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Y熱中于殺人,他把殺人當成一種藝術,在相同的時間用不同的方法殺死不同的人。他把房子租給了一個叫OTIS的人,當他的姐姐來訪的時候,HENRY的殺人沖動又開始萌動了。。。。。
這部片子是美國黑色電影的代表作,在80年代末曾多次獲獎,電影的表現(xiàn)手法及剪輯都相當精彩。
謂“黑色電影”?它是否一種類型,運動或潮流?至今仍無定論,有的學者認為“黑色電影”是一種類似西部片,音樂喜劇片,恐怖片的的片種,是一種有著深厚歷史與社會背景下產(chǎn)生的1940-1960年間的電影潮流或運動,有的甚至認為“黑色電影”必須是黑白片,60年后便再也沒有“黑色電影”了。但我個人認為“黑色電影”不是任何一種類型片,雖然其稱號來自30,40年代的強盜片/犯罪片與偵探片。那“黑色電影”到底是什么呢?我個人認為,它是一種含有“黑暗或黑色”情緒與心理色調(diào)的特質(zhì)電影,所以它與一些類型片如強盜片/犯罪片,偵探片(有人認為黑色偵探片是強盜片的延伸),音樂喜劇片,甚至科幻與恐怖片都會有互相重疊的部分(因為劃分標準是不同的)。
黑色電影所具有的歷史社會背景很大如戰(zhàn)爭,經(jīng)濟大蕭條,政府與社會制度的弊端等;一般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當然也有少量的科幻題材);描寫的階級層面并不僅限于社會底層,也可涉及中上流社會;影片中常常出現(xiàn)夜色下的城市,蘭色的燈光灑在濕漉漉的街道上,周圍是高大的水泥墻……,光色抑郁,影片人物憤世或覺醒,氣質(zhì)憂郁,有宿命感和悲觀主義,但又往往具有獨來獨往不受約束,什么都不在乎的無政府主義,如果是女性角色則大多具有獨立精神,甚至邪惡,放蕩如通過性來操縱男人達到目的,但無論影片的主人翁是英雄還是匪徒,其結(jié)局往往是失?。ㄒ驗橛捌傮w是從批評與諷刺的角度來描寫的),表現(xiàn)出秩序與反秩序的沖突,并抨擊追求物欲產(chǎn)生的墮落與殘暴。
這部片子還有一個譯名:連環(huán)殺手的畫像」聽起來不是很吸引嗎?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銀河護衛(wèi)隊》里的“勇度”。
邁克爾·魯克飾演的這位“藍皮膚”的“宇宙罪犯”,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當那只自推進的箭開始浮起,就一定會有人悄無聲息的倒下。
“沒有感情的殺手”說的就是他了。
其實“目露兇光”的邁克爾·魯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一部獨立電影里演過名氣很大的殺手,那就是《殺手的肖像》。
魯克飾演的主角亨利,原型取自美國歷史上著名的“連環(huán)殺人王”——亨利·李·盧卡斯。
現(xiàn)實中的亨利·李·盧卡斯曾自稱在1975年中期至1983年殺害了600多人,他的行蹤飄忽不定,精神狀態(tài)時好時壞,數(shù)次被捕,供詞充滿謊言和虛構(gòu)。
在美國當時不完善的司法系統(tǒng)中,盧卡斯無法被真正確認究竟殺害了多少人,虛實之間真相撲朔迷離。
1986年的美國獨立電影《殺手的肖像》,不僅具有黑色電影獨有的藝術性,更以一種極其深沉和冷靜的眼光,重塑了亨利·李·盧卡斯的肖像。
亨利大字不識幾個,不茍言笑,偶爾打些零工。
奧蒂斯流里流氣,是亨利的“獄友”和“室友”,仍在假釋期間。
貝基是奧蒂斯的妹妹,因為婚姻的失敗扔下孩子和家人,跑到亨利的住處“避難”。
就這樣,亨利和奧蒂斯偶爾去“尋找獵物”,貝基則在工作之余給他們做飯。
“感覺好些了嗎?不錯!很好。”
亨利和奧蒂斯成了搭檔,他們殺人既不搶錢也不為別的,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心情好一點。
起初奧蒂斯還會擔心一些罪惡感、如何逃脫追捕。
但亨利告訴他,只要作案沒有套路、沒有習慣、沒有章法,甚至沒有明確的目的,就不會有人知道。
“讓他們的工作變得簡單的,是‘固定模式’,稱之為‘慣技’,脫離了這個,再加上不停的移動,你就是安全的?!?/blockquote>亨利給奧蒂斯傳授殺人的技巧“打開你的雙眼,奧蒂斯,看看這個世界,不是你就是他們。”人生在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好像每個人都不同,好像又沒什么不同。
冰冷的死者,不管他們生前高低貴賤,斷氣之后都是將要被亨利拋棄的皮囊。
亨利用一套特殊的處世哲學,自我抵消了道德的界限,將生和死、你和我畫上了等號,兩個惡魔就這樣在人間游蕩。
亨利用自己的處世哲學影響奧蒂斯但兇殘的兩只野獸注定無法同行,更別提混進了女人。
在奧蒂斯試圖強奸貝基時,暴怒的亨利用梳子結(jié)果了他的性命。
三個人的關系終于破裂,亨利殺掉了奧蒂斯影片結(jié)尾顛覆了我們的想象。
我們本以為兩人將一起過上生新的生活,但亨利卻將貝基拋尸荒野,一個人駕車揚長而去。
扭曲的身世
在貝基的追問下,亨利在片中訴說了自己的童年。
他的媽媽是個妓女,爸爸在被截肢前是卡車司機,弟弟因病癱瘓。
三個人經(jīng)常圍坐在一起“我之所以恨她,并不是因為她做什么,而是她怎么去做。”自記事起,媽媽不斷帶陌生男人回家,她強迫亨利觀看“接客的過程”,如果不看就會毆打他。
在媽媽眼里,父親是個廢物,亨利是個玩物,她要做的就是盡情地用自己的行為羞辱他們。
她會讓亨利穿著連衣裙去上學,任人嘲笑。
所以在14歲那年,亨利干掉了再次酗酒后虐待他的媽媽。
亨利告訴了貝基自己的身世但具體是如何殺的,似乎亨利每次說的都不一樣。
他跟奧蒂斯說是用球棒,而面對貝基,先是說用刀,后又說用槍,接著又改回了刀。
他真的記不清了嗎?
我們知道記憶是可以偽造的,如果你在腦中制造一個個“盒子”來存儲記憶,而你正好有能力去打開它,那么你就可以把“盒子”里面的某些東西換掉,而原本擺放在那里的東西,只有你自己記得。
亨利經(jīng)常駕車觀察他的獵物亨利對媽媽恨之入骨,她剝奪了他正常感受愛、感受人的能力,亨利希望把她千刀萬剮。
每一次回想,每一次傾訴,都會觸發(fā)他把這個“盒子”里的東西“拿出來看一次”,這個時候他就可以篡改記憶,變換著自己實施弒母的情節(jié)。
不管他是否真的殺了他的媽媽,也不管他是如何殺掉她的,無論怎么變換,都不能讓他徹底釋放自己心底的壓抑。
這是個毒瘤,是被叫做“原生傷害”的毒瘤。
亨利和奧蒂斯與站街女所以,死在亨利手下的大多都是女性。
他在一遍遍地借用無辜者的軀殼,再現(xiàn)著自己弒母的沖動和魔咒。
貝基的幻影
貝基聽到亨利的身世,表現(xiàn)出了格外的同情與關心。
“我覺得我了解你,就好像我們認識了很久一樣?!?/blockquote>她也有悲慘的身世,在與亨利攀談時,貝基傾訴了自己幼年時被父親性侵的經(jīng)歷。
貝基同樣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亨利“我從來不喜歡我的父親,在我13歲那年,他走進我的屋子想要查看我的發(fā)育,我拒絕了,他打了我,并告訴我,‘我是你父親,我供養(yǎng)了你,我有權利做任何我想做的事’。”貝基就這樣默認了父親長久的侵犯,因為不從就會挨打。
她試圖告訴母親,但母親根本不想聽。
為了逃離父親和家庭,貝基因此嫁給了另一個混蛋,生了孩子。
奧蒂斯并不是很尊重貝基但在奧蒂斯的眼里,貝基無非就是在俱樂部跳舞的蕩女,如果給他機會,他也會動手動腳。
因為父親性侵貝基的事,母親知道,奧蒂斯可能也知道,所以對她的印象就是“隨便”。
同是天涯淪落人,這與亨利的身世何其相似,所以她才會說出“相見恨晚”的話語。
貝基主動靠近亨利也許是貝基的遭遇也讓亨利產(chǎn)生了片刻的悲憫,他開始對貝基展現(xiàn)出了紳士的一面。
為了保護貝基免受騷擾,他會公然對奧蒂斯不客氣,逼迫他給妹妹道歉。
他們在一起跳舞,貝基還想要亨利跟她一起回家。
奧蒂斯對貝基的冒犯,讓三個人的氣氛變得尷尬但最后,亨利還是殺了貝基。
為什么?
當我們終于看到亨利人性的一面,還有“愛”余溫尚存的一面,有可能退隱歸田的那一面。
希望又被打破了。
貝基只是幸福的幻覺我想這就是亨利的本色,一個沒有牽掛,沒有目的的殺手。
除了他自己,其他人都是過客,都可以被抹去。
貝基只是“幸福的幻覺”,亨利沒有普通人的情感,美好只是一種令他不適的陌生感受,轉(zhuǎn)瞬即逝。
這種道德上的矛盾和不確定性,抹掉了亨利身上的共情性。
不被允許的目的性
“這是把好吉他,我過去常會彈彈,但現(xiàn)在疏于練習了?!?/blockquote>眼神落寞的貝基說完這句話,貝基就被“裝”進了自己的藍色旅行箱。
雖然我們依舊沒有看到過程,但顯然她被亨利殺了。
亨利從不會為別人殺人,但他為了貝基殺了奧蒂斯,這打亂了他的節(jié)奏,也讓殺戮染上了目的性。
結(jié)尾的藍色手提箱,原本是貝基的行李箱這似乎有悖于他的哲學,也體現(xiàn)了導演對于將恐懼蔓延至影院之外的意圖。
你依舊琢磨不透亨利的行為,因為他說過,要反套路、反模式。
如果這樣的人,游蕩在外,該有多么可怕?
亨利突然的冷漠,預示了殺意的到來不管是為了殺掉證人,還是因性別教條對女性天然的抵觸,抑或是對貝基試圖構(gòu)建家庭的焦慮,亨利都沒有背負貝基這個“包袱”,而選擇了“輕裝上陣”。
這對觀眾的觀念和道德認知,是非常大的考驗。
性的吸引
奧蒂斯基本上是個二流子、痞子。
但不同的是,他身上體現(xiàn)出了一種對于性本身的執(zhí)迷。
對于性幻想或者騷擾的對象,他是不挑剔的。
奧蒂斯總想占貝基的便宜不管是對于妹妹的垂涎,還是在賣“煙草”時勾引了買家小哥,抑或是反復觀看自己侵犯一個家庭主婦的錄像帶,都暗示了奧蒂斯的雙性戀傾向。
奧蒂斯抓了小哥的大腿那么,我們也可以合理地猜測,為什么奧蒂斯在調(diào)戲妹妹時,對亨利的呵斥如此吃驚,可能他們平時有那么一腿(導演證實了這一幕被刪掉了)。
奧蒂斯撞見了貝基和亨利的愛撫,他雖然不能阻止這件事的發(fā)生,但在萌生嫉妒的前提下,試圖搶先占有妹妹,來平復自己對將要失去亨利的失衡心態(tài)。
奧蒂斯見到貝基和亨利的關系,有著明顯的醋意不安的視聽
奧蒂斯和亨利用搶來的攝影機拍下犯罪場面,奧蒂斯一遍遍地回看、享受、咀嚼自己當時的行為和姿態(tài),都是將錄影帶的“看見”、“存儲”、“回放”這個意識經(jīng)驗外化的過程,來印證亨利和奧蒂斯的心理活動。
亨利和奧蒂斯欣賞著自己的作品攝影機被連接在電視上,視覺訊號直接體現(xiàn)在了電視屏幕上,就好像我們直接看到了“記憶”的“圖像”。
在片中,我們并不常見到亨利殺人的場面,我們常見的是攝影機以推拉或者橫移的運鏡方式,緩慢平穩(wěn)地將焦點匯聚,展示了一個個的“死者肖像”。
在某些現(xiàn)場,事件的還原都是通過“錄影帶”或者“死者肖像”的呈現(xiàn)完成的,這與亨利的行為發(fā)生了敘事上的割裂。
搭車人的這把吉他,轉(zhuǎn)眼就成了和亨利口中的“撿來的”我們通過死者的肖像、亨利駕車尾隨、后視鏡觀察、入室清潔、搭便車人等等這些細節(jié),發(fā)現(xiàn)了亨利的殺人嫌疑,但同時又由于“觀察者”的不在場,沒有直接證據(jù)表明他確實殺了“那些人”。
而在這些場景中,我們能聽到背景傳來隱蔽的嘈雜聲音。
在庫里肖夫效應的前提下,影片應用了大量視聽分離的設計,視覺上我們只見到了“殺人事件”的結(jié)果,而事件的過程由不同步的、“充滿拼貼式的噪音”來模擬出想象空間。
死者的肖像這種“噪音”中混雜了女人的叫聲、男人的喊聲、碎裂、擊打、爭執(zhí)、槍聲等等音效,來引導觀眾對事件因果和人物動機的構(gòu)想。
而亨利無情、無感、無趣,對殺人本身毫無知覺,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有關悲傷、憤怒、憐憫、興奮的情感,更是讓人困惑他的“良心”何在。
死者的肖像導演用隱晦的電影語言,隱藏了動作的基本關聯(lián)性,也擴大了由此帶來的敘事空間。
我們很難確定亨利是否真的殺了那些人,他在想什么,接下來要做什么,為什么要做。
這種拍攝手法無疑是高明的,也正契合了“亨利·李·盧卡斯本人”的真真假假的作為和奇特人格。
娛樂化的暴力
導演麥克諾頓用兩個場景體現(xiàn)了暴力在視覺娛樂中的類比。
一個是賣電視機的售貨員,一個是受害的三口之家。
乖戾的售貨員售貨員極其輕蔑、滿口諷刺,他看不起兩個拿著50塊錢買電視的顧客,認為他們很煩最好趕緊滾蛋。
亨利和奧蒂斯因此把電視砸在了他的頭上,并接通了電源。
售貨員的下場對于胖售貨員的暴斃,觀眾會覺得快意,因為這個橋段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惡意的象征,而亨利和奧蒂斯卻成了反英雄一樣的人物。
這里的暴力變成了娛樂。
反觀另外一次對三口之家的屠戮,我們通過錄像帶畫面,與亨利和奧蒂斯同時觀看,顯然他們是很享受的。
他們在把這段暴行記錄看做是娛樂,但是觀眾卻并非如此。
亨利和奧蒂斯對三口之家的屠戮但這兩組人是平等的,他們都是無辜者,都被人謀殺了。
我們的反應可能卻不太一樣。
所以對于暴力,視聽作品可以用不同的態(tài)度和形式來呈現(xiàn),從而影響觀眾的判斷和心理體驗。
這未免不是對很多娛樂產(chǎn)品將暴力浪漫化體現(xiàn)的一種警示,也試圖讓觀眾自行反思,我們喜歡和享受的那些經(jīng)過粉飾和娛樂化的暴力,完全可能讓暴力本身變得不再可怕。
無論暴力是何種形式,都是可怕的激進的成人電影
麥克諾頓執(zhí)導的這部《殺手的肖像》,在1985年僅有11萬美元成本,以16毫米攝影機拍攝而成。
很多演員都是麥克諾頓的朋友,道具也是大家東拼西湊來的。
后在芝加哥國際電影節(jié)上首映,由于關于影片道德方面較大的爭議,成功引起了MPAA的注意,并被評為“X級”。
“X級”在當年大多數(shù)情況是用來給“色Q電影”歸類用的。
導演約翰·麥克諾頓但是這部《殺手的肖像》顯然不是色Q片,MPAA認為這部影片無論怎么剪輯都不可能評為R級。
它的問題不單單是一些暴力畫面那么簡單,而是它所造成的道德沖擊和價值觀,有悖于主流觀念。
所以麥克諾頓自己不僅出品、導演、編劇、音樂等等角色,還需要考慮該怎么“曲線救國”,把這部電影賣出去。
所以他趕緊把拷貝寄給了幾個影評人,想為這部電影多拿點背書和正面評價。
這張原始海報也曾經(jīng)被禁止宣傳最終,《殺手的肖像》與彼得·格林納威的《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以及阿莫多瓦的《捆著我,綁著我》一起被評為了“NC-17”級。
這個級別幾乎等于判了電影“死刑”。
幾經(jīng)周折,電影還是小規(guī)模上映了,并獲得了60萬美元的票房。
這部電影在北美的評價是不錯的,因為它直面了暴力和連環(huán)殺手的題材,并沒有用娛樂化或者“糖化”去掩飾自己,美國電影協(xié)會也曾將這部電影列入“AFI百年百大英雄與反派”清單之內(nèi)。
現(xiàn)實中的亨利·李·盧卡斯和奧蒂斯·圖爾,既是搭檔又是情人同時,這部電影中的角色:亨利、奧蒂斯、貝基,均取材于關于亨利·李·盧卡斯的真實經(jīng)歷和相關人物,設定方面的相似度基本達到了70%。
只不過,貝基在現(xiàn)實中是奧蒂斯的侄女,年齡只有12歲,并且有著輕度的智力障礙。
而亨利也并非像片中一樣深沉禁欲,而是像奧蒂斯一樣充滿性沖動,以及更加的精神分裂。
現(xiàn)實永遠比電影要更殘酷。
網(wǎng)飛還拍過一部記錄盧卡斯身世的劇集《自白殺手》《殺手的肖像》基于原始人物和事件,對劇本和角色的合理改編,是非常成功的。
尤其是邁克爾·魯克的表演,更是精準壓迫,據(jù)說他在演這部電影的片場,從不與人交談,一個月都處在極度陰郁和自我隔絕的狀態(tài)中。
庭審中的亨利·李·盧卡斯現(xiàn)實中的盧卡斯曾在法庭上留下了舉世震驚的辯解:
“我喜歡殺人,這很普通,就像很多人喜歡出去散步一樣,我們只是嗜好不同而已。如果我有這種需要的時候,我就上街去隨便找個人……”這種脫離人性的恐怖,才是真正令人不寒而栗的。
而剝離人性的,往往就是我們最脆弱最容易受傷的童年。
*本文首發(fā)于頭條號“電影stalker”
影片看到前半部分,腦子里總是不自覺地把本片與奧利弗·斯通的《天生殺人狂》聯(lián)系在一起,可能是男女主表現(xiàn)出的同病相憐的傾向讓我總覺得這倆馬上要相約亡命天涯了,也可能是男主的面相和伍迪·哈里森有一絲相似的緣故,總之是免不了在腦中把兩者放在一起比較。
從我個人的喜好出發(fā),《天生殺人狂》還是能更博得我的歡心,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本片在寫實性上還是略勝一籌。
在觀看《天生殺人狂》時總是能隱約感到某種微妙的違和感,大抵是片中的浪漫化處理傾向把我小小的疑問硬摁回去了。觀畢《殺手的肖像》,豁然開朗——這對毫無世俗道德約束的“亡命鴛鴦”,在旅途中居然完全沒有過將對方置于死地的念頭,按這些殺人狂的邏輯而言應該是相當不自然的。
這里當然也能用他們間有著牢固的感情基礎來搪塞過去,片中也表現(xiàn)出了一絲希區(qū)柯克的《奪魂索》中謀殺同學的同性情侶的傾向:他們的槍下亡魂和他們自身不是一同個物種,他們比起自己的獵物要更優(yōu)越,頗有一種病態(tài)化的社會達爾文學說色彩。
我在觀影后找到了《殺手的肖像》的現(xiàn)實原形,亨利·李·盧卡斯,片中的女主之兄奧提斯居然在現(xiàn)實中其實是他的幫兇兼情人,最后也被亨利殺害,有說法是因為其不愿與亨利發(fā)生關系,當然這個案件本身的證言乃至其真兇屬實與否仍有待商榷。總之寫這一段的用意是,與這種愉悅殺人犯建立浪漫關系總歸是不甚明智。
相較而言,該片的某個情節(jié)背后的角色邏輯引起了我的注意,也就是男主在返回公寓擊殺女主哥哥前,在街邊與一位老婦人搭訕這一情節(jié),老婦人似乎馬上要淪為他的下一個獵物,但男主在此時選擇回到公寓中。我想,導演在此處的用意大概是,男主此時確實對女主產(chǎn)生了情愫,但他心知肚明自己這樣一個殺人狂,總是沒法與女主普通相處,甚至隨時有可能置其于死地。此時的他選擇放過老婦人,也許心中有幾分愿從現(xiàn)在開始為愛從良的意味在。
但結(jié)局還是告訴世人,《暮光之城》式的女性性幻想不可取。也許是在殺害女主哥哥后,突然的“自我和解”,也許是對女主隨性沖動產(chǎn)生的殺意所致,女主還是被殺害肢解拋尸。
畢竟,他是個真正的天生殺人狂。
奧提斯說:"我不開心,我想殺個人。"亨利·李·盧卡斯說:"那走,咱上街殺吧。"連環(huán)殺手的心理喲,窩連出門買東西都要磨蹭半天。另外,這個片子算不算美化了史上殺人最多的連環(huán)殺手,甚至還讓他為了奧提斯的侄女殺死了奧提斯,真實的情況是他殺死了奧提斯的侄女。
The House That Henry Built
制片課老師86年擔任制片人的處女作 如此低成本卻將攝影和剪輯藝術發(fā)揮到極致自成一格于無形之中!
天生殺人狂。結(jié)尾值5星。
一個文藝殺手殺手活得很瀟灑嗎?並不!妓女的孩子,被虐待,厭惡婦女,所以,殺。沒錢,買不到東西還要被老闆羞辱,所以,殺。然而丫居然戀愛了,想歸隱田園這個梗還能更狗血一點嗎……其實我在期待結(jié)局千萬不要完美,我希望看到女主跟他一起殺人,然而就這麼完了。
雖然連環(huán)殺手這個題材有很多垃圾電影,但這一部絕對不是。臺詞和劇情編排都很好,發(fā)人深省,HENRY的表演出神入化,結(jié)局寒入骨髓。一定做好準備再看,精神和視覺上的沖擊力都很大。如果你像我一樣喜歡發(fā)掘人性的黑暗,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滿足……
“本年度十佳之一。混合了弗里茨朗的宿命感與卡索維奇的鮮活度。”、“低成本的杰作,一個病態(tài)男人的令人難忘的描繪。殺人在他看來不是犯罪,而僅僅是一種打發(fā)時間紓解煩悶的方式?!?/p>
這部記錄片向我們展示了哈利同志平靜而忠于自己信仰的一生。除了間歇性忽然爆發(fā)的殺人癔癥這個缺點,起碼哈利同志從不撒謊,重視革命友誼,偶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之氣,和我國梁山好漢有異曲同工之妙。
86年的片子,畢竟有點兒老了。要是早20年看定會覺得牛逼,現(xiàn)在看就有點兒那啥了。
現(xiàn)在看無端殺戮的片段有點惡心,雖然并沒有那么寫實。一對父母的棄兒相遇,本以為男殺手可以牽手女主過新生活,但結(jié)尾太冷酷了,電影一般都是開頭或者中間段用幾場戲來組合描寫主角最深處的特性,以此讓我們投入甚至共情于他隨后的選擇,而這部電影直到最后兩場戲才揭示。不劇透,此部可看。濃濃的小成本B級獨立電影,混合著80年代的古典推拉和各種生澀的機位選擇,別有風味。很多處讓我想起了那部瑞典電影《性女暴力日記》。
年代太久遠,2012年看,一般
根據(jù)真實故事改編的作品很少能做到如此完美的程度,導演在有限的時間中沒有刻意還原事件真相,而是采取大量留白處理(亨利的殺人經(jīng)過,他的最后下場等等)對血腥場面的處理更顯功力,加上精彩的配樂,直接觸動了觀眾源自內(nèi)心的恐懼感,結(jié)尾也是讓人印象深刻人性在這里已經(jīng)徹底淪為了遭到無情丟棄的廢物
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貨真價實的魔鬼,你永遠不知道他下一個會殺誰,也不知道他為什么會殺人,這是真正恐怖所在。殺戮對象包括:隨機遇上的路人,妓女,電器店老板,自己的同伙,愛自己的人,救過自己的人... ... 腦子某根筋一動,就動手了... ...
看完之后驚奇地發(fā)現(xiàn),所有的情節(jié)都很符合黑色電影的風格。并且從正面和側(cè)面都細致的描繪出了一個殺手的成長經(jīng)歷和內(nèi)心活動,真的很應片名了。在Henry制止Otis的那一刻,我想導演賦予了殺手人性,讓他有了愛情,而最后Henry殺掉愛人,又像他殺死普通人一樣簡單。也許愛和恨的界限本來就很模糊,對于殺手來說,殺死她也許是他愛人的方式。
重看了一遍本片,發(fā)現(xiàn)那粗糲的真實感還是叫人心悸,人性本惡
天,看過的最黑色的電影了.連最后一點溫暖都掐掉,編導真狠.震憾性遠超<偷窺狂><人咬狗><死亡論文><錄影帶謀殺案>等等..譯名應為:亨利 一個連環(huán)殺手的肖像.
隔了十來年,又看到一部類似《山腰絞殺手》的片子,年輕的勇度演了個有童年陰影、殺人無算但又有所不為的人物。全片用大量特寫和4比3響應錄像帶美學,但全員表演又很踏實,尤其妹妹一角把這片拉到更現(xiàn)實的調(diào)子。這片子更像八九十年代那些中國大案紀實電視劇,只不過尺度大些,令乏味生活添些危險的甜蜜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458520/
4k uhd hdr,絕對反套路犯罪傳記片,沒有警察,沒有調(diào)查,沒有深入精神分析,只有殺手個人的一小段生活,漫無目的的鯊人,帶著基友鯊人,結(jié)尾特別意外
magnet:?xt=urn:btih:9A7FE3C5AD1379BD83C5DD742E3C616730F3E56C&Henry.Portrait.of.a.Serial.Killer.1986.REMASTERED.1080p.BluRay.x265-RAR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