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著女主角看的這部片子,看完之后卻覺得內(nèi)心一陣冰涼。
上鋪問我,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我回答不上來。就是這點讓我覺得最受不了。
記得以前看《朗讀者》(同樣是沖著女主角看的),覺得最該被審判的不應(yīng)該是女主角漢娜,而是當時那個病態(tài)的時代。她是一個那么堅定不移的、硬氣卻浪漫的人,她的錯誤都是歸結(jié)于她的無知和時代。如果可以,她也可以成為一個溫和的母親,每天聽贊美詩,讓自己的孩子給自己念當天學(xué)過的東西。找一個愛人,做一個最普通的德國女郎。
她說她參加納粹什么的只是說自己總得有一個工作吧。在反駁法官的陳詞時,她僅僅是用很認真嚴肅的語氣說,他們付錢讓我看住他們,難道應(yīng)該把他們放出來?
她用著真正迷惑的語氣問法官:“在那個時候,你會怎么做?”
法官默而無言。雖然當時在男主角旁邊的那個學(xué)生說的慷慨激昂,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
男主角不能理解那個學(xué)生,他當然理解不了,因為他所認識的漢娜是那個一直叫他孩子,一直照顧他,一直和他溫存,叫他好好讀書,叫他讀書給她聽的,他愛的女人。
因為他懂得,哪怕只有那么一點點,所以他才痛苦不堪。
因為她在問,“在那個時候,你會怎么做?”
沒有經(jīng)歷過那種罪惡時代的人,拿什么來審判?良心還是法律?而這兩樣?xùn)|西放在當時那個時代,審判者本身又能保證自己不會違背嗎?所以他的慷慨也不過是一次愚昧的無知而已。
作者把漢娜寫得那么普通,那么堅定,那么無知,無知的讓人心碎。她用一生來隱瞞自己不識字的真實,慌亂得堅定得讓我們動容。雖然她的罪過,無可寬恕——所以結(jié)尾才以她自己自殺而告終。
所以我一直覺得《朗讀者》是對時代的一次審判。
《an american crime》完全打碎了我曾經(jīng)的判斷。
他們無知嗎?無知是罪惡的資本嗎?
他們貧窮嗎?貧窮是暴虐的資本嗎?
他們不幸嗎?不幸是施虐的資本嗎?
如果說存在那種以別人的痛苦為樂的人,那么他們理當墜入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超生。但他們都是普通人,普通得就像我們的鄰居,我們的親友。
主婦很痛苦,因為她生了七個孩子,每個人都需要自己來養(yǎng),賺的錢那么少,還有一個姘頭總是來找她要錢;大女兒很痛苦,因為她被已婚男人勾引,未婚還先孕;孩子們很痛苦,母親神經(jīng)質(zhì),父親還拋棄了他們;女主角的妹妹也很痛苦,看著自己的姐姐被虐待,卻因為害怕而從來說不出口。
他們都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壞人,讓他們永世不得翻身就了事。
普通人卻能容忍罪惡么?普通人卻能聽見撕心裂肺的痛苦叫喊而裝作沒聽見嗎?普通人卻可以把憤怒發(fā)泄到一個柔弱的孩子身上嗎?普通人能夠在女孩子身上下那么大的狠心用煙頭燙用可樂瓶虐待嗎?普通人能夠看到別人的痛苦還笑得快樂開懷嗎?普通人能夠在自己的姐姐被虐待幾近死亡卻連電話都不敢給家里打一個么?
可片子說得很明白,這就是普通人。
我一直都很堅定得相信著人性光明的一面,因為我看到過希望美麗的色調(diào);可我也知道人性的另一面,殘忍,暴虐,似乎無辜又冷漠之極。即使我那么不想承認,但人人心里都有魔鬼,是無爭的事實。它似乎那么容易就可以出來作惡,并且還能讓人在作惡的同時笑瞇瞇的。
似乎有了借口,我們的惡念就不再是惡念,而只是一種服從,一種認同,我們的惡念就會融化,變成和自己無關(guān)的。人人都這樣做,我也這樣做,又有什么不對嗎?逃避總是有千百種借口的。
叔本華說,相當多數(shù)的人不能獨立自主地做出自己的判斷,而只是一味的順從權(quán)威。
是的,我們總愛這樣,有了過錯可以找個人墊背,而似乎沒有事情比這個再重要。錯了的時候,似乎說一句“大家都錯了”就行了。
于是當那些愛因斯坦被迫逃到美國的時代和老舍被迫沉于湖里的時代都再也無法審判。如果能把原因都歸結(jié)到一兩個或是幾個人身上,那么你告訴我,你倒是告訴我,那些被誤導(dǎo)的人們和孩子們有錯嗎?他們的殘忍有沒有一個理由?如果沒有,他們又該不該被審判?
看吧,我們那么愛為不辨對錯找借口和理由。
越長越大,越覺得很多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我們總習(xí)慣拍著同學(xué)的肩膀說我理解我理解。對的,我們開始理解很多以前死活不愿意理解的事情。對的,以前我們鄙視的東西,現(xiàn)在也想拿起來用了。我們開始跟很多事情和解,即使我們對這份和解也惱怒不已,卻依然沒有什么能阻止我們墮落的腳步;
依舊有很多人不知道在干什么,他們只是一味地跟隨著別人,如果鼓勵學(xué)習(xí)就會努力學(xué)習(xí),如果鼓勵實踐就會拼命實踐,以獲得良好的回報而高興和自豪——“他們太容易被激怒和煩擾,因為他們無法正確地分辨什么是他們的興趣什么是他們的虛榮心?!?br>那個時候,我背負著他們放棄的東西,像堅守一個空掉的城堡。他們以前說過的誓言和宣告,早就散落在時光深處,被自己遺棄了。我站在那個空曠的教室里,聽著隔壁如潮水般響起的掌聲,在黑板上用最大的力氣寫——“原諒他們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唯一的事,可我決定,不原諒他們?!?br>原諒就是妥協(xié),或者我以后也要為活著而妥協(xié)很多事情。但“人”是應(yīng)該有底線的。越過之后,我不敢保證以后我還敢活著。
上次跟學(xué)長他們出去吃飯,學(xué)長說了句我很久不能忘懷的句子——“到了他那個地步,你們也會那樣?!闭f的是一位我們都很不齒的教師,旁邊我的好友默然無語。
我當時跟學(xué)長碰杯,他一直都教了我最多的東西。
我說,“我現(xiàn)在的努力都是為了以后不成為他那個樣子?!?br>
最后借用《約翰 克里斯多夫》里,傅雷的句子吧。
“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div>
3 ) 這個女孩的死,讓我們陷入了對人性極惡的思考
不散作者 | 周周
凱特·布蘭切特終于發(fā)聲了!
最近凱特·布蘭切特接受CNN采訪談及好萊塢的MeToo等平權(quán)運動以及與伍迪·艾倫的合作,表達了自己對于好萊塢的性侵和性別歧視等事件的看法。
她說:“社交媒體是一個很好的讓大家意識到很多社會問題的平臺,但社交媒體并不是法官和陪審團?!?MeToo等平權(quán)運動興起后導(dǎo)演伍迪·艾倫涉嫌性侵養(yǎng)女的案件再度被公眾提及,導(dǎo)致其最新執(zhí)導(dǎo)的電影《紐約的一個雨天》無法在電影院公映。
△《紐約的一個雨天》片場蒂莫西·柴勒梅德&賽琳娜·戈麥斯
凱特·布蘭切特作為好萊塢最有聲望的演員之一,她也因參演伍迪·艾倫執(zhí)導(dǎo)的《藍色茉莉》而獲得奧斯卡影后,此時她出來發(fā)表公正的個人意見,多少讓從去年年末開始的“打倒伍迪·艾倫”風(fēng)潮開始懸崖勒馬。
“那些都是伍迪·艾倫的自家事,是令人痛苦也非常復(fù)雜的局面,希望他們能自己解決。當年的事情已經(jīng)有了裁決,我本人相信司法系統(tǒng),但如果這個案子有必要重新調(diào)查,我完全支持?!?/p>
蒂莫西·柴勒梅德、格蕾塔·葛韋格、米拉·索維諾、艾倫·佩吉等演員公開表示非常后悔與伍迪·艾倫合作,這讓伍迪·艾倫當年的性侵案件重新受到公眾關(guān)注。(當年的判決是駁回對猥褻迪倫的指控,法庭的結(jié)論“evidence inconclusive”)
公開站在不支持伍迪·艾倫一方的陣營中,女演員艾倫·佩吉尤其引人注意。
△2012年艾倫·佩吉出演伍迪·艾倫作品《愛在羅馬》
艾倫·佩吉一直是積極的平權(quán)運動參與者。
電影之外她勇敢地揭露對她有過性騷擾的導(dǎo)演、公開出柜并與女友結(jié)婚、起訴電影公司對她的形象進行“數(shù)字化裸體”……
而她本人也參與多部積極推動女性權(quán)益的電影,并獲得奧斯卡影后提名。
今天要介紹艾倫·佩吉主演的另一部反映少女遭侵害的作品。這是一部看了讓人怒不可遏而又感到無助的電影,讓人陷入“人性到底有多惡”的深思。
美 國 田 園 下 的 罪 惡 A n A m e r i c a n C r i m e
導(dǎo)演 | 湯米·奧·哈沃主演 | 艾倫·佩吉 / 哈蕾·麥克法蘭 / 凱瑟琳·基納 / 詹姆斯·弗蘭科類型 | 劇情 / 犯罪上映日期 | 2007-01-19
《美國田園下的罪惡》根據(jù)1966年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的真實案件改編而成。
女孩Sylvia(艾倫·佩吉 Ellen Page飾)和妹妹(哈蕾·麥克法蘭 Hayley McFarland飾)因父母事務(wù)繁忙,被寄養(yǎng)在育有七女的單親母親格特魯?shù)?巴尼澤夫斯基(凱瑟琳·基納 Catherine Keener飾)的家中暫住。
無情冷血的格特魯?shù)聦⑸钪幸磺胁蝗缫舛及l(fā)泄在Sylvia的身上,不僅如此,她還慫恿她的孩子們,甚至讓Sylvia的親妹妹一起折磨Sylvia。
鎮(zhèn)子上的其它兒童也開始參與到這殘酷的虐待中,她脫水挨餓,被人用皮帶抽,被煙頭燙,被可樂瓶塞入陰道,被毆打,被凌辱,被烙印,被割傷,瘦弱的她成為了他們畸形馬戲團中的女主角,在暗無天日的黑屋,被關(guān)起來供人戲謔欣賞。這罪惡至死未休。
當年20歲的艾倫·佩吉,用演技折服了觀眾。鏡頭里脆弱無助又瘦弱的她叫人心疼。
電影的第一大看點是弱者之惡。中國有句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生活的弱者,越懦弱,越膽怯,有時候卻越兇殘。暴行很多時候是弱者對更弱者的變態(tài)。肆意做惡,內(nèi)心卻總能卑微的為自己找到借口和理由。
近幾年國內(nèi)外的許多新聞印證了這一點。生活的失意者,報復(fù)社會不去找給他帶來災(zāi)難的強者,而是選擇對學(xué)校、幼兒園的孩子施暴。還有點燃公交車的惡行,把自己的災(zāi)難拉上和自己一樣為生活奔波、有著諸多不如意的普通市民墊背。
在這個案件中,以格特魯?shù)聻榇淼纳钍б庹撸瑐€性懦弱、無能、膽怯、自卑且心懷妒忌。在她身上幾乎顯現(xiàn)著所有悲苦女人的不幸與不爭——早孕而結(jié)婚,后來丈夫跑了,她自己非但沒有工作,疾病纏身,還要養(yǎng)活七個孩子。更糟的是,她還養(yǎng)了一個年輕的小姘頭,一個只知道在她這里討便宜卻毫不出力的小混混,只為了求得生命中一點微弱光芒。
所以當她得知自己的大女兒也像自己一樣未婚先孕后,她徹底崩潰了。這種脆弱和憤怒的情緒使她深深遷怒于一個最早悉知女兒懷孕的外來者——Sylvia。
格特魯?shù)率菍儆诘湫痛嗳跣透咦宰鹫?,她對于自己,和眼下生活的良好評價都是建立在與別人攀比的過程中獲得的。在這種情況下,這類人格會曲解對自我價值和能力產(chǎn)生威脅的任何信息,攻擊性極強,迫害Sylvia的理由就是要把她從“高處”拉扯下來,好讓她看起來與自己平等,或者遠遠不如自己,求得失敗的平衡。
生活中,無數(shù)個生活在社會中下層的人,很容易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在如此強烈的自我否定下的生存,通常會采取行動證明自己的強大,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生命,做各種殘暴的極端舉動;或者徹底地漠視生命,自我毀滅。
影片另一大看點是少年兒童作惡。認識發(fā)生學(xué)把少年兒童作惡當做“性本惡”的源頭。《十宗罪》有句話:人性之中有著冰山一樣的冷漠與殘忍。這一主題好多電影都有所反應(yīng),比如《丑八怪》、《告白》、《大象》等等。
現(xiàn)實甚至要比電影更加殘酷。曾經(jīng)有新聞報道:河北四名未成年人以打撲克為名將被害人張某騙到小區(qū)樓頂天臺進行毆打,然后在把張某勒死后還焚燒了他的尸體。英國利物浦2歲的小詹姆斯跟著媽媽一起逛街,被兩名10歲翹課男孩拐走,他們往小詹姆斯臉上抹涂料、拽掉他的鞋子和褲子,拿起石頭砸他,踢他,讓他吞電池,最后把小詹姆斯的尸體放在鐵軌上,用石板蓋住他的頭。這樣的新聞數(shù)不勝數(shù)。
客觀說,人性有善有惡,少年兒童為善作惡都是環(huán)境使然。這就牽扯到電影的第三大看點,平庸的惡——從眾之惡。集體犯錯比個人犯錯的代價更低。在女主犯的惡毒主導(dǎo)下,大姐的謊言,小弟的暴戾,影片中一大波人涌入地下室,像欣賞喜劇表演一樣看著這可怕的一幕幕上演,每個人都興奮著嘗試如何摧毀一個生命。
更令人心寒的是,連受害者的親生妹妹,和喜歡受害者的戴眼鏡胖哥兒也都參與其中。任何人都沒能幸免。
在《烏合之眾》的書中寫道:“異質(zhì)性群體中間,會因責(zé)任感的徹底消失而狂躁。意識到肯定不會受到懲罰——而且人數(shù)越多,這一點就越是肯定——以及因為人多勢眾而一時產(chǎn)生的力量感,會使群體表現(xiàn)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動。在群體中間,傻瓜,無能和心懷妒忌的人,為了擺脫了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會感受到一種殘忍,短暫卻巨大的力量。”
格特魯?shù)潞秃⒆觽兎赶铝巳绱丝刹赖?、不可饒恕的暴行。雖然她也是這個社會中最可悲的弱勢群體。在觀影結(jié)束后,我們有的只是深深的無力感。但是,弱者不是暴行的遮羞布,弱者的殘暴不能歸于人性,畢竟不是所有弱者都選擇殘暴,個人一定要為罪惡的行為負責(zé)。
△被審判的格特魯?shù)?艾倫·佩吉這個演員從骨子里就散發(fā)著一種反叛氣質(zhì)。其實我隱約期望她飾演的Sylvia是會站起來反抗不公和黑暗的??上]有。這點讓人感到心痛,然而這正是現(xiàn)實里許多無辜受害者的真實境況。
沒有神轉(zhuǎn)折,沒有主角光環(huán)。
面對黑暗,我們不能像鴕鳥一樣永遠把頭埋在沙子里,享受象牙塔般的生活。我們需要保持敏感,也需要始終勇敢。
· THE END · 這是“不散”的 第 589 期 文章,嘉年華。
4 ) 人性悲涼如斯
很久沒有看到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了。所幸在那個毫無準備的深夜,看到今年新片《美國田園下的罪惡》(The American Crime),算是彌補了長久的蒼白。
還是我一貫的觀點,電影最震撼人心的往往不是那些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而是在演繹完一切的不可思議之后,告訴你所有事情都出自真實。
本片講述的是一起虐待兒童案,發(fā)生于現(xiàn)實世界中的1965年。殘忍、無情、冷漠,所有冰冷的情緒都以視覺化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雖然沒有多少暴力血腥的鏡頭,可電影中你無論如何也料想不到的事情進展,卻讓人在炎炎夏日亦覺不寒而栗。
除去劇情的難以置信,此片最打動我的是,幾乎每一個角色都那樣普通,在現(xiàn)實生活中隨處可見。可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他們卻能表現(xiàn)出完全失控的人性丑惡。我們可以拿心理學(xué)去分析每一個人的行為和背后原因,我們可以把自己代入其中任一角色,甚至我們將得出結(jié)論:如果是自己身處其境,說不定,更糟糕。
比如由凱瑟琳·基納扮演的母親,在她的身上幾乎顯現(xiàn)著所有悲苦女人的不幸與不爭:少女早孕而結(jié)婚,后來丈夫跑了,自己沒有工作,疾病纏身,還要養(yǎng)活六個正讀書和吃奶的孩子。最糟的是,最小的孩子屬于她的年輕小姘頭,一個只知道在她這里討便宜卻毫不付出的小混混。
當我看到小混混用一場性愛就換取了她處心積慮才賺來的二十美元時,心里難過極了。他可以隨時打她耳光,又輕而易舉用一個吻來安撫住她,她只是忍受,渴求著那偶爾來臨的一點點溫暖,以此捱過余下的大部分暗淡時光。
她可能都不知道自己不幸的原因,只知道要防止自己的孩子出現(xiàn)同樣的結(jié)果。于是當她的大女兒也傳出未婚先孕的消息時,她感到自己的人生被徹底打碎了。為什么命運在她這里不停地做著惡性循環(huán),她不在乎,她只是抱怨、生氣、處罰犯錯的孩子,并深深遷怒于最早獲悉女兒懷孕的外來者——寄養(yǎng)在她家的女孩西爾維亞。
在她昏沉而孱弱的頭腦里,對西爾維亞做什么都不重要:肉體的懲罰算什么,怎么比得上她這一生所遭受的精神傷痛?尤其每次更壞的消息傳來,她無力控制事情的走向,就只能更加怨恨西爾維亞,把所有火氣發(fā)在她身上,用懲罰的快感治愈自我。
那晚我 一個人窩在臥室里看片,看著這個又可悲又可恨的母親,不由想起《危情十日》里面的女護士。天哪,你如何知道她下一步還有什么招數(shù)?
另一個讓我心有余悸形象的是片中西爾維亞的妹妹。她與姐姐一起被寄養(yǎng),由于小兒麻痹癥身體羸弱,內(nèi)心也變得弱小無力。她有難時,西爾維亞會挺身而出,姐姐被虐待時,她卻只是看著,默默哭泣,不敢多言一句。
在戰(zhàn)爭或?qū)V茣r代有無數(shù)這樣的凡人,他們被強權(quán)嚇破膽,違心地成為暴力的幫兇。然而更可悲的,當非常時刻過去,他們失去了外部的威脅,又會忍受良心的譴責(zé)。為了那一刻的沉默,他們將付出一生的內(nèi)心安寧。
還有更多這個家庭的孩子們、朋友們、鄰居們,他們在看到他人被虐待時,非但不出聲援救,反而加入其中,毫無緣由的成為施虐者的一份子。他們把西爾維亞當成一個可以折磨的道具,卻完全不考慮法律責(zé)任。這多么像文革時期的紅衛(wèi)兵,或者德國屠殺猶太人時那些普通的德國民眾。
在一個自以為不需承擔(dān)責(zé)任的環(huán)境里,人是多么容易表現(xiàn)出最惡劣的一面啊。往往這個時刻,你發(fā)現(xiàn)實在難以說服自己相信人性本善的理論。
至于艾倫·佩姬主演的主角西爾維亞,她虔誠地信奉一切都會過去,上帝會庇佑她的苦難??上В哪鎭眄樖苤挥瓉響K淡收場。導(dǎo)演在接近片尾處安排了一場溫馨情節(jié),當觀眾們以為西爾維亞終于逃出魔窟時,卻發(fā)覺一切不過是假想。原來,人性真的這么悲涼,甚至無法企及它的一絲回暖。
在法庭的最后一場審判里,無助的母親茫然地坐在被告席上。當所有當事人,包括她的孩子們都證明她有罪時,她卻一口咬定,不,我沒有。他們都在撒謊。所有人。她始終用幼稚的頑固欺騙著自己,可惜她以為也能欺騙其他人。
5 ) 貧瘠和愚昧的土壤,是否才是人性險惡的搖籃。。
這個電影我有一點感觸就是:
其實我們往往說一個人有錢了生活富足了會變壞。其實這是一種富人的歧視,根源是一般人對富足的人的嫉妒和仇視。然后客觀的說我們都知道,有錢就變壞,其實這不是絕對的。
我到發(fā)現(xiàn),越是貧窮的地方,越是困乏的人們,就會越無知和殘忍。這些人從來就一直在生活里掙扎著,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甚至還有身體上的折磨,吃不飽,有病不能醫(yī),還要承受巨大的壓力。
這樣的人不作惡很隱忍很善良只是因為他們貧窮而沒有作惡的能力,一旦他們遇見了一個比他們更弱小的人,或者一個合適的機會,他們的心理上曾經(jīng)受到過的歧視和壓力通通爆發(fā)出來,才是最可怕的。。。。
其實貧瘠其實物質(zhì)的匱乏才容易帶來人和人之間的隔閡和更尖銳的矛盾。
這使我想到了很多異曲同工的電影。比如美國的,妮可基德曼主演的《狗鎮(zhèn)》,中國的《盲井》-- 黑礦里礦工自相殘殺只為拿到保險的錢?!睹ど健?- 貧窮的人娶不了媳婦就依靠人口販賣來拐騙和虐待無辜的城市女孩。。
現(xiàn)實就是這樣的。。。我們或許都應(yīng)該以后盡自己的能力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希望我們永遠不會因為生活的壓力而發(fā)生一系列變化。。。。也希望我們有能力去保持我們內(nèi)心相對單純和對世界依舊美好的信仰吧。。。
其實人性是有選擇性的,或許這才是我們的父輩們盡一切努力希望我們能有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社會地位的原因。因為好的生活環(huán)境雖然不一定絕對能使人們遠離罪惡,但是相比起貧瘠和掙扎的生活環(huán)境,它更能激發(fā)人性中向善的一面,有更充實的精神追求。
愿那些還在掙扎的人們,上帝看得到你們,陽光永遠會撲灑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
6 ) 沉默不是堅強 隱忍并非美德
“自己是不幸的,所以需要比自己更不幸的人?!薄眢w構(gòu)造與常人有異的雙角人露西在孤兒院依然被同伴欺凌排擠,偷偷飼養(yǎng)的一只流浪狗成了她唯一的朋友,直到有一個女孩走到她面前伸出友誼的橄欖枝。幾天后,男孩們帶著流浪狗出現(xiàn)在露西面前并當面將小狗虐殺,新朋友邪惡的笑著告訴露西,小狗的藏身地是她告訴那群男孩的,悲傷和憤怒讓露西體內(nèi)潛能激發(fā)化生為嗜血的殺人機器。不幸創(chuàng)造不幸,這是《妖精的旋律》的劇情,故事的最后難免是諒解和愛的救贖,動畫片無法黑暗徹底是因為我們更愿意相信寬容和愛是高貴為人無法泯滅的美德,但無法抹殺的是人類的殘忍和自私永遠躲藏在內(nèi)心陰暗處蠢蠢欲動。
16歲的少女西爾維亞與患小兒麻痹癥的妹妹被寄養(yǎng)在一個有7個孩子的單親家庭,少女早孕、丈夫落跑、沒有工作、疾病纏身的單親媽媽格特魯?shù)聨е?個孩子和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嬰兒。她恐懼于自己的大女兒寶拉未婚早孕步上和她同樣的命運,遷怒到寄養(yǎng)家中的外人西爾維亞身上。她指責(zé)西爾維亞散播關(guān)于自己女兒的謊言、偷竊和私生活不檢點,無數(shù)次將口頭侮辱和體罰加諸在少女身上。用皮鞭抽打、煙頭灼燙、將可樂瓶塞到下體、囚禁在地下室、不允許使用廁所、縱容自己和鄰居的孩子捆綁毆打虐待并用燒紅的別針在少女身上刻下“我是妓女,我很自豪”的句子,西爾維亞最終被虐待致死。這不是另一部暗黑系動畫片,這是根據(jù)1965年美國印第安納州發(fā)生的真實案件改編的偽紀錄片《美國田園下的罪惡》。
任看過許多CULT電影,一見光明結(jié)局就鄙視電影不真實的我,也希望劇情能停頓在西爾維亞在寶拉的幫助下逃出地下室找到了自己的父母那一刻,導(dǎo)演帶我們看著西爾維亞的鬼魂站在地上她自己冰冷的尸體前,沒有希望的電影結(jié)局之外是遠比劇情更殘酷的真實——1965年10月26日,少女西爾維亞被格特魯?shù)?、格特魯?shù)碌淖优袜従拥暮⒆觽児餐按?,死于腦出血、休克和營養(yǎng)不良,死于集體的冷漠和人類病態(tài)的狂歡。
法庭宣判格特魯?shù)乱患壷\殺終生監(jiān)禁(實際上牢獄二十年終獲假釋),寶拉及很多虐待過西爾維亞的孩子判處終生監(jiān)禁到2年徒刑不等。歷史讓法律給了人們一個交代,但這僅僅證明規(guī)則存在,更甚者判決本身不過是道德倫理的一張殘破的遮羞布,需要被審判的又豈止這些直接傷害了西爾維亞的人?共同虐待西爾維亞的孩子們的家長在知道事件后的充耳不聞、聽到慘叫的鄰居們的畏縮怕事、在地下室外嬉戲玩鬧的孩子們的視若無睹,還有匆忙的不曾探望過自己女兒的父母、態(tài)度軟弱的神父以及膽小怕事放任姐姐被一再傷害的金妮......是群體的癲狂誘發(fā)了隱藏的獸性,冷漠和怯懦鞏固了龐大的共犯體系,造就這場長達數(shù)月囚禁虐待的謀殺事件。
死者已逝,西爾維亞以生命為代價證明的不該只是人類失去責(zé)任約束后的殘忍邪惡。相比對少女的集體凌虐更令我憤怒的是受虐者的沉默不反抗。也許她認為不抵抗就不會帶來更大的災(zāi)難和傷害,也許她覺得不報警不求救不告訴父母是獨立承擔(dān)命運的堅強表現(xiàn),甚至她把希望寄托給神,堅信忍耐傷害是對人生和信仰的試煉。然而個人的軟弱不抵抗在集體的病態(tài)面前,無法喚起悲憫和同情,只能將暴行一再升級——連一開始也許帶著遲疑和內(nèi)疚的施虐者也在折磨的快感中催眠自己相信了這一切只是適當?shù)摹皯土P”。
當電影的最后一幕,西爾維亞的靈魂坐在旋轉(zhuǎn)木馬上說:上帝安排好了這一切,我卻不知道為什么,也許我該去尋找我的宿命。我在心里對她說:你是來提醒所有的人,沉默不是堅強,隱忍并非美德,人如果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終將被兇猛世界的惡吞噬殆盡。
沒人意識到這老女人本身就是受害者么(棄婦、嗑藥、小三)?她把自己當作道德的審判者并以暴制暴,而且最主要的是周圍的人居然沒有一個堅持理性的正義和寬容,包括鄰居一味的事不關(guān)己,那些折磨她的小孩子們的無知,乃至其妹妹也屈服于老女人的淫威之下。整個小鎮(zhèn)的悲劇,卻是真實事件改編。8.1
是什么讓女人如此熱愛互相傷害?
很難評判這種由于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到底是電影拍得好,還是故事本身震撼?,F(xiàn)實有的時候反而難以理解
環(huán)顧四周,多少父母在孩子身上“實施”自己未完的夢想,多少父母將自己的過錯推到孩子頭上,又將孩子的過錯推到他人頭上;從來不缺自私愚昧麻木盲從的看客,不缺黑暗濃郁的悲涼;雖為真實案件改編,但心理變化處理得較表面,兩位女主演技俱佳;自私妹妹和糊涂父母,胖墩追求者,你們也該死!
憋悶 難受 反正我不會再看第二次了 觀影過程很痛苦 真實案件的殘酷遠非故事可企及的 對無意識集體的懲罰
這也可以的??天哦。。最近看的最震驚的一部真實事件改編。多少個瞎了眼的人湊在一起才弄出這么一出啊
好電影。但不推薦朋友看。冷冰冰的猶如活活的扒了我一層皮。心中的怒潮澎湃。人性的丑惡如斯在這部電影里面連那么一點點的遮羞布懶得給予裹體。這也是一個記錄片,因為它真實發(fā)生在美國的印第安納州。更加冰冷和荒涼的是,事實遠比這部電影觸目驚心。這是人性最丑陋的限制級麼?
少女基督
究竟是怎樣的震撼會使得形容詞匱乏?真實的電影,讓人絕望的結(jié)尾。更殘酷的是,電影已經(jīng)藝術(shù)化了事件。原本的真實更是駭人聽聞。不只是那個家庭,而是整個周圍環(huán)境的冷漠、殘忍甚至以此為樂才是最讓人毛骨悚然的事?!铩铩铩铩?/p>
看丹麥電影狩獵的時候 我還沒有孩子 我覺得很震驚 可能是因為把自己假象成了劇中男主??创似臅r候我有了孩子 覺得自己怎樣真的不再重要 沒什么比孩子生病更揪心 也就更沒法接受劇中情形 幾次想停下來不看了。可,世上處處是罪惡 唯有認清。
這是怎樣的一個母親,先是犧牲別人的孩子來保護自己的孩子,又犧牲自己的孩子來保護自己,好久沒有這么咬牙切齒的痛恨一個電影中的人物了,看這個電影的每一分鐘都是折磨。
說不出的難受。欲哭無淚。
這個世上怎么就有那么多操蛋父母
戲中那句“I can't judge.”人性真是復(fù)雜得以至于無法判斷好壞??傆X得EP戲份很少是我錯覺么?片末的悲劇有點《可愛的骨頭》,同為以死后視覺敘述往后事情。“犧牲別人的孩子來保護自己的孩子,再犧牲自己的孩子保護自己”。
其實導(dǎo)演還可以把這個驚人的故事說得更好~Ellen Page和Catherine Keener的表演很加分~~
你們?nèi)祟愓婵膳隆?/p>
事件本身極為震撼,Catherine Keener演得實在精彩,但敘事角度表現(xiàn)力度都很溫吞,關(guān)于人性之惡的展示篇幅微弱,也沒提到對立法的影響。
Lightman閨女完爆Ellen Page??!
看完我胸更疼了,簡直瘋了。我不明白那些去教堂的人們都在想什么,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就能殘酷如此,毫無人類的天性。為什么有如此愚蠢的父母和自私的妹妹(爸爸說如果沒有孩子就好了),為什么不反抗,為什么不報警,為什么不逃跑,還有那個喜歡她的男孩,是死人還是瘋子?你過得不好,就不讓別人好
人應(yīng):遇強則強,遇弱則弱。永遠提醒自己,不要步入萬劫不復(fù)的悔恨中,時時警醒,在那一丘之貉中,在那同流合污里,我不僅與之決裂,也不是冷眼旁觀的過客,我一定是捍衛(wèi)自己良心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