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假如這檔節(jié)目是在三年前的今天播出,看到第四期,毛不易說他在醫(yī)院實習的過程中看到數百個在他面前死去的病人,“第一個在我面前死去的病人,是我本人的親生母親”時,我想我也會顫動著肩膀,洶涌又無聲地慟哭吧。
三年前,是母親往生后的第一個秋天,那時候情緒還很不平復,用一層薄膜包裹著自己,像一只躲在蠶繭里的蛾。整個人看不得任何講述別離的影視作品,一看,這薄膜就掙破,就淪陷,就崩潰,偏偏還又盡找一些生離死別的視頻來看,放任自我沉溺。
三年后,終于能夠平和地接受這件事了,淡淡地,不去翻涌起,就算在任何場合聊起她來,也輕柔得很。就像是一個對你漫長的一生來說,都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的人,她先離開了自己,先離開了世界,先離開了這里,而已。已經能夠語氣平和、言辭舒緩甚至面帶微笑地聊起她的離開,這件事了。
就像毛不易在這期《奇遇人生》里聊起他的母親,神色平靜,微笑著,沒有任何翻江倒海的大幅度情緒的波瀾。她已經被我們妥帖地安放在深軟的心里了。
我們都已經走下去了。
2
阿雅,那個以前總是夸張鬧騰的臺灣女生,安靜地坐在毛不易身邊。
他們聊到時間。“時間是洪水猛獸”,他說。
是的,時間是獸,洪水般吞沒親近的人,將他們拉扯開、隔開,再也見不了面。但時間也是一劑良藥,讓分別后的人的傷口得以療養(yǎng),并不會愈合,但至少可以結疤,將泅紅的血肉撫慰在硬殼之下。
毛不易身上就有這樣一種結疤后的,日暮下的少年氣。
說少年氣,是因為我們,都沒有長成一個合格的成年人模樣,無法像身邊大多數同齡人那樣游刃有余地活著,某一部分的我們是停滯的,靜默的,不再生長的,仿佛少年仍保留著尖銳、棱角、迷惘、憂傷與格格不入。
說日暮,是因為我們不夠激進,不像朝陽四射那樣具有攻擊性,也不夠有野心,永遠與周遭的一切保持一種懶得融入的疏離,在這樣一個追求物欲橫流的當下,擁有木訥、淡漠、溫和、疏離、沉靜的性格,往往不被世俗價值觀認為。
但人生的活法啊,誰規(guī)定只有一種呢。
所以《奇遇人生》讓我們看到,人生走出原來的慣常模式,去往深山大海,去往風聲象群,去往散落在繁華背面的臺灣大大小小療養(yǎng)院,去往“在別處”的人生。走出了時間與空間,過上一段又一段“奇遇人生”。
毛不易就這樣彈起吉他,哼起歌謠,是自在如風、舒適安逸的。我們都找到自我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的方式,可以是寫作,可以是繪畫,可以是做手工,可以是唱歌。
塵土里那些清柔的輕歌啊,讓無常的人生得到了療愈。
3
這一期《奇遇人生》,阿雅帶著毛不易輾轉臺灣各家療養(yǎng)院,一路輕歌,給這些殘障人士帶去一些曾讓靈魂感到歡愉的慰藉。
有一個95歲的失智老人林爺爺,陪他搖搖晃晃地唱起《甜蜜蜜》;給一個54歲的植物人做手臂復健,哼起《恰似你的溫柔》;給一個92歲、長期臥床的嚴奶奶彈唱《蘭州故事》,慰藉鄉(xiāng)愁;幫一個躺在病榻上的老爺爺寫歌,輕輕柔柔泉水般唱出來;給一個孤獨的老奶奶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她口齒不清地說“愛你啊”,他回應她“我也愛你”;圍桌吃飯時,他彈唱《一葷一素》,他說,那是他的母親曾叮嚀過的話,“我兒子每頓飯,得吃一個葷菜一個素菜”……
其實我們都知道,音樂,并不能治愈他們身體的疼痛,也不能阻止他們生老病死走向凋零,但至少,讓他們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曾有過這片刻的歡愉。我猜想,當那些老人或患者大聲歌唱、跟著音樂作出回應附和的時候,是真的身心放松,也是真的舔嘗到生之甘飴吧。
想到我的母親。從前的歲月啊,無論日子多么苦澀,生活多么難捱,路多么難走,但總還會有一些永夜里的微亮時刻。她會在起早貪黑做著針線活兒或家務瑣事的時候,不經意地哼起一些小曲兒。都是少女時代聽來學來的電視連續(xù)劇的片頭片尾曲,《濟公》的主題曲,《渴望》的片尾曲“好人一生平安”,鄧麗君、毛阿敏、那英,都是她常哼唱起的歌手。
她在晨昏里忙碌著或者靜坐著,雙手不停操勞,但哼出的音樂讓她的臉色照耀出柔光,她入神,陶醉,閑暇,甚至自己也沒覺察到自己怎么就哼出來了。苦難的人生中仿佛也唯有此刻,可以存留一絲慰藉風塵、擦拭風霜的安逸甜美。
人生太難了,但她還是沒有忘掉這些輕歌,不是嗎。
其實,我們也是一樣。
很久以后的毛不易,在一檔綜藝節(jié)目里唱著歌出道,又在另一檔綜藝節(jié)目唱著歌慰藉他人,輕描淡寫;三年后的我,似乎也能在看喜劇片的時候開懷大笑,能去暢游異國放心吃喝地旅游,能在一些歡趣的時刻重新唱起歌來。
人世風塵惡,是的,我知道,我們都知道。但能與之對抗、接納,最終平和相處的,唯有輕歌消愁。就像《this is us》里勸慰世人的那一句,“我想也許有一天,你會變成像我這樣的老人,并向一位年輕人娓娓道來,你是如何將生活帶給你檸檬般的酸楚,釀成猶如檸檬汽水般的甘甜。”
瞇起眼睛,哼起輕歌,在人世撣落一衣襟風塵,去憂消愁。哪怕,只是一點點。
作為一個拍紀錄片兒的,看《奇遇人生》的過程真是刺激。
首先,趙琦孫少光的名字對于我們來說,比小S和阿雅還如雷貫耳。對于大眾來說,紀錄片可能是小眾的。但在紀錄片圈兒內部,其實那人聲是十分嘈雜的,分派也是相當多的。基本上跟黃埔軍校初期似的,倆人仨主義。關于什么才是紀錄片,什么才是真實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止過。主義關乎信仰,它很重要,可是說到底,它應該是沒有扛槍上戰(zhàn)場,自己沒死不說,還能打贏那么重要吧。
當然,得有底限。當然,得尊重真實。這種事一旦討論起來肯定是各有各的固執(zhí),想想都累,就不說了。那么就說一說圈兒里的神奇人物趙琦孫少光。他倆是一伙兒的這個不用說了,拍地震的《殤城》,得了艾米獎的《歸途列車》,院線紀錄片《千錘百煉》,這些他倆都是一起扛過槍,一起受過傷,然后一起越飛越高的。
對,這里說的他倆做的這些個紀錄片全都是所謂的商業(yè)紀錄片,這也是圈兒里給他倆的分類。可說真的,分類什么的從來也沒見他倆在乎過。因為他們不是走寫論文路線的,走的是玩兒點沒玩兒過的路線的。趙琦是紀錄片國際合作玩兒完了玩兒紀錄片院線,紀錄片院線玩兒完了玩兒VR紀錄片。孫少光是拍人拍夠了拍動物,拍地上拍夠了拍海底,衣服都穿十幾二十塊錢不用洗直接扔的那種,隨時準備在泥里滾,氣候地形越極限就越興奮。他們的成果紛紛得獎的得獎,大賣的大賣,紀錄片市場上刀刀見紅,戰(zhàn)無不勝。
其實戰(zhàn)無不勝是件挺沒意思的事兒。所以前兩天突然發(fā)現《奇遇人生》這檔被叫做綜藝真人秀的節(jié)目的時候,我不禁拍了一下大腿。這家伙哥倆真會玩兒啊,玩兒到綜藝去了。
因為他們哥倆,第一次看節(jié)目讓我感覺自己是站在攝影機后面的。說真的,綜藝和紀錄片的結合真是不容易,對于兩者來說都是。小S不太適應八小時汽車行程的時候,那感覺就好像快綜藝在抱怨慢紀錄片一樣。小象突然失蹤的時候,我甚至感受到了趙琦在追逐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時,突然發(fā)現可以擁有大起伏時突爆起的那條青筋,以及對動物擁有無限悲憫與情愛的孫少光那大踏步的緊張和擔憂。我甚至覺得他一定會愛上瑞秋,但結尾看到瑞秋的女兒的時候,替他惋惜的同時又覺得自己實在是太八卦了。
在這個節(jié)目里,趙琦沒帶假的,他是帶真紀錄片去的。提前對各種能預料到人物特點,反應,拍攝場景做預判,預設,然后等著真正實際發(fā)生時做迅速調整。一句話總結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說真的,敢把紀錄片這個特點帶到綜藝里去,我覺得趙琦全憑藝高人膽大吧。
但預判之所以是預判,就證明很多事情很多時候最后都不是按照最初判斷那么發(fā)生的。比如春夏。這姑娘無論從電影角色還是微博人設,都稍稍帶有不作不死的那種味道。要是我是在攝像機后面的那個人,就會做出她和龍卷風的關系一定是直撲過去的那種預判。我甚至會提前給孫少光買點兒零嘴兒什么的然后跟他說萬一姑娘跑了拜托他能本著人道主義精神暫時放棄一個鏡頭和我一起先把姑娘扛回來再說。畢竟扛人這事兒還是得靠老爺們兒和女漢子,怎么也不能靠阿雅。可是萬萬沒想到,在那么接近龍卷風的時候,這丫頭居然不下車。那來干啥來了呢?哎嘛我覺得出于我比趙琦年輕,經驗沒他豐富的角度,我是會允許自己的心拔涼拔涼,在拍攝期間至少頹個一晚上的。這樣一來,這本來就帶有作死特質的一集的根本不就被動搖了么?
趙琦顯然也急了,隨后春夏挺生氣的在采訪里說趙琦問她為啥不下車,讓她覺得挺郁悶的時候,作為一個拍紀錄片的,我真是心疼了趙琦好半天。姑娘,你一個任性,差點動搖了預判時整個行動的根基啊!
冷靜冷靜,不按綜藝想,再回頭按紀錄片想想,其實也沒什么。拍過那么多人生,一個個都挺復雜,有幾個是按預判來的呢?人生自有自如的,也有迷失的。有堅強的,也有脆弱的。有些人的確是難過時不知道要哭,開心時不知道要笑的。其實這不是在演,而是因為她當下并沒有找到自己,所以感受不到自己真實的感受而已。這樣的春夏,其實躲在車上和朝著龍卷風狂奔而去的感受未必有什么不同,因為她還沒有找到感知真正自己的方法,也就是說,現在的她所感受到的是,沒啥感受。
這一點上,能夠感知自閉癥病人世界的追風者martin看的清楚。所以他送給春夏一塊石頭,主要為了送給她一段話:強大起來,做自己悲喜人生的主人吧。
比起作死的姑娘沖著龍卷風狂奔而去來說,展示這樣復雜的人生是不是顯得高級多了?
高級在真實,這就是真實的力量,紀錄片的力量。
PS,說句題外話。在追風者出于安全的角度不停催促大家上車的時候,我聽見了孫少光的聲音。他嘰嘰歪歪的喊道:"下去就上來,下去就上來,老半天一個鏡頭都沒拍,那就別拍算了!" 然后他就下去拍去了,人家說該上來了他也不上來。
大哥,那可是龍卷風啊!但作為距離你還很遠的同行,真心為你的嘰歪而驕傲,贊一個!
《奇遇人生》,一檔被很多人評價為真實、有質感、高級的慢綜藝。紀錄片出身的制作班底、非流量明星的嘉賓陣容、小眾特別的旅行目的地,一切都顯得與眾不同。而鮮少有人知道的是,這檔節(jié)目背后真正的發(fā)起人是阿雅,從念頭的誕生,到制作團隊的挑選、參演嘉賓的邀請,以及種種拉投資找金主的辛酸,莫不親力親為。歷經整整一年的時間,誕生了這部像是她的孩子一樣的作品。
昨晚看到第三期的時候,一個巨大的疑問突然攫住了我,這檔節(jié)目究竟好看在哪里?為什么每次看完之后總會陷入沉默深思?直到第二天早上起床,我瞇著眼望向窗外,聽到各種蟲叫鳥鳴人聲,那團疑問慢慢如漣漪一樣在心中化開了。
也許,它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你經由它看見了一個真實的袒露的無法掩蓋的自我。
在非洲探訪大象孤兒院、去美國追逐龍卷風、到印尼攀登大洋洲最高峰,這些聽起來非常新奇特別的旅行內容,最終能打動人心的理由不是因為獵奇,而僅僅因為背后是從小就喜歡大象的小S、想要嘗試追尋冒險的春夏、一直酷愛戶外極限運動的竇驍。他們使得這檔節(jié)目最終成立,因為這是從他們內心生發(fā)出來的東西。
在第一期中, 剛出場的小S并未脫去自己“搞笑”的人設身份,甚至開玩笑的問阿雅,“你這個節(jié)目是不需要做效果吧?”但隨著旅程的深入,尤其是兩只小象走失的突發(fā)事件,徹底打亂了節(jié)目原定的行程,一個脆弱柔軟未示人的她出現了。而節(jié)目組最終選擇留在營地,與當地的野生動物救援團隊一起,尋找小象的蹤跡。
那日小S、阿雅與主管Rachael一起趴在圍欄外觀察象群進食,S問到:“你覺得它會記得自己媽媽被殺害的事情嗎?”Rachael說:“它媽媽被殺害的時候,它就在旁邊。自從來到這里,每到夜里入睡,它都會尖叫。它們一定會記得那些可怕的事。”
幾天之后,小象們被找到,而同時被發(fā)現的,還有另外一具已被割去象牙的成年象尸體。
一切語言在生命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但如果能讓更多的人不再想要購買象牙制品,這段旅程就有了一份真實的意義。
第二期的嘉賓是春夏,當年出演《踏血尋梅》一炮而紅的她,卻選擇躲起來一年,想要調整好狀態(tài)再出發(fā)。她說,自己不要做努力的女藝人,因為可能心里也沒有那么多的渴求。這次為了想要拓寬自己的世界與經歷,而想要去試試追龍卷風。
在我看來,她的內心似乎住著一個老靈魂,26歲的的皮囊之下,擁有著太多與這個年紀不相稱的成熟與超脫。在第一天她們差點與龍卷風親密接觸之后,接下來的幾天卻都不太順利。有天快到傍晚,又沒有追到龍卷風,向導Martin說:“我不能為你們制造一個龍卷風,我只能帶你們去感受大自然。”春夏一人默默在車外看著夕陽,一語不發(fā)。后來采訪時才對導演說:“我們真的太著急了,多么想要一個結果,但是我們追求的目的根本就不純粹,根本就沒有享受事情本身?!薄澳阍浤敲唇咏莻€目標,但你就是碰不到它。我覺得生活中大部分時候還是那種,我快要追到了,然后發(fā)現我完全沒追到。你想要的和你擁有的之間,一直有很大差距?!?/p>
也許在外人看來,她是有些“怪”的,根本不與印象中的女明星一樣,甚至多數時間不似一個普通人。然而她又是真摯的、熱情的、外露的,不懼說出自己的想法、永遠追求自由。在體驗滑翔傘的等待時間,導演問她在想什么,她沒有任何遲疑的便說道:“我嗎?我在想我愛的人啊。我們難道不是應該把所有的時間空隙,都拿來想愛的人嗎?”聽到這番話的瞬間,我有點驚訝,又有些羞赧。你后來都變成自己心中理想的大人了嗎?而春夏,確實擁有著一個美好有趣的靈魂。
對于竇驍的印象,也許很多人還停留在《山楂樹之戀》,但這已經是他八年前的處女作了,而他本人,也已近而立之年。在演員之外,他的另一重身份是極限運動愛好者,在微博更新最多的不是自己的作品宣番,反而是各種爬山、射箭、劃船照片。十歲就去加拿大生活的他,更像是個陽光、開朗、有些沒心沒肺的CBC。
這次要去攀登的查亞峰,卻跟他之前攀爬的相對成熟的路線有些不同。首先,當地政府對于登山控制嚴格,周邊銅礦的經濟、政治利益盤綜復雜;其次,到達山下大本營需要乘直升機或者徒步一周才能到達,面臨極端天氣的挑戰(zhàn);再次,雖然海拔只有4884米,但卻極為陡峭,及近90°的垂直攀登,中間還有一段斷崖需要借助鋼索穿過。所以這么多年過去了,能夠成功登頂的人并不多。
果然,在他們一行到達酒店后,首先迎來就是長達六天的“修行”。雖是旱季,卻趕上罕見的雨天,整隊人馬被困在原地無法動彈。到后來幾日,阿雅的心態(tài)已經明顯發(fā)生了變化,身為發(fā)起人的她,開始擔心這期節(jié)目會不會直接廢掉,焦慮與愁容都寫在臉上。而竇驍卻顯得比較淡定:“天反正就是這么個天,天也不會因為你急它會改變?!薄拔覐膩聿黄诖坏┯辛似谕?,要么就是大喜,要么就是大悲。”“不要讓你的預期變成一個限定,來框住你。你是自由的?!?/p>
也許是竇式雞湯管用,老天終于放晴,直升機把他們送到了山腳下的大本營。但阿雅行前突然出現了嚴重高反,在嘗試攀爬之后,還是不得不放棄,原路返回營地。凌晨四五點的查亞峰,一片漆黑。而已經在路上的竇驍和領隊,頭燈串起了一個個移動的光點。
然而人生若是無憾,又該多無趣呢!“在山下的時候,我們都是往外看。登山的過程中非常艱苦,在這種艱苦之中,實際上你在一步步朝內走。站在山頂的時候,人的心是往里看的?!倍蚁嘈?,那一天,他們都往里看到了自己真實的內心。
看了第一期,被阿雅和小s的相處方式給吸引了。小s在一旁咋咋?;!⑺?、開玩笑,阿雅就笑著看著她,眼神里都是包容和寵溺,有時候也被帶動著一起互動,很甜。
其實阿雅和小s在國中就相識,那時候在以大小s為代表的“七仙女”組合里,阿雅排名最尾。后來工作了,阿雅依舊擔任丑角,小s也總是開她玩笑,變性梗、整容之類的,脫口就來,很多時候阿雅只是選擇尷尬地笑過,并沒有徹底翻臉。
一般來說,女生之間的友情都是平等的,你不高興,憑啥本小姐要讓著你?你屢次開我玩笑,讓我丟人,那我為啥還要倒貼和你玩兒?女孩子們的關系就是這么微妙,有時候一句話就能瞬間拉遠距離。這么一比,阿雅和小s的相處模式有點像戀人,一個鬧天鬧地,而另一個就歲月靜好地陪著。
能夠做到這樣,一部分是阿雅性格好、能包容,還有一點就是她知道小s開這些玩笑只是為了節(jié)目效果,并不是出于真心的想要傷害她。這也是為什么后來小s理解到阿雅不喜歡被開玩笑后,選擇當眾道歉。實里看,她們還是平等的,只不過兩人選擇的角色不一樣罷了。
最好的閨蜜情大致也就如此了,希望不管奇遇多少次人生,每個小s都能遇到阿雅。
大本營的第一天是晚上每個人都在與自己身體和精神做斗爭。孫斌作為著名登山家,登頂查亞峰已經6次了,而且還經歷了兩次生死關頭(被石器部落追殺、被反政府武裝槍擊)。單純從體力上講,這個山對他就像在香山散步,但是這次不同,他的肩膀上扛著我們每一個人登頂的需求。天氣的不穩(wěn)定、隊員體能的差異,還有一大攤自己的事情。就在來查亞峰的前夕,他以前合作的搭檔跟他翻臉鬧到走法律程序的地步,然后對方在網絡上各種撕逼,登山圈里的各種小丑也紛紛跳出來添油加醋,江湖無處不在人心照妖鏡也照不透。我跟他認識有七八年了,從我剛開始接觸登山他就是圈里的大神,后來機緣巧合一起登了幾次山。北大高材生、探險公司老板、山鷹社骨干,當然還有更多的光環(huán),接觸幾次后我卻看到的是單純的快樂和為了理想的堅持,所以我打定主意盡我所能力挺這個胖子!在查亞我沒有說破他眼前經歷的落寞,我只能默默的幫他多分擔。大本營我們只能看到他忙來忙去的身影,鏡頭里我們也只能拍到他那種永遠像小岳岳的笑臉,他那副寬厚的肩膀生來就是為了擔當。
孫少光,孫老師第一夜的高海拔露營加劇了平原的感冒癥狀,咳嗽的聲音一夜斷斷續(xù)續(xù)。少光在團隊了從年齡上算是大哥了,不茍言笑,總是正正經經的干活。自己不停的拍,安排我們不停的拍,然后不經意的凸顯老司機本色狂飆一個彩虹色冷笑話。我們幾人能敢懟少光的只有植樹,90后的小盆友,本來是導演助理,這次被生生的按上了錄音師的工作。植樹每天舉著長長的錄音挑桿跟在阿雅、豆豆旁邊,還經常被少光罵“哎哎,怎么了,這么年輕就不舉了......穿幫了,高點”。作為英倫高校修煉的年輕一代,植樹秉承了以牙還牙的優(yōu)良傳統,雖然沒有瓜吃,但我們其他人特別歡樂。植樹也有安靜的時候,就是每天深夜結束拍攝時他一張一張卡備份素材的時候。
攝像師劉乾軍跟少光合作了好多次了,兩人拍攝時走位風騷配合默契,少見有穿幫的時候。常年戶外拍攝,老劉在大本營幾乎是最健康的一個,沒啥高反的癥狀,在第一天徒步訓練跟拍的時候走起來呼呼帶風。
殷航,團隊里的二號女神,跟我一起合作拍攝豆豆是第二次了。人帥拍照更帥,我一般都叫她航哥。航哥一直是豆豆影視團隊的劇照師,可以說是跟著豆豆斬荊披棘,關鍵是從乞力馬扎羅到查亞峰,人家就沒高反過。
我這次正式拍攝高反了,我高反了,難以接受。躺在帳篷里輾轉難眠,反思著到底做了什么虧心是讓自己高反。后來想明白了,來前接近兩個月的突擊訓練,增肌明顯導致耗氧量增加,所以高反了,嗯跟那些虧心事無關。
說時遲那時快,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所以到達大本營的第二天我們要進行徒步適應,巖壁操作演練。在孫斌給大家準備裝備的空檔,我菊花一緊深吸一口氣沖上山去提前架好一條40米的訓練線路。高山拍攝最要命的是氧氣不夠,在上升后我必須馬上停下來趕緊調整呼吸,這樣才能拍攝時攝像機不受呼吸影響而不穩(wěn)定。就這樣折騰了一天,晚上我的高反加劇,帳篷里默默服下芬必得一發(fā)。
大本營帳篷里我們的計劃一直在追劇不靠譜的天氣預報,接下來的每一天都有雨,最有希望完成攀登的計劃是在第二天一早凌晨4點出發(fā),然后在大雨來到之前下撤。
沖頂前夜大家都輾轉反側,難以入睡。阿雅的高反越來越嚴重,隔著幾個帳篷都能聽到她痛苦的嘔吐聲音,沒上過高海拔經歷高反的人永遠體會不到這種無力感。一方面是頭疼欲裂根本無法休息,一方面是消化系統功能減弱,無法正常飲食就不能攝取能力,惡性循環(huán)加劇身體反應,這時候談毅力談人生都是扯淡。豆豆經過了一天很好的適應了海拔,反過來關心我們每個人,詢問阿雅的身體情況,跟孫斌商量給阿雅做什么吃的。
極限的環(huán)境就像無限放大的平行世界,在這里每個人的個性無限放大,簡單的生活讓每個人最真的一面自然流露,情感在這里流淌我們就像是一個生命體,每一個部分都在支持著另外的一部分,所謂“山不欺人”。
凌晨4點,大風吹打的帳篷,氣溫很低空氣濕度很大,所以征兆都是預示著TOUGH的一天。阿雅掙扎著起來,她在跟自己斗爭。一個強大的自尊和執(zhí)著在跟高反做斗爭,她本來可以不上來在山下待著等著隔日的航班飛回到臺灣去做接下來的工作,沒人會責怪她。她選擇跟我們一起上山,一起訓練,她想去攀登這座山即使她有輕微的恐高癥,她想去更我們一起擊掌慶祝即使她胳膊仟弱。
出發(fā)前只睡了4個小時的我,胃里翻江倒海,不的不去到旁邊把胃吐空,然后再默默的服下一發(fā)芬必得。這個時候只能拼盡全力了,整個團隊只有我和少光上山跟拍視頻,殷航負責平面部分的拍攝。少光在大營本的這兩天咳嗦一天比一天加劇,昨晚我甚至懷疑他把肺咳出來了。
無論如何我們出發(fā)了,豆豆、阿雅、孫斌、少光、殷航、我,還有三個向導。天空尚未透出光亮,我們依靠頭燈的光芒沿著碎石路,一步步爬升。離開大本營15分鐘后,阿雅的身體到了極限,我們不能強烈表達我們的想法,所以的決定必須阿雅自己來做,繼續(xù)向上那么我們就拼盡全力保護她,如果下撤我們會在頂峰一起分享喜悅。最終阿雅決定留下來不登了,我們其他人繼續(xù)攀登,然后我們答應給她帶一塊頂峰的巖石回來。
視頻里無數人好奇的人攝影師是怎么拍的,這里我想說你們看到的是一次奇遇,它的背后是無數經驗的積累,少光無數次戶外跟隨拍攝、無數次否定之前的構圖方式、無數次嘗試新的拍攝方法。對于我,你們也看不到來前我汗流浹背的訓練,為了快速上升我可以負重80斤做5個引體向上。拍節(jié)目之前趙琦導演特地找我聊了半天,溝通拍攝的理念,真實不夸張、貼近不干預。所有在拍攝的時候我基本上都是在豆豆和孫斌的前方快速上升到一個拍攝機位,幾個深呼吸之后就調整放慢呼吸,讓鏡頭自然的跟隨他們。山上的路繩是當地探險公司提前布置好的,不止我們用,其他來攀登的人都用這條繩索。查亞峰是一個石灰?guī)r巖體,受水的侵蝕而落實嚴重,拉繩子的時候經常會把上面的石頭帶下來。所以我在前面的時候,一些路段我選擇無保護攀登,這樣就能保證不帶下石頭砸到豆豆和孫斌,當然做這些事情的基礎是我18年的攀巖經驗。有拍攝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個技術性問題,那就是如果沒有地平線的參考,我們就會對與地面有平面關系方向沒有了判斷。所以有一些攝影師故意把鏡頭歪一下,讓拍攝的地方顯的更陡(圖示)。這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是“奇遇”不是奇跡。
少光緊緊的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路不停的咳嗽,停下來時候我甚至都聽到他呼吸道的沙沙聲?!皉ocker,前面的平臺要準備航拍了,鏡頭要凸顯人和山的關系”。YES SIR!我愉快的回答著,跟一群理想主義者一起工作的快感遠遠超過的高反對身體的影響。
天氣預報如期帶了雨水,剛開始是水霧,后來就是小雨,在上后來就是大雨。不過我們在大雨還沒到的時候在頂峰跟大本營的人分享了喜悅,然后迅速下撤,航拍完我收起飛機,孫斌和豆豆已經下撤了100米,我在旁邊默默的挑了一塊手掌大的手頭放進背包里,這是承諾。
該說的故事就這些了,我知道《奇遇人生》的故事還將繼續(xù)。
朋友圈刷到小S鐵粉推薦這個節(jié)目,隨手點開瞄一眼的那個瞬間就讓我這枚80后想起了小時候最愛看的每周都在蹲守的《正大綜藝》。形式上當然完全不同,同時也有別于其他一些娛樂節(jié)目看著做游戲答題完成任務的嘉賓們跟著一起著急、焦慮。那種洋溢著愛與自然的、平緩的氣息,和充滿神秘感的氣氛,對于整天坐在格子間里的我來說,既令人懷念又心生浪漫,既覺得安心又倍感新鮮。
第一期陪小S去非洲看象,她給我的感覺真的和以前很不一樣,整個內核變得柔軟而清脆易碎。不再是那個被大S控訴五妹娘(她們的狗狗)去世的時候一滴眼淚都沒掉的死小孩(笑)。也可能是我之前不夠了解她,但還是想說生活真的可以讓人的外殼看上去愈發(fā)勇敢堅強,內心脆弱的地方卻越來越禁不起刺激,好像牙根處的敏感神經。不小心碰到就是一陣難以控制的鉆心的難受。
告別小S,昨晚看了第二期——追逐龍卷風的人??吹健褒埦盹L”這個詞,唉,年紀大了就是很喜歡追溯過去。第一次知道龍卷風是在《綠野仙蹤》這個故事里,是一場龍卷風把桃樂絲帶去OZ國,遇到了那么多可愛的伙伴,啟動了后面那么神奇的冒險旅程。最后也是龍卷風帶桃樂絲回家。
所以她們要去追尋龍卷風這個舉動好像拈起一小塊童年的希冀,雖然對于現在的時刻保持“成人式清醒”的自己來說已經很明白所謂追風,恐怕無非也就是一通分析氣象信息然后大家吵吵嚷嚷的拍照錄像最后ok任務完成就地解散而已,為什么還是想看下去,為什么沒干脆關了視頻去搜索下關鍵詞“龍卷風”去看刷出來的一堆資源。大概是因為我對春夏這個女孩有點感興趣。想去了解她。
知道春夏是因為她拿到金像獎最佳女主的時候有豆瓣友鄰在廣播說新晉影后是我們大豆瓣出身,點進鏈接發(fā)現這個女孩。。好像沒有那么漂亮,好像身材沒有那么高挑纖細,好像有點普通。唯獨她未加修飾的眼睛,亮,那種光芒中即使鈍感的我也能感受到純真,慌張,和渴望。娛樂圈少女千千萬,形形色色的善睞明眸里面,還是這種沒有刻意討好,沒有故意裝出來的深沉或不屑,天然去雕飾的靈動吸引人。總忍不住去猜測她看到的世界是不是和我看到的不一樣。
節(jié)目中春夏全程幾乎無所謂“造型”,不施粉黛,頭發(fā)也是隨意的披散或者綁個簡單的馬尾,T恤牛仔褲防風外套,大咧開嘴巴放肆的笑容,毫無模式感和營業(yè)感,甚至有點像我在念書時身邊某個整天埋頭在研究室書堆里的同學。
她談了自己的本名,談了自己的一些經歷和對現在工作的態(tài)度,談到了自己的婚姻觀。她說家里的女性,所有的女性,都離過婚。所以她自己對于婚姻其實是充滿憂慮,因為無法從自己的長輩身上看到婚姻幸福的影子和家庭生活幸福的影子。相比起對婚姻的期待,自己好像只想去拍十套婚紗照。想要從婚姻生活中獲得幸福和愉悅,又害怕自己沒能力維持。因為自己沒有學過如何去維持。
前面也說過我自己是一個鈍感的集合體,看到這不禁感慨敏感纖細的人在事情發(fā)生之前真的會想好多啊。
日語里有兩句俗話叫「案ずるより産むが易し」(生小孩之前這個那個擔心一堆而實際上基本上都不太會有什么大問題)和「習うより慣れろ」(有很多事情與其等著別人把經驗和知識傳授給你,不如自己在親身體驗中慢慢去習慣它)
我自己就一直是這樣,事情還沒有發(fā)生,與其焦慮不安、畏縮、擔心,不如總之先放手去做。即使遇到挫折也未必都是壞事。即使中途放棄了,最終失敗了,我始終相信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心夠大,任何事兒都不算事兒。不過下面的觀點春夏說得很對,要在事先盡可能的豐富自己,做好準備。在“我”這個大大的世界里面,為對方多準備一些令他驚艷的東西。這樣感情才比較能夠持久。這種自我完善是自己未能做到的,要好好反省。
除了婚姻觀,追風的過程中遇到的一段似乎成功已經近在咫尺但是卻又在一瞬間離他們遠去的小插曲也讓春夏說出了如下的感受。能看出這個女孩子她好像,并不會那么浮躁。浮躁真的太可怕了。從娛樂圈到我們整個社會,現在就是一個很著急的狀態(tài)。想要的多,卻不愿付出太多,對于過程也經常不耐煩。然而這樣“等不及”的人生又談何獲得腳踏實地的真實幸福呢。
后來這位馬丁大叔對春夏說:
相信春夏肯定也已經領悟到其中的意義。馬丁大叔送給她那塊粉色花崗巖的時候她皺起了鼻子,我都忍不住鼻子一酸,人人都說女孩子要一直一直勇敢堅強,然而現實中又有幾個女孩子能真正做到(比如文首提到的小S,你覺得她做到了嗎?)。就。。。真心希望春夏能夠做到吧。她這么美好,盡量的,別讓自己的豐富的情感成為自己的障礙。
節(jié)目接近尾聲時果然她們還是成功追到龍卷風了。但是在這一刻我甚至覺得這一程到最后也沒有追到龍卷風其實也挺好。有沒有追到好像一點都不重要了。
謝謝阿雅,謝謝春夏,謝謝安利我這個節(jié)目的朋友。因為你們我又度過了內心豐盈潤澤的一個晚上。
ps.無比期待范曉萱的出場(笑)。
因為春夏所以看了第二期 像是流水一樣 很平淡也很流暢自然 雖然這期很難找到素材 但也能感受到制作團隊的用心 一定會有人說不喜歡春夏,但她就是這樣,脆弱而堅強著。她是粉色的花崗巖石,她是沒有那么柔軟的春夏。
吃飯時隨便看的,完全沒想到這么好,像只是個人剪輯的非洲紀錄片,阿雅和小s在里面的狀態(tài)相當放松又舒服,看完獲得了內心的平靜。想認識瑞秋也想去大象孤兒院。
偶爾看到了好的節(jié)目……報了仇似的痛快。
春夏太可愛啦why not? you're young, you could be anything you want to be.太會鼓勵人了吧 非常好看 我找回了看旅游衛(wèi)視的感覺
非常感動。想起多年來對阿雅和S的印象都是S常常在康熙嘲笑阿雅是男的,印象中這對好友只要同臺出現,從來就不缺什么笑料。不料多年后的今天她們一起出現在一個綜藝節(jié)目卻完全沒有在搞笑,收起了年少時的活潑和直爽,卻多了一份沉穩(wěn)和真情流露。很難得的一檔綜藝,能沉得住氣,去探尋生命,情感。最后,愿每個生命都被溫柔以待。
有點想吹爆竇驍這期,迄今四期以來最愛,滿足了我的一切需求,看得過癮!未知、冒險、刺激、超出負荷、遺憾、本以為登頂即勝利沒想到下山也是危險重重。且完全被竇驍圈粉!這一期的過癮,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有語言溝通的順暢,以及竇驍不同于之前兩位嘉賓的是,他是真的平時在做這件事情的人而非一個初次體驗者的身份。
喜歡鏡頭,美又有溫度。
趙琦導演是真的厲害,我才知道前四期的正確解讀是要連在一起看,從開始的幼象代表新生,第二期春夏代表懵懂的青春,這一期竇驍代表向上奮斗的青壯年、阿雅代表面臨抉擇、稍感疲憊的中年,再到下一期毛不易體驗臨終關懷所代表的遲暮之期,這妥妥就是一個時間軸?。?/p>
10年前徐熙娣說 她絕對不出臺灣 就想在家呆著 看到大慫逼變得這么勇敢 鼓起勇氣去改變世界 真好啊
5星只給小S和她的姐妹淘。我愛小S,她是我的永遠的人生燈塔。擺脫內地綜藝不要再讓小S和那些惡心做作鬼一起拍節(jié)目了,就讓她永遠和姐妹淘在一起不行嗎?。。?/p>
太寡淡了,拍攝的內容和談話的感悟其實有點脫節(jié),有點強行深度的感覺
訝異每期嘉賓的選角導演太對我口味了。如果說小S、范曉萱、宋佳這些我喜歡的女明星是讓我看到她們深入的另一面,那春夏、樸樹、毛不易這些對人生懷有陰翳和厭離之心的藝人的出現,更是讓我覺得遇見同類與找到同溫層。
吹捧過高,形式大于內容,“設計感”過于強烈,為了“遇見”而“遇見”,毫無人文之美。你們真不覺得整個過程都很無聊嗎?
這才是真正的高水準,高規(guī)格,良心制作的綜藝節(jié)目!不愧是趙琦親自掛帥的節(jié)目內容,沒有腳本純靠外界環(huán)境擠壓藝人釋放真實情感!不愧是孫少光擔當攝影指導,每一幀畫面構圖都美到炸裂!整整50幾分鐘,每一秒都在說著兩個字“牛逼”!
終于有了一個正常的國產綜藝節(jié)目了。以及小S才是保存了少女感的女明星好不好????!我S真美,私心打5星。
真的不要太棒了!尤其是第一集讓小s來開篇,用大象做立意!
安靜地呈現,有萬鈞之力。
難得看到這么安安靜靜說事的綜藝,沒有花字特效和尷尬的鬼畜
如紀錄片一般的綜藝,追問的是人與自然到底該如何相處這種終極哲學話題…立意很高,在喧囂的世界里敢做這么不討好的綜藝,為騰訊點贊??
首播集關于保護大象??吹酱笙??被獵殺,鼻子被拋在一邊,沖擊力真的很大。希望綜藝少點娛樂化,多點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