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 his wunderkind peer Xavier Dolan, Lukas Dhont is another Francophone young filmmaker, he is Belgian. Releasing his debut feature film GIRL at the age of 27, Dhont sets the world on fire with his perspicacious treatment on gender dysphoria, the film wins the Caméra d'Or award for best first feature film in Cannes, and four years later, his follow-up, CLOSE, a sensitive and sensible meditation on prepubescent identity, shows no sophomore slump, enters Cannes’ main competition and eventually nabs Grand Prix, followed by an Oscar nomination for Best 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
GIRL is all about trans experience, those internal inquietude, anticipation, confusion, impatience and dread before undergoing a sex reassignment surgery. Lara (played by cis-gender actor Polster in his screen debut, which understandably raises a prickly issue in handling such subjects) is a fifteen year old transgender girl and aspiring ballerina. On the surface, she seems to have gathered all the support someone in her place could get: a father (Worthalter, in a perfect world, he could’ve been a new hot daddy on trend, whom everyone wants for themselves) who is more than unstintingly understanding and never loses his patience in face of Lara’s self-cloistered shell; benevolent doctors (both medical and psychological) ease her into preliminary steps of the pending surgery; her dance school and fellow dancers also accept her for who she is, only an occurrence of a girls’ party going awry puts her under duress and humiliation, while deadnaming by her young brother feels like an adjunct emplaced advisedly.
Still, Lara is bedeviled by gender dysphoria, which she opts to internalize inwardly, she strives to expedite the operation process, so she can get “the penis shame” behind her back and start a new life as a real “girl”, she is not above doing something radical for that end. What Dhont and his co-scribe Angelo Tijssens aspire to drum into the audience is how “intrinsically personal” a trans experience is and how difficult and solitary it could be, even under a nearly non-hostile circumstance. All the rest of us can do, at the very least, is to avoid to be a do-gooder and to acknowledge that it is a complex process needs to be treated with kid gloves.
CLOSE reunites Dhont with most of his collaborators from GIRL, its protagonist Léo (Dambrine) is a middle-school pupil whose family works for a flower farm, his best friend is Rémi (De Waele), a sensitive boy who is musically talented. Their intimate bond starts to unravel when Léo intentionally distances himself from Rémi for fear of being identified as a homosexual (in school, kids question him whether or not they are a couple), he also takes to play ice hockey, a masculine sport which he is not entirely good at, tragedy ensues after a falling-out with Rémi, henceforth Léo must come to grips with his mounting guilt and the film reaches its boiling point when Léo comes clean with Rémi’s grief-ridden mother Sophie (a deglamorized Dequenne thoughtfully canalizes Dambrine through Léo’s troubled waters). Here by skirting around Léo and Rémi’s sexual orientation, Dhont and Tijssens’s script gallantly jettison perceived queer identification, which isn’t the rub, also the brotherly closeness between Léo and his elder brother Charlie (van Dessel, proving that a jock can also be a caring person) is a masterstroke to dismantle the preconceived impression about manhood. The bane of the tragedy is Léo’s corrective conformity to the external perception of tradition masculinity. When the damage is done, he has his own sweet time to adjust the aftermath and accept the consequences, whether he tries to escape from it, to suppress it, or getting benumbed by it, they are all the necessary steps towards his eventual outpourings, that is to say, the story also marks a sharp-edged process of dealing with post-trauma conditions.
Visually, in GIRL, Dhont deploys a guerrilla style to record and regard Lara in proximity, often in shallow and soft focuses, with bisexual lighting in prevalence. He mandates the hand-held camera to twirl with her when she practices, capturing the undertow beneath her inexpressiveness and empathizing with her predicament. In both films, wide shots are few and far between. It is through Lara’s body movement, especially when she dances, we can perceive her strain and escalating distress that impel her to sink into her private hell. By the same token, in CLOSE, Léo’s ice hockey training and physical travail in the fields are repeatedly presented as the means for him to cope with something which he cannot wrap his head around, he knows he did something wrong, yet, he doesn’t know exactly what is the “wrong”. Chromatically, CLOSE looks more luxuriant, its breathes an air of lyricism into the story’s woeful streak, and occasionally, an inching long take informs audience that Dhont is not a one-trick pony, his expertise is all-around.
Besides being an engagé, adroit filmmaker, Dhont also shows an acute eye on casting his young actors, both Polster and Dambrine are godsends to anchor his two films. The former’s epicene figure and comportment is a beguiling magnet that navigates audience through Lara’s personal crisis, he is an ace introvert. The latter, gleaming with precocity and doe-eyed innocence, is a pure revelation. Dambrine feelingly characterizes Léo’s multifaceted personae, his nicety, physicality and intensity are awesomely in evidence, he is a new force to be reckoned with, and Dhont is kit out to be a rising star in the sphere of international cineastes, and his queer-oriented acumen shall be preserved at any cost.
referential entries: Tom Hooper’s THE DANISH GIRL (2015, 6.5/10); Céline Sciamma’s PETITE MAMAN (2021, 8.2/10); Sebastián Lelio’s A FANTASTIC WOMAN (2017, 7.7/10); Xavier Dolan’s LAURENCE ANYWAYS (2012, 8.1/10).
Title: Girl
Year: 2018
Genre: Drama
Country: Belgium, Netherlands
Language: French, Flemish, English
Director: Lukas Dhont
Screenwriters: Lukas Dhont, Angelo Tijssens
Music: Valentin Hadjadj
Cinematography: Frank van den Eeden
Editor: Alain Dessauvage
Cast:
Victor Polster
Arieh Worthalter
Olivar Bodart
Tijmen Govaerts
Katelijne Damen
Valentijn Dhaenens
Rating: 7.4/10
Title: Close
Year: 2022
Genre: Drama
Country: Belgium, Netherlands, France
Language: French, Flemish, Dutch, English
Director: Lukas Dhont
Screenwriters: Lukas Dhont, Angelo Tijssens
Music: Valentin Hadjadj
Cinematography: Frank van den Eeden
Editor: Alain Dessauvage
Cast:
Eden Dambrine
Gustav De Waele
émilie Dequenne
Léa Drucker
Kevin Janssens
Marc Weiss
Igor van Dessel
Léon Bataille
Rating: 7.7/10
她是個幸運(yùn)的女孩兒吧,不對,應(yīng)該說她是個幸運(yùn)的人。我們實(shí)質(zhì)上沒有任何權(quán)力去定義一個人,因?yàn)槲覀儾皇莿?chuàng)造人的人。
影片呈現(xiàn)的社會包容性給予一種希望,這不同于單純的(不可復(fù)制的)藝術(shù)呈現(xiàn),這是一種可復(fù)制的技術(shù)上的包容。有點(diǎn)像Standards of Care for the Health of Transsexual的教學(xué)片,影片通過trans群體可能面對的不同社會關(guān)系,如家庭關(guān)系(父親)、社會關(guān)系(心理咨詢師、醫(yī)生、老師等),展現(xiàn)了普世價值語境下,我們每個人如何做好一個人。雖然其中仍不免一些“規(guī)訓(xùn)”的觀點(diǎn),如父親和醫(yī)生講的“應(yīng)該”或“不應(yīng)該”如何,但作為一個性別鐵幕之下的東方人,Lara確實(shí)幫我更好地理解了SOC中地很多觀點(diǎn)和技術(shù)支持。
舉例來說,如階梯性或者說最小傷害原則,有關(guān)transsexual文獻(xiàn)中,這是一個經(jīng)常被提及或者建議的原則,如使用激素或者聲音改變。影片中醫(yī)生給予激素治療、對于手術(shù)的討論以及心理咨詢師的支持,都不難看出這個原則的體現(xiàn)。技術(shù)人員和家人于性別認(rèn)同中要做的不是審判,而是技術(shù)、情感上的支持,如心理咨詢師和父親直接采用支持技術(shù),表達(dá)“你就是個女孩”。
最后說一句,看到有豆友評價,影片在刻意地渲染一些苦難,我只想說,相對于國內(nèi)的trans群體,那點(diǎn)事是白玉微瑕吧,Lara就是tm生活在理想國。
1、在奇幻文學(xué)與童話故事中,有許多的「變身」故事,莊子的魚化大鵬鳥,或安徒生的美人魚都是例子。如果變身從「成長的隱喻」成為「成長的事實(shí)」,事情又會怎麼樣呢?
2、女孩(Girl,2018)和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2015)相比,在醫(yī)療背景與社會接受度都有顯著的進(jìn)步,如果說導(dǎo)致丹麥女孩死亡悲劇的因素是外在不成熟的醫(yī)療技術(shù),那麼,該片令人同情的悲劇性命運(yùn),則是來自於未成熟年齡下的焦慮心態(tài)。確實(shí),時間對於這些想轉(zhuǎn)變性別的青春期孩子而言,感到特別的壓迫,尤其這個孩子的理想是成為「女」、「芭蕾舞者」,這兩項(xiàng)是故事主人公的願望,也都獲得了外界極大的支持,然而對於青春期的主人公而言,身體的發(fā)展及訓(xùn)練、手術(shù)的風(fēng)險與修復(fù),是迫在眉睫卻不能並進(jìn)的雙軌。背離親緣(Far from the Tree: Parents, Children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2012)下冊,跨性別:
多數(shù)跨性別領(lǐng)域的專家都謹(jǐn)守「哈利班傑明準(zhǔn)則(Harry Benjamin Standard)」,要求病人在動手術(shù)或採用荷爾蒙療法前,先以想成為的性別生活最少一年,並接受一整年的心理治療,且由兩位醫(yī)護(hù)人員(一位是醫(yī)師)建議接受醫(yī)療流程。雖然有人抱怨浪費(fèi)時間,認(rèn)為陷入絕望的人越早轉(zhuǎn)換就能或早獲得幸福,但這些安全措施旨在避免有人在手術(shù)後後悔,也能保護(hù)醫(yī)療人員免於背負(fù)法律責(zé)任。經(jīng)確認(rèn)為女性的原生男性可能不只需要動閹割手術(shù)和陰道成形術(shù)……其中,乙狀結(jié)腸移植法……這個方法侵入性較強(qiáng),費(fèi)用較高,還可能導(dǎo)致黏液滲入陰道?!艏胰酥С?,跨性別兒童在進(jìn)入青春期前,可以使用賀爾蒙阻斷劑抑制青春期發(fā)育,免去轉(zhuǎn)換性別時的某些生理麻煩。這種療法在女孩十歲、男孩十二歲就能開始使用?!朔N療法能有效替跨性別孩子的家庭爭取時間,如果孩子確定為跨性別者,阻斷劑能避免他們步入「錯誤的青春期」,未來也能省去許多手術(shù)?!叽賰和D(zhuǎn)換性別,將導(dǎo)致他們在精神上或醫(yī)療上終身受困,的確是可怕的錯誤;然而強(qiáng)迫性別認(rèn)同堅(jiān)定的孩子按照原先的生理性別發(fā)育,未來即使耗費(fèi)巨資,經(jīng)過層層痛苦的手術(shù),也無法重建出符合自我認(rèn)同的身體,這一樣是大有問題。
3、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以「天命」的角度看,人活著本就有許多的限制,其中,最大的限制是身體。莊子逍遙遊中「乘天地之正」的「正」,說文解釋「從止,一以止。古文正,從一足」,腳趾所無法跨越的,就是身體??墒?,除了按天命率性而活外,人是有調(diào)整(修)的能力的。沒有醫(yī)療支持時,以往認(rèn)為該調(diào)整的是心理,有了醫(yī)療的支持,現(xiàn)在認(rèn)為可調(diào)整的是生理,與此同時,人們似乎一不小心就會忘卻心理調(diào)適仍然是必須的。
4、導(dǎo)演讓觀眾看到身心分離的悲劇,可是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誰不是活在馬克斯所說的異化中?
5、孩子的霸凌不算霸凌,在這部電影中有這樣一個奇妙的環(huán)節(jié),發(fā)生於孩子們一起過夜的場景中。在班級同學(xué)的身上,我們發(fā)現(xiàn)排拒和接納兩者矛盾的發(fā)生,事實(shí)上人們承認(rèn)或認(rèn)同難受的事實(shí)時,都不免有這樣的反應(yīng),比如地球是圓的、空間是扭曲的。
真的是非常好看的一部電影,沒有過多的對話,沒有痛哭流涕,沒有歇斯底里,沒有悲天憫人,沒有自我憐憫,lara不喜歡大吵大鬧,他也不會大哭大笑,他不滿意的時候不會說話,不會歇斯底里,不高興的時候他不會鬧脾氣,外表的溫和在欺瞞身邊的人,可是在屏幕外你強(qiáng)烈的感覺到了他的不安,他的隱忍,他的勇敢,和強(qiáng)大。電影里幾次我都有去擁抱他的沖動,想給他力量,幾次想對著他說你真美,真的又美又驚艷。這就是這部電影的力量和強(qiáng)大之處。不做作不可以不過分不用力,但卻能把一個人物強(qiáng)大的感染力渲染出來,傳遞出來,我覺得是厲害的??赐曛蠛苁歉袆樱芏鄷r候很多情緒過多的語言也沒辦法詮釋,lara不說話,但是他的快樂和強(qiáng)顏歡笑我們都看得到,都心疼,都感受得到。導(dǎo)演演員都好牛掰
給五星也要先說兩個問題,一個是場景,電影空間除了家里就是排練室,而且芭蕾舞的攝影調(diào)度非常單調(diào),重復(fù)之中沒太多新意,所以在制作格局上看,確實(shí)是小成本,在戛納降為“一種關(guān)注”單元非常合理。其次,立意表達(dá)的算計是比較多的,在文本結(jié)構(gòu)上能感覺所有戲的設(shè)置都是在醞釀這最后一擊,痕跡有點(diǎn)明顯了。
可我為什么還是如此喜歡,那肯定是歸為這無可爭議的最佳表演,我全程蹬圓了眼睛都在盯她每一個細(xì)節(jié),不難發(fā)現(xiàn)這個片子的心理表達(dá)在言語層面上看都是失語的,“我過的很好”幾乎是女孩唯一的臺詞,為什么她真實(shí)的想法說不出口,因?yàn)檫@種情緒太復(fù)雜了,以至于它無法具象到可以用人類有限的言語來形容。然而,俗話說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是演員,你試圖隱藏的情緒,在不經(jīng)意間會被表情和肢體出賣,因?yàn)樵诮^大多數(shù)時間里,我們自己是看不見自己的。
電影中有幾場戲非常重要,一是在醫(yī)院簽字準(zhǔn)備手術(shù)時的興奮,等不及了的那種開心。二是自己在更衣時的羞澀,父親進(jìn)屋她直接要求回避。三是與男孩發(fā)生床戲后,對對方不接受其性別的那種沮喪。這些表演是通過表情直接傳遞出她不但渴望生理的變化,更需要心理的認(rèn)同,是一種渴望與回饋的不對等,一次又一次的隱形傷害將她的精神折磨到了極點(diǎn),當(dāng)然這里不僅僅的是外界環(huán)境帶來的,更多是她內(nèi)心難以化解的糾葛。
然而,極端的行為出現(xiàn)往往是必須且不可逆的,因?yàn)閺默F(xiàn)實(shí)層面講,誰都不愿意這么做,當(dāng)我們評價一個人一件事是很容易的,因?yàn)槲覀冎蒙硎峦猓伤约簺]有辦法,別人也沒有辦法,這使得其最后一擊的更多的是一種走投無路的發(fā)泄,有了之前的鋪墊,這場戲的動機(jī)才足夠充分,而事情過后,涅槃重生,她付出了成長的代價,她自我認(rèn)同的弧光完成。
所以,聚焦疼痛不如聚焦渴望,我只想成為一個女孩,我有多疼我便有多渴望,這些個體精神都是演員通過表演傳遞的,而我作為觀眾,這一切我都感受到了。
既然你那么渴望成為女孩,我今年心中的最佳女主角就是你了。
男扮女裝,常常被戲稱為“女裝大佬”。
但不認(rèn)同自己的生理性別,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之一。
這類人不僅長期處在自我否定之中,還時常會遭到別人的異樣的眼光和嘲笑。
精神醫(yī)學(xué)上統(tǒng)稱這些人為“跨性別者”(Transgender),可謂是少數(shù)群體中的少數(shù)群體。
有些跨性別者迫切希望通過手術(shù)改變自己的生理性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變性人”。
說起變性人,家喻戶曉的金星,作為一名變性藝人曾經(jīng)惹過不少爭議。
舞蹈家金星在6歲的時候,就意識到自己希望成為一個女生,于是下定決心,在27歲時做了變性手術(shù)。
1995年,金星在北京香山醫(yī)院進(jìn)行了變性手術(shù),手術(shù)過程還被導(dǎo)演張?jiān)碳o(jì)錄,拍攝成了紀(jì)錄片《金星小姐》。
而朱莉和布拉德·皮特的女兒希洛,也在11歲的時候也開始接受荷爾蒙阻斷劑的注射。
朱莉接受《Vanity Fair》雜志采訪時曾自曝:“希洛希望當(dāng)一個男孩子,所以她簡剪短了自己的頭發(fā),她喜歡穿男孩子的衣服,她覺得自己跟她的哥哥們是一樣的?!?/p>
研究表明,其實(shí)兒童在3—5歲時就已經(jīng)能夠擁有g(shù)enital knowledge(生殖性判斷)和 gender constancy(性別恒久性)意識。
讓58位實(shí)驗(yàn)對象(31位女童, 27位男童)觀察兒童的全裸或半裸圖片,左邊的是彰顯兒童性別的圖片,右邊的是該兒童變裝后的圖片。
研究結(jié)果顯示,40%的兒童都能夠識別變裝后的兒童性別。
也就是說3到5歲的兒童,就已經(jīng)能夠擁有持續(xù)性的性別認(rèn)知。
所以,跨性別者其實(shí)是先天的。
他們往往在很小的時候,就對自己的生理性別產(chǎn)生了懷疑。
在影視作品中,我們也經(jīng)常能看到一些跨性別者。
例如《丹麥女孩》中的小雀斑,《男孩別哭》中的希拉里·斯旺克。
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跨性別者所要面對的種種困難和誤解。
而他們身上雌雄同體的神秘氣質(zhì),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今天要介紹的這部2018年上映的比利時電影《女孩》,講述的也是這樣一位跨性別舞者的故事。
這部小眾題材的電影一上映就口碑爆棚,贏得各國媒體的贊譽(yù)。
不僅在2018戛納電影節(jié)斬獲了金攝影機(jī)獎(導(dǎo)演處女作獎),也提名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豆瓣評分8.2。
導(dǎo)演:盧卡斯·德霍特
編劇:盧卡斯·德霍特/安吉洛·提森
主演:維克托·波爾斯特/阿里耶·沃索爾特
上映日期:2018-05-12(戛納電影節(jié))/2018-11-01(荷蘭)
片長:105分鐘
這部艷驚四座的電影,也是導(dǎo)演盧卡斯·德霍特(Lukas Dhont)本人的處女作。
2009年,導(dǎo)演盧卡斯·德霍特在比利時當(dāng)?shù)氐膱蠹埳峡吹揭粭l新聞——
一個女孩想成為芭蕾舞者,卻生錯了性別,她想成為真正的女孩。
導(dǎo)演那時候只有18歲,正在經(jīng)歷自己的身份認(rèn)同危機(jī),這個故事激勵了他。
于是盧卡斯·德霍特決定,將這個故事拍成電影。
而海報上那位優(yōu)雅的女孩,其實(shí)由一位男孩,維克托·波爾斯特(Victor Polster)扮演。
不得不說導(dǎo)演選人的眼光獨(dú)到,雖然這是維克托的第一部電影,但他的表演真實(shí)細(xì)膩。
不僅做到了神似,外型看上去也很有說服力。
憑借在本片中的出色的表現(xiàn),維克托·波爾斯特獲得第71屆戛納電影節(jié)一種關(guān)注單元最佳演員獎。
舞蹈演員出身的維克托·波爾斯特在片中同樣扮演一位“舞癡”,15歲的跨性別者Lara。
Lara的生理性別是男孩,心理性別是女孩。
對15的他來說,人生有兩個終極夢想——
跳好芭蕾舞,以及做完變性手術(shù),徹底成為一個女孩。
然而這兩件事,幾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
變性手術(shù),當(dāng)然也不是說做就能做的。
不僅身體上要承受痛苦,還要面臨手術(shù)失敗的風(fēng)險。
跳芭蕾,對于15歲才開始練習(xí)的她而言,“年齡太大”。
直接被學(xué)校認(rèn)為不可能成功,但因?yàn)樗臎Q心很堅(jiān)定,還是愿意讓她試試。
這兩件事,難度更大的或許是變性。
為此,Lara一直在服用荷爾蒙藥物,
生活中的她也是留著長發(fā),甚至自己穿耳洞,只為了盡可能讓自己看上去更像個女孩。
但畢竟生理仍然是男,每當(dāng)面對男性生理現(xiàn)象,心理為女性的Lara只感到痛苦和無奈。
Lara原是家中的長子,名叫 Victor。
和父親生活在一起,還有一個上幼兒園的可愛弟弟。
平日照顧弟弟的她,儼然一副姐姐樣。
Lara非常希望,周圍人能把她當(dāng)成一個真正的女孩看待。
僅僅是弟弟的老師詢問一句,她是不是姐姐,都可以讓她開心一整天。
雖然長期服用抑制發(fā)育的藥物,但Lara的骨骼還是明顯比一般女孩更健壯。
不可避免地還是會偶爾流露出男相,這也使她在生活中處處流露出不自信。
芭蕾對體型的要求本來就很嚴(yán)苛,為了看起來不那么“壯”,Lara長期節(jié)食。
再加上高強(qiáng)度的芭蕾練習(xí),Lara比同齡人消瘦很多。
營養(yǎng)不良的她,被醫(yī)生認(rèn)為暫時還不適合做變性手術(shù),這讓她陷入一種矛盾的境地。
當(dāng)然Lara已經(jīng)非常幸運(yùn),她生活在一個寬松包容的環(huán)境中,周圍大多數(shù)人都是接納的態(tài)度。
進(jìn)入舞蹈學(xué)院之后,她也很快就融入了女孩群體。
更幸運(yùn)的是,她有個無限支持和理解她的父親。
無論是去醫(yī)院面診還是去舞蹈學(xué)院面試,父親總是全程陪伴,默默支持著。
當(dāng)她迷茫無助時,父親會告訴她:“你已經(jīng)成為很多人的榜樣了?!?/p>
但Lara并不想成為榜樣,她只想成為一個女孩。
聽上去如此簡單,卻又如此困難。
即便大環(huán)境對她來說,已經(jīng)十分友好,但也還是會有尷尬的時候。
比如老師當(dāng)眾詢問其他女生,是否接受Lara在女生更衣室換衣服。
同時讓Lara閉上眼,其他女生舉手表態(tài)。
又或者在舞蹈學(xué)校里,每次上完課就算滿身大汗,也從不與姑娘們一起洗澡。
其他姑娘的不介意,在她看來更是一種憐憫和獵奇。
雖然大家都知道Lara的事,但誰也沒有真的看過她的身體。
在一次在姑娘們組織的聚會上,大家都玩得很開。
有人突然提議想看看Lara的下體,Lara是拒絕的。
但在女孩們的脅迫下,她最終不得不,在眾目睽睽之下展示自己的私處。
獵奇心得到滿足的女孩們,一個個流露出惡作劇得逞后的得意。
這深深刺傷了敏感的Lara。
這些女孩,擁有著Lara夢寐以求的身體。
課間時,Lara常羨慕地看著熱舞的她們,肆意展示自己柔軟且富有曲線的身體。
而Lara就像個笨拙的丑小鴨,穿練功服前還要用膠帶封住自己的下體,來掩蓋男性生理特征。
如果我們設(shè)身處地的想想,身為女孩有天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多了個“零件”會有多么崩潰,也許就能理解跨性別者的這種痛苦了。
Lara不僅要竭力掩飾生理特征,還要比其他女孩更刻苦練習(xí)芭蕾。
一般學(xué)習(xí)芭蕾的女孩都是從12歲開始練足尖,15歲的勞拉顯然錯過了最佳時期。
而且她的腳也并不適合穿女芭蕾舞者的足尖鞋,所以經(jīng)常練到受傷流血。
然而她展現(xiàn)出驚人的毅力,其他人休息時他還在堅(jiān)持練習(xí)。
連老師都被感動,說她對自己要求太高。
鏡頭里的Lara,看上去優(yōu)雅美麗,完全是一個可愛女孩模樣。
這樣的她當(dāng)然不乏異性的追求,但Lara每次都只能害羞地躲閃。
一次,她終于鼓起勇氣和男孩約會。
然而氣氛曖昧之際,還是落荒而逃。
她明白,此時的自己,還不是個真正的“女人”。
她害怕被人當(dāng)成怪物。
回家之后,Lara久久凝視著鏡中的自己。
她十分渴望變成女孩,但醫(yī)生以她營養(yǎng)不良為由拒絕手術(shù)。
Lara感覺自己已經(jīng)不能再等了。
忍無可忍的她,終于在一個清晨,拿起了剪刀。
上演了自宮的一幕……
當(dāng)她在醫(yī)院醒來,陪伴在身邊的還是慈愛的父親。
父親一直握著她的手,Lara淚流滿面。
也許命運(yùn)和Lara開了個天大的玩笑,讓她生錯了性別。
但顯然,也給了她一份深沉的父愛。
影片結(jié)尾,Lara剪了短發(fā),大步穿行在人群中。
此時的她一掃過去的羞怯和不自信,仰起的臉龐多了一份從容。
也許她已經(jīng)接受了變性手術(shù),我們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Lara學(xué)會了接納自己。
而看完電影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真實(shí)的故事。
Lara是有現(xiàn)實(shí)原型的,一位名叫Nora的舞蹈家。
其實(sh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對自己不滿意的地方,也許是外貌,也許是性格。
很多人因此自卑,甚至自我厭惡。
就想Lara一樣,無法面對真實(shí)的自己。
而電影最希望傳達(dá)的,就是告訴我們如何認(rèn)同自己,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本文作者:RAMA
這部電影所帶來的真實(shí)感是3D特效和VR都應(yīng)該反思的
隱忍、希望、自省、決心、崩潰...這個“女兒心男人身”所展開的故事沒有充滿霸凌嘲笑,沒有秘密解開后的狗血撕逼。Lara所背負(fù)著是高強(qiáng)度芭蕾以及每天一次次照鏡子、快速更衣的躲避所帶來的厭食與忍無可忍;是不斷回避著“I'm Fine”下默默消化掉的所有情緒。全程專注于挖掘角色內(nèi)心、沒有大起大落的克制處理和最后一場戲所帶來的沖擊感是無法形容的,那一刻影院的觀眾也在抽著和Lara一樣的氣。
即便在父親如此開明支持,醫(yī)術(shù)和社會條件都可以順利完成變性的今天,變性群體受到的壓力依然是無窮大的。演Lara的演員驚為天人,芭蕾片段拍得超好??醿鹤貦皯?yīng)該沒懸念了。PS:好痛。
膚淺的不理解或尊重女性的表達(dá)
比起結(jié)尾的終極疼痛,女孩親手戳出的耳洞和跳舞跳到鮮血淋漓的雙腳, 更讓人忍不住倒吸冷氣。故事的道理很簡單,想要做你自己,就要承受疼痛。你的靈魂想自由,也要先經(jīng)歷烈焰灼燒,方能涅槃重生,褪去丑小鴨的稚嫩,化身羽翼耀眼的鳳凰,云霄遨游。處女作能拍到如此嫻熟而不老氣橫秋,真有靈性。
A / 一場預(yù)先設(shè)定的點(diǎn)對點(diǎn)單向運(yùn)動卻沒有回落到二元劃分中,而是在幾乎靜態(tài)的過程中開掘細(xì)膩復(fù)雜的心理世界,在溫和卻依然固結(jié)的性別文化中探尋身體的意義。身體是冰冷的容器?僵死的符號?是焦慮的牢籠還是反抗的武器?或是一種如芭蕾般超然的姿態(tài)本身?導(dǎo)演并未給出標(biāo)準(zhǔn)答案,卻已將這一選擇背后的千鈞之重全數(shù)交付出來。Girl最終是一種開放的身體,而非性別。
“有些事情是沒法改變的” 第一次看到如此切實(shí)的講述變性細(xì)節(jié)和心路歷程的片子:初期注射荷爾蒙和服藥,手術(shù)切除陰莖和全部海綿體,并用一部分陰莖做成陰蒂,然后盡量讓陰道夠深…最主要的:治療無法逆轉(zhuǎn)。今年的歐洲電影獎該片提名了最佳男主,難道不應(yīng)該是女主嗎?=。=
主演真的是一塊寶,芭蕾舞場景拍得根本就不像部處女作。如果看完覺得哪里隱隱作痛,那估計電影創(chuàng)作者的目的就達(dá)到了【二刷加到五星
溫柔而讓人感到真實(shí)刺痛的變性之路。人們只看到了毛毛蟲和蝴蝶,卻沒有想過卡在毛毛蟲和蝴蝶之間的成長態(tài)。這是今年我覺得最純正的LGBT電影,它對同志的屬性構(gòu)建完全來自于角色內(nèi)在,與家人是否開明、社會是否支持無關(guān)。因?yàn)樽鲎约海詫ν纯喔手麸?。爸爸說“你會成為很多人的榜樣”,她說我不想成為榜樣,我只想做一個女孩。雌雄莫辯的美少年出演這個變性角色太驚艷了,喜歡她對鏡子的每一次凝視...
保持微笑,努力合群,假裝堅(jiān)強(qiáng)。原以為人生的痛苦是潛伏在角落的強(qiáng)敵,必須全副武裝奮起反擊,實(shí)際卻發(fā)現(xiàn)它們?nèi)鐭o形的潮水時刻壓迫著你,唯有筑起一道又一道防線才得以自我保護(hù)。一個人面對太難了,還好她有一個可以盛放所有過去的爸爸,和一個可以寄托一切未來的弟弟。影片用漫長近距的失焦讓觀眾如在水下憋氣一般,瀕臨崩潰卻只能保持鎮(zhèn)定,正如勞拉每天所經(jīng)歷的,唯有獨(dú)自在衛(wèi)生間扯下膠帶打開窗戶的一刻,才能真正的大口喘氣。
要不是主角有露點(diǎn),懷疑他已經(jīng)做完了手術(shù),真的已經(jīng)達(dá)到了雌雄莫辨的狀態(tài)。國外的社會形態(tài)已經(jīng)好到,老師會要主角閉眼后再詢問會不會有人介意跟他用一個更衣室?給人的感覺是尊重所有人,也沒有把跨性別者區(qū)別對待,同時也在尊重“正常人”。主角還有完全支持自己的父親和弟弟,同學(xué)們理解和尊重,可還是會有很多青春期煩惱和不滿足,人類文明階段的確過于落后了……
鎖定年度最蛋疼電影。一直感嘆身體是靈魂的囚徒,最后一刻的絕地反擊全場瞠目。演員真是太厲害了!
饒是包容開放的西方,對性別認(rèn)同障礙者而言,也免不了深深淺淺的暗傷。而許多格外艱難的仗,都需要Lara獨(dú)自去面對。但看她如此熱情與暢快地投身到芭蕾舞上,如此認(rèn)真地做自己,如此急迫地渴盼一具稱心的軀體,會覺得滿是勇氣與驕傲。練舞固然一身傷痛,但夾著雞巴做人,更痛。這個不想做榜樣只想做女孩的人,叫人不知如何疼惜才好,但也欣羨,她有那么好的家人,這種舉世無雙的好爹,能在全球復(fù)制粘貼百億次嗎?在我們還在擠兌所謂娘炮的時候,文明社會已經(jīng)開始對性別、性向有了愈加多元的定義與自定義,差別之大,叫人膽寒。@平遙
真正要拿剪刀剪掉的,是三分之一的片長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做自己,也不是一件易事。
切丁丁那場所有人都虎軀一緊啊
因?yàn)楹蠛每床湃タ吹模Y(jié)果真的不錯,是我的菜。爸爸對Lara說,你很勇敢,你會成為很多人的榜樣。她說我不想成為榜樣,我只想當(dāng)一個女孩。女孩永遠(yuǎn)是女孩。
完全看不出來是處女作,自信成熟又絲毫不露怯不炫耀
#Cannes71# 有這么絕的題材,難得的是拒絕抓馬,所有的套路點(diǎn)到為止;一直暗流涌動,于是能把心理寫得少見的細(xì)膩。芭蕾舞拍得也很好。直到最后那一下,全場倒吸一口涼氣……把跨性群體的藥物干預(yù)過程帶來的身心變化和青春期的問題做了一個絕好的互文。感覺在酷兒棕櫚里競爭力比奧諾雷還強(qiáng)!
我不知道該如何贊美這部電影,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完全征服了我,并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認(rèn)識。和《小家伙》一樣,《女孩》是非常有痛感的電影。在影像上集中體現(xiàn)在練舞的手持段落,攝影機(jī)不斷逼近人物以至崩潰。而敘事層面它拒絕標(biāo)簽、拒絕獵奇的口吻,則決定了更為隱秘的疼痛暗藏在日常中——主人公越是用笑容掩蓋,周圍的人越是待她如常,疼痛就越是難以抵擋。這種尋常的艱難比洶涌的苦難更令我心碎。年度新片十佳。想起雙雪濤的一段話:“這正是現(xiàn)實(shí)世界的殘酷所在,當(dāng)你堅(jiān)持你自己時,也許不但傷害了自己,也會傷害別人。當(dāng)我們越來越意識到自己對于他人的意義時,就會越來越發(fā)現(xiàn),堅(jiān)持自己是多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