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陳小春版無比經(jīng)典的原因
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鹿鼎記》改編成影視作品共有五個版本:1984年香港梁朝偉版、同年臺灣中視李小飛版、1992年香港周星馳電影版、1998年香港陳小春版、2000年香港張衛(wèi)健版。
筆者認(rèn)為,陳版《鹿鼎記》編劇對原著的每一處改編皆有深意,他是在準(zhǔn)確判斷觀眾喜惡的基礎(chǔ)之上的改編,使這部通俗文學(xué)作品中的經(jīng)典之作更加貼合現(xiàn)今觀眾的口味。陳版《鹿鼎記》是金庸的,同時也是大眾的。這里所說的大眾化并不是指影視作品表層的故事本體,而是指影視作品故事的內(nèi)涵,應(yīng)該是具有人性深度的、符合大眾審美心理和審美需求的、與大眾情感同頻共振,并且能對大眾情感世界產(chǎn)生強大召喚力量的深度模式。欲了解這一模式,首先可從該劇的角色塑造分析起。
雖然諸多版本中飾演韋小寶的演員皆為成年人,但陳小春出演之時已過而立之年,年齡差異之大導(dǎo)致眾多觀眾一時難以接受,認(rèn)為此版小寶太“老”;但從另一個角度審視,正是由于生活的歷練,陳小春雖是極盡滑頭之能事,但一顰一笑間已然流露滄桑感,使得該劇中的小寶從一開始就以成熟態(tài)出場。金庸原著中刻畫的小寶,聰明伶俐滑頭自始自終未變,但在生活污水的浸染中,“小寶那流氓無產(chǎn)階級的習(xí)性,已逐漸變本加厲。他的人情練達(dá),世事洞明,已更多地有諷刺意義?!倍惏嫘?,出場便是一組大快人心的鏡頭:他眼見惡人欺負(fù)孩子,心中不平,和朋友倒水光合計作弄惡人,自己又狠賺一筆。這一人物形象以此定下聰明機智、利人又利己的基調(diào),并貫穿該劇小寶一生。他不再是原著中慢慢成長起來的孩子,而是一出場就熟諳世故人情的個中高手,他告知雙兒 “此時得教一教你做人的道理”正是此點最好的體現(xiàn)。正是由于該劇中小寶以成熟態(tài)出場,之后的性格較易保持統(tǒng)一。他之后的官場權(quán)術(shù)不過是自然而然地舉一反三,并未對其人生觀造成根本性轉(zhuǎn)變,于是他出場時表現(xiàn)出的“嫉惡揚善”的性格,也就順理成章地延續(xù)下來。他的經(jīng)歷不再是一則由天真孩童成長為世故成人的令人喟嘆的寓言故事,他自始自終保持世故與本真的完美統(tǒng)一;他不再是原著中說好不好、說壞也不壞的小滑頭、小無賴,而是以聰明才智“利人利己”的“好人”,只是比其他任何好人都要懂得生活。
為了塑造這一矛盾的“好人”形象,編劇大大削弱了原著中的辛辣效果:一是如上述所說淡化了小寶的心理成長歷程,二是削減了貪圖口舌之便的長篇對話。原著中小寶的流氓無賴形象多是由外在體現(xiàn),言語粗俗不堪,這樣的小寶哪怕心機何等深不可測,開口便是流氓。由于影視作品中的對話語言不可太過粗俗之故,該劇保留了大量原著中展示小寶聰明才智的對話,而大大削減了臟話、貧舌之言,在盡量不損傷小寶油嘴滑舌的本性的前提上,使這一人物的言語不再如原著中這般惡毒。言語惡毒,絕非原著中小寶惹人喜愛之處,反令人生厭,這一處理,無疑大大增強了小寶的可愛感。而第三個方面,就是調(diào)整了小寶周圍眾人對他的看法。無論是觀眾還是讀者,受眾對人物的喜惡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作品中人物對此人的評價。原著中眾人雖是對小寶心生敬意,但是始終因他言行舉止的不堪對其有著根深蒂固的輕蔑與不屑。無論金庸字里行間對小寶流露出多少喜愛之情,作品中人物的一句“流氓”、“無賴”便對讀者認(rèn)知韋小寶這個人物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于是,原著中小寶的本質(zhì)被定位于流氓無賴,盡管他時常會有好漢之舉。然而,該劇有意淡化甚至在后期完全消除了周圍眾人對小寶的輕蔑,朝廷眾人把他敬若天神,天地會開口一個 “深不可測”,吳三桂一眼看出他“絕對不簡單”,以此大大抬高了小寶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于是該劇中的小寶只能說有無賴氣而已,是一種外在的氣質(zhì)而非本質(zhì),他的流氓氣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被眾人視作“深不可測”的外殼。
以受眾心理來看,雖然大多數(shù)人會喜歡小人物,但是沒有人真正愿意去喜歡一個流氓無賴;每個人都欣賞聰明機靈、逢兇化吉之人,但是沒有人甘愿愛上一個口舌惡毒的小人。所以很多人無法接受原著中小寶的形象,卻對陳版小寶始終恨不起來。編劇這一改動,無疑巧妙地抓住了受眾的心理。
但這一改動的代價,就是原著中諷刺意味的削弱,而這諷刺所在,正是原著最深刻的內(nèi)涵。原著中歷來為人評說的“中國人,向來這樣”,輕描淡寫一句,卻給了中國人一記響亮的耳光,劇中已然不見;神龍教的造神運動與阿諛奉承對現(xiàn)實的影射亦是點到為止;澄觀墨守陳規(guī)、死搬教條的深刻教訓(xùn)被嘻嘻哈哈一帶而過。原著的諷刺之處皆數(shù)淡化,甚至基本不見,于是對大多數(shù)觀眾來說,《鹿鼎記》成了徹底快樂的故事,不需承載太多思想理念與深刻內(nèi)涵。所以陳版《鹿鼎記》從思想價值上來說,遠(yuǎn)不如原著。
但是,現(xiàn)今的觀眾越來越以審美的眼光而非思想價值取向的視角去觀照“娛樂片”,心態(tài)的調(diào)整使觀眾越來越用較為純粹的審美心理去看這些影視作品,故而該劇思想價值的大打折扣并未對觀眾的喜惡產(chǎn)生根本影響,甚至正是由于它輕松活潑的基調(diào)抓住了更多觀眾的眼球。
更何況,該劇絕非毫無思想內(nèi)涵的庸俗之作。它的思想價值時常被觀眾忽略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核心思想獨一“真情”二字。
原著中的人情,更多是人情的面具而非真情,金庸意在展示中國人社會的原生態(tài),于是在原著暢快淋漓的大笑下,讀者往往會被此原生態(tài)的真相驚得一身冷汗。而該劇雖然也是描繪世間百態(tài)、人情冷暖,卻更多把真情刻畫作為主線,世態(tài)炎涼一詞,斷然用不上。原著中的情,是利益層層交疊之下沉淀的真情,而該劇是真情與利益始終交織,同時浮上水面。而達(dá)到這一改編效果的基本方法是使原著中濃重政治色彩的淡化。這就必須談到《鹿鼎記》中另一位男主角——康熙形象的塑造。
正如陳版小寶已不再是原著中的小寶,馬浚偉版康熙也不再是原著中的康熙。小寶以利人利己的形象出場,康熙一出場便慨嘆“自古稱為君難,蒼生為重”,一位為國為民、嘔心瀝血的明君形象呈現(xiàn)熒屏,于是與小寶一樣,第一幕便定下了該劇中康熙的基調(diào),亦貫穿始終。陳墨先生曾經(jīng)在《眾生之相金庸小說人物談》中批評原著中康熙形象的過度美化神化,其實這一形象的缺失不在美化神化與否,他最大的缺點在于理念化。長篇累牘的道德教化經(jīng)由康熙之口道出,于是此形象更多成為金庸理想的寄托而非獨立的個體而存在。而且無論金庸耗費多少筆墨淋漓盡致描繪康熙人性化的一面,他對親情友情的渴求,都被深邃如海的心機城府淡化。金庸既要這一形象完美深不可測,又要他真實平易近人,既要他對韋小寶真誠相待,又要他處處提防保持警惕,于是這份真情中多了利益的趨勢、權(quán)謀的紛爭,康熙多次派小寶勉為其難只身犯險,能說這不是利之所加焉?于是這段原著中最大看點的情誼時常感人肺腑,又時常令人心寒。也許這正是金庸用意所在,但是在現(xiàn)今的受眾看來,這份感情還不夠深,不夠感人。
于是馬版康熙在“情”上著實下了一番功夫。該劇中的康熙盡量尊重歷史和原著,在事業(yè)上不可謂不成功,建立萬世不拔之基;但在感情上,卻成了一位令人感懷的悲情人物。而邁出真情的第一步,就是把康熙拉下神壇,成為徹徹底底的人。該劇中的康熙少了原著中的冷靜自持,多了一份屬于人類的膽小無措,被刺客嚇到爬桌子,實在大大有損皇帝形象??梢哉f,這一康熙在遠(yuǎn)離金庸原著的同時亦遠(yuǎn)離了歷史,他不再是歷史上叱咤風(fēng)云的圣祖皇帝,而只是一個英明的仁君。圣君與明君,其實相差遠(yuǎn)矣。不過受眾大多喜歡明君遠(yuǎn)勝于圣君,因為前者更貼近真實,更親切可感。然而,該劇在淡化康熙個人膽識城府的同時,絲毫不減其作為皇帝的英明神武,用實寫的手法講述原著中所沒有的力保湯若望、獄探蘇克薩哈、夜闖鰲拜府等橋段,使康熙這一形象在劇情伊始就與政治緊密聯(lián)系,刪除大篇幅的道德教化,一切以實際行動來證明。該劇臨近結(jié)尾時,小寶在皇城閑逛,面對繁華街景頗有感觸道:“其實這樣……挺好的啊……”一個“好”字,在觀眾心中蕩起的波瀾遠(yuǎn)比原著中長篇累牘的“仁政愛民”大得多,因為康熙對待百姓如何,單看街景即可。康熙的人性化,在與韋小寶的友情中最得以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編劇亦是大力刻畫。原著中康熙的確喜歡小寶,而且識人,他“知道小寶雖然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疏懶無賴,其實有舉足輕重的本事”,但視為弄臣之心始終存在。在康熙心目中,一直頗為瞧不起這個不學(xué)無術(shù)的小丑;他用他,但又堅信他永遠(yuǎn)不如自己;雖然他深知朋友君臣之間不可侮辱,但若存輕視之心,與侮辱又有和差別?而馬版康熙,對小寶的喜歡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chǔ)之上的。當(dāng)然,前提是該劇抬高了小寶的形象,降低了康熙的形象,于是使兩者間距離拉近,使平等對話成為了可能。劇中小寶逃脫鰲拜魔爪之后,康熙笑道“小桂子你真厲害”,這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最高肯定,在他眼中,小寶的胡言亂語是高超的應(yīng)變能力,他不但沒有鄙視,反視作值得學(xué)習(xí)嘉獎的謀生手段。也就是說,康熙從未否定過小寶的生存方式,是建立在欣賞基礎(chǔ)之上的尊重與認(rèn)同,他雖是時常撮著小寶的額頭催他念書,也是朋友間的親昵言行。比較一個細(xì)節(jié),小寶從羅剎國歸來之后,原著中康熙真情流露道:“咱們君臣兩個有恩有義,有始有終?!倍鴦≈袇s是“有情有義,有始有終”,一“恩”,一“情”,相差遠(yuǎn)矣。
前者是施恩于臣,等級森嚴(yán);后者是真情待友,平等相知。劇中不惜加進(jìn)大量小寶與政治之周旋,如一開始的智斗鰲拜,成為得罪鰲拜卻又從他手中逃脫的第一人;再如在鰲拜府隨機應(yīng)變,化解康熙一行人的性命危機;還如原著中所沒有的在京城戲弄吳三桂一段,讓吳心服口服承認(rèn)“真不簡單”。該劇的小寶在政治上遠(yuǎn)比原著中還要厲害老練得多,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他不再是個全靠運氣逗康熙高興的小滑頭,而是真正有謀略有手段、敢于和老奸巨猾之人抗衡的人才。在小寶與政治拉近的過程中,也與康熙更一步走進(jìn),康熙欣賞他,也信賴他,甚至可以與之共商國家大事,而非把他全然割裂于正事之外。他們作為朋友平等相待,作為君臣排憂解難、相互扶持,小寶于公于私都在康熙生命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編劇在兩者友情上的刻畫上,運用兩條線同時進(jìn)行的手法。一條線是韋小寶外出公干、遇險后絕處逢生;另一條線是朝廷上康熙憂心如焚、大力找尋??滴鯇π毜恼媲殛P(guān)懷,多采用以虛寫實的手法,不直接刻畫兩者相處時的點滴,而是通過小寶遇險后康熙的龍顏震怒來體現(xiàn)。原著中的康熙是徹底王道的君王,性格中有孤傲的一面,心高高在上,與任何人保持距離的底線;而劇中的康熙,孤傲不再,哪怕外在何等雷厲風(fēng)行,內(nèi)心深處都是一個無比渴求關(guān)愛的少年,小寶是他剎那光華間的溫暖,只有在這個人面前才能盡情哭笑,每每傷心之時有人陪伴,于是在不知不覺中對其產(chǎn)生依賴心理。小寶被真情打動,也愈發(fā)對康熙情誼深重。這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投桃報李,再無利益的摻雜,此等真情,“真”得讓觀眾折服。
而且,不僅是主角,該劇在配角的塑造上亦是大大強調(diào)了“真情”。
比如原著中韋小寶初見陳近南,見他“目光如電,直射過來,不由得吃了一驚,雙膝一曲,便即拜倒”,不怒自威的領(lǐng)袖形象躍然紙上,而且他多次嚴(yán)厲向小寶道出自己對他為人“實在并不喜歡”,一股凜然之氣迎面襲來。而在劇中,陳近南的威嚴(yán)降低到最低點,他更像一名和藹可親的長輩而非天地會的總舵主,他對小寶的態(tài)度也遠(yuǎn)比原著中來得親切,更有坦城相對的真摯。這一改編在大大弱化陳近南作為領(lǐng)袖形象的同時,也使小寶對陳近南的親近之情更加順理成章。他不再是折服于陳近南的領(lǐng)袖威嚴(yán),而是在潛移默化中被其作為長輩的關(guān)懷深深打動,他們之間的師徒之情,亦不摻雜任何政治色彩,皆是真情所致。
此處另有一點值得注意:原著中的陳近南本已迂腐之極,僅是空有領(lǐng)袖氣質(zhì)而已;到了該劇,連領(lǐng)袖氣質(zhì)也煙消云散。這絕非編劇的失算,而是有意為之。在劇中,為突出韋小寶、康熙兩位主角的鶴立雞群,以陳近南為代表的全部配角皆數(shù)弱化。
天地會不再如原著中人物眾多、聲勢浩大,劇中多次露面的只有徐天川、玄貞道人、風(fēng)際中、錢老本、高彥超五人,而其中著重刻畫的只有徐天川一人。原著中戲份不多的老人在劇中被塑造成腦筋不靈、傻氣十足的喜劇角色,他死搬教條,一腔熱血卻空有口號,他完全不解韋小寶諸多心機所在,于是被小寶一次次玩弄于股掌而只有大嘆“韋香主你真是深不可測”。這一形象,正是該劇中天地會的縮影,他們善良正直卻又毫無作為,胸懷大志卻又愚鈍魯莽,他們被韋小寶信任卻又被他玩弄,他們對韋小寶無奈卻又深深敬重。正是他們的笨凸顯了小寶的絕世智慧;亦是他們的笨,使天地會眾人淡化了原著中強烈的政治反諷意味,單純?nèi)缫粋€個可愛的長輩。
天地會的表現(xiàn)手法亦運用在其他角色上,王公大臣莫不如此。由于皇宮戲遠(yuǎn)比天地會戲份重得多,皇宮中人的形象也遠(yuǎn)比天地會眾人具體、有個性。索額圖的察言觀色,康親王的老奸巨猾,明珠的吹噓拍馬,多隆的正直憨厚,無一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之御前侍衛(wèi)張康年、趙齊賢的插科打諢,使他們既具備官場中人的弊端與丑陋,卻又在更大程度上強調(diào)了他們可愛滑稽之處。于是原著中對官場虛偽奸詐的無情揭露在劇中成了無關(guān)痛癢的笑料,所有原本具備社會批判性的人物在劇中成為可愛可笑、有缺點但無傷大雅的漫畫式人物。諷刺色彩淡化在一片歡笑之下。
張子恩認(rèn)為:“創(chuàng)作應(yīng)該把好看放在第一位。好看只是一個包裝,不是實質(zhì)。實質(zhì)還是你的思想?!标惏妗堵苟τ洝肥怯梢蝗汉每吹娜宋锿苿拥暮每吹膭∏?,它缺失的是人性及社會的批判性。但是正如筆者之前所言,它并非毫無內(nèi)涵可言,它的思想沉淀在輕松搞笑的外包裝之下。但與原著大相徑庭的是,它的中心思想是“真情”,這是與強烈的人性和社會批判全然不同的另一種深度。而且總體看來,該劇的中心思想表達(dá)得極為明確與厚重,由于劇情豐富,不可一一分析,現(xiàn)以最能體現(xiàn)編劇獨具匠心的結(jié)尾來分析。
陳版的結(jié)尾與原著不同,理應(yīng)是受到電影版啟發(fā),上演一出寶藏遇險記。僅從原著來看,大有畫蛇舔足之嫌。按原著的劇情,小寶隱居通吃島多年,再次歸來物是人非,雖與康熙嬉笑仍在,但距離感與日俱增,他喜歡的是和他打架說笑的小玄子,而非這個威信日重、給自己施壓的康熙皇帝。小寶的逃離,一是受到無休止的朝廷、天地會雙方的糾纏,進(jìn)退兩難;二是感情上的逃離,兩位主人公在彼此的生命中逐漸淡出,他不再是曾經(jīng)的小玄子,他也不是最初的小桂子,他們之間的感情因歲月的洗禮逐漸淡化。所以原著中的小寶必定逃離,毫無懸念。
而劇中的物是人非遠(yuǎn)比原著中來得徹底得多,兩人見面時親近已少,更不要說肆意談笑,康熙已不再信任小寶,在處理國家事務(wù)之前命令他退下,再不是可以坦誠相待的朋友君臣。更重要的是,在小寶看來,康熙于公于私都不再需要自己了。正是由于他們之前比原著中來得深情,所以康熙對小寶的冷淡態(tài)度所造成的打擊也遠(yuǎn)比原著中來得大得多。小寶不是給進(jìn)退兩難逼走的,而是被內(nèi)心的失落逼走的。然而諷刺的是,在小寶全家失蹤之際,康熙所擔(dān)心的并非他密謀造反,而是“難道小桂子遇到了危險”,關(guān)切之情與之前一般無二。
其實該劇結(jié)尾從結(jié)構(gòu)上極易分析,兩位主人公是在打架中相識,于是讓他們在打架中結(jié)束。原著中是自然淡出,該劇是首尾照應(yīng)。在洞窟塌陷的一瞬,小寶毫不猶豫脫下保命的寶衣給康熙穿上,救出眾人,然后趁康熙昏迷之時攜家逃離。寶藏已深埋地下,寶衣歸還朝廷,留下的只有紀(jì)念意義遠(yuǎn)勝于實際價值的少量珍寶,一切歸于零,飛黃騰達(dá)、揮金如土僅是黃粱一夢。最后的小寶,把義氣發(fā)揮到極至,或許有拔高的嫌疑,但基本與劇中形象統(tǒng)一,只是唯一一次做了“利人”而不“利己” 之事。到了這里,小寶不僅是一個好人,更是響當(dāng)當(dāng)?shù)暮脻h了。
標(biāo)準(zhǔn)的大團圓結(jié)局,一笑泯恩仇,以愛化解一切,用真情把全劇包容在內(nèi),畫上一個句號,卻又留下一個意猶未盡的傷感的缺口。到了最后的最后,在內(nèi)心深處,他還是那個小玄子,他還是那個小桂子,他們對彼此的真情并未因歲月的洗禮淡化一分一毫,他們依然關(guān)心對方至深,可是他們再不能相見。達(dá)到這一含淚微笑的效果并非全靠結(jié)尾煽情所致,而是45集慢慢醞釀沉淀的結(jié)果。若無之前兩者的真情互動,斷不會達(dá)到最后感人肺腑的效果;同樣,若無最后點破真情,之前的一切只會讓人空留遺憾。
洗去一切,陳版《鹿鼎記》獨存“真情”二字。這一結(jié)局,雖是與金庸原著大相徑庭,卻著實是神來之筆。
而且,不知編劇是有意還是無意,只有這版的結(jié)局真正抓住了原著中康熙的心理。原著中小寶攜天地會眾人逃離皇宮之后,康熙派趙良棟、王進(jìn)寶等小寶的生死之交前往追捕,很明顯是有意放他一馬,但是這并非意味著康熙甘愿放走他。從康熙在多隆面前為小寶圓謊以顧全其顏面,到在圣旨中親筆加進(jìn)韋小寶親手殺死陳近南一段,都是很明顯的要把小寶抓在手中的舉措。但問題在于,康熙不僅要小寶留下,還要他死心塌地并光明正大地留在自己身邊,所以他才沒有讓小寶作為罪犯被抓捕入獄,而是勞師動眾、堂堂正正地“請”他回來。韋小寶裝死失蹤后,康熙多次南巡找尋,亦是“不放”之體現(xiàn)。然而,無論是84年兩版,還是92年、2000 年王晶導(dǎo)演的兩版,結(jié)尾都處理為康熙抓捕小寶入獄,后念及彼此情誼、于心不忍放他一馬。這的確是另一種形式上的感人,但離原著中所精心刻畫的康熙的微妙心理亦有了本質(zhì)的差別。陳版結(jié)尾最出色之處就在于康熙到最后都是“不放”。若不是康熙在洞穴中昏迷,韋小寶斷不會有機會逃離;而該劇結(jié)尾將原著中側(cè)面闡述的康熙六下江南尋找韋小寶改編為正面刻畫的場景,在突出“不放”這一心理的同時更將真情升華到極至。只此結(jié)尾一處,編劇功力可見一斑。
其實,金庸先生的《鹿鼎記》所達(dá)到的藝術(shù)高度與思想高度是任何一版影視作品都難以望其項背的,但是1998年陳小春版《鹿鼎記》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擁有了屬于自己的靈魂。該劇沒有不自量力膽敢在思想深度上與原著一較高下,所以它另辟蹊徑,它表達(dá)宣揚的是愛,最后發(fā)揮到極至的也是愛。這是人類永遠(yuǎn)的話題之一,所以它在受眾心中留下的蕩氣回腸并不比原著遜色多少。這是一種最普通平凡的經(jīng)典,卻亦是永久的經(jīng)典。
片尾曲也很非常好的,又一次體現(xiàn)了康熙對小寶的友情:
頭頂一片天
無限快意到目前
微笑看看今朝天也從人愿
年輕的野心
嘗試戰(zhàn)勝自然
隨意試試身手
接受挑戰(zhàn)
但躍上了頂峰心境已漸變
從前無愁是我
不似今年
獨惜今天難覓你再對面前
贏盡了世界一切
你卻不見
但躍上了頂峰
心境已漸變
從前無愁是我
不似今年
獨惜今天難覓你再對面前
贏盡了世界一切
你卻不見
誰為我再獻(xiàn)真心不斷
2 ) 胡吃海喝的韋小寶
對,為什么定這么個評論標(biāo)題,就是給我一這印象,胡吃海喝加胡作非為,然后各種巧遇,各種開掛,這就是一部古代武俠的的總結(jié)啊,因為在我記憶中,金庸和古龍的主角們都是各種遇難后絕處逢生然后卻變得越來越厲害的,這部劇集齊了偶然的一切,最后變成了身負(fù)官位和絕學(xué)的加上各種艷遇的韋小寶,服氣服氣!!
3 ) 鹿鼎記憑什么感染了我
因為陰差陽錯,一天不小心撞到了一集98版的鹿鼎記,當(dāng)時看到陳小春夸張的表演和利落到位準(zhǔn)確現(xiàn)實可愛的臺詞功力忍不住看完了?;丶液笥昧?天時間擼完了剩下的44集。按理說00年以前的影視是很難吸引我這種人看完的,但鹿鼎記卻讓我津津有味的在長達(dá)40多集的電視劇中滾了一遍。滾完以后心滿意足心猿意馬仿佛現(xiàn)在ccav各大衛(wèi)視播放的各種電視劇都弱爆了??墒菫槭裁磿@樣呢,這電視劇制作粗糙,還是tvb拍的,按理說應(yīng)該很假才對,很多吐槽才對,可為何會讓人看得津津有味。細(xì)細(xì)想來還是有幾點原因的。
首先,編劇編的好。具體的說也就是故事夠順,每個事情點的轉(zhuǎn)折都那么自然,每一路人馬都安排的恰到好處,該出現(xiàn)的時候出現(xiàn)不該出現(xiàn)的時候不出現(xiàn)。估計這應(yīng)該歸功于金庸老師的寫作功力。但最好最值得一提的是臺詞腳本寫的好,好到既不晦澀難懂,又不蒼白無力,可以說是既有意思,又說的那么恰到好處,尤其是配上陳小春那么浮夸的表情和動作,使得這個角色活靈活現(xiàn)。更厲害的在于我懷疑這部電視劇的編劇是一個中國大陸的某個大官,不然臺詞不會寫如此生動活潑,對上,夠殷勤馬屁拍的夠好,對等,夠內(nèi)涵但又不晦澀,能夠令觀眾去參透清楚。對下,夠真實。簡直是中國現(xiàn)代官場的寓言式的諷刺,喝酒的陶瓷,偶遇的寒暄讓觀眾仿佛能體會作為貪官的個中滋味,相當(dāng)有意思??赐旰螅唤潎@韋小寶這種人不管生活在哪個時代都能夠存活,不僅存活還能活的比那些踏踏實實本本分分干活的人要活的好,是有其根本原因的。
其次,這片子的配樂是相當(dāng)?shù)牟诲e。不錯就不錯在每到一個劇情的轉(zhuǎn)折點都有固定的一段音樂提示,這音樂辨識度很高,也就是說看劇情觀眾還沒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時候,突然響起背景音樂,我就能明白此處是開始緊張,還是開始放松。而且由于篇幅長,觀眾看到后半部分都基本上能明白了。
第三,故事有懸念,有包袱。就像是希區(qū)柯克,導(dǎo)演時而賦予觀眾半知的權(quán)利時而賦予觀眾全知的權(quán)利,充分調(diào)動了觀眾的各種情緒,讓人看得人仰馬翻。
第四,鏡頭運用不錯,也就是用鏡頭講故事講的夠好。例如在韋小寶和索額圖在跪拜皇上之時,先是靠鏡頭較遠(yuǎn)的索額圖說話,說完后,鏡頭不直接切一個韋小寶的反應(yīng)鏡頭而是通過移焦的方式來表現(xiàn)韋小寶的反應(yīng),這樣的鏡頭還是很地道的。在比如最后一集里面,多隆異樣的看著索額圖,因為他明白索額圖欺騙了皇上,韋小寶并沒有死在洞里,這時候鏡頭配合著演員的表演,顯得相當(dāng)活潑喜感,一切通過鏡頭和無言的表演就不言而喻,相當(dāng)高明;并且更高明的是在這個鏡頭并沒有斷,而是直接移到了皇上的臉上的一個特寫,使得鏡頭更加簡潔而且有意思;不止的是,更更高明的在于與此同時,配上那一段標(biāo)識性的溫柔音樂,就是鐵做的漢子也要為了小桂子和小玄子的好基情而痛哭流涕了。
第五,鹿鼎記的原著里有很多很多的心理描寫,這在影視劇里面算是比較難表現(xiàn)的,只能通過處理旁白來加上演員的面部表情來表現(xiàn)。多數(shù)版本都只是這樣來變現(xiàn),而陳小春版本真的是藝高人膽大,直接通過話劇式的表演來表現(xiàn)心里活動,而且很多段落都讓人大跌眼鏡,很多著裝,表演都顯得相當(dāng)?shù)腸ult,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總的說來這片子在服裝化妝道具破爛不堪的情況下,演員卻能演的這么好,拍出來的效果比張紀(jì)中拍的高出一棟樓的檔次,這真的值得學(xué)習(xí)。tvb的電視劇告訴我不管客觀條件如何,只要自己把自己當(dāng)回事,別人就會把你當(dāng)回事
4 ) 說說幾個經(jīng)典的配角
對于劇情的評論精彩的太多,我也不啰嗦了,這里想聊聊配角。幾個配角的演技也是功不可沒的。
海大富(演員谷峰),一直覺得邵氏旗下的老戲骨,演技已經(jīng)沒有挑剔了,谷峰也不例外,從《倚天屠龍記》里的殷天正到本劇里的海公公,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性格,都能演繹的淋漓盡致。本劇里的海公公比起周星馳版的吳孟達(dá)要嚴(yán)肅陰森的多,其實他并非是個壞人,在劇初也曾放過小寶,只是他背負(fù)的太多,一直想查明真相。等他瞎了之后,更是隱忍不發(fā),看穿了小玄子得身份,利用小寶最終找到兇手??梢娝嵌嗝吹睦侠?。在原著中有其在和皇后對峙時,假意引誘小寶攻擊再殺掉他的橋段。 在本劇中,多次有在昏暗背景中對海公公面部的特寫,加上蠟青的臉上,讓人發(fā)寒。每次看原著,原著海公公的形式和谷峰的扮相完全一致。再次向老戲骨致敬。
建寧公主(演員劉玉翠),劉玉翠其實長相蠻喜感的,當(dāng)年一直覺得她演的建寧比較難看,看過多個版本和原著之后,發(fā)現(xiàn)劉玉翠的演技功底真的很強。原著中建寧的戲份不算多,刁蠻,手辣,瘋癲是她的特色,而在劇中建寧基本是從開始就伴隨康熙登場了。原著中建寧雖然喜歡虐待小寶但骨子里還是看不起他的,而本劇中建寧對小寶感情更深,幫助小寶逃離皇宮那段可謂是點睛之筆。劉玉翠似乎很擅長演這種古靈精怪的角色,她演的阿紫也是這個路數(shù)。
徐天川(鄭家生),本來是原著中的老者,讓人沒什么印象的小人物,卻被鄭家生演的傻傻的可愛,用他的小傻烘托小寶的“深不可測”,劇中關(guān)于他的笑點不少,但他其實也是忠義之人,最后在子母橋頭只有他向小寶跪拜道歉。 這個角色的塑造真是相當(dāng)成功。
張康年(鄧英敏),趙齊賢(演員不知):這兩個小人物實在不小,笑點也很多,座右銘有:“自從有了韋公公,生活變得好輕松”,“能瞎蒙就瞎蒙,生活盡量放輕松” 哈哈 這兩句臺詞配上那個賤賤的表情實在讓人難忘。 而在被皇帝,吳三桂嚇了之后 聳著肩膀跟著小寶后面的樣子,我已經(jīng)想不到比這更好的演技了,兩個人將小人物貪小怕事的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
索額圖(羅浩楷),官場老滑頭,書中的索額圖可算是韋小寶貪污受賄的啟蒙老師,傳授了貪而保身的要訣,羅浩楷的老索更是將一個便宜要占而風(fēng)險不擔(dān)、深諳官場一套的老油條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不過在本劇中,編劇還是給予他很高的評價,比如最后那段千里共爺孫,他還是顧全了小寶的忠義,沒將真相抖出。
太后(程可為),和海大富很像,程可為演的這個太后,讓人第一感覺就像壞人,而且心狠手辣,有霸氣有威嚴(yán),很有皇太后的氣勢。揭了面具演毛東珠的馬蹄露就沒那個兇相了,演技差距可見一斑。
九難(李麗麗),李麗麗演其他tvb小人物倒沒覺得什么,沒想到她的九難扮相的確有種讓人說不出的貴氣,莊嚴(yán)中卻也不失一點可愛,劇中當(dāng)她離開小寶時,真的讓人很失落。
當(dāng)然像胖瘦頭陀,吳之榮,洪教主,李自成,順治,劉一舟,茅十八等等每個角色在本劇中都有自己的特色,讓人過目不忘。總之此劇絕對是神劇,從劇情到主角,到每個小配角都很完美。最后還要提下此劇的配樂,有段很喜感歡快的配樂每次都會在小寶搞怪時恰到好處的
出現(xiàn),還有《故鄉(xiāng)的云》也運用自如。
5 ) 這個世界充滿謊言,誰都逃避不了欺騙
昨天,把45集陳小春版本的鹿鼎記 看完了??赐炅?,心里很空落落的,感覺好似失去了什么
最后42集很關(guān)鍵,康熙皇帝知道了韋小寶的身份
那么對他的態(tài)度多少是不同了,幾年后有了子嗣,連對話都讓小寶要先思慮過后才能出口
皇帝這邊,天地會這邊,都逼著他,逼著他
他怎么辦!
是的,忠義,小寶都做到了,他既沒有背叛皇帝,也沒有對不起天地會
在那山洞快要坍塌的緊要關(guān)頭,他既救了皇帝,又不扔下被下了蒙汗藥的天地會的弟兄
小寶對索額圖說:“他們(天地會的兄弟)不仁,我不能不義。”
可見他是真正的學(xué)到了陳近南的 仁義之氣
他和皇帝是兄弟,和天地會的是兄弟,他如此對這樣誤解脅迫威逼他的兩方,都做到了仁義
不得不說,就算,幾集前他如此“荒淫”,也可以接受
人物需要正面化,需要襯托,阿珂遭到鄭克爽得迫害和辱罵時,才想起韋小寶當(dāng)初對她的輕薄和“誓言”
才發(fā)現(xiàn),那個愿意發(fā)誓誓死都要娶她的人,那個一度輕薄她而又對她的打罵甚至殺念都不在乎的人,那個一度破壞她和鄭克爽的“姻緣”而死纏不休的人,那個一而再再而三得尋找她為她苦悶擔(dān)心她放心不下她的人,才是真正在乎她愛她的人??!
雖然韋小寶對阿珂 采用了 “迷奸”的卑劣手段,而且還“強奸”他人老婆(神龍教教主夫人)
可是,試問,為什么每個女子到最后都愿意跟他,愿意不在意他的“三心二意”的愛情
愿意和其他六個女子一同分享這個男人
那是,這個男人雖然貪生怕死,雖然貪圖小利,雖然油嘴滑舌,雖然沒有上層的武功
但是,他運用了他的聰明伶俐的頭腦借助自己的“權(quán)力”一而再再而三得保護自己的老婆,他無論對皇帝還是天地會,都算得上“好兄弟,講義氣?!?br>
所以,七個女子知道他的為人,知道他的忠義之心,仁義之氣,都愿意和睦相處跟他一輩子
雖然韋小寶對 多隆那一刺,讓我大為震驚,但危機關(guān)頭,劇本既然如此要求,那么就必然要“以你之小我,完成我之大我”
所以事后小寶看到還健在人世的多隆時,愿意把鄭克爽欠他的三百八十萬兩(要知道,當(dāng)時皇帝為了替臺灣受災(zāi)的人民籌集款項,讓宮中省吃儉用也才省下50萬兩而已)都送給多隆
雖然當(dāng)初那一刀,要是多隆死了,就算是再多的錢也是賠不過來的
小寶這么做,也算彌補過失了
再說神龍教教主夫人——荃姐姐,劇里不足之一,就是結(jié)尾那幾集過于倉促
對于荃姐姐對韋小寶的感情變化,沒有再加點戲份來刻畫
以至于,從陸高軒和胖頭陀拿大喇嘛桑結(jié)和蒙古王子換回蘇荃之后,到洪教主與其他人大打出手時蘇荃卻要跟著韋小寶走,讓我對這中間連一點過渡都沒有的感情產(chǎn)生了絲絲懷疑
不過,劇情沒有添加這部分的需要,那么我再懷疑也沒什么意思。
再說方怡,我對這個女人不滿的地方是,她三番四次得害小寶
我知道,站在她的立場來說,小寶是不夠關(guān)心她,明明有四十二章經(jīng)卻不拿去換她和沐劍屏
害她們在神龍島上受苦
可是一次兩次也罷,雖然她可能不是自愿的,但我就是有點看不下去
但是,我們的韋小寶同學(xué),卻很能忍受她的不是并且還報有一顆仁愛的心,不計前嫌原諒了方怡
可見,小寶是重情重義之人
雙兒對韋小寶來說是最了解他最細(xì)心最“寬宏大量”的人
她不僅幫韋小寶找他的“俏老婆”而且,還為了知道小寶的下落而冒險進(jìn)入深宮來尋找小寶
這份情意,連看守的親兵和多隆大哥 都為之感動,問其有無姐妹,好娶這樣重情重義的女子為妻
曾柔和沐劍屏算是此劇中,一直都很乖巧的兩個老婆了
曾柔戲份不算多,但也可以見出她一直收藏著那三顆篩子對小寶的心意
沐劍屏在整部劇中都是很乖巧的一個女孩,雖然韋小寶覺得她是個“傻丫頭”,但是也是好女孩
多次在方怡面前為小寶說情,害羞可愛的樣子,我很喜歡
最后說建寧公主了,對于公主的脾性我不是很能接受
但是她對韋小寶也算是情到深處為其死也愿意的地步
雖然,他們兩個簡直就是一對活寶,又氣又搞笑
最經(jīng)典之一是,韋小寶帶七個老婆跪在陳近南的墳前,希望師傅早點投胎,入其夫人之腹成其子
建寧公主卻說,那我寧愿不生兒子
小寶很是經(jīng)典來了一句:“生兒子有賞,生女兒自己養(yǎng)!”
公主嗚嗚的哭了
兩人的玩笑事其實挺多的,在此也就不多說了
-----------------------------------------------------
韋小寶從一開始進(jìn)入我的視野,他就在說謊,對親人、對朋友、對“壞人”、對師傅、對任何人,他都說過謊;整部戲里,他練就了一套極為完滿的謊話套路
武功不成,謊話連篇
但是,就是這樣機靈的謊話一次又一次得讓他逃離了難關(guān)、逃離了鬼門關(guān)
不僅升官發(fā)財而且還贏得美人心
鹿鼎記,這個故事很深刻,很深刻
它告訴我,這個世界充滿了謊言,誰都逃避不了欺騙!
真的,真的如此
我一點都不討厭韋小寶的謊話,反倒是,我覺得很真實很真實,
我最喜歡的一段要數(shù)小寶數(shù)落劉一舟那段,在吳三桂面前抖露了自己所有的真實身份,還一路開殺并將局面反掰回來,讓劉一舟落得個欺瞞的境地
這一招太絕太狠太精彩,我來回看了三次
鹿鼎記,還讓我明白,人都是貪生怕死的,但也是人之常情
人都是貪圖富貴,希望自己的地位(官位)、權(quán)力越來越大
不為政也為財,人世不過而已
同時還應(yīng)證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的深刻道理
但是,它也說明了,朋友(兄弟)很重要,寧死都不能出賣朋友,因此才得忠義而字的小寶
在我眼中如此完滿如此讓人喜歡
韋小寶,身上體現(xiàn)了世人身上的各種不是
但就是這種常人身上的不是,讓我覺得真實覺得喜歡
你敢說自己沒有他身上任何一種缺點,我不信!
就是陳小春如此將韋小寶活生生得演繹在我的面前,如此,我不能接受其它任何版本的韋小寶
如此,我才對多年前一直沒有完全看完的此部 鹿鼎記 觀后之感 如此這般
我想這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子,它讓我看清楚人世,看清楚人世中的種種,種種之中的丑惡和美好
而這,就是真實
一個不會武功卻勝過那些仁義道德 遵守清規(guī)戒律的人百倍
一個人不可能正直到?jīng)]有一絲人類的缺點
首先,說謊就是,你不可能不說謊,而經(jīng)常說謊也不見得是壞事,但看你說在哪方面
韋小寶,一個十句有九句都可能是謊話的人物,道盡了人世百態(tài)
就是這樣一個謊話連篇油嘴滑舌機靈過人不出賣朋友的人物,讓我喜歡
而陳小春如此演繹了韋小寶,那么陳小春就是韋小寶,韋小寶就是陳小春
我一直都是這么認(rèn)為的~
6 ) 頭頂一片天:小玄子的心聲
《頭頂一片天》是陳小春版《鹿鼎記》片尾曲,主唱馬浚偉在劇中扮演康熙(小玄子)。
歌詞:
頭頂一片天
無限快意到目前
微笑看看今朝 天也從人愿
年輕的野心
嘗試戰(zhàn)勝自然
隨意試試身手
接受挑戰(zhàn)
但躍上了頂峰
心境已漸變
從前無愁是我
不似今年
獨惜今天
難覓你再對面前
贏盡了世界一切 你卻不見
但躍上了頂峰
心境已漸變
從前無愁是我
不似今年
獨惜今天
難覓你再對面前
贏盡了世界一切 你卻不見
誰為我再獻(xiàn)真心不斷
10幾年前,對著電視等著鹿鼎記播出,看著一開始熟悉的片頭曲鏡頭出現(xiàn)皇帝上朝的場景、龍脈、四十二章經(jīng),心里涌出的喜悅記憶猶新。那是一種開心到發(fā)抖而說不出話的情形,隨著年齡的增長,次數(shù)越來越少,近幾年,這種感覺已經(jīng)銷聲匿跡。唯有重溫鹿鼎記,才能重溫記憶中的舊時光。
從前喜歡看各種小桂子的搞笑片段,各種心理演繹,各種謊話連篇,明知有違道德標(biāo)準(zhǔn),卻總是忍俊不禁。如今重溫,卻越發(fā)地憐惜起小桂子與小玄子之間的友情,最后兩人揚州咫尺之間不能相見,心理的苦澀難以言明。那是回不去的少年時光嗎?
我從前只會聽片頭曲陳小春的《叱咤紅人》,而從來沒注意片尾曲馬浚偉的《頭頂一片天》,道盡了少年天子心中的寂寥,與對從前發(fā)小的不舍與留戀,只是那是回不去的日子:“贏盡了世界一切 你卻不見”
那是從前還沒有腐女的年代,單純的年紀(jì),單純的情感,只是回不去了。
回歸我花癡本性:馬浚偉真的好帥好帥好帥?。。。泿泿泿洠?!
果然翻拍經(jīng)典只會讓經(jīng)典再火一次哈哈哈
最經(jīng)典韋小寶,另外韋小寶是厚黑學(xué)教授級別!
靈鷲得經(jīng),阿彌陀你的佛!~
相比于周星馳的無厘頭搞笑韋小寶我更喜歡陳小春這個超級和原著吻合的韋小寶!
那時候我怎么沒發(fā)現(xiàn)馬浚偉那么帥、劉玉翠其實長得很正、韋小寶的內(nèi)心小劇場其實很先鋒?
經(jīng)典的音樂,經(jīng)典的小春,經(jīng)典的小寶
現(xiàn)在看小玄子和小桂子好甜啊
蠻經(jīng)典的...看過好多次了...陳小春和韋小寶的氣質(zhì)實在太符合了...美女挺多的...
狠不錯的韋小寶
比較經(jīng)典,陳小春和馬浚偉的配合挺不錯的,這七個老婆一般了點
超喜歡這一版的鹿鼎記~
這個太好看了,港劇經(jīng)典,老婆太多問題多多,還是很和諧的在韋小寶家里。
陳小春的痞氣無賴,馬浚偉的文弱康熙,真是比梁朝偉版的差不到哪去吧
小流氓,變叱咤紅人。
還是小春這版靈動活分兒~妙趣橫生~最像小寶的小寶兒
哈哈哈跟著爸爸看了無數(shù)次,雖然這部劇并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但同名劇中還是覺得這版好,我印象最深的居然是鰲拜
沒看過梁朝偉、劉德華版,在看過的版本里面,這部是最精彩的。陳小春和馬浚偉的表演很好,就是七個老婆長相都普通了點~~
陳小春版的小桂子和馬浚偉版的小玄子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
最經(jīng)典的鹿鼎記,陳小春演的很好
真真把查老的本子演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