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這種用分屏的方式進行敘事的電影??,蠻特別的。 影片一開始,男女主便兩床相隔,雖然兩人睡在一起,但中間的床縫讓我覺得兩人始終都是孤獨的存在?;蛟S這種分屏的方式,是為了傳達這種孤獨感,也是暗示接下來這個家庭的分裂吧。 這種分屏的拍攝手法同時可以讓同一時間里不同空間的畫面形成強烈的對比。比如男主心臟病發(fā)作,倒在地下,而女主卻也以同樣的姿勢在床上安然入睡,兩幕的對比不禁讓人揪心,也不禁讓人感慨現(xiàn)實的無奈,兩個生病的老人家又如何能夠相互照顧呢?結(jié)局只能是這個家庭在疾病的旋渦里一步步潰散~ 分屏的效果最主要還是彰顯在男主死去之后單屏的消失,打破了影片貫徹分開兩屏的平衡狀態(tài)~就如同這突然間的失衡一樣,片中的家庭也失衡了,破裂了,不完整了。其實導(dǎo)演還用分屏的方式為劇情做了鋪墊,比如一開始男主在左邊的鏡頭中逝去,逝去之后,一屏消失,女主的鏡頭也轉(zhuǎn)至左邊,加上女主的倒藥行為,都暗示女主的結(jié)局會如同男主一般~ 而最后想說一下對影片主題的想法。 男女主的兒子在置辦喪禮時說了一句:“活著的人才有家”??墒悄切┐竽X先于心臟死亡的人,就有“家”了嗎,他們的心靈就有歸屬了嗎?病人總會覺得是自己做錯了什么,但生病本來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是連作為醫(yī)生的女主也躲避不了的,但它毫無緣由地發(fā)生在個體身上,總會讓生活莫名陷入漩渦般的混亂。疾病的最可怕之處是讓人們陷入到一種絕望中,它剝奪了人們對生活的掌控感。片中男女主都很抗拒搬去療養(yǎng)院,因為離開了那些承載生活痕跡的書籍、物品,仿佛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證明自己曾那么熱烈地活過。但塵世走一遭,最終不過也是歸于一抔黃土。我們無法躲避天災(zāi)人禍,但是或許可以盡可能選擇不去臣服,不去絕望,這可能是對生活最大的尊重吧。
#BJIFF22#
前有臭名昭著的《不可撤銷》,其實很難想象之后充滿熱烈和遺憾情感的《旋渦》同樣出自加斯帕·諾之手。不過,這次雖然沒有了爆裂和血腥,但仍舊充滿了面對宿命的無力。 母親作為一個精神病醫(yī)生在年邁之年不會忘了給她“陌生人”的丈夫開一瓶安定,這樣的事情讓人好笑又唏噓;父親在晚年之際依然想著寫一部有關(guān)夢和電影的書,“生活就是夢中之夢”。夢、存在主義、精神病學(xué),種種強烈直白的電影指涉很難不讓我們把這看做是加斯帕的自我解剖。 分屏的效果十分奇妙:走過半生,本應(yīng)無隙,可因為難以抵抗的衰老和伴隨而來的疾病逐漸產(chǎn)生難以彌合的裂痕。許多鏡頭都將這種無奈直陳在觀眾眼前:母親被兒子和父親擠在中間,猶疑地小聲說著“對不起”;在床上安睡的她和因心臟病發(fā)作無力取藥而倒在地上的他,相同的機位展現(xiàn)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tài);母親把藥倒進馬桶里,兒子把藥吸進身體里,這是誰也擺脫不了的漩渦。本應(yīng)共同經(jīng)歷瑣碎生活的他們,卻在兩個世界里越走越遠,聯(lián)系我們身邊越來越多老去的人,這不禁讓人發(fā)問,無力的陪伴能否應(yīng)對無法回避的湮滅? 原以為同時接受兩個畫面所傳達出的信息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事實上可能也就是這樣,但是我仍然為這樣的影像形式而贊嘆。憑借導(dǎo)演和剪輯出色的技巧,在安排畫面的輕重緩急方面,《旋渦》做到了密而有序。在創(chuàng)作形式的更新已經(jīng)日漸式微的當(dāng)下,《旋渦》面對電影“情感”的傳統(tǒng)母題給出了完全不一樣的新穎回答。 最痛苦的事情莫過于屬于一方的影像慢慢變黑,你知道他們已經(jīng)就此離去,悲傷只會留給活躍在熒幕另一邊的人。
《旋渦》,加斯帕·諾拋棄了光污染和實驗后拍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愛,隱忍,冷淡的痛苦,以及一種殘忍。很讓人共鳴,片中的老先生是真的很讓我想到自己的親屬,那種喘息聲,帶痰的沙啞,同樣也有心臟問題。人物設(shè)定上為電影本身凋零衰老的無奈畫布染了一筆,妻子認(rèn)知能力喪失,而職業(yè)曾是精神病專家。拍法上和《永恒之光》一樣采用了分屏處理,但意義不盡相同,值得一提的處理手段是在老先生因為心臟病過世的時候,他的分屏部分消失,剩下的3.40分鐘只有半塊熒幕。本片雖沒有明顯的加斯帕以往的臉譜式特征,但最后的旋轉(zhuǎn)鏡頭和壓抑以及配樂都在流露出:“寶貝,這可是加斯帕的杰作”
“To all those whose brains will decompose before their hearts.”
觀影過程中不斷想起邁克爾·哈內(nèi)克的《愛》。同樣的題材,邁克爾·哈內(nèi)克和加斯帕·諾都是平鋪直敘卻又無比深沉地道出了老年夫婦在疾病和衰老影響下的日常生活,真實平淡、波瀾不驚的表面下暗涌著在大半輩子里不斷疊加積累并升華內(nèi)化于日常中的感情沖動、愛情體驗和家庭羈絆。
加斯帕·諾從波譎云詭的內(nèi)容上的極端走到了質(zhì)樸無華的形式上的極端(近似紀(jì)錄片),影片幾乎全程都使用了分屏拍攝,平行地呈現(xiàn)出這對夫婦逐漸走向生命凋亡的過程;各自畫面的短暫交匯中,兩人的位置關(guān)系也是扭曲的、殘缺的,雖然有所關(guān)聯(lián),卻永遠無法與彼此融合變得完整。長鏡頭和跟拍鏡頭在某種程度上加深和放大了如影隨形的孤獨感、隔離感,再加上分屏所帶來的藝術(shù)效果,造成了一種如夢似幻的體驗。
美妙的是,雖然影片有如夢一般的感覺(影片中借主演阿基多之口也表達了電影與夢的關(guān)系),但是兩位主演的表演卻樸實無華、真實動人,而且影片也具有寫實主義的力量,洞察和捕捉到了生活中的美好時刻。也就是說,分屏真正讓這部電影具有形式和內(nèi)容的高度統(tǒng)一:一方面通過分屏呈現(xiàn)了許多老年生活的真實細節(jié),另一方面又使二人在共同的空間之中始終處于分離的狀態(tài),從而引申出這么一種含義:逝去、遺忘和孤獨才是常態(tài)。
影片靜謐溫和,但是處處又充滿了因衰老而帶來的殘酷,而這種殘酷是無可奈何、無可避免的。在這殘酷的表現(xiàn)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導(dǎo)演對于生命的深刻體悟,感受到了導(dǎo)演在這部影片所注入的真情實感。這何嘗不是一種美。由此這部電影真切地打動了我們并且我們隨之進行了思考,如此便是一種無以言表的影像魅力。
好多跳切,越軸…不按常理出牌的剪輯和前半部分極其緩慢的節(jié)奏鋪墊會讓人有點恍范兒,但是回過頭一琢磨,這正是表現(xiàn)老年特征的巧思,對帶入情緒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以至于越往后看越窒息,印象很深的1.最后的一組空鏡跳切,頹敗荒蕪氣質(zhì)濃郁,2.男性老年主人公死后屏幕只剩二分之一,然后老人的兒子突然出現(xiàn)在鏡子里,詭異的bgm一轟,我瞬間以為是什么驚悚片!嚇得我一把抓住身邊人的胳膊,不愧是邪典導(dǎo)演,有點東西。3. 老母親把藥片全部倒進馬桶和兒子當(dāng)著孫子的面吸食毒品,畫面同頻對比令人唏噓。4.心臟病發(fā)作那段太難受了,想起小時候得肺炎的感覺,演員辛苦了!這對老夫妻演技nb….分屏的形式感貫穿始終,父子商量要把女主送養(yǎng)老院的那場戲畫面分割線正好在女主身上,隱隱的拉扯分裂破碎的感覺但又不做作,挺受用的!喜歡!!anyway,衰老確實可怕。年輕的時候確實應(yīng)該自由,但也別胡霍大發(fā)了,以上,困了,睡覺!
先說形式 二分屏與內(nèi)容匹配得很好,影像時空被割裂成兩個。兩個遮罩有時意味著兩個人的時空,有時意味著兩個視角/認(rèn)知,有時是同一個時空的割裂,構(gòu)圖和人的割裂。 剪輯方式在某種程度上致敬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藍》中使用的手法,連續(xù)時空的同一個鏡頭,用一段時長極短的黑屏隔開,它可以被理解為眨眼的閃爍,但更準(zhǔn)確的理解應(yīng)該是“對現(xiàn)實的間離”,或者說“放空”,或者說“對這個世界認(rèn)知的斷裂瞬間”。它也非常匹配此片的內(nèi)容。 整個片子的質(zhì)感充滿了道格瑪95的意味,像一種忠實的紀(jì)錄。所謂的“電影節(jié)壞小子”,或許想在這部片子里摒棄內(nèi)容上的獵奇,嘗試形式上的某種叛逆。 整體來說,形式挺規(guī)整,對于阿茲海默癥的描述很誠實。但成片還是略顯力量不足,略遜于期待。還是期待加斯帕諾的下一部片子。 PS.男主心臟病倒地時電視上放的應(yīng)該是老塔的《飛向太空》的段落。
#Cannes2021 非常喜歡分屏的拍攝方式,老兩口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卻又在不同場景和世界中,像阿茲海默像婚姻也像衰老。其中有一場,女主置于分屏中間,一半是老伴一半是兒子,一半是和睦一半是分裂,一半是清醒一半是遺忘。阿斯帕諾自己在經(jīng)歷了病痛死亡以后,想表達我們往往認(rèn)識到死亡的恐懼而忽略了死亡的日常。結(jié)尾過于拖沓,結(jié)了至少六七遍。(首映見到Tilda Swinton
#12nd BJIFF# 前入圍2021戛納電影節(jié)首映單元。選不進主競賽是有道理的,除了2021強片積壓之外,片子本身也有問題。寫老年臨終問題馬上就被《愛》和《困在時間里的父親》碾壓,從細節(jié)到劇作都是明顯差距。當(dāng)然影片亮點是分屏玩法,跟《永恒之光》邏輯不同,這個更主要是從略有視差的兩個角度來建構(gòu)兩個獨立的主體(因此也有隔閡),但更可以再多些不一樣的設(shè)計(這么看其實《永恒之光》還更好一些)。但,本片精華就是黑屏那里,情感沖擊真的太強了。迷影梗(電影-夢的關(guān)系,德萊葉的《吸血鬼》等等)好評。
像是皮亞拉的回音。我們無法直面死亡,只是聽到它的訊息,便無動于衷地逃入最無關(guān)和粗鄙的現(xiàn)實中去:滿溢著藥丸和排泄物的馬桶,或者沙發(fā)上被麻醉劑充斥的身體。
金棕櫚!
(7.8/10)加斯帕·諾意外地做到了“內(nèi)容大于實質(zhì)”。重拾《不可撤銷》中“時間”的概念,主演及導(dǎo)演的出生年份和無處不在的時鐘提醒著凡人終有一死。延續(xù)《永恒之光》的分屏,強調(diào)孤獨感和角色之間的距離。跟拍長鏡頭則放大了迷失和焦慮。人生短暫,死亡和遺忘才是主流。
蠻喜歡的一部,和前Lux ?terna的畫幅及運鏡非常類似,都是在類似封閉空間里來回運動,造成一種非常抓人又令人暈眩的效果。開頭加上Hardy的聲音實在太美,Argento+Lutz的組合也非常不錯,母親的扮演者雖然之前不認(rèn)識但是演技碾壓。屬于Gaspar Noé的戛納午夜專場
花哨又平庸
書頁。晚年。加斯帕諾的電影就是有這樣的魔力讓你看得無比難受卻被牢牢按在座椅。#Cannes2021
于我而言簡直是恐怖片… (淚灑荷蘭國家電影資料館。 )
三星半。加斯帕諾+這片名,摩拳擦掌準(zhǔn)備去看嗑藥大片。誰知是部《困在時間里的母親》。全程分屏很有創(chuàng)意,私以為在左右兩邊都黑屏后(合成一塊)戛然而止會更有力度。
Gaspar Noé這一次不帶觀眾沈浸式嗑藥了,帶觀眾沈浸式變老。在我心裡,Gaspar Noé一直是在表現(xiàn)手法上充滿創(chuàng)新精神的導(dǎo)演,但是這一次的分屏畫面的設(shè)計我不喜歡佔多,給我的感覺偷懶多於創(chuàng)新,過度弱化了調(diào)度與剪輯的作用,真正有意義的分屏鏡頭不超過五分之一,余下的,剪輯明明都能做到,而且效果能更好。兩個1:1畫面,演員佔據(jù)著主導(dǎo),表演基本承擔(dān)了所有信息量,但是傳遞出來的信息量卻還不夠,觀眾視角過分旁觀,難以更進一步瞭解人物內(nèi)心。雖然但是,在大銀幕看3D版《愛戀》始終會在我的遺願清單上。#BJIFF2022#
比一干主競賽都要好,加斯帕諾本人現(xiàn)場流淚,不得不說很動人。雙鏡頭跟拍卻樸實無華,兩位老人的表演扣人心弦。不管大腦衰退,心臟損毀,你我都要彼此跟隨,從遇見到墓碑。
分屏真正有意義的用法: 「一個夢中的另一個夢」。當(dāng)一隻手,從一個人的夢的畫框裡伸入另一個時,是如此怪異地扭曲了;所有並置的畫面,彷彿盡是關(guān)聯(lián),卻也永遠無法融合。我們也自認(rèn)為永遠可以沈浸在那些電影的夢、愛的夢裏,用所有的drug來支撐;而總有一天人生更大的夢會以茫茫的白色漸出,而那時候的drug只是失去的片段、只是漩渦罷了。完全沒有想到Gaspar Noe拍了一部這樣的電影。若非認(rèn)出卡司,表演驚人得讓人一度覺得是真人紀(jì)錄片。
這樣直視死亡的無盡恐懼和空虛,足以引發(fā)觀眾的相似焦慮。分屏拍攝很有想法,描繪了死神陰影的降臨,逐漸將人分成兩個世界。有一幕丈夫穿過畫面使勁拉住妻子的手,仿佛要將她拉出深淵,是無力也是最后反抗。不過,影片傳達的恐懼,絕望和空虛更多停留于肉身和本能層面,反觀他們平日的生活,或生或死,區(qū)別仿佛沒有那么大。
NYFF 2021 很喪,但并沒有哭。分屏的手法有意思,但覺得整個電影呈現(xiàn)不動人也不難忘。
78/100 打個不恰當(dāng)?shù)谋扔魇牵⒉幌M爬闺娪暗穆?、畫有在任何時候是“明確同步”的,希望它倆能始終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guān)系,對于本片的雙屏也是,雖然能理解原因但仍不太喜歡那些同場和互動破屏的時刻,消解掉了一些“分離的神秘魅力”。蒙太奇技法本身的電影魅力,如果以更樸素的剪輯方式實現(xiàn)也許仍會比較喜歡,若觀眾同時觀看也許就消去了一些即時的想象。但仍然,分屏更突出了強烈的孤獨感,人與人之間無論如何共處、互動或形成分離時的某種同步,都不能讓人類更有令人安心的歸宿。這甚至是一種超出虛無主義的人生態(tài)度,在于生活在電影、文字甚至是愛情圍繞的周遭之下生命仍然像是記憶填充的黑洞,人們依靠著藥物為生,存在與關(guān)系本身具備無法沖走的脆弱性,只有噩夢才是永恒的。
婚姻是互相蠶食的過程,死亡是無法擺脫的漩渦。故事讓我想起了《45周年》。
難以言表的殘忍和溫柔,真的是加斯帕·諾最佳了?!鹅扯嗥防镏v真正獻身哲學(xué)的人所學(xué)的無非是赴死和死亡,而對于獻身電影的創(chuàng)作者來說,最終所追求的同樣也是如此。
9.8/10 #NYFF 頭皮發(fā)麻,大概是目前看到的最有效且動人的分屏技法使用:兩臺攝像機分別對準(zhǔn)夫婦兩人,在衰老的折磨下,共同的世界也在存在著不可逾越的畫框分割,產(chǎn)生距離。近乎紀(jì)錄片般的純粹生活記錄下,卻又通過兩人將影片從具象的時間/事件中抽離,丈夫作為電影學(xué)者依然在嘗試書寫“電影與夢”的專著(墻上貼著戈達爾,《大都會》等海報),“Dream within dreams”,而妻子則是曾經(jīng)的精神病醫(yī)生,至此,關(guān)于宗教,藥物,疾病,精神,夢境,與電影的隱喻都已確鑿。狹窄的空間(房屋/店鋪)成為了迷宮,無法走出。加斯帕諾并未俗套地或是討巧地將影片終結(jié)在“離世”,而是進一步展現(xiàn)葬禮,最后舊屋逐漸清空的蒙太奇(兩扇窗間的正反打呼應(yīng)開頭)堪稱神來之筆。老人將“藥物”倒進馬桶,兒子將“藥物”吸入鼻腔,左右兩側(c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漩渦”。
分屏在此并非炫技吸睛,而是最大化、最有效的利用,視野內(nèi)分割成兩半的畫面空間強制性地賦予觀眾接受“孤獨”的沉浸狀態(tài),即使身處同一空間,仍是冷冰冰的分割線將他們孤絕在無法共融的個人天地里——不惟是兩個衰朽的身體如何在對半的“囹圄”里逐漸呼吸困難,更能窺見絕非美滿的家庭生活之冰山一角,那么煎熬然而也熬到了今日,他們終于能喘息著決定放棄世界,簡直是一部靜默的(婚姻)恐怖片。剪輯點與視點選得好,同一場景的不同角度仿佛是以不同的眼光審視同一個孤島;兩次死亡降臨的轉(zhuǎn)場與結(jié)尾清空的屋子呼應(yīng)——你的一生不過是沖下馬桶的漩渦,不過是所有砌成生命的物品集合,是肉身被清除之后不存痕跡的白色虛空。