玩,讀書讀那么辛苦為了什么?!彼且粋€很有立體感的復雜人物,一個工作上可以把Henry問到啞口無言,恨不得逼頭埋墻的大律師,在下班時卻是一只瘋瘋癲癲、瀟瀟灑灑,一夜之間可以滿血復活的脫兔;一個時常吐槽擠兌Henry的仇人角色轉眼給觀眾的卻是忠于愛情,深愛Henry的暗戀者。她至始至終都是如此嗎?事實并非如此,按照她弟弟Gillbert的說法,Annie在十年前不是這個樣子的,劇中的暗示應該是受到了Henry不負責任的打擊,而自己當時卻是深情款款,讓Henry淡忘并不難,那就是你一定是一個不吸引人的傳統(tǒng)或庸俗的女性,由此可知,Annie十年前和十年后截然不同的形象。記得Annie和Jackie喝醉酒的那一集,真的能笑夠一天。
Annie對于Paul是尊重與溫暖;對于Jackie是關懷與羨慕;對于Gilbert是支持與盡責。她可以無愧于朋友,無愧于家人,卻愧于自己,被Henry傷的很深,也刺的很痛,她用嬉笑代替了沉默與孤獨。最經典的那個場合,她在痛苦而絕情的分手后第一次撞見Henry,她一反常規(guī),連她自己都信以為真的以為自己已經放下了這個傷她兩遍的男人,他們兩人真的很像,都是那樣的——外熱內冷。
【平凡而溫馨的友情團隊】
至于劇中的Joe,張sir等人,他們的愛情也是描繪的不錯的,劇中戲份也不少,這部戲在某種程度而言是群戲,是友情戲,張sir&Judy以及Joe&Helen的愛情固然美滿曲折,但始終被以上兩段獨特而占主線的愛情,重重地被壓在底下。而Gilbert的愛情復雜多變,三個女人,一個暗戀,一個戀人未滿,一個被暗戀,從男性對象變女性對象,感情經歷是豐富多彩的。
【殺出tvb重圍的獨特友情劇】
但如果問,TVB這么多劇里面,最唯美溫馨的友情是在哪一部劇,那我肯定會說《妙手仁心》。以往的tvb劇都是以親情為基底,以家庭為場景,以親人為角色,但這部真正意義上的職場劇一反常規(guī),以友情為基底,以工作場所和酒吧為場景,以朋友為角色。
【后話—續(xù)集的功過】
戚其義終究不是鄧特希,他們原出一派,曾是《大時代》韋家輝的得力助手,但卻是截然不同的風格。我認為,無獨有偶,兩位都是tvb最有才華最有個性的監(jiān)制。鄧特希擅長職場劇,戚其義精于商戰(zhàn)劇,一個重和諧色彩,一個重斗爭色彩。鄧特希離開tvb后,戚其義接手拍攝續(xù)集,后兩部依舊收視率居高,但始終不復當年的溫和與漂亮。
愛情沒有值不值得,經歷過后也就化為泡影留在回憶中,無論唯美還是凄涼,這兩場令人抓狂令人感動的愛終會老去,逝去。有人說,《妙手仁心2》和《妙手仁心3》不是《妙手仁心》,的確,每一個人都擁有自己心目中的續(xù)集,每個人都可以譜寫,戚其義只是當中的其中一位為我們帶來屬于他對妙手仁心未來的理解和延續(xù),如果說第一部寫實中帶有浪漫,那么第二部則是展現(xiàn)人性下的悶騷,第三部雖然融合了前兩部的優(yōu)點,卻逐漸邁進了港式固有的模式圈,顯得是那么溫馨和睦,但早已逃離了當初的浪漫,也許主角老了,經歷多了,那些屬于年輕人的浪漫與溫情最終會化作現(xiàn)實與平凡。
【走出戲外】
毫無疑問,戲里戲外,吳啟華的黃金搭檔是蔡少芬,蔡少芬的黃金搭檔是吳啟華;林保怡的鉆石搭檔是陳慧珊,陳慧珊的鉆石搭檔是林保怡。
特別是林保怡和陳慧珊,他們在《鑒證實錄》留下來的流金歲月,經典鏡頭是那一代人傳至今代都難以忘懷的,這對熒幕情侶從壹號皇庭5走到鑒證實錄1,鑒證實錄1走到妙手仁心1,從妙手仁心1走到鑒證實錄2,從鑒證實錄2走到妙手仁心2,從妙手仁心2走到妙手仁心3(巡禮?。麄儾粫洷舜?,我們也將他們在電視劇里放在一起了。
【演員變化】
此劇以前,這群演員基本都是《壹號皇庭》班底的二三線角色,但此劇以后,一部分演員脫線而出,(林保怡和陳慧珊主要是97年尾的《鑒證實錄》,此劇影響也不可小覷)特別是吳啟華和蔡少芬。吳啟華將從前的奸角形象逐漸抹去,成為回憶,以程至美的好男人形象停留至今。蔡少芬則憑借唐姿禮這一角色拿到了萬千矚目的最佳女主角,成為視后。
今天看來,吳啟華是tvb的一線小生,他的代表作一定會數到《妙手仁心》系列;而林保怡憑借《金枝欲孽》《鑒證實錄》《珠光寶氣》等多部作品成為tvb的臺柱級小生,當然自2011年便離開了tvb,最近的《瑪嘉烈與大衛(wèi):綠豆》和《嘆息橋》好評高達8.9分;蔡少芬則憑借在《甄嬛傳》的出色演技和搞笑技能在內地擁有不少的人氣,家庭生活美滿;陳慧珊在05年左右懷孕后息影,后來也一度復出,可惜tvb早已不是當年了的光景了,她也與丈夫攜手共進,本是波士頓大學新聞系畢業(yè)的她繼續(xù)在余生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戲外,這群演員的關系也是很不錯的。他們一般會在《壹號皇庭》劇組重聚。
林保怡 蔡少芬 陳慧珊 馬浚偉 吳啟華 《妙手仁心》戲外照
最好的結局,最唯美的挽留,最真摯的告白,最難忘的經典場景!
此劇過后,我反復在幾年間沉浸過兩次,包括續(xù)集。也許有點夸張或荒謬,《妙手仁心》影響了我對友情,對愛情的看法。它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方優(yōu)秀價值觀,愛情觀。劇中人物大多形象獨立,熱愛工作,學問較高,追求理想。無形中激勵著許多觀眾向這一類人設前進。
《妙手仁心》作為98年的港劇,沒有《天地豪情》的抽剝人性,利益爭斗;沒有《陀槍師姐》那濃厚的親情和街市的鬧哄?!睹钍秩市摹坊径际且粋€調子,沒有絕對的歡喜與悲涼,沒有人性的至丑與至惡,它是一部劇風寫實,愛情濃墨重彩的優(yōu)秀作品。
當然,《妙手仁心》也是有缺點的,首先?集數太短啦,觀眾看不飽;?醫(yī)療劇的特色似乎被愛情侵蝕,沒有《on call36小時》《白色強人》一類醫(yī)療劇的應有特色,但是呢,《妙手仁心》畢竟是第一部,當時的tvb還并不盛行職場風和醫(yī)療劇。
相比國產一部分肥皂劇,《妙手仁心》沒有那種愛情至上的神劇觀,沒有所謂的霸道總裁和傻白甜。劇中每一對男男女女都有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地位,相當的學歷,相當的學識,相當的三觀,一定程度上,在平等,即所謂“等價交易”下的相愛相分更接近現(xiàn)實,貼地氣。
最近《安家》和《決勝法庭》一類職場劇開始掀起追劇熱,拍得還行,但勢頭迅猛隨著大結局便沉沒了,但仍能引起話題探討,贏得很多國民的追捧和好評。但始終限于某種框框內,沒能突破傳統(tǒng)國產職業(yè)劇的舊模式。然而,能否做到引領職場劇風潮和改進,我們拭目以待?。。?/p>
《妙手仁心》劇評,到此為止。謝謝瀏覽?。?!感謝監(jiān)制鄧特希;感謝演員吳啟華,林保怡,蔡少芬,陳慧珊,馬浚偉,蘇永康,張家輝,陳芷菁,湯盈盈,曹眾等等一眾演員的精彩演出。
推薦劇目:
【港劇類】經典
《金枝欲孽》《大時代》
暫時就這兩部,有空寫一寫劇評。
【國產劇】近年
《瑯琊榜》《甄嬛傳》《父母愛情》
【美劇】
《老友記》《生活大爆炸》
想寫的不是影評,不過的確跟《妙手仁心》有關。想寫的是劇里的那個香港,那個有點模糊了的香港,還有此刻的香港。我沒有看過二和三,一來從來不看好續(xù)集,二來實在不忍看Paul談戀愛那么辛苦。如果看過,可能有更多的話說吧,anyway看電視劇是為了娛樂,此類評說亦屬娛己。
1998年,《妙手仁心》播放的年份,香港發(fā)生著多少事啊。這個香港主權從英國轉交到中國的第一個年頭,人們躊躇滿志“港人治港”。這個金融風暴一浪接一浪襲擊香港的年份,金管局一再大手筆出手,并引來中央聲援,“大陸”從未如此深刻地進入港人視野。1998年,瘋漲幾年的香港房市進入拐點,市場憂云密布。
有意思的是,《妙手仁心》里的香港社會如此安定有序。第一個鏡頭描述的就是急救病人的場面,跟足程序、秩序井然、技術嫻熟。同樣的鏡頭在開頭幾集中出現(xiàn)了幾次,作為專業(yè)人士的醫(yī)生、警察面對突發(fā)事件無不憑著專業(yè)素養(yǎng)充當定海神針,制度完善、分工明確、訓練有素,保證所有事件都恰如其分地處置。連個人問題的處置都是,Paul面對背叛的妻子理直氣壯要求離婚的事實,充分理性與自信,冷靜分析認定自己沒有在婚姻中犯錯,另一方面以高度責任感完成醫(yī)生的職責。雖說資本主義社會的香港,出影視作品從不會高舉***旗幟,貫徹***精神,雖說《妙手仁心》中幾乎沒有提到1998年香港的現(xiàn)實大背景,但看著這部劇,不能不讓人對香港社會抱有充分的信任感,因為香港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因為香港有一批不折不扣完成制度的專業(yè)人士,他們的理性與專業(yè)足以面對任何難事。
吳啟華從來沒演過如此“正”的角色,在這部劇中徹底洗底。事實上,縱觀香港影視劇,《妙手仁心》這樣意含大關懷的劇也不多,少了很多港式無厘頭,又不失可看性,或許這就是它是我破天荒喜愛的港劇。某種程度上,也塑造了我對香港的好感。等到十年后的2008年來到香港,街道上還跑著一樣的大小巴,差不多的公屋里還繼續(xù)住著一大部分香港人,商科的學生早早穿起正裝舉手投足初露專業(yè)風范,凡事首要“按程序跟進”,因為這個港人對許多事情抱著相對單純的信任與相對大度的包容。我的確喜歡這樣的社會,來自社會主義社會的孩子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感到更多的安全感和溫情。前兩天一位香港學生說:“香港在文化上不知不覺變了很多?!蔽艺f是的,我也能感受到,理據的起點多少跟《妙手仁心》有關。
憑什么“港人能治港”?這不是一個理所當然的問題。大陸的邏輯是:人民是主人,當然是當家做主的人,因此雖然大陸人明顯不如香港人在自我組織合作動員上訓練有素,對這點倒是深信不疑。香港人不是,香港英殖民地是殖民時代晚期的產物,大英帝國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香港的本土文化,只是在上面頂替大清王朝加蓋了一層英國統(tǒng)治機器及其本土辦事人員。所以香港是世界上鮮有的從未反抗的殖民地,多少都存有對英國的好感,這在英國庇護下的百年,一如借來的百年,換得一個不一樣的“香港”。當初時,英國人頂替了拖辮子的清人,將不列顛的制度一氣搬到香港,和香港人一起跟著程序做事,再一齊效忠“英女皇”。既然都是“跟程序做事”,那就找個人“跟總督程序”做事吧,以此邏輯,特首出身必為公務員出身。如果說商人出身、只有短暫政府工作經驗的董建華上任有政權交接的政治考慮,那么曾蔭權全憑個人幾十年不錯的政府工作經驗上位。為了保證順利過渡,香港別出心裁地設置了“功能組別”,賦予各方面“專業(yè)人士”第二張選票的特權,雖然按“基本法”早該撤銷,但直至2010年爆發(fā)“五區(qū)公投”功能組別仍穩(wěn)坐泰山。對“專業(yè)人士”的倚重“群眾基礎”根深蒂固?!案廴酥胃邸焙艽蟪潭壬鲜菍I(yè)人士治港。
《妙手仁心》講的就是一群專業(yè)人士的故事。他們各有各精彩甚至從中國傳統(tǒng)意義而言混亂的私生活,但在專業(yè)領域內絕對地保持專業(yè)精神,信奉“醫(yī)生-病人,警察-犯人”的配對分清職責井水不犯河水,與情理發(fā)生沖突時仍然選擇“專業(yè)精神至上”。我也的確相信正是這種專業(yè)精神讓700萬人的香港成為世界上最有序的地方。世界上有很多東西可以放心地交給專職人士管,但一人一票的民主不是。專業(yè)精神造就專業(yè)人士可以從專業(yè)角度思考從工作對象的角度思考,但自動屏蔽從其他專業(yè)角度考慮問題,也難以把對立的醫(yī)生病人警察犯人放到同一陣線來統(tǒng)合考慮整個社會。
我想,看過《妙手仁心》的人一定對里面人物的規(guī)則意識印象深刻。無論公還是私,是講求理性的工作還是感性的情感時,都會問:“問題在哪里呢?”再按照所出的位置來判斷所負的責任,以責任評判應對與進退。如果在一己責任以外就釋然,如果是自己的責任就該由自己擔負起來,想出解決的辦法。這種想問題的方式,有利于專業(yè)化,極有利于責任范圍內把工作做得完美。潛在的一個心理是:只做職責之內的事,擔有限的責,盡量杜絕職責內犯錯。曾蔭權有一個故事廣為流傳,2009年10月14日他在立法會宣讀施政報告,泛民議員展示爭取雙普選的英文標語“Bow Tie Keep Your Election Promise”,曾蔭權讀著報告突然停下來喃喃自語:“標語的文法錯了,單數動詞應該有s?!睂嶋H是標語為祈使句,無需加s。作為一個正在宣讀施政報告的特首,還是難以擺脫幾十年公務員對細節(jié)的追求。想到曾蔭權一再拖延民主進程,甚至公開表示不傾向在任內達成民主,這個金融風暴時運籌帷幄頗有功勛的資深官員想來是感到了超越“專業(yè)”的責任和壓力,不如留給這方面的“專業(yè)人士”吧。那么,作為一個公民的職責是什么呢?握著選票,把著香港社會的方向盤,要香港社會怎樣走向哪里?正如所說,香港是個“行政吸納政治”的地方,這套模式保證了過去港英政府的穩(wěn)固統(tǒng)治,有行政沒政治,政治的頭腦在英國國會。的確制度很完備,港督走了,留下來的只是一架走了工程師的行政機器,機器要精密運轉少不了維護,環(huán)境在變化少不了修補替換,香港怎么辦?
2003年7月1日香港破天荒出現(xiàn)幾十萬人大游行,其中包括了以團體身份出現(xiàn)的醫(yī)生群體。要知道過去“專業(yè)人士”以團體身份絕少出現(xiàn)在游行隊伍中,這次的緣起是對政府SARS期間處理不當而引起了不滿。政府在跟足程序情況下的失職令醫(yī)生無法行使職責,還人員受創(chuàng)慘重。同年隊伍中的律師,也因為“二十三條”再次危及“司法獨立”而參與其中。專業(yè)人士之中亦響起對政治的呼喚之聲,從另一種角度來說,專業(yè)人士的質疑、爭拗與困惑是那架由專業(yè)人士組成的精密機器內部齒輪不咬合的表現(xiàn)。
一直以來,香港教育訓練的是怎樣成為好的“辦事人”,沒受過“當家做主”的訓練,更沒人受過“特首”訓練,有的是“效忠”。于是,從臨近回歸開始香港講了很久“解殖”。說起解殖,“專業(yè)人士”很尷尬,這些“英式教育”下的精英,被殖民程度遠遠高于基層;奉為金科玉律的制度也很尷尬,它全然是舶來之物。更為尷尬的是,香港作為特區(qū)的身份決定他們還要與廣闊中國內地劃清界限。新出臺的制度要怎樣體現(xiàn)香港人主體性?董建華大力推廣母語教育,結果被批得一無是處:香港學生怎么可以不學好英語?!比起更多地出入教會的中產及以上人士,打醮拜神的港人更能代表香港特色,更何況邊境之外的粵文化早已染上社會主義特色。
過去讀好英文做公務員做醫(yī)生等等是港人階層上升的主流通道,一旦上升多少程度上便采納西方行為方式,努力擺脫傳統(tǒng)中國人的種種“老土”,并極力與下層劃清界限。Joe的媽媽是賣菜的,出了個醫(yī)生兒子使媽媽成為街坊羨慕的對象,另一方面Joe的“老土”亦即種種不符行為潛規(guī)則的行為常常是Henry等人玩笑的對象,Jackey的爸爸開中藥鋪開中藥,雖不會英文沒喝過洋墨水卻一身西裝領結,同是出了車禍Joe的媽媽拉他去酬神,Jackey的父母責怪她過去跟下層人士阿廣來往學了騎摩托才導致車禍。雖然這樣,Joe還是有資格笑話差人張創(chuàng)業(yè)的老土,從臺詞上來說張的語言相比幾個醫(yī)生也鄉(xiāng)土得多。Annie和Gilbert姐弟的父母移民加拿大,對這雙兒女在感情上的顛覆傳統(tǒng)大體上只能放任自流。當Joe的媽媽知道兒子挑中個寡婦,只能干生悶氣,最后聽之任之,否則難逃“老土”的標簽?;貧w后,“老土”的那班人時來運轉。港英政府采取合作方式,而沒有動搖新界宗族勢力,回歸后借著“解殖”風與中方力量土著宗族的力量借重重“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壯大力量。中資機構大量進入,及與大陸聯(lián)系的增多也導致更“中國”的勞動力有了更多的機會。就連喝洋墨水的人們負責的對象也已經成了內地的“阿爺”,普通話不會說也要卷著舌頭說。
對于脫離底層的人們來說,說英文、不迷信、守規(guī)則等等都是香港社會階層的標志,不可能再回頭。而要維持身份最好的方式莫過于好好為現(xiàn)在的負責對象盡責。都說大陸的中國人有力量破壞世界上任何制度,大陸的行事規(guī)則先天與英國制度相左,死守制度還是靈活處理完成職責?這莫過于對“專業(yè)精神”的最大考驗。
《妙手仁心》中大陸來的Amy是個有意思的角色,她利用第三者好處來到香港,自己的好朋友在香港淪落貧賤。最終她憑著努力,靠著Joe等人的接納融入了群體。那時候,香港人在大陸人面前多少有優(yōu)越感,在Amy這樣的大陸醫(yī)生面前可以扮演者教化者的角色。2003年SARS開粵港合作新篇章,鐘南山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模式得到肯定,香港醫(yī)生對大陸醫(yī)療水平另眼相看。近年,隨著港澳行的不斷開放,大量有錢人來到香港購物讓香港人認識到一部分大陸人有錢到咋舌的一面。而大學對內地優(yōu)秀學生的開放、對他們留港的鼓勵,讓香港人見識到大陸學生學業(yè)工作上的優(yōu)異表現(xiàn),他們的見多識廣也讓人訝異。無論是傳統(tǒng)社會中的“效忠”情結還是西方基督教中的“平等”思想,都造就香港人待人處事上的謙卑,當兩者混合在一起,可以說是內心難以遮掩的“卑微”感。對中產以上人士,當“專業(yè)精神”的基石被動搖,信心還剩多少?無怪乎,對英國的“解殖”很快又轉向對大陸“殖民”香港的恐懼,“解殖”的對象還有一方。
毋論解殖的對象有多少,“解殖”的核心問題是:香港人該站在哪個位置?某種程度上,香港人在經歷著自信心危機,而如本不該懷疑一個人的價值,如Joe教Amy那樣,這本不是問題。問題在于香港社會總體上的趨于保守,經濟起飛之后這些年香港社會總體上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人們經歷的變動少,大部分人都享受到了經濟騰飛的好處因而傾向于維持現(xiàn)狀享受成果,而對香港社會本身反思不夠。再加上如前文所述,習慣上以所處“位置”角度出發(fā)考慮問題的狹隘性,還有整體上教育對“個人意見”表達鼓勵的不足,“勤力做事就可過上好日子”習慣想法的延續(xù),以及效率至上任務中心的工作模式,消費主義至上思想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著香港社會自由思想的茁壯生長和公議的形成,以至于無法形成有“香港人”鮮明標記的討論空間。空失落。
似乎話題扯遠了,想說的是《妙手仁心》這個港人“專業(yè)精神”治港自信之下的產物在現(xiàn)實中逐漸隱退的狀況,其中所描繪的社會我不知道是否存在過,于我個人而言是“那個不再的香港”。香港要避免淪為中國的一座普通城市,不是死抱殖民時代遺產,也不是興奮或失落地空向往,而是不斷地溝通、嘗試、表達,從中塑造起自身獨有的身份,那不是英殖民地的,不是社會主義中國的,是香港自己的。這個失望與希望交織的時代與社會,誰能說清楚將來呢?我的確對香港的未來開始擔憂,不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大陸人、越來越多的人民幣,而是香港人對自身的迷失對未來的短視。作為一個大陸人,我為七一游行變成文藝游行而遺憾,我為一些人的政治“冷感”而遺憾,隱隱約約我覺得有過的機會錯過便不再,可作為一個外人除了遺憾又能怎樣。我不可能反對大陸人。本來,大陸人在香港的強勢對個人是好事。
《妙手仁心》是1998年香港無線電視出品的時裝醫(yī)務劇,由鄧特希監(jiān)制,吳啟華、林保怡、蔡少芬、陳慧珊等領銜主演。該劇講述了醫(yī)護人員工作、生活的故事。1998年于香港翡翠臺播出。
吳啟華憑借劇中的醫(yī)生形象,獲得觀眾認可,不變的金絲邊眼鏡、黑色聽診器和一身白大褂的造型深入人心。該劇題材是中國人最忌諱的醫(yī)院故事,劇中沒有港劇最拿手的豪門恩怨,兄弟鬩墻,好人壞人一眼分明的角色定位,它的故事有時相當平淡,情緒甚至十分低調。這種不灑狗血,劇情也沒什么峰回路轉,除了主角們的情愛配對外,故事也幾乎是直線發(fā)展。該劇甚至豎立一直在醫(yī)院場景草率的港臺電視劇一個好榜樣。因此就算劇中急診室的場景不像《ER》那般擬真,而些情節(jié)及角色也太像《ER》了,本劇還是堪稱港劇中的典范。
重新拾起多年前看的《妙手仁心》,那個發(fā)生在1998年的故事,想象那群天天在蘭桂坊的After five聚會的男男女女,這么年后我依然喜歡并羨慕他們那時的生活。
19年來看過很多次《妙手仁心》,如果說年少的我先是感動于Paul&Jackie的童話愛情,后來慢慢體會出Henry&Annie曖昧情動的浪漫,那么十多年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愛上的那個叫鄧特希的監(jiān)制和一眾男女的生活態(tài)度。在那個小小的醫(yī)院里,濃縮著人間百態(tài),演員默契的演出,渾然天成的配樂,造就了港劇醫(yī)生職業(yè)劇的最高峰。無論后面有多少關于仁愛醫(yī)院的續(xù)集,我看到只有物是人非,因為心中真正的妙手只有第一部。
鄧特希:鄧SIR的個人風格非常明顯,他的風采在巧妙問答的對白中,或睿智或幽默,有時讓人忍俊不禁有時又要深深思索。鄧特希真正將香港的中產階層的生活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從《壹號皇庭》到《妙手仁心》,律師、醫(yī)生、警察組成的故事,讓港劇變得非常有格調。他用純音樂替代主題曲,那個經典薩克斯風的音樂一響起,滿滿的回憶。他的劇中人物一般有一份薪水豐厚令人羨慕的職業(yè),有著一流的專業(yè)水平,一眾可以交心的朋友,平日的休閑活動不是去酒吧、打網球,就是架著游艇出海,既不至于揮金如土也不用節(jié)衣縮食,有心有力去講究生活的品質。這都是年少的我們羨慕并希望獲得的生活,誘惑著我們去向往著,有很多人因為他的劇選擇了律師和醫(yī)生作為自己的理想。
醫(yī)院和酒吧:醫(yī)院是一個載體,除了Annie之外大部分主角都是醫(yī)生,他們用自己的專業(yè)救死扶傷,無論是急診室的井然有序,還是腦外科手術精密安排,整部劇傳達的一直都是專心、專注、專業(yè)的職業(yè)精神。After Five酒吧是另一個載體,下班之后幾個老友來到酒吧放松自己,每一次的聊天都是精彩絕倫,無論是表白還是諷刺,附和還是搶白,都是悠悠的吐出,笑盈盈的表情,蘊含的深意和論理都讓我受益匪淺。所以對白太好,音樂氛圍太好,妙手之后再沒有哪部劇有這么經典酒吧鏡像。
愛情:不同于一般的電視劇,妙手中每個人都有好幾段感情,小時候不明白原來電視里愛情是可以排列組合的,最后發(fā)現(xiàn)所有的過去的磨難只是為了讓我們感動真愛的美好。
Paul程至美&Jackie唐姿禮:全劇最經典的鏡頭就是Paul在病床前給昏迷的Jackie念《小王子》。他們從一點誤會開始,Paul有點呆萌不善解釋的性格和Jackie有點愛八卦又熱心的性格讓誤會解開后的兩人變得非常契合。都爹利街淡淡的煤油燈下Paul喝醉酒坐在臺階上,Jackie偷偷給他系好鞋帶擦好眼鏡,看見他醒來立刻又解開他的鞋帶故作鎮(zhèn)定提醒他鞋帶掉了;Jackie擔心Paul工作太忙沒時間吃飯,送上兩個號稱神奇的永遠吃不完的零食盒子,后續(xù)Jackie偷偷往零食盒子補貨時的小小甜蜜;太平山頂的日出,那句“明天比今天更美好,后天一定比明天更精彩,將來的事總是比較有意思”。吳啟華與蔡少芬和劇中的人物互相成就,他們在最適合的時候遇到了程至美和唐姿禮,因為這部劇他們奪得了最佳拍檔,蔡少芬的史上最年輕的視后,以及無數劇迷心中的最佳CP。
Henry黎國柱&Annie江新月:這是另外一對經典成熟男女的愛情故事,他們相識在校園時期,過了10年再見面時Henry放蕩不羈游戲人生早已忘記了Annie,直到看到那本百年孤獨上寫著Annie的老地方邀約?!拔覀円郧笆欠裾J識呢?”“我不告訴你,讓你以后還會再想起我?!睆拿看我娒娴尼樹h相對到后面的雙劍合璧,Annie姐這個大律師絕對是御姐氣質全開,Henry的玩笑中有真真假假,但是浪子真正想安定的心讓我們終于感慨Annie的等待終于有花開的一天。妙手的浪漫不是用金錢堆砌出來滿地鮮花或是盛大的場面,它的浪漫是各種小物件小心思,不經意的觸動到你。陳慧珊小小的眼睛絕對不是傳統(tǒng)的美女,但是她是港劇里面的最有職業(yè)女性氣質的人,沒有之一。
友情:妙手中最難得的還有友情,三個男人(Paul&Henry&Gilbert)同住一屋,一個人有事另外兩個及時調侃也好安慰也好,朋友的關心恰到好處;兩個女人(Jackie&Annie)姐妹同住,八卦也好臥談也好,真實感人。再加上After five的老友鬼鬼,平淡里見真章。很多年以后我知道那個只是鄧SIR給我們的烏托邦,現(xiàn)實中哪來那么美好的友情,人還是自私多些,當有了家庭的責任后,友情漸漸模糊。
謹以此文獻給自己愛了十九年的妙手仁心,烏托邦不在但感動和美好長存。
小薰
2017.5.29
個人挺喜歡看經典的劇,比如妙手仁心,比如老友記、實習醫(yī)生格蕾的前兩季。很多朋友都覺得我有點老古董。。我倒是很喜歡這種老劇暗暗的燈光,戲中不再時髦但仍舊經典的造型,這種歷史感竟讓我覺得有些踏實和溫暖。
回到這部妙手仁心I 覺得這部劇和一般醫(yī)療劇很不同 它很少去探討與醫(yī)生、病患、醫(yī)院、醫(yī)療制度有關的東西,反而更集中在幾個醫(yī)生的感情生活上——有種披著醫(yī)療劇外衣的愛情劇的感覺。印象最深刻的兩段關系,一段是Jackie(蔡少芬飾)和阿廣(黃德斌飾)的戀情;一段是Joe(馬浚偉飾)和 Amy( 曹眾 飾)。
對于Jackie和阿廣,兩個的分開是意料之中。Jackie對愛的表達方式總是和她的性格一樣直爽,至于對方的意愿,對方的接受度,她總是后知后覺。印象最深的是分手后阿廣的這句話
在戀愛關系中,單方面不計回報的犧牲,只是側面反映了這段關系已處在危險的邊緣之中。畢竟堅實的感情基礎往往來自雙方對愛情共同維系和經營,狂熱的付出雖是熱戀的一部分,但更多時候,不計所得只意味著愛的失衡。
另一對的Joe和Amy,感覺兩個人前期錯失了在一起的timing很可惜。。不過Amy的表白和她被拒后的反應讓我印象極為深刻:被表白后為免尷尬,說“不知道是不是有人開的玩笑”并希望Amy把信收回,當做沒事發(fā)生。本以為Amy會默默拿回信轉身走人,不料對于Joe對自己這份愛意的草率,她很憤怒:
大概是因為那段時間自己經歷過類似的事,很明白Amy那種單戀的心情:緊張的,悸動的。看完這一段之后我按下了暫停鍵,不單是為Amy感到難過,只是忽然明白,暗戀——或者說無論明暗的單方面的愛,其實一樣值得尊重。
“我不喜歡你,請不要浪費時間了?!睙o疑是坦誠的,但這種表態(tài)跟直接把情書扔在地上給Amy帶來的傷害難道不是一樣的嗎?在處理Amy的告白上,Joe想按快進當做無事,但對Amy而言,這是對她的感情、對她的勇氣的不屑。暗戀對方的愛意在忍不住告訴對方那刻起達到頂峰,卻很快就在對方草率拒絕那一刻被委屈、失望、羞恥、憤怒等負面情緒的結合體取而代之。此時的崩潰不是不愛了,只是忽然覺得自己小心翼翼的愛在對方看來如此微不足道……
Joe和Amy的戀情支線不是全劇筆墨最多、角色最突出的,但它依然帶給我很深刻的感悟,這離不開編劇塑造人物的用心和功底。這也是我喜歡這部劇的另一個點:盡管支線很多,但每一條線都有其特點和可挖掘之處,Paul (吳啟華飾)和前妻 以及Jackie這條線充分表現(xiàn)了Paul 溫和、責任心強但缺乏熱情的人設,看到有人評論也有人質疑其Paul對Jackie的守候是不是更多基于他的責任心,其實我也有這樣的預感;
還有Gillbert(蘇永康飾)面對自己患上AIDS時的態(tài)度,在再三檢查后確認了結果的他打給姐姐Annie(陳慧珊)時強忍內心的崩潰不敢開口,之后靠大量的運動排遣心里的壓力,申請轉到內科避免感染病者,還有再后來朋友給予他的支持和個人慢慢從崩潰情緒走出。整個過程很讓人心酸。盡管是20年前的港劇,卻表現(xiàn)出關懷少數派群體的那種精神,我覺得是很難得的。盡管心里還是覺得這對Gillbert太殘忍了。
至于陳慧珊和林保怡飾演的Annie和Henry更加不用說了,畢竟這個Cp是我在TVB劇中的最愛。覺得陳慧珊的演技極好,個人看這部劇前對她的印象總停留在鑒證實錄里少言寡語、冷靜自如的法醫(yī)人設里,看完妙手仁心才發(fā)現(xiàn)她灑脫的另一面,每次她下班后在酒吧里或蘭桂坊外,穿著正裝吸煙的樣子,總覺得是一種只有她才能演繹出的不俗套的性感。
最后想說,每次朋友看我看妙手仁心時,都會吐槽開頭那段純音樂的主題曲很像陳年的英語聽力錄像前奏……
忽然想看吳啟華遂又重看,喜歡Jackie和Paul,Jackie大方熱情開朗陽光,Paul溫良謙和,溫暖感人的一對~原以為吳啟華是兒時的菜,現(xiàn)在看還是不禁動了凡心
吳啟華 蔡少芬
現(xiàn)在看九十年代的TVB劇能明顯感到時代感,但是劇中表現(xiàn)出的價值觀和生活態(tài)度竟不落后于現(xiàn)在。每個角色的臺詞恰到好處,簡單又精彩。他們在感情處理上更是充滿智慧,平淡真實,又瀟灑動人。p.s.幾個主角的關系設定上像極了老友記,連泡吧都是主要場景,真是喜歡。
小時候看該局,就特別羨慕和向往都市精英的生活,早上施展自己的專業(yè),晚上泡吧閑侃,人格獨立,包容多樣。現(xiàn)在工作后發(fā)現(xiàn),媽的,從早到晚都是狗,早上上班狗,晚上單身狗,艸
超級好看!
Annie Henry 我就是喜歡這種很ging的人 腫么辦
都是讓人懷念到哭的演員。特別是陳慧珊和林保怡這一對!
為paul雨中深情的眼神難忘。不得不說,昔日的tvb跟如今很大不同,一是情感的理性,二是人物價值觀的多元。如今的tvb,動輒撕逼扇耳光,哪還有精英氣質可言。林保怡的角色換到如今,要被罵死了渣男,可劇里一眾人物都公私分明,對業(yè)務能力私人情感利落分開,女性角色也沒有蕩婦羞辱,更沒有絲毫說教和講道理 。那真是香港最好的年代。
經典劇,好看,演員演技在線
我能與每一位喜愛「妙手仁心」的人成為朋友。
少年時期就是被TVB包圍!經典!
吳啟華造就了我對男人的初步審美標準...
很典型的港劇,很真實又很浪漫,喜歡里面的每個人,心目中的港劇經典~~
很喜歡蔡少芬。
過了這么多年再重溫一遍,發(fā)現(xiàn)小時候崇拜的香港是精英社會的香港,中產那種理性,平和,灑脫,以及工作上的專業(yè)精神,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讓人心向往之。Paul完全是編劇造出來的理想型代表。為何九十年代的港片職業(yè)劇出色,大概就是這些價值觀讓人著迷吧。
補老劇。雖然如今看起來節(jié)奏慢了些,但是那些感情戲還是很美好,而且有那么多熟悉的臉,現(xiàn)在都不知道要到哪里找了。Henry和Annie果然就是需要被拯救的男人和圣母的配對呢。演得最好的絕對是張家輝啦!這片子放到現(xiàn)在,他和馬浚偉絕對會變成CP的??!
除了Gil和艾滋女、Joe和Helen的感情有點莫名,其他都堪稱完美
港劇評分:85/100 我為什么愛港劇……理由之一便是少年時代的精神食糧大多來自港劇,是我“見識”的一部分,職業(yè)觀更如是。工作多年后更是發(fā)現(xiàn),那個職場依然只存在精神世界。
當時很喜歡的一部港劇,很懷念陳慧珊。
喜歡里面的每一個人,喜歡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每一段故事,喜歡里面的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