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當監(jiān)獄高歌起《國際歌》的時候 是整片里最讓我激動的
大學的電影賞析課,老師放了這部影片,不過由于我逃了那節(jié)課,事后也聽到很多同學在討論,已經(jīng)對這部影片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時隔了多年,終于還是看了,就說說我自己對這部電影的感受吧。
單純從電影的特效上看,至少在當時已經(jīng)算很不錯了,劇情方面,也就是一個英雄形象的總統(tǒng)最后獲得了勝利。
其實我想說的是,看了整部影片,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這位神一般的總統(tǒng),而是當那位俄國將軍被放出來的時候,全監(jiān)獄高歌著《國際歌》那一刻,那一刻,我有種說不出的感受。像我小時候看紅軍戰(zhàn)爭片,我總是很同情和無限支持紅軍,我對我一個哥哥說,國民黨好壞,我哥哥笑著說,那是因為現(xiàn)在勝利的是紅軍。
在空軍一號上的兩撥人馬,沒有正義和邪惡之分,只有勝利者和失敗者,但是就像劫匪首領所說,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信仰,美國不能用他們的強權而去干擾別人的自主發(fā)展,或是像為了讓石油漲幾毛錢而置十幾萬伊拉克人民的生命與不顧。
這部電影之所以好,或許就在于它給人很多的思考空間,有些人在這里看到了美國的英雄主義而為之鼓掌,而有些人看到的是異國人為了自己的信仰而不顧一切的勇敢,好壞各有定數(shù),也辨別不來。
而我或許會更偏向后者,如劫匪所說,總統(tǒng)難道就沒有殺過人嗎?
2 ) 豆瓣罵啥,咱就看啥!
一直以來,我選電影就堅信一點,凡是豆瓣狂罵的電影,都是好電影。憑借這個原則我看了不少好片子,《空軍一號》雖然不是因為豆瓣看的,但是看完之后來豆瓣一掃,果不其然罵聲一片……
本人愛國愛人民,從來都認為咱盛唐天朝是個NB的國家,并沒有帶啥“敏銳的政治嗅覺”去看這部電影。好電影就是好電影——看完之后過一段還想看的,就是好電影,壞電影就是壞電影,此外想那么多干嘛呢。
想想也挺好笑,豆瓣里不乏裝B的主兒,為了體現(xiàn)自己的思想NB,總是要“力排眾議”拿出跟大部分不一樣的觀點,可惜了的當80%的人都裝B站在大部分人另一邊的時候,這80%反而是“大部分人”了。倒是一幫原地不動的思維淡定的人成了“少部分特別的人”……亂啊~~
3 ) 《空軍一號》與《戰(zhàn)狼2》
片子是很不錯的,緊張刺激,除了前二十分鐘有些枯燥,后面節(jié)奏感很強。但我想在這里為《戰(zhàn)狼》鳴不平。為什么同樣都是英雄,《戰(zhàn)狼》會在豆瓣被批斗?而它卻被很多人變成了區(qū)別自己與“愚民”的標志?誰能告訴我?難道《戰(zhàn)狼2》的特效,劇情,打斗場面比它差嗎?一點都不,相反還猶有過之。你可以噴我,我想看看你們怎么噴我。
4 ) 辛苦了你們的口誅筆伐
我實在是驚訝于會有人在對這個片子的評論里面扯出那么多的政治術語與政治事件,在這樣的片子里挖這些東西有什么意義?這個片子從第一個美軍士兵出現(xiàn)在哈薩克斯坦上空的畫面起就已經(jīng)明明白白得告訴你它的立場了:這是個宣揚美國是世界警察的右翼保守主義的影片(沒有解釋,沒有鋪墊,反正我們就是去了,你們怎么著?),為了怕你沒注意到,后面接著就是總統(tǒng)先生對著屏幕用最直白的語言大談美國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通常精巧的美國電影都會在這方面做一些掩飾,而這個片子一點掩飾都沒有,這就是在警告你:如果你不認可這個觀點,現(xiàn)在可以離席走人了。我相信這個片子在美國上映的時候肯定有左派人士這時就走出電影院了。而如果你沒有,就留下來好好樂一樂吧!
本片導演沃爾夫岡·彼得森一直就是個概念先行、技術第一的導演,他拍片的第一目的就是要成功調動觀眾的情緒,這在他在德國的成名作《從海底出擊》中就已經(jīng)很清楚的表明了,后來這個導演到了美帝國主義的懷抱中拍片就更是如虎添翼,才造就出這樣一部他本人的巔峰作品。
在1997年,中國還沒有騰飛,俄國還在茍延殘喘,好萊塢海外市場的重心還在資本主義歐洲,那個時候拍拍這種罵社會主義的片子絲毫不會影響他們的收益,反正他們那時候根本不指望中俄市場,而且如此直白的政治立場更能激起美國民眾的狂熱,這對本片的市場營銷也是最大利好。不久前奧巴馬在《周末夜現(xiàn)場》接受采訪時還提到他當了總統(tǒng)后終于滿足了空軍一號上看《空軍一號》的心愿,可見這個片子的影響力。
各位辛苦的討伐者,至少有一點你們可以安慰了,在中國市場變得如此重要的今天,美國人再不敢在這種投資規(guī)模的影片里如此名目張膽得劃分陣營了。
5 ) 馬屁的經(jīng)典
在1997年,我們敬愛的江澤民同志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指示,指示我們都去看一部叫做《鐵達尼號》的美國電影,并通過這部電影來學習一下老外是怎么做思想工作了,當時我上的中學領導積極相應這個重要指示,并在事后還讓我們召開主題中隊會來交流學習心得,當時我們班長在交流會上語出驚人:“要是我們也有裸女,思想工作也可以做好!”于是一時傳為佳話。
而通過《空軍一號》,讓我再次重溫了這段佳話,好萊塢除了作思想工作,拍馬屁也是一絕,而且要么不拍,一拍就是拍最高統(tǒng)治者的馬屁,而且拍的手法也是匠心獨具,不落俗套。把自己國家的總統(tǒng)塑造成一個反恐怖,為民請命的高大全并不稀奇,但是讓總統(tǒng)親自上馬,在幾萬米高空直接玩滑翔,練肌肉恐怕也只有好萊塢的編劇想得出,好萊塢的制作商拍的出。
美國真的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國家,他們可以公然在白宮前的草坪上露營抗議,公然燃燒自己國家的國旗,自然調侃國家元首也是不在話下,發(fā)達的好萊塢電影產(chǎn)業(yè)更是在其中作開路先鋒的表率。不過看電影看到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好萊塢真正持批判態(tài)度的也只有尼克松和著名的“水門事件”,更多情況下還只是一種善意的嘲諷和含情脈脈的贊揚,將美國總統(tǒng)塑造成一個童心未泯,天真可愛,雖然有很多缺點,但是勇于承受,并努力改變自己,改變現(xiàn)狀的平民英雄。我們大家雖然在電影過后還要照例大罵美國文化霸權主義的居心叵測,但是在看電影的時候卻是津津有味的。這恐怕也是大家在看任何美國電影時的矛盾心態(tài),而且也是在側面反映了美國電影的統(tǒng)治地位了。
6 ) 《空軍一號》有兩大驚喜
第一,它塑造了一個十全十美的美國總統(tǒng)。不要以為好萊塢擅長歌功頌德,事實恰恰相反,傳統(tǒng)美國片一向丑化自己的政府和政府官員,包括總統(tǒng)。倒是日本人入侵好萊塢后,開始為美國總統(tǒng)樹碑立傳。美國觀眾看后大笑說:這可不像我們的總統(tǒng),瞧人家夫妻關系多好,也不逃兵役??傊?,詹姆斯·馬歇爾總統(tǒng)是理想的化身。在美國,他使人耳目一新。
第二,影片的編劇手法沒有越雷池一步,是地道的好萊塢套路:前奏埋下伏筆,幾分鐘時故事展開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何時升溫到第二個高潮,如此等等,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不僅結構是徹頭徹尾的學院派,連故事本身也不乏先例,光是這幾年發(fā)生在飛機上的險情已經(jīng)不下三四部,而且以成功者居多。走老路對藝術通常是失敗的捷徑,但不可思議的是,這個缺乏新意的故事居然很引人入勝。
本片墨守陳規(guī)卻能成功,關鍵在于它細節(jié)非常豐富。我們看到總統(tǒng)打手機時接線員態(tài)度惡劣,手機的電池很快沒電了,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事,但看到堂堂總統(tǒng)也有如此遭遇,會引起百姓的共鳴。影片中的各種飛機--Jpg-15、C130貨機、黑鷹直升機等,都是向美國空軍租借的真家伙??哲娨惶杽t根據(jù)原版復制,其機艙內景在全美最大的攝影棚搭建(那里曾拍過《綠野仙蹤》里的黃磚路),連小手巾的一角都印有“空軍一號”字樣,可謂一絲不茍。
哈里森·福特扮演的動作英雄有別于史泰龍或施瓦辛格的角色,他不但能斗勇,還能斗智。當他說話時,沒有那種漫畫式或戲曲化的居高臨下和威風凜凜,他的權威是從骨子里滲出來的。加里·奧得曼扮演的恐怖分子頭目倒有幾分夸張,他一邊搜尋總統(tǒng),一邊發(fā)表愛國(俄國)高論,那神情讓你捉摸不透他到底信不信自己的話,抑或只是用來嚇唬別人的。葛倫·克洛斯的副總統(tǒng)雖然戲不多,但并沒有走過場。至少有一瞬間,你能感覺她腦子里飛過一個念頭:如果總統(tǒng)死了,她就能名正言順接替總統(tǒng)。當然,這個第二把手也跟總統(tǒng)一樣為人正直。但忠誠不等于愚蠢無知,任何人在那個處境都會想到這一層,只是不能溢于言表罷了。
原本《空軍一號》的上映檔期剛好跟《泰坦尼克號》撞車。一山二虎,必有一死。后來哈里森·福特親自拜訪《泰坦尼克號》的老板,求他推遲首映日。恰逢豪華巨輪的后期制作時間太緊,于是從夏天推到圣誕節(jié)?,F(xiàn)在我們無法知道這兩個龐然大物相撞,究竟會撞沉全世界最有名的巨輪,還是撞落全世界最有名的飛機。
給打四星不是因為影片有多厚,而是佩服美國淫民的想象力。電影基本就是美國精神最集中地詮釋,美國總統(tǒng)成了007,不畏恐怖分子毅然沖在最前這是英雄主義,為了妻女愿意妥協(xié)表現(xiàn)了對家人的責任,白宮面對危機的臨危不亂展現(xiàn)美國領導的機智,加上軍人義無反顧的犧牲這絕對是美國最好的宣傳片
美國總統(tǒng)的外掛開爽了,俄國總統(tǒng)的戲唱不下去了,國際歌的內蘊超神了。
故事就算了,據(jù)說克林頓大愛此片,估計老小子沒少yy。片中F15大戰(zhàn)Mig29的場面不太多見,雖然CG糙了點,但是還算不錯。
HarrisonFord 最后一步還像動作片男主角的 年紀大了 玩不起了
故事張力與演員陣容上都達到了相當水準,特別是加里奧德曼的角色塑造曾被昆汀與辛德勒的費因斯,老無所依的巴登并列贊譽為影史三個壞蛋典范。但,所有這些亮色(當然還包括導演和福特)都不足以遮蓋故事本身恣意夸張傾向所產(chǎn)生的反效果——沒看錯吧?美利堅總統(tǒng)在空軍一號上虎膽龍威?!導演沃爾夫岡彼得森從海底出擊和完美風暴遇水則發(fā),這次換作天空遇險,在不熟悉的戰(zhàn)場有點找不到北。
總統(tǒng)親上陣——美國總統(tǒng)一打多,真是夠累的,依然充斥著飽滿的美國愛國主義精神,還是喜歡Gary Oldman的恐怖分子頭頭,一口俄國口音,絕了!
。飛機起飛后,艾格和同伴們劫持飛機,綁架美國政要及總統(tǒng)家人,只有詹姆斯僥幸逃脫??植婪肿右蠖砻泪尫爬椎峡藢④?,而藏身空軍一號中的詹姆斯則和這群匪徒展開殊死決斗
駕機擋火箭飛彈的飛行員值得尊敬!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457457/
非常典型的戲劇性敘事作品,從高潮看統(tǒng)一性。哈里森·福特一如既往的硬漢形象,奧德曼每次飾演反派角色都無比迷人。最后一分鐘營救和懸崖上的決斗,這些好萊塢電影中常見的調動觀眾情緒所采用的經(jīng)典劇作法都被用上了。美式主旋律的結尾,符合商業(yè)片的類型模式,縫合的封閉結構,皆大歡喜。
典型的美國式英雄主義
總統(tǒng)的空軍一號,真是很驚險
挺刺激的
個人英雄主義 結構老套 后面情節(jié)太拖沓了 戲份可以縮減 配角塑造一般圓滿
劇情相當科幻、、、
典型的美國式英雄主義。
一有女人當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 美國準會出事…… 配樂很經(jīng)典 這種主旋律基調不算很得人心 但是從商業(yè)角度來講影片還是很抓眼球
自我膨脹厲害了
緊張刺激,狹小有限的空間更加增加了緊迫感
美國真的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國家,他們可以公然在白宮前的草坪上露營抗議,公然燃燒自己國家的國旗,自然調侃國家元首也是不在話下,發(fā)達的好萊塢電影產(chǎn)業(yè)更是在其中作開路先鋒的表率。不過看電影看到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好萊塢真正持批判態(tài)度的也只有尼克松和著名的“水門事件”,更多情況下還只是一種善意的嘲諷和含情脈脈的贊揚,將美國總統(tǒng)塑造成一個童心未泯,天真可愛,雖然有很多缺點,但是勇于承受,并努力改變自己,改變現(xiàn)狀的平民英雄。我們大家雖然在電影過后還要照例大罵美國文化霸權主義的居心叵測,但是在看電影的時候卻是津津有味的。這恐怕也是大家在看任何美國電影時的矛盾心態(tài),而且也是在側面反映了美國電影的統(tǒng)治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