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魔人》一直被傳是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根據(jù)記載,1949年1月,美國馬里蘭州,一位年輕的女士多羅希在臥室中離奇死亡,死狀恐怖,當時誰都沒有想到,她的侄子,14歲的約翰會成為這個悲劇的延續(xù)者。不久后,詭異事件接連發(fā)生,約翰的床經(jīng)常毫無原因的劇烈抖動,食品和刀叉會在房間里突然飛行。約翰的性情也變得暴燥,焦慮,并經(jīng)常做出常人無法想象的自殘行為,當他的父母試圖使他平靜下來時,約翰聲稱自己是多羅希。
一個月后,約翰的身上開始出現(xiàn)怪異的符號并呻吟出無法辨認的語言,,一位天主教神父試圖用圣水和十字架為他驅走魔靈,但是事情變得更糟,約翰身體卻趨近于死尸,五官開始扭曲,牙齒全都脫落,整個身體血肉模糊并且浮腫,流出淺綠色的濃液。3月,圣路易斯的大主教指示會士勞倫斯為約翰進行正式的驅魔儀式,儀式每晚都進行數(shù)次,約翰卻不見好轉。勞倫斯在研究了了所有關于驅魔的古書后,終于找到了驅走惡魔的方法。4月18日,勞倫斯使用一種特制的項鏈再次為約翰驅魔,衰弱的小約翰長長的呼出一口氣,魔走了。
驅魔事件發(fā)生的時候,影片《驅魔人》的制片兼編劇威廉·彼得·布萊迪正在喬治敦大學上學,20年后,他根據(jù)這件事寫出了《驅魔人》這部震驚世界的小說。
(另外,本片在拍攝到發(fā)行期間劇組有多人死亡,不得不讓我們聯(lián)想起某些內在聯(lián)系)。
一個幸福的家庭,在一次旅行中無意間拾得一塊外型特殊的石頭,許多奇奇怪怪的事情從此不斷發(fā)生...
本片可謂是曾經(jīng)拍攝過的最恐怖的電影之一,它圖解般的描述了人類與魔鬼之間傳奇的爭斗經(jīng)歷。講述了12歲的里根-麥克尼爾(琳達-布萊爾飾)被惡魔附身,她的母親克里斯-麥克尼爾(埃倫-伯斯泰因飾)、神父卡拉斯(賈森-米勒飾)和招魂的牧師梅林(馬克斯-馮-賽多飾)為了解救小姑娘的靈魂而與魔鬼不懈斗爭的故事。
驅魔人之路
《驅魔人》的經(jīng)典基于原著小說的成功,而該小說一開始便被蒙上“源引真實事件”的離奇外衣。這種所謂“現(xiàn)實中的事件”被訴諸文字,繼而幻化成鮮血淋漓的影像,其帶給人們的將是無與倫比的恐懼與好奇。有些東西確實不是科學所能解釋的, 導演威廉·奧馬力對學生們說,電影大約百分之八十都是真的。他宣稱介于熒幕和現(xiàn)實之間的巨大差異就是:這是一個男孩而不是女孩著魔了;著魔并不是發(fā)生在喬治敦,它發(fā)生在華盛頓之外的馬德里島;并且"豌豆湯的嘔吐物"的顏色不是綠色的。他還申明其他任何出現(xiàn)在電影中的東西都實實在在地發(fā)生了。
縱觀此前面世的《驅魔人》系列電影,能夠真正讓觀眾奉為旗幟的莫過于1973年的第一集。這部甚至對后來美國流行文化都影像頗深的影片無疑成為后來恐怖片爭相效仿的范本?;蛟S是前作太過突出,其后的兩部續(xù)集并沒有引起太多反響。尤其是1977年的《驅魔人2》更是由于導演約翰·伯爾曼(John Boorman)對原作的不屑一顧而成為貽笑大方的爛片“典范”。從歷史的角度看,此次制片方之所以痛下決心重拍前傳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同時,也說明“驅魔人”的道路必須要有四處噴濺的血漿和令人作嘔的特效支撐才能引起廣泛的認可。
1990年,原著作者布拉蒂為挽回《驅魔人2》的不良聲譽,自編自導了《驅魔人3》,但影片仍舊沒能完全繼承第一集強力震撼的視覺刺痛。而是通過較為隱忍的想象調動觀眾的恐懼。或許是由于自身導演功力所限,第一集中極富創(chuàng)意的取角與運鏡在第三集中也消失無蹤。即便如此,第三集仍憑借緊湊的情節(jié)和貫穿始終的邪惡氛圍成為驅魔人“真正的續(xù)集”。
為影片拍攝前傳,在好萊塢早已不是什么新鮮的舉動。為影史上最為成功的恐怖片拍攝前傳其壓力可想而知。無論是飽受票房困擾的芬蘭導演雷尼,還是被逼無奈再次“放血”的投資方,一定都在期待這部《驅魔人前傳》能為他們帶來好運。
西方文明的起步和進步,中間總穿插著宗教信仰的問題,不管是中世紀黑暗年代還是文藝復興,多少都與宗教牽扯絲縷。這部作品如果挖掘一定的深度的話,無非就是對于6、70年代的社會背景而發(fā)自出天問式的思考:還信仰上帝嗎?
人是一種非常容易被蠱惑的物種,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宗教中道德的約束力非常強大,制約著人性中為惡的一部分。如果約束力被削弱,人性中最為陰暗的東西就會成倍的放大?!厄屇恕分杏嘘P少女被魔鬼附身,從某種意義上說,不過是人性中的弱點被發(fā)掘——惡魔附身,力量無限增長,這種場面很容易讓人想起和魔鬼做交易的圣經(jīng)故事。
撇開這樣沉重乏味的話題,從電影本身來說,《驅魔人》的故事情節(jié)還是很有獨特的一面。電影沒有就女孩為什么被魔鬼附身、魔鬼來自何方進行過多的闡述,而是著重對女孩被附身之后的變化進行濃重的刻畫??紤]到30多年前的科技水平,《驅魔人》中女孩駭人的臉龐實在是做的太出色了,沒有如此出眾的化妝技術,《驅魔人》帶給人們的恐怖感必定打折扣。畢竟視覺沖擊力有時候比心理暗示能更直接、更迅速的提高人們的腎上腺素的分泌、失聲尖叫的分貝量
那迷惑他們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里,就是獸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們必晝夜受痛苦,直到永永遠遠。 ——《圣經(jīng)》啟示錄20:10
《驅魔人》(The Exorcist)是1973年的美國恐怖電影,由威廉·彼得·布拉蒂的同名小說改編,威廉·弗萊德金執(zhí)導。該片于1973年的12月26日在美國上映,獲十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獲獎兩項(最佳音效獎和最佳改編劇本獎),它也是歷史上第一部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恐怖電影。
分享Diamond Head的單曲《Am I Evil》://y.music.163.com/m/song/17445872/?userid=46230136(來自@網(wǎng)易云音樂)
因其深厚的宗教文化背景,該片也被很多影評人稱為宗教恐怖片。不論從劇情、燈光、音效還是片中蘊含的美國社會文化價值來看,《驅魔人》都是無可厚非的史詩級別。但或許是相似文化背景的缺失,這部上乘佳作并沒有被國內影迷觀眾買單,豆瓣評分只是中規(guī)中矩的7.6分,本文希望帶領大家從美國社會宗教文化的視角重新解讀。
一、美國宗教文化背景
美國沒有國教,實行政教分離的體制,并且提及美國,大家首先腦海中浮現(xiàn)的是一個現(xiàn)代化程度極高的國家,但實際上,正如美國駐華大使館公使銜新聞文化參贊裴孝賢所稱:美國是宗教色彩最濃厚的發(fā)達國家。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最初坐“五月花”號來到美洲的實際上就是一群難民,但他們不是政治難民或戰(zhàn)爭難民,而是宗教難民——在英國遭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即基督新教徒。十八世紀末,在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和洛克的自由社會契約說思想的影響下,美利堅共和國成立,當時美國的國父們深知宗教國家的危害之大,因此以政教分立和宗教自由為立國基礎。在今天看來,正是宗教自由的傳統(tǒng)才使得美國的宗教文化如此繁榮。美國建國之后又有著數(shù)次移民潮,尤其是二戰(zhàn)之后,大批天主教徒融入美國社會,使得本土的基督新教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影片中的基督教*正是天主教,不是基督新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圣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其分為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三大派系,但因歷史發(fā)展的緣故,國內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
影片在上世紀70年代發(fā)行,當時的美國處在一個奇妙的階段:政府深陷越戰(zhàn)、民眾反戰(zhàn)情緒高漲并對國家的權力結構不再深信不疑,性解放、LSD、搖滾樂不斷沖擊著美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主流觀念,民眾開始懷疑自己所做的事是否正確,并逐步陷入信仰危機之中。這也就是為什么《驅魔人》在上映之后能夠大賣(全球票房收入超過4.41億美金)并且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出現(xiàn)嘔吐、暈厥、哭泣甚至覺得被魔鬼附體等現(xiàn)象的原因。除了影片完美的視聽效果和沉浸式觀影帶來的深入體驗,我想更多的是因為當時的美國人對自身信仰的懷疑,觀眾不自覺的將自己的生活帶入片中女主一家的生活,中產(chǎn)階級、追求物質、缺乏精神文化,而魔鬼正是在這樣的時候降臨凡間,選擇這樣的家庭。片末卡拉斯神父發(fā)問:為什么是這個女孩?我相信這個問題在當時很多觀眾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二、魔鬼現(xiàn)世
兩個鏡頭出現(xiàn)在片名之前的幾十秒——第一個是普通的美國城市街道,車輛來來往往,路人行色匆匆;第二個是教堂里的圣母瑪麗亞雕塑,靜靜俯視。兩處簡約的場景分別彰顯了美國民眾當時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接著在一段極具中東風情的吟誦下,畫面中出現(xiàn)了一個由灰白轉為鮮紅的夕陽。
場景也從美國大都市轉到了蕭條破敗的伊拉克北部的一個考古現(xiàn)場——奔跑的小男孩給年長的考古人員報信: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些小東西。
一枚印著“圣父憐子”圖案的硬幣和一小樽陰森可怖的魔鬼雕塑。這兩個物件是全片的兩條暗線,分別象征了神與魔,之后的劇情也會再次出現(xiàn)。雕塑的出現(xiàn)預示魔鬼封印解除,它將重獲自由并寵幸人世。由考古人員口中得知,硬幣和文物并非產(chǎn)自同一年代,不難猜出硬幣其實是用來鎮(zhèn)壓雕塑的,而兩物的出土,意味著神與魔的斗爭與抗衡重新拉開帷幕。這是影片前期極為重要的線索,明白此處安排的用意,影片后段中硬幣和雕塑的影現(xiàn)也就順理成章了。
之后幾個鏡頭更是佐證魔鬼的現(xiàn)世:辦公室里的時鐘突然停止、惡狗相斗...以及全片最奇幻的場景:年老的考古人員走在一片廢墟之上,突然投射的光線將他吸引,抬頭望去是一個背著太陽的巨型魔鬼雕塑,當他走近后,雕塑背后卻沒有太陽,鏡頭接而轉為“人魔對峙”。魔鬼借助陽光讓老者的注意力轉移到它身上,然后昭告天下:我回來了。
仔細觀察雕像的頭部,會發(fā)現(xiàn)它和之前出土的那個小雕塑是一樣的
這個魔鬼就是帕祖祖,美索不達米亞與亞述的病魔,它長著四根鳥的翅膀,腳爪狀似老鷹,頭與手是獅子,額上長角。它也是全片唯一的“反派”。
三、缺失的信仰
故事轉切美國,華盛頓喬治城大學社區(qū),聚焦一個正在大學中拍戲的女明星一家的生活,以及另一條支線——生活拮據(jù)的青年神父卡拉斯。而后的幾十分鐘,可能讓人不解的是影片平淡如水地敘述女主克莉絲一家的中產(chǎn)生活以及貧困神父內心的困惑。
不少影迷抱怨這一段實在過于瑣碎、乏味,但看似冗長的鋪墊實則很具重要性,女主的故事線側映美國人墮落的物欲生活,圍繞在女主身邊的滑舌導演柏克、借用自己身份在派對上吸引眾人的神父戴爾(男主卡拉斯的朋友)、還有缺失宗教信仰的女主,這是很大一部分物質富裕但精神匱乏的民眾的寫實。而神父的故事線象征為理想放棄一部分現(xiàn)實、仍然抱有信仰卻不再像以往那么堅定的群體,神父卡拉斯除了神學還是心理學的高材生,如果不做神父他本可以成為著名的心理醫(yī)生,過上更加富足的日子,也不再需要像現(xiàn)在這樣因為工作沒時間照顧母親。
魔鬼就在這樣平凡而又普通的生活中出現(xiàn)并附上了女主女兒芮根的身,而后逐步顯露原形。時任制片人的編劇布雷迪想要拍攝一部嚴肅探究宗教及存在問題的電影,導演威廉·弗雷德金樂意拍攝能夠挑戰(zhàn)觀眾可接受性極限的現(xiàn)實主義題材影片,最后影片滿足了這兩種期待。充滿現(xiàn)實主義氣息的家庭敘事和嚴肅的宗教信仰問題探討就在這里開始疊化,這也是讓很多美國觀眾感到可怕的原因:日常生活是一帆風順的,但可能隨時都會出現(xiàn)一個事件讓你背棄上帝,從而被魔鬼上身(基督教教義:不愿順從上帝的人的私欲是魔鬼)。
芮根性情大變,體檢時對醫(yī)生說臟話、在晚會上當眾尿尿、晚上睡覺說自己的床在晃...此時的魔鬼還在試探性的展現(xiàn)自己。而醫(yī)生還是一本正經(jīng)的說這只是神經(jīng)問題,需要醫(yī)學治療。
四、困惑的信仰
而另一邊,神父卡拉斯因為沒時間照顧母親導致她去世,自此他陷入了更徹底的自責之中(而這份自責在之后也會被魔鬼利用)。卡拉斯悲傷成疾,不得不借酒消愁,在醉后的夢中他看到了影片開頭的那枚硬幣,不停下墜。
接著畫面一轉,他的母親走向一個地下通道,而自己怎么也追不上。夢的結尾,硬幣再次出現(xiàn),下墜,落地。這一段夢境暗示了卡拉斯在經(jīng)歷失去母親的痛苦之后開始動搖自己的信仰,而在神決定來幫助他重拾信仰。
這枚神秘的硬幣從中東穿越到了美國,又從夢中穿越到了現(xiàn)實,在最后的驅魔儀式上我們將再次看到它被卡拉斯佩戴。神在冥冥之中庇佑著人類,對抗魔鬼。
五、魔象顯露
不過多久,魔鬼就正式現(xiàn)形,打破人類的底線,把片中的角色和熒幕前的觀眾都嚇了一跳。
這段芮根在床上歇斯底里的表現(xiàn),是她和魔鬼在爭奪同一個身體。
在做了全面檢查之后,神經(jīng)科醫(yī)生終于承認不是顳葉的問題,建議女主找心理醫(yī)生。女主回到家后,發(fā)現(xiàn)女兒的房間沒人,窗戶被打開,寒風正呼呼地往室內灌,大怒之下卻得知原本被叮囑照顧女兒的好友柏克墜樓身亡了。而只有她知道,很有可能是女兒體內的魔鬼殺了柏克(警探透露柏克摔死時頭是調轉180度的,而芮根也能夠將頭調轉180度,好像就是魔鬼愚弄人類的同一操作)。
劇情很快至乎鼎沸,女主走進女兒房間發(fā)現(xiàn)女兒正在拿十字架猛扎自己的下體,并且無情辱罵、毆打了她,女主的心理防線徹底被擊潰,不得不找到神父卡拉斯,祈求他能幫助女兒進行驅魔儀式。然而驅魔儀式并不簡單,首先需證明被魔附身的真實性,以獲教會批準,這也為接下來的劇情埋下伏筆。
瑞典著名黑金屬樂隊Marduk的專輯《Fuck Me Jesus》的名稱及封面應該是受了這一幕的影響創(chuàng)作的(見下圖)
這張EP于1991年發(fā)行,風格是受到黑色金屬影響的死亡金屬
正如之后墨林神父所提醒的,魔鬼是個大騙子,會說謊來分散人的注意力??ɡ股窀冈谂c魔鬼首次交鋒時就輕信了它的謊言:魔鬼提到了卡拉斯母親的死卻假裝自己不知道她的姓;明明能夠熟練的說外語卻在卡拉斯面前倒著說英語假裝是拉丁語;被普通的自來水(非圣水)撒到身上后表現(xiàn)出很難受的樣子。
此時芮根的臉已經(jīng)和腐尸無異,毫無血色,破了很多口子并且附著了綠色粘液
這都是為了讓卡拉斯誤以為,芮根的種種表現(xiàn)只是某種心理作用,而非真正的被魔鬼上身,以達到讓他拿不到芮根被附身的證據(jù)來進行驅魔儀式的目的。但讓人困惑的是,魔鬼轉而又在芮根的身上顯現(xiàn)出“help me”的字樣,這促使卡拉斯立馬向教會求助,請求批準驅魔儀式。
很有可能,其實魔鬼并不是畏懼驅魔儀式,它只是在故意愚弄人類,以證明自身的邪惡及人類的愚蠢。
六、神魔博弈
卡拉斯原本打算獨自進行驅魔儀式,但教會請來了更年長更有經(jīng)驗的墨林神父,也就是影片開頭出現(xiàn)的那個長者,墨林神父身材更加高大,聲音也更加渾厚,給人一種威嚴感。
他很快就進入狀態(tài),帶領卡拉斯進行驅魔儀式。影片接下來整整有十分鐘都是驅魔儀式,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了神與魔的對抗。墨林和卡拉斯向芮根的身體撒圣水,不停的念著《羅馬禮典》中的驅魔經(jīng)文,以上帝之名讓魔鬼離開芮根的身體,而魔鬼不斷嘶吼、咆哮,扭動著身體。
面對邪惡又強大的魔鬼,兩位神父的不斷重復“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顯得那么無力
突然整個房間一陣劇烈抖動,魔鬼原形畢露,正是影片開頭的帕祖祖。芮根猙獰地扭動身軀,魔鬼的形象在煙霧之中慢慢淡出,光與影的交融極富美感。
短暫休憩后,卡拉斯走進房間,發(fā)現(xiàn)自己的母親端坐在芮根的床上,并追問卡拉斯為什么這么對待自己,狡猾的魔鬼利用了卡拉斯對母親的愧疚,暫時擊潰了他。
墨林教父請卡拉斯出去之后獨自與魔鬼對壘,而當卡拉斯再次走進房間時卻發(fā)現(xiàn)墨林已經(jīng)死去。要注意這里墨林的面色非常安詳,且沒有外傷,所以很可能是魔鬼也抓住了他的軟肋,不斷進行攻擊,再加上他本身已年老多病,因而死去。
卡拉斯幾乎想要殺掉眼前這個不人不魔的小女孩,而魔鬼也在不斷誘導他殺人,因為在邪惡方看來,黑化一個正義使者是他最大的成功(類似情節(jié)在諾蘭導演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中也有體現(xiàn):反派小丑誘使光明使者哈維犯罪)。最后魔鬼上了卡拉斯的身,而卡拉斯又以殉道者般的姿態(tài)跳窗自殺,從而戰(zhàn)勝了魔鬼。
這里有一個細節(jié):卡拉斯脖子上佩戴的硬幣被扯掉之后立馬被魔上身,證明硬幣就是象征了神的庇護
此時卡拉斯已被魔鬼上身,芮根已經(jīng)恢復正常
七、宗教與信仰
此處大概就是制片人兼編導布拉蒂留給觀眾思考的關于宗教存在的問題,即上帝是否存在以及宗教是否有必要的問題。首先,證明上帝的存在并不是能夠在我們這個經(jīng)驗世界完成的,即不能像很多自然現(xiàn)象一樣被反復驗證(同理純粹的無神論也是超驗的)。歷史上很多所謂的證明上帝存在的方法,如中世紀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的上帝五路證明,最終還是需要訴諸于內心的信仰。那么,宗教的存在是否有意義呢?我想是有的,宗教就好比是一個強大的支柱,它能夠在人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給人以精神支撐。
不管上帝是否存在,宗教包括宗教儀式都是人創(chuàng)造出來服務于人的(如果上帝真的不存在,那么甚至可以說上帝也是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給人設定一個目標,設定一個意義。那么與上帝對應的魔鬼其實就是人生的無意義,被魔鬼附身的本質就是走向虛無。
《驅魔人》的成功意味著當時美國社會產(chǎn)生的信仰危機,信仰在國內很多人看來是可有可無的東西,但其實它還決定著人類社會的價值標準,一個社會如果沒有一套公認的向善的價值體系,那么人們將會在追逐物質和金錢的過程中不斷敗壞自身的道德,最終導致整個社會的墮落。
導演通過妄誕的藝術手法和超現(xiàn)實主義的表現(xiàn)形式,挖掘人們內心蠢蠢欲動的魔鬼,并將它具象化于熒幕之上。影片所表現(xiàn)出來的宗教文化精神是非常有深度且值得人們探討的,從這個角度看,《驅魔人》之后的恐怖片都未超越它。
1.惡魔是被老神父從伊拉克帶回來的,他從伊拉克回到美國的時間剛好跟女孩被上身的時間是一致的。2.十字架是脖子被扭斷的導演放的,他的舉動激怒了惡魔,從而惡魔殺死了他。3.老神父是被告知真相而氣死的,老神父身體一直不好,一直在吃藥,之前他也說了,惡魔會撒謊,但是謊言里是有真相的,而且他說的話會直接擊潰你。在房間里,惡魔告知老神父自己是被他從伊拉克帶回來的,加上體力不支,從而死去。4.惡魔為什么上女孩的身,估計跟那個摔斷脖子的導演死后,警探從樓梯下面撿到的泥塑有關。那個泥塑就是老神父從伊拉克帶回來的。(這個是我的第一種猜想)
1.其實惡魔一直封印在老神父身體里,電影里說過,老神父十幾年前曾經(jīng)驅過魔,而且差點要了他的老命,所以他才要一直吃藥,那個時候起惡魔就一直在他身體里,只是元氣大傷,從而一直沒出現(xiàn)。而喚醒惡魔的時候就是在伊拉克的時候,他挖掘出了一個泥塑,當時他說了句話:以魔養(yǎng)魔。當時有個細節(jié),教會里的時鐘停擺了,那個時候就是惡魔蘇醒的時候。還有,他回到美國的時間跟女孩被惡魔附身的時間是一致的。在最后,年輕神父給老神父說小女孩的身體里好像不止一種惡魔。而老神父肯定的說只有一種。
2.有個細節(jié),教會里的一個雕塑被人破壞了,估計就是老神父壓制不住惡魔的時候去做的。
3.惡魔怎么上的女孩的身,這個嘛。。。我估計是:老神父知道惡魔蘇醒了,不知道怎樣又將惡魔封印進了泥塑,而小女孩又喜歡那些東西,被扭斷脖子的導演不知怎樣將那泥塑弄到手送給了小女孩亦或是給女孩的母親讓母親送給女孩,不管怎樣,后來導演得知女孩病了,拿著十字架去看望女孩(這解釋了他應該是通過非法手段得到泥塑的,估計是從老神父那偷的),從而激怒了惡魔,然后殺死了他。(這個解釋有點牽強,我實在想不起了)
暫時就這些了。。。。
《驅魔人》中亦選取了彭德雷茨基等人實驗色彩頗為濃厚的作品,并因音效上的突出處理而捧得了奧斯卡最佳音效大獎。 不過《驅魔人》并未大量以音樂段落來烘托氣氛,其中配樂段落非常少,甚至可以說寂靜才是主體,音樂不過是調劑而已;可以認 為它最大的特色在于音樂與影片情節(jié)互為補充,延伸了電影的內涵。片中有明確旋律的配樂不多,只有《Tubular Bells》,其 余都是作為場景內的聲音出現(xiàn)的:神父Karras在酒館喝酒時的《Ramblin’ Man》,以及神父Dyer等人在女演員家中聚會上的 鋼琴彈奏與合唱。鑒于家庭聚會中音樂與場景本身結合得過于緊密,因此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
《Tubular Bells》這首曲子是Mike Oldfield的電子樂名作,本是一首基調輕柔、舒緩人心的作品。不過通過與《驅魔人》 的情節(jié)相配合,這首曲子在電影中聽來則有了極為不同的味道。它一共出現(xiàn)了兩次:第一次是在第十五分鐘處,女演員在結束 越戰(zhàn)學生抗議主題影片的片場工作后走路回家,在途中看到神父Karras與另一位神父談話,背景音樂因飛機經(jīng)過而戛然而止, 不久之后惡魔便在電影中正式登場;第二次則是在影片結尾,當Karras獻祭了自己而成功驅逐了邪魔后,警長及神父Dyer一同 去吃午餐,在灰暗寂寥的街景下,《Tubular Bells》再度響起。影片的情節(jié)可以被分為兩大部分,其一是無關“驅魔”的前十五 分鐘,其二是“驅魔”——《驅魔人》的“驅魔”故事是第十五分鐘女演員從片場下班回家后開始的,即《Tubular Bells》的兩次 出現(xiàn)分別位于“驅魔”的開頭和結尾。
這樣一來,若以好萊塢敘事模式來衡量,影片的前十五分鐘就顯得非常奇怪了。雖然伊拉克考古的部分是在交待惡魔的來 源,但隨后連續(xù)十分鐘的女演員拍片場景就未免有些離題了,它甚至沒有起到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為什么像《驅魔人》這 樣一部賣座巨片中會有整整十分鐘看似不涉主題的內容?這只能是因為這個段落中隱藏著揭開主旨的關鍵。在這個片場場景 中,女演員接下的是一部反對越戰(zhàn)題材的影片,飾演一位深受學生愛戴、在學生運動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女教師,振臂高呼,相 貌雖溫婉,形象卻強勢——隨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她與女兒一同生活,這個家庭中沒有父親,母女二人過得非常幸福;與之形成鮮 明對比的是,片中幾位男性角色,如諸位神父以及警長,不僅經(jīng)濟上捉襟見肘,形貌也比較萎縮,全部都是單身,唯一不存在 這類問題的導演Dennings,則有比較嚴重的性格問題,并且出場不久之后便慘死于惡魔之手。
再看“驅魔”部分的故事結構:前 半部分主要圍繞著神父Karras展開,表現(xiàn)了他因自覺沒能照顧好母親而陷入了深深的絕望,考慮放棄在教會的工作,作為拳擊 手的事業(yè)也不成功,總之家庭和事業(yè)都糟糕透頂;后半部分他因母親去世而痛苦加劇,于是投入到了為少女Reagan驅魔一事 當中,影片的重心也從Karras的個人危機真正轉向了“驅魔”,Karras發(fā)揮了他的拳手特長,最終與惡魔同歸于盡,在某種意義 上獲得了解脫。Karras的經(jīng)歷與《Ramblin’ Man》(《漂泊的人》)一曲的主題十分契合:酒館一場戲中背景音較為嘈雜,但 可以清楚地聽到一句歌詞:”Lord, I was born to be a ramblin’ man”(主啊,我生來就是個漂泊的人);而Karras恰好在和神 父Tom商議調動工作事宜,且有提到“許多人的精神疾病都是信仰上的問題,工作問題、生活意義等,我應付不來了…”言辭中 透露出深深的焦慮——Karras本人就是一個Ramblin’ Man,一直在奔忙,卻什么問題都沒有解決。
綜上所述,影片其實根植于越戰(zhàn)及民權運動、尤其是女權運動的大背景之下——越戰(zhàn)令全美陷入泥沼,民眾自尊心受挫, 風起云涌的民權運動亦削弱了白人男性的社會地位。再回顧《Tubular Bells》首次出現(xiàn)時兩位神父的談話:“我與律師、醫(yī) 生、神父都談過話,我們都沒有一天不覺得自己是騙子…”,可以發(fā)現(xiàn)這句話與影片之后的臺詞中反復提及的“信仰缺失”(包括 神父Dyer亦是個信仰缺失之人,他曾說“我心目中的天堂就是個白色的夜總會”)有所對應,意思是時下的民眾、尤其是男性均 過得較為苦悶,律師、神父及醫(yī)生都在感到自己在為他人制造虛假的希望——這正是導演為這段音樂定下的主題。
據(jù)此,它在 片尾的運用就多了些許惆悵憂傷乃至令人脊背發(fā)涼的味道——當警長詢問神父Dyer有無看過某部影片時,Dyer回答已經(jīng)看過 了,由于與這一幕與之前警長和已經(jīng)死去的Karras的對談如出一轍,所以警長苦笑著答“又一個”;當兩人一同去吃午餐時, 《Tubular Bells》再度響起。這便意味著,Karras盡管為了驅魔獻出了生命,但諸位男性角色,或者說整個男性群體的傷痛并 未結束,還有更多危險隱藏在未來——曾為“魔”而深深苦惱的母女則徹底解脫,特別是Reagan很可能根本記不得這整件事了。 值得一提的是,《Tubular Bells》全曲長達三十余分鐘,但影片中的選段只有十幾秒,只是開頭幾個小節(jié)的重復,全部都是固 定音型,這就好似是一座走不出去的迷宮,宣告著伴隨民權運動垮塌的男性尊嚴,仿佛再也不會恢復了,留下的只有無盡的迷 茫與創(chuàng)傷。
首先必須得承認社會學是一門偉大的學科,至少某些定律在還能為我們所證實并且接受,比如“怎樣的社會產(chǎn)生怎樣的文化”。所以,二十世紀的張藝謀拍得出《活著》而二十一世紀的張藝謀拍得出《三槍》。同樣,七十年代的美國,誕生了史詩級的恐怖片《驅魔人》。
還是得慶幸,七十年代的美國畢竟還比較嚴肅,拍的恐怖片也是嚴肅的。電影的惡魔不是那些從電視里爬出來的孤魂野鬼,而是具有強烈的宗教意味,是教會與魔鬼不共戴天的世仇。偏偏本地教會,還是基督教里最為保守的天主教。魔鬼從何而來,它意欲何為?影片沒有說明,但是它侵占了童貞女的身體——這被基督教徒認為是最為圣潔的,這無疑是強烈的暗喻。它褻瀆圣像,趨勢小女孩當眾小便,在醫(yī)生面前露出私處,用十字架扎自己下體。對于一個70%以上人口為基督徒的國家來說,這不啻于最大的侮辱——還有什么比這對主恩賜的踐踏更為荒謬的事情?魔鬼的肆無忌憚,醫(yī)生的手足無措以及神父的無可奈何,三者鮮明的對比,就好像世界末日來到,卻沒有看見主賜予的救贖,我們所依賴的,竟給予不了我們力量。面對魔鬼,神父所做的,不過是揮灑圣水,誦讀《圣經(jīng)》,還有用手在胸前劃十字架,這些在魔鬼面前,太過卑微,它過于強大,以致于我們幾乎絕望。
《圣經(jīng)》說,魔鬼是天生的謊言家,它攝人心智,偷走人的靈魂。最初的魔鬼撒旦,便引誘最初的人類犯下了原罪。當最后馬倫神父慘死在魔鬼手中,被惡魔附體的小女孩露出狡黠詭異的笑容時,一切都恍然大悟:這個惡魔一直在欺騙我們,它假裝懼怕圣水,而那不過是卡拉斯神父用來測試它的蒸餾水;它假裝會說拉丁文以證實它古老的身份,但在錄音回放時才發(fā)現(xiàn)那不過只是倒著說的英文;它假裝在馬倫神父的驅逐下受到傷害奄奄一息,可事實證明那不過是它反戈一擊的前奏;它表現(xiàn)出自己的弱點來讓我們有了渺茫的希望,又在我們?yōu)橹κ菍⑦@希望打得粉碎。魔鬼太強大,它無所不知,無孔不入,甚至能夠模仿卡拉斯神父死去母親的聲音來哀求他,來干擾他。當觀影者發(fā)現(xiàn),以主的名義都不能驅走它,萬能的主在他面前毫無用處,三位一體和原罪說構成的基督教基本教義,在魔鬼的肆虐下扭曲,魔鬼的誕生似乎是為了將上帝永生為之贖的罪孽一筆勾銷,自己代替了上帝的末日審判,而這審判的結果不是善者上天堂,惡者下地獄——而是全部處死!此刻,對于虔誠的基督徒,終生的信仰瞬間倒塌。就像驅魔的高潮部分,卡拉斯神父隨著馬倫神父帶著顫抖的嗓音一遍遍重復道:The power of God will confess you!似乎他只是通過調大音量來給自己壯膽,而內心的信仰,已經(jīng)開始動搖。
說到這兒,不得不提兩句七十年代的美國,那是混合了越戰(zhàn),嬰兒潮,女權運動,性解放,嬉皮士的七十年代,就像充滿了大麻味的搖滾,不斷刺激著當時民風尚保守的美國社會,任何對于主流社會的沖擊被當做英雄式的行為,而這讓傳統(tǒng)的主流社會惶恐不已,處于社會變更期的美國,出現(xiàn)各種離譜的思潮都不為過。這部電影,也許暗示主流社會對新生事物的恐懼,也許暗示了離經(jīng)叛道在當時的普遍性,映射到電影里,就成了教會的魔鬼的相互博弈。有意思的是,現(xiàn)代醫(yī)學在電影里被諷刺得一無是處,似乎只有宗教才能代表人類內心最深處的恐懼和希望。
我承認女孩頭部180°旋轉和反身做蜘蛛爬行著實把我嚇了一跳,但回味之后最恐怖的,是無處不在的宗教神秘主義氣氛,是被魔鬼褻瀆后流血的圣像和圣母瑪利亞毫無表情的面部,以及純潔的小女孩一系列污穢的行為。
最后不得不再說一句,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PS:天主教似乎一直有驅魔的記錄不過除了地區(qū)主教是接觸不到那些檔案的。
用這種不急不徐的節(jié)奏來拍恐怖片還能這么好看也是不容易!被惡魔找上是不需要理由的,只能怨人品差嘍…尋求驅魔師幫助的建議是由醫(yī)生提出來的,當科學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能靠宗教來解決問題了……這配樂已經(jīng)被國內科普、法制、情感類節(jié)目用爛……
驚悚片的經(jīng)典,確實不錯。比他后來翻拍的什么大法師前傳好多了。原來Ellen Burstyn年輕時是演這個的啊,她的樣子跟《夢之安魂曲》里面的嗑藥老太婆變化似乎不大。
對于無神論的我來說,不夠刺激。比閃靈差遠了
一點兒都不恐怖的恐怖片.
關鍵中間電影院有人大吼一聲,“不要講話了”,瞬間我就嚇傻了。
【SIFF大光明1廳重溫】我的恐怖片十佳之一。影片內核應該還是異教的惡魔與天主教驅魔儀典之間的懸殊斗爭。前半段節(jié)奏稍慢,后半段足以令基督徒震悚。PS:本片獲得10項奧斯卡提名,最終獲得最佳改編劇本及最佳音響。美國恐怖片執(zhí)牛耳之作,后世驚悚/恐怖片中許多經(jīng)典橋段均來源于此。(9.5/10)
驅魔片鼻祖,NB?,F(xiàn)在看來也蓋過什么招魂系列好多啊。畫面也音樂都不用一驚一乍也相當嚇人TAT
前半部分略悶,原來美式恐怖老早就是這個套路了。先看《招魂》系列,再看這部經(jīng)典,恐怖橋段已不新鮮,然而氛圍和拍攝還是值得稱贊。
有那么幾分鐘,能感覺到地獄就在眼前。
#siff11 很多場景都很經(jīng)典,可以永垂驚悚片影史,故事很普通,沒什么太大驚喜,1973年拍成這樣足矣。可能以后回想起這部電影只會想到影城中那句響徹天花板的“不要講話!”
《驅魔人》應該算的上美國恐怖電影的鼻祖或牛耳的地位。就算今天來看也不能算落伍的,它無論從音響、配樂、劇情鋪設、燈光等方面都給后來的恐怖類型片做了很好的演示。就算把它的海報明眼的擺你面前,也會馬上瞳孔縮小,汗毛豎立。
一部多么藝術的恐怖片啊。真希望偉大的弗里德金能多拍幾部片子,或者多講幾次課。分鏡頭寫得超好,跳躍的鏡頭超有感覺,弗里德金的調度超牛。
9分,確實強,像拍普通都市片那樣拍攝恐怖片,驚悚得不動聲色,也沒有過分渲染,突然來一下,直接嚇翻。節(jié)奏特別好,慢慢鋪陳,耐心推進,時不時都會有重擊。沒有為什么,生活中的恐怖,用拍攝普通影片的方式拍恐怖片,我果真比較吃這一套??戳藢а菰L談,在沒有數(shù)碼特效的時代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爆棚了。
1973年出品。據(jù)說本片成為影史經(jīng)典的原因在于它從故事劇本、氛圍營造、音響、配樂、燈光等方面都給后來的恐怖類型片做了很好的演示。不過我認為最屌的地方在于這么一行字:本片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8.4
影史最藝術恐怖片之一,依然那句話:事關宗教最恐怖。中后段超神。
由于在社會背景主要是信仰上的差異,總是沒有辦法更喜歡。
好萊塢第一恐怖片最恐怖之處是改變自1949年發(fā)生在美國馬里蘭州的一樁真人真事。
完全不記得以前什么時候看過就記得吐得很惡心看完脖子很痛……電影節(jié)復習了一下,色彩和場景轉換還是很有七十年代FU的,蠻好,細節(jié)也做得很用心,全片最恐怖的地方大概在于全場屏息凝氣之時前排突然有個男的大喝一聲“你們講話一個小時了講完沒有?!” 23333333
課上看的,我被從教室最后一排的桌子上嚇摔倒了……當時影片分析的時候老師把這片子分析的很牛,可是現(xiàn)在想不起來他都說了些什么了……
一點都不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