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個國家的誕生》——格里菲斯,帶著上帝笑容的撒旦
[曾經是影視欣賞課作業(yè)]
格里菲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導演,一個深刻影響電影藝術發(fā)展卻同時伴隨著異議聲的導演。
本部影片不僅在當時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力,同時也影響了后來電影藝術的發(fā)展。格里菲斯在本片中使用了同時異空的平行蒙太奇敘述了美國內戰(zhàn)時的深交至深的兩個家庭,這兩個家庭一南一北,一邊是北方資本家,一邊是南方種植園主,在政見上是完全處于對立立場上的。
南北家庭的情節(jié)分列表現(xiàn),并逐步發(fā)展,最后兩條支線匯聚成在一起,這在今天看起來并沒有什么過人之處,甚至在制作粗糙的電視劇當中我們也能夠看到這樣的表現(xiàn)手法,但是在1915年可謂是是一種首開先河的創(chuàng)舉。如果沒有記錯的話,當時同樣有一部叫做《千王之王》(King of Kings)的影片,盡管此片同樣不俗,但是對電影藝術發(fā)展進程的影響力上,遠不如本片。
關于平行蒙太奇在本片中運用最出色的無疑就是兩個戰(zhàn)爭場面了,分別是“一分鐘救援”與“3K黨營救”,這兩個片段中,格里菲斯采用交替切畫的手法來展現(xiàn)雙方的情況,這無疑讓影片增加了許多緊張感,這是當時常見的敘事蒙太奇所無法比擬的,就算在今天,很多影視作品也一直在采用格里菲斯的手法,可見格里菲斯所給后人帶來了多珍貴的藝術“寶藏”。
同時,我注意到本片中格里菲斯采取了一種很特殊的手法,某些片斷的鏡頭采取膠片未暴光區(qū)域組成圓來突出焦點的現(xiàn)象,例如在一個大全景中,他會慢慢的將膠片暴光區(qū)域縮小,最后只剩下一個小小的暴光區(qū)域圓,而那個區(qū)域圓則是格里菲斯所希望讓大家注意到的地方。我猜想這是最早代替調焦的手法,而如今我們已經基本看不到這樣的畫面了,完全可以通過調焦來突出某人或某物,可見他在當時能夠運用這種方式來表現(xiàn),說明了他的藝術天賦。
讓我們暫時撇開格里菲斯,讓我們來看看德國的女紀錄片瑞芬斯塔爾,她的影響力盡管可能并沒有前者或者其他大導來得深刻,但是她所拍攝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卻在電影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但是有一點是必須說的,她的作品卻帶著強烈的納粹意識形態(tài),這使得她一直被外界所批評。
聚焦到格里菲斯,在看本片時,我一直很不舒服,因為我發(fā)現(xiàn)格里菲斯不斷的在丑化著黑人種族,黑人在影片中大部分時刻被描述成可惡并且毫無人性的低劣人種,他們耍心計,燒殺搶掠,無惡不做,同時大家稍微細心就可以看到影片的字幕卡中多次出現(xiàn)了“nigger”——黑鬼,這個極端貶低黑人的字眼。在影片后半部分,甚至出現(xiàn)了3K黨,格里菲斯將他們描繪成一群正義的騎士,虔誠的教徒,并且代表著正義的審判,同時還美化了3K黨的創(chuàng)建主旨。任何稍微了解3K黨的人一定會知道他們都是一些極端激進的種族主義分子,他們的手段及其殘忍,并且受到大多數白人的反對。而格里菲斯在本片中展現(xiàn)的這種意識形態(tài)無疑就是表明了自己大沙文主義的傾向,這種極端種族主義思想充斥著全片,并且對當時美國的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藝術大師是能夠在理性與感性中找到一個完美支點的人,而格里菲斯這樣的做法和瑞芬斯塔瑞爾幾乎無二樣,盡管在藝術上他們的杰出成就讓人佩服,可是在意識形態(tài)上卻無法讓后人認同。格里菲斯在我眼里會是一位杰出的藝術家,而永遠不能成為一位藝術大師。
格里菲斯他不是藝術的上帝,他只是帶著上帝笑容的撒旦。
2 ) 一個國家的誕生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個國家的誕生》(英語:The Birth of a Nation),又名《同族人》(The Clansman),是美國電影史上最有影響力、也最具爭議性的電影之一,也因為電影播放時間長達三小時,成為有史以來,世上首部具有真正意義的商業(yè)電影影片。 此片由戴維?沃克?格里菲思執(zhí)導,情節(jié)設定在南北戰(zhàn)爭期間及戰(zhàn)后,于1915年2月8日首映。由于拍攝手法的創(chuàng)新,以及因為對白人優(yōu)越主義的提倡,以及對三K黨的美化所引起的爭議性,使得此片在電影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兑粋€國家的誕生》的劇本是改編自湯瑪士?狄克森(Thomas Dixon)將三K黨描寫成英雄的小說和舞臺劇《同族人》。
此片最初是以一個中場休息分為前后兩部份的。故事的前半段描述內戰(zhàn)前的美國,從兩個家族的并排對照切入:北方的史東曼家族(Stonemans)包括主張廢奴的眾議員奧斯汀?史東曼(原型是重建時期眾議員泰迪爾斯?史蒂文斯(Thaddeus Stevens)),他的兩個兒子以及女兒愛茜(Elsie),而南方的卡梅隆家族(Camerons)則有兩個女兒(瑪格麗特(Margaret)和芙蘿拉(Flora))和三個兒子(最有名的是班(Ben))。 史東曼家的男孩們到南卡羅萊納的卡梅隆莊園去拜訪卡梅隆一家,那兒是老南方(Old South)的頂點,也是老南方所代表的一切最繁華的時代。史東曼的大兒子和瑪格麗特?卡梅隆墜入情網,班?卡梅隆也望著愛茜?史東曼的畫像如癡如醉。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時,這兩家的每一個男孩各自加入了己方的軍隊。一支由白人軍官帶領的黑人民兵洗劫了卡梅隆莊園,并且企圖強暴卡 梅隆家的每一個女眷,但邦聯(lián)軍隊擊潰這些民兵,拯救了她們。同時,史東曼最小的兒子和卡梅隆家的兩個男孩都戰(zhàn)死沙場;班?卡梅隆也在一場英勇的戰(zhàn)斗中負 傷,這一戰(zhàn)使他贏得了“小上?!保╰he Little Colonel)的綽號,這也成為了在之后的情節(jié)中影片對他的稱呼。小上校被送進一所北軍的醫(yī)院,在那兒和擔任護士的愛茜重逢。戰(zhàn)爭結束,亞伯拉罕?林肯在福特戲院(Ford's Theater)遭到暗殺,則使奧斯汀?史東曼及其他激進派眾議員得以透過重建“懲罰”南方的脫離聯(lián)邦。 后半段則開始敘述重建時期。史東曼和他的黑白混血門徒塞拉斯?林奇(Silas Lynch)來到南卡羅萊納,親自實行他們透過選舉作票(election fraud)加強南方黑人力量的計劃。同時,班受到白人小孩裝鬼嚇跑黑人小孩的啟發(fā),想出了一個試圖扭轉南方白人明顯失勢狀態(tài)的計劃,那就是組織三K黨,盡管他成為三K黨一員的事實激怒了愛茜。 隨后,一個性格兇殘,圖謀占有白種女人的前奴隸格斯(Gus)粗野地向芙蘿拉求婚。她逃進森林,格斯緊追不舍;最后,在斷崖邊上無路可逃的芙蘿拉跳崖自盡,以免自己遭到強暴。三K黨的反應則是追捕格斯,將他私刑處死,并把他的尸體放在副州長塞拉斯?林奇的門前。林奇隨即展開報復,下令取締三K黨,卡梅隆一家逃過黑人民兵的追捕,躲進兩名前聯(lián)邦士兵所住的一間小屋;根據字幕,兩人同意幫助他們過去的南方敵人捍衛(wèi)他們的“雅利安人的天賦權利”(Aryan birthright)。 這時,在奧斯汀?史東曼離開之后,林奇試圖逼迫愛茜嫁給他。喬裝打扮的三K黨人發(fā)現(xiàn)了她的處境,趕緊到別處求救兵。此時勢力達到極盛的三K黨騎著馬 回來解救她,并且把握機會將所有黑人逐出他們的住所。而在此同時,林奇的民兵開始圍攻卡梅隆一家藏身的小屋,但三K黨人又一次及時拯救他們。大獲全勝的三 K黨人上街游行慶祝,鏡頭隨即跳到下一次大選,三K黨成功地將所有黑人剝奪公民權。電影的結局是雙重大團圓,菲爾?史東曼和瑪格麗特?卡梅隆,以及班?卡梅隆和愛茜?史東曼兩對佳偶終成眷屬。最后一幕顯示,遭受神話般的戰(zhàn)神壓迫的大眾,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在耶穌基督的圣像下重獲平靜;最后一行字幕更是極盡華麗地呼吁:“我們難道不敢夢想一個不再由殘忍戰(zhàn)神統(tǒng)治的黃金時代,取而代之的是和平之城(City of Peace)里安坐于友愛殿堂(Hall of Brotherly Love)的仁慈君王?!?br>
全片是以湯瑪士?狄克森的兩部小說《同族人》和《美洲豹的斑點》為藍本。二月在洛杉磯克魯恩會堂(Clune's Auditorium)首映的片名仍是同族人,但由于作者湯瑪士?W?狄克森的建議,三周后(3月3日)在紐約時代廣場的自由劇院(Liberty Theater)正式舉行東岸首映時,片名也隨之更改。 片名自“同族人”改為“一個國家的誕生”,反映了格里菲斯的信念:在南北戰(zhàn)爭前,美國只是一個由彼此敵對的各州所組成的松散聯(lián)合體,北方戰(zhàn)勝了南方分離的各州,則最終將聯(lián)邦各州結合于同一個國家權威之下。然而,三K黨即使到了今日也以保衛(wèi)“白人女性”的“隱形帝國”和“隱形國家”自命,因此也有些人將片名解釋為“一個隱形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the Invisible Nation)。
政治意識形態(tài) 《美國人民史》被引述于“一個國家的誕生”
此片由于對歷史的詮釋角度而倍受爭議。休士頓大學電影史學者史蒂芬?敏茲(Steven Mintz)將此片傳達的訊息概述如下:重建是一場大災難,黑人永遠不可能平等整合于白人社會之中,三K黨的暴力行為則被合理化為重建正直政府的行動。此片將內戰(zhàn)后的南方描繪成因為南方的敵人(廢奴主義者、黑白混血兒、和來自北方的提包共和黨政客)操縱黑人對抗南方白人而岌岌可危,并暗示三K黨是重建秩序的一方。這也是當時美國白人歷史學者幾乎一面倒的看法,其中以唐寧學派最具代表性,但它也受到W?E?B?杜波瓦(W.E.B. Dubois)及同時其他黑人歷史學者的強烈批判,而唐寧學派對這些人完全不予理會。某些學者甚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還堅持這個觀點,例如E?梅頓?寇特(E. Merton Coulter)的《重建下的南方》(The South Under Reconstruction,1947年);直到1950和60年代的民權運動,才能讓新一代史家(如艾瑞克?方納(Eric Foner))重新思考重建時期,對那個時代產生不同的看法。 此片的許多內容在今天的觀眾看來,似乎都是駭人聽聞的種族主義:片中的黑人色瞇瞇地尾隨著白種女人,黑人議員則在議事進行中大啖雞肉,還把鞋子脫掉。盡管此片用了幾位黑人演員飾演次要角色,但絕大多數的黑人或混血兒角色,都是由黑臉扮裝(blackface)的白人演員飾演。這是好萊塢當時的流行風尚,因為任何一個和白人女演員近距離接觸的角色,都必須要由白人男性飾演。(例如,卡梅隆家的女仆不僅是白人,而且明顯是男性。) 其中一段插卡字幕(intertitle)宣稱,接下來的場景來自于一幀州議會的真實照片;但這段字幕事實上被安插在一個空無一人的法庭場景,而后 隨場景淡出,開始上演黑人的嘩眾取寵鬧劇。這被認為是格里菲斯的掩飾手法;他實際上是以空無一人的法院照片作為場景來源,但卻以字幕的說法誤導觀眾。 回應 盡管此片獲利豐厚,也獲得一些白人影評及廣大白人影迷的喜愛,卻也從上映開始就遭受黑人的強烈抗議。電影在各地的首映廣受新近成立的全國有色人種促進協(xié)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 NAACP)抗議。格里菲斯說,嚴厲的批判令他感到意外。 《一個國家的誕生》所表述的政見,使它一上映就引發(fā)對立。波士頓、費城及其他大城市都發(fā)生暴動,而芝加哥、俄亥俄州、丹佛、匹茲堡、圣路易、堪薩斯城和明尼阿波利斯則禁止此片上映。據傳,這部電影創(chuàng)造了一個鼓勵白人幫派攻擊黑人的氛圍。在印地安納州的拉法葉(Lafayette, Indiana),一名白人在看完此片之后殺害了一個黑人青少年。 原著劇本《同族人》的作者湯瑪士?狄克森曾是威爾遜總統(tǒng)的同班同學。狄克森在白宮為總統(tǒng)、部會首長和他們的家人安排了一次放映。據報導,威爾遜對電影的評語是“宛如以閃電刻劃歷史。我唯一的遺憾是,這一切竟是如此真實?!眮喩?林克(Arthur Link)在《威爾遜:新自由》(Wilson: The New Freedom)一書中則引用威爾遜機要秘書約瑟夫?塔默提(Joseph Tumulty)的證言,否認威爾遜說過這些話,并宣稱“總統(tǒng)在放映之前對這部劇本的性質一無所知,并且從未對它表示贊許”。這個在報章雜志上一再重復出現(xiàn)的錯誤引述,顯然出自狄克森本人,他為了宣傳這部電影幾乎不擇手段,甚至以“聯(lián)邦政府認可”的名目進行推銷。然而,在此片引發(fā)的爭議擴大之后,威爾遜卻在私人通信中表示不贊成這一“不幸的產品”。 幾位獨立的黑人制作者則發(fā)表了埃米特?史考特(Emmett J. Scott)導演的《一個種族的誕生》(The Birth of a Race,1919年),以回應《一個國家的誕生》。這部描繪黑人正面形象的影片慘遭白人影評痛批,但黑人影評,以及前往種族隔離戲院觀賞的影迷們卻贊不絕口。身兼導演、制片人和作家三者的奧斯卡?米修(Oscar Michaeux)也以《在我們的家門里》(Within Our Gates,1919年)回應《一個國家的誕生》,并以一個好色的白人侵犯黑人女性的情節(jié),逆轉了格里菲斯片中的一個關鍵場景。 《一個國家的誕生》也和三K黨的復活密不可分,它在長期銷聲匿跡之后,于此片上映的同一年重振旗鼓;它還影響北方對于南方輿論的轉變。即使已經過了半世紀,親邦聯(lián)的理想主義仍在南方流傳,并對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一造成阻礙。直到1970年代,三K黨仍將此片用作招募新兵的工具。 即使在上映將近一世紀之后,此片仍然充滿爭議性。2000年2月22日,《洛杉磯時報》編輯克勞蒂亞?考克爾(Claudia Kolker)在一篇名為〈歷史學家正視國家血腥過往時的痛苦呈現(xiàn)〉的報導中寫道: 一戰(zhàn)結束既帶來了經濟危機,也引發(fā)了一場影響遍及少數族群和工會團體的恐共熱潮。就在三年之前,死去多時的三K黨則在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幫助下借尸還魂。
3 ) 《一個國家的誕生》:戰(zhàn)爭下的黑白人生
原文地址:
http://www.qh505.com/blog/post/2380.html南方與北方,黑人與白人,愛情與仇恨,以及禁錮與自由,陰暗與光明,當1915年的影像以“革命的詩意”和自由的思想對準50年前的那場戰(zhàn)爭的時候,這樣的對立似乎在一個國家“隱形”的誕生中消弭了,甚至連“自由,統(tǒng)一,不可分離,現(xiàn)在直到永遠”的期望已經完全跨越了種族、政治和愛情,在戴維·沃克·格里菲斯構筑的烏托邦里呈現(xiàn)出和平、友愛和真誠的終極意義。但是,那受苦民族看到的希望并非在這終極意義的表達中畫上了句號,到底什么是戰(zhàn)爭中的正義?什么是民族的自由?或者什么是真正的“國家”?一個國家的誕生,其實也是一個愛情的誕生,當海邊甜蜜的愛人相擁在一起,他們看著遠方,那一段經過戰(zhàn)爭和重建的迷失,重新獲得愛情是不是就是那個在和平之城里的仁愛君主?
仁愛是女孩從小學習的禮儀,是一封信里熱情的措辭,是南北兩個家庭的友善來往,也是那藏在本·喀麥隆身上的女孩愛麗絲的相片,還有那一只無憂無慮被寵愛的貓,這些生活的細節(jié)構筑的是非戰(zhàn)爭的場面,不管是斯塔曼家族的大兒子和喀麥隆家族的瑪格麗特,還是本·喀麥隆和愛麗絲·斯塔曼,他們之間的愛情,都繪制出了和家族地理、家族身份和政治抱負無關的友愛世界,他們嬉戲,玩樂,盡情享受那種戰(zhàn)前的自由與和平。但是這過于理想化的生活場景必將在一場“不斷聚集”的風暴面前被無情摧毀,所謂分離,并非是南北地理意義上的分割,而是兩個家族在不同政治立場上的卷入,“唯一的夢想是再次相遇”,兩個家族被南方和北方這一場戰(zhàn)爭無情隔絕,留下的只是某種對仁愛的向往。
戰(zhàn)爭在慢慢發(fā)酵,戰(zhàn)爭在不停地醞釀,那個黎明的征戰(zhàn)成為兩個家族走向隔離的開始,林肯簽署的宣言,第一次號召把國家意志凌駕于獨立州之上,加入志愿者就是加入了軍隊,就是走入了戰(zhàn)場,兩個家族的男孩各自加入了自己的軍隊,他們在戰(zhàn)爭面前成為了敵人。而在南方,“他們的州旗上體現(xiàn)了南方精神”,而對于南方精神的解釋是:“勝利或者死亡,我們必須為正義而戰(zhàn)斗?!焙螢檎x?在公牛戰(zhàn)爭后,聯(lián)邦政府的旗幟受到了洗禮,但是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所謂的精神,所謂的洗禮,意味著戰(zhàn)爭的無情和生命的脆弱??溌〖易宓哪赣H為三個兒子舉行出征儀式,和軍隊的出征儀式不一樣,母親給了孩子們心愛的禮物,這是愛的儀式,但是無情的戰(zhàn)爭對于戰(zhàn)場中的人來說,能收到一封妹妹的來信比什么都重要:“我非常想見你,我已經長大,變成了一個大姑娘?!蹦荎isses的復數是無數吻的總和,是一種親情的凝結,是對于戰(zhàn)爭的另一種譴責。這時距離出征已經兩年,生命還在,但是戰(zhàn)爭上無時無刻發(fā)生的死亡事件仍然將這樣的愛置于一個危險的境地。
“戰(zhàn)爭體現(xiàn)了它艱苦、憤懣和犧牲的一面。”其實這里沒有正義,只有戰(zhàn)爭本身。而戰(zhàn)爭的關鍵詞只有一個:死亡。爆炸、炮火、煙霧,遮擋了一切,摧毀了一切,一邊上演著宏大的戰(zhàn)爭場面,一邊卻是個體的痛苦和無奈,在平行蒙太奇的交織中,讓人體會到的是戰(zhàn)爭的無情和慘烈??溌〖易宓膸讉€兒子死了,唯有本·喀麥隆還在戰(zhàn)爭上奮勇殺敵,這個被稱為“小將軍”的士兵在一系列命令中沖鋒陷陣,而他最后一次戰(zhàn)役的對手就是菲利普·斯塔曼,曾經兩個家族的友愛在戰(zhàn)爭面前成為了仇恨,甚至仇恨也只是戰(zhàn)爭工具論的一個符號,占領了戰(zhàn)壕,卻只有一小部分幸存下來,這才是戰(zhàn)爭中最無情的一面 所謂勝利,其實也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死亡,它會瞬間降臨,奪走人的全部希望。對戰(zhàn)爭最反叛的或者是“小將軍”對一名倒下來的聯(lián)邦軍隊士兵的人性關懷,他給奄奄一息的士兵喝水,而對面的聯(lián)邦軍隊士兵竟然為這“義舉”而歡呼,人性超越了戰(zhàn)爭,這或者可以看到格里菲斯對于國家烏托邦構筑的努力,在激烈甚至慘烈的戰(zhàn)場,“小將軍”用自己的愛換回對方的尊敬,而當“小將軍”以自己的身體將戰(zhàn)旗插上對方的炮口而倒下時,到底是勝利還是失敗?或者說他被俘而送進醫(yī)院卻被又被打死,是不是又是一種烏托邦神話。
而神話似乎一直在演繹,在戰(zhàn)地醫(yī)院,小將軍竟然遇到了自己胸口一直藏著的那張相片的女主角——愛麗絲·斯塔曼。這是愛情的真正萌芽,連個人面對面,羞澀、滿心微笑,或者局促不安,都是對于這兩個人愛情的最浪漫表達,“雖然我們沒有見過面,但是你在我身邊很久了。”無形之愛,甚至超越了肉體,而成為精神的一種寄托。而當他們直面現(xiàn)實的時候,這里仍是沒有結束的戰(zhàn)爭,仍是“小將軍”面臨被絞死的命運。那么除了超越戰(zhàn)爭的愛情,能給人一點心靈愉快的慰藉,還有什么可以改變命運?
那就是寬恕,“小將軍”的媽媽和愛麗絲一起到司令部,請求林肯赦免。而偉大領袖林肯果然簽署了赦免令,小將軍得以在戰(zhàn)爭中幸存下來。在國家意志下,獨立州的自由結束,在一場投降的“格蘭特協(xié)議”面前,似乎戰(zhàn)爭已經結束,似乎那種“自由、統(tǒng)一、不可分離,現(xiàn)在直到永遠”的政治宏圖已經實現(xiàn),但是這僅僅是一場戰(zhàn)爭的勝利,或者說只是國家意志的勝利,是南方精神的勝利,是有限的正義的勝利,但是對于這個被戰(zhàn)爭弄得千瘡百孔的國家來說,它無可回避的問題是:黑人和白人之間的種族問題到底會走向哪條道路?
曾經在戰(zhàn)爭期間,這樣的問題就赤裸裸地呈現(xiàn)出來,一支由白人軍官帶領的黑人民兵蹂躪了派蒙德,街上的白人被無辜打死,而喀麥隆家族就在這個城市里,所以那些黑人洗劫了家族,并且企圖強暴喀麥隆家的每一個女眷,老喀麥隆被打傷,母親和女兒們躲在一間地下室里,他們的臉上是驚慌和不安,在恐懼地等待中,聯(lián)邦軍隊趕到,擊潰了這些黑人,拯救了他們。但是黑人與白人的對立并沒有消除,相反,在真正結束之后,這個問題變成了國家重建中最棘手的問題。而偉大領袖林肯因為對南方的態(tài)度過于溫和,而遭致激進派的不滿,對于激進派來說,他們的目的就是絞死那些領導者,而把他們的州變成被征服的省,在這些激進派中,斯塔曼無疑是個實踐者,這個在戰(zhàn)爭期間就成為國會主席的議員,一直主張廢奴,但是廢奴并非僅僅是給黑人以政治權利,而是為了自己獲得更多的支持,從而得到更多的特權。所以戰(zhàn)后激進派和溫和派在黑人地位的不同意見最終導致1864年4月14日這個“仇恨的日子”到來。
為了紀念戰(zhàn)爭勝利,在福特劇院演出了《美國表兄》,林肯觀看了演出,但是一顆仇恨的子彈在這個仇恨的日子打響,林肯被刺殺,兇手從二樓的觀眾席上跳下,口里叫著“永遠的暴君”,這一槍不死的不是林肯一個人,而是溫和派在戰(zhàn)后重建中的失勢,也將種族問題擺上了美國歷史的前端。作為一個移民國家,曾經大量的非洲黑人涌入這個國家,在格里菲斯看來,“他們的到來給美洲大陸種下了第一顆不和的種子”,這顆不和的種子不斷地發(fā)芽成長,也成為這個國家最不穩(wěn)定的因素,而在林肯死后,斯塔曼和他栽培的黑人手下薩拉斯林奇變得一場興奮,因為他們將變成美國最有權力的人,而對于南方喀麥隆家族來說,卻失去了“我們最好的朋友”。
最有權力的人,對于黑人的政策是讓黑人有更多的選舉權,他們將南卡羅萊納作為推行他們黑人政策的試點州,親自實行他們透過選舉作票加強南方黑人力量,而林奇自然成了斯塔曼手中的一顆棋子,“我會把這個人作為他民族的象征?!彼栽谒顾?林奇的體系中,黑人成為政治主角,不僅在選舉權上,還在其余各種權力中,不僅獲得了和白人的平等權,甚至出現(xiàn)了將白人踩在腳下。在選舉日,黑人有選票,而白人卻被剝奪了選舉權利,在1871年的選舉中,黑人政黨控制了州議會101個席位,而白人只有23個,議會被黑人控制,而林奇成為地方長官,通過的法律包括:白人要向黑人致敬,允許黑人和白人通婚。
這是現(xiàn)實的政治,在這樣的政治格局中,黑人卻用一種野蠻和愚昧實行了對州的控制,他們在議會上喝酒、吃雞腿,甚至還把鞋子脫了將腳擱在桌子上,而這種黑白對立的生活對于喀麥隆和愛麗絲的愛情來說,無疑也受到了重大打擊。起初他們在戰(zhàn)后的重建中迎來了他們的真正的愛情,他們相擁相吻,行走在街上,那只可愛的鴨子成為他們愛情的信物,“我會每天在家里看著你,那時愛情的眼淚和史詩。”但是在這一場愛情的背后,總有另一雙貪婪的眼睛,那就是林奇,對愛麗絲覬覦的林奇以威脅的口吻對喀麥隆說,那人行道是黑人的,所以他們必須讓開,必須向黑人致敬。而斯塔曼則用更無情的觀點來拔高黑人,他說,我們應該用南方黑人的腳后跟來踩碎南方的白人。而對于他來說,對于女兒愛情的犧牲也只是為了獲得更高的地位,所以他禁止女兒愛麗絲和喀麥隆來往,讓他們斷絕關系。無奈的愛麗絲只好忍痛割愛,取消了婚約,忠誠于父親。
但是這種對黑人權利的爭取反而造成了“可怕的結果”,一方面是喀麥隆和愛麗絲愛情的終結,另一方面則是喀麥隆的妹妹被黑人高斯的追求中跳崖而死。那是一雙貪婪的眼神,那是一雙饑渴的眼神,在眼神背后是對于白人的霸占,在森林里用“我想結婚”追逐喀麥隆的妹妹,而妹妹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跳下懸崖。他的死是對于高斯霸占的反抗,但更大的意義或許是白人對于畸形的黑人統(tǒng)治的反抗,而當喀麥隆趕來的時候,只有一具冰冷的尸體,而妹妹的死亡似乎也喚醒了他的反抗,“從她身上看到了尊嚴,這一刻我們不應該悲痛,因為她在死亡之前已經找到了快樂。”這種被稱為“快樂”的反抗激發(fā)起另一種斗爭,和自己迷失的愛情一樣,喀麥隆亟需改變現(xiàn)狀,所以他從白人小孩裝鬼嚇跑黑人小孩的游戲中受到啟發(fā),組建了三K黨。
白色衣服,白色頭巾,白色戰(zhàn)馬,這白色的世界是白人的象征,用這種色彩符號組建自己反抗黑人的“白色帝國”,他們的目的就是將白人從黑人的腳下解放出來,他們復仇打死了高斯,在城市中制造事件,而三K黨在林奇領導的地方被判有罪,他們加強防守,對于所有和三K黨有關的人進行捉拿,而老喀麥隆因為家里藏有大量三K黨標志的衣服,而被捕并游街,最后雖然被解救,但是在一個鄉(xiāng)村的小木屋里被黑人圍攻。另一方面,三K黨開始實施計劃,他們出征前將喀麥隆妹妹的鮮血染在戰(zhàn)旗上,“南方婦女的鮮血”成為他們反抗的符號和動力,他們要在文明的祭壇上祭獻犧牲,他們舉起古老民族的象征,用曾經灑滿黃沙的鮮血來點燃火炬,他們的目標是解除黑人的武裝。
在這場新的戰(zhàn)爭面前,愛麗絲無疑是夾在兩派之間的無辜者,一方面支持黑人的是他的父親,另一方面組建三K黨的是自己的愛人,所以她還是希望用自己的單純來求得和解,在她進入林奇的辦公室的時候,她已經陷入了不可自拔的陷阱。對于愛麗絲覬覦許久的林奇自然不可放過這個機會,在被拒絕之后,他用暴力將愛麗絲捆綁起來,并用一種暴力的形式舉行婚禮,而作為一個黑人的代表著,格里菲斯將他塑造成一個貪婪、野蠻、利欲熏心的人,除了偏見,或者也反映了格里菲斯的單一思維。而斯塔曼作為支持黑人運動的人,也嘗到了苦果,林奇在逼迫愛麗絲成婚的時候,也威脅了斯塔曼,這個自己一手培養(yǎng)起來的人如今卻反過頭來狠咬了自己一口,甚至陷入了走投無路的尷尬境地。
而在這危險之中,拯救者出現(xiàn),那就是喀麥隆率領的三K黨,他們在這個城市里節(jié)節(jié)勝利,最后沖入林奇的辦公室,解救出愛麗絲和他的父親斯塔曼,最后在“一分鐘營救中”的經典中救出了困于小木屋的老喀麥隆一家。那小木屋或者也是在戰(zhàn)爭重建時白人地位的象征,風雨飄搖,孤立無援,隨時會被圍攻的黑人沖破,而躲在屋子小女孩臉上淚水的特寫似乎正在用一種苦難期盼救贖,而三K黨的到來,沖破黑人的禁錮,將處在水深火熱的白人解救出來,不僅如此,在這個城市里,三K黨人解除了黑人的武裝,重新還白人政治權利,從此黑人膨脹的欲望得到扼殺,似乎在正義中重新回歸秩序。
三K黨成為正義的化身,成為苦難白人心中的神,這當然是格里菲斯在他自己創(chuàng)造的電影帝國里最爭議的部分,那些黑人總是用貪婪的眼神注視著白人女人,他們破壞了規(guī)則破壞了生活,他們制造了恐怖制造了死亡,他們奪取了權力奪取了議會,甚至電影中的主要黑人角色也都是白人黑臉扮裝而成,這種顛倒的性別論在50年后依然成為格里菲斯無法擺脫的禁忌。而他對三K黨的正面塑造,也成為美國電影史上最讓人詬病的段落,這部11萬美元打造的電影,在上映之處就引發(fā)對立,波士頓、費城及其他大城市發(fā)生暴動,而芝加哥、俄亥俄州、丹佛、匹茲堡、圣路易、堪薩斯城和明尼阿波利斯則禁止此片上映。據傳,在印地安納州的拉法葉,一名白人在看完此片之后殺害了一個黑人青少年。
但是對于《一個國家的誕生》,格里菲斯或者并不只是在尋找政治中的救贖者,對他來說,南北戰(zhàn)爭的反思似乎更重要在于“不可分離”的統(tǒng)一性,這種統(tǒng)一性是國家的期望,也是人性中關于愛,關于美好的希望?!拔覀冸y道不敢夢想一個不再由殘忍戰(zhàn)神統(tǒng)治的黃金時代,取而代之的是和平之城里安坐于友愛殿堂的仁慈君王?!边@句出現(xiàn)在電影的結尾,在耶穌圣像光芒下,城市重獲平靜,相愛的人終于能夠勿擾地坐在大海邊上,相擁相吻,對于在這一場戰(zhàn)爭中遭受戕害的“小將軍”和愛麗絲來說,磨難之后的愛情似乎更為寶貴,而這種愛情生活就是在和平之城安坐于友愛圣殿的仁慈君王,也就是說,格里菲斯更想在這部史詩電影中尋找到簡單而統(tǒng)一的愛,知道永遠的自由。從戰(zhàn)爭期間兩個家族無憂的交往,到戰(zhàn)爭爆發(fā)后戰(zhàn)場上消除敵我的人性關懷,以及在重建初期那小鴨子的愛情信物,都讓人體會到愛的美好和可貴,但是對于愛情最大的打擊來自于對立,這里有政治抱負的對立,這里有南北生活上的對立,而這一切的根源在于戰(zhàn)爭,也就是說,在格里菲斯看來,種族問題是戰(zhàn)爭帶來的懸而未決的問題,“如果這部作品在我們讓大家體會到了一種思想,仇恨所造成的戰(zhàn)爭帶來的是一片瓦礫,我們的努力就不白費。”戰(zhàn)爭的仇恨造成了分離,造成了黑人和白人的對立,而種族的矛盾也使所有美好的東西被摧毀被顛覆,所以,隨后如神般的三K黨的降臨,就是消除這種對立的畸形努力,一個國家的誕生,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愛情的誕生。
拋除政論上的歧義,《一個國家的誕生》的確是格里菲斯打造的電影藝術的帝國,1915年的黑白影像用三個小時的時長奠定了商業(yè)電影的基礎,它是當時收益最高的電影,據現(xiàn)有的謝巴德版DVD封面所述,此片的門票收入超過一千萬美元,并保持了無聲影片最高票房紀錄。而電影中宏大電影場面的描寫與細微特寫的結合,將電影藝術推向了一個高峰,包含著格里菲斯真誠的創(chuàng)作熱情?!耙环N對電影藝術的追求,我們不害怕批評,因為我們不想對不恰當和低級進行攻擊,但是我們有權利要求一種自由來展示錯誤的陰暗面,這樣我們可以揭開道德光明的一面。”用電影來反擊,這是藝術的勝利,只是黑與白的對立似乎永遠成為了格里菲斯生命中涂抹不掉的顏色。
4 ) 一部電影改變一代人的命運
【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1915】
看了三個小時的默片,
還是一部以種族話題為首的默片,
還是一部給美國黑人帶來很深遠災難的默片.
但是卻沒有辦法否認這是美國商業(yè)片的鼻祖.
有的時候想
電影劇恐怕是當今社會最廉價而普及的一種精神傳教了
電影劇同時也記錄著當代那個時刻人們略微滯后或者開創(chuàng)的思潮
有如老三國演義的樹立諸葛亮,新三國標榜曹操,到了司馬懿的吳先生版本則更為透徹的講明司馬懿的黑化歷史,不過是情節(jié)的產物.
只是可惜,什么時候能夠多講講荀彧,多談談崔琰,恐怕風氣就會變得更好一些.
這些都是后話
影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交叉鏡頭的首次運用,也不是跟蹤拍攝的第一次開創(chuàng)
讓我回憶恒久的則是
描繪黑人到了議會大啃雞腿的場景
就這么一個場景
估計會讓當時的白人們?yōu)橹畟饶苛?說的更明白一點
就是鄙視
而現(xiàn)代社會
則是一個鄙視鏈的構成
香港人鄙視地鐵里吃東西的內陸人
巴黎人鄙視扎堆在老佛爺買香奈兒的那一撥非法國人
國人這幾年是門里一個活了起來
所以晃晃蕩蕩的身上都要帶幾個標志來證明
你身上沒有
鄙視便開始了
即便是奇缺的教養(yǎng),遍地的奢華
仍然擋不住眾多對小鮮肉的前仆后繼
所以羅胖子才說
同質化的社會和人工智能
讓獨立思考的人越來越少
讓聰明的的人也越來越少
人們身上的標簽累贅越來越多
腦子里面卻越來越空洞
馬云很焦急看不懂現(xiàn)在的年輕人
我卻發(fā)現(xiàn)
前幾年的中國很像韓國
韓劇里面的高利貸逼死人
慢慢我們的校園里也有了學生貸
韓國極度重視包裝和整容
慢慢moments里面也開始充斥著玻尿酸,塑料微笑
連個司馬懿這樣的古裝劇里的美女都要人工讓人看著別扭
韓國經濟巨無霸高度集中
慢慢我們也要生活在騰訊,阿里這樣無孔不入的商業(yè)帝國下
當薩德事件后
慢慢的國人開始鄙視韓國了
韓國服裝,韓國化妝品慢慢成了低廉的代名詞
去趟首爾感覺跟去了省會郊游一樣
那么
下一個消費誰呢?
法國,意大利,英國?
不,還太遙遠
下一個
消費日本吧
前幾天看到了一片日本的低欲望社會報告
年輕人
沒有欲望炒股
沒有欲望買房
沒有欲望結婚
沒有欲望生娃
沒有欲望買奢侈品
一日三餐靠外賣
一部手機就綁定了一生
把當政者焦慮的要死
看起來中國目前流行起來的
佛系
離這個風潮快不遠了
有人說你是在年代鄙視吧
可不是呢
存在即便的是合理
社會依然會飛速的進步
還是很高興找到了阿甘正傳中的三K黨的影子
算是最后一句回到了這部電影上了
5 ) 究竟有多少人能夠理解這部電影
首先,影片拍攝于1912年,公映于1915年。我們不能用20世界五十年代以后的觀點去評價這部電影,我們要用具體的歷史的眼光去評價這部電影。
第一,藝術手法。全世界公認,這部電影開創(chuàng)的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將電影藝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沒有這位偉大的電影天才,電影藝術的自覺不知道要落后多少年。
第二,種族主義的表達。關于種族主義,這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的命題,在影片誕生的年代,這還不是一個理論命題,正如電影文本所呈現(xiàn)的,黑人因為沒有文化水平、沒有理性,所以即便黑人掌握了權,也只是濫用權力,比如欺人太甚。所以,影片對現(xiàn)實的關照是,理性和文明是驅逐愚昧的良藥。畢竟,北美的白人都是歐洲移民,而歐洲在那個時候已經進行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正在進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人的素質得到了極大提高。
第三,影片的主題。片頭已經指明,批判戰(zhàn)爭的殘忍。的確,將個體的愛恨情仇與家庭命運至于歷史背景下,鞭笞戰(zhàn)爭的殘酷,警醒后世人,不要隨便發(fā)動戰(zhàn)爭。只有理性與人道主義,才能防止人頭腦發(fā)熱。
6 ) Its pioneering technical work
Griffith brought all of his experience and techniques to this film from his earliest short films at Biograph,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1.the use of ornate title cards
2.special use of subtitles graphically verbalizing imagery
3.its own original musical score written for an orchestra
4.the introduction of night photography (using magnesium flares)
5.the use of outdoor natural landscapes as backgrounds
6.the definitive usage of the still-shot
7.elaborate costuming to achieve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and accuracy
8.many scenes innovatively filmed from many different and multiple angles
9.the technique of the camera "iris" effect (expanding or contracting circular masks to either reveal and open up a scene, or close down and conceal a part of an image)
10.the use of parallel action and editing in a sequence (Gus' attempted rape of Flora, and the KKK rescues of Elsie from Lynch and of Ben's sister Margaret)
11.extensive use of color tinting for dramatic or psychological effect in sequences
12.moving, traveling or "panning" camera tracking shots
13.the effective use of total-screen close-ups to reveal intimate expressions
14.beautifully crafted, intimate family exchanges
15.the use of vignettes seen in "balloons" or "iris-shots" in one portion of a darkened screen
16.the use of fade-outs and cameo-profiles (a medium closeup in front of a blurry background)
17.the use of lap dissolves to blend or switch from one image to another
18.high-angle shots and the abundant use of panoramic long shots
19.the dramatization of history in a moving story - an example of an early spectacle or epic film with historical costuming and many historical references (e.g., Mathew Brady's Civil War photographs)
20.impressive, splendidly-staged battle scenes with hundreds of extras (made to appear as thousands)
21.extensive cross-cutting between two scenes to create a montage-effect and generate excitement and suspense (e.g., the scene of the gathering of the Klan)
22.expert story-telling, with the cumulative building of the film to a dramatic climax
http://www.filmsite.org/birt.html
看幾次睡幾次
可以學到很多,尤其是剪輯的基礎。但受限于默片時代,還需要依靠字幕來完成故事講述。瓦格納的音樂真是氣勢磅礴,對畫面的沖擊力起到了巨大作用。
好長好長好長,我認為可以剪掉一半……演員表情夸張,鏡頭也基本固定,但是百年前的電影做到這樣真的了不起。最后15分鐘戰(zhàn)爭和營救場面是大高潮,當年的觀眾肯定high了。至于政治傾向,你懂的……
對一部影片的評價脫離了具體的時代背景都是不夠公正客觀的。從本片開始,格里菲斯正式奠定了電影的基本語法:經典的連貫性剪輯原則開始成為縫合故事流暢性的不二法寶。電影也由此真正成為一門關于自由時空的藝術。然而縱觀全片,依舊有不少地方出現(xiàn)銜接生硬,不連貫的毛病。真正讓我驚嘆的是影片最后20分鐘的營救場面:通過交叉剪輯三組不同空間的鏡頭,將營救成功的快感酣暢淋漓的呈現(xiàn)給了觀眾,特別是最后的棚屋拯救卡梅隆一家,可以說是將最后一分鐘營救做到了極致,即便是當代電影,也無非做到這個程度。雖然格里菲斯在本片中的立場飽受詬病,但導演通過影片想要傳達的美國精神,愛與和平的美好愿望還是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四星。
一部典型的種族主義電影,歷史上曾間接地害死了一些黑人。就電影本身于我的觀感,即使不談政治也實在是難說精妙。時代錯置下,如今而言真的很難看。
我只能讚歎,作為前輩,Griffith真的太天才了!他太大起大落了,緣起一個國家的誕生,緣滅黨同伐異。研究電影史的應該比較激動。三K黨那個挺有意思的。還有所有學電影學生都知道的“最後一分鐘營救”,平行剪輯,開創(chuàng)了敘事蒙太奇。
美國電影史上最有影響力也最具爭議性的電影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首部真正意義的商業(yè)片。故事龐雜,從南北戰(zhàn)爭前南方優(yōu)雅的生活,講述到南北戰(zhàn)爭的殘酷和暴虐,繼而是戰(zhàn)后的痛苦與充滿希望的重建,直至3K黨報復行動的終章。采用了大量的類似于“疊化”“淡入淡出”“圈入圈出”“閃回”等各種攝影技巧,分解時空的方式以及交叉蒙太奇也讓整部電影與傳統(tǒng)藝術的敘述方式區(qū)分開來。各景別被賦予了特殊含義,遠景鏡頭不再是單純作為記錄的手段,而成為了敘事語言中的一種環(huán)境和情緒的闡釋。特寫鏡頭的使用成了有意識的行為,用更為具體準確視覺手段突出敘事語言的風格和觀念。景深鏡頭的使用格外亮眼,在男女主初遇的醫(yī)院里便有很好的展現(xiàn)。兩處“最后一分鐘營救”對電影剪輯作出了創(chuàng)新。此類種種突破合在一起,奠定了好萊塢劇情片的基礎。
分三次才看完。確實夠反動。哈哈
說實話 這是電影史上第一個大手筆 而且是真正的強烈 現(xiàn)在看起來 有點像贊美強盜一般的浪漫
初看覺得乏味,后面就被吸引。確實是杰作。即使不提Griffith開創(chuàng)諸如crosscutting,switchback這些手法的劃時代意義,比起已經被用濫的今天,我覺得這部片子更體現(xiàn)出它們本質的用途和表現(xiàn)力,恰到好處不過分。不過不推薦在沒有課程引導的情況下看,至少要提前做些閱讀。
第一部故事長片,票房最高的無聲電影。在電影及文化領域產生巨大的影響,電影技術成就了一些重大突破,開創(chuàng)古典剪輯(片尾的交叉剪輯、平行剪輯),第一次使用磷燈拍攝夜景,通過鏡頭運動、全景鏡頭創(chuàng)造綿延數里的戰(zhàn)爭大尺度空間感和大型動作場面;文化層面飽受爭議,受種族主義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時代局限,3K黨的暴力行為被合理化為重建正直政府的行動,所謂國家的誕生實為一個隱形的國家的誕生,這對有色人種的傷害不可估量。以至于3K黨至今仍把此片作為招募工具。影片前半部講述南北兩個家族在內戰(zhàn)時期的多舛命運,直到林肯遇刺北軍獲勝,后半部聚焦戰(zhàn)后南方的重建,以及3K黨的“光輝”崛起,假想了黑人強奸白人女性、控制政治選舉等情節(jié)來恐嚇觀眾
一個無事的下午,在長沙看完了這部影史經典。瓦格納的女武神搭配“最后一分鐘營救”的平行蒙太奇,簡直不能更贊。1915年的片子,雖然鏡頭還十分稚嫩,但在表演、場面、敘事和懸念設置上,已經十分高明。對三K黨的禮贊簡直直接開啟了元首那部《意志的勝利》。Bravo!PS:三K黨造型確定不是模仿十字軍?
看了好幾次,逼著自己花了一個晚上,中間去基努里維斯吧、布萊德彼特吧逛了一圈,在豆瓣上混了很長時間,中間睡著數次,第二天早上發(fā)現(xiàn)電腦還開著,還有一個小時沒看,在眼皮打架的情況下接著看完,現(xiàn)在回想起來一片混沌,不過移動攝影和最后一分鐘救援都沒拉下,我承認它是巨片,可看完真是不容易啊。
100年前的史詩級大片。影史上最偉大的混蛋電影。攝影、剪輯、調度真是牛逼。大場面比比皆是,老謀子的人海戰(zhàn)術在一百年前就被格里菲斯玩得溜溜轉。對林肯被刺事件的還原也很真實。但顛倒是非、丑化黑人美化三K黨的白人種族主義價值觀注定讓它飽受爭議。百年前黑白混血人是電影大反派,百年后是美國總統(tǒng)
鼻祖級,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用完整故事劇本、敘事蒙太奇的長篇電影巨作,創(chuàng)造了默片電影票房最佳的紀錄,奠定了好萊塢商業(yè)電影模式。以現(xiàn)在的普世價值觀來看確實是涉及極端保守主義種族歧視,以現(xiàn)在的觀影閾值來看也是沉冗的(無聊沉悶,看得很累),但其開創(chuàng)性的電影語言手法無疑是偉大的,格里菲斯成為電影史上第一個自覺地使用“蒙太奇”剪輯長電影的人。交叉剪輯的敘事手法,商業(yè)大片制作方式,大場面調度、全實景大制作(兩軍對壘硝煙滾滾的大空間遠景),都從這部電影開始。影史地位五星。8.6
1.”電影之父“影史首部商業(yè)片/史詩片,現(xiàn)在看也不算很悶(麗蓮吉許和Miriam Cooper超美);2.題材爭議性極大,洗腦性極強;3.開創(chuàng)古典剪輯,平行和交叉剪輯;4.首創(chuàng)特寫鏡頭和跟蹤拍攝,多機位多景別切換;5.首用遮光板,結合圈入圈出轉場和限制觀眾視點;6.首次嘗試夜景布光;7.第一次引入管弦樂配樂。(8.5/10)
搖鏡頭 嫻熟運用了中景接特寫的放大剪輯 平行剪輯和交叉剪輯雖然并沒有很多精彩之處但都大量得到使用 信交流尚沒有發(fā)明正反打剪輯 戰(zhàn)爭場面拍的極糟(大遠景靠調度的失敗看出后世對這種戰(zhàn)爭拍攝技巧放棄的原因)遮擋鏡頭技巧;第二部分極其扭曲但把一個不大敢言說的話題通過虛構與編造搬上銀幕,借助敘事得以成功,本身就是這片子的一種成就,也由此可見敘事電影的力量
視覺沖擊力很強...不談政治,比起《黨同伐異》,更喜歡這個...
看你們的短評真是各種歡樂~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時代感形式感大于具體。
"Liberty and Union, Now and Forever, One and Inseparable!"把老柴的1812序曲和3K的反攻剪在一塊兒。遠景,背光,3K剪影躍馬穿越地平線,還以為是老黑最早用在754里的,原來是Griffith。出現(xiàn)iris,疊畫,交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